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中历史必修1(政治文明历程)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一课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一、夏商两代的政治制度 1、夏朝政治制度(1)时间:约公元前2070年-前1600年(2)地位:古代中国出现的第一个国家政权(3)依据 :出现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4)特点:王位世袭制、“家天下” 2、商朝政治制度(1)时间:约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成汤灭夏,建立商王朝。(2)制度:内服与外服制度 商王控制支配着内服与外服的实际权力 内服,是王畿,商王直接统治地区 外服,附属国管辖地区(3)特点: 商王对附属国的控制力是有限的 商朝是个弥漫着神权色彩的王朝(神权色彩:商王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
2、注:(1)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从此开始(甲骨文); (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 (3)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突出表现:凡事都要通过占卜予以决定)二、 西周政治制度1、时间:约公元前1046-前771年;周武王东征,灭商建国,史称西周。2、分封制(1)概念:分封制又叫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叫做诸侯国;(2)目的:巩固周王朝统治。(3)特点: 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4)实质:西周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5)分封的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6)内容: 以都城为中心的附近区域被称为王畿(j),是周王直接驻地; 同姓亲族(主体):分封到富庶之处,
3、战略要地;物资,人口等; 异姓诸侯国:功臣、姻亲与亲族相似;殷商旧族强制迁徙;同时,分封了一些殷商降族,还恢复了一些被商灭掉的古国;(7)诸侯的权利和义务: 服从周天子的命令 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在自己的封疆内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义务: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8)作用: 通过分封,周人的势力范围扩大; 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巩固了统治; 诸侯对下属进行分封,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9)演变:分封制开始于周武王,破坏于西周后期,崩溃于春秋战国。(10)影响 积极: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形成对
4、周王室的拱卫,扩大统治区域,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 消极:分封制埋下了地方分裂割据的祸根,后来诸侯国中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专题一:1、 分封制:目的:扩大统治范围,巩固周王朝的统治(封建诸侯,以藩屏周:封建指分封建立)内容:周武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分封对象:功臣,王族,先代贵族。权力:爵位世袭.对卿大夫再分封。可以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义务:为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评价:前期加强了天子对地方的统治,促进了边远地区的开发,扩大了统治区域,巩固了周王室的统治,但是随着生产力的
5、发展,兼并战争的开始,周王室的地位削弱了。3、宗法制(1)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2)实质:按血缘亲疏关系分配政治权利(3)特点:A最大的特点是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 B大、小宗具有相对性;C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相结合; D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4)宗法等级: 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5)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 分封制(互为表里)。(6)内容:周王、诸侯还是卿大夫、士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度(宗法制的核心)。嫡长子为大宗,其他嫡长子的其他兄弟(次子、庶子)为小宗。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如诸侯对于周王为小宗,但在本国为大宗。简单是说:就是把血缘纽带同
6、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确立了大宗、小宗体系。(7)影响和作用: 确立了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国”和“家”密切的结合在一起。 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8)对今天生活的影响:宗庙、宗祠、族谱、重男轻女等观念。4、礼乐制:周礼作为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实质是宗法分封的工具(维护森严的等级制度)5、补充: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 宗法制是分封制实施的基础,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上的反映,二者共同构成了西周的两大政治支柱。
7、礼乐制是保证分封制、宗法制稳定推行的工具。6、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神权与王权结合(史实:早期大规模的祭祀活动和商代的占卜制)。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史实:商代的宗法制和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 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史实:商代的各个宗族都是政治实体,西周的诸侯国对于周王室处于附属地位,但也是政治实体,诸侯以嫡长子继承享有世袭统治权)。 简单地说: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P5解析与探究 根据上述材料,归纳出西周社会结构的基本特点,并简要说明这些特点的成因?提示:材料一所描述的是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进行贵族分封而形成的宗法等级秩序,材料二所描述的是与宗
8、法等级秩序结合在一起的行政等级秩序。 基本特点。在分封制和宗法制的条件下,西周社会结构中,各个阶层的关系既是家族隶属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一方面表现为“天子一诸侯一卿大夫一士一庶人”的宗法等级,另一方面表现为“周王一公、侯一大夫一士一皂役”的行政等级,二者紧密结合。 形成原因。为了对被征服的广大地区进行有效的统治,同时受到上古时期部落联盟体制遗存的影响,西周实行分封制。为了巩固分封制形成的政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西周实行与分封制相关联、把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宗法制。P5自我测评1商代的附属国与西周的诸侯国有什么不同?提示:(1)商代的附属国是被征服或主动
9、臣服于商王的,附属国的首领由商王册封,但与商王基本上没有血缘宗亲关系;商王对附属国的控制是有限的,附属国基本保持独立的社会结构,有很大的自主权,有的附属国经常与商发生战争。(2)西周的诸侯则是被周王分封到地方的,被封诸侯或是周王的宗亲,或者通过姻亲与周王形成宗法关系,诸侯与周王既是家族等级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周王的势力渗透到诸侯国,周王派代表监督诸侯,对诸侯国的控制加强了,诸侯国的自主权有所削减,对周王的义务更加明确了;周初有的诸侯国打破商朝附属国的血缘界限,成为人口构成复杂的更有活力的新兴封国。2说出分封制与宗法制的主要内容、特点和作用。提示: 分封制的主要内容、特点和作用。西周的天子分
10、封同姓宗族和功臣为诸侯,以为藩屏。诸侯的君位世袭,在其封地内拥有统治权,但对天子有定期朝贡和提供军赋、力役等义务。诸侯对下属再进行分封,形成“周王一诸侯一卿大夫一士”的等级序列。加强了对广大地区的有效统治,稳定了社会秩序。 宗法制的主要内容和特点。世代均由嫡长子传宗继统,称为大宗,平位继承土地、财产和权力;嫡长子以外的子弟为小宗,降位继承。周天子以嫡长子继统,众庶子封为诸侯。诸侯亦以嫡长子继位,众庶子封为大夫。大夫也以嫡长子继位,为大宗;众庶子为士,即小宗。作用:巩固分封制度,稳固贵族阶级的内部秩序,从而防止贵族间对于权位和财产的争夺。3举例说明礼乐制度与宗法分封制的关系。提示:礼乐制度作为各
11、级贵族的政治生活准则,是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必不可少的工具。依据礼乐制度,不同场合、不同身份的人,不但礼仪有别,所用的音乐也不一样。如祀天神,“乃奏黄钟,歌大吕,舞云门”。 “六舞”主要用于周代宫廷祭祀礼仪,规格标准各不相同。天子用“八佾”的标准;诸侯则用“六佾”,大夫只能用“四佾”。对于侯、伯、子、男则另有一套规定。P5活动建议文字的产生是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古汉字中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信息。试根据下列甲骨文的字形,找一找其中反映出的有关商周政治状况的信息。提示, “执”: “拿玄”,像桎梏之形。“鹤”,像人带手梏之状。“圉”:内为“执”,外为“牢”。“王”:斧钺之形,意为掌征伐之人,或象征
12、权威。“臣“:像屈从之形,事君之意。“劓”:像割鼻之意。“刖”: “龟句陀”,以利器去人之足。 ,“巫”:在龟甲上面刻画痕迹,以行占卜,指司占卜之人。第2课 大统一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一、从群雄割据到大一统1、背景:(1)春秋时期 宗法分封制的原则遭到破坏; 周王室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 诸侯兼并战争频繁。(2)战国时期 大国国君改号,出现卿、大夫夺位的政变; 各国进行政治、经济和军事改革。2、统一:(1)统一条件: 社会经济发展,各地区、氏族联系加强; 战乱频繁,人民渴望统一; 商鞅变法使秦国强盛; 嬴政雄才大略,重用人才且措施得当。(2)统一过程: 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国
13、先后攻灭韩、赵、燕、魏、楚、齐,完成了兼并六国、统一天下的大业。 公元前215年蒙恬率秦军北击匈奴,夺回河套地区,次年渡河攻占阴山地区等边境军事要地;公元前220年屠睢统兵征讨岭南,于公元前214年平定岭南,置郡实施军事、行政管理;在“西南夷”开辟“五尺道”交通路线,部分地区任命官吏。)(3)统一影响: 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持续了数百年的割据混战局面,建立了空前统一的大帝国; 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符合各族人民的愿望,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奠定了基础。二、始皇帝与三公九卿(一)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1、特征:权力高度集中 2、表现:A皇权至上 B皇位世袭 3、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过程(1)皇帝制
14、度的创立: 由来:秦始皇自以为功德超过传说中的“三皇五帝”。秦王嬴政将三皇五帝名称合为“皇帝”,自称始皇帝。 皇帝的地位及权力:皇帝有天下独尊的地位,集行政权、司法权和军事指挥权于一身。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决定于皇帝一人的意志。 特点 A皇帝独尊 B皇权至上(核心,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C皇位世袭 本质:君主专制(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三公:丞相、御史大夫、太尉 职能分别是:A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辅政)。百官之首。B御史大夫:掌管律令、图籍,负责监察百官。C太尉:负责协助皇帝管理军务。 九卿:三公之下设九卿,分管着国家和皇家的各种事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 关系:相互
15、配合,互相牵制;军政大权操纵在皇帝手中。(3)地方官制废分封,置郡县 郡县制的建立:A由来:春秋战国时期,列国陆续出现了郡、县等新的地方行政区划形式。秦灭六国后秦始皇采纳了李斯推行郡县制度的建议,把郡县制推广到全国。即是春秋以来逐步形成的地方行政制度。B目的:吸取春秋战国割据混战的教训,加强对地方的有效管理。C地方机构:分郡、县两级。D特点: 在于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E内容:郡:最高的地方行政机构,设郡守、郡丞和郡尉。县:隶属于“郡”。设县令、县丞、县尉。乡、里:县以下还有“乡”、“里”等基层机构,乡有乡吏、里有里典。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调动任命,不得世袭。 F郡县制建立的影响:郡县制
16、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G作用:与分封制相比较,最主要的差别在于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4)其他加强皇权的措施: 选官:制定了一套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 秦法:制定细苛、严密的法律,是嬴政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工具。4、中央集权制度影响: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2000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5、秦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和内容是什么?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产生了什么影响?(1)基本特征:权力高度集中;(2)内容: 皇帝制度皇帝至高
17、无上,皇帝将国家的司法、立法和行政、军事等大权纵览于一人之手,实行“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 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三公包括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三公之下设置九卿,分管国家和皇帝的各种事务。 在地方,建立郡县制。郡设郡守、郡丞和郡尉,县设县令、县丞和县尉;县以下有乡、里等基层机构。 制定了一套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 秦律制度。(3)直接影响:有利于巩固统治,国家统一和社会经济发展;(4)深远影响: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 基础,对此后2000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6、比较郡县制和分封制。 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郡县制是在国家
18、大一统条件下,按地域划分的。 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拥有封地;郡县的官吏由皇帝任免,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官位不世袭。 诸侯国拥有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郡县则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国家的统一。P9解析与探究 阅读以上文献,结合所学知识,请思考:1王绾、李斯对地方管理体制的主张各是什么?各自的理由是什么?2秦始皇最终采纳了谁的主张?为什么?3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你对分封制与郡县制的认识。提示:1 王绾主张实行分封制,理由是:天下初定而且疆域辽阔,将王室亲族分封到新占领地区,能够巩固帝国的统治。李斯主张实行郡县制,理由是分封制容易导致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纷争。2秦始皇最终采纳了李
19、斯的主张。原因是历史经验证明,郡县制有利于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3分封制的益处:燕、齐、楚等地距秦朝统治中心关中地区遥远,分封皇子镇守,便于控制。分封制的弊端: 分封诸侯,随着时间流逝,血缘关系疏远,诸侯混战,周天子不能控制,分封失去原有的巩固统治的作用。 诸侯容易起异心,一旦条件成熟,便可威胁中央皇权的统治,造成天下大乱。郡县制的益处:实行郡县,官吏从朝廷领取丰厚的俸禄,便于控制。郡县制的弊端: 不分封皇子功臣做辅佐,缺乏稳固的统治基础。 没有成功的先例可以遵循,不易成功。P9自我测评 秦朝的政治制度有哪些基本内容?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在历史上产生了什么影响?提示:秦朝的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
20、是:以皇权至上、中央集权为基本特征;中央政府以三公九卿为主组成,地方政权分为郡、县两级;制定了一套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和法律体系。影响: 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 提高了行政效率,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对此后2000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一、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1、自秦以后,中国出现了以皇权为中心的政治体制,皇帝位于金字塔的顶端,任命各级官员处理全国政务,从而建立起较完备的中枢权力体系。随着皇权的不断加强,中枢权力体系也不断发生变化。2、唐朝三省六部制
21、:(1)确立:隋唐时期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 (2)结构: 三省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 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六部 尚书省下设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分别负责贯彻各种政令、处理日常事务。(3)作用: 三省之间相互牵制、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3、宋朝强化皇权:(1)措施: 设“中书门下”作为宰相办公机构; 军政归枢密院,分割宰相军权; 财政归度支、盐铁、户部三司掌管,三司长官“三司使”又称为“计相”。宰相只保留行政权。(2)影响:分割相权,强化皇权 分相权:“中书门下”-行政、枢密院军事、“度支、盐铁
22、、户部三司”-财政 4、元朝一省制:元朝废三省,实行一省制,只设中书省,六部归入中书省。中书省的长官为左、右丞相和平章政事,是元代的宰相。特点:宰相权势过重 5、三省六部制的确立有什么影响? 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发生了深刻变化,决策、审议、执行权力的分解,既明确了行政分工,又使三省相互牵制对后世的国家体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二、选官制度1、官制的演变古代选官制度经历了: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三个阶段。西周:“世卿世禄”制春秋战国到汉初:军功爵制西汉:察举制和征辟制东汉末、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隋唐宋元:科举制明清:八股取士(科举制)2、世卿世禄制:我国在夏,商,周时期,主要实行的是世官制,
23、也叫世卿世禄制。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由国王根据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来分封侯,卿,大夫等,而这些侯,卿,大夫等要么是父死子继,要么是兄终弟及,世袭其职,世受其禄。3、察举制和征辟制:前者是由官吏每年向国家推荐人才,后者是由中央和地方官府向社会征聘人才。 意义: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官僚队伍的需要,但容易任人唯亲、也容易形成小集团。4、九品中正制:东汉末年,将本地士人按才能分别评定为九等(品),朝廷再按等任命的选拔制度。魏晋南北朝时期,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所以他们往往不注重提高才能。而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在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到南朝时走向末路
24、。5、科举制:(1)含义:科举是中央统一分科,定期举行的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特点:自主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2)隋:确立 ;唐宋元:继承完善,以后,科举制成为主要的选官制度。(3)隋文帝: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吏。规定每州每年贡士三人,后又分设各种不同科目推举人才。(4)隋炀帝时,设进士科,以试策取士,分科举人就是科举制的来历。(5)唐代:成为中央统一分科、定期举行的考试选官制度。考试科目中是为重视的是进士与明经两科,前者考时务策和和诗赋、文章,后者考时务策和经义。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但进士及第后容易升迁,(6)宋
25、代: 因“重文轻武”,更为重视科举考试,以致选官过冗过滥。(7)明清:科举制的八股取士方式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8)评价:是封建选官制度的进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集权于中央政府,加强中央集权,历代沿用,影响深远。(9)作用:1.为社会各阶层提供参政的机会 2. 用人权收归中央 3 完善官僚体系,提高官员素质 4 形成读书风气,推动教育发展 5 促进文学的繁荣发展 6 为现代文官考试制度提供经验基础三、监察与谏议1、监察制度:(1)原因:保证官僚队伍的廉洁和效率。(2)表现 a秦朝:三公之一的御史大夫掌管监察百官; b汉代:专设
26、御史府,长官即为御史大夫,负责监察和弹劾百官。汉武帝时,专门设立十三刺史,成为地方的专职监察官员。这些刺史统属于御史府。c明清:在中央,既设有都察院,设立监察御史,分别对地方官员实行监督。又设有六科给事中,与六部相对应,进行业务监督,合称“科道”。在地方,省级机构还专门设有负责司法、监察的按察使司。2谏议制度: (1)原因:需要有制度来对皇帝的言行和决策进行监督。(2)表现:a隋唐: 三省六部制中的门下省负责谏议和封驳。不仅有权对宰相作出的决策抽出异议,也可对皇帝的做法提出不同意见。 b宋代:出现独立的谏官机构谏院。3评价:(1)消极: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权力,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
27、效现象。 (2)积极:在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四、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在中央政权中,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P13自我测评 1三省六部制的确立与演变说明了什么?为什么?提示:三省六部制的确立表明了古代政治的两个方面的趋势:一是明确行政分工,提高行政效率。二是分散相权,强化皇权。后者更为突出,因为三省之间相互牵制,三省分别体现了相权的一部分,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宋、元时期三省六部制又发生了很
28、大的变化,表明了皇权与相权斗争的延续,宋朝以另外的方式继续分割相权。元朝出现反复,出现权力集中的现象,相权一度得到扩大。 2科举选官制度与监察谏议制度在中国官僚制度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提示:监察、谏议制度虽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无上权力,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低效,但在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有重要作用。P13活动建议认真阅读课文最后孙中山先生的主张,思考历史遗产与当代生活之间的联系。提示:这个活动的目的在于提示历史学习的现实意义,引导学生思考历史遗产如何能被批判地继承,使学生明白学习历史并非与现实生活无关,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可以引导
29、学生思考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建设可以借鉴哪些历史遗产,又能哪些需要根据历史而不断发展、完善。第4课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一、汉唐时期地方与中央的斗争主线:中央集权制度下,地方势力不断起来反抗中央,中央不断集权。(一)西汉斗争(1)原因: 刘邦分封同姓诸侯王形成尾大不掉之势 汉景帝削夺诸侯国土地(2)七国之乱:公元前154年,吴王刘濞借口“清君侧”串通其他六国诸侯王发动叛乱 (3) 解决:A. 汉景帝:削藩、平叛、收回诸侯王军事政治权力。B. 汉武帝:行推恩令,强干弱枝,监察地方。(4)影响: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发展大一统局面。(二)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1、形成:唐“安史之乱”平息后,唐代宗封
30、安史降将和带兵平叛的将领为节度使。节度使权力不断膨胀,名义上是唐朝的藩镇,实际上割据一方,形成藩镇林立的局面。2、延续: 唐灭亡后,中原一带先后经历了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在南方和北方的山西先后存在十个割据政权,吏称十国。五代十国时期,政权更迭频繁,人民生活困苦。(三)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1、背景:(1)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宋朝;(2)革除藩镇割据的弊端,防止“陈桥兵变”再次上演。(或背景:安史之乱藩镇割据五代十国后周改革陈桥兵变北宋建立)2、措施:宋太祖采纳宰相赵普的建议,从“权、钱、兵”入手加强中央集权(1)收精兵将实力最强大的禁军分别由互不统
31、属的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三衙统领,但发兵权归枢密院。实现了统兵权与调兵权的分离,有利于皇帝控制军权。(2)削实权削弱或剥夺地方节度使、州郡长官和武将的权力,规定所有州郡直属中央;在州郡长官之下设通判,有权向朝廷直接奏报;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州郡不得由武臣掌握,以免拥兵作乱。(3)制钱谷规定各州郡的财赋,除自留小部分,其余由中央掌握,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3、影响:A改变了唐末五代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 B造成冗官、冗兵、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C中央与地方分权斗争处于绝对上风 D皇权与相权矛盾变的突出起来。二、皇权的不断加强1、丞相制度的废除(1)原因:A.明朝初期,沿袭元制,设中书
32、省、有左、右丞相,位高权重。B.明太祖朱元璋吸取元朝教训,对中书省和丞相严格控制,加强皇权。(2)概况:明太祖诛杀丞相胡惟庸,下令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亲自掌管六部,直接管理国家政事。并规定以后各代不得再立丞相。(3)影响:1600年丞相制度被废除,专制皇权发展到新高度。2、设立殿阁大学士A明太祖明太祖因废除丞相后,事务繁多而设。殿阁大学士品秩较低,仅备顾问,协助章奏,不参与决策。 B明成祖明成祖正式设立内阁,大学士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之后可以帮助皇帝起草奏折的批复意见。(称为“票拟”)、最后由皇帝用朱笔批示、裁定(称为“批红” )*宰相制与内阁制比较: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权,地位十分巩固;内
33、阁,只是皇帝的咨询机构,无决策权,升降由皇帝决定,对皇权起不到制约作用3、清朝设置军机处 清朝:军机处的设立君主专制达到顶峰(1)背景: 清朝建立,承袭明制,设立内阁。军国大事,由满州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来处理。(2)设立: 雍正年间为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始设军机处。(3)职能演变: 军机大臣由最初的单纯处理军务,逐步扩大到可以参与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政大计、审理重大案件等机重政务。成为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但本身品级不高,不得私自交往,日夜轮流值班,只能跪受笔录。(4)军机处特点:简、速、密(5)影响:A. 迅速处理各种文件,简化政务手续,行事快捷,提高了行政效率。 B. 完
34、全听命皇帝,军国大事一人裁决C. 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三、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的影响(1)积极影响:我国多民族大一统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有得于社会安定,促进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等。(2)消极影响:皇帝既是最高立法者,又是最高行政长官和最高司法者,不受任何约束和监督。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难免出现失误;造成官僚机构的膨胀,从而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总之君主专制的加强,极大地妨碍了社会的进步,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思想上的控制使科学和文化的发展严重的滞后。四、中央集权制度概况(1)原因(见前面)(2)发展历程: 战国
35、:萌芽(前475年前221年) 秦朝:确立(前221年-前207年) 汉朝:巩固(前202-220年) 隋唐:完善(581907年) 北宋:加强(9601127年) 元:发展(12711368年) 明清:强化、衰落(13681912年)(3)基本内容包括: 皇帝制。 中央行政制度。 地方行政制度。其核心是集一切权力于皇帝。(4)基本矛盾主要表现为: 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 皇权与相权矛盾(中央政府内部矛盾)。(5)演变趋势: 不断改革中央行政机构,相权不断削弱直至丞相被废除,皇权不断加强; 不断改革地方行政机构,通过分权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严密管辖。(6)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36、(见三)(7)特点是: 皇权至上原则。 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 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一律由皇帝直接任免。 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司法、行政等独断权力。 宣扬“君权神授”。 思想文化的专制统治。P15课中思考题1请思考和历代开国之初“狡兔死,良狗烹”相比,宋太祖的举措高明在什么地方?提示:宋太祖用怀柔的政策解除了朝中大将的兵权,既避免了历代开国君主用杀戮的手段对待功臣所造成的社会动荡和矛盾激化,又顺利地削夺了朝中大将的兵权,加强了皇帝的权力,达到了不激化社会矛盾而巩固政权的目的。P16阅读 这一段文字,分析朱元璋为什么要废除丞相制度。你同意他的看法吗?提示:此题可先指导学生分析朱元璋废除丞相
37、的原因。朱元璋认为秦朝设丞相导致秦朝速亡,汉唐设丞相导致专权乱政;废丞相,设五府、六部等,军政大事均由朝廷总之,所以稳当,故要废丞相。实质是加强皇权,巩固统治。对于是否同意朱元璋的看法,肯定有两种观点:同意或不同意。教师可组织分持两种观点的同学进行辩论,以加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但不要强行统一到一种观点上来。P17解析与探究材料中各朝统治者对丞相的态度是怎样的?有无本质的区别?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统治者态度的转变,对中国社会造成了怎样的影响?提示:此题提供了三段材料,部分学生对这三段材料的理解可能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应首先帮助学生大致了解这三段材料的内容,从而明确各朝代统治者对丞相的态度:汉哀帝认
38、为丞相十分重要,能辅助皇帝治理天下;唐太宗认为国家政事要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不能一人独断;明太祖认为丞相专权危害国君,祸患无穷。对于“各朝统治者对丞相的态度有无本质区别”这一问题,学生可能有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有本质区别,一种认为无本质区别。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在讨论、交流、争辩中认识理解到各朝统治者对丞相的态度虽有变化,但本质上并没有区别,他们都是从维护自己的统治出发,把相权作为统治工具,不断调整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对中国社会造成了怎样的影响”这一问题,学生应该基本上能够总结出来。总的影响是中枢权力体系不断调整,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到明朝最终废除了丞相。P18自我测评1导致汉初“
39、七国之乱”和唐末五代十国割据混战的原因是什么?提示:汉朝初年之所以出现“七国之乱”,主要是由于诸侯王国势力的膨胀和反叛中央造成的;唐末五代十国割据混战,主要是由于地方藩镇割据和中央权威缺失而造成的。其共同原因是由于地方的分权势力膨胀。2汉武帝和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措施有何异同?提示:相同之处:目的上,都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和皇权专制;内容上,都曾经用分权的办法来削弱相权,都用较平和的方式解决了地方对中央的威胁。不同之处:汉武帝用“推恩令”和酎金夺爵措施解除了王国对中央集权的威胁,同时用划分州郡和设置刺史的方法加强了对地方官员的监督。与宋太祖相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带来的负面影响略小。宋太祖
40、严格控制军权,解决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但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也使宋朝官僚机构空前庞大,造成了“冗兵”、“冗官”、“冗费”的局面。3根据本课的内容,简要概括秦至清前期中枢权力机构演变的特点。提示:皇权和相权的长期斗争,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自秦至清,皇权始终是至高无上的。但是,自秦统一到隋唐以前,宰相的权力很大,也比较集中,对皇权形成了一定的威胁。隋唐至宋朝,以不同的方式分散宰相权力,相权削弱,皇权加强。明清时期废除宰相,皇权专制登峰造极。第二单元 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第5课 爱琴文明与古希腊城邦制度一、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一)爱琴文明指分布于爱琴海诸岛及其周围地区的文明,
41、包括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1、克里特文明(1)时间: 前2000前1700年间,前1400年销声匿迹(2)表现: 克里特岛上产生了君主制国家 出现王宫建筑群和象形文字2、迈锡尼文明(1)时间: 前1400年前1100年 (2)特点: 新君主国兴起,伴之出现的是王宫、卫城、王室陵墓及刻有文字的泥版文书。(二)“黑暗时代”:前12世纪,迈锡尼文明彻底毁灭。此后300多年,被称为“黑暗时代”。二、古希腊城邦1、城邦约前8前6世纪的一种国家形态,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包括周边的若干村落。2、代表:雅典和斯巴达。3、殖民扩张:(1)原因: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地少人多;航海业发达。(2)影响:促进商品生产和海外
42、贸易;吸收先进文化成果;为创造自己的独特文明奠定了基础。三、古希腊城邦政体1、城邦特征:小国寡民,各邦长期独立自治。(1)城邦自治多属于各邦公民。公民界定:有公民身份、有权参加公民大会的成年男性成员。妇女、奴隶、外邦公民没有公民权。被比喻成“男人公民的俱乐部” (2)政体类型:贵族制、民主制(最流行)、 君主制、寡头制、僭主制。2、公民自治影响:使城邦公民享受充较充分政治权力,尤其是雅典民主制为后世提供宝贵的借鉴经验。P23自我测评1古希腊城邦有什么主要特点?城邦殖民运动的后果是什么?提示:古希腊城邦的主要特征是小国寡民,各邦长期独立自治。殖民运动的最初起因是本邦的条件无法满足生存需要而被迫移
43、民,后来则是为了掠夺财富和奴隶。殖民扩张促进了古希腊城邦的发展,形成了多中心的希腊世界。 2、古希腊城邦政体有哪几种形式?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本质是什么?(1)古希腊城邦政体政体类型 特点君主制君主个人专制,公民权很少或基本没有贵族制贵族掌握政权、公民权有所上升民主制公民掌权、公民大会为最高权力机关寡头制少数贵族掌权,公民没有权力僭主制非法取得个人独裁,公民有一定权力(2)共同点:都是小国寡民;公民大会是古希腊城邦政体组成的要素之一,都有公民大会的机构。但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政体下,公民大会的地位是不同的。(3)本质:公民集体联合起来,保护自身利益、压迫奴隶与外邦人的一种国家组织。3、了解希腊自
44、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条件。(1)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 多山、多港、多岛的地理环境 希腊城邦小国寡民(古代历史条件下,民主政治的前提); 多山、多港、多岛的环境促成希腊商品经济发达和海外活动频繁,使希腊人较早接受平等、民主观念。(2)希腊城邦的主要特征是:小国寡民,各邦长期独立自治(3)希腊城邦中流行的政体是:贵族制、民主制 4、(参考)古希腊城邦与中国的春秋争霸时期政体差异的表现以及成因(1)差异:古希腊城邦主要特征是:小国寡民,各邦长期独立自治,其中的贵族制和民主制最为流行;中国的春秋争霸是建立君主专制的政治体制,并用这种体制建立一统天下的中央集权的国家。(2)原因: 自然因素:希腊特殊的地理自然环境,导致多种经济形态并存。中国的文明发祥地在中原地区,定居农耕生活形成了集体、统一的生活方式,出现了群体和集权的倾向。 历史因素:希腊的城邦制度之中还保留者氏族部落的原始民主制的延续;中国从夏朝以后就出现了“家天下”的政治模式,部落的民主制度已经基本消失。 从邻邦的关系看:希腊各邦国都是相对独立自主的主权国家,各邦之间一般是平等的邻邦关系;中国宗主之间是支配关系,这种关系很容易产生矛盾,并且用战争的方式吞并他国,最终建立君主专制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