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色彩生理理论:三色论与四色论
扬?赫姆霍尔兹的三色理论
1807年,英国医学物理学家扬(T.Young)和德国生理物理学家赫姆霍尔兹(H.LFvonHelmholtz)根据红、绿、蓝三原色光混合可以产生各种色的色光混合规律,假设在视网膜上有三种神经纤维,每种神经纤维的兴奋都会引起一种原色的感觉。
如当一种神经纤维处于兴奋状态,而另外两种相对处于抑制状态,那么就产生一种原色觉,如果两种或三种神经纤维都处于兴奋状态,那么就产生综合色觉.如:当“红"神经纤维受到红光刺激而兴奋时,“绿”“蓝"两种神经纤维相对处于抑制状态,则产生红色觉;当“绿”或“蓝"神经纤维受到绿光或蓝光的刺激而兴奋时,则产生绿或蓝色觉。又如:当“红” “绿”两种神经纤维同时受到红光和绿光的刺激而兴奋,而“蓝”神经纤维相对处于抑制状态时,则产生黄色觉;当“红”“蓝”两种神经纤维同时受到红光和蓝光的刺激而兴奋,而“绿"神经纤维相对处于抑制状态时,则产生晶红色觉;当“蓝”,“绿”两种神经纤维同时受到蓝光和绿光的刺激而兴奋,而“红”神经纤维相对处于抑制状态时,则产生青色觉;当“红"、“绿”、“蓝"三种神经纤维同时受到红、绿、蓝三种色光的刺激而兴奋时,则产生白色觉。如果三种神经纤维受三原色光等量刺激程度逐渐减小,又会产生不同明度的灰.如果三原色光的刺激量等于零,也就是不存在任何色光刺激,那么就产生黑色觉.以上是由三原色光等量的刺激引起的色感,如果改变三原色光的光量和混合比例,必然引起三种神经纤维兴奋与抑制程度的差别,从而产生千变万化的色彩感觉。扬?赫姆霍尔兹认为三种神经纤维受到光的刺激后而产生的兴奋与抑制是相对而言的,实际上,当每一种神经纤维受到对应的原色光刺激而处于强烈兴奋状态时,另外两种神经纤维受到此光刺激后也同时兴奋,不过兴奋的程度比较低,所以每种颜色实际上都含有一定的白光成分,即有明度的感觉。扬?赫姆霍尔兹解释色彩视觉的理论称为三色学说,它为现代色度学奠定了理论基础,至今三色学说仍具有解释各种颜色混合现象的理论价值。
赫林的对立颜色学说
德国物理学家赫林(E.Herins)的对立颜色学说也叫做四色学说。1878年赫林观察到颜色现象总是以红-蓝、黄—蓝、黑—白成对关系发生的,因而假设视网膜中有三对视素:白-黑视素、红—绿视素、黄—蓝视素,这三对视素的代谢作用包括建设(同化)和破坏(异化)两种对立的过程,光刺激破坏白-黑视素,引起神经冲动产生白色感觉.无光刺激时白—黑视素便重新建设起来,所引起的神经冲动产生黑色感觉.对红—绿视素,红光起破坏作用,绿光起建设作用。对黄—蓝视素,黄光起破坏作用,蓝光起建设作用。因为各种颜色都有一定的明度,即含有色成分,所以每一颜色不仅影响其本身素的活动,而且也影响白一黑视素的活动。
根据赫林学说,三种视素对立过程的组合产生各种颜色感受和各种颜色混合现象:
感光化学视素视网膜过程感 觉
白-黑 破坏建设 白黑
红—绿 破坏建设 红绿
黄-蓝 破坏建设 黄绿
扬?赫姆霍尔兹的三色学说和赫林的四色学说自19世纪以来一直处于对立的地位。事实上,这两种学说都只是对问题的一个方面获得了正确的认识,只有通过二者的相互补充才能对颜色视觉获得较为全面的认识.
三色论与四色论的统一
颜色视觉过程假设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视网膜有三种独立的锥体感觉物质,它们有选择地吸收光谱不同波长的辐射,同时每一物质又可单独产生白和黑的反应,在强光作用下产生白的反应,无光刺激时是黑的反应;第二阶段,在神经兴奋由锥体感受器向视觉中枢的传导过程中,这种反应又重新组合;最后阶段形成三对对立性的神经反应.
总之,颜色视觉的机制很可能在视网膜感受器水平是三色的,这种解释符合扬?赫姆霍尔兹的学说;而在视网膜感受器以上的视觉传导通路水平则是四色的,这种解释又符合赫林的学说。颜色视觉机制的最后阶段发生在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在这里才产生各种颜色感觉。颜色视觉过程的这种设想常叫做“阶段”学说,两个似乎完全对立的古老颜色视觉学说,现在终于由颜色视觉的阶段学说统一在一起了。
色彩生理理论:色彩的前进与后退感
色彩具有前进、后退感是色彩设计者共同感兴趣的问题.从生理学上讲,人眼晶状体的调节,对于距离的变化是非常精密和灵敏的,但是它总是有一定的限度,对于波长微小的差异就无法正确调节。眼睛在同一距离观察不同波长的色彩时,波长长的暖色如红、橙等色,在视网膜上形成内侧映像;波长短的冷色如蓝、紫等色,则在视网膜上形成外侧映像.因此暖色好像在前进,冷色好像在后退。
色彩的前进、后退感除与波长有关,还与色彩对比的知觉度有关,凡对比度强的色彩具有前进感,对比度弱的色彩具有后退感;膨胀的色彩具有前进感,收缩的色彩具有后退感;明快的色彩具有前进感,暧昧的色彩具有后退感;高纯度之色具有前进感,低纯度之色具有后退感。色彩的前进、后退感形成的距离错视原理,在绘画中常被用来加强画面空间层次,如画面背景或天空退远可选择冷色,色彩对比度也应减弱;为了使前景或主体突出应选择暖色,色彩对比度也应加强。
色彩生理理论:色彩同化与色觉守恒
色彩同化
当某一色被其他色所包围时,如果被包围的色在色相、明度方面与包围色非常接近,或者两者面积对比十分悬殊,被包围之色面积很小,那么,被包围之色就会被包围之色“吃掉",这种色彩现象称之为色彩同化。其原因是色彩对比的视觉刺激值小于视觉的可见值.例如,在大面积浅黄色背景上配以与此色明度非常接近的浅橙色,橙色在视觉上不起作用.再如,在大面积绿色背景上,配以针尖般大小的红色,虽然红绿互补,对比强烈,但是由于面积过分细小,使眼睛难以发现红色的存在.因此,色彩构成时应恰当地调节各色之间在色相、明度、纯度以及面积比例的对比度,充分发挥各色的视觉作用,避免发生色彩同化效应。
色觉守恒
大脑对来自眼睛的视觉信息作出的色觉反映,有时并不完全是客观的,总或多或少地带有主观色彩成分.同一物体在不同光源的照射下,由于光谱成分的变化,客观上应该改变其物理色彩效应,但是人们仍会以生活经验中听积累的色彩记忆来判断它。人们长期以来把阳光照射作为确定物体色彩标准的所谓“固有色”的印象是不可忽视的。色彩学上称这种主观色彩现象为色觉守恒。例如,强光照射下的煤炭和晚间微弱光线照射下的棉花,从光学物理角度上讲,在明度上强光照射下的煤炭的“黑”比弱光照射厂的棉花的“白”要亮的多,然而人们仍会固执地认为煤炭是“黑”的,棉花是“白"的,因为色彩感觉觉常常受到黑色煤炭和白色棉花的生活色彩记忆和联想的支配。由于人们看到的外部世界总是经过主观补正的世界,因此在色彩感知过程中,要把视觉以外的知觉心理因素全部排除,只是看到纯粹色是很困难的。显然,主观色觉守恒对强光照射下的炭黑变成灰色的变化总是“视而不见”。
物体的色觉恒常与光源光谱的成分有关,在太阳光、日光灯照射下,色觉守恒性明显;在霓虹灯、水银灯、钠灯的照射下,由于其光谱成分单纯,故物体色觉恒常性就低一些.其次,色觉恒常性与物体所处的明暗环境有关,明亮环境中色觉恒常性高,黑暗环境中色觉恒常性低。
色觉守恒性虽然具有人类适应自然生存环境的生物意义,但是它不能准确地感觉色彩的物理特征。色彩顾问为看到受测对象色彩变化效果,在分析认识色彩过程中应尽量排除色觉守恒现象的干扰。因此,色彩顾问必须经过严格的色彩训练,不断提高认识色彩和分析色彩的能力,才能把握色彩变化的规律,准确的判断出属于受测者的色彩。
色彩生理理论:主观色彩(光效应)与色觉缺陷
主观色彩(光效应)
人眼睛在无彩色黑白条纹的同时刺激下能产生色幻觉,我们把这种视觉现象称为“主观色彩"。例如完全为黑白条纹构成的图形,如果我们经长时间注视后,在密集的弧形黑白条纹部分会出现闪烁的彩虹般的色彩奇观。这种现象的最先发现者是弗契那(C.T.Fechner),因此也称之为弗契那色彩现象。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至今还是一个谜,因为运用现有的色彩理论无法解释种视幻现象的发现被20世纪50年代现代派画家所应用,他们创造了各种“光效应艺术"(OPART)。画家们研究运用图和底不停相互交替的方法,使观者产生一种视觉运动的错视,从而诱发出彩虹般的色感。代表画家有比?赖里(B.Biley)和阿?奈尔(R.Neal).光效应艺术曾经对纺织品图案设计产生一定影响。
色觉缺陷
一个颜色视觉正常的人应具有三色视觉,能准确地分辨各种颜色。如果三种视觉细胞的功能失常,那么就会产生色弱或色盲的色觉缺陷。三色觉异常患者,即色弱者,对光谱中的红色和绿色区域的颜色分辨能力较差,在照明较暗的环境下,他们可能将红色和绿色相互混淆,如果对红色的辨别能力差,就属于红色弱;如果对绿色的辨别能力差,就属于绿色弱。红-绿色盲者对整个可见光谱只能看到蓝和黄两种颜色,红色和绿色都被看成是饱和度较低的黄色。全色盲者只能根据明暗辨别物体。色弱和色盲大多发生于男性,红一绿色盲为隔代遗传,红色弱者约占男性人口的1%,绿色弱者约占男性人口的5%,全色盲者为罕见,只占人口的0.002%-0.003%。
色彩生理理论:色彩的易见度
在白纸上书写黄字或黑字,哪个看起来清楚呢?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当然是白底黑字清楚。如前所述,这是因为人眼辨别色彩的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色与色过分接近,由于色的同化作用眼睛无法辨别。色彩学上把容易看清楚的程度称为易见度。色彩的易见度和光的明度与色彩面积大小有密切关系.光线太弱,人们易见度差;光线太强时,由于眩目感,易见度也差.色彩面积大易见度大,色彩面积小易见度则小。如果光源与形的条件相同时,形是否看得清楚,则取决于形色与背景色在明度、色相、纯度上的对比关系,其中尤以明度作用影响最大。对比强者清楚,弱者模糊。
易见度高的配色实例:黄/黑、白/黑、黄/紫、蓝/白、绿/白、黄/蓝。易见度低的配色实例有:黄/白、绿/青、黑/紫、灰/绿等。
色彩的易见度和对比度与前进后退感有关。
基本规律如下:
强 易见度高 具有前进感
明度对比
弱 易见度低 具有后退感
强 易见度高 具有前进感
纯度对比
弱 易见度低 具有后退感
强 易见度高 具有前进感
色相对比
弱 易见度低 具有后退感
色彩的易见度又称知觉度,即给人的强弱感觉。配色中常常运用色彩易见度原理来处理色彩的宾主和层次关系。如在绘画艺术中为了加强画面的色彩透视效果,主体和前景常常配以易见度高的醒目之色;装饰色彩构成时,为了突出装饰主体,引人注目,一般应采用易见度高的色彩配合.
色彩生理理论:色彩的膨胀与收缩感
据说法兰西国旗一开始是由面积完全相等的红、白、蓝三色制成的,但是旗帜升到空中后在感觉是三色的面积并不相等,于是召集了有关色彩专家进行专门研究,最后把三色的比例调整到红35%、白33%、蓝37%的比例时才感觉到面积相等。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因为当各种不同波长的光同时通过水晶体时,聚集点并不完全在视网膜的一个平面上,因此在视网膜上的影像的清晰度就有一定差别。长波长的暖色影像似焦距不准确,因此在视网膜上所形成的影像模糊不清,似乎具有一种扩散性;短波长的冷色影像就比较清晰,似乎具有某种收缩性。所以,我们平时在凝视红色的时候,时间长了会产生眩晕现象,景物形象模糊不清似有扩张运动的感觉。如果我们改看青色,就没有这种现象了。如果我们将红色与蓝色对照着看,由于色彩同时对比的作用,其面积错视现象就会更加明显。
色彩的膨胀、收缩感不仅与波长有关,而且还与明度有关。由于“球面像差”物理原理,光亮的物体在视网膜上所成影像的轮廓外似乎有一圈光圈围绕着,使物体在视网膜上的影像轮廓扩大了,看起来就觉得比实物大一些,如通电发亮的电灯钨丝比通电前的钨丝似乎要粗得多,生理物理学上称这种现象为“光渗”现象。歌德在《论颜色的科学》一文中指出: “两个圆点同样面积大小,在白色背景上的黑圆点比黑色背景上的白圆点要小1/5。”同一个人。日出和日落时,地平线上仿佛出现一个凹陷似的,这也是光渗作用而引起的视觉现象。
宽度相同的印花黑白条纹布,感觉上白条子总比黑条子宽;同样大小的黑白方格子布,白方格子要比黑方格略大一些。超市中,小商品、小包装若要使它显眼一些,宜采用鲜艳的浅色;如果要它显得高贵精致,宜采用沉着的深色或黑色.为了扩大建筑或交通工具的室内空间感,色彩设计宜采用乳白、浅米、象牙等淡雅明快的色调,像卫生间等特别狭小的空间还可以利用镜子作墙面,利用镜子的反射来增加面积的宽畅度和明亮度。
色彩生理理论:色彩的膨胀与收缩感
据说法兰西国旗一开始是由面积完全相等的红、白、蓝三色制成的,但是旗帜升到空中后在感觉是三色的面积并不相等,于是召集了有关色彩专家进行专门研究,最后把三色的比例调整到红35%、白33%、蓝37%的比例时才感觉到面积相等。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因为当各种不同波长的光同时通过水晶体时,聚集点并不完全在视网膜的一个平面上,因此在视网膜上的影像的清晰度就有一定差别。长波长的暖色影像似焦距不准确,因此在视网膜上所形成的影像模糊不清,似乎具有一种扩散性;短波长的冷色影像就比较清晰,似乎具有某种收缩性。所以,我们平时在凝视红色的时候,时间长了会产生眩晕现象,景物形象模糊不清似有扩张运动的感觉。如果我们改看青色,就没有这种现象了。如果我们将红色与蓝色对照着看,由于色彩同时对比的作用,其面积错视现象就会更加明显.
色彩的膨胀、收缩感不仅与波长有关,而且还与明度有关.由于“球面像差”物理原理,光亮的物体在视网膜上所成影像的轮廓外似乎有一圈光圈围绕着,使物体在视网膜上的影像轮廓扩大了,看起来就觉得比实物大一些,如通电发亮的电灯钨丝比通电前的钨丝似乎要粗得多,生理物理学上称这种现象为“光渗"现象。歌德在《论颜色的科学》一文中指出: “两个圆点同样面积大小,在白色背景上的黑圆点比黑色背景上的白圆点要小1/5。"同一个人.日出和日落时,地平线上仿佛出现一个凹陷似的,这也是光渗作用而引起的视觉现象.
宽度相同的印花黑白条纹布,感觉上白条子总比黑条子宽;同样大小的黑白方格子布,白方格子要比黑方格略大一些。超市中,小商品、小包装若要使它显眼一些,宜采用鲜艳的浅色;如果要它显得高贵精致,宜采用沉着的深色或黑色.为了扩大建筑或交通工具的室内空间感,色彩设计宜采用乳白、浅米、象牙等淡雅明快的色调,像卫生间等特别狭小的空间还可以利用镜子作墙面,利用镜子的反射来增加面积的宽畅度和明亮度。
色彩生理理论:视觉适应
生物在自然生存竞争中的进化具有了适应环境变化的本能。人类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过程中,也逐步形成了许多适应自然环境的本能。如炎热的夏天,人体通过发汗降低体温;严寒的冬天,人体皮肤和毛孔收缩,防止热量的耗散;强烈光线的刺激下,眼睛会自动调节瞳孔,减少进入光量,保证视敏度和减轻视觉疲劳。人的感觉器官适应能力在视觉生理上的反应叫做视觉适应。视觉适应有三种情况:
明暗适应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碰到这样的现象。当你从亮处走进暗室时(如迟到闯入电影院),开始什么也看不清,经过相当长时间后,又逐步开始恢复清晰的视觉,这种现象叫做暗适应;反之,当我们从暗处走向亮处时(如电影院散场以后走出门外),在最初的一瞬间也会感到耀眼发眩,什么都看不清,但经过几秒钟后,视觉又恢复正常,这种现象叫明适应。
眼睛在暗适应过程中,瞳孔直径扩大,使进眼球的光线增加10—20倍,视网膜上的视杆细胞的感受性迅速兴奋,视敏度不断提高,从而获得清晰的视觉,完成视觉暗适应的过程大约需要20分钟。明适应是视网膜在光刺激由弱到强的过程中,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的功能需要迅速转换,适应时间比暗适应短得多,大约只需要1秒钟.
远近适应
人眼相当于一架精密度很高的照相机(事实上,照相机是眼睛的仿生科技产品),它具有自动调节焦距的功能。人眼的晶状体相当于透镜,而且比透镜具有更大的优点,照相机必须依靠镜头的伸缩采调节焦距,而晶状体可以通过眼部肌肉自由改变厚度来调节焦距,使物像在视网膜上始终保持清晰的影像.因此在一定的视觉范围内,不同距离的物体眼睛都能看得比较清楚,相隔不到10m的不同建筑物和同一静物台上的物体几乎都一样清晰可见。
颜色适应
关于颜色适应我们可以用这样的一个实验来说明。当你戴上有色眼镜观察外界景物时,开始一切景物似乎都带有镜片的颜色。经过相当一段时间后,镜片的颜色在感觉中会自然消失,外界的景物会受色彩经验的影响又恢复成近似原来生活中的颜色.但是当你突然摘下有色眼镜,景物的颜色又会感觉失真。这种视觉现象叫做颜色适应。
视觉适应对认识色彩的影响
颜色视觉适应现象,在画家作画时也常常遇到的。例如:画家在观察有色光源照射下的静物时,一开始从物体受光源色影响的感觉十分明显,但是随着作画时间的延长,光源色的第一印象将逐步消逝。过去的生活经验形成的色彩记忆会代替当前的感觉,因此容易犯经验主义的错误。
人眼睛的视觉适应能力对于人适应客观环境的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生物学意义。因为人周围环境的色彩及明暗变化很大,例如在星光之夜和太阳光之下亮度相差达数百万倍,如果人眼睛不具备视觉适应机制,那么就不可能辨别物体的形状、空间及明暗色彩。人眼睛的视觉适应能力是人类在漫长的生活环境中进化而来的,它在人们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视觉适应对于画家来说,有时却带来消极的作用,因为它影响人们客观真实地反映世界的真实面貌.特别是初学者在进行色彩写生时,一开始很难正确地把握客观景物的色调和空间关系,他们往往不加区别地把晴天、阴天的景色画成一个色调,冷暖不同的光源下的静物画色彩表现缺少个性,把远处和近处的景物画得一样清楚,这些常见的弊病都是由于缺少对光色变化的理性分析而产生的。
最重要的是,人眼认识色彩的准确性并非与时间成正比.颜色的引激在我们眼睛上作用只需几秒钟,就足以使眼睛对某一颜色的敏感性降低而使眼睛的色彩感觉由此改变。如果长时间注视某种颜色,则它的纯度感觉会显著地减弱,深色会变亮,浅色会变暗。色彩视觉的最佳时间域,大约在5-10秒之间,所以从事色彩顾问这一职业必须强调整体地观察、整体地比较、整体地考虑的方法,并注意始终保持对对象色彩的新鲜感觉和第一印象,培养敏锐的观察能力,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色彩认识方法。
色彩生理理论:色彩与视觉
一、了解眼睛
眼睛的生理构造:
眼睛是一种视觉装置,它不但能对物体感应,也能对某些波长作迅速的响应,眼球内主要含有锥状及杆状二类感光细胞。其中锥状细胞是感觉动作并对明暗之间的差别特别敏感,当亮度减弱时,杆状细胞便会发挥功能,但看不见色彩。而在较亮的情况下,视网膜中的三种锥状细胞始对长、中,短三种光域产生不同的视觉反应,便能让我们看见光谱中的红、绿、蓝三个主要色域来形成色彩。
眼睛看见物体上的色彩取决于有多少份量的红、绿或蓝光射入眼睛,若无任何光线射入眼睛时则感觉为黑色,当红、绿和蓝光以等量射入眼睛时则感觉为白色。
眼睛所感觉的色一般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为无彩色,其包含白、灰、黑。第二类为彩色,其包含纯色和其它一般色彩。
二、色彩与视觉:
当眼睛受到380—780nm范围内可见光谱的刺激以后,除了有亮度的反应外,同时产生色彩的感觉.眼睛对可见光谱的光十分敏感,波长不同所产生的色觉有别,因此,能辨别五彩缤纷的世界万物。
物体色彩的显示方式多种多样。一类物体的色彩是由其本身辐射的光波形成的,我们把这类物体称为发光体,如太阳、火焰、电灯等等,发光体的颜色决定于所发色光的光谱成分.自然界中绝大多数的物体并不发光,它们的颜色是通过对照射光的吸收、反射或透射来显示的,我们把这类物体称为非发光体,非发光体的色彩由反射或透射的光谱成分决定.由于非发光体对照射光线完全反射或完全透射是不可能的,因此无论其反光率和透光率有多大,都会吸收一部分光。如目前生产的氧化镁和硫酸钡等白色颜料,其反光率只能达到95%左右,最黑的天鹅绒,也并非完全吸收投射光,仍然有0.2%—2%的反光率,因此,没有绝对的白,也没有绝对的黑。还有一类物体的颜色是通过折射、衍射和干涉现象形成的,比如:白光透过三棱镜,因折射可以分解成各种色彩;鸟类的羽毛、蝴蝶的翅膀是因白光产生衍射而呈现光彩;水面的汽油和肥皂泡的五彩缤纷的颜色是由光的干涉现象形成的。
理理论:色彩的错视与幻觉
当外界物体的视觉刺激作用停止以后,在眼睛视网膜上的影像感觉并不会立刻消失,这种视觉现象叫做视觉后像。视觉后像的发生,是由于神经兴奋所留下的痕迹作用,也称为视觉残像。如果眼睛连续视觉两个景物,即先看一个后再看另一个时,视觉产生相继对比,因此又称为连续对比。视觉后像有两种:当视觉神经兴奋尚未达到高峰,由于视觉惯性作用残留的后像叫正后像;由于视觉神经兴奋过度而产生疲劳并诱导出相反的结果叫负后像。无论是正后像还是负后像均是发生在眼睛视觉过程中的感觉,都不是客观存在的真实景像。
正后像
节日之夜的烟花,常常看到条条连续不断的各种造型的亮线。其实,任意一瞬间,烟火无论在任何位置上只能是一个亮点,然而由于视觉残留的特性,前后的亮点却在视网膜上引成线状。再如你在电灯前闭眼三分钟,突然睁开注视电灯两三秒钟,然后再闭上眼睛,那么在暗的背景上将出现电灯光的影像。以上现象叫正后像。电视机、日光灯的灯光实际上都是闪动的,因为它闪动的频率很高,大约100次/秒上,由于正后像作用,我们的眼睛并没有观察到。电影技术也是利用这个原理发明的,在电影胶卷上,当一连串个别动作以16图形/秒以上的速度移动的时候,人们在银幕上感觉到的是连续的动作。现代动画片制作根据以上原理,把动作分解绘制成个别动作,再把个别动作续起来放映,即复原成连续的动作.
负后像
正后像是神经正在兴奋而尚未完成时引起的,负后像则是经兴奋疲劳过度所引起的,因此它的反映与正后像相反。例如:当你长时间(两分钟以上)的凝视一个红色方块后,再把目光迅速转移到一张灰白纸上时,将会出现一个青色方块。这种现象在生理学上可解释为:含红色素的视锥细胞,长时间的兴奋引起疲劳,相应的感觉灵敏度也因此而降低,当视线转移到白纸上时,就相当于白光中减去红光,出现青光,所以引起青色觉.由此推理,当你长时间凝视一个红色方块后,再将视线移向黄色背景,那么,黄色就必然带有绿味(红视觉后像为青,青+黄=绿,参见下表).
又例如:在一白色和灰色背景上,长时间地(两分钟以上)注视一红色方块,然后迅速抽去色块,继续注视背景的同一地方,背景上就会呈现青色方块.这一诱导出的补色时隐时现多次复现,直至视觉的疲劳恢复以后才完全消失.这种现象也是负后像。明度对比也会产生负后像。
先看的色彩 后看的色彩 对比后的色彩感觉
红 橙 黄味橙
红 黄 绿味黄
红 绿 蓝味绿
红 蓝 绿味蓝
红 紫 蓝味紫
橙 红 紫味红
橙 黄 绿味黄
橙 绿 蓝味绿
橙 紫 蓝味紫
橙 蓝 紫味蓝
黄 红 紫味红
黄 橙 红味橙
黄 绿 蓝味绿
黄 蓝 紫味蓝
黄 紫 蓝味紫
绿 红 紫味红
绿 橙 红味橙
绿 黄 橙味黄
绿 蓝 紫味蓝
绿 紫 红味紫
蓝 红 橙味红
蓝 橙 黄味橙
蓝 黄 橙味黄
蓝 绿 黄味绿
蓝 紫 红味紫
紫 红 橙味红
紫 橙 黄味橙
紫 黄 绿味黄
紫 绿 黄味绿
紫 蓝 绿味蓝
灰色的背景上,如果注视白色(或黑色)方块,迅速抽去白色(或黑色)方块,灰底上上将呈现较暗(或较亮)的方块。
视觉负后像的干扰常常使我们在判断颜色时发生困难。例如,初学色彩者在练习看色时,长时间的色彩刺激会引起视觉疲劳而产生后像,感受色彩的灵敏度不断降低,色彩分辨能力迅速下降.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注意观察与看色的节奏,避免视觉疲劳。
同时对比
结果使相邻之色改变原来的性质,都带有相邻色的补色光。
例如:
同一灰色在黑底上发亮,在白底上变深。
同一黑色在红底上呈绿灰味,在绿底上呈红灰味,在绿底上呈红灰味,在紫底上呈黄灰味,在黄底上呈紫灰味。
同一灰色在红、橙、黄、绿、青、紫底上都稍带有背景色的补色味红与紫并置,红倾向于橙,紫倾向于蓝。相邻之色都倾向于将对方推向自己的补色方向。
红与绿并置,红更觉其红,绿更觉其绿。
色彩同时对比,在交界处更为明显,这种现象又称为边缘对比。现将色彩同时对比的规律归纳如下:
1、亮色与暗色相邻,亮者更亮,暗者更暗;灰色与艳色并置,艳者更艳,灰者更灰;冷色与暖色并置,冷者更冷、暖者更暖。
2、不同色相相邻时,都倾向于将对方推向自己的补色。
3、补色相邻时,由于对比作用强烈,各自都增加了补色光,色彩的鲜明度也同时增加.
4、同时对比效果,随着纯度增加而增加,同时以相邻交界之处即边缘部分最为明显。
5、同时对比作用只有在色彩相邻时才能产生,其中以一色包围另一色时效果最为醒目。
强化同时对比效果的方法:
(1)提高对比色彩的纯度,强化纯度对比作用;
(2)使对比之色建立补色关系,强化色相对比作用;
(3)扩大面积对比关系,强化面积对比作用。
抑制的方法:
(1)改变纯度,提高明度,缓和纯度对比作用;
(2)破坏互补关系,避免补色强烈对比;
(3)采用间隔、渐变的方法,缓冲色彩对比作用;
(4)缩小面积对比关系,建立面积平衡关系.
例如:橙色底上配青灰能强化同时对比作用;而橙色底上配黄灰就能抑制同时对比作用。
伊顿在《色彩艺术》中指出:“连续对比与同时对比说明了人类的眼睛只有在互补关系建立时,才会满足或处于平衡.”“视觉残像的现象和同时性的效果,两者都表明了一个值得注意的生理上的事实,即视力需要有相应的补色来对任何特定的色彩进行平衡,如果这种补色没有出现,视力还会自动地产生这种补色。”“互补色的规则是色彩和谐布局的基础,因为遵守这种规则便会在视觉中建立精确的平衡。"伊顿提出的“补色平衡理论"揭示了一条色彩构成的基本规律,对色彩艺术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如果色彩构成过分暖昧而缺少生气时,那么互补色的选择是十分有效的配色方法,无论是舞台环境色彩对人物的烘托和气氛的渲染,还是商品广告及陈列等等,巧妙地运用互补色构成,是提高艺术感染力的重要手段.
“补色平衡理论”在医疗实践中已被广泛采用.根据视觉色彩互补平衡的原理,医院手术室、手术台、外科医生护士的衣服一般都采用绿色,这不仅因为绿色是中性的温和之色,更重要的是绿色能减轻外科医生因手术中长时间受到鲜红血液的刺激引起的视觉疲劳,避免发生视觉残像而影响手术正常进行。
色彩的物质性心理错觉
色彩的直接心理效应来自色彩的物理光刺激对人的生理发生的直接影响。心理学家对此曾做过许多实验。他们发现,在红色环境中,人的脉搏会加快,血压有所升高,情绪兴奋冲动。而处在蓝色环境中,脉搏会减缓,情绪也较沉静。有的科学家发现,颜色能影响脑电波,脑电波对红色反应是警觉,对蓝色的反应是放松。自19世纪中叶以后,心理学已从哲学转入科学的范畴,心理学家注重实验所验证的色彩心理的效果。不少色彩理论中都对此作过专门的介绍,这些经验向我们明确地肯定了色彩对人心理的影响.
冷色与暖色是依据心理错觉对色彩的物理性分类,对于颜色的物质性印象,大致由冷暖两个色系产生。波长长的红光和橙、黄色光,本身有暖和感,以次光照射到任何色都会有暖和感。相反,波长短的紫色光、蓝色光、绿色光,有寒冷的感觉。夏日,我们关掉室内的白炽灯,打开日光灯,就会有一种变量双的感觉。颜料也是如此,在冷食或冷的饮料包装上使用冷色,视觉上会引起你对这些食物冰冷的感觉。冬日,把卧室的窗帘换成暖色,就会增加室内的暖和感.
以上的冷暖感觉,并非来自物理上的真实温度,而是与我们的视觉与心理联想有关。总的来说,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既需要暖色,又需要冷色,在色彩的表现上也是如此。
冷色与暖色除去给我们温度上的不同感觉以外,还会带来其它的一些感受,例如,重量感、湿度感等。比方说,暖色偏重,冷色偏轻;暖色有密度强的感觉,冷色有稀薄的感觉;两者相比较,冷色的透明感更强,暖色则透明感较弱;冷色显得湿润,暖色显得干燥;冷色又很远的感觉,暖色则有迫近感。一般说来,在狭窄的空间中,若想使它变得宽敞,应该使用明亮的冷调。由于暖色有前进感,冷色有后退感,可在细长的空间中的两壁涂以暖色,近处的两壁涂以冷色,空间就会从心理上感到更接近方形。
除去寒暖色系具有明显的心理区别以外,色彩的明度与纯度也会引起对色彩物理印象的错觉.一般来说,颜色的重量感主要取决于色彩的明度,暗色给人以重的感觉,明色给人以轻的感觉。纯度与明度的变化给人以色彩软硬的印象,如淡的亮色使人觉得柔软,暗的纯色则有强硬的感觉。
颜色表情
色彩本身是没有灵魂的,它只是一种物理现象,但人们却能感受到色彩的情感,这是因为人们长期生活在一个色彩的世界中,积累着许多视觉经验,一旦知觉经验与外来色彩刺激发生一定的呼应时,就会在人的心理上引出某种情绪。
无论有彩色的色还是无彩色的色,都有自己的表情特征。每一种色相,当它的纯度和明度发生变化,或者处于不同的颜色搭配关系时,颜色的表情也就随之变化了。因此,要想说出各种颜色的表情特征,就想要说出世界上每个人的性格特征那样困难,然而对典型的性格作些描述,总还是有趣并可能的.
红色 红色是强有力的色彩,是热烈、冲动的色彩。约翰?伊顿教授描绘了受不同色彩刺激的红色.他说:在深红的底子上,红色平静下来,热度在熄灭着;在蓝绿色底子上,红色就像炽烈燃烧的火焰;在黄绿色底子上,红色变成一种冒失的、莽撞的闯入者,激烈而又寻常;在橙色的底子上,红色似乎被郁积着,暗淡而无生命,好像焦干了似的.
橙色 橙色的波长仅次于红色,因此它也具有长波长导致的特征:使脉搏加速,并有温度升高的感受。橙色是十分活泼的光辉色彩,是暖色系中最温暖的色彩,它使我们联想到金色的秋天,丰硕的果实,因此是一种富足的、快乐而幸福的色彩。
橙色稍稍混入黑色 或白色 ,会成为一种稳重、含蓄有明快的暖色,但混入较多的黑色后 ,就成为一种烧焦的色,橙色中加入较多的白色会带有一种甜腻的味道 。橙色与蓝色的搭配,构成了最响亮、最欢快的色彩.
黄色 黄色是亮度最高的色,在高明度下能够保持很强的纯度。黄色的灿烂、辉煌,有着太阳般的光辉,因此象征着照亮黑暗的智慧之光;黄色有着金色的光芒,因此又象征着财富和权利,它是骄傲的色彩.黑色或紫色的衬托可以使黄色达到力量无限扩大的强度。白色是吞没黄色的色彩,淡淡的粉红色也可以像美丽的少女一样将黄色这骄傲的王子征服。
黄色最不能承受黑色或白色的侵蚀,这两个色只要稍微的渗入,黄色即刻失去光辉。
绿色 鲜艳的绿色非常美丽,优雅,特别是用现代化学技术技术创造的最纯的绿色,是很漂亮的的色。绿色很宽容、大度,无论蓝色还是黄色的渗入,仍旧十分美丽。黄绿色单纯,年青;蓝绿色清秀、豁达.含灰的绿色,也是一种宁静、平和的色彩,就像暮色中的森林或晨雾中的田野那样。
蓝色 蓝色是博大的色彩,天空和大海着最辽阔的景色都呈蔚蓝色,无论深蓝色还是淡蓝色,都会使我们联想到无垠的宇宙或流动的大气,因此,蓝色也是永恒的象征.蓝色是最冷的色,使人们联想到冰川上的蓝色投影。蓝色在纯净的情况下并不代表感情上的冷漠,它只不过代表一种平静、理智与纯净而已。真正令人的情感缩到冷酷悲哀的色,是那些被弄混浊的蓝色.
紫色 波长最短的可见光是紫色波.通常,我们会觉得有很多紫色,因为红色加少许蓝色或蓝色加少许红色都会明显地呈紫味。所以很难确定标准的紫色。约翰?伊顿对紫色做过这样的描述:紫色是非知觉的色,神秘,给人印象深刻,有时给人以压迫感,并且因对比的不同,时而富有威胁性,时而又富有鼓舞性.当紫色以色域出现时,便可能明显产生恐怖感,在倾向于紫红色时更是如此。歌德说:“这类色光投射到一副景色上,就暗示着世界末日的恐怖。"
紫色时象征虔诚的色相,当紫色深化暗化时,有时蒙昧迷信的象征.潜伏的大灾难就常从暗紫色中突然爆发出来,一旦紫色被淡化,当光明与理解照亮了蒙昧的虔诚之色时,优美可爱的晕色就会使我们心醉。
用紫色表现混乱、死亡和兴奋,用蓝紫色表现孤独与献身,用红紫色表现神圣的爱和精神的统辖领域—-简而言之,这就是紫色色带的一些表现价值。
伊顿教授的对紫色的描述,的确能给我们以启示,它似乎是色环上最消极的色彩。尽管它不想蓝色那样冷,但红色的渗入使它显得复杂、矛盾。它处于冷暖之间游离不定的状态,加上它的低明度的性质,也许就构成了这一色彩在心理上引起的消极感。与黄色不同,紫色可以容纳许多淡化的层次,一个暗的纯紫色只要加入少量的白色,就会成为一种十分优美、柔和的色彩.随着白色的不断加入,也就不断的产生出许多层次的淡紫色,而每一层次的淡紫色,都显得很柔美、动人。
黑、白、灰色 我们曾经说过,无彩色的在心理上与有彩色具有同样的价值。黑色与白色时对色彩的最后抽象,代表色彩世界的阴极和阳极。太极图案就是黑白两色的循环形式来表现宇宙永恒的运动的。黑白所具有的抽象表现力以及神秘感,似乎能超越任何色彩的深度.康丁斯基认为,黑色意味着空无,像太阳的毁灭,像永恒的沉默,没有未来,失去希望。而白色的沉默不是死亡,而是有无尽的可能性.黑白两色是极端对立的色,然而有时候又令我们感到它们之间有着令人难以言状的共性.白色与黑色都可以表达对死亡的恐惧和悲哀,都具有不可超越的虚幻和无限的精神,黑白又总是以对方的存在显示自身的力量。它们似乎是整个色彩世界的主宰。
在色彩世界中,灰色恐怕是最被动的色彩了,它是彻底的中性色,依靠邻近的色彩获得生命,灰色一旦靠近鲜艳的暖色,就会显出冷静的品格;若靠近冷色,则变为温和的暖灰色。与其用“休止符”这样的字眼来称呼黑色,不如把它用在灰色上,因为无论黑白的混合、不色的混合、全色的混合,最终都导致中性灰色。灰色意味着一切色彩对比的消失,是视觉上最安稳的休息点。然而,人眼是不能长久地、无线扩大地注视着灰色的,因为无休止的休息意味着死亡。
色彩的表情在更多的情况下是通过对比来表达的,有时色彩的对比五彩斑斓、耀眼夺目,显得华丽,有时对比在纯度上含蓄、明度上稳重,又显得朴实无华。创造什么样的色彩才能表达所需要的感情,完全依赖于自己的感觉、经验以及想象力,没有什么固定的格式.
色彩有六种标准色: 红 橙 黄 绿 青 紫 这六种色中,又有细分:
(1)三原色: 红 黄 青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