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对比阅读训练答案说课讲解.docx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4028903 上传时间:2024-07-25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28.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对比阅读训练答案说课讲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对比阅读训练答案说课讲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对比阅读训练答案说课讲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对比阅读训练答案说课讲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对比阅读训练答案说课讲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对比阅读训练答案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对比阅读训练答案一、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回答问题。(甲)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宏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选自五柳先生传)(乙)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玡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

2、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选自醉翁亭记)1、解释加点字词。造饮辄尽 造: 到、往 环堵萧然 堵: 墙壁 翼然临于泉上 翼然: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得之心而寓之酒 寓:寄托 2、翻译句子。因以为号焉 因而就用它作为自己的号。故自号曰醉翁也 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3、用文中句子填空.五柳先生传中能概括五柳先生思想性格的句子是:闲静少言,不慕荣利。醉翁亭记中总领山水自然环境描写的一句是:环滁皆山也。4、五柳先生和醉翁同是饮酒,其用意有什么不同?五柳先生: 在饮酒中

3、自得其乐,并忘却荣辱得失。(忘怀得失)醉翁: 借饮酒助山水游乐之兴,表达与民同乐情怀。(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二、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回答问题。(甲)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宏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选自五柳先生传)(乙)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

4、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了,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选自送东阳马生序)1、解释加点字词。每有会意 会意: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 期在必醉 期: 希望 援疑质理 质: 询问 无从致书以观 致: 得到 走送了 走: 跑 俟其欣悦 俟: 等到 2、翻译句子。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他安安静静的,很少说话,不贪慕荣华利禄。 以是

5、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因此能够读遍各种书。3、乙段写老师的严厉作用是: 衬托对老师的恭敬,突出自己求学的勤恳和艰辛。4、两个文段的主人公在兴趣方面的相同点是: 都喜欢读书。5、比较两个文段中的主人公在读书的方式和目的上的异同。同: 都有对知识的渴求。 异: 五柳先生读书既不求名,也不求利,只求精神上的安慰;宋濂读书除了对知识的追求以外,更多的是希望通过读书获取功名。三、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回答问题。(甲)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

6、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选自醉翁亭记)(乙)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选自岳阳楼记) 1、解释加点字词。醉翁之意不在酒 意: 情趣 树林阴翳 翳: 遮盖 太守谓谁 谓: 是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求: 探求 是进亦忧 进: 在朝廷做官 微斯人 微: 没有 2、翻译句子

7、。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因外物的好坏和个人的得失或喜或悲。3、两个文段创作的时代相同,作者的遭遇相同(同为被贬官),请说说两人不同的人生态度与政治抱负。欧阳修: 把被贬官的失意寄寓在游山玩水之间,表现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范仲淹: 直抒“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情怀,饱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四、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回答问题。(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

8、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选自小石潭记) (乙)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提,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是,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试,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选自满井游记)1、解释加点字词。佁然不

9、动 佁然: 呆呆的样子 以其境过清 清: 凄清 土膏微润 膏: 肥沃 泉而茗者 茗: 名作动 煮茶 2、翻译句子。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像美丽的少女洗了脸刚梳好髻鬟一样。 3、甲文段中有“似与游者相乐”,乙文段中有“皆有喜气”,表面上是写鱼和动物的“乐”与“喜”,实质是作者思想感情的流露。结合文段内容试分析这种“乐”和“喜”的异同。同: 看了优美的自然风光都产生一种快乐的心情。异: 柳宗元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抑郁的心情,快乐是短暂的,一有凄清的环境就会触发凄苦、孤寂、悲凉的心境;袁宏道通过对初春欣欣向

10、荣景象的刻画,表现自己向往自然,闲适自得的洒脱情怀。醉翁亭记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 日出而林霏开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

11、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之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一、生字 林壑(h) 琅琊(lng y) 饮少辄醉(zh) 岩穴瞑(mng) 伛偻(y l) 酒洌(li) 山肴野蔌(s) 觥筹(gng chu)射者中(zhng) 弈者

12、胜(y) 颓然(tu) 阴翳(y) 二、重点解词 环滁:环绕着滁洲城。环,环绕。 林霏开:树林里的雾气散了。霏,雾气。 云归而岩穴暝: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昏暗了。 暝,昏暗。 野芳发而幽香:野花开了,散发出一股清幽的香味。芳,香花。发,开放。 负者:背着东西的人。负,背。 伛偻提携:老年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搀着走。这里指老老小小的行人。伛偻,驼背,这里指老人。 泉香而酒冽:泉水甜,酒儿清。冽,清。 山肴野蔌:野味野菜。蔌,菜蔬。 杂然而前陈者:杂七杂八摆放在面前的。杂然,错落的样子。陈,陈列、摆开。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酣,尽兴地喝酒。丝,弦乐器。竹,管乐器。 觥筹交错:觥,酒杯。筹,酒筹。

13、 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阴。翳,遮盖。 佳木秀而繁阴:繁茂、茂盛。 深秀者:秀丽。 临于泉上者:靠近。醉翁之意:情趣。 三、重点语句翻译 1、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译: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座山峰中间飞淌下来,这就是酿泉。 2、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译: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象鸟儿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酿泉上面,这就是醉翁亭。(临,靠近)。 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译: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上,而在乎山水之间啊。 4、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译: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于心

14、并寄托于酒。 5、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译:早上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而那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6、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译: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 7、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译:苍老的容颜,雪白的头发,醉醺醺地坐在人们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8、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译:树林茂密阴蔽,上下一片叫声,是游人走后鸟儿在欢唱呀! 9、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译:游人们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呀。 10、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译:醉了能和他们一

15、块快乐,醉醒后能写文章表达这种快乐的,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的欧阳修呀! 11、翻译描写四时之景的句子: 四、复习题 1、本文出自欧阳文忠公文集作者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唐宋八大家之一。 2、归纳段意 第一段:写醉翁亭自然环境和命名缘由。 第二段:写山间朝暮和四季景色。 第三段:滁人、宾客、太守游琅山的情形。 第四段:写日暮醉归,点明全篇主旨。 3、“醉翁”的由来是什么?请用文中原话回答。 答: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4、本文第一段写景的顺序是什么? 答:由远到近。 5、“太守自谓也”在文中作用是什么? 答:制造悬念,引出下文。 6、请写出贯穿全文主线的句子。 答:醉翁

16、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7、本文以色彩鲜明的语言,描绘了四时景物的特征。其中最突出的四句是什么? 答: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 8、第二段中哪个句子把山水之乐具体化了? 答: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9、第三段文字一共描绘了几幅图画?分别是什么?核心又是什么? 答:四幅。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其中核心是太守醉。 10、请写出夕照全景的句子。 答: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11、请写出归后情景的句子。 答: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12、概括本文的主旨。 与民同乐(文中原句“醉能同其

17、乐,醒能述以文”) 13、请举出本课的两个成语,并说说现在人们常用它表达什么意思。 “醉翁之意不在酒”现在通常用来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水落石出”现在通常用来表示:事情真相大白 14、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寄情山水,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15、领起全文的句子是:环滁皆山也。16、全文的抒情主线,微露主旨的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17体现全文核心命意是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春,藤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18、。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辉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 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金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壁,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

19、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一、生字 谪(zh)守 朝晖(hu)夕阴 霏霏(fi) 薄暮冥冥(mng) 霪(yn)雨 心旷神怡(y) 皓(ho)月 宠辱偕(xi)忘 潜行(qin) 浩浩汤汤 (shng) 潇(xio)湘 属 ( zh 同“嘱”) 二、重点解词 增其旧制:扩大它旧有的规模。制,规模。 横无际涯:宽阔无边。涯,边。 朝晖夕阴:或早或晚(一天里)阴晴变化。 晖,日光。大观:雄伟景象。 前人之述备矣: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备,详尽。 山岳潜形:山岳隐没了形体

20、。 薄暮冥冥:傍晚天色昏暗。薄,迫近。 翔集:时而飞翔,时而停歇。集,鸟停息在树上。 岸芷汀兰: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兰花。 长烟一空:大片烟雾完全消散。一,全。 何极:哪有穷尽。 樯倾楫摧:桅倒下,桨断折。 郁郁:形容草木茂盛。 把酒临风:端酒当着风,即在轻风吹拂中端起酒来喝。把,持、执。 微斯人:没有这种人。微,无、没有。 吾谁与归:我同谁一道呢?归,归依。 三、重点语句翻译 1、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译:到了第二年,政事推行顺利,百姓安居乐业,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具,通“俱”)。 2、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译:观赏景物时的心情大概有所不同吧? 3、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

21、 译:在那春雨连绵不断,整月不晴的时候(开,放晴) 4、至若青和景明,波澜不惊 译:待到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湖面平静(景,日光。惊,有“起”、“动”的意思) 5、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译: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 批评指责。(去,离开) 6、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译:胸怀开阔,精神愉快,一切荣辱得失都置之度外。 (宠,荣耀;偕,一起) 7、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译:我曾经探究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跟上面说的那两种表现不同。 (求,探求。为,指两种心情) 8、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译: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以, 因为)。 9

2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译:在朝庭里作高官就为平民百姓忧虑;不在朝廷做官就为君主担忧。 10、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译:在天下人担忧之前先担忧,在天下人享乐之后才享乐。(先:在之前,后:在之后) 11、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而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了,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 12、刻唐贤今人诗赋与其上:把唐代名人和当代作家的诗赋雕刻在上面。 四、复习题 1、本文出自范文正公集作者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 2、归纳段意 第一段:(记叙)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的缘由。 第二段:(写景)描写岳阳楼周围雄伟景色,引出迁客骚人各不相同的“览物之情”。引出下文。 第三

23、段:(写景、抒情)写“迁客骚人”“以己悲”的心情“。 第四段:(写景、抒情)写“迁客骚人”“以物喜”的心情。 第五段:(抒情、议论)借“古仁人之心”抒发作者阔大胸怀和政治抱负,揭示全文中心。 3、首段交待了什么内容?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写滕子京在逆境中的成绩,交待作记缘由,为后文的阔达胸襟做铺垫。 4、赞美滕子京政绩的句子是什么? 答: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5、腾子京“谪守巴陵郡”,却仍然“重修岳阳楼”这说明了什么? 答:说明滕子京在逆境中仍然积极奋发治理政事,也具有古仁人“不以已悲”的旷达胸襟。 6、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答:属予作文以记之。 7、请从文中找出总写岳阳楼“大观

24、”的语句。其中最有气势的两个词是什么? 答: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衔、吞。 8、第二段中说“前人之述备矣”,照应上文哪句话?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中是怎样“述”的? 答: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9、第二段中,“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这句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答:承上启下(引出下文的抒情) 10、写迁客骚人“悲”、“喜”的句子分别是什么?答: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11、描写微波时水面月光的句子是什么? 答:浮光跃金。 12、描写无风时水中月影的句子是什么? 答:静影沉璧。 13、第三四段作者用虚笔设想了一

25、明一暗两个场景,为什么会产生一悲一喜的结果? 答:自然的景象包括天气的阴晦晴朗会影响人的情绪,天气恶劣才会“感极而悲”,天气美好才会“心旷神怡”。 14、第三、四段与文章主旨有什么关系?(写这两段的目的是什么?) 答:以迁客骚人或喜或悲的览物之情衬托出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博大胸襟。 15、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是什么? 答:以物喜,以已悲。 16、第五段中“或异二者之为”中“二者”指的是什么?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作者对“二者之为”持什么态度? 答:迁客骚人的两种览物之情。引出古仁人之心的内涵。 否定。 17、作者赞美古仁人的实际目的是什么? 答:否定迁客骚人的悲喜观,和友人共勉。 1

26、8、表现作者关心国家大事的句子是什么?(表现进亦忧,退亦忧的句子是什么?) 答: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19、“进”“退”分别照应什么? 答: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 20、突出表达作者旷达胸襟的句子 答:不以物喜,不以已悲。21、突出表达作者伟大的政治抱负的句子 (与现在“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相似的句子。)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2、“迁客骚人”“古仁人”的区别在哪里? 答:悲喜观不同;迁客骚人“以物喜, 以已悲”。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23、第五段的议论作用是什么? 答:(1).揭示了古仁人之心的内涵;(2).抒发了作者的政治抱负;(3).勉励友人;(4).点明中心。仰望天空时,什么都比你高,你会自卑;俯视大地时,什么都比你低,你会自负;只有放宽视野,把天空和大地尽收眼底,才能在苍穹泛土之间找准你真正的位置。无须自卑,不要自负,坚持自信。用心工作,快乐生活!(工作好,才有好的生活!)此文档可编辑,欢迎使用!专业文档,VIP专享。更多精彩文档,尽在Baidu文库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