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论科举制度及对当代人才选拔制度的启示.doc

上传人:人****来 文档编号:4034516 上传时间:2024-07-25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1.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科举制度及对当代人才选拔制度的启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论科举制度及对当代人才选拔制度的启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论科举制度及对当代人才选拔制度的启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论科举制度及对当代人才选拔制度的启示.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论科举制度及对当代人才选拔制度的启示.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论科举制度及对当代人才选拔制度的启示摘要: 中国隋唐时期兴起的科举制度,作为封建时期人事行政制度的最高成就,不仅为其后的封建社会各朝代提供了基础,亦对西方文官制度的发展起到了借鉴意义。虽然科举制度的创立是中央集权的需要,是选士制度发展的必然结果,有着其产生的必要性和其积极的一面,但是他和许多事物的产生一样有着双面性。本文通过对科举制度产生的利弊分析,客观的阐明了科举制度在历史上所产生的作用,并从中汲取我们当今选拔人才制度应该学习和借鉴的东西。 引言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国家,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而在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中,官吏的选拔制度,尤其是科举制度对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十分巨大的影响。科举制

2、度是一种通过公开考试选拔官员的政治制度,是中国古代人事选拔制度发展过程中最成熟、最进步的一个阶段,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官考试制度,拥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一方面来说,科举制体现了公平的原则,使得寒门子弟有了走上仕途的机会,相对于九品中正制来说是一种进步。但另一方面,科举制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限制了学术的自由,在后期消极影响甚至大于积极影响,阻碍了思想的发展和学术进步,对社会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一、科举制度的历史演变秦朝以前,是采用“世卿世禄”制度,这一制度是根据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由奴隶主贵族家庭选拔国家官吏,世代承袭。可是在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下,任人唯亲的思想已经无法适应等级森严的封建

3、制度.所以到了汉朝,就需要提拔民间人才。当时采用的是察举制与征辟制,察举是由各级地方推荐德才兼备的人才。征辟,即征诏和辟除。征诏是由皇帝下诏推举贤良方正者委以官职,辟除就是中央和地方官吏可以自行聘请人员辅助自己治事。从历史发展的进程而言,察举制和征辟制的出现为中小地主出身的贤良人才提供了参政的机会.但是,这种进步是极其有限的,它并没有改变行政官员的选拔由某一社会阶层所操控的局面,因此,任职中的任人唯亲局面并没有完全被打破。到了魏文帝时,陈群创立九品中正,由特定官员,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间人才,分为九品录用。晋、六朝时沿用此制。九品中正是察举的改良,主要分别是将察举,由地方官改由任命的官员负责。

4、但是,魏晋时代,世族势力强大,常影响中正官考核人才,后来甚至所凭准则仅限于门第出身。于是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不但堵塞了从民间取才,还让世族得以把持朝廷取才。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科举制度的出现和形成已经具备了完全的社会条件.(一)隋唐时代科举制度的兴起隋统一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废除九品中正,隋文帝杨坚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他令“诸州岁贡三人参加考试,合格者可以做官。据史载,开皇三年(583年)正月,隋文帝曾下诏举“贤良”.应为开皇七年(587),又令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四月,诏令文武官员有职事者,可

5、以“孝悌有闻”“德行敦厚”“结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饶”“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略“膂力骄壮”等10科举人。进士二科,并以“试策”取士,这标志着科举制正式诞生了。但是,在隋代虽然已经有了众多的考试科目,但是考试并未定期化,而且应试也有一定的条件限制,并不允许士人“投牒自试”,这“投牒自试其实就是自由报考,读书人不论出身、地位和财产,均可报名参加考试,不必由官吏推荐.“投牒自试”始于唐代.所以,短暂的隋代并未使科举制度真正兴起.到了唐代,科举制度才进入了正常的发展轨道.隋朝的科举制为唐朝科举制度的兴起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到唐高宗时期,对科举考试的科目内容、评取标准、录

6、取程序等进行了大量的改革,使科举制度走向了真正的定期化、程式化,科举制度才真正兴起。由此,中国科举制度的雏形基本形成。(二) 科举制度的发展与终结 唐朝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完备时期,在唐代,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常科每年举行,制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武则天载初元年二月,女皇亲自“策问贡人于洛成殿,标志着科举制度中殿试的开始,可惜没有形成永制,在唐代还产生了武举。宋朝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改革时期,宋太祖正式确立殿试制度。宋代常科的科目比唐代大为减少,其中进士科仍然最受重视,进士一等多数可官至宰相,所以宋人以进士科为宰相科。进士科之外,其它科目总称诸科。宋代科举,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进行了重大的

7、改变。 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和作用的范围,确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实行糊名和誊录,并建立防止徇私的新方法.由此可以看出,宋代的科举制度已经基本完备。明朝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鼎盛时期,明代统治者对科举高度重视,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种,考取的分别为“举人”“贡士”与“进士。乡试第一名叫解元,会试第一名叫会元,加上殿试一甲第一名的状元,合称三元。明代乡试、会试头场考八股文。而能否考中,主要取决于八股文的优劣。所以,一般读书人往往把毕生精力用在八股文上。科举制发展到清代,日趋没落,弊端也越来越多.先是1898年的戊戌变法,科举制以改革的名义发生了部分变化,废除了八股文这种文体,采用策论考试

8、,同时增加经济特科,注入了全新的考试内容。戊戌政变以后,所有这些改革内容宣布取消,科举暂时又回到了原来状态。新政时期,科举改革再次提上日程,先是在在1901年开始经济特科考试,同年再次宣布废除八股考试。1903年张之洞等提出递减科举,计划用十年时间逐渐废除科举。1905年,袁世凯、张之洞等立即停止科举的建议被批准,科举制终于寿终正寝。在中国已经实行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终于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二、 科举制度的利弊分析科举制度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产物,在中国历史上承载着整合传统社会生活并维系社会内部的文化生态平衡的功能,但就其所体现的历史作用于社会价值来讲,它同样有着利处与弊端. (一)科举制度的积极

9、方面1.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封建国家的统一.实行科举制度一方面把分散的人事选拔全完全回收中央,另一方 面又使政权的社会基础更为扩大,适应了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以科举为作为选拔人才的途径而又以儒家学说为科举考试内容的做法,使中国封建社会大一统的观念更加深入人心,增强了维护国家统一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更有利于传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发展。2。为封建国家行政机器注人了新的活力,提高了管理效能。自隋唐以来,历代有作为的将相辅臣几乎都是科举出身的“学而优则仕”者,如宋代的范仲淹、王安石、司马光;明清的张居正、林则徐等等。在这些人才中,大多都意气风发,抱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伟大抱负.由此

10、可以看到,科举考试制度为国家选拔了一批又一批有才能的人士,尤其是将广大中下层出身贫寒人家的子弟充实到统治队伍中,它不仅提高了封建官员队伍的整体素质,而且还为封建统治注入了新的活力,促进了封建管理阶层的新陈代谢,为社会的繁荣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3。弥补了人才选拔制度的不足,改善了封建社会的吏治状况。科举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等传统人事选拔方式上的不足,打破了官僚贵族世家依仗门荫、资历对选官的垄断,通过实行公开报名、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原则,在较大的社会范围中开辟了一条选拔人才的途径,在社会上形成“公平 、公正 、合理”的观念。通过科举考试制度,封建国家官吏队伍中知识分子的比例

11、大大提高,他们中许多人能以封建礼教约束自含,敢于抵制官场腐败现象,这在客观上促进了吏治状况的改善。唐宋元明清各个朝代,凡国事隆盛、吏治比较清平的时期,都是科举考试制度与官吏队伍建设结合得比较好的时期 。4. 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由于科举考试制度为广大学子提供了获取功名的机会,一方面大大激发了中下层阶级的进取精神,另一方面也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隋唐以后,随着时势的不断发展,科举制度和教育制度越来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科举考试的生源主要来自学校,而学校主要为培养应试士子而设立,学校教育的目的主要就是为统治阶级培养所需的人才。“为应科举而兴学重教”,在当时是有其积极作用的。如北宋时期就出

12、现过三次大规模的兴学,即:公元1044年范仲淹普建州 县学;公元10681085年王安石创立太学三舍法;公元 11021106年蔡京增加太学名额,实行毕业授官。5。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据记载,早在唐中宗时期,日本建立了模仿唐代制度的考试选官制度。16世纪以后,我国的考试制度愈来愈受到世界的瞩目.孙中山先生在考察欧美各国考试制度后指出:“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还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胡适说:“我在国外的时候,时常感觉到,中国文化对于世界的一个伟大贡献,就是公开的客观的文官考试制度。没有一个国家的考试制度,能够像我们这样久远,严密与公开。”“反

13、观西洋国家实行文官考试制度,至多不上二三百年 ,而且都是受了中国的影响的.”到了19世纪中叶,中国的科举考试制度已为欧洲知识界普遍知晓,朝鲜和越南也曾长期实行过科举制.毋庸置疑,科举制度西传欧美并影响世界是中国对世界文明进程的一大贡献。(二)科举制度的消极影响 科举制度在其产生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考试内容科举考试内容过分强调文学诗赋,而忽视了其他促进社会发展所需的各种文化知识,尤其是对自然科学知识的忽视,这对中国文化的畸形发展以及近代中国科学技术的落后,不能不产生消极的影响。 2。考试形式科举考试制度随着时间的推移,其考试形式也日益走向僵化,因循

14、守旧,漏洞百出,特别是明清后来实行的八股文制度,完全脱离现实生活,无法培养学子们的实际能力,反而让人们产生了投机取巧的考试心理,败坏了学风,腐蚀了心灵。3。科举制度的价值导向科举制度虽然达到了选贤任能的目的,但它也把人的思想束缚、禁锢于一定范式中,民主意识被无情地扼杀了。同时,科举制度强调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贵族观念,引导人们轻视社会各行业,轻视生产实践,使知识分子严重脱离社会实际生活,造成中华民族在表面的文化繁荣下日益空洞衰弱的颓唐之势。三、 科举制度对当代人才选拔制度的启示科举与现代高考有很多相似之处,从探索科举与学校教育教学关系的历史发展规律入手,看现代高考与学校教育教学的关系,

15、可以为当前的高考改革提供历史借鉴,使高考改革有利于中学的育才,大学的选才育才.(一) 对完善高考制度的启示科举制度在我国延续数年有着其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的部分,当今社会需要具有一定专业水平的人才,对知识量的积累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我们也需要全面发展的人才,当今高考和古代科举制在制度上有着同样的缺陷,那就是只要求对知识的掌握,而忽视了实际运用能力和其他方面能力的掌握,从而把许多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拒之门外,所以,我们的高考制度需要从科举制度中汲取营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人才的其他方面的能力也考虑到人才选拔系统之中,从而保证人才市场活水长流,避免死水一滩的现状。(二) 对完善公务员选拔制度的启示

16、1、“德”、“才”是行政人才选拔的主要标准。 “德才兼备几乎是从古至今所有国家选拔人才的统一标准,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在现实中评判和操作.和“才”的考核相比,对“德”的考核是最难把握的。现在的行政人才选拔也非常注重“德”的考查,但主要是通过背书答题的方式考查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时事政治等的掌握和熟悉程度。这与科举制度的区别只在于“背”和“答”的内容不同。对一名行政人才而言 ,除了政治品德,还应包括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只注重政治品德而忽略其他三个方面起码是不完善、不科学的,是不能保证所选出的人才具有用好权力所需的全面的“德”。因此,在对“德”的考核上,我们应该努力探索更

17、科学、更合理的评价方式、方法和手段,加大量化比例及可操作性,使“德”的考核更加公正、更加科学化。在选拔行政人才时,应该根据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岗位,对“德、“才”要求有所侧重。2、 科学、民主、严格的监督机制一是行政人才选拔的保障。回顾我国古代科举制度在人才选拔方面的种种积极作用,结合目前社会发展的现状,我们仍然可以看到,通过考核和竞争来选拔人才 ,毫无疑问是一种较为科学和合理的模式,但如果没有相应的监督制约机制,它也只能是一种空的摆设,甚至有可能为“合法”滥用权力创造条件和依据。所以,尽管科举制度具有较为完善的考场规则 和防弊措施,但还是出现了相当多的弄虚作假、拘私舞弊、贪污贿赂等现象,这其中

18、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缺乏科学、严格的监督机制。因此,在进行行政人才选拔的时候,如果只强调有完善的考试方法、考试规则,而没有后续的管理措施,没有完善的监督制约机制,不实行法治,同样有权力被滥用的危险,还是可能选出“庸才”或者“准贪官”来。因此,要保证考核的公平、公正 、合理,就一定要建立起科学、民主、严格的监督制约机制。 3、主动“猎才是行政人才选拔方式的补充。 古代科举制度和现行的公务员录用考试制度所遵循的原则是没有太大区别的,即通过考试,实行公平竞争,按“竞争择优原则,力图从社会各部分的广泛来源中获取人才。纵观古今中外的人才选拔发展历史,可以看出这一制度确实比其他传统方式具有更为科学、合理的内

19、核。但是我们也应看到,不管是科举考试制度还是公务员录用考试制度,他们往往都是通过发布考试信息、规定考试内容、制定录用标准等方式“静候考生“主动”前来报名考试,然后再在众多候选人中进行人才遴选,中国传统的高高在上的“官本位意识仍可从中略见一二。毋庸置疑,通过这种选拔方式,许许多多的有识之士纷纷脱颖而出,最终成为国家栋梁。尽管如此,部分“贤能”还是会因信息流通不畅、选拔层级过多、世俗偏见、自身清高等原因而未能主动“抛头露面”,最终被排除在人才选拔范围之外.而在这部分人才中往往不乏一些优秀人士,如古代的姜子牙、诸葛亮就是例证。因此,在普遍采用考任制、委任制和聘用制等方式进行行政选人、用人的同时,政府

20、有必要建立相应的“猎才”机制,“主动出击,在最大范围内最大限度地选拔有用的行政人才。在“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开发是第一开发”等观念已形成共识的今天,我们应该本着“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原则,用新的理念、新的模式去寻求在行政人才选拔上的突破,在这一点上,已经颇受企业界重视的“猎才”制度是值得借鉴的。结语:科举制度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的选官制度,具有相对公正性、确保精英的有序流动和较强的凝聚力等显著优点,百年回眸,既要看到这一考试制度变革的历史必然性和进步性,也不应忽视其考试内容僵化、学风浮薄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社会发展等消极影响。清末废科举是20世纪中国高等教育的重大转折,是中国知识分子人生道路选择

21、的重大转折,它“终结了向统治集团蜂拥而至的单一流向,但也因其仓促废除科举而无相应的替代制度,对准备科举者的出路没有做出妥善的安排,导致人心的急速流失、政局的更加混乱和政权顷刻间的土崩瓦解。” 改革开放以来以高考为代表的各种考试盛而不衰,继续体现着科举制“唯才是举”和“公开、公正、公平”的精神的同时,也需要在借鉴、吸收科举考试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在继承和创新中实现自身的发展.大力提倡、积极塑造21世纪中国的高等教育文化,应成为当前一项急迫的文化任务。科举制度从它建立之后即经久不衰,延续1300多年直到中国封建社会终结才宣告废除,这充分说明它是我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中最成熟、最完善的一项制度。在目前我国正在大力深化改革干部人事制度的背景下,我们理应本着“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科学态度,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对古代科举制度进行剖析,然后弃其糟粕,取其精华,从中寻找出对我们今天的行政人才选拔较为有益的经验和教训。“为政之要,惟在得人,选拔出优秀的行政人才是保证整个行政体系正常运转的先决条件,要想拥有充足的行政人才资源,形成人才济济、群贤毕至的局面,我们还需对建立“独具慧眼”的行政人才选拔体制进行更深、更具体的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