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管理学总结邢以群著浙江大学出版社.doc

上传人:a199****6536 文档编号:4066436 上传时间:2024-07-26 格式:DOC 页数:45 大小:56.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管理学总结邢以群著浙江大学出版社.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管理学总结邢以群著浙江大学出版社.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管理学总结邢以群著浙江大学出版社.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管理学总结邢以群著浙江大学出版社.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管理学总结邢以群著浙江大学出版社.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一章 管理与管理学1.管理的定义: 德鲁克:管理就是谋取剩余。强调管理作用 西蒙:管理就是决策。强调决策作用 穆尼:管理就是领导。强调管理者个人作用 孔茨:管理就是通过别人来使事情做成的一种职能。强调管理工作内容 管理是由计划、组织、领导、控制所组成的过程; 管理者组织他人工作的一项活动;管理是用数学方法来表示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决策等合乎逻辑的程序,并求出最优答案的一项工作。2.管理的形式与内容: 各个组织中专门从事管理工作的管理者的工作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无论在哪种组织哪一层面上从事何种工作,管理工作的基本内容或核心是相同的,那就是协调。 所为协调,就是将表面上看起来相互矛盾的事物

2、有机结合,同步和谐。 管理者进行决策、计划、分配、监督、检查等工作,实际上是在对目标、资源、任务、行为、活动等进行协调。管理工作表现形式的多样化,是由管理工作协调对象的多样性所导致的。目标(抉择),资源(计划),任务(分工),思想(沟通),行为(沟通和奖惩),活动(计划、检查、监督)。结论1:由于管理对象的多样性,管理环境的多变性和管理过程的复杂性,管理工作的表现形式呈现出了多样化的特征。尽管表现形式多种多样,管理工作的基本内容或核心是相同的,那就是协调。3.管理产生的原因 共同劳动并不是管理产生的根本原因。管理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的欲望的无限性和人所拥有的资源(时间、资金、精力、信息、技术)

3、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 为协调这一矛盾,产生了协调的六种方法: 生产:通过科研和劳动向大自然要资源; 组织:通过与他人分工协作; 战争:通过掠夺; 贸易:通过自己剩余的资源交换稀缺的资源; 道德:通过教育来约束改变人的欲望;(费时费力) 管理:通过科学的方法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只能缓解不能最终解决)结论2:人的欲望的无限性和人所拥有的资源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是管理产生的根本原因。管理的功能在于通过科学的方法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力求以有限的资源实现更多更高的目标。4.管理的实质 管理从本质上而言是人们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而采用的一种手段。人类活动的显著特征之一就是目的性:致力于实现自己的追求。管理本身不

4、是目的,它只是人们用以实现目标的一种手段,不能为了管理而管理。 正确对待规章制度:关键在于明确界定特殊情况的范围和酌情处理的原则。在目标一致或规章失效时,可以不考虑原有的规章制度。酌情原则是:无视规章,直接按照目标有利原则采取相应行为。对违反规章的有一行为按目标有利原则处理。后果自负。 认识到管理是一种手段,对于正确开展管理工作是十分重要的。规章制度是一种手段,他最终能否正确取得预期的效果取决于规章制度的正确设计和我们每一个人对规章制度的正确认识。结论3:管理的实质是人们为了有效的实现目标而采用的一种手段。良好的管理效果的取得,取决于我们对管理的正确认识和对管理手段的妥善运用。观点:管理是人们

5、为有效的实现目标而采用的一种手段。推论:管理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一种工具。不能为了管理而管理,管理的效果取决于管理者的管理水平。6.管理的重要性: 管理在社会中其起到常重要的作用,人们学习管理可以增强在社会当中生存的能力,人们需要通过管理来实现一僧众众多的欲望。7.衡量管理好坏的标准: 一般用管理的有效性来衡量管理好坏的标准,管理的有效性包括:效率和效益。 效率指投入和产出之比,效益指目标达成度(产出满足需求的程度)。考虑效率的原因是资源有限,考虑效益的原因是要实现尽可能多的目标。 影响效率的因素是怎么做,影响效益的因素是做什么。 要达到高效率就要用比较经济的方法,达到高效益就要做有助于目标实现

6、的事。 有效的管理及要讲究效率又要讲究效益。 效率与效益相比,效益是第一位的。8.管理职能与管理的过程 管理的四大基本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计划是管理的时候首要职能,表现为确立目标和明确达到目标的必要步骤之过程。包括估量机会,建立目标,指定实现目标的战略方案,形成协调各种资源和活动的具体行动方案等。 组织工作是为了有效的达成计划所确定的目标很行分工协作、合理配置资源的过程,是计划工作的延伸。包括任务的分解,权责的明确,资源的配置以及协作关系的明确。 领导工作就是管理者利用职权和威信施展影响,指导和激励各类人员努力达成目标的过程。重点在于调动人员的积极性,协调相关人员之间的关系。 控制是

7、指在动态的环境中为保证既定目标的实现而进行的检查和纠偏活动的过程。包括确立控制标准,衡量实际业绩,进行差异分析,采取纠偏措施等。无效的控制会使计划无效和组织无效。 计划工作主要着眼于有限资源的合理配置,组织工作致力于合理的分工协作关系的确立。领导工作着眼于方向的把握和积极性的调动。控制工作着眼于纠正偏差。管理是由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组成的一个系统的过程。管理的重点:抓瓶颈,搭平台。管理是人们通过综合运用人力资源和其他资源,以有效地实现目标的过程。9.管理学及其特点: 管理学议研究管理一般问题为己任,以组织管理为研究对象,致力于研究管理者如何有效地管理其所在的组织。 管理学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

8、在实际运用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生搬硬套。 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要求管理者具有广博的知识,才能对各种各样的问题应对自如。 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干学结合才能领悟管理学的真谛。 管理学是一门发展中的科学。管理是一门科学,管理实践具有艺术性。复习题:1. 什么是管理?你如何看待管理的?2. 如何衡量管理的有效性?为什么说效益比效率更重要?3. 如何才能进行有效的管理?4. 管理的基本职能有哪些?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第二章 管理者1.管理者的特征 管理者是组织当中的一种角色,管理者管理的对象是组织而不是个体。从事自我管理的人不能称之为管理者。管理者在组织中主要从事管理工作,履行计划,

9、组织,领导,控制四大职能。在组织中从事挂历工作的人也不都是管理者,管理者区别于其他管理人员的显著特征是管理者拥有直接下属,负有直接指挥下属开展工作的职责。2.组织及其功能 所谓组织,是人们为了实现某一而特定的目的而形成的一个系统集合,它由一群人组成,有一个特定的共同目标,有一个由规章制度、职位职权体系、角色分工等所组成的系统化的组织结构。 组织的功能在于克服个人力量的局限性,实现靠个人力量无法实现或难以有效实现的目标。 分工协作是组织发挥作用的重要手段,也是组织管理的重点。组织成员志同道合,能力互补是组织发挥其功能的前提。组织管理的核心就在于创造一个志同道合、相互协作的组织环境。 组织从本质上

10、而言是一个利益共同体。3.管理者的职责 组织中最主要的分工是管理者和操作者的分离。 操作者是指在组织中直接从事具体业务的人。在亚当斯密提出劳动分工理论后,人们意识到劳动分工的优越性,逐渐将各类管理者从操作这种分离出来。 管理者在一个组织中充当着10个角色: a.人际关系方面:形象代言人w 作为组织的首脑发挥象征作用领导者n 通过运用组织所赋予的权利,把各种分散的因素结合成一个整体,激励群体齐心协力实现共同目标联络员w 代表组织建立和保持与外界其他组织之间的联系,以取得外部各方面对本组织的理解和支持 b.信息传递方面:组织发言人w 代表组织,向上级组织或社会公众传递本组织的有关信息信息监督者nw

11、 通过对外联系者和对内领导者的身份,收集组织内部和外部各种有用的信息信息传递者nw 将组织或外界的有关信息通过会议等形式及时向下属传递,以便下属清楚地开展工作 c.决策活动方面:企业家n 按其意志在在上级组织或法律规章允许的范围内自主地在组织内部进行变革以适应环境的变化资源分配者n根据组织工作需要和个人意志进行各种组织资源的分配,包括自己时间的安排,组织工作的安排和重要行动的审批矛盾排除者n 在组织内部出现矛盾时管理者出面排除各种冲突谈判者nw 在本组织与其他组织发生冲突时,管理者带领其队伍参加各种正式或非正式的谈判以协调纷争4.管理者的分类 对外部而言,一个组织只有一个管理者,那就是法人代表

12、。 按地位分:高层、中层、基层 按作用分:业务、财务、人事、行政等5.管理者的错位 管理者错位是导致管理混乱的主要原因之一。 高层管理者事必躬亲,导致下属丧失主观能动性 中层管理者上传下达,桥梁作用大伟削弱 基层管理者至关贯彻落实不管最终结果,不容易完成将整个组织任务。 正确的理解自己在组织中所处的地位和组织分工,明确各类管理者的职责,是一个管理者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5. 管理者的职权 所谓职权是指组织成员为了达到组织目标而开展活动或指挥他人行动的权力。拥有一定职权是一个组织成员做好组织所分派任务的必要条件之一。 任何一个组织成员都拥有预期在这一组织中的岗位职责相对应的权力。 组织正式授予管理

13、者的职权一般包括支配权、强制权、奖赏权。 管理者拥有的支配权局限于管理者的工作范围之内。性质是命令,作用是下属必须服从,作用基础是工作需要。 强制权只适用于管理者要求下属履行其职责范围内的工作。性质是威胁。作用是迫使下属服从命令。作用基础是下属的惧怕。 奖赏权性质是奖励。作用是诱使下属完成工作。它的作用基础是交换原则。适用于要求下属从事额外的工作。6.职权的有效性 出自工作需要,与组织目标的实现相一致; 只有在组织根据其岗位职责所授予的权力范围之内; 权力交叉或冲突会对职权的有效性产生影响; 下属是否接受支配也会对权力的有效性产生影响。6. 影响管理者职权大小的因素 职位(岗位职责)、能力(个

14、人素质)、其他(历史影响)7. 管理者的领导责任 管理者不仅要对自己的工作负责,而且要对下属的工作负责。 除了要对自己是否做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负责之外,还要对其分管部门或分管工作的最终绩效负责,对下属人员的工作行为负责,对分管部门所提供的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负责。 无论管理者在组织中的地位如何,其所担负的基本职责是一样的:设计和维护一种环境,使身处期间的人们能够协调的开展工作,克服资源短缺和环境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困难,在有效的实现组织目标的基础上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每一个组织成员的个人目标。8. 管理者应具备的素质 一个人的素质包括品德、知识水平和能力三大方面。 管理者应具有三种基本的管理技能:技

15、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机能三方面 对高层管理者来说最重要的是概念技能,基层管理者的技术技能最重要。 在工作中培养管理人员的方法:管理工作扩大化、管理工作丰富化、设立副职或助理、管理问题研讨会或案例研讨会、敏感性训练。复习题:1. 如何识别一个人是不是管理者?2. 当管理者在组织中的地位发生变化时,其管理工作有何异同?3. 一名合格的管理者应具备怎样的素质?第三章 管理思想的演变1.西方管理学思想总览 (1)科学管理思想: 科学管理理论:通过对工作方法的科学研究提高工人劳动效率的方法。代表人物:泰勒(科学管理之父)。核心:应该通过科学研究来确定工作方法,而不是工人过去自己的经验,科学管理所做的一

16、切就是要提高生产效率。举例:进行劳动方法、工具、材料的标准化;对工人进行科学训练;实行刺激性差别计件工资制;明确管理工作要专业化;采用职能组织形式;推行“例外管理”制度。 一般管理理论:关注于整个组织,研究有关管理者干什么以及怎样才能等更一般的管理问题,即注重于管理者协调组织内部各项活动的基本原则的研究。代表人物:法约尔(现代经营管理之父)。核心:提出了适用于一切组织的管理五大职能和有效管理的14条原则。五大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管理的14条原则:劳动分工,权责相当,纪律严明,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报酬,集权,等级制度,秩序,公平,人员的稳定,主动性,团结精神

17、。 官僚组织理论:强调组织的运行要以合理的方式进行而不是依据业主或管理者的判断。代表人物:韦伯(古典组织理论的创始人)。特点:强调规则而不是个人、强调能力而不是偏爱。主要特征:劳动分工、权力体系、正规选择、规章制度、非人格化、职业导向。 科学管理思想瑞特点:管理研究的重点是如何提高效率;主张用科学管理来代替单纯的管理经验;主张管理专业化和职业化。(2)行为管理思想: 重点:分析影响组织中个人行为的各种因素,强调管理的重点是理解人的行为。 代表人物:雨果麦芒斯特(工业心理学之父),玛丽福莱特(早期行为学家)、梅约(霍桑试验) 霍桑试验:照明的质量与数量同工业中效率的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生产率不

18、仅与物质实体条件有关,而且同工人的心理、态度、动机,通群体中的人际关系以及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密切相关。梅约总结如下:工人是“社会人”,是复杂的社会系统的成员;企业中除了正式组织外,还存在非正式组织,以其特有的感情倾向和精神导向左右成员的行为;新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工人的满意度(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新型的管理者要在“正式组织”地经济需求和“非正式组织”的社会需求保持平衡。人际关系研究热潮:亚伯拉罕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道格拉斯麦克雷戈(X-Y理论) 行为科学学派:通过科学研究来形成关于组织中的人的行为理论,并要求能据此指导管理者的理论实践。最终目的是要形成管理者能够据此评价各种情形并采取合

19、适行动的科学理论。 行为管理思想的特点:在于改变了人们对管理的思考方法,把人看做是宝贵的资源,强调从人的作用、需求、动机、相互关系和社会环境方面研究其对管理活动及其结果的影响。(3)定量管理思想: 核心:把数学、统计学和计算机用于管理决策和提高组织效率。主要包括:管理科学、作业管理和计算机在管理中的应用。 管理科学:也称运筹学。通过具体的数学模型和统计模型的应用来提高决策的有效性。 作业管理:运作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一部分。包括库存管理、工作安排、计划编制、设备安装和设计、质量控制等方面。 计算机在管理中的应用:计算机系统可以把原始资料转化为各个层次管理者决策所需要的信息。 特点:力求减少决策

20、中的个人艺术成分,依靠建立一套决策程序和数学模型来寻求最优方案;各种可行方案均以效益作为评判的依据;广泛使用计算机作为辅助管理手段。把科学应用与管理,与科学管理思想极为相似。(4)权变管理思想: a.系统理论:代表人物:巴纳得。把系统定义为是相互依赖的各部分以一定形式组合而成的一个整体。每一个系统都包括四个方面:从周围环境中获得这个系统需要的资源、通过技术和管理等过程促进输入物的转化、向环境提供产品或劳务、环境对所提供的产品或劳务作出反馈。系统有两种基本类型:封闭性系统(科学管理思想)和开放性系统(现在组织理论)。 b.权变理论:组织的管理应根据其所处的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世界上没有一成不

21、变的、普遍使用的“最佳的”管理理论和方法。 c.过程理论:发展基础:一般管理理论。把管理看作为一个过程,认为管理是由许多相互关联的职能所组成的,通过对这些职能的分析,可归纳出一系列的管理原则,从而形成系统的管理理论,代表人物:哈罗德孔茨、奥唐奈 特点:在继承以前各种管理思想的基础上,把管理研究的重点转移到了对管理有重大影响的环境因素的研究上,希望通过对环境因素的研究,找到各种管理原则和理论的具体使用场合。2.管理新理论 (1)企业再造理论 所谓“企业再造”是指针对企业业务流程的基本问题进行反思,并对它进行彻底的重新设计,以便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当前衡量企业业绩的这些重要尺度上取得显著的进

22、展。 代表人物:迈克尔哈默、詹姆斯钱皮 (2)学习型组织 指人们能够得以在其中不断扩展创造未来的能量,培养全新、前瞻而开阔的思考方法,全力实现共同的愿望并持续学习如何共同学习的组织。 五项修炼: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系统思考。3.21世纪管理新趋势 (1)信息化导致管理规则重构:信息技术的发展将彻底改变人类的生产经营方式,从而要求管理进行彻底变革。在21世纪最有价值的商品是无形资产。 (2)知识经济引发知识管理:知识管理就是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创新和应变能力。企业未来的生存空间就是知识的空间,有效的知识管理企业的领导层把集体知识共享和创新视为赢得竞争优势的支柱。知识管理

23、方法:设置专门的知识管理部门,推行全面知识管理,建立知识档案、产权管理,通过合作实现知识共享,建立能为知识共享和信息交流提供方便的基础设施网络。 (3)环境变化促发网络化组织:未来的组织将不再是传统的金字塔形,而是各种适应性网络组织形式。今后的企业必须以大量的信息交流为基础,管理也必须是富有创造力和综合性的、灵活而迅速的。为了使网络组织紧密相连,管理者必须清楚组织的共同目标和共同准则。 21世纪组织中的管理者必须增加三项新的职责:确定指定位,指明前进的目标;调动员工的能动性,使组织充满创造力;力争诚实正直,建立相互信任,并以此作为组织管理的基础。 随着环境变化的加剧,创新将成为管理的主旋律。复

24、习题:1. 何为管理思想?它对管理的有效性有何影响?2. 西方各种管理思想的主要特点是什么?3. 21世纪的管理呈现了什么样的新趋势?第四章 管理与环境1.管理环境的构成 管理环境是指存在于一个组织内部和外部的影响组织业绩的各种力量和条件因素的总和。环境不仅包括阻止外部环境还包括组织内部环境。一般环境(宏观环境)因素对组织的影响虽然不是直接的,但是有可能对组织内部产生重大的影响。管理者一般更注重于对任务环境(微观环境)的研究与分析。任务环境是指对某一具体组织的组织目标的实现有直接影响的外部环境因素。 组织外部那些是环境因素,是一般环境因素还是任务环境因素取决于组织的目标定位。 管理环境除了一般

25、环境和任务环境以外,还包括组织内部环境。组织内部环境一般包括组织文化(组织内部气氛)和组织经营条件(组织实力)。组织文化(间接影响):是处于一定经济社会文化背景下的组织,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步生成和发展起来的日趋稳定的价值观,以及以此为核心的行为规范、道德准则、群体意识、风俗习惯等。组织经营条件(直接影响):组织所拥有的各种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情况,包括人员素质、资金实力、科研力量、信誉等。2.常见的外部环境因素 一般环境因素政治环境因素、经济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因素、科技进步。 任务环境因素 资源供应者、服务对象、竞争对手、政府管理部门和社会特殊利益代表组织4. 组织文化组织文化实际上是组织的共同

26、观念系统,是一种存在于组织成员之中的共同理解。组织文化一旦形成,就会对管理者的思维和决策有很大影响。 组织文化的特点:客观性、个异性、民族性、稳定性。 组织文化之所以能对管理者产生重大影响,是因为它建立了在这个组织中,管理者可以做什么和不可以做什么的规范。有一个清楚的文化理念体系是一个组织走向成熟的标志。5. 组织文化的管理组织文化的建立:管理者对内部环境的管理,首先是要加强对组织成员的教育,倡导良好的组织文化的形成。组织文化的改变:在发生戏剧性的危机、领导曾发生变动、组织成立不久且规模较小、组织文化较薄弱这几种条件下,组织文化最有可能发生变化。 短期而言,组织文化是不变的,管理者只能去认同并

27、在管理工作中适应它。6. SWOT模型通过对组织外部环境的分析,可以明确组织所面对的机会(O)和威胁(T);通过对组织内部的环境分析,可明确组织的优势(S)和劣势(W)。通过SWOT模型得到四种战略: SO战略:发挥优势,抓住机会; WO战略:克服劣势,抓住机会; ST战略:发挥优势,回避威胁; WT战略:克服劣势,回避威胁。复习题:1. 管理环境有哪几部分组成?2. 常见的组织外部环境因素有哪些?他们是怎样影响组织业绩的?3. 一个组织怎样才能对自身的环境做出正确的评估?4. 什么是组织文化?怎样描述一个组织的组织文化?第五章 目标及其确定 1.组织宗旨与组织目标的概念 各种组织,作为社会中

28、一个有意义的存在体,都具有一定的宗旨。组织总旨表明了社会所赋予这个组织的基本职能或该组织致力于承担的社会基本职责。 任何一个组织建立时,都要首先明确其宗旨。宗旨决定了组织的目标方向、资源分配的优先顺序和重点、工作的目的和意义。组织宗旨要通过目标的具体化才能成为组织成员具体行动的指南。 所谓组织目标,是指一个组织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要达到的状态。它反映了组织在特定的时间内在综合考虑内外部环境的基础上,希望某一时间段内在履行其使命上能够达到或取得的成效。 组织的目标和宗旨不同,宗旨表达的是一种组织的一种追求,不仅相对比较抽象,而且也许最终无法完全实现;目标则是一种行动承诺,它必须具体、可操作、可实现、

29、可检验。宗旨表达的是一种总体上的追求,目标必须是细化的,组织对实现宗旨必须开展的各方面工作都必须指定相应的目标。2.组织目标的特点 a差异性:不同的组织有不同的目标;同类型组织目标的指标体系、具体数值都可能不同。 b.多元性:在同一个组织中,也会有不同性质的多个目标。组织目标的多元性,是组织为了适应内外部环境的要求而导致的必然结果。对于大多数企业而言,组织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生存目标、经济目标、环境目标、组织员工目标。 c.层次性:组织目标按具体化程度不同可分为总目标、战略目标、行动目标三个层次。总目标和战略目标是公开的,是组织希望达到的社会目标;行动目标则是保密的,是组织的真正目标。 d.

30、时间性:任何组织目标都具有时间性,根据时间跨度的不同组织目标可分为长期目标、中期目标和短期目标。3.目标制定的基本原则 a.以满足社会或市场需求为前提,并要考虑到组织的社会责任 b.以提高投入产出率为出发点 c.所指定的目标值应具有先进合理性4.目标制定的过程 a.环境和追求分析:愿景和追求分析、内部实例分析、外部环境分析 b.拟定总体目标方案:所提出的各目标方案必须是在外部环境允许(可以做)、内部条件具备(能够做)、符合组织成员价值观(愿意做且认为值得做)的范围之内(可以做,能够做且希望做) c.评估个总体目标可行方案并选择决策方案:评估标准包括限制因素分析、综合效益分析和潜在问题分析。 d

31、.总体目标的具体化 e.目标体系的优化:目标的协调(横向协调,纵向协调,综合平衡),最后形成一个相互支持的目标矩阵。5.目标管理的基本思想MBO 目标管理是一种综合的一工作为中心和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方法。 在指导思想上,以Y理论为基础(Y理论认为,在目标明确的情况下人们能够对自己负责);在具体方法上,则是科学管理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以目标为中心,强调系统管理,重视人的因素6.目标的制定与展开过程 最高层管理者预定目标、重新审议组织结构和职责分工、共同确立下级目标 、上下级进行协商并达成协议。7.目标的实施 强调自主、自我管理,并不代表达成协议后管理者就可以放手不管,要利用双方经常

32、接触的机会和正常的信息反馈渠道对工作情况进行检查。同时加强对下级的指导帮助 ,做好基础管理工作,完善必要的规章制度,形成日常工作靠规章制度,业务工作靠目标管理的工作模式。8.目标制定中的问题 a.目标能否被实现预定:目标是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要达到的程度,它既可以从现实出发来预定,也可以根据我们的内心追求来确定。 b.怎样的目标表述是符合要求的:目标制定的要求SMART原则:具体的、可衡量、能实现、相关联、有时限 c.目标是否一定要以书面形式明确复习题:1. 组织目标有何特点?2. 组织目标的制定应遵循什么原则?3. 简述组织目标制定的过程4. 在目标的制定和实施的过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第六章 计

33、划及其制定 1.计划的内容与要素 前提(预测、假设、实施条件),目标(最终结果、工作要求),战略(途径、基本方法、主要战术),责任(人选、奖罚措施),时间表(起止时间、进度安排),范围(组织层次或地理范围),预算(费用、代价),应变措施(最坏情况计划)2、计划的表现形式 目的、战略、政策、规章制度、预算、规划3.计划的一般类型 按时间:长期、短期、中期 按广度:战略计划和行动计划 按对象:综合计划,部门计划和项目计划 按效用:指令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4.计划的制定和审定a.计划制定过程:任务或目标的明确、清楚与计划有关的各种条件、战略或行动方案的制定、落实人选、明确责任、制定进度表、分配资源、指

34、定应变措施。b.计划的审定:计划审定主要是评价所指定计划的完整性和可行性。计划的完整性审定主要是看该项计划要素是否齐全(计划形式审查);计划的可行性审查主要评价计划中所列各事项的可行性(内容审查)c.计划工作中常见的错误:认识错误,不注重计划的实施、缺乏知识,自定的计划缺乏可行性、固守计划,不能适应新的变化。5.计划制定方法 过去采用定额换算法、系数推导法、经验平衡法a. 滚动计划法:是一种将短期、中期、长期计划有机的结合起来,根据近期计划的执行情况和环境的变化情况,定期修订未来计划并逐期向前推移的方法。在制定计划时,同时制定未来的若干期计划,计划内容近细远粗;在计划内容的第一阶段结束时,根据

35、该计划的执行情况和内外部环境变化情况,对于按计划进行修订,并将整个计划向前滚动一个阶段。滚动计划法适用于任何类型的计划,优点是:计划更加切合实际,加大了对未来估计的准确性,提高了近期计划的质量;使长期、中期、短期计划相互连接,保证能根据环境的变化及时地进行调节,并使各期计划基本保持一致;大大增强了计划的弹性,从而提高了组织的应变能力。b. 网络计划技术:基本原理:把一项工作或项目分解成各种作业,然后根据作业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序,通过网络的形式对整个工作进行统筹规划和控制,从而以较少的资源、最短的工期完成工作。 具体步骤:运用网络图形式表达一项计划中各种工作之间的先后次序和相互关系;进行网络分析,

36、计算网络时间,确定关键工序和关键路线;利用时差,不断改善计划;执行过程中,不断监督。(i)网络图的绘制网络图包括:箭线、结点、虚箭线步骤:分析(列表法、网络图、描述法),绘草图,绘正图遵循规则:各项活动之间的衔接必须按次序进行、网络图中不允许出现封闭的循环线路、两个节点之间只能有一条箭线、一张网络图中只允许有一个终点和一个起点、网络图中所有的节点均需按照从小到大的原则进行统一编号,编号顺序是从起点到终点,不允许编号重复使用,并且箭头结点的号码必须大于箭尾号码。(ii)网络图的运用作业时间的确定:作业时间是指完成某项作业、某道工序所需的时间,常用符号T表示。一般采用单一时间估计法(最大时间)和三

37、点时间估计法(乐观时间a、正常时间m、悲观时间的平均值b)。公式:T=(a+4m+b)/6 方差q来表示T的代表性,q越小,代表性越强。作业最早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的计算:EF(i , j)=ES(i , j)+T(i , j) (最早结束及时间EF等于最早开始时间ES加作业时间T)作业最迟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的计算:LS(i , j)=LF(i , j)-T(i , j) (最迟开始时间LS等于最迟结束时间LF减去作业时间T)总时差的计算: 总时差=该作业最迟开始时间-该作业最早开始时间=该作业最迟结束时间-该作业最早结束时间关键路线的确定:关键路线是网络图中最费时的路线,它决定了项目的最早完工

38、时间或最迟结束时间。(iii)网络计划技术的优点:系统性、动态性、可控性、易掌握。c. 投入产出法:基本原理:任何系统的经济活动都包括投入和产出两大部分,投入指在生产活动中的消耗,产出是指生产活动的结果,在生产活动中投入与产出之间具有一定的数量关系。复习题:1. 计划管理者的基本职责是什么?2. 一项完整的计划应包括哪些内容?3. 计划有哪几种分类方法?4. 计划工作中常见的错误有哪些?5. 怎样进行计划的审定?第七章 决策及其过程1.决策的定义:决策是为了达到某一特定目的而从若干个可行方案中选择一个满意方案的分析判断过程。 决策的前提:要有明确的目的;决策的条件:有若干个可行方案可供选择;决

39、策的重点:方案的分析比较;决策的结果:选择一个满意的方案;决策的实质:主观判断的过程。2.决策的类型: 按照决策的重要程度,可分为战略决策(直接关系到组织的生存发展问题的全局性、长远性问题的决策)、管理决策(属于执行战略决策过程中的基本战术决策)、业务决策(日常业务该活动中为了提高效率所做的决策) 按照决策是否具有重复性,分为常规决策(经常发生的能按规定的程序和标准进行的决策)和非常规决策(需要解决不易确定、错综复杂的前所未有的新问题) 按照决策的性质可分为确定型(可供方案只有一种自然状态时的决策,几个备选方案所需的条件是已知的并能预先准确了解各方案的必然后果的决策)、风险型(可供选择的方案中

40、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自然状态,那一种状态会发生不确定但可估计其发生的客观规律)和不确定型决策(各备选方案可能出现案的后果是未知的,只能靠主观概率判断时的决策)3.决策过程: 判断问题认识和分析问题 确定决策目标 拟定可供选择的行动方案 分析评价各行动方案 选择满意方案并付诸措施 监督与反馈4.决策方法:主观决策方法、定量决策方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决策方法(1)程序化决策方法:用于处理反复出现的日常问题。依据:政策、规章制度、业务常规。(2)适应性决策方法:先朝着某一方向跨出一步,然后根据上一步的结果决定下一步的行动。包括渐进式决策方法和经验式决策方法。(3)创造性决策方法:头脑风暴法、发散思

41、维法(4)期望值法。(5)不确定性决策的三种决策者:保守型(极大极小损益原则:在计算出个方案的期望值之后,先找出各方案的最小损益值,再从这些最小损益值中选择损益值最大的方案为决策方案。);进取型(极大极大损益原则:先找出各方案在不同情况下的最大损益值,再从这些损益之中选择损益值最大的方案作为决策方案。);稳妥型(最小后悔值原则:以各方案的机会损失大小作为判别方案优劣的依据)6. 决策技巧 准确收集利用信息、正确运用直觉、明确的把握决策时机和确定决策者、克服决策过程中的心理障碍、学会处理错误的决策、改正。复习题:1. 科学决策的基本观点是什么?2. 理性决策过程有那几个步骤组成?3. 怎样才能抓

42、住问题的实质?4. 如何才能提高决策的正确率?第八章 组织结构的设计1.组织工作:设计和维护合理分工协作关系以有效的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组织工作的要点:组织结构的设计和变革、组织内部相互关系的确定和维护。2.组织设计理论 a.古典组织理论:代表人物:韦伯。a.神秘化的组织行使权力的方式是基于领导者的个人的魅力(宗教组织);b.传统的组织的权力基础是先例和惯例(世袭制、封建制);c.合理化法律化的组织以官僚组织形式出现,它是现代社会总占主导地位的权力制度。从纯技术角度看,官僚制度是效率最高的组织形式。主要关心“正式系统”一种为达到某种结局而设置的机械结构。观点:组织设计最重要的是要建立一个分工明

43、确、非人格化的组织结构。 b.行为组织理论:主要关心“自然系统”一种其进程会让你更需要凭借其自身去考察的生物体。核心:任何一个组织,其成员的行为都会影响该组织的结构和功能,并影响该组织所适用的管理原则,组织成员不仅为组织工作,而且他们本身就是组织。从动态的角度出发,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目标,寻求建立一个符合人际关系原则的组织。古典组织理论和行为组织理论最大的不同就是他们对组织中人的地位的不同的看法。观点:人是组织中的灵魂,组织结构的建立只是为了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使这个组织中的人能够比较顺利的实现他们的共同目标。 代表人物:利克特第四类系统组织(参与性组织)。c.系统组织理论:代表人物:巴纳

44、德。理论基础:任何组织都是一个协作系统,任何协作系统都包含三个基本要素:协作的意愿、共同的目标和信息的联系。主要观点:组织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由若干个子系统所组成,并且受到组织内外部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包括发展战略(组织结构的设计必须以战略为出发点,围绕战略重点配置人力资源,不同的战略要求运用不同的组织结构)、组织规模与组织所处的发展阶段(当企业从创业期之间向成长期发展时,企业的组织架构也要随着企业的发展而不断调整,否则会影响企业的发展。)、 【坎农将组织发展过程化分为五个阶段:创业阶段、职能发展阶段、分权阶段、参谋激增极端、再集权阶段。】业务特点、外部环境因素等。3.组织结构的设计:a.过程

45、:岗位设计(工作的专门化):通过工作的专门化,使得每一个组织成员或若干个组织成员能执行有限的一组工作。部门化(工作的归类):一个组织的各项工作可以按不同原则进行归并,常见的方法有:i.职能部门化:按工作而相同或类似性进行归类,形成生产线,销售线,财务线,人事线等。优点:有利于对专业人员进行对口管理,便于指导和监督,提高工作效率。缺点:容易出现部门主义,整体管理较弱。ii.产品部门化:根据不同的产品种类来划分部门。负责人对某一产品或产品系列在各方面都拥有一定的职权。优点:便与本部门内进行更好的协作,可提高决策效率,保证产品质量和进行核算。缺点:易出现部门化倾向,这个组织行政管理人员较多,管理费用

46、增加。iii.地区部门化:按照地理区域设置部门。大企业或公司经常采用这种方法。优点:能对本地区环境的变化作出迅速反应。缺点:和总部之间的管理职责划分较困难。Iv.根据顾客的需要和顾客群设立相应的部门。优点:可更加有针对性的按需生产、按需促销。缺点:只有当顾客群达到一定规模时,才会比较经济。V.综合部门化确定组织层次:组织层次的多少与管理幅度的大小有直接的关系。所谓管理幅度,指某一特定管理人员可有效管辖的直接下属人员数。管理幅度取决于管理者的能力、下属的成熟度、工作的标准化程度、工作条件、工作环境。管理幅度较大、组织层次较少的组织结构为扁平型结构,管理幅度较小、组织层次较多的结构为锥形结构。b.

47、组织结构设计原则:目标原则、分工与协作原则、责权对等和信息沟通原则、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合理使用原则、逐步发展和经济原则4.常见的组织结构形式 a.直线职能式:特点:以直线为基础,在各级行政领导之下设置相应的职能部门。直线部门担负着实现组织目标的直接责任,并拥有对下属的指挥权;职能部门只是上级直线管理者的参谋与助手,主要负责提供建议、信息,对下级机构进行业务指导,但不能对下级机构直接发号施令。 优点:既保持了直线制集中统一指挥的优点,又吸收了职能制发挥专业管理职能作用的长处。指挥权集中,决策迅速,容易贯彻到底;分工细密,职责分明;各职能部门只对自己应做的工作负有责任,即可减轻直线管理者的负担,又可充分发挥专家的特长;容易维持组织纪律,确保组织秩序,在外部环境变化不大的情况下,易于发挥组织的集团效率。 缺点:不同的直线部门和职能部门之间目标不易统一,相互之间容易产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