1、1 (每日一练每日一练)2022)2022 届高中地理乡村和城镇知识集锦届高中地理乡村和城镇知识集锦 选择题 1、地铁的建成对沿线地区城市功能区演变具有重要影响,能够显著带动沿线地区城市化进程。下图为我国某一线城市地铁 4 号线二期工程中的 8 个站点及其周边土地主要用途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1)枢纽站位置的确定主要考虑的因素是()A.辐射范围 B.周边用地类型 C.交通换乘 D.距市中心远近(2)与一般站相比,中心站周边多为()A.住宅区 B.商业区 C.工业区 D.生态区(3)端头站周边城市化速度最快,这主要是由于()换乘最便利 服务业发展快 地价高 城市化起点低 2 A.B.C.D
2、.答案:C B C【提示】交通运输线、点的区位选择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 城市化进程和特点 解析:(1)本题考查地铁枢纽站的选址,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2)本题考查地铁站点的区位比较,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3)本题考查影响区域城市化速度的原因,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解答】(1)由图可知,枢纽站点都是两条或多条轨道交通换乘站点,具有多个方向的运输优势,主要从轨道交通换乘的角度划分,与其辐射范围、距市中心远近、周边用地类型关系不大。C 选项正确。故选 C。(
3、2)由图可知,中心站点周边多商业服务、行政办公、特色商贸等用地类型,且中心站点附近土地租金较高,商业区竞租能力强。B 选项正确。故选 B。(3)端头站位于地铁线路的尽头,要到达更远的地区,只能乘坐地铁到达端头站,再换乘其他交通方式,所3 以中转会带来大量的人流,在此停留会促进服务业发展,进而带动城市化发展,正确;端头站处相对其他站点来说位置较偏,原先的基础比较薄弱,人口密度较小,地价低,城市化起点低,所以城市化发展速度比较快,正确。故选 C。2、山东省某沿海县级市形成了老城区和滨海新区(包括银滩度假区及附近镇区)“一城两区”现象,由于新区与老城区统筹协调不足,空间发展失衡造成了诸多问题。图 7
4、 示意该城市 20062012 年空间增长变化。右表示意 2020 年新区与老城区医疗设施、中小学步行 15 分钟覆盖率。据此完成题目。(1)该城市新区发展的主要产业是()A.加工制造业 B.港口运输业 C.科研文创业 D.旅游服务业(2)与老城区相比,新区()A.人口流动性大 B.服务设施完善 C.空间利用集中 D.就业岗位稳定 答案:D A【提示】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产业转移的原因及其影响 4 解析:暂无解析【解答】略 略 3、读城市某功能区一天内不同时段的人口流动状况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1)由图可知该功能区是()A.商业区 B.住宅区 C.工业区 D
5、.行政区(2)城市中心商务区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是()A.气候因素 B.宗教因素 C.经济因素 D.地形因素 答案:B C【提示】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5 (2)本题主要考查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解答】(1)从图中看出该功能区早晨人口流出大于流入,中午与黄昏人口流出小于流入。可判断该功能区是住宅区。故选 B。(2)市中心地价最高,人口流量大,交通便利,对商业活动的吸引力最大,其付租能力最高,故一般形成中心商务区,即在城市中心商务区的主要形成因素是经济因素。故选 C。4、读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变化图(图 5),、分别代表
6、商业用地、住宅用地、工业用地。据此回答下列小题。(1)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在横轴上对应的线段分别是()A.OA、AD、DEB.OC、CD、DEC.OB、BC、CED.OA、AC、CE(2)关于城市功能分区的叙述,正确的是()A.城市功能区之间有绝对的界线 B.商业区付租能力最强一定位于市中心 C.居住区以居住用地为主,但也分布有商业用地 D.商业区多靠近河流、铁路和公路等交通线 6 答案:D C【提示】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解析:暂无解析【解答】(1)、分别代表商业用地、住宅用地、工业用地。城市各功能分区中 OA 段地租最高,商业在此段的付租能力最高,因此 OA 段是商业区;AC 段
7、住宅区的付租能力最高,因此 AC 段是住宅区;CE 段工业区的付租能力最高,因此 CE 是工业区。因此 D 正确,ABC 错误。(2)城市功能区之间并无明确的分界线,如住宅区内有商业区,A 说法错误;商业区付租能力最强,但不一定位于市中心,出于历史原因,城市中心可能是其它用地,如北京故宫是古代皇帝的住宅、办公场所,B 说法错误;住宅功能区还可能存在其他用地形式,如住宅区内有商业区、无污染的工业区,C 正确。工业区多靠近河流、铁路和公路等交通线,便于原料、产品等运输,D 错误。C 符合题意,故选 C。5、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城市水生态环境正发生着变化。下图为“城市某小区雨水开发应用排放模式与传统雨
8、水排放模式比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题。(1)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对区域水循环造成的影响是()7 A.蒸发量增加 B.降水量增加 C.雨季地表径流量增加 D.地下径流量增加 (2)图示小区雨水开发应用排放模式与传统雨水排放模式相比,具有的优点包括()减少土壤侵蚀补充地下水增加下渗量根治城市洪灾解决城市缺水问题 A.B.C.D.答案:C B【提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城市化的利弊 解析:暂无解析【解答】C B 6、“半城市化”是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过程中的一种不完整状态。其表现为:农民已经离开乡村到城市就业与生活,但他们在劳动报酬、子女教育、社会保障、住房等许多方面并不能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待
9、遇。我国在 2010 年前后进入了“半城市化”阶段,随之出现的各种社会问题至少需要 20 年时间才能逐步解决。据此回答下列各题。(1)“半城市化”给乡村带来的主要社会问题是()A.用地紧张 B.农业发展缓慢 8 C.老龄化程度加剧 D.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2)在解决“半城市化”问题的过程中()A.城市人口比重会短暂下降 B.城市住宅用地面积会扩大 C.农村剩余劳动力会增加 D.技术密集型产业迅速发展 答案:C B【提示】城市化的利弊 城市化问题的解决措施 解析:(1)本题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解读与分析能力、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和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2)本题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解读与分析能力、有
10、效信息的提取能力和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解答】(1)根据材料,“半城市化”表现为农民已经离开乡村到城市就业与生活,主要迁移人口是劳动力人口,导致乡村老龄人口比重增大,给乡村带来的主要社会问题是老龄化程度加剧,C 对。乡村人口迁出,缓解土地压力,A 错。农业人口减少,机械化水平提高,不会导致农业发展缓慢,B 错。不会导致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D 错。故选 C。9 (2)在解决“半城市化”问题的过程中,首先解决的是住房问题,所以城市住宅用地面积会扩大,B 对。人口迁入城市,城市人口比重不会下降,可能提高,A 错。农村剩余劳动力会减少,C 错。城市劳动力充足,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D 错。故
11、选 B。7、下图表示城镇化过程中工业、农业、服务业的劳动力比例变化。读图,完成下列小题。(1)a、b、c 三条曲线分别表示()A.工业、农业、服务业 B.服务业、工业、农业 C.农业、服务业、工业 D.工业、服务业、农业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我国的城镇化与旅游业的关系密切 B.多数城镇的服务业是经济的主要支柱 C.城镇的发展与第三产业的发展关系密切 D.科技发展是城镇化的主要动力 答案:A C【提示】10 城市化进程和特点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知识迁移、读图分析和学以致用的能力。(2)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知识迁移、材料分析和学以致用的能力。【解答】(1)随着城市的发展,农业劳
12、动力比例不断下降,对应曲线 b。工业劳动力比例先上升,然后下降,对应曲线 a。服务业的劳动力比例将持续上升,对应曲线 c。故选 A。(2)城市的发展与第三产业的发展密切相关,经济繁荣的城市服务业相对发达,故 A 错误,C 正确。多数城市的工业是经济的重要支柱,故 B 错误。社会经济发展是城镇化的主要动力,故 D 错误。故选 C。8、整建制拼合模式是我国部分大城市管辖区域内撤县设区(被撤县的行政名称改变,行政范围未变)的常见方式。下图为整建制拼合模式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1)我国部分大城市管辖区域内撤县设区的最主要目的是()A.提升原县的行政等级 B.增加原县的服务种类 C.增加大城市人口
13、数量 D.增强大城市竞争能力 (2)对于大城市而言,整建制拼合模式实施初期最可能导致()A.环境污染加剧 B.区域间协调差 C.就业压力增大 D.治安环境变差 11 答案:D B【提示】城市化进程和特点 城市化问题的解决措施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了撤县设区。(2)本题主要考查了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解答】(1)据图可知,撤县设区后,主城区的范围扩大,使大城市竞争能力增强,D 正确;撤县设区并未提升大城市的等级,所以也不会增加大城市服务种类,AB 错误;增加大城市人口数量并不是主要目的,C 错误。故选 D。(2)撤县设区后,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就业机会增加,就业压力减小,C 错误;原来的县
14、的经济发展一般较市辖区有差别,所以撤县设区后,区域间水平有高低之分,区域间的协调较差,B 正确;结合分析可知,整建制拼合模式增强大城市竞争能力,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从而促进对基础设施及环境的投入,对交通的影响是有利的,环境污染也不一定加剧,AD 错误。故选 B。综合题 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热岛强度是指中心城区比郊区气温高出的数值大小。左图是北京秋季晴天热岛强度 24 小时逐时变化图。右图示意北京昼夜时段热岛分布区 6 种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占比的均值。12 (1)据左图指出北京热岛强度最高的时段,结合右图推测该时段主要热岛分布区。(2)与耕地相比,说明建设用地昼夜时段热岛分布的特点
15、和原因。答案:(1)21 点前后(19-22 点)。城区(建设用地为主的区域)。(2)建设用地热岛面积占比无论昼夜都高于耕地,且夜晚高于白天。建设用地(城区)人口高度密集、工业集中,热排放量远高于耕地(郊区);建设用地上空温室气体和粉尘、颗粒物含量高,夜晚大气逆辐射作用强,保温作用明显;建设用地和耕地相比,反射率和风速有很大差异(密集建筑对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和反射多,风阻一般较大),导致城区散热较慢 解析:本题难度适中,属于能力题,考查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材料中获取信息,需要考生结合区域实际分析即可。(1)读左图可知,21 点前后北京热岛强度数值最高。由材料可知,2
16、1 点前后建设用地在北京昼夜时段热岛分布区 6种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占比最高,为主要热岛分布区,建设用地为主的地区为城区。(2)读图可知,建设用地无论是白天和夜晚城市热岛效应都比耕地高,而且夜晚热岛效应比白天强。热岛效应成因首先是受下垫面特性的影响:建设用地内有大量的人工构筑物,如混凝土、柏油路面,各种建筑墙面,改变了下垫面的热力属性(反射率小,热量传导较快)。这些人工构筑物吸热快而比热容小,在相同的太阳辐射条件下,它们比自然下垫面(绿地、水面等)升温快,吸收热量多,蒸发耗热少,散失热量较慢,因而其表面温度明显高于自然下垫面。另一个主要原因是人工热源的影响。工厂生产、交通运输以及居民生活都需要燃烧
17、各种13 燃料,每天都在向外排放大量的热量。第三建设用地内建筑物高大密集,减缓了热量的散失。当然,城市中的大气污染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城市中的机动车、工业生产以及居民生活,产生了大量的氮氧化物、二氧化碳和粉尘等排放物,这些大气污染物浓度大,气溶胶微粒多,会吸收下垫面热辐射,在一定程度上起了保温作用,产生温室效应,从而引起大气进一步升温。此外,城市里中绿地、林木和水体的减少也是一个主要原因: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中的建筑、广场和道路等大量增加,绿地、水体等却相应减少,缓解热岛效应的能力被削弱。1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改革开放后,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福建省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18、地区生产总值由 1982 年的 117.81 亿元增加到2005 年的 6554.6 亿元,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图为福建省 1982 年和 2005 年交通与城市发展示意图。(1)简述福建省城镇化过程的主要表现。(2)说明城镇化对促进福建省经济增长所起的积极作用。(3)简述福建省城镇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答案:(1)城镇人口增加;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上升;城镇用地规模扩大;城镇数目增加;出现新的城镇。(2)城镇化有助于推动区域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改善产业结构;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住宅建设等拉动内需,为经济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3)环境质量下降;交通拥堵;住房紧张;劳动力过剩;社会治安
19、混乱等。14 解析:城市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首先,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功能改造和基础设施改造促进了城市建设投资,城市工业和第三产业发展促进了经济产业投资,转移到城市的农村人口需要解决户口、住房、就业、医疗、子女教育等问题促进了城市社会事业投资,共同推动社会总需求得到稳定和快速增长。其次,农业和工业、农村和城市二元结构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矛盾,农业剩余劳动力不能被现代城市吸收,滞后的城市化水平又阻碍了农业现代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第三,城市具有显著的集聚效应和规模效益,劳动力、资本、技术、信息等社会生产要素越集中,对周边地区的吸引力、辐射力也越显著,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越大。在这种辐射过程中,实现经
20、济要素优化配置,区域内部产业合理布局,促进区域经济和流域经济的整体发展。(1)城镇化是指人口向城镇集聚,城镇人口增加、用地规模扩大的现象。结合福建省 1982 年和 2005 年交通与城市发展示意图可知,福建省城镇化的主要表现有:城镇人口增加;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上升;城镇用地规模扩大;城镇数目增加等。(2)首先,城镇化使人口向城镇集聚,为二三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有助于推动区域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改善产业结构;其次,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住宅建设等拉动内需,促进了城市建设投资,为经济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共同推动社会总需求得到稳定和快速增长。(3)福建省城镇化过程快,人口大量向城市集聚
21、,从而使市区出现:人地矛盾加剧,环境质量下降;交通压力增大,交通拥堵;用地紧张,住房紧张;劳动力过剩,失业增多;管理难度加大,社会治安混乱等问题。小提示:1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智利轮廓形似蚯蚓,是世界上最狭长的国家。首都圣地亚哥位于国土中部,圣地亚哥大都会区拥有720 万居民,约占该国总人口的 40%。瓦尔帕莱索和圣安东尼奧是其重要的商港。智利北部因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大气质量而成为天文观测的首选之地。2016 年 11 月 22 日,我国国家天文台和智利签订协议,将在智利北部文达罗尼斯山 2900 米的山巅合作建设天文观测基地。材料二:矿业、林业、渔业和农业是智利国民经
22、济四大支柱,在全球贸易中均占有一席之地。智利矿产资源种类丰富,其中铜矿储量和产量占世界 1/3 以上,被誉为“铜矿之国”。据统计,智利人每创造 5 美元国内生产总值,有 1 美元与铜矿相关;智利每出口 5 美元商品,其中 3 美元是铜产品。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智利经济保15 持了较高的增长率,现已成为拉丁美洲人均 GDP 最高的国家。材料三:智利地理位置示意和首都周边地形示意图。简述圣地亚哥成为智利首都的区位条件。答案:位于国土中段,有利于管理;地势较高,气候凉爽,临河靠山,适宜人居;人口和城市集中,经济发达;临近港口,交通便利。解析:本题以智利为载体,考查城市的区位条件,主要考查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以及区域认知学科素养。圣地亚哥位于国土中部,对国家的各个方位都有所兼顾,有利于国家的管理;圣地亚哥属地中海气候,气候条件较好,所处地段地势相对较高,气候凉爽,临河靠山,适合人类居住(注意图中圣地亚哥与山脉、河流的相对位置关系);圣地亚哥拥有 720 万居民,人口和城市集中,经济发达(注意图中圣地亚哥周边城市分布);圣地亚哥离港口相对较近,交通便利。小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