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中央企业职工经济技术创新现场经验交流会经验交流材料.doc

上传人:w****g 文档编号:4063618 上传时间:2024-07-26 格式:DOC 页数:37 大小:75.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央企业职工经济技术创新现场经验交流会经验交流材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中央企业职工经济技术创新现场经验交流会经验交流材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中央企业职工经济技术创新现场经验交流会经验交流材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中央企业职工经济技术创新现场经验交流会经验交流材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中央企业职工经济技术创新现场经验交流会经验交流材料.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岗位创新促进职工与企业共同发展宝钢集团有限公司宝钢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产物,经过33年发展,已建成特大型精品钢材生产基地和钢铁工业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研发基地,是我国完全竞争性行业及制造产业企业首批进入全球500强的两家企业之一.2010年,宝钢连续第8年进入世界500强,位列第212位。近年来,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宝钢实现了保持同行业绩最优的目标,利润总额在全球钢铁企业排第二位.宝钢的发展,是与职工立足岗位开展经济技术创新活动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现在,宝钢平均每天产生专利4件,48由一线职工创造;平均每天产生企业技术秘密6件,40由一线职工完成.在全国累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的10名工人中,

2、宝钢有3位;有两位宝钢职工荣获中国“当代工人发明家”称号.宝钢股份运输部技能专家孔利明拥有个人职务发明超过200项。在不久前举行的第63届纽伦堡国际发明展中,宝钢获得3项金奖,占中国参展团获金奖项目的50,其中两项是宝钢一线职工的发明.一、职工岗位创新是企业发展之需岗位创新是以生产现场为重点、以稳定提高和精益运行为特征,职工立足岗位、对标找差,实现产品质量、制造成本、用户服务和管理水平不断优化的过程。岗位创新不仅能揭示和解决工艺、装备存在的缺陷,而且能创造实用性技术,为企业产品、工艺、技术、管理和服务创新提供可靠的基础. 30多年来,宝钢职工的岗位创新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引进和消化阶段(19

3、781990年)宝钢建设与投产初期,实施了成套新装备、新技术的引进和消化.为了使职工掌握新技术,尽快胜任岗位要求,宝钢把职工培训放在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作为各项工作的先导.1984年,宝钢启动标准化作业活动,形成了以标准化作业为准绳、以职工自主管理活动为基础的基层管理制度。广大职工立足岗位,为宝钢的投产达产献计献策,逐步增强岗位创新能力.通过引进和消化国外先进技术,为缩短我国钢铁工业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作出了贡献。2。吸收和提升阶段(20世纪90年代)1990年8月,宝钢首次提出要成为世界一流企业的奋斗目标.宝钢以自主管理活动为主要载体的职工岗位创新进入快速发展期,形成了具有宝钢特色的“472

4、8515自主管理模式(注:4:PDCA四个阶段;7:七种工具;2:二级目标;8:八个步骤;51:5W1H;5:人、机、料、法、环五要素)。宝钢秉承“人人皆可成才”的理念,激励职工学技术、学业务,产生了一批又一批先进操作法。1991年11月,宝钢命名了热轧厂“刘利卷形控制法”等20个以工人名字命名的先进操作法。宝钢运用知识产权的奖励导向,促进专利申请和技术秘密认定数量不断上升,涌现出大批创新型人才。宝钢注重职工岗位创新团队建设,1999年底,宝钢成立了第一个职工创新小组“孔利明科技创新小组。3.自主创新阶段(2000年至今)20世纪90年代末,宝钢提出用15年时间,实现进入世界500强的目标。宝

5、钢鼓励职工向世界一流钢铁企业学习,立足岗位、对标找差,持续改进、不断创新。2002年起,宝钢将自主管理活动纳入新开发的技术创新业务系统(BES),使职工岗位创新逐步走向信息化管理和体系化运作.2004年,宝钢以“职工素质工程”为载体,号召广大职工向孔利明学习,并以“孔利明科技创新小组”命名职工创新小组。2006年,宝钢股份炼铁厂技能专家韩明明成为全国首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两名工人之一。广大职工学习韩明明,又一次掀起岗位创新的热潮,出现了一批以职工名字命名的创新工作室.2008年下半年起,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宝钢广泛开展了发现、培养、宣传和推广最佳实践者活动。梅山公司驾驶员任国友,

6、在长期的工作积累中总结出自己的一套“节油经”,车辆只要排队等候3分钟以上,他就熄火;夏天有机会就把车停在阴凉的地方,不开空调;凌晨4时30分出车,为的是路况好,刹车少,油耗小.同样的车型,同样的运输任务,他每天节油10升左右。最佳实践者活动,引导职工在为企业发展作贡献的同时,实现自身发展。宝钢现有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小组7985个、自主管理小组14728个,完成课题19902项,实现成果12446项,获得宝钢之外奖项304个。近三年来,职工提出并实施合理化建议48。9万条,形成技术秘密6991项,申报专利4178件、授权专利2841件。二、 制度体系是职工岗位创新之基30多年来,宝钢建立了一套由研

7、究开发、工程集成、持续改进三部分组成的全员技术创新体系,并形成了较完备的运行机制.岗位创新重点聚焦于持续改进,充分发挥一线职工的主体作用,激发创新活力。1。丰富的活动形式与载体宝钢建立了以开放性岗位责任制为基础,职工创新小组为团队组成的基层创新活动组织,使职工在标准化作业基础上留有创新的空间.对于重点和难点问题,通过组建创新小组,实施跨专业、跨岗位、跨区域的联合攻关。建立了子公司层面的职工创新工作室,以高技能人才为带头人,开展团队创新,解决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突出问题。宝钢股份不锈钢事业部炼铁厂高级点检员卢江海创新工作室,一年内提出13条合理化建议,创造26项实用专利、4项发明专利,被同事誉为“金

8、点子大王.宝钢股份冷轧厂设备点检员高玉强创新工作室,一年内帮助51位职工实现岗位创新“零突破”.建立了集团公司层面的职工创新活动基地,为职工岗位创新搭建平台,为开展跨厂际交流与合作、创新成果推介与转化提供支撑。2。配套的管理制度与流程 为规范和促进职工岗位创新,宝钢建立了配套的职工创新制度.先后制定了合理化建议、自主管理及技术改进管理办法、专利管理办法、技术秘密管理办法和先进操作法申报评审办法等管理制度及操作流程,将职工岗位创新活动纳入专业化管理,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宝钢推出了职工岗位创新累计里程制(俗称“铁马制”),将专利、技术秘密及其在内部实施和技术贸易中创造的价值,按照不同权重系

9、数进行积分排序,使知识产权成为衡量职工经济技术创新能力和贡献度的一把尺子。宝钢还建立了岗位创新评价激励体系,从物质和精神激励两方面分类设立奖励渠道。创新奖励从奖额为10元的“合理化建议提出奖至奖额为50100万元的“技术创新重大成果奖”,形成了由低到高的系列。每年评选“十佳合理化建议、十佳个人”和“曾乐创新奖,每两年评选“宝钢工人发明家,组织职工创新成果参加国内外发明展,发现和宣传职工创新的最佳实践,激发职工岗位创新的光荣感、责任感和成就感.3。多层次的组织运行网络 宝钢建立了层级制、矩阵式的岗位创新运作体系,按照“统筹规划、体系运作,系统管理、分层实施,立足岗位、协同共享”的原则,推进职工岗

10、位创新.宝钢每年制定技术创新计划,将目标自上而下分解下达到生产单元,指标纳入领导人员绩效考核。公司职工创新领导小组负责审议、评价职工创新发展规划、相关制度和活动绩效,各单位职工创新领导小组负责制定本单位职工创新管理办法和工作计划.基层管理者负责带好队伍,具体帮助和指导职工岗位创新。全体职工立足岗位,积极参与创新,形成了上下联动机制。职工创新活动基地既是职工岗位创新活动的纵向推动者,又是横向保障者.各职能管理和技术部门则发挥管理、技术优势,支撑职工岗位创新.三、 文化认同是职工岗位创新之魂宝钢30多年的发展历程,形成了以“严格苛求的精神、学习创新的道路、争创一流的目标”为主线,以“诚信、协同”为

11、核心价值观的企业文化,成为凝聚职工的共同理念,为职工岗位创新提供坚实的人文基础.1.宝钢文化主线是职工岗位创新的推动力宝钢把“严格苛求的精神”列为企业文化的第一要素,引导职工把认真的工作态度作为职业发展的立足点。在宝钢,“今天比昨天做得好,自己比别人做得好已成为越来越多的职工的自觉追求。学习是创新的基础.宝钢的成功是与职工的学习密切相关的.早在宝钢建厂初期,就出现了职工学习热.“宝钢第一炉”的主人公王增亚,原来只有初中文化,为了驾驭现代化程度很高的300吨转炉,一天16小时扑在学习上,连吃饭和上厕所都带着课本。一年半后,他以数理化成绩全班第一、电脑操作名列前茅的优异成绩,被派往新日铁实习,两个

12、月就通过了考核。宝钢“859”投产时,他一次冶炼成功300吨转炉第一炉钢。在宝钢,学习创新已成为职工素质全面提高的必由之路。宝钢坚持办世界一流企业,创世界一流业绩.在宝钢,争创一流已经内化为许多职工矢志不渝的信念。近年来,宝钢先后有1100多项职工创新项目在国内外发明展中参赛获奖.除了两位职工荣获中国“当代工人发明家”称号外,还有11位“上海工人发明家”、15位“宝钢工人发明家”。2。宝钢核心价值观是职工岗位创新的坚实基础“诚信、协同”是宝钢的核心价值观.在职工职业发展中,诚信是道德,协同是基础.取向硅钢被誉为“钢铁皇冠上的明珠”,技术创新难度极高。十年磨一剑,宝钢自主开发取向硅钢成功,是宝钢

13、上下协同,众志成城的生动体现。取向硅钢生产是一项系统工程,工序关联度大、生产要求高。为了实现批量、稳定、合理成本制造取向硅钢的目标,硅钢团队牢牢抓住“协同”这一关键,使各单元从“个体的最强”凝结成“整体的最强,从“部门业绩的最优”上升为“整体业绩的最优”,获得1+12的效应。而职工岗位创新,在取向硅钢研发制造中,也提高到一个全新的水平。宝钢期望让每个职工立足岗位实现自身发展,创造最大价值.宝钢股份不锈钢事业部为激发职工岗位创新活力,大力推进雁式团队建设,形成了一支由领头雁、成雁、雏雁组成的“阶梯式雁阵。在技能专家储滨的带领和指导下,团队成员不断成长.2008年进厂的大学毕业生霍增瑞,加入雁式团

14、队后的一年多时间里,共申报了5项专利,从岗位创新的“门外汉”变成年轻人中的“专利达人”。3.宝钢文化提升了战略发展软实力近年来,宝钢先后重组了新疆八钢、宁波钢铁和福建德盛不锈钢等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宝钢强调在坚持与弘扬宝钢文化的前提下,以包容的心态对待不同地域企业的多元文化,进行文化融合.一方面,不断提升宝钢科学发展、做强做优的“硬实力”;另一方面,通过持续开展职工岗位创新活动,培育职工与企业共同发展的“软实力”。职工的技能素质对岗位创新起决定性作用,但支撑技能素质的是人文素质,创新作为企业的文化基因,已得到宝钢广大职工的价值认同,已越来越深入人心,体现在广大职工的职业行为和岗位规范中。宝

15、钢从企业文化的高度来认识和把握岗位创新,使职工感受到岗位创新既是一种使命和责任,又是一种人生乐趣和境界。四、 共同发展是宝钢二次创业之本以实施新一轮发展战略为标志,宝钢开始了第二次创业。宝钢20102015年发展规划以“成为钢铁技术的领先者,成为绿色产业的驱动者,成为职工与企业共同发展的公司典范”为愿景;以“成为世界一流的国际公众化公司,成为世界500强中的优秀企业”为战略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全体职工的共同努力。1。职工发展,是企业发展的根本目的现代化的大机器生产和专业化分工,在带来企业劳动效率极大提升的同时,也造成了人的局限性,人的积极性和潜能得不到有效发挥。如何按照马克思提出的“每个

16、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想目标,逐步解决好这个问题,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课题。从根本上说,企业发展的目的是实现人的发展,首先是广大职工的发展,在此基础上,为中国人的发展、人类的发展,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长期以来,宝钢坚持以人为本.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宝钢就提出了以人为中心的现代化管理,近两年来,更是明确提出了推进以人为本的现代化管理。宝钢建立健全以“八个人为主要内容的服务职工的工作机制,以尊重人为出发点和立足点,以了解人为切入点,建立健全关心人、提高人、规范人、激励人和依靠人的工作制度,达到凝聚人、实现职工与企业共同发展的目的。2.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宝钢二次创业与一次创业相比,无论是

17、市场还是社会环境,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从市场环境看,我国钢铁行业已从总体上供不应求转变为供过于求,宝钢大部分重要产品在国内市场上已从“一枝独秀转变为“几家争妍。从社会环境看,对钢铁企业环保节能的要求更高了。宝钢高度重视环保节能,宝钢股份获得国家有关部门授予的“环境友好企业”称号,然而与人民群众的期望相比仍有差距.“十二五”期间,面对中国钢铁工业调结构、转方式、促转型的发展新形势,宝钢要按照发展低碳经济的要求,实现要“从钢铁到材料、从制造到服务、从中国到全球的三个转变,不断提升“技术领先、服务先行、数字化宝钢、环境经营和产融结合”五方面的能力,唯有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3.岗位创新,是实现职工与

18、企业共同发展的最佳结合点创新的力量来自基层,来自广大职工.对于企业来说,创新不仅是技术部门和专业技术人员的事,掌握丰富劳动经验和技能的广大职工,更应该成为创新主体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把职工队伍中的创造潜力充分激发出来,不仅是推动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每个职工实现自身价值和抱负的内在需求。宝钢多年的实践证明,蓬勃开展的职工岗位经济技术创新活动,是实现职工与企业共同发展的最佳结合点。在宝钢的技术创新体系中,有职工创新的清晰定位。通过刻苦钻研和勇于创新,每一个职工都可能成为本行业的专家,成为掌握技能绝活的精英。对于企业来说,现场的持续改善是软实力的重要体现,而面广量大的岗位持续改进,只有靠不断深入

19、的形成机制的职工岗位创新才能实现。宝钢新一轮发展战略,为职工岗位创新活动向纵深推进提供了更多机会.宝钢深化职工岗位创新,要坚持用户需求导向,坚持服务与引导,激发职工岗位创新活力,优化职工岗位创新环境.通过加大职工岗位创新的投入力度,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通过深化最佳实践者活动和自主型职工队伍建设,推动职工岗位创新活动持续深入地开展。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指出:“人民是真正的英雄,这一点我们永远不能忘记。”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是企业文化和技术创新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结果。前不久,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对宝钢的“蓝领创新

20、作出重要批示:一线工人开展蓝领创新好。不仅提高了工人阶级的主人翁自豪感和责任感,而且提高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宝钢的经验可以推广。这是对我们的鞭策。我们要尊重和发扬广大职工的首创精神,实现职工与企业的共同发展,使宝钢职工队伍始终充满着向上和创新的活力.要紧紧依靠广大职工的智慧和力量,推进宝钢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使宝钢从优秀走向卓越!我的大学在宝钢宝钢股份技能专家 孔利明 我叫孔利明,是宝钢股份运输部的一名工人。1984年刚刚跨入宝钢大门时,面对宽大而现代的厂房,先进的技术和装备,不禁使我热血沸腾,并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在这片热土上干出点“名堂来! 当年,宝钢引进的新技术,新装备对于我们这些只有

21、初中文化水平的普通工人来说,真可谓是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自己对于驾驭好先进设备,当好现代化宝钢的主人,深感心有余而力不足。这些都源于自身科学技术知识的匮乏和能力的不足.但是,我由此激发了更加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那些日子,“充电几乎成为了我生活的全部内容。我利用每天下班之后和节假日的时间,参加了夜大学的学习和相关的专业培训班。我每年订阅的电子技术、机械构造、无线电、电子报、电脑天地、电子制作等等报刊杂志,达二千多元;我认为,“人生好比金字塔,底座越宽越厚实,顶点就能垒得越高。 功夫不负有心人,勤能补拙。十多个春秋的孜孜以求,我终于获得了汽车构造、机械制图、气割电焊、计算机应用、专利工程师等

22、各类专业资格20多项。有了知识的铺垫,我的眼界变开阔了,宝钢先进的技术装备更让我“如鱼得水,事业的追求和人生价值的实现有了更广阔的空间和舞台. 1988年我针对频频发生的国外进口设备线路短路故障,运用了“电磁寻迹分离法嫁接了“探雷器”的策略,研制出我在宝钢的第一个发明“电路短路故障定位仪”。该技术的推广应用,使得排除线路短路故障效率提高了整整20倍。 在宝钢,到处是学技术的“课堂”。解决现场设备的“常见病、多发病,往往就是最好的学习和提高的机会。有一年,原料堆场的一台新进口装载机出了故障“趴下了”.为了不失时机地掌握正确的维修要领,我主动为老外专家做“下手”;外国专家修了三天,大雨也下了三天,

23、我也紧紧“跟学”了三天。虽然又苦又累,但学到的东西更多!最终让我理清了整个装载机的控制模式、传感系统.我的技术水平又上升了一大步。 工作舞台大了,自己涉及的技术领域也在不断拓展。为此,我在并不宽敞的家中辟出了一间“家庭实验室”.在我家中,各类工具,仪器仪表一应俱全,基本零部件样样都有.从此,我可以利用在家中的时间,搞发明创造,然后再移植到现场.1988年,在各级领导的重视支持下,我拥有了宝钢第一间“工人工作室”。从此,厂里的工作室和家里的实验室,成为我技术创新的两大支点,我在创新征途上如虎添翼。 随着知识和经验不断地优化升级,我逐渐意识到在大型现代化企业搞技术创新,靠单枪匹马,一定是势单力薄的

24、,作用和力量都是很有限的。只有引导大家一起投入到岗位创新活动中来,才能发挥出无穷的集体智慧。1993年,我组建了7个人的创新小组,自编了岗位创新教材,以自身的创新经历引导团队共同创新.创新小组充分发挥和调动每一个人的创造潜能,大家都有了施展聪明才智的机会。众人拾柴火焰高,团队创新的优势和业绩很快显现出来,我们的创新小组光荣地被命名为“上海市劳模班组”。上海市总工会领导亲自送奖牌到现场,为我们颁发了上海市“99科技创利十佳特色班组奖牌. 上世纪末,正式以我名字命名的“孔利明科技创新小组”在宝钢诞生了!企业对岗位创新的重视,使我和我的伙伴们备受鼓舞,也激发起广大一线员工的创新热情。如今活跃在生产一

25、线的创新小组,已遍布了钢城的每一个角落。在此基础上,宝钢工会又构建了更高层次的“孔利明创新沙龙”。借助这些平台,员工收获更多的是“知识共享、知识共创”,既教会了别人,也升华了自己。现在,我们团队的很多成员已经成为了工人发明家、劳动模范,有的走上了领导岗位.今年5月,上海市总工会将编号为001号的“上海市劳模创新工作室牌匾授给了“孔利明创新工作室”,这也是对宝钢一线全体员工岗位创新的肯定和鞭策。 “一方土地,养一方人”,宝钢的一线员工只要肯钻研、肯学习、耐得住寂寞、经得起失败,都可以在岗位上有所作为,获得成功。我的岗位创新,从小打小闹开始,目前已延伸到了铁路、码头、船舶等钢铁物流技术领域. 我的

26、发明也从小到大.2003年,我针对宝钢成品综合码头在卸载废钢时,经常发生的散钢坠落现象,发明了起重电磁铁运行电流过程的控制模式。攻克了一项世界难题,获得3个国家专利。该发明解决了长期以来散钢卸船坠落的安全隐患,实施后,立马体现出高效安全的生产能力。 宝钢经过了三十多年的发展,壮大了!今天已排名在世界500强的211位。我也从进宝钢时的一名低学历工人,成长为高级技师、技能专家、上海市工人发明家,成了人才院的兼职教授。 宝钢的企业文化为我们营造了终身学习的氛围,为产业工人搭建了创新大舞台,衷心地感谢宝钢这块沃土!目前,我已累计解决了生产现场疑难杂症406项、完成科研项目39项、工艺改善297项、获

27、得国家专利208项、创造了经济效益8900多万.近10年来,每年都有重大发明成果应用于现场。特别是2010年,我的钢厂货运码头安全节能综合技术荣获法国巴黎109届国际发明展金奖;2011年矿石码头散货料物流综合技术囊括了交通部中国港口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为感恩宝钢这块土地,我们将继续努力,创造新的成绩!推动职工创新是管理者的职责宝钢股份热轧厂厂长 吴小弟宝钢股份热轧厂从1989年投产建厂,到现在拥有2050、1580和1880三条热轧生产线,热轧二十二年成长的道路是宝钢引进、吸收、消化、创新的缩影。实践证明,核心竞争力是用钱买不来的,提升竞争力需要自我创新;满足客户的需求需要自我创新;成为

28、现代热连轧的引领者,同样需要一支高素质的职工队伍,需要广大职工立足岗位自我创新。截至目前,热轧厂职工合理化建议效益累计超过10亿元,科研效益每年稳定在6000万元以上,受理专利超过425件,其中发明专利99件,认定的技术秘密超过1500项。2010年股份公司群众合理化建议积分排行榜上前50名、100名中分别有热轧职工9位和23位。通过职工创新热轧厂涌现出一批“杰出人才”:王军荣获2008年度全国科技进步二等奖;杜国华、王军位列两届上海市十大个人发明家榜首;单旭沂荣获上海市职工科技创新英才提名奖;杜国华、王军、荣鸿伟获宝钢工人发明家;奚昌明、钱霄敏获全国钢铁行业技术能手;2050卷取机械班荣获全

29、国工人先锋号、上海市工人先锋号;2050卷取电气班荣获全国学习型班组。我们对职工创新活动形成的共识是:职工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力量,能使现有人员和装备发挥出最大的潜力,形成企业和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是保持热轧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更是实现职工与企业共同发展的必然选择。开展好职工创新活动,管理者至关重要,管理者的态度决定了一个单位创新工作的导向,管理者的行动决定了一个岗位创新的业绩。为此,热轧厂按照党委挂帅、行政运作、工会推进、团委参与的要求齐抓共管。我们的做法主要是:抓动员、营造氛围;加强指导、创建机制;跟踪评价、形成激励。一是组织动员.要使所有职工明确目标并积极行动起来。一要按照早发动、早规

30、划、早落实的要求,在每年年初部署工作时,就向职工讲清讲透,让大家知道为什么做,为什么必须做;二要按照定指标、定责任、定节点的要求,确保各项指标目标稳步推进、按时完成,让职工知道他应该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三要制定激励措施,包括正、负激励。我们制定了热轧厂科技创新激励管理办法对创新业绩提供评价标准,按照积分从合理化建议、技术秘密等8个方面进行评价;各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细化措施和激励标准,让职工知道做和不做是不一样的。二是加强指导。我们倡导“问题就是机遇,跨前一步就是机会”、“问题点就是改进点、改进点就是创新点”的理念,把职工的注意力聚焦到现场的生产难题、质量缺陷、产能发挥、降本

31、增效等方面,持续为职工岗位创新提供舞台。要真正提高广大职工创新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就需要不断深化自主型员工的培育,引导职工在日常工作中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我们采取了揭榜制、作业长协同改善团队、累计积分制等做法,让管理者参与其中.去年在全厂推广的“揭榜制,通过“七步法”将现场的“疑难杂症”向一线职工发榜,鼓励职工勇于揭榜,并在破解和攻克难题中得到成长。 作为管理者在指导职工创新的过程中,很重要的一项工作是调配好各项资源,从人力和物力上给予支撑。我们组织编写创新工作手册;提供场所和设备建立“王军创新室”;支持创新骨干参加国际、国内发明展;请专业人员为职工开展相关培训。 热轧厂逐步形成了职工创新工作

32、的“金字塔”模式。从最下层的全员性合理化建议和自主管理活动,到由26个小组182名成员的孔利明式科技创新小组,到21名会员的职工发明创造协会和20名会员的青年创新协会,直至由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得主王军领衔并由7名“高手”组建的“王军创新室”。活动自下而上,逐级上升。创新成果从小到大,科技含量不断提升.三是跟踪评价。热轧厂按照月推进、季考评、年表彰的形式,对职工创新工作进行评价.热轧厂成立了专门的创新工作推进小组,每月召开厂领导参加的月度推进会,通过跟踪月度动态,将创新的结果纳入职工绩效管理。每个季度将公司合理化建议积分排行、热轧厂铁马积分排行进行张榜公布,对前三名进行奖励,对部门的创新考评结果

33、纳入业绩考核.热轧厂每年召开的首个大型专题会都是热轧厂科技创新总结表彰大会,会议对上一年热轧厂各项创新工作进行总结,评比表彰热轧厂科技创新个人和团队,通过重奖和大力宣传从物质与精神上给予双重激励。我们通过动员、指导、评价三位一体的过程管理,促进了热轧厂岗位创新活动的持续深入开展,合理化建议和自主管理工作连续十年名列集团公司前茅。通过这些年的工作我们体会到:一是岗位创新有力促进了职工综合素质的提高.热轧厂以创新为手段,有效提升了全体职工的综合素质。目前职工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6。02年;具备技师以上资格180人,占总人数的19。3%;高级工451人,占总人数的48.3。二是提高创新能力是追求世界一

34、流的有效手段。我们通过岗位对标找差和职工创新去缩小差距、赶超一流,使生产能力、质量、节能减排、成本控制等各项指标得到提升,实现赶超世界一流的目标。三是职工创新有效促进了管理水平的提高.长期以来,管理者在职工创新过程中普遍做到了容忍失败,更好地保护了职工的首创精神、改革精神和探索精神,营造了自主而宽松的创新工作环境。职工的创新热情和创新潜能是可以培育和锻炼出来的,而管理者能否正确引导、能否提供舞台恰恰是其中最为关键。扎根现场才能收获创新硕果宝钢股份公司冷轧厂首席工程师 姜正连 我非常高兴,作为来自宝钢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代表,分五个方面向各位领导和来宾汇报一下自己在生产现场创新工作过程中的一些体会

35、和感想。 一、岗位扎根在现场自跨进大学校门起,我就与钢铁结下了不解之缘。从1983年考入大学本科起,到取得硕士、博士学位,再到韩国浦项钢铁公司从事博士后研究,我一直从事轧钢方面的研究.如果从2000年进入宝钢算起,至今已有11个年头。我在宝钢的工作岗位是整个钢铁生产流程中出精品的最终工序,即冷轧工序。作为一个普通的技术人员,我经历过6年的高校教学科研工作,也曾经历过4年的研究所专业研究,但我最终还是选择了现场,而且一干就是11年。因为我深知:现场有创新的源泉和动力,而创新成果也只有在现场得到了应用之后,才能最终体现其价值。 二、问题发生在现场 来看冷轧工序,我所工作的冷轧厂现有3套轧机,平均日

36、产15000吨,每天生产近700个钢卷。这些钢卷通过后续21条主机组的加工和处理,最终生产出满足用户对表面、尺寸、性能需求的各种冷轧产品。要知道这些冷轧产品是经过了多个工序、上千根辊子后生产出来的,现场各工序、各设备工况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最终带钢的产品质量,因此现场也就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三、答案解决在现场对于现场常见缺陷,通过多年生产经验和技术积累,已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缺陷预防和改善措施,并在实际生产中得到了较好的控制。但冷轧现场还存在一些重大难题,需要从技术方面进行深层次的研究,才能最终得以攻克。这里我想举两个例子:所谓断带也就是在生产过程中带钢发生了断裂,这个问题可以说是每个冷轧机都

37、会碰到的故障,但同一规格、同一钢种的带钢多次重复性断带绝对是属于异常。对这种轧机重复断带问题,我领衔的攻关团队通过现场跟踪,对生产实时数据进行分析,对波动数据进行比较,最终锁定问题发生的源头所在,并制订了行之有效的对策措施,最终成功解决了重复断带这一现场重大技术难题.再举一个例子是热镀锌彩板浪形超标,我们认为符合标准放行的产品在用户处出现了浪形问题。这一点提醒我们,随着用户对产品板形质量要求的提高,原有的产品标准已经满足不了用户的需求,如何在现有生产设备状态基础上,大幅提升产品板形控制的能力,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又一技术难题.为此,我组建了项目团队进行技术攻关。从全工序整体思路出发,分别针对轧机

38、的轧制工艺、镀锌机组平整机的平整工艺、镀锌机组拉矫机的拉矫工艺及镀锌机组卷取机的卷取工艺进行了优化创新。该项目通过长期的技术研发,最终突破了多个技术瓶颈,成功地开发出一整套基于现有常规装备的板形系列控制技术,最终生产出满足用户需求的高品质平直带钢. 四、价值创新在现场还是针对前面的两个例子,先看重复性断带。数据表明重复性断带所造成的轧辊磨削量是正常换辊时的8倍多,这种过分磨削大大降低了轧辊的使用寿命;另一方面,由于带钢跑偏断带所造成的轧机停机换辊处理时间长达6个多小时,由此损失轧机产能达2000吨左右。如果我们成功地防范带钢跑偏断带的话,则每次可避免损失超过200万元.这就是直接价值的体现。再

39、看看冷轧板形整体水平提升项目.我们实现了薄规格镀锌产品产量和板形合格率的提升,成功开发出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实现了薄规格高端产品和镀铝锌全硬钢这类板形最难控制产品的批量稳定生产.上述所开发形成的热镀锌机组板形系列控制技术项目已获得国家授权专利16项(其中发明专利8项),企业技术秘密61项.项目获得上海市高新成果,上海市质量技术一等奖,国家冶金科技二等奖等荣誉。国内及海外用户对产品的板形和表面状态均表满意.项目成果推广应用于公司三期及梅山钢铁公司新建镀铝锌机组工程,分别获得609和822万元的推广经济效益.整个项目在20072009年度三年累计效益高达4。01亿元.为企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

40、益,充分体现了现场创新价值的所在。作为冷轧新品的开发,我也想借此机会汇报一个例子,那就是近两年来我们通过冷轧现场无数次的工艺试验和日日夜夜的现场跟踪,最终突破高精度、高表面的质量瓶颈,开发出新一代自动变速箱汽车摩擦片精冲钢产品,成功用于通用LaCROSSE车型上,并实现批量稳定生产。 五、感悟 (1)岗位扎根在现场,作为技术人员,我们必须要耐得起寂寞、沉下心来踏踏实实工作;(2) 问题发生在现场,我们必须要用敏锐的眼光在现场发现问题、寻找问题;(3) 答案解决在现场,我们必须要用创新的思维深入探究、追求答案;(4) 价值创新在现场,现场有宝,我们要努力去挖掘,最终实现企业与个人的双赢.最后我要

41、大声地说,现场是技术人员大展身手的舞台,现场有创新之源,通过技术人员、技能专家及一线职工的协同攻关,现场创新成果之花就一定会绽放得更加绚烂多姿! 以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助推航天事业跨越式发展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以下简称“集团公司”)是我国航天科技工业的主导力量和国家战略安全基石,是全国首批“创新型企业试点单位”,被授予“国家创新型企业。现有从业人员16万人,包括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31名,国家级专家102名,“全国技术能手92名.近年来,集团公司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在载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为代表的重大工程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技术突破和创新成果,提升了我国在高科技领域的核

42、心竞争力,增强了民族凝聚力。集团公司党组高度重视职工在创新型企业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明确提出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是航天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了党政领导、工会组织、各方联动、专人负责的工作机制,通过丰富手段、优化内容、疏通途径、创新方法,充分发挥群众工作优势,群策群力创新创效,促进了集团公司又好又快发展。一、把开展高质量的职工建功立业活动作为强化职工经济技术创新的重要载体职工建功立业主题鲜明。集团公司每年结合形势任务的特点开展一个主题明确的职工建功立业活动。 2009年开展了“万人献万计、天天有改进、降本增效益”主题活动,2010年开展的“创新、创效、创优”主题活动,2011年开展了职工建

43、功立业“五个一”活动。围绕以上主题,各基层单位结合实际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劳动竞赛、技术比武、节能减排、合理化建议、巾帼建功、职工自主管理等经济技术创新创效活动。职工竞赛内容精彩纷呈。集团公司各单位结合重大工程、重点型号、重大项目和重点课题在关键节点、重点时期广泛开展各具特色的劳动竞赛活动。如“我为保成功献一策”、“反设计回头看”、“执行规划我先行、“保质量、保安全、保进度”、“劳动竞赛进靶场”、“技术架桥”、“决战百日”、“争做职工发明家等活动,有效提高了任务进度和产品可靠性,确保了型号研制和发射试验等各项任务的圆满完成。职工创新创效成果显著。集团公司每年有超过80的职工参与各类群众性经济技术创

44、新活动,近两年,共设立职工创新项目1800多个,职工创新成果1.1万余个,征集合理化建议超过3。6万条,合理化建议采纳率高达73,成果转化率近50,这些创新创效成果促进了以嫦娥二号、天宫一号/神舟八号交会对接为代表的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重大航天工程任务的圆满完成,使航天职工更好地肩负起富国强军、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我国从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神圣使命。二、把推进高标准的职工素质工程建设作为强化职工经济技术创新的核心支撑分类推进职工成长成才。按照工程实践培养骨干、长期积累培养专才、一专多能培育将才、艰辛历练造就帅才、重德修身成就大家的航天职工职业成长“五部曲”培养规律,针对不同类别的职工群体分别按

45、照高层次人才聚集计划、创新人才开发计划、科技领军人才培养计划、高级经营管理人才选拔计划、高技能人才培育计划等推进职工素质工程建设,为经济技术创新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分级建立职工培训体系.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级负责、分类培训”的原则,构建了具有航天特色的三级职工培训管理体系。包括依靠三级12类专业培训方案提升研制创新能力,依靠5个国家级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定期开展绝技绝招交流,依靠两级党校提高职工思想政治素质和经营管理能力。每年选送优秀科技人才到国际空间大学等国内外名校进行深造,组织高技能人才赴德国、俄罗斯等国进行对标培训。集团公司每年培训经费投入近10亿元,职工年人均培训时间超过100学

46、时.着力推进职工重奖机制。集团公司注重职工激励机制建设,重点向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职工倾斜,向承担重要任务的一线骨干倾斜.特别是集团公司建立了职工大奖序列,设立了额度分别为100万元、20万元、2万元的航天功勋奖、航天创新奖、航天贡献奖和额度为30万元的航天金牌班组奖。此外,还高度重视选树表彰先进典型,2年来先后有近50个集体和个人荣获“全国劳动模范”、“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岗”等全国级荣誉.三、把打造高水平的班组建设成果作为强化职工经济技术创新的主要抓手把班组打造成为创新的源泉.近年来,集团公司把班组作为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的最基本单元,广泛开展创新型班组建设,以班组为单位设

47、立的职工创新项目超过70,取得了一大批创新成果。如“集团公司技术创新先进项目组”五院502所博士团队近年来完成了数百项科研攻关任务,先后申报专利104项,为中国空间技术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博士团队还涌现出“全国三八红旗手”何英姿、“发明大王”黄翔宇等为代表的航天英才。把班组打造成为创争的舞台。在职工创先争优活动中,集团公司7000多个班组按照“统一标准,分级创建,上下联动,分类推进,逐步达标,整体提高”的方式,开展以“基础管理好、质量安全好、成本控制好、任务完成好、攻关创新好和团队建设好为主要评价内容的“六好班组创建活动。考评体系包括6类23条共性考评标准和12类26条分类考评标准.创建过程中

48、,我国首个以院士名字命名的高科技创新型班组“余梦伦班组”和受到胡锦涛总书记接见、向中央企业58。9万个班组发出倡议的“唐建平班组”均建设成为集团公司班组建设示范基地。把班组打造成为学习的阵地。将学习型班组建设作为创建创新型企业和争做知识型职工的阵地,创新班组学习模式,广泛开展定向式、订单式培训,探索设立班组数据仓库、班组电子书屋、班组图书角和职工讲坛,推进职工技术协会在班组设立专业活动小组,推进创新人才工作室建设。通过学习型班组建设,以农民工、劳务派遣工为主要组成部分的“杨尹渝班组利用业余时间将班组开办成夜学堂,“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杨尹渝亲自“传帮带”,使班组成员“和谐共好,均成为经济技术创新创效的技能骨干.“高凤林班组以“塑物塑人塑文化”理念建设成全国学习型班组.工人日报班组天地专栏连续五期报道“余梦伦班组”目标管理法、育人法和创新法,在全国掀起学习热潮.四、把培育先进的职工创新文化作为强化职工经济技术创新的长效机制职工创新理念入脑入心。集团公司第二次技术创新大会发布创新文化建设纲要,明确了国家至上、技术引领、勇于攀登、追求卓越的创新方针;以人为本、自主创新、开放合作、包容自励的创新理念;创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