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32023 年窦娥冤教案范文年窦娥冤教案范文 6 6 篇篇窦娥冤教案窦娥冤教案 篇篇 1 1 教学目的教学目的 1、巩固学生元杂剧知识及对古白话的理解。2、培养并提高学生古典戏曲的鉴赏能力。3、赏析、理解窦娥冤主题,人物形象及意义,认识封建社会吏治腐败的黑暗现实。4、赏析,把握窦娥冤戏曲语言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的艺术手法。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1、把握窦娥人物形象及意义。2、品味关汉卿本色的语言。教学方法教学方法 诵读法、导析法 重难点突破重难点突破 1、通过诵读,品味语言、分析语言,把握人物形象。2、通过诵读、对比,把握语言特点。教学用具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2、二、回顾导入1、导语设计:上一节,我们已经讲解了元曲特别是元杂剧的有关知识,并且让大家预习 窦娥冤,下边检查一下上节知识掌握及预习情况。2、习题元杂剧知识 典故掌握 古白话理解三、讲解新课作者与背景窦娥冤剧情梗概(指导学生看课下注释)欣赏精彩剧照,认识作品影响解题、导读提示,了解学习要点鉴赏分析1、整体把握三个场面(找学生概括内容)本折线索(冤)及感情变化(怨悲恨)矛盾冲突(基本主题)把握2、具体赏析戏曲语言,人物形象赏析(问):窦娥身上最光辉的性格特点是什么?体现在哪些场面,哪些唱词中?(生答):略分析第一场面,范读端正好滚绣球两支曲子(让学生品味语言,体会语言所体现出窦娥的感情及反抗精神)
3、分角色朗读第三场面,继续赏析语言,人物形象点拔第二场面,把握窦娥善良美好心灵(问):为什么要突出窦娥冤善良美好的一面?(答):略整体把握人物形象,语言特点,继续探讨作品主题。通过课堂练习,继续把握语言特点对比阅读窦娥冤与西厢记唱词。总结本剧(关汉卿)语言特点赏析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的艺术手法,继续探讨作品主题。思考讨论明传奇金锁记由窦娥冤改编而成,剧中窦娥的丈夫蔡昌宗并没有夭折,而是在赶考途中不幸落水,被龙王招为驸马。三年后又入京考试,举夺魁。而窦娥也在行刑时,因天色阴暗,寒风刺骨,提刑官急令刀下留人,得以不死,最后窦天章平反其冤案,一家人欢庆团圆。正是“翁做高官婿状元,夫妻父女得团圆”。比
4、较金锁记与窦娥冤的结尾,你更喜欢哪一个?谈谈你的感想。四、总结1、窦娥形象及意义(作品主题),学习其美好品质。2、语言特点3、艺术手法4、读书、写作指导五、作业1、背默端正好滚绣球两支曲子。2、思考讨论作者在第一场面安排窦娥指天骂地,为何又在第三场面靠天地来显示其冤情?谈一谈你对此问题的看法。窦娥冤关汉卿冤怨 悲 恨(反抗)(善良)(反抗)现实 浪漫控诉、歌颂、表达愿望课堂练习:阅读窦娥冤与西厢记中几段唱词,回答下面问题。窦娥冤:倘秀才则被这枷纽的我左侧右偏,人拥的我前合后偃,我窦娥向哥哥行有句言。(刽子云)你有甚么话说?(正旦唱)前街里去心怀恨,后街里去死无冤,休推辞路远。西厢记:端正好碧云
5、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粉蝶儿风静帘闲,透纱窗麝兰香散,启朱扉摇响双环。绛台高,金荷小,银烛犹灿。比及将暖帐轻弹,先揭起这梅红罗软帘偷看。思考:思考:1、元曲作家素有“本色派”与“文采派”之分,通过唱词分析,关汉卿与王实甫各属哪一流派?2、试概括本色派”与“文采派”各自的语言特点。窦娥冤教案窦娥冤教案 篇篇 2 2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了解元杂剧的特点;初步了解关汉卿戏曲语言的艺术特色。2、了解全剧剧情,了解课文节选部分在全剧中的重要地位。(二)能力训练点1、分析剧作主人公窦娥的艺术形象。2、以滚绣球 耍孩儿等曲子的曲词为重点,赏
6、析课文中的戏剧语言。3、鉴赏剧中“三桩誓愿”的超现实情节,了解超越现实的夸张和想象对于刻画人物、揭示主题和体现剧作浪漫主义特色的重要作用。(三)德育渗透点了解元代的社会现实,认识剧作抨击社会的黑暗反封建主题。(四)美育渗透点鉴赏古代戏曲的语言,欣赏曲词的抒情性和音韵美。二、学法引导二、学法引导1、抓住戏剧冲突,理清情节结构,总体上把握剧本内容。2、反复诵读滚绣球,了解窦娥指斥的对象和她表达的感情,从中可以分析出,这一曲对当时的黑暗社会做了相当深刻的概括,是窦娥以生命换来的对现实的清醒认识,是对正义得不到伸张的现实的控诉、抗议,是对封建法制、封建秩序的否定,也是她的反抗精神的集中表现。诵读第二部
7、分中的倘秀才、叨叨令、快活三、鲍老儿几曲,了解窦娥性格的另一面善良。诵读第三部分的耍孩儿、二煞、一煞,进一步了解窦娥对自己蒙冤受刑的强烈愤怒和坚决反抗。3、诵读典型片断,鉴赏语言特色,如婆媳诀别时的对话,凝练而又不失准确。又如快活三、鲍老儿二曲,连用四个“念窦娥”,一写无辜获罪,二写身首异处,三写身世孤苦,四写婆媳情深,寥寥数语百感交集,哀伤不尽。诵读三个场面的主要曲词,比较分析随着人物感情的变化,语言色彩和节奏的不同:第一场,指天斥地,语言高亢激越、紧张急促;第二场,与婆婆诀别,哀婉凄惨、徐缓低回;第三场,发下三桩誓愿,感情如火、慷慨激昂。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一)重
8、点、难点分析主人公窦娥的形象,赏析课文中的戏剧语言,鉴赏剧作的超现实情节并进而把握其浪漫主义艺术特色,是教学的重点;后两方面,也是教学的难点。(二)解决办法加强课前预习,要求学生了解全剧剧情,从而使他们更好地把握主人公的形象。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精读曲词,借助课堂讨论,使学生认识剧中安排“三桩誓愿”超现实情节的作用,落实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四、课时安排四、课时安排2 课时五、师生互动活动设计五、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要求学生认真进行课前预习。阅读读本元曲和明清传奇一文的相关部分,了解杂剧的基本常识。以曲词为主,诵读课文;借助课文题解,了解全剧剧情。有条件的,可进而引导学生阅读剧本全文及关于
9、关汉卿的戏剧评论。2、第一课时,学生分角色朗读剧本,以便更好地投入情境,体味作品。而后,要求学生独立分析课文节选部分的基本情节,列出简要提纲。3、第二课时,要求学生反复吟诵关键曲词,体会剧作语言和艺术构思的特色,进而通过课堂讨论,归纳出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分析剧中超现实情节的作用。4、有条件的,可组织学生观看电影关汉卿和窦娥冤。六、教学步骤六、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明确目标本课时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借助分角色朗读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节选部分的剧情发展脉络,并初步把握主人公窦娥的基本性格。(二)整体感知窦娥冤 是关汉卿最重要的剧作之一。现代戏剧家田汉创作话剧 关汉卿(语文读本第四册选有该剧片断
10、)时,也是以关汉卿创作窦娥冤作为剧作核心情节的。窦娥冤历来被列为元曲四大悲剧和中国十大悲剧之首。课文节选部分,是窦娥冤的第三折,也是全剧的高潮部分。剧作借弱小无助的窦娥的不幸命运,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元代黑暗现实的触目惊心的图画。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剧作赋予主人公窦娥坚强的意志和强烈的反抗精神。这个自幼被卖作童养媳,最后又被无辜推上断头台的弱女子,不仅敢于指斥天地鬼神,还大声控诉“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剧作还为窦娥设计了临刑前的三桩誓愿,借助超现实的夸张与想象,运用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增强了剧作的感染力,使整个作品达到“寓褒贬,别善恶,分是非,明爱憎”的目的。(三)教学过程1、导入
11、 新课关汉卿(约 1210约 1300)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元代都城,故址在今北京城区北部及其附近)人;元代著名的戏剧家,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并称为“元曲四大家”。元代人曾说他“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他曾经把自己比做“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烂,响当当的一粒铜豌豆”,表明了他敢于斗争,不畏权贵的性格。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关汉卿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极为不满。他生活在社会底层,了解人民的疾苦,借杂剧来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他经常出入于歌楼、戏场之中,不仅写剧本,有时还登台演唱。他熟悉人民的语言和民间的艺术形式,音乐和戏曲方面的造诣很深
12、,成了元代最多产的杂剧作家。他一生创作了 60 多部剧本,现存的有 18 部,其中窦娥冤望江亭救风尘蝴蝶梦单刀会等都是十分著名的。窦娥冤的故事发生在元朝。元代统治者是蒙古贵族和官僚,被统治者是劳苦大众。元统治者不仅对劳动者残酷盘剥,而且实行民族分化的种族歧视政策,以利于巩固统治地位。他们将全国人口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统治者和地主阶级紧密勾结,共同压迫各族人民,可以说,劳动人民与统治者的阶级矛盾,是元朝社会的主要矛盾。杂剧窦娥冤反映的就是元朝社会的黑暗现实。2、指名提问,要求学生简要说明元杂剧的主要体式特点(参看 语文读本)。3、指名提问,要求学生复述窦娥冤全剧剧情(参看课文题
13、解)。4、分配角色,由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只读曲词与念白,科介从略)。5、问题讨论:(1)试分析剧情的发展过程,将课文划分为三个层次,并归纳各层大意。第一层:开头至滚绣球曲末“哎,只落得两泪涟涟”。窦娥诉说冤屈,指斥天地的不公。第二层:“(刽子云)快行动些”至鲍老儿曲末“不明不暗,负屈衔冤”。窦娥请求绕道走后街,怕婆婆看见自己被押赴法场而伤心;与婆婆见面后,诉说冤屈,嘱托后事。第三层:“(刽子做喝科,云)兀那婆子靠后”至文末。窦娥临刑发出三桩誓愿,她的冤屈和抗争感天动地。(2)从课文的三个层次中,可以大致看到她怎样的性格特点?(第一、三层主要表现她的反抗精神,第二层表现她的善良心地。)6、学生
14、自读课文,梳理课文词语。下一课时,重点任务是鉴赏曲词,容量较大,难点较多。因此,在熟悉剧情后可引导学生分层梳理词语,减少下一课时的学习困难。以下所列词语,仅供参考。第一层:实词:生(深)糊突(混淆)勘(核查、查验)虚词:合(应当)第二层:实词:纽(拘束)哥哥行(那边)落的(落得)葫芦提(糊里糊涂)第三层:实词:罚(同“发”)委实(确实)湛湛(清明)青天 苌弘化碧(周朝的贤臣)望帝啼鹃(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的称号)暑气暄(暖,文中指炎热)古陌荒阡(“阡陌”,指田野)官吏每(同“们”)(四)总结、扩展学习窦娥冤,重点在欣赏其曲词和艺术手法,这是下一课时的任务。但了解背景、把握剧情、梳理层次、通解文字
15、,是进行鉴赏前必须完成的工作,也可以说是进行鉴赏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大家要充分认识本课时知识积累的作用,有些内容,如作家作品、杂剧曲词语汇等,是可以融入我们的语文素养的,更不可忽视。(五)课后作业1、诵读全文,重点诵读滚绣球、耍孩儿、二煞 I、一煞等几支曲子。2、初步思考设计“三桩誓愿”的戏剧情节对于刻画人物、凸现剧作主题的作用。窦娥冤教案窦娥冤教案 篇篇 3 3教材分析:教材分析:这场戏节选自元杂剧代表作家关汉卿的代表作品 窦娥冤 中最精彩的一折。这一折戏是全剧的高潮,通过描写窦娥被解往刑场问斩的经过,刻划了她敢于反抗的性格,揭露了社会的黑暗。教学目的:教学目的:一、使学生了解元杂剧的特点及
16、有关知识;二、理解节选部分的剧情及窦娥的形象;三、理解窦娥形象的社会意义,理解戏剧的主题。教学重点:教学重点:窦娥形象、元杂剧常识。教学难点:教学难点:三场戏对表现窦娥形象的作用。教学设想教学设想:先使学生了解元杂剧的常识,再理清:赴法场、别蔡婆、立誓愿三场戏的情节结构,依次分析三场戏对塑造人物形象的意义与作用,最后总结窦娥形象的社会意义。教学过程中注意启迪学生积极思考。课时安排: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简介常识、通读全文具体步骤:一、导入新课:从古代戏曲的不同种类、不同角色导入新课。二、简介元杂剧的常识:套数(散套)1、元曲的分类:散曲元曲 小令剧曲(杂
17、剧)2、元杂剧的结构形式:“四折一楔子”元杂剧的“折”相当于现代戏剧中的“幕”,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组成,包括多场次。“楔子”相当于“序幕”或“过场戏”,多用在第一幕前的介绍剧情、人物,也有用在两幕之间的。3、元杂剧的剧本构成:唱词:按宫调、曲牌写成的韵文;宾白:即说白。曲词为主,所以说白为宾。科介:即现代戏剧中的“舞台提示”。4、元杂剧的角色:旦:女角色。包括正旦(女主角)、副旦(女配角)、外旦(老年女角色)、小旦(少年女角色)四类。末:男角色。也包括正末、副末、外末、小末四类。净:俗称“大花脸”,多扮相貌、性格上有特异之处者。丑:俗称“小花脸”。多扮次要角色。此外,还有“卜儿”(老妇人)、
18、孛老(老头儿)、孤(官员)、徕儿(小厮)、细酸(读书人)等角色。5、其他:元杂剧多一人主唱,因而又可分为“旦本戏”(女角色主唱)、和“末本戏”(男角色主唱)两类。三、简介关汉卿及有关常识:关汉卿,元杂剧的代表人物,与郑光祖(代表作倩女离魂)、白朴(代表作墙头马上)、马致远(代表作汉宫秋)四人共称为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的代表作品即窦娥冤,其他著名作品还有望江亭单刀会救风尘等。其中,窦娥冤又是中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四、检查预习:说出下列元杂剧中常见的口语、衬字的意义行动些、没来由、葫芦提、只合、则落得、无心正法、也么哥五、理清节选部分的情节结构:启发:节选部分中,窦娥先后做了哪些事?课文可分为几场?
19、赴法场怨天(窦娥指斥天地鬼神)情节结构见蔡婆遗嘱(窦娥告别婆婆)在刑场誓愿(窦娥发下三桩誓愿)六、课堂小结:学习本课,我们首先要了解元杂剧的知识,关汉卿及其创作情况,节选部分的情节结构。以上这几方面,我们要用心掌握。七、布置作业:1、预习:熟读“端正好”、“滚绣球”两支曲子;2、通读节选部分,掌握字词。附:板书设计窦娥冤元杂剧关汉卿指斥天地情节结构告别蔡婆发下誓愿第二课时教学内容:赏析第一、二场戏具体步骤:一、复习检查:元杂剧的有关知识节选部分情节结构二、阅读欣赏第一场戏1、指名朗读开场的舞台提示(科介)问:这段科白写了什么内容?起到什么作用?答:描写了押解死囚的情景。渲染了一种肃杀可怕的气氛
20、。2、阅读“端正好”这支曲子:指名朗读;说出曲子大意。问:这曲子中,窦娥主要诉说了什么?答:窦娥主要诉说了自己莫名其妙受到了惩罚,冤屈可以动地惊天。窦娥由“屈”而“怨”,自然地引出了下支曲子。3、阅读“滚绣球”教师范读这支曲子。问:这支曲子的各句依次写了什么内容?试理清此曲中窦娥的情绪变化过程。学生回答以后教师明确:窦娥先前也是认为世间自有鬼神主持公道,但悲惨的遭遇让她不禁对天地鬼神产生了怀疑,而后愤怒地揭露了社会的不公,阶级的对立,对天地鬼神大胆地彻底否定。但封建社会的一句弱女子,又能如何呢?窦娥的天大冤屈,怨恨,也只能转化一声悲泣。即:传统观念怀疑质问揭露黑暗彻底否定一声悲泣重点理解:“地
21、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作天!”简析:这两句,是作借窦娥之口,对封建社会作猛烈的抨击、尖锐的批判,同时,也表现了窦娥的觉醒意识和反抗精神,历来被认为是本剧中最具有思想性的一句台词。三、阅读第二场1、指名朗读“倘绣才”;问:窦娥为何哀告走后街?答:“怕则怕被我婆婆见”、“枉将他气杀也么哥”说明她怕走后街是怕被她婆婆见到后让婆婆伤心。2、讨论:这一情节表现了窦娥具有哪些精神品质?对揭示主题有何作用?明确:这一情节表现了窦娥温顺善良的一面,使窦娥的形象更加丰满。同时,也突出了窦娥所处的社会环境的黑暗,现实的残酷。另外,这一情节也激起了人们对窦娥的深切同情。3、学生默读接下来的一段科介
22、,及“快活三”“鲍老儿”,看科介和唱词在内容上有何联系?答:都诉说了自己的冤屈,立下了遗嘱。点拨:人们称这种在唱词、说白中诉说同样的内容为“曲白相生”。4、简析艺术手法:这场戏中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悬念:哀告走后街巧合:怕见婆婆偏偏遇见婆婆曲白相生:说白与唱词相互补充。四、课堂小结:前两场戏中,窦娥的感情由屈而怨,由怨到悲,初步展示了她的反抗精神,她温顺善良的品格。同时,也激起了人们对她命运的深切同情,对黑暗社会的憎恨。五、布置作业:背诵“端正好”与“滚绣球”二曲。预习“三桩誓愿”疏通文字。附:板书设计诉说冤屈赴法场怀疑质问怨(反抗精神)揭露社会彻底否定哀告走后街(悬念)(怕见蔡婆)见蔡婆遇见蔡
23、婆(巧合)悲(温顺善良)白立下遗嘱(曲白相生)唱第三课时教学内容:第三场戏的阅读鉴赏、总结、练习具体步骤:一、复习检查背诵“端正好”、“滚绣球”两支曲子;试述前两节中窦娥的感情变化、所表现的性格特点。二、阅读第三场戏1、指句朗读第一桩誓愿的相关段落,思考:窦娥的第一桩誓愿是什么?剧中采用了什么手法来表现它的?这桩誓愿的实质是什么?2、学生回答:窦娥的第一桩誓愿是“血溅白练”。作者以曲白相生的手法,反复表现,给人以深刻的印象。窦娥发下这桩誓愿,实质是希望刑场上的人能了解她的冤屈。3、学生举一反三,自读以下两桩誓愿,填写下表:誓愿顺序 誓愿内容 所用典故 誓愿实质第一桩 血溅白练 苌弘化碧、望帝啼
24、鹃 希望刑场上人了解她的冤屈。第二桩第三桩3、思考讨论:这三桩誓愿之间,有何内在联系?在全剧中地位如何?为何第一场戏中“怨天”,这里又寄希望于天?怎样理解这一矛盾?明确:这三桩誓愿,层层深入地表现了窦娥对自己无辜蒙冤的强烈愤怒、坚决反抗,是她反抗性格的顶点,也是全剧高潮。窦娥的诉说中,“怨天”和依赖于“天”的情感始终交织在一起,这种矛盾实质上反映了作家世界观的矛盾。一方面,他通过窦娥指斥天地鬼神,批判了封建统治者,表达了变革现实的愿望,另一方面,作为封建社会的一个文人,他虽关心人民的疾苦,但不能从根本上看到救民于水火、变革现实的道路和希望,最终还是要借助“天”来为窦娥昭雪冤枉。三、总结全文:1
25、、窦娥的感情发展:怨悲恨2、窦娥古代妇女的反抗者形象3、主题揭露社会的黑暗现实,歌颂窦娥反抗精神4、语言通俗精炼,生动感人,运用元代口语四、布置作业:1、总结元杂剧的知识,记忆字词、典故;2、学习本课后,你体会最深的有哪些?写一篇剧评。参考题目:谈窦娥形象及其社会意义评窦娥冤的情节结构艺术窦娥冤教案窦娥冤教案 篇篇 4 4课型课型 教读课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了解元杂剧的有关常识。2理清窦娥冤的情节结构,弄清杂剧内容。3理解主人公窦娥的性格特征,概括杂剧的主题。4分析体会元杂剧的语言特点。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难点1 戏的开头窦娥对天地鬼神的严厉指责与结尾要感天动地之间的矛盾。2 对端正好滚绣球等曲
26、子的理解,以及对全剧情节高潮的认识。3 情节冲突和人物形象。教学方法教学方法 赏读法讨论法教学媒体教学媒体多媒体第一课时第一课时一教学导入:一教学导入:在我国古代,由于种种原因,许多事情的结局都让人觉得凄凉悲惨,但人们都会把自己美好的愿望加在他们的身上,比如梁山泊与祝英台,虽生不能在一起,但人们让他们死后双双化蝶也算是有情人终成眷属;刘兰芝和焦仲卿虽被逼而死,但两坟相依,两树相连,也是人们对他们的美好祝福吧!今天我们又将看到一个凄惨悲痛的富有浪漫气息的古冤案窦娥冤。二元杂剧与关汉卿:二元杂剧与关汉卿:(一)元杂剧有一套较严格的体制:(1)题目:杂剧剧本结尾处有总括全剧情节的对句。对句末句为剧名
27、全称。如窦娥冤:“秉鉴赏持衡廉访法,感天动地窦娥怨”。(2)结构: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个完整的故事,如窦娥冤,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如西厢记。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有的杂剧还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也有变例,如西厢记第四本就出现了莺莺、张生、红娘轮唱的情况。窦娥冤属旦本。(3)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
28、、净、丑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此外,还有孛(b)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4)宫调:乐音七声:宫、商、角羽、变宫。以宫为主的调式称“宫”,余称“调”,合称“宫调”。不同宫调之声情不同。窦娥怨第三折用正宫,适于表现“惆怅雄壮”的思想感情。(5)套数亦称联套,是将同一宫调的若干支曲子,按照一定规则连缀起来,每套必有尾,亦称煞,表示
29、全套曲子成一阕。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窦娥冤用正宫,其联套形式为端正好、滚绣球倘秀才叨叨令快活三鲍老儿耍孩儿二煞一煞煞尾共 10 支曲子。(6)曲词剧本中的唱词,即曲词,是按照曲牌规定的字数、句法、平仄、韵脚填写的,也可以在曲牌的规定之外,适当加入衬字或增句。每折的曲子必须一韵到底,不能换韵。窦娥冤套曲,押的是“先天”韵。(7)宾白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宾白又分以下四种: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理话;带白:唱词中的插话。宾白是元杂剧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所谓“曲白相生,方尽剧情之妙”(8
30、)科介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序、武打和舞蹈。如“再跪科”“鼓三通、锣三下科”。(二)作者关汉卿(1)关汉卿,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在北京市)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与郑光祖(倩女离魂)、白朴(墙头马上)、马致远(汉宫秋)一同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并居“元曲四大家”之首。关汉卿的作品主要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其中窦娥冤被称为世界十大悲剧之一。关汉卿一生创作的杂剧有六十多种,他是我国戏剧的创始人,数量超过了英国的戏剧家“戏剧之父”莎士比亚,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1838年窦娥冤就有英译本流传海外,1958 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关汉卿与达芬奇等同列为世界文化名人。关汉卿的戏剧语
31、言,被称为本色派之首。(2)关汉卿散曲中,像南吕一枝花不伏老这样的作品,可以说是一篇极端张扬自我、追求个性自由的宣言书:攀出墙朵朵花,折临路枝枝柳。花攀红蕊嫩,柳折翠条柔。浪子风流。凭着我折柳攀花手,直煞得花残柳败休。半生来折柳攀花,一世里眠花宿柳。(梁州)我是个普天下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愿朱颜不改常依旧:花中消遣,酒内忘忧;分茶撅竹,打马藏图;通五音六律滑熟,甚闲愁到我心头!伴的是银筝女、银台前、理银筝、笑倚银屏,伴的是玉天仙、携玉手、并玉肩、同登玉楼,伴的是金钗客、歌金楼、捧金樽、满泛金瓯。你道我老也、暂休?占排场风月功名首,更玲珑又剔透。我是个锦阵花营都帅头,会玩府游州!(尾)我是
32、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恁子弟每谁教你钻入他锄不断、斫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我玩的是梁园月,饮的是东京酒;赏的是洛阳花,攀的是章台柳。我也会围棋、会蹴踘、会打围、会插科、会歌舞、会吹弹、会咽作,会吟诗、会双陆。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嘴、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赐与我这几般儿歹症侯,尚兀自不肯休。则除是阎王新自唤,神鬼自来勾;三魂归地府,七魄丧冥幽。天哪,那其间才不向烟花路上走!三、三、检查预习:检查预习:说出下列元杂剧中常见的口语、衬字的意义行动些、没来由、葫芦提、只合、则落得、无心正法、也么哥四、理清节选部分的情节结构:启发:启发:节选部分中,窦娥
33、先后做了哪些事?课文可分为几场?赴法场怨天(窦娥指斥天地)见蔡婆遗嘱(窦娥告别婆婆)在刑场誓愿(窦娥发下三桩誓愿)五、布置作业:五、布置作业:1、预习:熟读“端正好”、“滚绣球”两支曲子;2、通读节选部分,掌握字词。第二课时第二课时一、复习检查:一、复习检查:元杂剧的有关知识节选部分情节结构二、阅读欣赏第一场戏二、阅读欣赏第一场戏1、指名朗读开场的舞台提示(科介)问:这段科白写了什么内容?起到什么作用?一开幕刽子手摇旗提刀,监斩官厉声吆喝,再配上缓慢沉闷的锣鼓声,舞台一片阴森紧张的氛围。窦娥披枷戴锁登场,呼天抢地的悲诉怒斥,更加重了悲剧气氛。答:描写了押解死囚的情景。渲染了一种肃杀可怕的气氛。
34、2、阅读“端正好”这支曲子:(1)指名朗读;说出曲子大意。问:这曲子中,窦娥主要诉说了什么?答:窦娥主要诉说了自己莫名其妙受到了惩罚,冤屈可以动地惊天。窦娥由“屈”而“怨”,自然地引出了下支曲子。(2)词语玩味:没来由:这三个字更贴近窦娥的身份,虽是口头白话,但比“莫须有”之类的文人白话更能突出窦娥的大屈大冤,“没来由”对于窦娥是清白无辜,对于官府,实际讽刺,诬陷可以得逞,王法,还有什么尊严?不提防:窦娥纵然再小心再谨慎,也难以提防歹人的暗箭中伤,可见世道的险恶。动地惊天:窦娥自知在人间已没有可以伸冤处,希冀天地能感应,还自己一个清白。弱者的无奈,反映出了人间的黑暗,“动地惊天”可说是戏文之眼
35、,也会后面的三桩誓愿的实现埋下伏笔。(3)讨论:有人说窦娥的“鸣冤”反映了一个弱女子的恐怖心理,你是怎样看?窦娥的“鸣冤“不是哀婉的哭泣,起句便发起了对黑暗势力的冲击,有动地惊天的舞台效果,创制了一种特有的气氛愤胜于悲,悲中透出不屈和刚烈。“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这是窦娥在临遭极刑前的最真实的心理活动,这种活动,不单是一个弱女子的恐怖心理,更包含着巨大的悲痛,不甘蒙冤受屈的多种情愫,让观众心中更有一种复杂的伤痛心绪。3、阅读“滚绣球”教师范读这支曲子。问:这支曲子的各句依次写了什么内容?试理清此曲中窦娥的情绪变化过程。学生回答以后教师明确:窦娥先前也是认为世间自有鬼神主持公道,但悲惨的遭遇让
36、她不禁对天地鬼神产生了怀疑,而后愤怒地揭露了社会的不公,阶级的对立,对天地鬼神大胆地彻底否定。但封建社会的一句弱女子,又能如何呢?窦娥的天大冤屈,怨恨,也只能转化一声悲泣。即:传统观念怀疑质问揭露黑暗彻底否定一声悲泣重点理解:“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作天!”简析:这两句,是作借窦娥之口,对封建社会作猛烈的抨击、尖锐的批判,同时,也表现了窦娥的觉醒意识和反抗精神,历来被认为是本剧中最具有思想性的一句台词。三、阅读第二场1、指名朗读“倘绣才”;问:窦娥为何哀告走后街?师生活动答:“怕则怕被我婆婆见”、“枉将他气杀,窦娥冤 语文教案窦娥冤教案窦娥冤教案 篇篇 5 5第一课时第一课
37、时【学习目标】【学习目标】1.了解元杂剧和关汉卿的基本知识;理解古白话跟现代汉语在词法上的一些异同2.整体感知全剧,把握故事情节和结构3.理清窦娥冤的戏剧冲突【学习重难点】【学习重难点】1.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2.开头窦娥对天地鬼神的严厉指责与结尾要感天动地之间的矛盾。3.对端正好滚绣球等曲子的理解,以及对全剧情节高潮的认识.【学法点睛】诵读、探究。【知识积累】【知识积累】(一一)有关元杂剧:有关元杂剧:1.元杂剧的结构形式:“四折一楔子”元杂剧的“折”相当于现代戏剧中的“幕”,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组成,包括多场次。“楔子”相当于“序幕”或“过场戏”,多用在第一幕前的介绍剧情、人物,
38、也有用在两幕之间的。2.元杂剧的剧本构成:唱词:按宫调、曲牌写成的韵文;宾白:即说白。曲词为主,所以说白为宾。科介:即现代戏剧中的“舞台提示”。3.元杂剧的角色:旦:女角色。包括正旦(女主角)、副旦(女配角)、外旦(老年女角色)、小旦(少年女角色)四类。末:男角色。也包括正末、副末、外末、小末四类。净:俗称“大花脸”,多扮相貌、性格上有特异之处者。丑:俗称“小花脸”。多扮次要角色。此外,还有“卜儿”(老妇人)、孛老(老头儿)、孤(官员)、徕儿(小厮)、细酸(读书人)等角色。4.其他:元杂剧多一人主唱,因而又可分为“旦本戏”(女角色主唱)、和“末本戏”(男角色主唱)两类。(二二)有关作者,有关作
39、者,吴汉卿号斋叟,金末元初大都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是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关汉卿不满社会现实,不仅写剧本,有时还登台演唱,借杂剧来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他一生创作杂剧有 60 多部,但大都散失,现仅存 15 部。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其中的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1956 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三三)东海孝妇的故事:东海孝妇的故事:东海有孝妇,少寡,亡子,养姑(婆婆)甚谨。姑欲嫁之,终于肯。姑谓邻人曰:“孝妇事我勤劳,哀其亡子守寡。我
40、老,久累丁壮,奈何?其后,姑自经死。姑女告吏:“妇杀我母。”吏捕孝妇,孝妇辞不杀姑,吏验治,孝妇自诬服。具狱上府,于公以为此妇养姑十余年,以孝闻,必不杀也。太守不听,于公争之,弗能得。乃抱其具狱,哭于府上,因辞疾去。太守竟论杀孝妇。郡中枯旱三年。(汉书于定国传)(四四)写作背景:写作背景:故事发生在元朝,元代统治者是蒙古贵族和官僚,被统治者是劳苦大众。元统治者不仅对劳动者残酷盘剥,而且实行民族分化的种族歧视政策,以利于巩固统治地位。他们将全国人口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统治者和地主阶级紧密勾结,共同压迫各族人民,可以说,劳动人民与统治者的阶级矛盾,是元朝社会的主要矛盾。杂剧窦娥冤
41、反映的就是元朝社会的黑暗现实。【自主学习】【自主学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楔子()窦娥()嫡亲()亲家()撇下()看觑()薄面()斟酌()隅头()孛老()勒杀()绣闼()怕不中()刬的()?()亲眷()羊肚儿()知契()症候()恓惶()祗候()呕吐()孽根()亢旱()刽子手()埋怨()前合后偃()罪愆()盗跖()古陌荒阡()2.课文中使用了不少宋元时期的白话,其中有些词语的古今意义发生了变化请辨析下列加点的词语的古今意义(1)就准了这四十两银子()()(2)这早晚窦秀才 早晚使用 早晚呆痴()()(3)当骂呵,则处分几句()()(4)你老人家放精细着()()(5)不堤防遭刑宪()()(6)行动
42、些,行动些()()(7)谁敢合毒药给你 只合把清浊分辨()()(8)我窦娥向哥哥行有句言()()(9)是什么主意()()(10)嘱咐他几句话咱()()(11)念窦娥尸首不完全()()(12)尸骸上烈些纸钱()()(13)你还有甚的说话 那有这等说话 不知亢旱三的说话准也不准()()(14)我做窦娥的没时没运,不明不暗()()(15)我窦娥罚下这等无头愿()()(16)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3.对课文中涉及的元杂剧的有关术语,分类正确的一项是()外 云 净 科 唱 卜儿 鲍老儿倘秀才 叨叨令 正旦正宫 滚绣球A./(12)B./C./D./窦娥冤教案窦娥冤教案 篇篇 6 6一、学习目标一、
43、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作家作品;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以及有关知识2能力目标:归纳窦娥的性格特点,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体会戏曲的语言特点,理解想像、夸张的艺术手法3情感目标:通过窦娥这一冤案,认识元代社会的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以及人们的反抗精神二、重点难点二、重点难点1品味戏曲的语言2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手法的运用与理解三、预习点拨三、预习点拨1熟读课文,初步了解文意2查阅工具书或电子网络了解作家作品及戏曲有关常识并解决重点字词第一课时第一课时写作背景:故事发生在元朝,元代统治者是蒙古贵族和官僚,被统治者是劳苦大众。元统治者不仅对劳动者残酷盘剥,而且实行民族分化的种族歧视政策,以利于
44、巩固统治地位。他们将全国人口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统治者和地主阶级紧密勾结,共同压迫各族人民,可以说,劳动人民与统治者的阶级矛盾,是元朝社会的主要矛盾。杂剧窦娥冤反映的就是元朝社会的黑暗现实。一、知识储备1关汉卿,号,戏曲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代表作品有、等。窦娥冤全名,共,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关汉卿的 和王实甫的 代表了元杂剧的最高成就。2元曲四大家为“关”“马”“郑”“白”。其代表作是关汉卿的,马致远的,白朴的,郑光祖的。3元杂剧:元代形成的一种把、等有机结合起来的戏剧形式。剧本结构一般分为,有的还加一个,剧本由、三部分组成。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
45、曲牌组成套曲演唱,全用北方曲调,由 或 一人独唱至终。4正音刽子手()、亲眷()、嗟怨()、杳无音信()、前合后偃()、尸骸()、冤枉()、荒阡()、亢旱()、鲍老儿()、瀽()、5课文出现 个曲牌,都属于 宫调。二、理清结构(本折戏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三、问题探究研读第一层1【端正好】曲子表现了窦娥怎样的思想感情?2在【滚绣球】曲中,窦娥质问了什么?痛陈了什么?否定了什么?(用原文回答)3【滚绣球】这支曲子又表达了窦娥怎样的思想感情?研读第二层1课文在表现窦娥反抗精神的同时,又反映了她性格的另一面,是什么?从哪些地方体现出来的?2试分析窦娥与婆婆的一段对白,体会关剧的
46、语言艺术。3讨论:如果窦娥不怕连累婆婆,不替婆婆认罪,冤案还会不会发生?课外延伸:把讨论内容写成一段小文字,阐明自己观点,言之成理即可。第二课时一、问题探究:研读第三层1窦娥临刑时发出了哪三桩誓愿?为什么要发这三桩誓愿?2这三桩誓愿表现了窦娥什么性格?3作者设计三桩誓愿,并写两桩誓愿当场应验,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起到了什么样的艺术效果?二、拓展延伸思考讨论:除了窦娥冤,文学史上还有很多作品运用浪漫主义手法,比如孔雀东南飞写刘兰芝和焦仲卿双双殉情,化为双飞鸟;比如梁山伯与祝英台 西游记这些在现实生活中都是不可能的,但是为什么文学作品中会这样安排呢?(提示:可从作家、人物形象、艺术手法、社会现实等
47、角度考虑)三趣味探究窦娥与哈姆雷特关汉卿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作家之一,是中国戏曲的奠基人,在世界文学史中被誉为“中国的莎士比亚”,因此关、莎二人的戏剧作品常被用于比较研究。窦娥与哈姆雷特,这两个著名的悲剧形象分别诞生于 13 世纪的中国和 17 世纪初的欧洲,在反封建的斗争精神方面存在着一些共性,但二者又有很大不同。窦娥是被昏官屈判死罪的,她在【滚绣球】一曲中指责天地鬼神,发下三大奇愿,要感天动地来显示冤情。窦娥对神权的大胆谴责,实质上是对封建统治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她那似岩浆迸射如山洪决堤般的愤激之词,反映了女主人公的觉醒意识和反抗精神,也折射出当时广大人民的反抗精神。哈姆雷特是丹麦王子。
48、他的叔父克劳迪斯毒死了他的父亲,篡夺了王位。老国王的鬼魂显现,把自己被害的经过,告诉儿子哈姆雷特,要他报仇。他弄清真相后,决心杀死奸王,但又顾虑重重。就在下决心动手时,不幸错杀了恋人的父亲。奸王把他送往英国,在去英国途中他逃回丹麦,在一场由克劳迪斯安排的比剑中死去。他在临死前总算刺死了克劳迪斯,但他改变现实的重大理想并未实现。哈姆雷特的主要对手是克劳迪斯,克劳迪斯身上集中了封建、资本主义社会的许多恶德。从这一点看,窦娥与哈姆雷特悲剧的根源都在社会。但窦娥的命运从一开始就不能选择,哈姆雷特则不同。他是个有理想、好思索的人文主义者,因苦苦思考“生存还是毁灭”这个问题而迟迟不能采取积极行动,最后只能凭一时冲动,抱着宿命论观点行动起来,以至于最终和所爱的、所恨的人同归于尽。他的悲剧不仅仅在社会,还在人性本身。课外延伸:通过这段文字的阅读,或许会使你对刚才讨论的问题的理解有了很大启发,那么,把你自己的想法和刚才各组讨论的结果求同存异进行归纳整理,写成一篇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