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浅谈当代大学生如何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ppt.ppt

上传人:丰**** 文档编号:4073444 上传时间:2024-07-29 格式:PPT 页数:23 大小:1.2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当代大学生如何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ppt.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浅谈当代大学生如何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ppt.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浅谈当代大学生如何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ppt.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浅谈当代大学生如何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ppt.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浅谈当代大学生如何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ppt.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浅谈当代大学生如何弘扬科学浅谈当代大学生如何弘扬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精神与人文精神 杨莎莎外国语学院英语103班6300410024引言:当代大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现状引言:当代大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现状-不容乐观不容乐观一份调查显示,46.7%的大学生明确表示不清楚什么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38:8%的学生能回答一些基本内容,如科学精神,就是以科学为主,对科学有热情和奉献精神,人文精神就是以人为主,强调人的个性和自由,大部分学生对什么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回答五花八门,对何谓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缺乏基本的了解。当代大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现状当代大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现状-不容乐观不容乐观

2、多数学生重视和肯定的是强调作为实用和应用技术的科学,而不是基础的理论科学。由于竞争和就业压力,目前掀起的“文凭热,考研热,证书热”可以看出,相当多的大学生努力提高自己的学历,把其作为人生的一大跳板,但是大部分学生对学历和证书的追求是一种功利和实用目的,而非真正的科学精神。18:6%的学生说考研考证是为了找份好工作,45.53%的学生说是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目前想当老板的学生要比想作科研工作的多,不难看出大学生的科技意识中缺少某些至关重要的东西。这反映了大学生们已经认识到科学知识的充足并不等于科学精神的到位。在科技落后的背后,科学精神的缺乏是个深层次的问题 一、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含义及其关系一

3、、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含义及其关系(一)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由科学性质所决定并贯穿于科学活动之中的基本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是体现在科学知识中的思想或理念。科学的整体架构,主要由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构成。其中,科学知识和科学思想是科学架构只的“硬件”:科学方法,特别是科学精神,则是“软件”,是在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一种唯实求真的崇高精神力量,其最根本的东西就是尊重真理,反对迷信和盲从,敢于开拓和创新。它在科学的整体架构中,占据统帅地位,是科学的灵魂。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含义及其关系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含义及其关系(二)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指对人的生命存在和人的尊严、价值、意义

4、的理解和把握,以及对价值理想或终极理想的执着追求的总合。人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文”是以人为单位的,“人”是以“文”为本性的。所以,人文精神又可看作是人之为人的一种理性意识、情感、体验、生命追求、理论阐释、评价体系、价值观念和实践规范。因而,人文精冲是一种形而上的追求,又是一种形而下的思考:既为社会大众所共有,更为知识分子所钟情:既表现为一定的知识形态,也蕴涵着一定的价值观念。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含义及其关系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含义及其关系(二)人文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文精神的理解和诠释尽管各不尽同,但其基本内涵不外乎:(1)忧国忧民意识;(2)求道至乐精神;(3

5、)和合精神;(4)人本精神;(5)笃行精神。在当代,人文精神又注入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同时,又借鉴汲取了西方自由主义、人文主义、人本主义、非理性主义、女权主义、生态主义等合理性的东西。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含义及其关系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含义及其关系(三)坚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和谐社会建设中,我们既要看到它们相互区别的一面,又要看到它们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一面,自觉地把二者统一起来。(三)坚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服从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的全

6、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要满足这一要求,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弘扬科学精神,自觉遵循和运用客观规律。同时,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使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应使对社会发展状态、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和运用融入体现人文精神的价值判断,实现社会历史发展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把社会建设的目标由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转到坚持以人为本,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上来;创新科技价值观念,使科技政策、科研工作以及科技成果的开发运用由单纯追求经济效益转变为同时注重生态环境效益和追求社会全面

7、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考虑其对于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影响;推动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相互学习与借鉴,促进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的发展与繁荣,培养造就身心和谐、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三)坚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 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坚持科学的方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五个重要特征,即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涉及人的身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充分体现了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是人文精神在和谐社会建设问题上的重要体现。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一刻也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必须坚持科学的方向。在和谐社会建设的实践

8、中,我们应当深刻认识和把握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以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必然性为参照来衡量、校正与检验社会发展的人文目标的合理性,使之科学可行;应当深刻认识实现社会发展人文目标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从当代中国的国情出发,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法制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科学对待和解决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使社会发展人文目标的实现过程成为应用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的过程;在对人们进行人文教育的过程中,应当加大科学精神的含量,把科学精神作为反对封建迷信、邪教非法活动、伪科学的锐利武器,引导人们牢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二、弘扬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意义二、弘

9、扬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意义(一)弘扬科学精神的意义大力弘扬科学精神,高度重视和努力发展科学技术,能使和谐社会建设获得强大的物质基础。科学精神源于探索科学真理、追求技术创新的科学活动,其第一要义就是重视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能够转化为巨大的物质财富,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科学精神,不断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就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把社会物质财富这块“蛋糕”做大,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提供充足的物质保障。(一)弘扬科学精神意义(一)弘扬科学精神意义大力弘扬科学精神,自觉遵循和运用客观规律,能使和谐社会建设高效有序地向前推进。在科学的视野里,世间万事万物的发展

10、都有其固有的客观规律,人类社会也不例外。社会是以人为主体,以自然界为环境,以物质生产为基础,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多种要素构成的复杂有机体,这些要素之间按一定的规律相互作用。当社会建设的主体遵循这些规律时,整个社会就会呈现出和谐的状态;当社会建设的主体违背这些规律时,就会导致社会秩序混乱、矛盾激化,甚至引发震荡和冲突。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应当深刻认识和把握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政治、文化,人、自然、社会,阶层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人口结构、就业结构、社会组织结构等因素的现实状况和相互作用的客观规律,使对和谐社会建设发挥作用的各种规律都得到妥善运用,使和谐社会建设

11、走上高效有序、健康发展的轨道。(一)弘扬科学精神的意义(一)弘扬科学精神的意义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能使和谐社会建设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科学真理具有相对性:事物总是处于发展和变化之中的,人类对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认识也是不断发展、永无止境的。这就决定了从事科学研究的主体必须根据客观条件的发展变化不断探索新领域、揭示新规律、取得新成果。从特定的历史阶段来看,和谐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环节是内在统一、和谐有序、生机勃勃的;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前对社会和谐有利的因素也可能演变为不利的因素,以前激发社会活力的力量也可能转变为遏制社会生机的障碍。如果社会建设的主体不具备开拓创

12、新的科学精神,不能与时俱进地体察这些变化,而是抱着过时的经验和教条不放,那么,社会和谐就难以有效推进,社会活力也难以长久保持。因此,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使和谐社会建设永葆生机和活力。弘扬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意义弘扬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意义(二)弘扬人文精神的意义倡导和培育人文精神,有利于引导和谐社会建设向着正确的目标健康发展。始终把人置于核心的位置,维护人的正当权益,满足人的合理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人文精神的本质内涵。倡导和培育人文精神,有助于人类社会逐步向着更加符合人类本性的状态演进,最终达到高度和谐的理想境界。可以说,人文精

13、神是引导社会从不和谐走向和谐、从初级阶段的和谐走向高级阶段的和谐的重要力量。在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突出人作为社会建设主体的创造性、价值和尊严,这是马克思主义人文精神在当代的创新和发展,有利于引导和谐社会建设向着正确的人文目标健康发展。(二)弘扬人文精神的意义(二)弘扬人文精神的意义倡导和培育人文精神,有利于整个社会形成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平等相待、和睦相处的人际关系,是人文精神的产物,也是形成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重要条件。当前,我国改革发展已进入关键时期,社会利益关系日益复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

14、问题日益凸显。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忽视在全社会营造团结互助、诚信友爱、谅解宽容的人文环境,就有可能使社会群体之间产生隔阂和鸿沟,影响社会的稳定和谐。在新的形势下,各级党委和政府应承担起倡导和培育人文精神的重任,努力营造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社会氛围,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使整个社会形成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三、当代大学生如何弘扬科学精神三、当代大学生如何弘扬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与人文精神(一)培养自己求真务实的精神。求真务实是科学精神的首要特征,它要求人们在认识活动中要尽力排除主观因素的影

15、响和干扰,即便是发挥主观能动性,也要严格地以遵照客观规律为前提,这样才有可能形成正确的认识。求真务实需要正确的认识思维的方法,但它又不仅仅是一个认识问题。能否真正做到求真务实,还必须具备良好的素质和高尚的品德。求真务实精神凝聚着崇尚科学、光明磊落的修身特质,是人品和人格的高风亮节。因此,我们要培养自己求真务实的精神,把科学的真实与人品的真实统一起来。否则,缺乏健康的素质,品德低下,必然背离科学精神的境界,乃至走向科学精神的反面。(二)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二)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如果说求真务实精神深刻反映了人们对客观规律的探索与尊重,那么创新精神则充分体现了人类特有的主观能动性。从实际出发,尊

16、重客观规律,并不是要人们墨守成规。科学精神倡导创新思维和开拓精神,鼓励人们在尊重事实和规律的前提下敢于“标新立异”。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墨守成规的观点只能导致落后,甚至失败。”冯友兰先生曾打过一个比方,普通人的哲学观点是跳进去的,而哲学家的观点是走进去的,我们不妨借用一下。而知识的产生过程,对我们的知识结构的形成,思维推理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在大学生活中积极参与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三)培养自己的批判精神。(三)培养自己的批判精神。批判精神是科学精神的一个重要体现。没有怀疑的批判精神,把现有一切认识尊为绝对,那就阻塞了科学前进、超越、开拓、创新的道路。怀疑批判精神有两种,一种是科

17、学怀疑批判精神,一种是非科学、反科学的怀疑批判精神。前者建立在实践源泉和检验的基础之上,后者则脱离实践的检验,建立在主观臆想的基础之上,从认识论上说就是否认客观真理的相对主义。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认识到,在科学理性面前不存在终极真理,不存在认识上的独断和绝对“权威”。马克思在其女儿要求他填写的一份调查表中,把“怀疑一切”作为自己最喜爱的座右铭。这种怀疑,绝不是怀疑主义意义上的怀疑,而是对掩盖事物真相的假象的怀疑。要让学生懂得,怀疑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的过程,怀疑精神是破除轻信和迷信、冲破旧传统观念束缚的一把利剑,缺乏怀疑精神,容易导致盲目轻信。(四)培养自己的人文精神。(四)培养自己的人文精神。

18、人文精神是对人类生存的意义和价值的关怀,是一种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主体的思想,它尤其体现在哲学、宗教、教育和艺术中。人文精神主要通过主体的生活价值选择和生活实践来体现,以意识的角度去探寻和追求人类生活的真善美;人文精神存在的目的主要在于探寻和建构合乎人生、人格的生活价值,它是追求人生权利、正义、情趣、和谐及正确处理利益关系、生活方式的一种精神,是追求人本、人道、人格与弘扬人性的一种精神,是关怀他人乃至人类未来的精神,是高扬人生理想与信念的精神。其中作为人文精神的核心内容是人生态度和价值选择。(五)培养自己的协作精神。(五)培养自己的协作精神。互相尊重、虚心谦让的协作精神已成为现代科学精神不可缺失的构成要素。大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要学会与人合作,互帮互助。Thank you!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