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高中语文《齐桓晋文之事》教案.docx

上传人:鱼** 文档编号:4074692 上传时间:2024-07-29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4.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齐桓晋文之事》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中语文《齐桓晋文之事》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中语文《齐桓晋文之事》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高中语文《齐桓晋文之事》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高中语文《齐桓晋文之事》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中语文齐桓晋文之事教案高中语文课文齐桓晋文之事是孟子文章中非常有影响的名篇,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齐桓晋文之事教案,希望对你 有帮助。高中语文齐桓晋文之事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体悟孟子当仁不让的治世精神。2、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和同情广大劳动人民的深切情怀。3、学习孟子迂回曲折的论辩方法。4、学习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句式。教学方法讲读法。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课时二课时(两节连上)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 朗读课文。 要求学生朗读全文二至三遍。 正音。二、 熟读下列重点段,并参考注释,弄通这几段话的大意。 见中 学语文网中网对译。“齐宣王问曰”至“可”。“无伤也”至“君子远庖厨也”。“挟

2、太山以超北海”至“王请度之”。“五亩之宅”至“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三、 思考以下问题(答案见“课文鉴赏说明”)。1、孟子在本文中的基本政治主张是什么? 明确:孟子劝说齐宣王放弃霸道,施行王道,“保民而王”。在这次谈话中,孟子集中阐述了他的仁政和经济思想,描绘了一幅“保民而王” 的社会蓝图。他从齐宣王有“不忍”之心说起,鼓励齐宣王发扬“仁 术”,推恩百姓,以德服天下。在孟子看来,仁者无敌,得民心者得 天下,“保民”是王道的基础。2、孟子的论辩思路是怎样的?试根据文章的结构层次来说明。 明确:本文是一篇谈话记录,齐宣王提问,孟子回答,问与答紧密相连, 不容易看出层次。这里根据内容,把课文分为三

3、部分。第一部分(开头至“王请度之”),主要说齐宣王未实行王道,不是 不能,而是不为。这部分又可分为三层。第一层(从开头到“则王乎”),提出并明确话题,以问“霸道”开 始,转入说“王道”。齐宣王一见孟子,就迫不及待地问齐桓晋文称 霸的事,正说明他有称霸的企图。齐桓公、晋文公是春秋五霸中的二 霸。前者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后者曾定乱扶周,破楚救宋,都是当时 的霸主。因为他们的行事不是靠仁政,而是凭武力,因此被儒家称为 “霸道”,与“王道”相对立。所以问齐桓、晋文之事,等于问霸道 之事,这对于崇尚王道的孟子来说,无异于劈头一瓢冷水。而孟子以 “臣未之闻也”一句,轻轻把话题岔开,转而谈论王道。第二层(

4、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到“是以君子远庖厨 也”),提出“保民而王”的中心论点,肯定齐宣王能够保民而王。在 孟子看来,王天下的关键在于行仁政,所以孟子首先提出“保民而王” 的政治主张。然后再紧紧抓住齐宣王的“不忍”大做文章。在这里, 孟子不是空泛的论述,而是抓住了齐宣王“以羊易牛”的事例加以阐 发。老百姓看到“以羊易牛”,以小易大,认为王是爱财 ;孟子则不同, 他肯定王有“不忍之心”,只是没有把为仁之事继续扩展下去。这说 明齐宣王已经有了“保民”的基本条件,具备施行王道的基础。同时 也为下文论说宣王没有实行“王道”,“是不为”而“非不能”埋下 了伏笔。第三层(从“王说”到“王请度之”),剖

5、析齐宣王的仁心未及于民,未成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首先,孟子以一组巧妙的 比喻,正面引出“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的结论。其次以 “挟太山以超北海”和“为长者折枝”这组对照性比喻,进一步阐明 “不为”和“不能”的区别。最后顺其理势,引经据典,加以正面晓 喻。说明王道并不难,最基本的就是“推恩”,“推恩足以保四海”, 为齐宣王指明了努力的方向。第二部分(“抑王兴甲兵,危士臣”至“孰能御之”),从反面论述 “霸道”的危害,敦促齐宣王彻底改弦易辙,放弃霸道,实行王道。 齐宣王不能实行王道,不是方法问题,而是一心要实行“霸道”。孟 子先以“兴甲兵”几句,不直说霸道,却列举了霸道的种种害

6、处,使 齐宣王不得不说出“吾何快于是”,从而引导他说出“大欲”。“笑 而不言”四字,写出宣王欲霸天下而又躲躲闪闪,不那么理直气壮的 神态,极尽传神之妙。孟子明知齐宣王的“大欲”仍是霸业,却故意 以口腹声色之娱来揣度,形成文章的顿挫,然后道破其“大欲”乃是 以力争霸天下,点明齐宣王的“大欲”后,旋即以“缘木求鱼”这个 生动的比喻,彻底打碎了他的幻想,犹如当头棒喝,使文势如悬崖坠 石,有千钧之力。宣王不禁惊言:有这么严重吗?孟子再步步进逼,以 邹与楚战为喻,说明齐若与天下对抗,强弱不均之势显而易见,从而 导出小不敌大、寡不敌众、弱不敌强的结论,以使齐宣王彻底放弃 “霸道”。霸道的危害既已讲清,孟子

7、再正面铺写行仁政王道的威力, 就不能不令齐宣王怦然心动了。第三部分(“王曰:吾,不能进于是矣。”到篇末) ,阐述施行 王道的具体措施。经过上文对王霸利弊的说明,齐宣王表示愿意就教, 孟子这才水到渠成地拿出了他的仁政主张:“制民之产”和“谨庠序 之教”。使百姓有恒产,足以饱身养家,然后再对他们施以礼义道德 的教育。这一王道仁政模式,以排比句对称说出,说王道制度,极言 其利。只要做到这一点,老百姓归附,犹如万条江河归大海,形成 “孰能御之”之势。全篇最后以一幅王道乐土的美好画卷作结。四 作业。背诵要求背诵的段落。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思考下列问题:1、复习旧课:孟子迂回曲折的论辩艺术,在文章中有三个

8、波折。 请你具体说说这三个波折的内容。明确:第一个波折:孟子想向齐宣王道出自己的仁政理想蓝图,碰到的 第一个难题是齐宣王的怕难心理。齐宣王认为王天下很难,而霸天下 则比较容易,所以,他说“德何如则可以王矣?”“若寡人者,可以保 民乎哉?”针对齐宣王的这一认识,孟子从齐宣王的日常生活入手,巧 妙地分析了“以羊易牛”的事,别具眼光地指出齐宣王不是吝啬,而 是有不忍之心,而这不忍之心正是保民而王的思想基础。再说,孟子 的这一番言说,也让人听得顺耳。所以,齐宣王说“他人有心,予忖 度之”心悦诚服地与孟子站到了同一条起跑线上来了。第二个波折:齐宣王虽然在思想上解决了一些问题,但他又怀疑 自己的能力。他说

9、:“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意思就是说自己 还是没有信心。孟子针对这种思想上的疑难,采用了一组形象而生动 的比喻进行说理。这就是“百钧”、“舆薪”、“挟太山以超北海”、 “为长者折枝”等比喻,指出齐宣王完全有能力保民而王,只是没有 认真去做罢了。这就进一步从思想上为自己陈述仁政理想学说铺平了 道路。第三个波折:在孟子发出了“推恩”然后可以王天下的议论后, 齐宣王并没有乐意地表示要去实行,倒是对心中“大欲”念念不忘。 那么,他的“大欲”是什么呢?这是孟子必须认识到并扫清的障碍,否 则,王天下的大道理还是不能让齐宣王听到心里去的。所谓能破才能 立,就是这个道理。孟子善于察言观色,他从两人一开始的谈话中就始终没有敢忘记 齐宣王想霸天下的企图,于是,他用“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於 诸侯,然後快於心与?”一激,再故意提出“肥甘”、“轻暖”、“采 色”、“声音”、“便嬖”五项,旁敲侧击地衬托出齐宣王的“大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然后,又用缘 木求鱼的比喻,彻底击碎了齐宣王的迷梦。文章中的这三个波折,呈现出迂回曲折的特点,千回百折,摇曳 生姿,有时故意避开话题,有时故作顿挫,这都是由齐宣王认识上的 曲折决定的,课文的这种准确的记录,正好反映了文章高度的艺术水 平,这是理解上的难点,更是理解上的乐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