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期末整理.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4065307 上传时间:2024-07-26 格式:DOC 页数:32 大小:199.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期末整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期末整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期末整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期末整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期末整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对外汉语教学概论期末整理第一章对外汉语教育是一门专门的学科第一节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名称一、语言教学中有关语言的几个基本概念1、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这是按人们获得语言的先后顺序来区分的两个概念。(1)第一语言是指人出生以后首先接触并获得的语言;(2)第二语言指人们在获得第一语言以后再学习和使用的另一种语言。有的幼儿出生以后同时获得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叫双语或多语现象。2、母语和外语这是按国家的界限来划分的。(1)母语是指本国、本民族的语言;一般情况下,母语是指人们的第一语言,但不能等同。(2)外语是指外国的语言。3、本族语和非本族语这是按言语社团,通常是按民族的界限来分的。(1)本族语就是本民族的

2、语言,这一术语可以与“母语”通用。(2)非本族语是指本族以外的语言,可能是外语,也可能是指本国其他民族的语言。4、目的语这是指人们正在学习并希望掌握的语言。第二节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任务和学科体系一、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任务 内部因素:A学习与教学活动的主体学习者和教师,包括学习者心理、生理策略等个体因素和教师的基本素质。B学习与教学活动的客体所教的目的语,即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C学习与教学活动的本身包括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和测试评估等环节和理论。二、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体系1、对外汉语教学学科体系(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理论基础部分。理论基础部分提出与本学科发展关系最为密切的七个基础学科:语

3、言学、心理学、教育学、文化学、社会学、横断学科、哲学。 第二层次:学科理论体系属于本学科范围内的学科理论体系包括: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 第三层次:教育实践第三节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性质和学科特点一、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和特点1、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简答题)对外汉语教学是一种第二语言教学,也是一种外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首先是语言教学。语言教学的根本任务是教好语言。语言教学也必然涉及到一定的文化内容,也必须包括一定的文化因素的教学,但文化因素的教学必须为语言教学服务。语言教学也不同于语言学的教学。语言是交际工具,教语言就是要让学习者掌握这个交际工具,培养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因此,语言课首先是技能

4、课、工具课。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的性质和规律的科学,语言学的教学则是教授有关语言的理论知识以及有关语言的研究方法。语言学的课程主要是知识课、理论课。语言教学中当然也包括一定的语言知识和语言规律教学,但教知识和规律也为培养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服务的。、对外汉语教学是第二语言教学。这一性质使其不同于第一语言教学。第一语言的语文教学是在已经教好地掌握了母语听说读写基本技能,具备熟练的交际能力基础上进行,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情感品质、文学修养和审美能力。第二语言教学往往是从零开始,以基础阶段为重点,带有短期、速成、集中、强化的特点,必须强调把知识转化为技能,以技能训练为中心,以培养运用目的语进行交

5、际的能力为目标。文化与文学、审美等的教学只能在目的语达到一定水平上才能进行。、对外汉语教学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一方面受到第二语言教学普遍教学规律的制约,同时汉语教学本身又有特殊的规律,不同于俄语、英语、日语等其他第二语言的教学。汉语属于汉藏语系,与世界上其他语言谱系距离较远,对大多数人来说很陌生;汉语所体现的文化与其他民族差异很大;目前汉语教学在国外还不普及,属于“非普遍教授语言”等。、对外汉语教学是对外国人进行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不同于我国少数民族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2、对外汉语教学的特点(P21)(简答题)、以培养汉语交际能力为目标。、以技能训练为

6、中心,将语言知识转化为技能。、以基础阶段为重点。、以语言对比为基础,找出难点、重点,进行分析和纠错。、与文化因素紧密结合。、集中、强化的教学,课程集中、课时密集、内容多、速度快,班级规模小。第三章对外汉语教学的语言学基础和教育学基础第一节对外汉语教学的语言学基础(一)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和文化学已成为对外汉语教学最直接,最重要的理论基础。一语言的基本特征与对外汉语教学(简答题)1、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P67) 语言是符号系统,这是语言的本质特征。 启示:A学习一种语言要重视意义。掌握音义联系,遵守约定俗成的社会规则。B学习一种语言要掌握语言系统和分支系统。如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和汉字。C声

7、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语言本质上是口头的,文字是第二性的。语言学习和教学应从听、说开始,首先着眼于口头语言。2、语言存在于言语之中(P67) 启示:注意言语和语言、言语层次的教学与语言层次的教学的统一。A对外汉语教学必须以言语为对象,从言语入手,只有通过言语才能学会语言。教学中首先要抓听说读写言语技能的训练以培养交际能力。B从言语中接触到的大量语言事实,应总结归纳成一定的语言规则,让学习者自觉掌握。注重系统的语音、词汇、语法教学。3、语言有生成性 语言有极大的生成性,可以用有限的规则生成无限的表达意义的语言形式。由音位到语素到词到句子,层级递增。 启示:A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运用汉语的能力

8、。B教学方法要着重引导学生掌握并灵活运用语言规则。4、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交际是交际双方通过口头或书面的言语活动进行表达和理解。表达往往采用读和写,理解往往采用听和读的方式。 启示:A对外汉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让学习者掌握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B语言课要充分体现工具、技能课的特点。把知识转化为技能并形成交际能力。5、语言是人类的思维工具思维是人的大脑对客观世界进行认识活动的过程,可以分为技术思维、形象思维和概念思维。 启示:A要学好目的语,必须了解目的语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教学中通过各种渠道介绍汉民族的思维方式。B培养学生运用目的语进行思维的能力,课堂中尽量用汉语进行教学,学生用

9、汉语进行理解和表达。6、语言产生于特定的社团并体现该社团的文化世界上语言有5000多重,各种语言间有一定的“普遍特征”,但是不存在全人类共同使用的语言。语言大体上是按民族来分划分的,不同民族有不同民族的生活环境、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和不同的思维方式。这就形成了语言不同的特点。语言离不开民族或社团的文化。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受文化的影响并反应文化,成为文化的载体。 启示:教学不能脱离汉语所体现的中国文化,紧密结合与语言相关的文化的因素。7、语言是人类独有的,只有人类才具备学习和运用语言的特殊生理基础 启示:A语言是可以学会的。B成功的第二语言教学必须考虑到学习者的生理和心理因素。C第二语言学习具有

10、普遍性质,研究第二语言学习的过程和规律,指导教学。二语言学的发展与第二语言教学1.语言研究的三大中心:中国,印度,希腊;2.中国对语言的研究是从训诂学,文字学开始的;3.中国最早按形义关系编排的字书是许慎的说文解字;4.直到19世纪初历史语言学兴起,把语言作为专门的研究对象,语言才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5、最早的辞书尔雅出现在秦汉之交。6、19世纪以前语言附属于哲学、语文等学科,未能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1、历史比较语言学(P72) 历史比较语言学出现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中心在德国。 该学派采用历史比较的方法,通过语音和词形的比较研究语言的发展和演变,发现了语言之间的亲缘关系并建立了语言的谱

11、系分类。 主要研究印欧语系各种语言在不同时期结构上的相同点,寻扎其相同的来源。最初是英国学者琼斯(W.Jones)与1786年提出,印度的梵语与欧洲的拉丁语、希腊语和日耳曼语等有共同的来源。揭开了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序幕。 历史比较语言学奠基人为:丹麦语言学家拉斯克(R.Rssk)、德国语言学家格里姆(J.Grimm)和葆朴(F.Bopp)。2、结构主义语言学(P73) 19061911,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在日内瓦大学讲授普通语言学,1916年由他的学生整理出版了他的讲稿普通语言学教程。索绪尔被公认为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 语言理论的核心是:语言是符号系统,这一系统由很多小系统组成;符号由“能指”:

12、(形式)和“所指”(概念)两部分构成,这两部分的关系是任意的,一旦形成以后又具有约定性。符号系统内部语言单位之间存在“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区分了“语言”和“言语”,区分了“内部语言学”(语言本身的结构)和“外部语言学”(语言与社会、民族、文化、政治等的关系)提出区分“历时语言学”(研究语言在不同时期演变的“动态语言学”)和“共时语言学”(研究语言在某一时期的状态的“静态语言学”),主张对语言进行共时研究。3、转换生成语法(P74) 1957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乔姆斯基(N.Chomsky)的句法结构出版。标志转换生成语法学派诞生。 乔在语言研究的对象和研究目的上猛烈抨击结构主义语言学,认为

13、传统语言学和结构主义语言学都不能回答“语言是什么”这一根本问题,不能解释语言是如何为人所掌握的,反对结构主义语言学只以人们的实际话语为对象,以语言的描写和分析为目的。 他提出区分“语言能力”人们内化了的语言规则体系和“语言表现”语言能力的实际运用,即人们实际说出来的话。认为语言表现不能全面反应语言能力,只就有限的话语进行结构分析不能揭示语言的本质,无法解释人类语言的创造性特征。语言学需要研究的是能使人掌握语言的规则体系,说出无限话语的人类的认知结构中的语言能力,提出“语言习得机制”、“普遍语法”的假说和“深层机构”、“表层结构”的理论。把语言学的触角伸向人类认知领域,探讨语言的心理过程。4、功

14、能主义语言学(P75) 60年代末、70年代功能主义语言学兴起,标志语言研究重点由语言形式转向语言功能。 代表人物有英国的韩礼德(M.A.K.Halliday)、法国的马丁内(A.Martinet)等,中心在欧洲。第二节对外汉语教学的语言学基础(二)一功能主义语言学与对外汉语教学 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D.H.Hymes)在60年代提出不同看法,认为一个人的语言能力不仅指能够说出合乎语法的句子,还包括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恰当地使用语言的能力,也就是在不同的场合、地点对不同的人进行成功交际的能力,首次提出“交际能力”的概念:即运用语言进行社会交往的能力,包括传递信息、交流思想、表达感情。他还进一步提

15、出交际能力的四个特征:语法性、可接受性、得体性、现实性。 美国语言学家卡纳尔(M.Canale)等,于1983年提出交际能力的四个方面:(P78)、语法能力指对语言规则系统的掌握,掌握听说读写技能,造出合乎语法的句子。、社会语言能力指掌握语用规则,在真实的环境中得体地运用语言的能力、话语能力运用话语进行连贯表达的能力。、策略能力交际中根据发生的情况,策略地处里语言的能力。1、话语分析和会话分析(P79) 话语:是在交际过程中一定语境下表示完整语义的自然语言,是由结构衔接、语义连贯、排列符合逻辑来表达某个主题的连续的句子所构成的语言整体。话语从形式上看通常是大于句子的语言单位,可能是句组、段落甚

16、至篇章,也可能只是一个句子,一个短语甚至一个词。话语包括口语和书面语。 “话语分析”也称“语篇分析”是对话语的结构与功能的分析。美国学者哈里斯(Z.Harris)于1952年最早提出这一术语,现已发展成为新的边缘学科“话语语言学”。主要研究句子间的结构衔接、语义连贯、句际关系、话语结构、会话分析、篇章结构、话语与语境、话语与信息等。由于话语是口头表达的一种常见形式,对日常会话的结构与规律进行分析的“会话分析”已成为话语分析重要的组成部分。70年代美国社会语言学家萨克斯(H.Sacks)提出会话的特点是“话题轮换”(“话论”)2、言语行为理论和会话含义理论 名词解释:50年代末英国哲学家奥斯汀提

17、出“言语行为”理论。他指出语言不仅是描写、陈述和说明客观世界,提供信息,而且人们说出话语也是一种行为。奥斯汀(J.Austin)认为人们所说出的话语能同时进行三种行为,即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对“会话含义”的研究实际上是对会话中说话者言外之意的研究。 60年代中期,美国哲学家格赖斯(H.P.Grice)提出了“会话含义”理论,他认为会话能顺利地进行需要双方互相配合,共同遵守一些基本规则。他提出合作原则:1、质的准则所说的话要真实2、量的准则所说的话要包含交谈目的所需要的信息3、关系准则所说的话必须是有关的、切题的4、方式准则所说的话要清楚、有条理、简练,避免晦涩。会话含义是指会话中说话

18、者因违反“合作原则”而产生的言外之意。二汉语的特点与对外汉语教学19世纪末20世纪初,我国语言学研究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其标志是1898年第一部系统的汉语语法著作马建忠马氏文通的出版。1、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有利因素(简答题) 语法方面:汉语最大的特点是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名词不变格,动词不用按人称、性、数、格、时、态来变位。只需要改变词序,无需添加任何附加成分,形式结构简明。 语音方面:汉语只有400多个音节,加上4声的区别,一共也只有1300多个音节,而且汉语声、韵、调的音节组成,声调变化都有较严格的规律。 词汇方面:词汇结构以词根复合法为主,由大多数能独立成词的单音节语素结合而

19、成,词义与语素义有关。汉语构词法灵活。词、短语、句子构造规则基本一致。2、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难点 语法方面:汉语重“意”而不重“形”,以意合为主,隐形语法关系丰富,表意灵活。语序和虚词是表达语法关系的主要手段;词类具有多功能性;双音节化的倾向影响到语法形式;句法结构中松散的主谓结构和大量的述补结构,还有像“把”字句、“被”字句等特殊句式。 语音方面:最大难点在于声调。汉语声调有区别意义的作用。汉语还有几组送气与不送气的辅音区别。 词汇方面:有大量的同义词和近义词,还有丰富的量词和语气词,大量的固定四字成语,古语词。 汉字:汉字是学习汉语最大的困难所在。难认、难记、难写。第三节对外汉语教学的

20、教育学基础一教育的作用与教育的目的1、教育的作用(1)遗传素质是人发展的物质前提;(2)环境因素特别是社会环境因素,是人发展的客观条件,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2、教育的目的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人才,而科学的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应该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 德育:指思想品德的教育,包括政治立场、世界观和道德品质的教育。确定了全面发展教育的方向; 智育:是指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核心; 体育: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健康水平。是全面发展教育的物质基础和重要保证; 美育:增强学生感受、鉴赏、表现和创造美的情感与能力,并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全面发展教育中独特的重要组成部

21、分。二教学过程与教学原则1、教学和教学论 教学是教育活动中的一部分,但它是最重要的,是实现教育目的,特别是进行智育最主要,最基本的途径。2、教学过程的本质特征(P90) (简答题)A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是真实接触客观事物,而是通过书本和课堂接受前人总结的实践经验,形成基本认识,然后再运用到实践中去。B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识活动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的。C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识过程不只是知识技能掌握的过程,而且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过程。D作为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识活动,不是学生自发的、主动的要求,而是在教师和课本影响下进行的。3、教学过程的模式(简答题) 传授式:即在教师指导下系统地传授书本知识的

22、模式。代表人物夸美纽斯(J.A.Comenius)。 活动式:即在教师辅导下,学生通过活动自己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模式。代表人物杜威(J.Deewey)。 发现式:即既主张学生学习最新、系统的、有严格逻辑结构的科学知识,同时又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去发现知识,总结规律。代表人物美国,布鲁纳(J.S.Bruner) 发展式:认为教育的过程不只是智育的过程,而是促进人的身心全面发展的过程。代表人物前苏联,赞科夫。 上述教学过程的模式给我们的启示:(P93)A应当提倡教学模式的多样化。不同教学模式适应不同的教育阶段。不同课程也应有不同的模式。B要强调辩证法,防止片面性和绝对化。要吸取各派之长,克服其局限

23、性。第四章对外汉语教学的心理学基础和文化学基础第一节对外汉语教学的心理学基础一语言的生理心理基础2、 大脑功能侧化(名词解释)在生命早期,大脑两半球都有语言学习的潜在能力。从2岁到青春期(12岁左右)之前,是大脑语言能力向左侧化时期。青春期开始,侧化完成,右半球就失去了发展语言的能3、 与语言学习“关键期”假说(名词解释) 伦尼伯格(E.Lenneberg)于60年代提出语言习得的“关键期”假说(或称“临界期”假说)。所谓语言习得的关键期,就是指在青春期(12岁左右)以前,由于大脑语言功能侧化尚未完成,左脑和右脑都能参与语言习得的这段时期。此时大脑灵活,可塑性大,因而比较容易习得语言。这是习得

24、母语的最佳时期。二记忆与第二语言学习1、记忆的类型 记忆按内容分为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等; 按保持的状态和时间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l 感觉记忆(也叫瞬时记忆)是指感知后信息保持极短时间的记忆。被登记的信息只有在受到特别注意或经过模式的识别后,才能进入短时记忆系统,而其他的则很快消退。如,电影片段;l 短时记忆又称操作记忆,如,人在拨电话时,打完电话号码就忘记了。正确回忆起72个单位。l 长时记忆是在头脑中长期保持的记忆。2、第二语言记忆的过程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重现。识记:第二语言的识记是记忆过程的第一阶段,是指通过各种感觉器官感知、识记并记住第二语言的

25、知识和技能的心理过程,是建立暂时神经联系或者叫记忆痕迹的过程。 识记按照目的分为无意记忆和有意记忆。l 无意记忆,是指能使他们产生兴趣和激发起情感的,符合他们需要的对象引起的,有很大的选择性和偶然性,需要轻松愉快的气氛和松弛、无压力的精神状态。由于缺乏目的性,在语言获得方面就带有一定的盲目性,缺乏系统性。l 有意识记,指具有明确的预定目的、合理的策略方法和必要的意志努力所进行的识记,是一种自觉、主动进行的识记活动。 识记依照材料是否有意义或学习者是否了解其意义,可分为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l 机械记忆,是对没有意义或学习者尚未理解其意义的材料,依靠机械重复进行的识记。l 意义识记,则是在对材料理

26、解的基础上,跟已有的知识建立联系并纳入已建立的知识结构之中的识记。保持:第二语言的保持是对已识记的第二语言知识和技能加以巩固,也是对已形成的暂时神经联系痕迹加以巩固,使其长期存留在脑中以备应用。再认和重现:这是记忆的第三阶段,即恢复记忆的两种形式。 心理学对遗忘产生的理论解释l 一种认为由记忆所建立的暂时神经联系的痕迹由于得不到强化而逐渐衰退甚至消失,因而产生遗忘,这是衰退说;l 另一种是说由于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二产生抑制,产生遗忘,这是干扰说。干扰信息保持的因素有两种:一是前摄抑制(前边的学习活动对现在的记忆的保持所产生的影响);二是倒摄抑制(后边的学习活动对现在的记忆保持所产生的影响,也就

27、是后边的新的记忆干扰旧的记忆。三心理学的发展与第二语言教学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以1879年德国哲学家生理学家冯特(W.Wundt)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开始实验心理学的研究为标志。区分:1、构造主义(P113) 构造主义学派奠基人是冯特,而典型代表人物是其学生,英国心理学家铁欣纳(E.B.Titchener)。 该学派主张内省的方法研究心理结构,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并将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激情三种元素,所有复杂的心理现象都是由这些元素构成的。 在研究方法上主张内省与实践相结合,在试验者对自己的直接经验做精确的观察与记录的基础上进行研究。2、机能主义

28、(P113) 机能主义是与构造主义相对立的学派,其创始人为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W.James),杜威等。 机能心理学强调研究意识的作用的学派,主张研究意识,但不把意识看成是个别心理元素的集合,而是一个川流不息的过程。主张人的心理是一个整体,不能分割为各个元素;着重研究的不是意识的构成成分,而是意识的作用与功能,即人的心理机能在有机体适应环境中的作用因而强调研究与人的适应行为有关的心理过程,强调心理学的应用价值。 在研究方法上主张采用内省法,但更重视客观的实验和测量。3、格式塔心理学(P113) 20世纪初德国出现了反对构造主义的学派,即格式塔心理学,又称“完形学派”。 创始人为维特海默(M.W

29、ertheinmer),考夫卡(K.Kolfka)和柯勒(W.Kohler)。 该派反对把意识化解成元素,主张把心理作为一个整体组织来研究。认为整体不能还原为各个部分、各种元素。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部分相加不等于整体,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格式塔学派强调采用综合方法研究心理现象。在方法上主要采用演示和主观报告的方法,并在知觉、学习和问题解决等方面展开大量研究。4、行为主义(P113) 这是强调学习过程和测量外显行为的心理学派,其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J.Wastson),后期主要代表人物是斯金纳(B.F.Skinner)。 行为主义主要有两个特点:否认意识,主张心理学

30、只研究人的行为;反对内省,主张采用客观的实验方法。 华生受俄国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学说影响,建立了刺激反应模式。早期行为主义者的“刺激反应”模式强调刺激与反应的直接联系,否认人脑和神经中枢在心理活动中的作用。 30年代出现新行为主义,研究刺激与反应之间的个体认知的中介过程,即“中介变量”,代表人物是斯金纳,受到操作主义哲学的影响,建立了操作行为主义和“刺激反应强化”模式。 行为主义缺点是忽视人的思维活动。5、精神分析学派(P115)代表人物是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S.Freud),认为人的一切思想和行为都根源于心灵深处的本能和原始冲动,特别是性冲动,这种本能和冲动以无意识支配着人的思想。6

31、、认知心理学(P116) 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U.Neosser)发表认知心理学一书,标志着现代认知心理学的正式诞生。 广义的认知心理学是人的认识活动,认知心理学研究人的认知过程,并把认知作为人的全部心理活动的过程;不把人看做是刺激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信息加工者,一种据有丰富的内在资源并能利用这些资源与周围的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积极有机体。 研究方法接受了行为主义的客观方法,强调研究人的意识,继承了格式塔心理学在知觉、思维和问题解决的领域的研究成果。 认知心理学的出现表现了当代心理学互相融合的新趋势。7、人本主义心理学(P116) 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兴起,创始

32、人为马斯洛,影响最大的为罗杰斯。 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心理学的首要任务是了解人,揭示人的本质,强调人的价值与尊严,强调人有自由意志,有发展自身潜能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人的内在价值是对满足的需要。人有获得生理上满足的需要,有安全的需要、归属的需要、爱的需要、自尊和尊重别人的需要,更有认知的、审美的需要,直到自我实现的需要。人在争得需要的满足的过程中能产生人性内在的幸福感和丰富感。人本主义心理学还认为人有自我指导能力,在人与人的关系中,情感因素起决定作用,反对强制压迫,而是要启示人的自我实现意识,促进人的自我实现。 在研究方法上强调用抽象思辨与元素分析相对立的整体分析法,对人做出全面描述,把人当做一个

33、理智与情感的整体来研究。第二节对外汉语教学的文化学基础(P118)一语言与文化1、文化的定义与分类 文化按照内容可分为:l 物质文化:人类创造的体现一定生活方式的种种物质文明,如生产工具、交通工具、各种产品、器具以及建筑、服饰等,属于整个文化的物质基础,是表层文化。l 行为文化:也称习俗文化,是人们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社会风俗习惯和行为标准,包括礼俗、民俗、风俗、生活方式、人际关系等,可以看作是制度文化的一部分。l 制度文化:是由观念文化所决定的社会规范体系,指各种典章规范,如社会制度、国家制度、教育、婚姻和家庭制度等。l 观念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形成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审美情趣、

34、宗教情感、思维方式和民族性格,以及哲学、科学、文学艺术等具体学科的知识体系,属文化精神内核,是深层文化。l 大文化(C文化):指经济、政治、哲学、教育、文学艺术、科学以及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l 小文化(c文化):指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行为准则、社会组织和人际关系等。2、文化的特征(简答题)A文化是人类在进化过程和社会发展过程中通过实践创造出来的。对于具体的人来说,则是在后天的社会环境下通过学习获得的。B文化具有民族性,是以民族的形式体现的。同一民族有共同的文化,但由于民族历史发展的过程、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不同,更多地表现出不同的文化特色,形成了民族间的文化差异。各民族文化共同之处有利于各民族间

35、相互了解;文化差异也会造成文化交际障碍。C文化具有社会性,为一定的社会群体共同创造、共同遵守并共同享有,体现该社会群体的共性。D文化具有系统性,是一个由上述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从表曾到深层组成的复杂体系。E文化是建立在一定的符号系统之上的。语言是记录文化最重要的符号系统。F文化是在发展变化的。3、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语言与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简答题)A语言是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语言与文化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二者不可分割。(P121)B语言是用于记录文化的符号体系,是文化的主要载体。文化的形成需要由语言来表达,文化的保存需要语言,特别是书面语的记载,而文化跨越时空的传播更需要

36、借助于语言这一工具。C语言和文化相互依附、促进和制约二语言与跨文化交际1、跨文化交际的特点(简答题)A文化的差异与交际障碍两种文化的共同之处有利于双方语言的理解,不同之处则可能由于差异的存在而造成对语言理解和运用的偏误,并形成障碍。B交际原则与价值观念人们在会话交际中需要遵守一定的交际原则,如格莱斯的合作原则和利奇的礼貌原则。C母语文化的思维定势和对异文化的成见人们容易形成对母文化的思维定势和优越感,并不自觉地把母文化模式当做衡量别文化的标准。D交际过程中相互接近和求同趋向E交际的结果:文化的相互影响2、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的冲突和适应(P124)A蜜月阶段B挫折阶段C调整阶段D适应阶段3、跨文化

37、交际中对待不同文化的态度: A尊重不同文化B理解与适应目的与文化C求同存异对待文化冲突D外为我用,发展本国文化 在要不要接受以及如何接受目的与文化的问题上的四种态度:、 完全拒绝的态度、 完全同化的态度、 既保留母文化,有全盘接受目的语文化,成为“双文化型”或叫“边缘人”、立足于母文化优秀传统和本质特征的同时,汲取目的语文化的长处,不断发展,创造本民族的新文化,可以称为“外为我用型”。E从文化交际的需要出发,选择文化依附。第三节对外汉语教学的文化学基础(二)一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言文化因素(论述题)1、语构文化指词、词组、句子和话语篇章的构造所体现的文化特点,反映了民族的心理模式和思维方式。(

38、P133)2、 语义文化(P135)指语言的语义系统,主要指词汇中所包含的社会文化涵义,它反映了民族的心理模式和思维方式。首先是一个民族文化中特有的事物和概念体现在词汇中,而在别的语言中没有对应的词语。 胡明扬把它分为:A受特定自然地理环境制约的词语梅雨梯田戈壁滩熊猫B受特定物质生活条件制约的词语馒头旗袍四合院炕C受特定社会和经济制度制约的词语科举支书下放农转非D受特定精神文化生活制约的词汇虚岁黄道吉日红娘阿QE更多的则是某一事物或概念虽在不同的语言中有相对应词语,但词义却存在很大差别农民、肥(词的内涵义有差别)、狗、龙(褒贬义)、松竹梅(引申义、比喻义)3、语用文化(p136)指语言用于交际

39、中的语用规则和文化规约,是由不同民族的文化,特别是习俗文化所决定的。A称呼B问候和道别C道歉和道谢D敬语与谦称E褒奖与辞让F宴请与送礼G隐私与禁忌三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原则(简答题)1、要为语言教学服务,与语言教学的阶段相适应与学生语言水平和实际需要相适应,由浅入深、由远及近、由简到繁、循序渐进;适度2、要有针对性针对外国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障碍和困难。3、要有代表性主流文化、国家文化,或者说是中国人共通的文化;有一定教养人身上反映的文化4、要有发展变化的观点在年轻人身上所反映的习俗文化已经有很大变化5、要把文化知识转化为交际能力第五章语言习得理论第一节语言学习与习得一学习与一般的学

40、习理论1、学习理论的两大流派A行为主义学习理论P146 受经验主义哲学影响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B认知学习理论P148(1)受哲学上的理性主义的影响;(2)最早的是完形说。二语言学习与习得的区分1、学习与习得的定义P153(我并没有画,了解) 习得(acguisition):是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通过旨在沟通意义的言语交际活动,不知不觉地获得一种语言,如儿童获得第一语言。 学习(learning):则是指在课堂环境下有专门的教师指导,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和课本,通过讲解、练习、记忆等活动,有计划、有系统、也是有意识地对语言规则的掌握,如成人在学校学习第二语言。2、习得与学习的不同(简答或论述)P155

41、A、习得,特别是儿童第一语言习得,是从本能的要求开始、与其生理和心里的自然发育、成熟同步进行的过程,儿童是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第一语言的。成人的习得对主体来说也是一种潜意识行为;学习则是为了掌握一种新的交际工具所进行的目的性非常明确的活动,伴随督促、考试、竞争等外部因素的作用,是一种有意识行为。B、习得一般是在使用该目的语环境中进行的:学习主要在课堂环境下进行。C、习得时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语言的功能和意义方面,集中在语言如何有效地表达思想以及语言所表达的信息上(语言的内容),而不是语言的形式,语言形式的掌握、知识的获得往往是潜意识的;学习,特别是传统教学法的影响下,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语言形式方面,有意

42、识地、系统地掌握语音、词汇、语法等,甚至在很大程度忽视了语言的意义。D、习得的方法,主要靠在自然语言环境中的语言交际活动,没有教学大纲和课本和真正意义上的教师;学习则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大量的模仿和练习来理解,掌握和运用语法规则。E习得需要大量的时间,效果也比较好;学习相对来说花的时间较少,但效果不确定。 简言之,习得是潜意识的自然的获得;学习是有意识的规则的掌握。第三节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和假说一第二语言习得的主要理论和假说1、对比分析假说名词解释:P168迁移是心理学的概念,指在学习过程中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和方法、态度等对学习新知识、技能的影响,有正迁移(促进、积极作用)和负迁移(阻碍,也叫干

43、扰)之分。2、中介语假说名词解释:P169中介语是指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通过一定的学习策略,在目的语输入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既不同于其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目的语,伴随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逐渐过度的动态语言系统。中介语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语言系统,呈现一定阶段性。3、输入假说: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论述最全面,影响最大的理论。(1)输入的语言信息既不要过难也不要过易,克拉申用i+1表示。P174(2)克拉申强调听力活动对语言习得最为重要,语言习得是通过听力理解来实现的,而不是通过说获得的,强调听力理解的重要性。P1754、情感过滤假说(名词解释)P175 也称屏蔽效应假说。第二

44、语言学习者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输入的语言信息并不都被吸收。第二语言课堂学习也总是输入大于吸收。人类头脑中这种对语言的堵塞现象,是由于情感对输入的信息起到了过滤作用,成为“情感过滤”。 造成的因素是:心理因素,如学习的动力,对所学语言的态度,自信心,是否紧张焦虑,是否处于防卫状态,怕出丑甚至精神和身体状况不佳等。二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的异同比较(P179)(简答或论述)1、相同点(反映了语言习得的普遍规律)A两种语言的习得都必须具备一定的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主观:健全的大脑、语言器官;客观:一定的语言环境。两种语言习得都是主客观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B两种语言习得都是为了培养语言的交际能力;C

45、两种语言习得都必须掌握语音、词汇、语法等要素和受文化制约的语用规则,都必须形成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D两种语言习得大体上都经过感知、理解、模仿、记忆、巩固和应用阶段。2不同点A习得动力不同:儿童是出于本能、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成人动机等多方面B习得的环境和方式不同: 儿童是在天然语言环境中习得的,充满感情、有丰富体势语,体现i+1式特点的“照顾式”语言,是以交际活动的参加者身份在真实交际中运用第一语言; 成人在课堂中习得要从学发音、基本的词汇和语法开始,进展取决于教学计划和老师的指导,缺少真实的交际环境。C习得的过程不同: 儿童习得单词从接触实际事物开始,同时建立有关概念(包括时间、地点、空间等)

46、。语言能力与思维能力同时发展。 成人要学一种新的表达方式,要经过第一语言的思维,借助已有的系统知识和经验来帮助习得第二语言,有时有益,有时干扰。D文化因素的习得不同: 儿童通过交际自然习得语言的同时也自然习得了文化和社会价值; 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特别是在非目的语环境中,如果没有专门安排则不一定能同时习得该目的语文化,而且不同文化之间还可能产生文化冲突。E主体的生理、心理特点不同(最基本):第一语言习得过程伴随着学习者的认知、情感、生理等方面的发展变化,而第二语言习得则是在上述变化基本完成以后进行的,两者习得的条件也不同。成人第二语言习得的特殊规律需要进行充分研究。第六章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第一节第二语言习得过程研究(区别)一对比分析1、对比分析的目的 对比分析:是将两种语言的系统进行共时比较,以揭示其相同点和不同点的一种语言分析方法。始于40年代的美国,二偏误分析(P191)1、偏误分析的理论基础和作用。 偏误分析:是对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所产生的偏误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其来源,揭示学习者的中介语体系,从而了解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与规律。 科德提出显性偏误(明显带有结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