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ICD—10:M30.301)
(二)诊断依据:根据《临床治疗指南—小儿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诸福堂实用儿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1。 病因:主要由于细菌、病毒及其毒素引起的感染,多在上呼吸道感染后或肠道炎症之后发病。(1)常见感染病原有柯萨其B病毒(病毒及其毒素经血循环到达回肠系膜引起淋巴结的急性炎症);(2)链球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也是引起本病的重要因素(这些化脓菌及其产物从原发病灶经血行或淋巴结途径引起肠系膜淋巴结的急性感染,炎症通常较为剧烈);(3)肠道内的细菌及寄生虫,如沙门氏菌、耶尔森菌、血吸虫、阿米巴原虫等,可经肠壁直接侵入肠系膜淋巴结内,引起特殊性炎症,但临床上较少见。
2。 临床表现:
(1)主要症状: 腹部症状:腹部疼痛是患儿主要就医的原因。腹痛发生较急,常呈绞痛性及阵发性的特点。间歇期腹痛明显好转,或毫无不适,照常活动。腹痛部位常较广泛,疼痛可始于上腹、脐周或全腹,以后局限右下腹部。常伴有轻度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及腹泻等 。
(2)伴随症状:上呼吸道感染:患儿近期内曾有低热、咽痛及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或就医时正值上感期表现为腹痛的同时有发热、头痛及咽痛等(占42.5%)。
(2)查体:浅表淋巴结肿大,颈侧表浅淋巴结可有反应性增大,触诊可及肿大伴有触痛的淋巴结,病愈后肿大的淋巴结可恢复正常。腹部压痛以右下腹部为主,但范围较广泛,压痛明显的部位,经常变化不恒定。左侧卧位时,压痛点也可移向左侧,腹肌紧张较轻或无,反跳痛常为阴性。部分患儿在右下腹可触及状伴压痛的肿块,很可能是肿大的肠系膜淋巴结。
(三)进入路径标准
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ICD—10:M30。301编码;
2。 当患儿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治疗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四)治疗方案的选择
1. 一般治疗:卧床休息,清淡易消化饮食,少食多餐;
2。 抗感染、降温、补液等治疗,需要时请外科会诊。
3. 局部治疗:可行腹部推拿理疗。
4。 对症、支持治疗:
(五)标准住院日为4—7天。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入院后第1天必需检查项目有血常规、尿常规、粪常规、肝肾电糖、CRP、PCT、抗链球菌溶血素、必检四项、血培养、咽试子培养胸片、心电图、腹部超声等。
(七)出院标准: 1。 发热、腹痛、呕吐等症状消失,精神食欲好;2. 腹部无异常体征;3. 实验室检查各项指标恢复正常。
(八)变异及原因分析:伴有影响本病治疗效果的合并症或并发症,如命体征平稳,有急腹症,需要转外科进行相关诊断和治疗, 生命体征平稳,并发重症腹膜炎、感染性休克需住PICU治疗。
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临床路径标准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ICD-10:M30。301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门诊号: 住院号:
住院日期: 年 月 日 出院日期: 年 月 日 标准住院日4—7天
时间
住院第1天
住院第2-4天
住院第5—7天(出院日)
主
要
诊
疗
工
作
□ 询问病史及体格检查
□ 完成病历书写
□ 病情告知
□ 制定治疗方案
□ 如患儿病情重,需及时请示上级医师
□ 上级医师查房
□ 整理送检项目报告,有异常者应及时向上级医师汇报,并予相应处理,注意防治并发症
□ 上级医师查房,同意其出院
□ 完成出院小结
□ 出院宣教:向患儿家属交代出院注意事项。
重
要
医
嘱
长期医嘱:
□ 儿科护理常规
□ 一~二级护理
□ 流质、半流质饮食
□ 心电、氧饱和度监护(需要时)
□ 抗感染
□ 胃肠粘膜保护剂
□ 解痉止痛
临时医嘱:
□ 血、尿、粪常规
□ 肝肾功、电解质、血糖、必检四项、PCT、CRP、血气(必要时)
□ 腹部超声,腹部CT(必要时)
□ 根据脱水情况予补液、纠正酸碱失衡、电解质紊乱
□ 发热时予降温
长期医嘱:
□ 儿科护理常规
□ 一~二级护理
□ 流质、半流质饮食
□ 心电、氧饱和度监护(需要时)
□ 抗感染
□ 胃肠粘膜保护剂
□ 解痉止痛
临时医嘱:
□ 复查异常实验室检查指标,复查腹部超声或CT (必要时)
出院医嘱:
□ 出院带药
□ 门诊随诊
主要
护理
工作
□ 入院护理评估
□ 入院宣教
□ 定时监测体温
□ 必要时记24小时出入量
□ 每日护理评估
□ 定时监测体温
□ 记24小时 出入量(必要时)
□ 出院宣教
□ 帮助患儿家属办理出院手续
病情
变异
记录
□ 无 □ 有,原因:
1。
2。
□ 无 □ 有,原因:
1.
2。
□ 无 □ 有,原因:
1.
2。
护士
签名
医生
签名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