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必修二人文地理.doc

上传人:w****g 文档编号:4066178 上传时间:2024-07-26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1.4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必修二人文地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必修二人文地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必修二 人文地理)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 必修二 人文地理 (人教版) 目 录 目 录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1 ·第一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 1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1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1 ·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 2 一、人口的迁移 2 二、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 2 ·第三节 人口的合理容量 3 一、环境承载力和环境人口容量 3 二、合理人口容量 3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4 ·第一节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4 一、城市形态 4 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4 三、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变化 5 ·第二节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6 一、城市的不同等级 6 二、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启示 6 ·第三节 城市化 6 一、什么是城市化 6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7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7 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9 ·第一节 农业的区位选择 9 一、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9 二、农业地域的形成 9 ·第二节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10 一、季风水田农业 10 二、商品谷物农业 11 ·第三节 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12 一、大牧场放牧业 12 二、乳畜业 12 第四章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14 ·第一节 工业的区位选择 14 一、工业区位因素 14 二、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14 ·第二节 工业地域的形成 15 一、工业集聚与工业地域 15 二、工业分散与工业的地域联系 15 ·第三节 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 16 一、传统工业区 16 二、新工业区 16 第五章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 18 ·第一节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 18 一、主要运输方式 18 二、交通运输布局 19 ·第二节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的影响 19 一、对聚落形态的影响 19 二、对商业网点分布点的影响 19 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20 ·第一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20 一、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 20 二、直面环境问题 20 三、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 20 ·第二节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20 一、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20 二、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21 I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必修二 人文地理)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第一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 一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 2、人口增长的历史阶段 时期 人口变化特点 原因 农业革命之前 人口数量少 人口增长慢 生产力水平低,死亡率高 农业革命期间 人口数量增多 增长速度较快 生产力水平提高,医疗条件改善,寿命提高 工业革命开始后 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加快 生产力、生活质量不断改善,死亡率逐渐降低 3、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变化比较 国家 增长水平 增长特点 原因分析 变化趋势 举例 措施 发达 国家 较低水平 增长缓慢 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生育观念的转变等 比较稳定,甚至负增长 俄罗斯 德国 日本 鼓励生育; 引进外来移民 发展中国家 较高水平 增长很快 政治独立; 经济发展; 医疗卫生事业进步 趋于缓慢 中国 印度 巴基斯坦 控制人口数量 提高人口素质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1、 人口增长模式 增长模式 原始型 传统型 现代型 特点 出生率 高 高 高 低 死亡率 高 高 低 低 自然增长率 极低 较低 高 低 人口增长 极为缓慢 快速增长 零增长或负增长 生产力水平 →不断增长→ 分布 原始森林等地区的落后民族 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 亚、非、拉丁美洲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 主要分布在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 2、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1)趋势: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 (目前世界人口增长模式正在从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 (2)转变的因素 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宗教信仰。 ·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 一、人口的迁移 1、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变化:人口自然增长和人口迁移 2、人口迁移分类 类型 时间 原因 特点 路线 国际迁移 二战前 ①殖民主义扩张和资本主义发展 ②地理大发现和新航线开辟 ①从旧大陆到新大陆 ②从已知开发国家到未开发地区 ①欧洲人到美洲、非洲 ②非洲黑人被贩卖到美洲 ③东亚、南亚人被招到美洲 二战后 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 ①从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 ②定居移民减少,流动工人增加 ①拉丁美洲人到北美打工 ②南亚、南欧、非洲人到西亚打工 ③南欧、非洲人到西欧 国内迁移 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 ①计划经济体制 ②户籍管理制度 有计划、有组织 ①国家从东部城市抽调各种人员支援西部、内地和边疆地区的建设 ②大量农村人口从东部人口稠密区迁往西北和东北 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 改革开放政策 自发迁移 ①内地到沿海 ②山区到平原 ③贫困地区到发达地区、“民工潮” 3、美国的人口迁移 时间 原因 方向 19世纪中期 南北战争 大规模西移 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 由乡村流向城市 20世纪20~60年代 自然灾害、农业危机 由南部迁往北部和西部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 新资源、新兴工业的发展 由东北部工业区迁往西、南部 4、人口迁移的影响 (1)对迁出地:①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 ②人才、劳动力的流失。 (2)对迁入地:①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劳动力,有利于经济发展; ②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 5、人口迁移的意义: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 二、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 1、主要因素 (1)自然环境(气候、土壤、水、矿产资源等) (2)社会经济环境(经济发展、交通通信、文化教育及婚姻家庭等)。经济因素起重要作用 (3)个人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 2、其他因素:战争、宗教、社会变革、国家政策 3、中国人口迁移的因素 (1)古代:战乱(永嘉之乱、安史之乱、靖康之难),开疆拓土、流放、戍边等。 (2)近几十年:主要是国家政策、社会变革、经济发展、个人需求等。 ·第三节 人口的合理容量 一、环境承载力和环境人口容量 1、环境承载力: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人口数量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 2、环境人口容量 (1)概念:环境人口容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区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货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环境人口容量取决于数量最少的资源数量。 (2)影响因素 ①资源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正相关); ②科技发展水平(正相关); ③地域开放程度(正相关); ④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负相关)。 二、合理人口容量 1、概念: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2、意义:对于制定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有重要意义,进而影响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3、紧迫性:日益严峻的人口过快增长问题、人口城市化问题、城市人口老龄化问题。 4、保持合理人口容量措施 (1)国际社会倡导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规模内; (2)建立公平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 (3)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区域持续发展战略。 5、我国解决人口与环境问题必须坚持的基本国策 实行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6、我国人口政策的合理性 (1)我国资源种类和总量丰富,但人均少,利用水平和开发技术低,资源破坏和浪费严重,资源相对短缺; (2)我国人口增长模式基本进入现代型,但人口基数大,年净增人口数量大 (3)经济快速发展,人口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突出。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第一节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一、城市形态 1、城市的区位选择 区位因素 分布与原因 举例 自然因素 地形 平原 大多数城市 地势平坦 土壤肥沃 便于农耕 利于交通联系 节省建筑投资 美国波士顿-纽约-华盛顿城市带(大西洋沿岸平原); 圣弗朗西斯科-圣迭戈城市带(西部沿海平原); 芝加哥-匹兹堡城市带(中部平原) 高原 热带地区城市 热带高原地区气候较凉爽 巴西的城市多数分布在巴西高原 山区 多分布在沿河谷底和开阔地 地势平坦,临近水源,利于交通 西安(渭河平原),太原(汾河谷地) 气候 气候适中的中低纬度临海地带区 世界三大城市密集地 河流 河运起点 货物在此转运 江西赣州 汇合处 大量人流和物流在这里集中和转运 宜宾(岷江、长江);重庆(嘉陵江、长江);武汉(汉江、长江) 河口 河海交汇处,人流和物流在这里转运和中转 上海和广州 曲线处 利用天然河流防卫 瑞士的伯尔尼(在阿勒河上) 河心岛 利用天然河流防卫 法国的巴黎(在赛纳河上) 自然资源 煤炭 英国伯明翰、曼彻斯特;美国匹兹堡,我国大同、鹤岗、抚顺、开滦 石油 英国阿伯丁;我国大庆、玉门、克拉玛依 金矿 南非的约翰内斯堡 铁矿 我国鞍山、包头、攀枝花 社会经济 因素 交通 马车 北方大多数城市在大道的会合处 古代的邯郸城(两条驿道的交点) 帆船 南方多数城市在河流的汇合处 铁路 我国在京广线上的石家庄,郑州;陇海线上的宝鸡,京广线的株洲等; 运河 扬州和济宁等运河城市(大运河的开凿通航,发展比较快;大运河的淤塞,海上运输的发展和京沪线的建成,发展缓慢) 政治 古代的首都,现代的政治中心和省级行政中心 合肥(被定为省级行政中心而发展) 专门新建的城市作为首都 巴西的巴西利亚;美国的华盛顿; 巴基斯坦的伊斯兰堡 宗教 沙特阿拉伯的麦加和麦地那、我国的拉萨、梵蒂冈 其他因素 因科技而兴起的日本筑波,因旅游兴起的张家界,黄山等 2、城市形态的概念:城市占据一定的空间,有着特定的外部轮廓形态。 3、城市形态的类型 城市形态 团块状 组团状 条带状 影响因素 平原地形,用地规整,形态集中 地形限制、河流阻隔或规划控制 沿交通线分布,受地形限制或沿河分布 示意图 城市举例 成都、合肥、华盛顿 重庆(长江和嘉陵江交汇处,丘陵)、浦东新区 兰州、洛阳、西宁、宜昌 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1、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商业用地、工业用地、住宅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农业用地等。 2、常见功能区 功能区 形态 特征 区位选择 商业区 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带状 CBD:经济活动繁忙,人口数量昼夜差异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内部有明显分化 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 工业区 集聚成片 不断向市区外缘迁移,并趋向于沿交通线分布 城市外缘、交通干线两侧 住宅区 占地面积大,是城市的主要职能,工业化后出现分化 高、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 高级住宅区 城市外缘与高坡文化区相联系 低级住宅区 内城、工业区附近,与低地、工业区相联系 三、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变化 1、城市地域结构类型 类型 同心圆模式 扇形模式 多核心模式 图示 特征 由5个同心圆组成 各功能区沿交通线呈扇形或楔形向外扩展 由于市中心地价高、交通和居住拥挤,在远离市中心的郊区出现新的核心 2、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因素 (1)主要因素:经济因素——地租 ①地租高低决定于交通便捷程度和距离市中心的远近; ②付租能力由高到低依次是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 商业区:在地租最高的市中心、地租次高的道路相交处形成; 住宅区:在地租较高的道路两侧形成; 工业区:在地租较低的其他地方形成。 (2)社会因素:收入、知名度、种族和宗教。 (3)历史因素:早期土地利用方式对日后的功能分区有深远影响。 3、城市内部空间结构随城市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 (1)早期:功能区分异不明显,市中心以市场、交通等优势吸引工业聚集 (2)后期:由于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工厂企业向外搬迁,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变化。 ·第二节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一、城市的不同等级 1、城市等级划分 (1)依据:城市人口规模 (2)等级划分:集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 (3)我国的划分 特大城市(百万以上)、大城市(50~100万)、中等城市(20~50万)、小城市(20万以下) 2、城市服务范围:城市本身、城市附近的小城镇和广大农村地区 3、城市等级与服务种类、范围的关系 城市等级低,数目多,服务种类少,服务范围比较小; 城市等级高,数目少,服务种类多,服务范围比较大。 4、影响城市等级的因素:地理位置、交通、资源 5、上海城市等级提升的条件 (1)上海位于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点以及长江的出海口 (2)上海市有发达的铁路网,使得上海有充足的原材料、劳动力、农产品以及巨大的市场 (3)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形平坦开阔。 二、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启示 1、城市等级体系:城市的空间分布、服务种类、服务范围与城市的等级相对应,同一个区域内,不同级别的城市空间组合,构成了一个地区的城市等级系统。 2、中心地理论 (1)基本概念 ①中心地:是指为居民提供商品和服务的场所。 ②中心地的服务范围:是指中心地提供货物和服务的作用范围。 ③中心地等级:A.划分依据:提供职能种类的多少和中心地的服务范围。 B.划分:低级中心地和高级中心地(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 ④门槛人口:维持一家企业生存所需的最低人口数,门槛人口越大,服务范围越大。 A.服务人口>门槛人口(赢利);服务人口=门槛人口(保本);服务人口<门槛人口(亏本) B.价格低,门槛人口小,为低级商品;价格相对较高,门槛人口相对较大,为高级商品 (2)核心内容 ①正六边形原则:中心地的服务范围围绕中心地呈正六边形分布。 ②同级独立排斥:相同等级的中心地的服务范围彼此独立和排斥,呈蜂窝状分布 ③不同级相互嵌套:高级中心地的服务范围包括低级中心地的服务范围,面积是其三倍。 (3)应用:区域规划、城市建设、商业网点布局等。 ·第三节 城市化 一、什么是城市化 概念 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标志 ①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②城市人口不断增加 ③城市人口比重上升:衡量城市化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 动力 农村推力 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自然灾害;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 城市拉力 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齐全;交通便利 意义 带来了聚落形态的变化,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变化;它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1、城市化的发展阶段和特点 阶段 初期阶段 加速阶段 后期阶段 图示 特征 城市化水平低、发展慢 城市化速度很快、人口和产业向城市迅速聚集 城市化水平高,增长缓慢或停滞 问题 处于城市化低水平时期,问题少 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 中心城区衰落、市中心空洞化 趋势 郊区城市化 逆城市化现象 国家 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 2、逆城市化 (1)时间: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 (2)地点:西欧、北美、日本等发达国家 (3)原因: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日益完善 (4)表现:城市人口向乡村和小城镇回流,大城市中心萎缩,中小城镇发展迅速 3、世界城市化的地区差异 国家 特点 产生差异的原因 发达国家 起步早,目前速度趋缓; 城市化水平高,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处于后期阶段 资本主义发展早,农业现代化水平高,大批农业劳动者向城市迁移 发展中国家 起步晚,发展速度快; 城市化水平较低; 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处于初期、加速阶段 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过快,农村劳动力剩余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有利影响:通过平整土地、修建水利设施、绿化环境,降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压力。 (2)不利影响:生物多样性减少;影响水的质量和循环;影响土壤质量;影响大气水热状况。 2、城市环境问题 污染类型 来源 危害 大气污染 城市居民生活排出的烟尘;工矿企业排放的烟气;各类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气 煤烟、粉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铅等有害物质污染空气,危害健康 水污染 工业废水、生活污水 使江河湖海和地下水质变坏,危害人体健康和动植物繁殖 固体废弃物污染 工业生产、城市建设、居民消费 危害人体健康,环境污染 噪声污染 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社会活动 妨碍人们休息、工作、危害人体健康 3、改善城市环境的措施 (1)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城市污染。 (2)使城市景观与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 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农业的区位选择 一、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1、农业 (1)概念: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要的产品。 (2)特点:地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 (3)投入:自然条件:光照、热量、水分、土壤 社会经济条件:劳动力;生产资料、科技 (4)分类:按生产对象分类:种植业和畜牧业 按投入的多少分类:粗放农业和密集农业 按产品的用途分类:自给农业和商品农业 2、农业区位因素 区位因素 影响 自然因素 气候 水热条件影响农作物的种类分布、耕作制度、生长发育和产量 地形 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适宜发展种植业; 坡度>25°的山地宜发展畜牧业和林果业,利于水土保持 土壤 不同土壤适宜不同农作物生长,如东南丘陵酸性红壤适宜种植茶树 水源 干旱半干旱地区绿洲农业、灌溉农业发展的主导因素和限制因素 社 会因素 市场 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交通 园艺业、乳畜业等要求方便快捷的运输条件 政策 直接干预农业生产,要在政策规定范围内发展农业 机械 提高劳动生产率,地广人稀的地区发展商品农业以机械化为主 劳动力 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影响农业生产的类型和经营方式 科技 ①扩大农业区位选择的范围:高海拔小麦、江淮以北推广双季稻 ②农业科技可提高农业生产率; ③改变农业生产方式:玻璃温室、塑料大棚、无土栽培。 生活习惯历史因素 影响农业地域类型及其结构的转变 区位因素的变化 社会经济因素 发展变化快 ①市场需求变化使城市周围农业生产重点转为乳畜业和园艺业 ②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农产品市场范围扩大。 自然 因素 比较稳定 ①玻璃温室、塑料大棚改造温度条件; ②东南丘陵、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坡度大,修筑梯田改造地形条件; ③西北地区气候干旱,加强灌溉改造水分条件; ④三江平原沼泽地过湿,通过挖渠排水改造水分条件; ⑤沿海滩涂土壤含盐度高,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排盐,改造土壤 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 二、农业地域的形成 1、农业地域: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 2、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小麦—牧羊) (1)农事安排 小麦 犁地(忙碌) 播种(忙碌) 生长季节 收割(忙碌)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季节 夏季 秋季 冬季 春季 夏季 绵羊 在牧场上放牧 配种(忙碌) 剪羊毛(忙碌) 收割后的麦田上放牧 (2)区位优势分析 分布 澳大利亚西南部、东南部的墨累—达令盆地 区位条件 自然区位条件 气候 气候温暖,光照充足,降水较多 地形 地势平坦开阔 土壤 土壤肥沃 水源 灌溉条件较好 社会经济条件 人口 地广人稀,租金低,本地消费量少 交通 交通发达便利 市场 面向国际市场 机械化 机械化水平高 科技 科技水平高,牧草和畜种优良 政策 政府鼓励扶持 主要特征 生产结构 种植业与畜牧业结合的混合农业 经营方式 家庭大农场 优点 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农事安排有效合理;生产选择灵活 ·第二节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一、季风水田农业(亚洲为例) 1、区位优势分析 分布 亚洲季风区(包括东亚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季风气候区;东南亚、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区) 区位条件 自然区位条件 气候 季风气候,降水充沛,雨热同期 地形 平原、三角洲地带,地形平坦 土壤 土壤肥沃 水源 水源充足便于灌溉 社会经济条件 劳动力 人口稠密,劳动力充足 需求 耕地少,产量高,缓解土地压力 历史 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 偏好 稻米是居民喜爱的主要粮食 2、生产特点 生产特点 原因 发展措施 小农经营 家庭经营,人均耕地少 集约经营 单产高,商品率低 精耕细作,自给为主 控制人口数量 机械化水平低 以体力劳动为主 加快机械化发展 科技水平低 凭传统经验耕作 加大科技投入 水利工程量大 季风水旱灾害频繁 大力投资兴修水利 二、商品谷物农业(美国为例) 分布 美国、阿根廷、加拿大、澳大利亚、乌克兰等国 区位条件 自然区位条件 气候 气候温和,降水丰富,夏季潮湿 地形 开阔平坦(中央大平原) 土壤 深厚肥沃(三大黑土区之一) 水源 水源充足(五大湖、密西西比河) 社会经济条件 人口 地广人稀,生产规模大,优势大 交通 航运、公路、铁路,四通八达 工业 发达,提供机械、电力、化肥等 科技 水平高,科技成果推广快 市场 广阔,世界上最大的谷物出口国 主要特征 经营方式 家庭经营 美、加、澳、俄、廷、乌等 国家经营 中国东北、西北 优点 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 农业措施 ①在商品谷物地域兴修水利,发展灌区; ②实行休耕和轮作,保证土地肥力,稳产高产; ③建立全国农业科技研究和推广系统。 农业商品化促进了农业专业化和区域化,有利于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自然资源潜力,取得最佳效益。 ·第三节 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一、大牧场放牧业(阿根廷潘帕斯草原为例) 分布 大面积干旱、半干旱气候区,适宜发展大牧场放牧业。 美国、阿根廷牧牛,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牧羊。 区位条件 自然区位条件 气候温和,草类茂盛 社会经济条件 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 距海港近,交通便利 生产特点 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商品率高 发展措施 ①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如修建铁路) ②合理利用草场(如围栏放牧、划区轮牧) ③种植饲料 ④开辟水源(如打机井) ⑤培养良种牛、防病害 二、乳畜业(西欧为例) 分布 五大湖周围、西欧、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 布局原则: ①以生产牛奶为主的乳畜业分布在大城市附近 ②乳制品加工业可以分布在离城市较远的地方 区位条件 自然区位条件 气候温凉潮湿,适合多汁牧草生长; 地形平坦,利于饲草和饲料种植 社会经济条件 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高 饮食习惯影响,市场广阔 生产特点 机械化程度高、集约化程度高、商品率高 小结:两种畜牧业农业地域类型比较 地域类型 乳畜业 大牧场放牧业 气候 温和湿润 干旱半干旱 草场 人工草场为主 天然草场为主 分布 城市人口密集区 地广人稀地区 产品 牛奶、奶制品为主 肉、皮、毛为主 机械化程度 高 较高 市场 以本地市场为主 以外地市场为主 小结:五种农业地域类型比较 农业地域类型 种植业 畜牧业 混合农业 季风水田农业 商品谷物农业 大牧场放牧业 乳畜业 分布 地区 东亚、东南亚、南亚 美、加、俄、阿根廷、澳、乌 美、澳、新西兰、阿根廷、南非 五大湖、西欧、中欧、澳、新 欧、北美、澳、新西兰 气候 类型 热带、温带、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 干旱半干旱气候 温带海洋性、大陆性气候 温带大陆性、热带草原气候 区位 因素 水热条件好 人多地少 种植历史悠久 自然条件优越 交通便利 地广人稀 工业发达 科技先进 优良的天然草场 地广人稀 交通便利 市场需求 饲料供应 自然条件优越 地广人稀 生产 特点 小农经营,单产高,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科技水平低 生产规模大 商品率高 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 生产规模大, 专业化程度高 商品率高 机械化程度高 集约化程度高 商品率高 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农事安排有效合理;生产选择灵活 问题 措施 加大科技投入,适当扩大种植规模 农业成本高 耗能大 改善交通条件,种植饲料,开辟水源,培养良种 动物疫病的防治 合理安排劳动力,修建水利工程 附:农业地域类型分布图 第四章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工业的区位选择 一、工业区位因素 1、工业 (1)概念:指从事自然资源的开采,对采掘品和农产品进行加工和再加工的物质生产部门。 (2)分类:按生产对象:采掘业、加工工业 按投入要素: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 按产品性质:重工业—生产服务、轻工业—生活服务 2、工业生产一般过程 (1)投入:自然要素:土地、水源 社会要素:劳动力、资金、能源、原料、零部件 (2)产出:工业产品、工业三废 (3)理想区位:充足的原料、动力;质高价廉的劳动力;前景广阔的市场;便利的交通。 3、不同类型工业部门的区位选择原则 工业部门名称 工业特点 部门举例 区位选择原则 原料导向型工业 原料不便长途运输或运输成本较高 甜菜或甘蔗制糖厂、水产品加工厂、水果罐头厂、钢铁厂 接近原料地 市场导向型工业 产品不便长途运输或运输成本较高 啤酒厂、家具厂、印刷厂、石油加工厂、棉布厂 接近消费市场 动力导向型工业 需消耗的量能源 电解铝、冶金、化学等重工业 接近能源供应地 劳动力导向型工业 需投入大量劳动力 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等 接近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方 技术导向型工业 技术要求高 集成电路、卫星、飞机、精密仪表 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的地区 4、历史上三次技术革命对工业的影响 技术革命 年代 主要标志 新出现的工业部门 第一次 18世纪60年代 蒸气机的发明 棉纺织、钢铁 第二次 19世纪70年代 电气化 电力、化学、石油、汽车、飞机 第三次 20世纪50年代 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和微电子技术 微电子,核工业,航天,激光 二、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1、科学技术进步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1)鞍钢与宝钢的区位选择: 鞍钢:接近原料,燃料产地——原料导向型;宝钢:接近市场,交通便利——市场导向型 (2)钢铁工业的三次变革 时期 类型 原因与影响 19世纪初 动力导向型 交通条件改善,运输能力提高→原料燃料影响减弱 工业生产机械化,自动化水平提高→劳动力影响减弱 工业产业对信息的依赖程度提高→对市场作用增强 20世纪初 原料导向型 二战后 市场导向型 2、环境质量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3、政策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1)20世纪80年代之前:在内地建立的大型国有企业,在西部地区建设纺织工业中心; (2)80年代改革开放政策:沿海地区经济迅猛发展; (3)20世纪末西部大开发:加大在西部地区发展工业的力度。 4、乡土情感及企业决策者的理念和心理素质:港澳台胞,海外华人华侨回国、回乡投资建厂。 ·第二节 工业地域的形成 一、工业集聚与工业地域 1、工业联系 (1)产品联系(投入产出联系):生产工序上的工业联系;零部件工厂间的生产联系 (2)空间联系(基础设施联系):共同利用基础设施或廉价劳动力 (3)信息联系(非物质联系) 2、工业集聚 (1)含义:具有工业联系的一些工厂往往近距离地聚集起来,形成工业集聚现象 (2)分类:①专业化生产集聚区:生产上有投入产出联系,加强交流,降低能耗和运输费 ②新兴产业集聚区:生产上没有联系,利用共同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3)优势:加强信息交流与协作;降低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充分利用基础设施;最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获得规模效益 3、工业地域 (1)工业地域的概念:工业集聚而形成的地域,我们称之为工业地域。 (2)工业地域的形成 ①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生产上有投入—产出联系的工业企业自发集聚形成的; ②规划建设的工业地域:基础设施而存在空间利用上的联系,也可能有生产工序上的联系。 (3)工业地域的性质 ①发育程度较低的工业地域:农副产品加工工业为主,工业联系简单、规模小、工厂少。 ③发育程度较高的工业地域:工业联系复杂、面积大、协作企业多、生产规模大。 (钢铁工业:鞍山、攀枝花、马鞍山;石油化工:大庆、克拉玛依;汽车城:十堰) 二、工业分散与工业的地域联系 1、工业分散——发挥不同地方的区位优势 (1)产品结构复杂、零部件种类繁多的复杂产品生产厂,与其零部件生产厂可以分散布局。 (2)体积小、重量轻、价格昂贵的电子元器件生产企业与电子产品组装厂。 2、工业地域联系 (1)条件:现代化的交通运输方式、现代化的通信技术和手段 (2)作用:促进地域之间人员、物质和信息等的流动 (3)结果:形成跨地区、跨国的网络企业 ·第三节 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 一、传统工业区 1、传统工业区概述 (1)分布: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我国辽中南工业区等。 (2)特征:在丰富的煤铁资源基础上,以纺织、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等传统工业为主,以大型工业企业为核心,发展起来的工业地域。 (3)普遍存在的问题:原料和能源消耗大,运输量大,环境污染严重等。 2、鲁尔区的发展、衰落与整治 (1)区位优势:丰富的煤炭资源;离铁矿区较近(法国洛林铁矿);充沛的水源;便捷的水陆交通;广阔的市场。 (2)衰落原因:①生产结构单一,局限于传统工业:煤炭、电力、钢铁、机械、化工; ②煤炭在世界能源费消构成中的比重下降; ③钢铁市场竞争激烈及其替代品的广泛应用; ④重化工业集聚带来的环境污染、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等问题; ⑤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3)综合整治措施 ①调整工业结构:A.减少煤炭、钢铁企业数量; B.扩大单个厂矿的生产规模; C.新建和引入技术水平高的电子、石化、汽车、机械等部门的中小企业。 ②调整工业布局:A.工业布局向西部、南部拓展; B.钢铁工业向沿海转移。 ③发展第三产业:发展科技、教育、工业旅游、金融服务业。 ④优化环境:A.严格控制工业三废的排放; B.建立完善废弃物回收装置和污染处理系统; C.植树造林。 (4)辽中南工业区的特征 ①区位优势:煤炭、铁矿、石油、海洋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接近市场。 ②不同点:鲁尔区内铁矿资源不丰富,辽中南地区水源供应紧张。 二、新工业区 1、新工业区概述 (1)分布: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地区、德国南部地区、美国“硅谷”、日本的“硅岛”(九州岛)、英国苏格兰地区、俄罗斯新西伯利亚、印度的班加罗尔、北京中关村等。 (2)特征:在发达国家没有传统工业基础的乡村地区,形成的以中小企业为主的工业地域。 2、意大利新工业区 (1)发展的主要条件 ①大批廉价劳动力是——当地条件; ②20世纪70年代原料和能源大幅度涨价——国际条件; 国内条件 ③发达的信贷体系 ④意大利高度开放的经济 ⑤政府的大力支持 (2)生产特点:①生产规模:以中小企业为主;②工业部门:以轻工业为主;③集中了大量同类或相关企业;④生产高度专业化;⑤分布:分散在小城镇或农村;⑥生产方式:实行家庭包工;⑦生产过程:分散。 (3)发展模式—工业小区:形成了机构完善、功能齐全的生产—销售—服务网络,实现了规模生产;有助于加强专业化,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 (4)温州乡镇企业与意大利新工业区的比较 意大利新工业区 温州乡镇企业 相同点 发展条件 大批廉价劳动力;经济高度开放;政府的大力支持 生产特点 企业规模小;以轻工业为主;生产高度专业化 不同点 有发达的银行信贷系统 温州乡镇企业之间互不联系,竞争激烈,规模效益大减 工业小区企业密切联系、相互协作,形成巨型企业集团 3、美国“硅谷” (1)高技术工业的特点:①从业人员知识、技术水平高;②增长速度快,产品更新换代周期短;③研发费用高;④产品面向世界市场。 (2)区位优势:①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②气候宜人—地中海气候;③交通便捷;④人才高地—斯坦福大学;⑤市场稳定—军事订货;⑥创新环境和创新文化。 (3)主导产业:以微电子工业为主导,是目前世界最大的电子工业基地 (4)中关村与“硅谷”的比较 ①相同点:紧邻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政府大力支持;交通便利。 ②不同点:中关村研发费用不足;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少;尚未形成发达的专业化分工配套体系;市场化制度和法规不够完善和健全。 (5)意大利新工业区与“硅谷”的比较 美国“硅谷” 意大利新工业区 生产结构 高技术产品 轻工业产品 生产特点 增长速度快、更新换代快、研发经费高 过程分散、家庭承包、资本集中程度低 分布特点 高校附近、环境优美 分散在小城镇、乡村 劳动力 具有高水平知识和技能 廉价劳动力 政府因素 军事订货 政府大力支持 第五章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 ·第一节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 一、主要运输方式 1、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及作用 主要方式 作用 运输业 主要是运送旅客和货物。 ①亚欧大陆桥包括两条铁路: 西伯利亚大铁路,东起符拉迪沃斯托克,西至莫斯科,主要通过俄罗斯;东起连云港,西至鹿特丹,是目前亚欧大陆东西最便捷的通道。 ②世界上比较繁忙的航线有四条:北大西洋航线、地中海-苏伊士航线、北美洲东岸各港口经巴拿马运河至北美洲西岸各港口航线,北太平洋航线。 邮电通信 通过交通工具,传递信函和包裹,兼营某些金融业务(储蓄业务,保险业务)以及一些代理业务(代收税款,代发养老金)、 商业 (服务业) 通过商品的买进和卖出活动,实现商品的交换和商品的价值,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包括收购、储存、调运、消售,通过租让劳务,使消费者得到方便和享受,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1、主要交通运输方式和特点 方式 优点 缺点 铁路运输 运量大、速度快、运费较低、连续性好,受自然因素影响小 造价高、占地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地理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