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一. 重商主义
中心思想:认为国家要富强就必须增加财富的积累,而积累财富的根本途径不是靠国家内部的自身积累,而是要靠发展对外贸易,从国外输入金银货币。
观点:1.贸易观:信奉“零和游戏规则”2.对外贸易-顺差—金银流入—国家富裕;对外贸易-逆差-金银外流-国家变穷3.强调贸易顺差4。国内生产必须服从商品输出的需要,即多出口,少进口。5.国家必须积极干预经济6.采取货币政策,限制金银外流
早期重商主义,又称“重金主义”,其贸易主张为:货币差额论,晚期重伤主意,又称重工主义,其贸易主张称为贸易差额论。
早、晚期重商主义的比较
共同点:①将货币看做是财富的唯一形态②将货币多寡作为衡量国家富强程度的标准③强调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干预
不同点:①干预手段不同:早期的是行政手段(禁止输出金银,强调绝对贸易顺差)晚期的是经济手段(关税保护,鼓励手工工场发展)②如何增加货币的主张不同:早期的是多卖少买或不买,晚期的是允许货币输出及贸易顺差(某些时期或对某些地区)
三.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
要素价格均等化:在一个国家贸易模型中,两国间完全自由的贸易将使两国的生产要素价格趋于一致.
结论:自由贸易不仅会使商品价格均等化,而且会使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从而两国的所有工人都能得到同样的工资率,所有的土地都能得到同样的土地报酬率,所有的资本都能的到同样的收益率,而不论两国生产要素的供给和禀赋状况有何差别。
四. 里昂惕夫之谜:
内容:①根据H—O原理,一个国家应该出口密集地使用本国相对丰裕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进口密集地使用本国相对稀缺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们认为美国是一个资本丰裕而劳动稀缺的国家,按照H-O原理,美国应该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③里昂惕夫对美国出口商品和进口替代品的资本/劳动比率进行了计算,目的是验证H-O原理,但是结果发现美国出口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的是资本密集型产品,与理论推理结果正好相反。
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
1。熟练劳动说:里昂惕夫本人通过研究后,用劳动生产力的差异,也就是劳动力质的差异来解释悖论现象。
2.自然资源说自然资源要素与资本要素之间是互补的,如果生产某种商品的自然资源不足,就必须投入较多的资本,增添比较先进的设备来获得。
3.关税和其它贸易壁垒说H—O理论是建立在完全自由的贸易基础上的。而在现实的国际贸易中存在着大量的关税和非关税贸易壁垒,
4。生产要素密集逆转说对于那些发生要素密集逆转的产品生产过程中劳动力与资本的替代弹性很大,各个国家都会利用本国丰富的要素生产这些产品。
5.需求偏好论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确实决定了一国的比较利益,促使其出口那些密集使用丰裕生产要素所生茶的商品,不过需求偏好状况可能会抵消这些作用。
五.产业内贸易理论
定义:指同一产业内的产品在两国间互相进口和出口
原因:同质产品(就近获得原则、转口贸易、季节性、政府干预、跨国公司内部贸易)
差异产品(产品的差别性是产业内贸易的基础)
主要观点:①产品差异论②规模经济论③经济发展水平是产业内贸易的重要制约因素
六。幼稚工业论
理论背景:德国经济发展收到外国强大经济力量的冲击。
保护幼稚工业论的主要观点是:后期国家的新兴工业岂不时如同幼儿一样,没有自理能力,在自由贸易环境下必然会被国外竞争力的同类工业所摧毁,而永无长大的可能。因此在欠发达国家中政府必须通过征收关税限制国外同类产品的进口以保护本国的幼稚工业。
原因解释:1.创造财富的能力比财富更重要。2.各国发展的经济阶段不同,应实施不同的贸易政策。
保护目的:促进生产力发展。保护对象:新兴的、面临国外强有力竞争的、有发展前途的工业.李斯特的保护幼稚工业论以生产力理论为基础,以经济发展阶段论为依据,以英国、荷兰、西班牙等国的兴衰为佐证,猛烈地抨击了古典学派的自由贸易学说,建立起了一套以保护关税为核心,以阶段保护为特点的为落后国家提供保护贸易政策依据的国际贸易理论体系.
八。阐述关税同盟的静态效应
答:
1) 关税同盟是地区经济一体化的类型之一.
2) 地区经济一体化是指一个地理区域内各国一致同意减少并最终消除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以达到相互之间货物,服务和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状态过程。
3) 关税同盟的特点:a.各成员国相互取消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实现了商品的自由流动。
b.非成员方则建立起共同对外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
4) 关税同盟的静态效应应包括两方面内容,即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
贸易创造:指由于关税同盟的建立而使一个成员方的部分国内高成本产出被来自其他成员方低成本产出的进口所取代而增加的收益。
贸易转移:指由于关税同盟的建立使原来由同盟外的低成本国家提供的产品转由同盟内的高成本成员提供而创造的损失.
九.论述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答:目的:解释贸易模式的动态变动和一些产品领先地位在国家间的转移.
思路:通过分析产品技术的变化及其对贸易的影响,解释这一现象.
含义: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与国际贸易理论相结合,从动态的角度分析国际贸易的产生和国际贸易的利益。
基本思路:认为产品在其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所需要投入要素的比例是不同的,因此,产品在各阶段的生产优势在不同要素禀赋国家间转移。
技术的三阶段:
生产要素要求
产品性质
优势国家
新生期
科技人才,研发投资
知识和资本密集型
科技人才和资本充裕的发达国家
成长期
大量的资本
资本密集型
大多数发达国家
成熟期
低成本的劳动
劳动密集型
劳动充裕的发展中国家
第一阶段:新产品阶段
在创新国生产和消费
对生产的要求→人才投资 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多率
对消费的要求→高收入水平的消费倾向 先发生在高收入的资本要素丰裕的国家
特点:新产品的性能还不稳定;生产技术还没扩散;产品价格还很高;产品主要内销
第二阶段:产品成长阶段
1) 创新国在国内和国际市场拥有完全垄断地位
2) 对那些收入水平和消费结构同源技术创新国基本接近的国家出口
第三阶段:产品成熟阶段
1) 新产品在创新国已经标准化
2) 创新厂商开始授权外国厂商生产这种产品
3) 进口国厂商成为竞争者,在本国市场上与创新国竞争
第四阶段:出口市场竞争阶段
其他发达国家参与新产品的出口市场竞争
成本相对较低→出口→ 原创新国
原创新国出口全面下降 新兴工业国→模仿
第五阶段:退出阶段
1) 原创新国由出口国变成为进口国
2) 新产品在创新过的生命周期结束
3) 创新多致力于新的技术革新以引入新产品
动态表现:
生产要素的动态变化: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投入的要素比利时变动的,贸易国家间比较优势的动态转移;不同要素禀赋的国家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比较优势是不同的.
结论:一种产品在它的生命周期的运动过程中,比较优势从一种类型的国家转向另一种类型的国家。
十.比较优势论(两利取重,两害取轻)
基本内容:1)在国际分工中,如果两国生产力不等,甲国生产任何一种商品的成本均低于乙国,处于绝对优势;而乙国的劳动生产率在任何商品的生产中均低于甲国,处于绝对劣势,这时两国仍存在进行贸易的可能性。
2)遵循“有利取重,不利择轻”的原则。按照比较优势和比较劣势的定义,一个国家不论多么先进或者多么落后,都只能有一个比较哟是,另一个则为比较劣势,每个国家只要生产并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则两国的福利水平都可以增加.
国际分工之前两国的生产情况
酒W 棉布C
劳动投入量(人/年)
产出量(单位)
劳动投入量(人/年)
产出量(单位)
英国
120
1
100
1
葡萄牙
80
1
90
1
总量
200
2
190
2
两国的比较优势和比较劣势(相对劳动生产率)
酒W
棉布C
英国
100/120
120/100
葡萄牙
90/80
80/90
英国在棉布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葡萄牙在酒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英国应生产棉布,葡萄牙生产酒
分工后的生产格局 酒W 棉布C
劳动投入量
产出量
劳动投入量
产出量
英国
0
0
120+100
(120+100)/100
葡萄牙
80+90
(80+90)/80
0
0
总量
170
2.125
220
2.2
与国际分工前的情况比较,在整个世界范围内,酒的总量增加了2.125-2=0.125个单位;棉布的总量增加了2。2-2=0.2个单位
贸易之后商品拥有情况
酒W
棉布C
英国
1
1。2
葡萄牙
1。125
1
交换后的结果是:葡萄牙增加了0.125个单位的酒,英国增加了0.2个单位的棉布。
十一。进口配额制和自愿出口限制的比较
共同点都是通过数量限制来控制进口,
不同点1。从配额的控制方面(自愿出口限制出口国,进口配额制进口国)2.从配额表现形式自愿出口限制:出口国表面上自愿,实际迫于强大压力。进口配额制:进口国主动限制,3.从配额影响范围:自愿出口限制,仅应用于几个甚至一个特定的出口者。进口配额制应用于一国大多数供给者的进口4。从配额适用时限:自愿出口限制:较长,往往为3—5年,进口配额制:相对较短,往往为1年。5。对出口国影响:在实施资源出口限制的条件下,出口国既有损失,也有获利,获利可能大于损失.
一. 名词解释
1. 倾销:是一种国际市场上得价格歧视行为,是指企业以低于国内价格(或生产成本)的价格在国外市场上销售产品的一种不正当的竞争行为。
2. 技术性贸易壁垒:指进口国通过颁布法律、法令、条例对进口商品建立各种严格繁杂可可而且多变的技术标准、技术法规和认证制度等方式,对外国进口商品实施技术、卫生检疫、商品包装和标签等标准,从而提高产品技术要求增添进口难度,最终达到限制外国商品进入,保护国内市场的目的。
3. 战略性贸易政策:由于国际市场上的不完全竞争性和规模经济的存在,一国政府可以通过补贴和保护国内市场的手段,扶植本国战略性产业的成长,增强其在国际市场上得竞争力,夺取市场份额,获取规模经济和垄断收益。
4. 出口信贷:出口国的银行对本国的出口厂商或进口厂商提供货款以鼓励商品出口。
5. 地区经济一体化:是指一个地理区域内各国一致同意减少并最终消除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以达到相互之间货物、服务和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状态或过程
6. 关税的种类:按征收的对象或商品的流向分类:进口税、出口税、过境税按征税的目的分类:财政关税、保护关税(普通保护关税,特别保护关税(进口附加税,差价税))按税率上的差别待遇分:普通关税、最惠国关税、特惠关税、普遍优惠制关税;按征税的一般方法或征税标准分为:从量税、从价税、选择税、混合税;按关税保护程度或有效性分为名义关税、有效关税.
7. 国际贸易:是指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进行的商品交换活动。
8. 对外贸易:从某个国家或地区的角度来看,是指该国或地区同别国或地区进行的商品交换活动。
9. 总贸易:是以国境(领土范围界限)为标准统计的进出口贸易。
10. 专门贸易:是以关境(全面实施统一海关法令的境域)为标准统计的进出口贸易。
11. 国际贸易额:世界各国和地区的进口额或出口额按同一种货币单位换算后的加总价值。
12. 世界进口总额:是把世界各国的进口总额按同一货币单位换算后加总。
13. 世界出口额:是把世界各国的出口总额按同一货币单位换算后加总。
14. 对外贸易额:在一定时期内一国的进口总额与出口总额的总和。
15. 贸易量:用进出口商品的计量单位(如数量、重量等)表示的反映贸易规模的指标。
16. 国际贸易量=国际贸易额/出口价格指数x100
17. 货物贸易:又称有形贸易、商品贸易,指各种有形的、看得见的商品的贸易。
18. 服务贸易:又称无形贸易,指国际间各种无形商品即服务的进出口。
19. 技术贸易:指不同国家的企业、经济组织或个人之间,按一般商业条件出售或购买其技术使用权的行为。
20. 直接贸易:指货物生产国与货物消费国之间直接进行的货物买卖活动。
21. 转口贸易:又称中转贸易,指货物生产国与货物消费国之间通过第三国进行的货物买卖活动。
22. 国境贸易:某种商品从商品生产国经由第三国输往商品消费国销售,对第三国来说,这项买卖就是国境贸易.
23. 对外贸易货物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进出口贸易中各类货物的构成。
24. 国际贸易货物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某大类或某种货物贸易与整个世界出口贸易额之比。
25. 对外贸易地理方向:又称对外贸易地区分布或国别构成,指一定时期内各个国家或国家集团在一国对外贸易中所占有的地位.
26. 国际贸易地理方向:也称国际贸易地区分布,指世界各国、各个国家集团、各洲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
27. 对外贸易依存度:又称对外贸易系数,指该国的对外贸易额在该国国民生产总值(GNP)或国内生产总值(GDP)中所占的比重,一般以百分数表示。
28. 出口依存度: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出口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
29. 进口依存度:一国在一定时期内进口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
30. 世界贸易依存度:指世界贸易总额占世界生产总值的比重.
31. 贸易条件:又称交换比价或贸易比价,指一个国家出口商品的价格与进口商品的价格之比。
32. 贸易差额: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里,出口额与进口额的相差数。
33. 贸易顺差:出超,出口额大于进口额。
34. 贸易逆差:入超,出口额小于进口额。
35. 国际分工:指世界上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国内分工向国外的延伸与补充.
36. 世界市场:由国际分工和贸易联系起来的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以商品流通和劳务交换为主要内容的商品交换活动的总和。
37. 要素密集:指在不同商品的生产过程中使用不同生产要素的比例不相同的属性。
38. 要素价格均等化:在一个两国贸易模型中,两国间完全自由的贸易将使两国的生产要素价格趋于一致。
39. 产业内贸易:指同一产业内的产品在两国间互相进口与出口.
40. 产品生命周期:指的是产品要经历投入、成长、成熟和衰退等时期。
41. 幼稚工业:指处于成长阶段尚未成熟,但具有潜在优势的产业。
42. 关税:是进出口商品经过一国关境时,由政府所设置的海关向其进出口商所征收的税收。
43. 进口配额制:一国政府对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进口的某些商品的数量或金额加以直接限制。
44. 自愿出口限制:指出口国家或地区在进口国的压力下,自动规定在一定时期内特定商品对进口国的出口额度,超过额度即禁止出口。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