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节、临床心电学的基本知识第一节、临床心电学的基本知识概 念临床意义产生原理导 联心电向量基本波形测量1生物电组织体液体表仪器心电图概念2、概、概 念念心电图就是利用心电图机从体表记录心脏每一心动周期所产生电活动变化的曲线图形。总论3、临床意义一般无临床病因诊断价值。对心肌梗死是确诊的主要依据。对心律失常具有确诊价值。对心肌缺血、损伤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差的特点。对某些药物、电解质紊乱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心电图必须结合临床,方能发挥最大的临床实用价值。总论4、心电图产生的原理、心电图产生的原理 心肌细胞 除极电偶 刺激 +-(-+)+-(-+)+静息状态 除极过程 +(+-)-+(+-)-复
2、极过程 除极完毕.单单个个心心肌肌细细胞胞的的电电活活动动5除极时,一对除极时,一对电偶电偶向前移动,向前移动,电源在前电源在前,电穴在后电穴在后,面对除极方向的探查电极测出描记出的波形面对除极方向的探查电极测出描记出的波形向上向上,背,背离复极方向的探查电极描记出的离复极方向的探查电极描记出的 波形波形向下向下。6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可以互相讨论下,但要小声点可以互相讨论下,但要小声点71、单个心肌细胞的复极、单个心肌细胞的复极(repolarization)复极时电穴在前,电源在后,复极产生的心电向量与除极推进的方向相反,面对复极方向的探查电极测出负电位
3、,描记出的波形向下,背离复极方向的探查电极测出正电位,描记出的 波形向上。81一块心肌的除极一块心肌的除极内膜除极除极:外膜外膜2 2、一块心肌的除极和复极、一块心肌的除极和复极92 2 一块心肌的复极一块心肌的复极心外膜先复极原因:压力低温度高供血好内膜内膜复极复极:外膜外膜10、心电图导联体系、心电图导联体系导联导联(leads)常用心电图导联常用心电图导联 共共12个个标准导联:标准导联:、单极加压肢体导联:单极加压肢体导联:胸导联:胸导联:aVR、aVL、aVFV1、V2、V3、V4、V5、V611心电图的导联线12标标 准准 导导 联联(standard leads)13单极加压肢体
4、导联单极加压肢体导联Augemented unipolar limb leadsaVR aVFaVL中心电端中心电端中心电端中心电端(无干电极)(无干电极)(无干电极)(无干电极)探查电极探查电极探查电极探查电极141、肢体导联双双极极肢肢体体导导联联单单极极肢肢体体导导联联15标准(双极)肢体导联16胸胸 导导 联联(precordial leads)V1V1:胸骨右缘第四肋间:胸骨右缘第四肋间:胸骨右缘第四肋间:胸骨右缘第四肋间V3V3:V 2V 2和和和和V4V4位置连线的中点位置连线的中点位置连线的中点位置连线的中点V2V2:胸骨左缘第四肋间:胸骨左缘第四肋间:胸骨左缘第四肋间:胸骨左
5、缘第四肋间V4V4:左锁骨中线与第五肋间:左锁骨中线与第五肋间:左锁骨中线与第五肋间:左锁骨中线与第五肋间 相交处相交处相交处相交处V5V5:左腋前线:左腋前线:左腋前线:左腋前线V4V4水平处水平处水平处水平处V6V6:左腋中线:左腋中线:左腋中线:左腋中线V4V4水平处水平处水平处水平处17其它导联其它导联7、8、93、4、5正后壁心肌梗死正后壁心肌梗死右心室心肌梗死右心室心肌梗死18心电图各波段的命名窦房结心房房室结希氏束右束支左束支心室19心脏的传导系统总论20基本波形基本波形21P波 最早出现幅度较低、园钝、似半圆的波形,反映心房除极。基本波形22PR段P波的终点到QRS波起点的线段
6、反应心房的复极23PR间期P波起点到QRS波起点反应心房除极到复极的时间24 波后幅度较高的综合波群,由于其为综合波群,因此有其特定的命名原则命名原则反映心室除极。QRS波群基本波形25QRS综合波群的命名原则第一个向下的波为Q波,第一个向上的波为R波,R波之后向下的波为S波。S波之后向上的波为R波,R波之后向下的波为S波,依此类推。无R波的QRS波群称之为QS波。波幅0.5mV者用q、r、s表示,否则用Q、R、S表示,QS波不分大小写。基本波形26rSRsrSRqRQrRsRsQS27ST段QRS波终点到T波起点的线段反应心室缓慢复极28T波综合波群后的基底部较宽波,反映心室晚期复极。基本波形29QT间期QRS波起点到T波的终点反应心室除极到复极的时间30测试题测试题1 1以下心电图波段中,由心室除极产生的是以下心电图波段中,由心室除极产生的是 AP波 BQRS波 CS-T段 DT波 EU波2 2由心房除极所产生的心电图波型是由心房除极所产生的心电图波型是 AP波 BT波 CS波 DQ波 ER波3 3心电图中,反映房室传导时间的是心电图中,反映房室传导时间的是 AP波 BP-R(P-Q)间期 CQRS波群 DS-T段 ET波 答案:答案:1.A 2.A 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