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一篇 总论第一章 管理与管理学第一节 人类的管理活动一 人类活动的特点:目的性 依存性 知识性 -管理实践悠久历史原因二 管理的必要性1 作为发展中国家,资源短缺将是一种长期的经济现象,特别是资金、能源、原材料往往成为企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桎梏。2 作为发展中国家,科学技术落后是阻碍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3 高度专业化的社会分工是现代国家的企业建立的基础。4 实现社会发展和企业或任何社会组织的发展的预期目标,都要靠全体成员长期的共同努力。5 近几年来,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信息网络、互联网等在中国各行各业中得到了空前迅速的应用和普及。三 管理的定义管理是管理者为了有效地实现组
2、织目标、个人发展和社会责任,运用管理职能进行的协调的过程。(一) 管理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管理不再单纯是为了实现组织目标,同时也要十分关注实现组织中每个人的发展和实现组织的社会责任.(二) 管理应当是有效的不仅要有较高的效率,同时还要有较好的效果。(三) 管理的本质是协调协调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组织内部各种有形和无形资源之间的协调;二是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协调。(四) 协调是运用各种管理职能的过程第二节 管理的职能与性质一管理的职能 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这五种职能是一切管理活动最基本的职能。(一) 决策 组织中所有层次的管理者,都必须从事计划活动.(二) 组织 计划的执行要靠他人的合作
3、。 组织目标决定着组织结构的具体形式和特点。 组织职能是管理活动的根本职能,是其他一切管理活动的保证和依托。(三) 领导 需要有权威的领导者进行领导,指导人们的行为,通过沟通增强人们的相互理解,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激励每个成员自觉地为实现组织目标共同努力。(四) 控制 控制的实质就是使实践活动符合计划,计划就是控制的标准.(五) 创新 不可或缺的重要职能。二管理的自然属性管理的出现时由人类活动的特点决定的. 管理也是社会劳动过程中的一种特殊职能。管理也是生产力. 管理的性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因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不同而有所改变,这完全是一种客观存在。四 管理的社会属性管理是为了达到预期目
4、的而进行的具有特殊职能的活动。我国的企业及其他社会组织的管理都是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的,管理的预期目的都是为了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更加和谐。第三节 管理者的角色与技能一 管理者的角色亨利明茨伯格(一) 人际角色-联络者(二) 信息角色-监督者/发言人(三) 决策角色企业家/干扰应对者/谈判者二 管理者的技能(一) 技术技能运用管理者所监督的专业领域中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二) 人际技能成功地与别人打交道并与别人沟通的能力。(三) 概念技能-把观点设想出来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化的精神能力。三21实际管理者面临的挑战(一)网络信息化(二)经济全球化(三
5、)知识资源化(四)管理人本化第四节 管理学的对象与方法一 管理学的研究对象管理学是以各种管理工作中普遍使用的原理和方法作为研究对象的。二 管理学的研究方法(一) 归纳法 归纳法就是通过对客观存在的一系列典型事物(或经验)进行观察、从掌握典型事物的典型特点、典型关系、典型规律入手,进而分析研究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从中找出事物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二) 试验法 人为地为某一试验创造一定条件,观察其实际试验结果,再与未给予这些条件的对比试验的实际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寻找外加条件与试验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三) 演绎法 从简化了的事实前提推广得来的.第二章 管理思想的发展第一节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一 中国
6、传统管理思想形成的社会文化背景二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要点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分为宏观管理的治国学和微观管理的治生学和微观管理的治生学。治国学适应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需要。治生学则是生产发展和经济运行的基础上通过官、民的实践逐步积累起来。(一) 顺“道”-顺应客观规律(二) 重人-重人心向背;重人才归离。(三) 人和关键在于当权者,严于律己、严禁宗派、不任私人、公正无私才能团结大多数。(四) 守信信誉是人类社会人们之间建立稳定关系的基础,是国家兴亡和事业成功的保证。(五) 利器(六) 求实-实事求是,办事从实际出发,是思想方法和行为的准则。(七) 对策研究对策两个要点:预测、运筹。(八) 节俭(九)
7、 法治第二节 西方传统管理思想一 西方早期管理思想的产生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系统阐述了劳动价值论以及劳动分工理论。分工的益处:1 劳动分工可以使工人重复完成单项操作,从而提高劳动熟练程度,提高劳动效率.2 劳动分工可以减少由于变化工作而损失的时间.3 劳动分工可以使劳动简化,使劳动者的注意力集中在一种特定的对象上,有利于创造新的工具和改进设备。查理巴贝奇 认为分工可以减少支付工资提出了“边际熟练原则,即对技艺水平、劳动强度定出界限,作为报酬的依据。二 科学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一) 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主要观点:1 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谋求最高工作效率。2 达到最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
8、,是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代替旧的经验管理。3 实施科学管理的核心问题,是要求管理人员和工人双方在精神上和思想上来一个彻底变革.(二) 对泰罗制的评价(三) 法约尔的组织管理理论第三节 西方现代管理思想的发展一“行为科学”学派(一)行为科学的由来-20世纪,一门研究人类行为规律的科学。 资本主义管理学家试图通过行为科学的研究,掌握人们行为的规律,找出对待工人、职员的新手法和提高工效的新途径.(二)“行为科学”的早期理论人群关系论“霍桑试验主要观点:1 企业的职工是“社会人。2 满足工人的社会欲望,提高工人的士气,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3 企业中实际存在着一种“非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是指企业组织
9、体系中的环节,是指为了实现企业总目标而担当着明确职能的机构4 企业应采用新型的领导方法。(三)“行为科学”学派的主要理论1需要层次理论.人的行为都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而动机又产生于人们本身存在的各种需要.2双因素理论。(1)保健因素:使人感到不满意的工作环境或者工作关系方面,这类因素对职工行为的影响类似卫生保健对人们身体的影响。(2)激励因素:使人感到满意的工作的性质和内容方面的,这类因素预备时,可以起到明显的激励作用;当这类因素不具备时,也不会造成职工的极大不满。3X、Y理论。二“管理科学”学派(一)“管理科学”学派的特点 “管理科学”学派的主导思想是使用先进的数理方法及管理手段,使生产力得
10、到最为合理的组织,以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而较少考虑人的行为因素.(二)数学模型与“管理科学1描述性模型是说明一个系统怎样进行工作的模型,用它可以清楚表明问题的现状,并可指明应该怎样改变这种现状。2规范性模型中包含早已确定了的某些准则及事物的变化规律。(三)系统管理理论的应用系统管理理论把管理对象看作是一个整体,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系统。三“决策理论”学派 以统计学和行为科学为基础。主要观点:1 管理就是决策。2 决策分为程序性决策和非程序性决策。程序性决策即按既定的程序所进行的决策。当问题的涉及面广,又是新发生的,非结构性的,或者问题极为重要而复杂,没有理性程序可以遵循,就要进行特殊处理.对于这类
11、问题的决策称为非程序性决策.四对现代管理理论的再思考五21世纪的管理(一)管理指导思想创新 新时代的管理以知识的无限性和投资收益递增规律为指导思想.(二)管理原则创新1对等的知识联网.2集成的过程。3对话式工作.4人类的时间与计时.5建立虚拟组织和动态团队。(三)经营目标创新1以可持续发展代替利润最大化。2以公司市场价值代替市场份额。(四)经营战略创新(五)生产系统创新(六)企业组织创新第四节 中国现代管理思想的发展一 中国现代管理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一) 中国官僚资本企业和民族资本企业的管理(二) 我国革命根据地公营企业的管理(三) 全面学习苏联的管理模式(四) 探索中国现代管理模式(五)
12、十年动乱造成了管理的大倒退二 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改革(一) 第一阶段(1978年至1986年)以扩大企业自主权,推行经济责任制和利改税为主要内容。1 扩大企业自主权,简政放权.2 推行经济责任者3 两步利改税.(二) 第二阶段(1987年至1991年)以推行各种经营责任制,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为主要内容。1 承包经营责任制。坚持企业的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的基础上,按照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原则,以承包经营合同形式,确定国家与企业的责权利关系,使企业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管理制度。2 租赁经营责任制。租赁经营责任制,是指以国家为资产所有者的代表,按出租企业资产价值收取一定租金,将企业出租给
13、承租人,使其在一定时期内获得资产经营权与使用权的一种经营让渡行为的经济管理制度.3 股份制.股份制是指将企业的资本划分为一定数量的股份,继而发行认购,吸收投资者入股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三) 第三阶段(1992年至今)以理顺产权关系,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主要内容。1 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2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三 中国现代管理思想大战的新趋势(一) 由国内管理向国际化管理转化(二) 由科学管理向信息化管理转变(三) 由首长管理向人性化管理转变(四) 由政府管理向民营化管理转变(五) 由封闭式实体管理向开放式虚拟管理转变第三章 管理的基本原理第一节 管理原理的特征
14、 原理是指某种客观事物的实质及运动的基本规律。管理原理是对管理工作的实质内容进行科学分析总结而形成的基本原理,它是现实管理现象的抽象,是对各项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的高度综合与概括,因而对一切管理活动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一 管理原理的主要特征(一)客观性 管理原理是对管理的实质及客观规律的表达。(二)概括性 管理原理所反映的事物很广泛,涉及自然界与社会的许多领域,包括人与物的关系、物与物的关系以及人与人的关系。(三)稳定性管理原理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四) 系统性 本书作者提出的四大管理原理,即:系统原理、人本原理、责任原理、效益原理,本身就是具有高度系统性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15、有机整体.二 研究管理原理的意义1 掌握管理原理有助于提高管理工作的科学性,避免盲目性。2 研究管理原理有助于掌握管理的基本规律。3 对于管理原理的掌握有助于迅速找到解决管理问题的途径和手段。第二节 系统原理一 系统的概念系统,是指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部分组成,在一定环境中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就其本质来说,系统是“过程的复合体。二 系统的特征(一) 集合性 这是系统最基本的特征。一个系统至少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子系统构成。(二) 层次性 系统的结构是有层次的,构成一个系统的子系统和子子系统分别处于不同的地位。(三) 相关性 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三 系统原理要点(一
16、) 整体性原理 整体性原理指系统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要素与系统之间的关系以整体为主进行协调,局部服从整体,使整体效果为最优。(二) 动态性原理 系统作为一个运动着的有机体,其稳定状态是相对的,运动状态则是绝对的.(三) 开放性原理 不存在一个与外部环境完全没有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系统.(四) 环境适应性原理(五) 综合性原理 所谓综合性,就是把系统的各部分各方面和各种因素联系起来,考察其中的共同性和规律性。系统目标/系统实施方案选择的多样性和综合性.第三节 人本原理 人本原理主要包括下述主要观点:职工是企业的主体;职工参与是有效管理的关键;使人性得到最完美的发展是现代管理的核心;服务于认识管
17、理的根本目的。一 职工时企业的主体人们对提供劳动服务的劳动者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作用是逐步认识的,过程:(一) 要素研究阶段 对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研究是随着以机器大生产为主要标志的现代企业的出现而开始的。但在早期,这种研究基本上限于把劳动者视为生产过程中的一种不可缺少的要素。(二) 行为研究阶段 基本出发点仍然是把劳动者作为管理的客体。(三) 主体研究阶段 职工是企业的主体,而非客体;企业管理既是对人的管理,也是为人的管理;企业经营的目的,绝不是单纯商品的生产,而是为包括企业职工在内的人的社会发展服务的.二 有效管理的关键是职工参与三 现代管理的核心是使人性得到最完美的发展四 管理是为人服
18、务的第四节 责任原理 管理是追求效率和效益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挖掘人的潜能,就必须在合理分工的基础上明确规定这些部门与个人必须完成的工作任务和必须承担的责任.一 明确每个人的职责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职责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在数量、质量、时间、效益等方面有严格规定的行为规范。1 职责界限要清楚。2 职责中要包括横向联系的内容.3 职责一定要落实到每个人.二 职位设计和权限委授要合理(一) 权限(二) 利益(三) 能力三 奖惩要分明、公正而及时第五节 效益原理一效益的概念 效益是与效果和效率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概念。 效果,是指由投入经过转换而产出的成果,其中有的是有效益的,有的
19、是无效益的. 效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所取得的效果的数量,反映了劳动时间的利用状况,与效益有一定的联系。 效益是有效产出与投入之间的一种比例关系,可从社会和经济两个不同角度去考察,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二效益的评价效益的评价,可由不同主题,从多个不同角度去进行,因此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三效益的追求 效益是管理的根本目的。1 在实际工作中,管理效益的直接形态是通过经济效益而得到表现的。2 影响管理效益的因素很多,其中主体管理思想正确与否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3 追求局部效益必须与追求全局效益协调一致。4 管理应追求长期稳定的高效益。5 确立管理活动的效益观。追求效益要学会自觉地运用客观规律。第四章 管理
20、道德与社会责任第一节 企业管理为什么需要伦理道德伦理道德是现代企业的核心价值构件,具有特殊的管理意义和文明意义。一伦理、道德的文化真义及其管理学诠释伦理的原初形态或自然形态就是风俗习惯.而所谓道德,就是在一定的风俗习惯下所形成的个人的品质气质.二伦理道德与经济运行(一)理想理论型1920年,德国 马克斯韦伯 “新教伦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二)文化矛盾论1970年,美国 丹尼尔贝尔 “文化矛盾,核心是经济冲动力与宗教冲动力或道德冲动力的分离与背叛。(三)最强动力-最好动力论20世纪末,德国 彼得科斯洛夫斯基道德是对“市场失灵的补偿措施,宗教是对“道德失灵”的补偿措施。(四)竞争力论“国家竞争力
21、:创造财富的价值体系.”三伦理道德的管理学意义(一)经济与经营活动的意义,尤其是对终极意义的追求(二)企业及其产品的价值观(三)企业组织(共同目的、协作的愿望、信息的沟通)(四)人文力与企业精神第二节 几种相关的道德观一功利主义道德观 能给行为影响所及的大多数人带来最大利益的行为才是善的。两个不可回避问题:1 为了实现最大利益,可能采取了不公平、不道德甚至损害了他人或社会利益的手段。2 很可能产生利益分配不公,一小部分人利用手中的职权或资本,获取了绝大部分的利益.两个要义:1 功利主义的所谓“最大利益”是“最大福利,因此,那些可能会导致财富指数和幸福指数矛盾甚至相悖的利益,不是“功利”的目标和
22、内容。2 功利主义的核心是“有用性”。二权利至上道德观 能尊重和保护个人基本权利的行为才是善的.1 权利即是“right”。2 权利是相互的,“肯定自己是人,并尊敬他人为人”,是“法”的绝对命令.三公正公平道德观 管理者不能因为种族、性别、个性、个人爱好、国籍、户籍等因素对部分员工歧视,而那些按照同工同酬的原则和公平公正的标准向员工制服薪酬的行为时善的.四社会契约道德观 只要按照企业所在地区政府和员工都能接受社会契约所进行的管理行为就是善的。(局限性)五推己及人道德观第三节 道德管理的特征和影响管理道德的因素一道德管理的特征1合乎道德的管理不仅把遵守道德规范最为组织获取利益的一种手段,而且更把
23、其视作组织的一项责任。2合乎道德的管理不仅从组织自身角度更应该从社会整体角度看问题。3合乎道德的管理尊重所有者以外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善于处理组织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也善于处理管理者与一般员工及一般员工内部的关系。4合乎道德的管理不仅把人看作手段,更把人看作目的。5合乎道德的管理超越了法律的要求,能让组织取得卓越的成就。6合乎道德的管理具有自律的特征。7合乎道德的管理以组织的价值观为行为导向。二影响管理道德的因素(一)道德发展阶段(表4。1)(二)个人特性个人特性主要是指管理者的个人价值观(包括道德观)、自信心和自控力。(三)组织结构组织结构对管理道德影响巨大.(1)组织内部机构和职责分工有没
24、有必要的权力制衡、监察、检查、审计机制,有没有外部群众和舆论监督。(2)组织内部有无明确的示范作用.(3)上级管理行为的示范作用。(4)绩效评估考核体系会起到指挥棒的作用.(四)组织文化有无诚信、包容的组织文化.(五)问题强度道德问题强度会直接影响管理者的决策。所谓问题强度,是指该问题如果采取不道德的处理行为可能产生后果的严重后果。第四节 改善企业道德行为的途径一挑选高道德素质的员工二建立道德守则和决策规则三在道德方面领导员工四设定工作目标五对员工进行道德教育六对绩效进行全面评价七进行独立的社会审计八提供正式的保护机制第五节 企业的社会责任 社会责任是企业追求有利于社会长远目标的一种义务,它超
25、越了法律与经济对企业所要求的义务.社会责任是企业管理道德的要求,完全是企业出于义务的自愿行为。一企业与现代社会 企业是现代社会的产物。现代社会基本上由四类组织所组成,即:政府,企业,非营利组织,家庭。 社会通过各种法律法规认可了企业的建立,给予它利用所需各种生产资源的权利。反过来企业也给予社会以回馈,提供就业机会,繁荣社会经济,创造和生产出大量社会需要的产品和服务。二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是关于价值的一定信念、倾向、主张和态度的系统观点.是评价人或组织行为善恶的标准和原则。历史阶段1 工业化初期2 工业化中期3 工业化后期4 后工业化时期企业目标股东利润最大化企业利润最大化兼顾员工利益追求企业相
26、关利益者价值最大化追求企业相关利益者价值最大化同时要保护和增进社会福利社会责任更小更大三企业社会责任的体现1办好企业,把企业做强、做大、做久。2企业一切经营管理行为应符合道德规范。3社区福利投资.4社会慈善事业。5自觉保护自然环境,主动节约能源和其他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尽可能减少企业活动对生态的破坏。第五章 管理的基本方法第一节 管理的方法论一管理方法的重要性管理方法是在管理活动中为实现管理目标、保证管理活动顺利进行所采取的具体方案和措施。 管理原理必须通过管理方法才能在管理实践中发挥作用。二管理哲学 各种管理方法之间相互联系形成管理方法体系,而作为管理方法体系前提的是管理方法论,即管理哲学问
27、难。 管理哲学就是关于管理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管理主客体矛盾运动规律的科学。 管理哲学构成:1 管理辩证法2 管理认识论3 管理文化4 管理的科学价值观三关于管理方法的分类管理的法律方法、管理的行政方法、管理的经济方法、管理的教育方法、管理的技术方法.第二节 管理的法律方法一 法律方法的内容与实质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体现统治阶级意志,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则的总和。法律方法是指国家根据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通过各种法律、法令、条例和司法、仲裁工作,调整社会经济的总体活动和各企业、单位在微观活动中所发生的各种关系,易保证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管理方法.法律方法的内容,不仅包括建立和健
28、全各种法规,而且包括相应的司法工作和仲裁工作.司法工作是指国家的司法机关按照法律和法规解决各种纠纷和审理案件的执法活动。仲裁即公断.经济仲裁分为经济合同仲裁和涉外仲裁两类。法律方法的实质是实现全体人民的意志,并维护他们的根本利益,代表他们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实行强制性的、统一的管理。二 法律方法的特点和作用(一)严肃性法律和法规的制定必须严格地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和规定进行。(二)规范性法律和法规是所有组织和个人行动的统一的准则,对他们具有同等的约束力。(三)强制性法律、法规已经制定就要强制执行,各个企业、单位以至每个公民都必须毫无例外地遵守。法律方法的运用:1 保证必要的管理秩序。2 提
29、哦啊接管理因素之间的关系。3 使管理活动纳入规范化、制度化轨道。三 法律方法的正确运用法律方法从本质上讲是通过上层建筑的力量来影响和改变社会活动的方法。第三节 管理的行政方法一行政方法的内容与实质 行政方法是指依靠行政组织的权威,运用命令、规定、指示、条例等行政手段,按照行政系统和层次,以权威和服从为前提,直接指挥下述工作的管理方法. 行政方法的实质是通过行政组织中的职务和职位来进行管理。二行政方法的特点与作用(一)权威性行政方法所依托的基础是管理机关和管理者的权威.(二)强制性行政权力机构和管理者所发出的命令、指示、规定等,对管理对象具有程度不同的强制性。(三)垂直性行政方法通过行政系统、行
30、政层次来实施。(四) 具体性相对于其他方法而言,行政方法比较具体。(五) 无偿性作用:1行政方法的运用有利于组织内部统一目标、统一意志、统一行动,能够迅速有力地贯彻上级的方针和政策,对全局活动实行有效地控制。2行政方法是实施其他各种管理方法的必要手段。3行政方法可以强化管理作用,便于发挥管理职能,使全局、各部门和各单位密切配合,前后衔接,并不断调整它们之间的进度和相互关系。4行政方法便于处理特殊问题.三行政方法的正确运用1管理者必须充分认识行政方法的本质是服务.2行政方法的管理效果为领导者水平所制约。3信息在运用行政方法过程中至关重要。4行政方法的运用由于借助了职位的权力,因此,对行政下述来说
31、有较强的约束力。第四节 管理的经济方法一经济方法的内容与实质经济方法是根据客观经济规律,运用各种经济手段,调节各种不同经济主体之间的关系,以获取较高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管理方法。(一) 价格在存在着商品货币关系的社会里,价格是计量和评价劳动的社会标准.(二)税收税收是国家取得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国家管理社会的重要手段之一。(三)信贷信贷是银行存款、贷款等信用活动的总称.(四) 利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润是反映经济组织经济效益的综合指标。(五) 工资工资是实行按劳分配原则的一种劳动报酬形式。(六) 奖金与罚款管理的经济方法的实质是围绕着物质利益,运用各种经济手段正确处理好国家、集体与劳动者
32、个人三者之间的经济关系,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责任感。二经济方法的特点(一)利益性(二)关联性(三)灵活性(四)平等性三经济方法的正确应用(一)要注意将经济方法和教育等方法有机结合起来(二)要注意经济方法的综合运用和不断完善(三)不要迷信重奖重罚的作用,防止以罚代管的倾向.第五节 管理的教育方法一 教育方法的实质和任务教育是按照一定的目的,要求对受教育者从德智体诸方面施加影响的一种有计划的活动.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受教育者的行为符合管理的要求。二 教育方法的特点(一) 强制性(二) 示范性(三) 群体性(四) 个体性(五) 自主性三 教育方法应用的方式教育方法是管理的最好
33、方法,因为教育能使人的思想品德、思维方法、知识水平、知识结构、文明程度、劳动态度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一) 专业式教育(二) 情景式教育(三) 启发式教育(四) 互动式教育第六节 管理的技术方法一技术方法的内容和实质技术方法是指组织中各个层次的管理者根据管理活动的需要,自觉运用自己或他人所掌握的各类技术,以提高管理的效率和效果的管理方法。包括信息技术、决策技术、计划技术、组织技术和控制技术等。管理的技术方法的实质是把技术融进管理中,利用技术来辅助管理。具体体现:(1) 根据不同的管理问题,选用不同的技术;(2) 在了解每种技术的适用范围的前提下,尽可能把所掌握的技术用到是出,发挥技术的积极作用。
34、二技术方法的特点与作用(一)特点1客观性2规律性3精确性4动态性(二)作用1信息技术的采用可以提高信息获取的速度与信息的质量.2决策技术的采用可以提高决策的速度与质量。3计划、组织的控制技术的采用可以提高有关职能的执行效率,促进管理过程的良性循环.4技术在组织中的运用和被重视为技术创新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和条件,而只有那些一直致力于技术创新的组织才有可能长盛不衰。三技术方法的正确运用1技术并不是万能的,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2既然技术不是万能的,管理者在解决管理问题时,就不能仅仅依靠技术方法。3管理者使用技术方法有一定的前提,即他本人必须努力学习新技术的应用方法,指导技术的价值所在和局限所在,并在可
35、能情况下,多向组织内外的技术专家请教,弥补自身某些方面知识的不足.第二篇 决策第六章 决策第一节 决策的定义、原则与依据一决策的定义 管理者识别并解决问题以及利用机会的过程.理解:(1)决策的主体是管理者。(2)决策的本质是一个过程,这一过程由多个步骤组成.(3)决策的目的是解决问题或/和利用机会。二决策的原则1决策遵循的是满意原则,而不是最优原则。(1)获得与决策有关的全部信息.(2)了解全部信息的价值所在,并据此制定所有可能的方案。(3)准确预测每个方案在未来的执行结果。2现实中上述这些条件往往得不到满足。具体说:(1)组织内外存在的一切,对组织的现在和未来都会直接或间接地产生某种程度的影
36、响,但决策者很难收集到反应这一切情况的信息。(2)对于收集到的有限信息,决策者的利用能力也是有限的,从而决策者只能制定数量有限的方案。(3)任何方案都要在未来实施,而人们对未来的认识是不全面的,对未来的影响也是有限的,从而决策时所预测的未来状况可能与实际的未来状况有出入.三决策的依据要求管理者在决策之前以及决策过程中尽可能地通过多种渠道收集信息,作为决策的依据。第二节 决策的类型与特点一决策的类型(一)长期决策与短期决策1长期决策是指有关组织今后发展方向的长远性、全局性的重大决策,又称长期战略决策。2短期决策时为实现长期战略目标而采取的短期策略手段,又称短期战术决策.(二)战略决策、战术决策与
37、业务决策1战略决策对组织最重要,通常包括组织目标、方针的确定,组织机构的调整,企业产品的更新换代,技术改造等,这些决策牵涉组织的方方面面,具有长期性和方向性。2战术决策又称管理决策,是在组织内贯彻的决策,属于战略决策执行过程中的具体决策。3业务决策又称执行性决策,是日常工作中为提高生产效率、工作效率而做出的决策,牵涉范围较窄,只对组织产生局部影响。(三)集体决策与个人决策集体决策是指多个人一起作出的决策,个人决策是指单个人作出的决策。集体决策优点:更大范围地汇总信息;能拟定更多的备选方案;能得到更多认同;能更好地沟通;能做出更好的决策等。(四)初始决策和追踪决策初始决策是零起点决策,它是在有关
38、活动尚未进行从而环境未受到影响的情况下进行的。随着初始决策的实施,组织环境发生变化,这种情况下所进行的决策就是追踪决策。因此,追踪决策时非零点决策。(五) 程序化决策与非程序化决策组织中的问题可被分为两类:一类是例行问题,另一类是例外问题。例行问题是指那些重复出现的、日常的管理问题.例外问题则是指那些偶然发生的、新颖的、性质和结构不明的、具有重大影响的问题.根据问题的性质把决策分为程序化决策与非程序化决策.程序化决策涉及的是例行问题,而非程序化决策涉及的是例外问题。(六) 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与不确定型决策1 确定型决策是指在稳定条件下进行的决策.2 风险型决策也称随机决策,在这类决策中,决
39、策者指导有多少种自然状态以及每种自然状态发生的概率。3 不确定型决策是指在不稳定条件下进行的决策。二决策的特点(一)目标性任何决策都包含着目标的确定。(二)可行性方案的实施需要利用一定的资源。(三)选择性决策的选择是关键。(四) 满意性决策的原则是“满意,而不是“最优”.(五) 过程性1 组织中的决策并不是单项决策,而是一系列决策的综合。2 在这一系列决策中,每个决策本身就是一个过程。(六) 动态性决策的动态性与过程有关。第三节 决策的理论一 古典决策理论二 行为决策理论三 回溯决策理论第四节 决策的过程与影响因素一 决策的过程(一) 诊断问题,识别机会(二) 识别目标(三) 拟定备选方案(四
40、) 评估备选方案(五) 作出决定(六) 选择实施战略(七) 监督和评估二 决策的影响因素(一) 环境1 环境的特点影响着组织的活动选择.2 对环境的习惯反应模式也是影响着组织的活动选择。(二) 过去决策过去的决策对目前决策的影响程度取决于过去决策与现任决策者的关系情况。(三) 决策者对风险的态度决策者对风险的态度会影响其对方案的选择。(四) 伦理决策者是否重视伦理以及采用何种伦理标准会影响其对待行为或事物的态度,进而影响其决策。(五) 组织文化、(六) 时间时间敏感型决策:必须迅速作出的决策。知识敏感型决策:对时间要求不高,而对质量要求较高的决策。第五节 决策的方法一 集体决策方法(一) 头脑
41、风暴法通常是将对解决某一问题有兴趣的人集合在一起,在完全不受约束的条件下,敞开思路,畅所欲言。四项原则:(1)对别人的建议不作任何评价,将相互讨论限制在最低限度内。(2)建议越多越好,在这个阶段,参与者不要考虑自己建议的质量,想到什么就应该说出来。(3)鼓励每个人独立思考,广开思路,想法越新颖、奇异越好。(4)可以补充和完善已有的建议以使它更具说服力。12小时 56人(二) 名义小组技术在这种技术下,小组的成员互不通气,也不可以在一起讨论,协商,从而只是名义上的.(三) 德尔菲技术兰德公司提出,被用来听取有关专家对某一问题或机会的意见。运用关键:(1)选择好专家,这主要取决于决策所涉及的问题或
42、机会的性质.(2)决定适当的专家人数,一般1050人较好。(3)拟定好意见征询表,因为它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决策的有效性。二有关活动方向的决策方法(一)经营单位组合分析法(二)政策指导矩阵三有关活动方案的决策方法(一)确定型决策方法(二)风险型决策方法(三)非确定型决策方法第七章 计划与计划工作第一节 计划的概念及其性质一 计划的概念从名词意义上说,计划是指用文字和指标等形式所表达的,组织以及组织内不同部门和不同成员,在未来一定时期内,关于行动方向、内容和方式安排的管理文件。从动词意义上说,计划是指为了实现决策所确定的目标,预先进行的行动安排。What why who where when how
43、二计划与决策 决策与计划是两个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概念。决策时关于组织活动方向、内容以及方式的选择.计划则是对组织内部不同部门和不同成员在一定时期内行动任务的具体安排,它详细规定了不同部门和成员在该时期内从事活动的具体内容和要求。1 决策时计划的前提,计划是决策的逻辑延续。决策为计划的任务安排提供了依据,计划则为决策选择的目标活动的实施提供了组织保证。2 在实际工作中,决策与计划是相互渗透,有时甚至是不可分割地交织在一起.三 计划的性质(一) 计划工作是为实现组织目标服务的(二) 计划工作是管理活动的基础(三) 计划工作具有普遍性和秩序性(四) 计划工作要追求效率第二节 计划的类型 计划是
44、将决策实施所需完成的活动任务进行时间和空间上的分解,以便将其具体落实到组织中的不同部门和人。一 长期计划和短期计划长期计划描述了组织在较长时期(通常为五年以上)的发展方向和方针,规定了组织的各个部门在较长时期内从事某种活动应达到的目标和要求,绘制了组织长期发展的蓝图。短期计划具体地规定了组织的各个部门在目前到未来的各个较短的时期阶段,特别是最近的时段中,应该从事何种活动,从事该活动应达到何种要求,因而为各组织成员在近期内的行动提供了依据。二业务计划、财务计划和人事计划 业务计划是组织的主要计划。财务计划与人事计划是为业务计划服务的,也是围绕着业务计划而展开的。三战略性计划与战术性计划 战略性计划是指应用于整体组织的名为组织未来较长时期(通常为5年以上)设立总体目标和寻求组织在环境中的地位的计划。 战术性计划是指规定总体目标如何实现的细节的计划,其需要解决的是组织的具体部门或职能在未来各个较短时期内的行动方案.四 具体性计划与指导性计划具体性计划具有明确规定的目标,不存在模棱两可.指导性计划只规定某些一般的方针和行动原则,给予行动者较大自由处置权,它指出重点但不把行动者限定在具体的目标上或特定的行动方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