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七年级信息技术教案 第十一周
美化表格随心愿(导学案)
学校:一镇中 科目:信息技术 主备课教师:杨晶晶
教
学
目
标
知识
与技能
掌握对工作表进行修饰的主要操作,包括:
1.调整行高和列宽;
2.设置字体、字型、字号,颜色;
3.设置单元格的对齐方式;
4.给工作表添加边框和底纹。
过程与方法
以学生实践操作为主线,通过作品展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创新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对美的追求与创意,养成其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态度和信息技术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科学的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
重点
利用“格式”菜单完成表格修饰工作
难点
设置表格边框和底纹
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法、小组合作法、自主学习
教学教具
多媒体教室
课型
新授
板
书
设
计
第8课 完善表格也轻松
1.调整行高和列宽;
2。设置字体、字型、字号,颜色;
3。设置单元格的对齐方式;
4。给工作表添加边框和底纹。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教学情境,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几份美化好的课程表,让学生和自己以前的课程表对比,看看有什么差别。
学生们观看,讨论并回答问题,老师给出的课程表和自己以前使用的课程表有什么差别。
课程表是学生们每天必不可少的学习工具,教师的素材的选择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关,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跃跃欲试。想把自己的课程表设计的最漂亮。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
(二)新课讲解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提出本节课任务:
丰富翔实的内容,准确鲜明的数据,和谐漂亮的外观,这样的工作表看上去一定更加赏心悦目。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就要对表格进行修饰。
2、分解大任务为四个小任务:
小任务一:调整行高、列宽
小任务二:设置字体、字型、字号
小任务三:设置对齐方式
小任务四:添加边框和底纹
3、探究小任务一:调整行高、列宽
教师提问:“我们以前的学习中也有过调整行高、列宽的设置,请大家回想一下是什么?”
师生共同谈论两者之间的共性。
教师启发学生除了课本上介绍的方法还有其他方法吗?
教师巡视在学生做完后让学生把自己的方法与同学们分享.
第二个小任务:设置字体、字型、字号.
教师巡视在学生做完后让学生把自己的方法与同学们分享。
教师让学生们选出最好的方法,并实践操作。
第三个小任务:设置对齐方式,水平对齐和垂直对齐。
提示学生水平对齐方式有八种以上,垂直对齐方式有五中方式。
第四个小任务: 添加边框和底纹,这个是本节课难点,因此采取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教师可通过手势、微笑、语言等对学生的行为加以肯定,给学生创造一个和谐、宽松的合作环境。
教师指导小组成员开展合作,遇到问题合作探究,发挥集体智慧。
熟悉并接受本节课任务,开始实践探究。
学生再次欣赏美化好课程表,根据教师给出的大任务,分解为若干小任务。
学生们很快联想到以前学习过的word知识中的表格的行高、列宽的调整方法,再结合课本,自己尝试完成小任务一,并尝试多种方法。
学生介绍自己的方法,边操作边说明,并倾听其他同学的方法,比较多种方法的优点.
由于和以前的知识有联系,所以第一个小任务完成的比较顺利,这样也把新旧知识联系到了一起。
第二个小任务与以前学习的word知识中设置字体、字型、字号方法也相似,加上第一个小任务的启示,所以学生探究起来更加得心应手,会自己通过对比、探究新旧知识的异同。
自己动手实践,可以参照课本,也可以询问同学,求助教师。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互相讨论操作.
组长协调好本组成员之间的学习并及时提供帮助。
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后,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过程及时作一个小结。
运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告诉学生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任务的分解有可能使学生更主动、更广泛地激活原有知识和经验,来理解、分析并解决当前问题,问题的解决为新旧知识的衔接、拓展提供了理想的平台,通过问题的解决来建构知识,正是探索性学习的主要特征。
在探究小任务一时,运用比较式和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对新旧知识的综合运用,调动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意识,是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探究新的技术原理,从而完成对本部分知识的掌握。
从学生的角度说,任务驱动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它从浅显的实例入手,带动理论的学习和应用软件的操作,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和兴趣,培养他们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一个"任务" 完成了,学生就会获得满足感、成就感,从而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伴随着一个跟着一个的成就感,减少学生们以往由于片面追求信息技术课程的"系统性"而导致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教学法带来的茫然.
新旧知识的再次运用达到了对整个教材的整合,突出了重点,培养了实践操作能力。
学生对于对其这个概念几乎都停留在水平对齐这一概念上,对与垂直对齐几乎没有印象,所以让学生逐一尝试对其的效果形成感性认识。
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如需要搜集哪一类资料。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料等,强调发展学生的 "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倡导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和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解决方案.即使学生的观点存在某些不足,教师也应努力找出其积极方面,以保护他们的积极性,提高参与的激情.
对于这部分内容,注重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对学习方法的追思与体悟,这样会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即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分散了教学难点,获取了技术能力.
(三)效果评价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展示优秀学生作品。
引导学生给自己打分评价、小组内同学间的互评及对其他小组的评价.
这是最后一个教学环节,目的在于激活深化本课所学知识,采用师评、生评、师生互评的评价方式,用多媒体展示学生们的优秀作品,使之成为学生再受一次教育的过程。
对学习效果的评价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方面是对学生是否完成当前问题的解决方案的过程和结果的评价,即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评价,而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对学生自主学习及协作学习能力的评价.
(四)归纳总结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提出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并制作表格,然后充分发挥想象力,修饰出一个美观、生动活泼、具有自己个性特征的表格。
教师提示我们可以除了美化课程表,还可以制作家庭收入支出表、学习进度表、作息时间表等等.
灵活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同时也突破了本节课内容,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为了强化本节课所学知识和前几节课所学知识相联系,提出本节课作业。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