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秀房沟煤矿机械化改造项目总结.doc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4035447 上传时间:2024-07-25 格式:DOC 页数:39 大小:124.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秀房沟煤矿机械化改造项目总结.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秀房沟煤矿机械化改造项目总结.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目 录 第一章:项目基本情况 1 第一节 建设项目批准文件 1 第二节 矿井井田概况 1 第三节 井田境界及资源/储量、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10 第二章:建设内容完成情况 12 第一节 开拓与开采系统 13 第二节 矿井通风系统 15 第三节 瓦斯防治系统 15 第四节 粉尘防治系统 16 第五节 防灭火系统 17 第六节 防治水系统 17 第七节 电气系统 18 第八节 提升、运输系统 19 第九节 安全避险“六大系统" 20 第三章:管理机构及生产管理制度建设情况 22 第一节 安全管理机构与人员 22 第二节 生产管理制度 23 第四章:人员培训、持证上岗、劳动定员情况 24 第一节 人员培训、持证上岗 24 第二节 劳动定员管理制度 25 第五章:项目招投标及履约情况 27 第六章:工程质量认证情况 27 第七章:主要设备检测检验情况 28 第八章:专项验收情况 32 第九章:联合试运转情况 33 第十章:项目效益与建设效果分析 34 第一节 概算总概算 34 第二节 上年度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34 第十一章:存在问题及处理建议 35 附件: 1、秀房沟煤矿机械化改造设计的批复; 2、关于秀房沟煤矿机械化改造安全设施设计的批复; 3、秀房沟煤矿机械化改造项目联合试运转的批复; 4、关于秀房沟煤矿机械化技术改造项目单项工程质量备案验收意见的通知; 5、建设工程消防验收意见书; 6、关于秀房沟煤矿机械化技术改造项目档案验收意见; 7、秀房沟煤矿机械化改造项目安全设施及条件验收的批复; 8、秀房沟煤矿机械化改造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竣工验收的批复; 9、秀房沟煤矿机械化改造项目联合试运转报告; 10、陕西省煤炭生产安全监督管理局关于2012-2013年度第二批矿井瓦斯等级鉴定结果的通知; 11、关于《铜川市耀州区秀房沟煤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意见的报告; 12、煤炭工业建设工程质量监督书; 13、秀房沟煤矿机械化改造项目工程开工备案的通知; 14、陕西省煤矿《安全评价报告》备案登记表; 15、煤炭生产许可证; 16、安全生产许可证; 17、采矿许可证(正、副本); 18、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正、副本); 19、煤矿矿长资格证; 20、矿长安全资格证. 第一章 项目基本情况 第一节 建设项目批准文件 (1)陕西省煤炭生产安全管理监督局发〔2012〕66号文件《铜川市耀州区秀房沟煤矿机械化改造设计的批复》; (2)陕西煤矿安全监察局发〔2012〕170号文件《铜川市耀州区秀房沟煤矿机械化改造安全设施设计的批复》; (3)陕国土资储备[2004]18《陕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秀房沟煤矿资源储量说明书》矿产资源储量备案证明; (4)陕西省煤炭生产安全管理监督局发〔2013〕84号文件《关于铜川市耀州区秀房沟煤矿机械化改造项目联合试运转的批复》; (5)陕西省国土资源资产利用研究中心发〔2012〕91号关于《铜川市耀州区秀房沟煤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意见的报告. 第二节 矿井井田概况 (一)地理概况 1、交通位置 矿井位于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西北部约50km处,行政区划属铜川市耀州区照金镇管辖。地理坐标:东经108°37′56″~108°40′26″,北纬35°05′48″~35°07′56″。 矿井南部有2.8km的公路与柳(林)—照(金)公路相接,距离铜川市新区约46km,交通条件便利。 2、地形地貌 矿井地处陕北黄土高原南部,井田内河谷发育,森林茂盛,山峦重迭起伏,处处可见洛河组砂砾岩形成的陡壁,属中低山区地貌.最高点为矿区东南部,海拔+1555。7m,最低处位于秀房沟河谷,标高+1236。1m,相对高差320m。 3、地表水系 井田范围南部有自西北向东南流向的秀房沟河流,流量约1000~13881m3/d,流量随季节性变化。 4、气象 本区属大陆性半干旱气候。年降水量约350~820mm之间,平均585mm.相对湿度60%,最高39。7℃,最低–17.9℃,平均气温12。3℃。多风,冻结最大深度为0.6m。 5、地震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本区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g,分组为第三组. (二)井田周围情况 矿井西部有照金、西川等煤矿,西以照金井田为界,北部、西部以煤层零点边界为界,东南部与已关闭的薛家寨、玉峰煤矿为界。 (三)井田地质 井田位于旬耀矿区南部,据地表及钻孔揭露,地层由老至新有:三叠系上统胡家村组;侏罗系下统富县组;中下统延安组,中统直罗组;白垩系下统宜君组、洛河组;第四系上更新统马兰组,全新统冲击层、沉积物。现由老到新简述如下: 1、三叠系上统胡家村组(T3h) 为含煤地层之基底。湖相沉积,厚度不详.全井田分布. 岩性主要有灰绿色、浅灰色粉砂岩、泥岩组成。夹薄层灰绿色细粒砂岩。泥岩具贝壳状断口,水平层理发育,性脆。 2、侏罗系下统富县组(J1f) 为含煤地层下伏地层。属残积相沉积.厚2。81~38.05m,平均厚度13。81m。全井田分布. 岩性为紫灰、灰绿、紫红、黄褐等杂色泥岩。滑面发育,含菱铁矿钙粒。团块状构造,易风化,易碎,遇水极易膨胀。为K1标志层. 3、侏罗系中下统延安组(J1-2y) 为含煤地层。属一套含煤的河沼相沉积.厚1.10~76.50m,平均厚度35。65m。按岩性、岩相含煤性自下而上划分为二段三个旋迥。现自下而上分述如下: (1)第一段即第一旋迥。始于延安组底界,止于4-1煤层顶板。为沼泽相沉积。厚9。50~40.73m,平均厚度18。51m。该旋迥底部为滞后沼泽相的灰色、灰褐色的块状砂质泥岩,含植物根化石,滑面发育,团块状,俗称根土岩。下部常为充水泥炭沼泽相的中厚层状的灰黑色炭质泥岩,发育微波状水平层理,常见之物化石。中上部为4—2和4—1煤层,其间夹有灰白色细砂岩,灰黑色粉砂岩或泥岩。顶部常为中厚层状的灰黑色粉砂岩或砂质泥岩,发育水平层理、微波层理,可见小型交错层理,常见植物化石。 (2)第二段及Ⅱ、Ⅲ旋迥。厚5。07~57。67m,平均17。14m。Ⅱ旋迥始于K2标志层,止于3号煤层顶板.二元结构明显,具下粗上细的特点。其下部为灰白色粗、中粒长石石英砂岩。 岩矿鉴定标明:砂岩矿物成份石英含量大于70%,长石含量小于15%,分选性中等,孔隙式~接触式泥质胶结。发育交错层理,含炭屑和植物杆支化石定为标志层K2。中上部以灰黑色、灰白色粉砂岩为主,夹有3号薄煤层 ,发育块状层理,水平、微波状层理,见植物碎屑化石。Ⅲ旋迥仅见XF3号钻孔中,其下部为一套灰白色岩屑长石石英粗粒砂岩,向上渐变为灰色粉砂岩。砂岩中可见交错层理,粉砂岩中发育块状层理及小型交错层理. 4、侏罗系中统直罗组(J2z) 为含煤地层上覆地层。属半干旱气候下的河流相沉积。厚度27。04~57.60m,平均厚度43。82m。井田南部有出露.该组地层分为上下两段。 下段厚0。85~40.79m,平均厚度22。08m,底常为一层紫灰,灰白色含砾粗粒砂岩,砾径一般2~5mm,砾石成份以石英为主,由下向上渐细,定为标志层K3,其上以灰绿色、灰白色、灰色长石、石英粗粒砂岩,细砂岩为主.矿物成份石英含量65%左右,风化长石约15%;分选性差,孔隙—接触式泥钙质胶结,发育块状层理、大型交错层理。 5、白垩系下统 (1)宜君组(K1Z1):为一套冲积扇沉积,厚度23。44~34.88m,平均31。04m,井田内分布较稳定。出露于井田南部。 岩性为紫灰色、棕红色砾岩.砾石成份以灰岩为主,少量石英岩和变质岩。砾径5~10cm,大者可达0。5~1。00m。次园状,分选性差,泥钙质胶结,砂质充填,坚硬,具迭瓦状构造。 (2)洛河组(K2Z2):为风成沙丘夹冲积扇沉积物。厚度20。22~415。15m,平均184.63m。 下部岩性以棕红色、紫红色中粒砂岩为主,局部夹有紫灰色砾岩薄层,砂岩成份以石英为主,长石次之,分选性中等,泥质胶结疏松发育大型交错层理.上部地层以紫灰色、棕红色砾岩为主,夹有棕红色中粒砂岩。砾石成分以灰岩为主,次为石英岩。砾径2~7cm,最大砾径60cm,多呈扁圆状、椭圆状、滚圆度好,分选性差,泥钙质胶结,砂质充填,地形上呈陡峭山崖. 6、第四系(Q) 厚度0~26.63m,平均厚度8.00m。 (1)更新统马兰组(Q3m) 浅黄色亚粘土,夹有钙质结核层,柱状节理发育,分布于山顶或山坡。 (2)全新统(Q4) 坡砂物(Q4dl):由砾石、砂土堆积而成。砾石成分以灰岩,石英岩为主。风化的中粒砂岩和黄土充填其中。分布于山脚地带. 冲积层(Q4dl):顶部为粉砂质粘土层,其余为由砾石、砂组成的砂砾层.砾石成分以灰岩为主,沙粒、黄土充填其中,分布于河谷及其阶地之中。 (四)构造 秀房沟井田为一宽缓的小向斜,定名为秀房沟向斜。轴向近东西,长约4.2km。宽约2。5~3km,幅度呈簸箕向东敞开。南翼倾角5~8°,北翼倾角约2°左右。本井田未发现断裂,无岩浆活动,为一缓倾斜的简单向斜构造,开采区构造属简单类型。 (五)可采煤层 (1)、含煤地层:中下侏罗统延安组为井田的含煤地层,含煤三层。自上而下编为:3号煤层,4-1煤层和4-2煤层.分述如下: 3号煤层位于延安组第二段下部,分布于井田北部和南部.见煤点4个,均不可采,煤层厚度0。07~0。60m,平均0。36m。在XF16号钻孔3煤层呈现为三个分层,但仍不可采。 4-1煤层、4—2煤层均位于延安组第一段中上部。4-1煤层大部分可采煤层,4-2煤层全区可采。另外在XF11与XF15两个钻孔中4—1煤层之下见0.42、1.50m及XF15与XF6两孔4-2煤层之上见到0。20,0.30m等不稳定的见煤点。其中仅一个点可采。因为零星见及、又不稳定,故未编号. 井田内含煤地层平均厚度35.65m,煤层总厚平均6.66m.含煤系数18。7%。 (2)、可采煤层 4—1煤层和4—2煤层为可采煤层,分述如下: ①、4—1煤层 4—1煤层位于延安组第一段上部,分布于井田中南部。见煤点12个,可采点9个,煤层厚度0.04~3。10m,平均1。80m。可采厚度为0。81~2。90m,平均厚度1。99m。4-1煤层无夹矸或一层夹矸.岩性为黑色炭质泥岩或粉砂岩。厚0.20~0。62m,结构简单。含夹矸见煤点主要分布井田东南部,总体看4-1煤层在向斜轴部较厚,向两翼变薄至尖灭,较有规律.可采面积4.96平方公里.属大部分可采的较稳定型. ②、4—2煤层 4—2煤层位于延安组第一段中部,4—1煤层之下。全井田分布见煤点14个,可采见煤点13个,煤层厚0.68~9.50m,平均厚度4。50m。可采厚度0。8~6。75m,平均厚度3。96m,可采面积8.76km2,层位稳定.厚度变化有规律。井田东南部XF6号钻孔煤层厚度最大,由此向北、西、南三个方向递减,即沿XF6、XF15、XF14、XF13、XF16各孔呈北西300°一线厚度较大,有3.5m至4.60m。向两侧厚度渐变薄直至尖尖减。该线与向斜轴呈50°夹角.煤层厚度愈大,含夹矸层数愈多。沿XF6、XF15、XF14、XF13、XF16一线,夹矸层数为6层、4层、3层、2层、1层,夹矸总厚度由2。75m递减为0.4m,由此向两侧夹矸层数渐变为3~1层,厚度一般为0.1~0.2m.夹矸岩性为黑色炭质泥岩、泥岩或粉砂岩,综上所述4-2煤层为结构简单至较复杂的较稳定的全区可采煤层. (六)煤质 (1)煤的物理性质 4—1和4—2煤层为褐黑色,沥青光泽。阶梯状及参差状断口.条带状结构,层状构造。有时显水平及微波状层理.外生裂隙不甚发育,内生裂隙有方解石及黄铁矿薄膜充填。煤层由亮煤,暗煤,丝炭和镜煤所组成,以半亮—半暗型煤为主。 各煤层显微组分中镜质组+半镜质组含量在28。0~49。0%之间,平均35.6%.丝质组+半丝质组含量在38。0~63。6%之间,平均56。3%.稳定组分含量在1。5~4。2%之间,平均2.9%。有机总量平均大于94%.无机组分中以粘土类和碳酸盐矿物为主,次为硫化物,氧化物少量.碳酸盐矿物呈星点状及浸染状分布于基质体内. (2)煤的化学性质 各煤层原煤水份变化在5。95~9。34%之间,水份含量较高. 4—1煤层原煤灰份变化在13.57~19。44%,平均16。58%,以中灰煤为主,低灰煤少量。 4-2煤层原煤份变化在16。32~26.05%之间,平均20。56%,属中灰煤。 4—1煤层浮煤挥发份变化在32.83~42.04%之间,平均37%。 4—2煤层浮煤挥发份变化在34。58~40。86%之间,平均37。72%。 4—1煤层原煤全硫变化在0。39~5.28%之间,平均2.09%,以中硫煤为主,低硫煤少量,富及高硫煤仅零星分布。 4—2煤层原煤全硫变化在0.65~3。15%之间,平均1。34%以低硫煤为主,特低硫和中硫煤少量。 4-1煤层原煤磷含量变化中0。002~0.060%之间,平均0。021%。以低和特低磷煤为主。 4—2煤层原煤磷含量变化中0.000~0。047%之间,平均0。022%,以低磷煤少量。磷份的变化总趋势是井田南部含量小于北部。 井田内各煤层粘结性指数为零,焦渣特征为2~3。说明煤层不具粘结性或具有微弱粘结性,结焦性能差。 4—1煤层原煤干燥基低位发热量变化在24。24~26.43MJ/kg之间,平均25。37MJ/kg。属中高~高热值等。 4—2煤层原煤干燥基低位发热量变化在21。62~25。15MJ/kg之间,平均23。87MJ/kg.属中高~高热值等. (3)煤类及工业用途 井田内主要可采煤层4—2煤层以长焰煤为主,不粘煤仅零星分布。4—1煤层大部分为长焰煤。 各可采煤层不具或具有微弱粘结性,属中~低灰、低~中硫、低~特低磷、中高~高热值、高熔灰分长焰煤和不粘煤,热稳定性好。煤对二氧化碳反应性较强,可作为气化用煤。 (七)水文地质 陕西省煤田地质局一九四队提交了《陕西省旬耀矿区秀房沟井田勘探(精查)地质报告》,本井田水文地质勘探类型为以裂隙充水为主的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型,即Ⅱ类Ⅰ型。 根据2012年5月由陕西全安煤矿安全技术服务有限公司编制的《铜川市耀州区秀房沟煤矿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划分结论,将秀房沟煤矿水文地质类型确定为“中等"类型. (八)煤层顶、底板工程地质特征 煤层老顶以浅灰色、灰白色粗砂岩为主,部分地段相变成中砂岩,细砂岩,属中等稳定的不易冒落顶板。煤层底板以灰色、灰黑色炭质泥岩为主,易吸水发生底鼓. (九)瓦斯、煤尘及煤的自燃倾向 根据陕西省煤炭生产安全监督管理局以“陕煤局发【2013】107号”批复2012-2013年度第二批矿井瓦斯等级鉴定结果的通知中,秀房沟煤矿矿井绝对瓦斯涌出量为5.33m3/min,相对瓦斯涌出量3.22m3/t;回采工作面最大瓦斯涌出量2.23 m3/t,掘进工作面最大瓦斯涌出量1。52m3/min,矿井CO2绝对涌出量1。58 m3/min,相对涌出量0。95m3/t,属低瓦斯矿井。 根据陕西省煤矿设备检测中心分析报告:煤尘爆炸指数为36,具爆炸危险。煤层属自燃煤层,煤堆存放3~6个月可自燃发火。 第三节 井田境界及资源/储量、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一、井田境界及资源/储量 (一)井田境界 陕西省国土资源厅于2011年1月12日核发的采矿许可证(C6100002011011120104192)。批准开采标高:+1010~+1120m,由7个拐点圈定,面积约8。4739km2。走向4km,北翼倾向1km,南翼1.7km。 (二)资源/储量 1、矿井保有资源量 根据陕国土资储备〔2004〕18号文《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秀房沟煤矿资源储量说明书》矿产资源储量备案证明,估算基准日2003年10月31日,秀房沟煤矿采矿证许可范围内保有资源储/量4665万吨。其中4—1煤层有934万吨,4—2煤层有3731万吨。 根据矿方提供的2003年至今动用资源量统计情况,共计动用量为357.97万吨。其中动用4—1煤资源量134.53万吨,动用4-2煤资源量223.44万吨。 2、矿井工业资源/储量 矿井工业资源/储量:保有资源量中探明的资源量331和控制的资源量332,连同推断的资源量333的大部,再减去2004年至今动用资源量得出矿井工业资源/储量。经计算,全井田矿井工业资源/储量为4073。43万吨。 3、矿井设计资源/储量 矿井设计资源/储量是指矿井工业资源/储量减去设计计算的断层煤柱、防水煤柱、井田境界煤柱和已有地面建(构)筑物需留设的保护煤柱等永久煤柱损失后的储量.经计算矿井永久煤柱损失量总计485.3万吨,设计资源/储量为3588。13万吨。 4、矿井设计可采储量 矿井设计可采储量=(设计资源/储量-井筒及工业场地保护煤柱-主要井巷煤柱)×采区回采率。本井田主要可采煤层4—1、4—2号煤层结构简单,赋存较稳定,采区回采根据煤层的不同厚度选取,4—1煤层(中厚煤层)取80%,4-2煤层(厚煤层)取75%。经计算,矿井设计可采储量为2412.74万吨. 二、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本次机械化改造矿井建设规模确定0.90Mt/a。计算服务年限20.6a.储量备用系数取1。3,矿井设计服务年限符合现行《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关于改扩建矿井服务年限的规定. 第二章 建设内容完成情况 矿井机械化改造项目于2009年5月开工建设,由温州建峰矿山工程有限公司、浙江中宇实业发展有限公司、铜川第五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陕西中原建设有限责任公司、铜川兰天煤矿专用设备有限公司等单位承建施工,西安煤炭建设监理中心进行全过程工程监理,煤炭工业铜川矿区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进行全过程工程质量监督。现矿建、土建、安装工程已全部竣工,井上下各系统的改造工程已按照设计规模、标准和内容建设完工,井上下各生产系统已形成:开拓与开采系统、矿井通风系统、瓦斯防治系统、粉尘防治系统、放灭火系统、防治水系统、电气系统、提升运输系统、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的矿井安全监测、监控系统、人员定位系统、压风自救系统、供水施救系统、通讯联络系统、紧急避难系统、避难硐室设备安装到位并投入使用.各系统运行情况如下: 第一节 开拓与开采系统 (一) 矿井开拓布置: 主斜井:在工业场地内新建一主斜井,井口标高+1271m,井口坐标(X=36559248,Y=3885633),井底标高+1013.5m,井筒斜长915m,井口方位角190°,井筒倾角16。8°,净断面11.8m2,井筒内装备宽0.8m的胶带输送机,担负全矿井的煤炭远输任务,井筒内敷设高压电缆,兼作进风井和矿井的安全出口。 副斜井:将原来的混合提升斜井延伸23m作为副井,(X=36559163。6,Y=3885716.6),井口标高+1268m,井底标高+1023。48m,井筒斜长579。82m,井口方位角150°净断面8。9m2。井筒内铺设30kg/m轨道,担负矿井的材料、设备、矸石升降任务.兼作进风井,是矿井的安全出口之一。 回风井:利用原回风斜井功能不变,仍作为回风井,井口坐标(X=36559132.460,Y=3885690。540),井口标高+1268.7m,井底标高+1041.17m,井筒斜长535。48m,井口方位角150°净断面6。9m2。担任全矿井的回风任务,并作为矿井的安全出口之一. (二) 水平划分:单水平斜井开发全井田. 沿向斜轴部布置+1010m水平大巷,主斜井直接落平后与胶带输送机巷通过煤仓联系,副斜井和回风斜井利用原井筒延伸通过集中下山巷道与+1010m水平轨道大巷和+1030m回风大巷联系。在集中轨道下山设井底水仓、水泵房及变电所服务于全井田,故水平标高定在+1010m. (三) 开拓巷道布置 根据矿井生产能力、通风和运输条件,以及现行规程、规范的要求,设计将井下主要巷道布置在4-2煤层中,留护底煤,防止底鼓。全井田共布置两组大巷,即一采区(利用242采区)大巷组,+1010m水平大巷组,每组大巷均为三条,即:一条胶带运输大巷、一条轨道运输大巷和一条回风大巷. 设计井下大巷为直墙半圆拱形断面。根据井下大巷设备布置、通风、运输等要求,设计胶带运输大巷净宽3.2m,净高2。84m,净断面积8。0m2,轨道远输大巷净宽3.7m,净高3.12m,净断面积10。1m2;回风大巷净宽3。6m,净高3.2m,净断面积10.1m2。 (四)采区划分及开采顺序 井田划分为三个采区。设计以矿井现生产的242采区(现生产采区)为首采区(一采区),以+1010m大巷组以北为二采区,以南为三采区。各采区的开采顺序依次为:一采区(242采区)→二采区→三采区。 (五)主要硐室:在副斜井井底车场附近设有井下消防材料库、中央变电所、水泵房、水仓等;在主斜井底设有井下煤仓;在1010轨道巷设有避难硐室。 (六)主要巷道及系统:井下布置三条主要大巷,胶带运输机大巷,辅助运输大巷,回风大巷. (七)工作面开采:首采工作面布置在一采区,利用现242采区大巷组两侧条带布置工作面,设计布置一个24213工作面保证全矿井产量,工作面长度90m,走向800m左右,煤层倾角2°-5°,采高4。0米,已采完封闭;现正在开采24211工作面,工作面长度120m,走向830m,煤层倾角 0-4°,采高2.8m,采用走向长壁、综放全部垮落法采煤。 第二节 矿井通风系统 矿井采用中央并列式通风方式,抽出式通风方法。由主斜井、副斜井进风,回风斜井回风。在回风井口安装2台FBCDZ-10—№26型矿用防爆对旋轴流式通风机,一台工作,一台备用。矿井总进风量3718m3/min,总回风量3768m3/min,负压1550Pa。采煤工作面采用“U"全负压通风,掘进工作面采用局扇压入式通风,主要硐室采用独立通风。矿井通风设施齐全,风量、风速符合设计要求;主要通风机经陕西煤矿安全装备检测中心测试合格;委托陕西煤矿安全装备检测中心进行了矿井通风阻力测定,等积孔为1。88m2;反风演习各项参数满足《煤矿安全规程》规定要求。矿井制定了通风管理制度和岗位责任制,配备了管理人员,通风仪器仪表进行日常维护,并定期进行校验、鉴定. 第三节 瓦斯防治系统 根据《陕西省煤炭生产安全监督管理局关于2012—201 3年度矿井瓦斯等级鉴定结果的批复》,该矿为低瓦斯矿井。矿井采用风排、抽放、自动监控、人工检测等措施相结合的瓦斯综合防治系统。矿井建有井下移动抽放系统,装备2台ZWY105/132-G型矿用移动瓦斯抽风泵,对工作面上隅角进行埋管抽放.装备一套KJ66NB型安全监控系统对井下各种有害气体进行实时监测,配置31台光干涉瓦斯测定器,组建32名专职瓦斯检查人员队伍,分三班对井下进行定点和巡回检测;配备150台AZJ-2000型便携式沼气检测报警仪,可保证各级领导、班组长、特殊工种人员入井携带,以便随时监测作业地点瓦斯含量;采煤机、综掘机安装有机载式瓦斯断电仪。井下主要大巷、采煤工作面顺槽、掘进巷道等按规定设置有隔爆水棚。矿井瓦斯防治机构健全,瓦斯管理制度和报表完善,仪器仪表齐全,并定期校验。 第四节 粉尘防治系统 矿井建立了消防、洒水共用管路系统,地面工业广场建有1×300m3.和2×2 00m3消防洒水池。主供水管路采用Φ108×5无缝钢管由回风斜井敷设入井,大巷采用Φ108×5无缝钢管,工作面顺槽、掘进巷道采用DN50镀锌钢管向各用水地点供水。井下建有完善的支状管网和消防洒水设施,安设有消防栓、三通闸阀及净化水幕装置,各转载点安设喷雾洒水装置,采煤机、掘进机装有内外喷雾设施。井下胶带运输机每50m、其他巷道每100m设置一个DN25的给水栓;主要大巷、采掘工作面安装了隔爆水棚。矿井各项防尘管理制度健全,定期对井巷煤尘进行冲洗、清扫;配备2台CCZ-1 000型直读式粉尘浓度测量仪,按规定对各作业地点煤尘进行检测;职工佩戴有过滤式防尘口罩. 第五节 防灭火系统 矿井开采II类自燃煤层。矿井采用以黄泥灌浆、注氮为主,注凝胶和三相泡沫为辅的综合防灭火措施。矿井在回风井场地建立地面永久灌浆站,采用“随采随灌”和“采后灌浆"相结合的灌浆方法.地面泥浆搅拌站和泥浆池容积2×21m3,安装水泵IS100—65—2 0型2台,采用一趟Φ108×4无缝钢管向工作面灌浆。安装2套DT—700型井下移动式注氮设备,采用Φ108×4无缝钢管向采空区注氮;建立井下移动式压注凝胶防灭火系统,在综采工作面回风顺槽安装ZM-5/1.8m煤矿用注浆泵,通过φ32高压软管将混合凝胶液注入采空区,隔绝采空区浮煤氧化自燃。建立井下三相泡沫防灭火系统,通过定量螺旋泵将发泡剂注入到注浆管路中,浆液与发泡剂在混合器中充分搅拌混合后进入发泡器,将产生出高倍数三相泡沫注入工作面采空区。矿井安装一套KSS-200型煤矿防灭火束管自动监测系统,对井下各种有害气体进行定期检测.矿井建立了消防洒水系统,按规定安设了消火栓;主要硐室均采用不燃性材料支护,并在机电硐室及其他地点配备了消防器材。采煤工作面两顺槽均按规定预筑了防火门;井上、下建立了消防材料库;地面变电所及工业广场建(构)筑物分别安装有避雷装置. 第六节 防治水系统 矿井水文地质类型为以裂隙充水为主的水文地质条件中等型,矿井正常涌水量20m3/h,矿井最大涌水量60m3/h。矿井在副斜井底建立中央水泵房,设有主、副两个水仓,容量1022m3。安装3台D85—45×8型矿用多级离心式水泵,沿主斜井筒敷设两趟Φ133×5无缝钢管,将水直接排至地面污水处理站.另外,在回风斜井底设立临时水仓,安装3台100D45×7型水泵,沿回风斜井敷设一趟DN125无缝钢管,用于井筒渗水及附近积水的排放。主排水系统经陕西煤矿安全装备检测中心检测合格。 矿井编制了中长期防治水规划和年度防治水计划,成立了防治水机构,制定了防治水制度和安全技术措施;按规定留设了防、隔水煤柱;建立有探放水队伍,配备2台XDH69-ZDK—480型探水钻机,对井下进行探放水。地面防洪设施健全。 第七节 电气系统 矿井采用双回路供电,引自照金35/10kv变电站不同母线段, 采用LGJ-185架空线。矿井工业场地设10/O.4kv变电所一座,所内安装2台变压器,24台KYN28-12型高压开关柜,9台GCS1型低压开关柜。分别以二回1 0kv电压向主斜井胶带输送机、副斜井提升绞车供电;以二回380v电压向主要通风机、空气压缩机等供电; 以380/220v电压向地面工业广场其它生产生活动力及照明等设施供电. 井下中央变电所采用两趟MYJV22-10kv,3×95mm2矿用高压电缆沿主斜井引自地面变电站10kv不同母线段。所内安装2台KBSG—500/10/O。69kv型矿用隔爆型变压器,13台KYGCZ型矿用高压真空开关柜,6台KYDZ型矿用低压开关柜,向中央水泵房和运输设备等供电。采煤、掘进工作面供电电源均引自中央变电所,采煤工作面安设1台KBSGZY一1000/10/1。2kv和3台KBSGZY一800/10/0.69kv型移动变压器;掘进工作面安设有移动变压器向综掘机及运输等设备供电,局部通风机实现专用供电。 工业场地内的建(构)筑物有防雷保护,地面引入井下的通讯线路设有防雷装置,井下光缆采用防止雷电侵入的避雷器,进入井下的架空金属管道在井口附近设集中接地装置。井下采用中性点不接地系统,接地电阻符合有关规定.矿井缆线及电气设备选择符合《煤矿安全规程》及设计的要求。中央变电所及采区供电的变压器容量,能保证安全生产的要求。地面供电避雷、接地、漏电及井下三大保护齐全可靠,电气设备达到完好要求,无失爆现象。供电系统实现采掘分开供电,煤电钻有综合保护装置,照明符合《煤矿安全规程》的规定。 第八节 提升、运输系统 矿井主提升系统采用带式输送机运输,主斜井安设DT II型胶 带输送机,承担矿井原煤运输任务.井下运输大巷安设DTLl00/50/200型胶带输送机,采区运输巷安设DSJ100/80/200型胶带输送机运输,采煤工作面采用SGZ730/200型可弯曲刮板输送机、运输顺槽采用DSJ100/8 0/2 00型胶带输送机运输.矿井辅助提升采用单钩串车提升,副斜井安设JK一2.5×2/31.5x型提升绞车,配备MGl。1—6B型固定式矿车和XRBl5—6/6型人车,承担矿井矸石、材料、设备和人员提升任务。井下辅助运输采用XK5—6/88型蓄电池机车牵引矿车运输。矿井提升运输系统安全管理制度健全,提升运输能力符合要求,带式输送机各种保护齐全,提升运输设备经检测检验合格,安全设施完善,能够满足矿井安全生产需要。 第九节 安全避险“六大系统" (一) 安全监控系统 矿井采用KJ66NA型安全监控系统,共设8个分站,其中地面1个,井下7个.井上下设置了甲烷、C0、风速、温度、馈电、设备开停、风门开关、水位、风压等各类传感器43个。监控系统运行稳定,系统安装、传感器布置达到设计要求. (二)空气压缩机系统和压风自救系统 地面建有空气压缩机房一座,安装2台MLGF一16/7G一90型和2台MLGF一1 0/7G一55型螺杆式空气压缩机,其中2台工作,2台备用。主管路采用ф108×5无缝钢管沿副斜井敷设入井,井下支管均选用ф89×4无缝钢管,在井下避灾路线均设压风管路.采掘工作面附近及人员集中地点安设ZYJ型压风自救装置.管路敷设 和阀门设置符合要求,空气压缩机系统经陕西煤矿安全装备检测中心检测合格,可以满足压风自救的需要. (三) 通信联络系统 矿井采用HJK一120型数字程控调度系统,装机容量100门,实际安装51门,其中地面安装38门、井下安装1 3门。总机以用户交换机方式接入耀州区电信通信公网,另配备公网手持机实现移动通信,承担矿井内部与外部电通讯任务。地面主要场所和井下各地点安装有本安型矿用电话,实现地面与井下双向通信及调度管理任务. (四)人员定位系统 矿井安装一套KJ241煤矿人员定位管理系统,系统管理中心设在矿生产调度室,共设4个KJ241—F型人员定位管理分站和1 3个动态目标识别器,配置有400个标识卡。矿井人员管理系统可覆盖井下整个生产系统和各作业地点,满足井下从业人员定位管理需要. (五)供水施救系统 矿井建立了供水施救系统。供水施救与消防洒水系统合用管路,供水施救时使用生活饮用水源,通过地面静压水池向井下各用水点供水。主供水管路采用ф108×5无缝钢管由回风斜井敷设入井,井底车场及大巷采用ф1 08×5无缝钢管,工作面顺槽、掘进巷道采用DN50镀锌钢管供水.采掘工作面附近及人员集中地点安设MYJ(B)型供水施救装置。管路敷设和阀门设置符合要求,满足供水施救要求。 (六)紧急避险系统 矿井给井下人员配备有ZYX45型隔离式压缩氧自救器,并在+1010轨道大巷和胶带输送机大巷之间联络巷建立1个永久避难硐室。避难硐室设置及装备符合要求,可以满足紧急避险的需要。 第三章 管理机构及生产管理制度建设情况 第一节 安全管理机构与人员 为了认真贯彻执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总体推进"的国家安全生产方针,保障煤矿安全,防止煤矿事故,保护煤矿职工人身安全和身体健康,按照现行《煤矿安全规程》的规定,本矿井建立安全监察部,负责矿井日常安全管理工作和对煤矿执行《煤炭法》、《矿山安全法》和其他有关煤矿安全的法律、法规以及国家安全标准、行业安全标准、煤矿安全规程和行业技术规范的情况实施监察。 矿井安全监察部门应当以预防为主,及时发现和消除事故隐患,有效纠正影响煤矿安全的违法行为,实行安全监察与促进安全管理相结合、教育与惩处相结合。 矿长为矿井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并配备一名专职安全副矿长,主抓矿井的安全生产., 2013年11月16日我矿以耀秀矿发(2013)82号文成立了安全生产委员会和专职安全管理机构,具体内容如下: (一) 安全生产委员会: 主任:许继光 副主任:白继生 李道平 刘福堂 刘平顺 董明祥 郑英民 成 员:陈军胜 吕耀民 安源涛 杨来运 王海涛 田浩学 郝海峰 郑 保 孙新平 梅相党 唐升坤 吴孝义 李海鹏 高 武 李玄 王增斌 张 武 杜立华 张 啸 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安检科,办公室主任由陈军胜担 任并负责日常安全管理工作。 (二)安全专职管理机构: 安检科为矿井专职安全管理机构,负责矿井日常安全管理,人员配备如下: 安检科长:陈军胜 安检科副科长:王国营 安全检查员6名:李耀锋 朱国栋 王坤鹏 乔怀希 李发寿 陈军龙 检身员3名:何耀武 陈忙学 朱海洋 第二节 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为认真贯彻国家安全生产方针,落实矿安全工作会议精神,实现建设本质安全型矿井具体目标,加强防范意识,消除安全隐患,防止重大事故的发生,圆满完成各项安全目标,更为了促进我矿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建立自我约束、自我激励机制,确保安全生产,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根据《安全生产法》、《煤矿安全监察条例》等法律法规和《煤矿安全规程》、《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规定》,我矿指定专人经过多方学习、参考、讨论制定了《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岗位责任制度》、《技术操作规范制度》等并装订成册。它是煤矿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得以实施的根本保证,也是保护劳动者按章操作、按章办事,杜绝“违章”的前提条件。 第四章 人员培训、持证上岗、劳动定员情况 第一节 人员培训、持证上岗 为了全面提高员工整体素质,科学、合理、有效的安全生产, 矿成立了安全培训机构,负责全员安全培训和日常安全培训工作。从业人员培训有计划、有考核、有记录。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及特种作业人员经过培训,并取得安全资格证和操作资格证,持证上岗率达100%. 根据本单位各岗位、各工种特点及当前员工素质状况与长远发展,我矿制定了培训计划,培训管理,持证上岗等制度. 1、煤矿安全管理人员必须经过国家二级安全培训机构铜川矿务局安全培训中心培训、考核合格后发给煤矿管理人员安全资格证书,现已培训并持证上岗的有49人. 2、煤矿特种作业人员经铜川矿务局安全培训中心进行专门的安全作业培训,并经考核合格取得安全管理资格证或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后,上岗作业。现已培训并持证上岗的有125人。 3、全员职工经过铜川矿务局安全培训中心培训合格取得入井许可证,已培训444人。 第二节 劳动定员管理制度 为进一步加强矿井安全生产工作,规范我矿劳动定员管理,防止超强度、超能力、超定员生产,现依据《国务院关于预防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的特别规定》、《国务院关于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关于加强煤矿安全生产工作规范煤矿企业劳动定员管理实施意见》、《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关于加强煤矿劳动定员管理严格控制井下作业人数的通知》等相关要求,铜川市耀州区秀房沟煤矿以(2013)68号文件发《关于修改劳动定员管理制度的通知》.文件主要内容有: 一、劳动定员管理制度 1、我矿劳资部门负责劳动定额管理,做好劳动定员标准编制及组织实施的工作. 2、制定劳动定额定员标准。按照国家有关劳动定额定员管理的规定要求,制定科学、合理、先进和可操作的劳动定额定员标准。 3、严格落实劳动定额定员标准。严格按照劳动定额定员标准作业人员,严格按照定员组织生产。对矿井、生产区队要层层建立劳动定额定员考核办法。 二、机构设置及人员配置标准: 1)安全管理机构的设置为:综合办公室、调度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矿业工程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