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临床科室建设妇产科.docx

上传人:a199****6536 文档编号:4024134 上传时间:2024-07-25 格式:DOCX 页数:70 大小:123.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临床科室建设妇产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临床科室建设妇产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北省 公安县中医院 三级甲等中医医院评审资料 第一部分 中医药服务功能 第三章 临床科室建设 (妇产科) 二O一三年三月 临床科室建设 3。1。1 临床科室规范命名的文件 3.1.2 医疗机构诊疗科目名录 3。2。2 公安县中医院临床科室主任、护士长一览表 3。2。3 公安县中医院各科室开展的中医特色服务一览表 科室 项目 总数 科室 项目 总数 儿科 雾化吸入 10 内1科 中药汤剂 10 针灸 中药自制制剂 推拿 食疗 刮痧 火罐 拔罐 针灸 穴位贴敷 推拿 耳压 熏蒸 熏洗 熏洗 外敷 穴位贴敷 中药灌肠 中药泡洗 妇科 中药外敷 15 内2科 针灸 9 灌肠 拔罐 针灸 中药熏洗 推拿 中药灌肠 熏洗 养生保健 局部用药 针灸 穴位贴敷 推拿 穴位埋线 穴位贴敷 穴位注射 中药自制制剂 电针 内3科 中药灌肠 9 耳穴 穴位贴敷 拔罐 拔罐 熏蒸 针灸 艾灸 中药熏洗 刮痧 中药外敷 骨科 手法复位 10 耳穴 石膏固定 穴位注射 夹板固定 中药自制制剂 外固定架固定 急诊科 针灸 5 皮牵引 擦浴 骨牵引 刮痧 中药汤剂 贴敷 中药自制制剂 功能锻炼 拔罐 理疗 内5科 中药汤剂 12 眼科 点眼法 15 中药自制制剂 涂眼法 针灸 浸眼法 艾灸 滴眼法 穴位注射 洗眼法 熏蒸 熏眼法 食疗 局部按摩 推拿 穴位贴敷 足底按压 耳压 药浴 针灸 中药贴敷 眼部注射法 理疗 中药汤剂 敷眼法 钩割法 清创 耳鼻喉科 中药灌洗 17 外科 贴敷 20 中药含嗽 切开 中药滴剂 引流 中药外敷 结扎 中药雾化吸入 垫棉 针灸 熏洗 穴位注射 中药灌肠 穴位贴敷 挂线 艾灸 涂擦 穴位埋线 针灸 清创 穴位贴敷 按摩导引 中药外敷 耳压 中药自制制剂 割治 中药汤剂 火针 溻治 平衡针 灌注 穴位注射 中药汤剂 火针 推拿 针灸科 毫针 16 推拿科 手法推拿 12 皮肤针 刮痧 艾灸 针灸 隔物灸 拔罐 耳针 中药熏洗 头皮针 湿热敷 腹针 穴位贴敷 腕踝针 穴位注射 拔罐 中药汤剂 电针 中药自制制剂 火针 中药外敷 小针刀 穴位埋线 理疗 穴位注射 穴位贴敷   平衡针 4 3.2。6 三级医生专科继续教育 主任、副主任医师专科继续教育一览表 序号 科室 姓名 学分 1 ICU 袁丹桂 10 2 骨伤科 陈世雄 10 3 脑病科 卢义明 10 4 内二科 侯英俊 10 5 肿瘤科 呙清临 10 6 急诊科 徐成森 10 7 内科 卢泓 10 8 麻醉科 陈华 10 9 外1科 阳代君 10 10 外1科 赵龙 10 11 外1科 刘冬宝 10 12 外2科 刘典勋 10 13 外2科 朱兴 10 14 外2科 姚纯礼 10 15 外2科 邹先雄 10 16 外3科 丁才学 10 17 外3科 周世华 10 18 儿科 刘立新 10 19 儿科 吴海燕 10 20 儿科 蔡延安 10 21 儿科 裴晓莉 10 22 妇产科 刘贤莲 10 23 骨伤科 马晓东 10 24 骨伤科 谢百羽 10 25 骨伤科 钟斌 10 26 骨伤科 田祖斌 10 27 骨伤科 韩松 10 28 骨伤科 何正兵 10 29 骨伤科 李照文 10 30 骨伤科 魏瑞良 10 31 内二科 徐金波 10 32 肾病科 张建国 10 33 眼、耳鼻喉科 陈波 10 34 推拿科 李贞兵 10 35 针灸科 祝天翔 10 36 肿瘤科 艾华 10 37 口腔科 范祖元 10 38 内科 胡文英 10 39 男性科 李爱国 10 40 内科 郑安俊 10 41 B超 郭春 10 42 放射科 徐峰 10 43 放射科 赵忠兵 10 44 院感科 魏凌 10 主治医师专科继续教育一览表 序号 科室 姓名 学分 1 ICU 陈世华 10 2 ICU 徐敏 10 3 麻醉科 曾庆锋 10 4 麻醉科 江维春 10 5 麻醉科 陈永凤 10 6 麻醉科 黄文军 10 7 外2科 丁民 10 8 外3科 文建珍 10 9 儿科 谢霞成 10 10 儿科 张光里 10 11 妇产科 王晓敏 10 12 妇产科 杨蕾 10 13 妇产科 桑平 10 14 妇产科 李霞 10 15 妇产科 刘媛媛 10 16 骨伤科 马晓松 10 17 骨伤科 孙宏桥 10 18 骨伤科 邓祖国 10 19 骨伤科 焦传杰 10 20 骨伤科 张松 10 21 骨伤科 张勇 10 22 脑病科 郭涛 10 23 脑病科 钟志勇 10 24 脑病科 皮春亮 10 25 内2科 徐劲 10 26 急诊科 裴艳玲 10 27 肾病科 薛峰 10 28 肾病科 张勇 10 29 眼、耳鼻喉科 张艳 10 30 眼、耳鼻喉科 王勇 10 31 眼、耳鼻喉科 张学军 10 32 推拿科 牛玉祥 10 33 推拿科 黄得黎 10 34 针灸科 肖再军 10 35 针灸科 陈年环 10 36 口腔科 李艳芬 10 37 口腔科 郭慧 10 38 口腔科 邓瑾成 10 39 骨伤科 卢奇英 10 40 内科 张健 10 41 外3科 陕辉 10 42 乳腺科 黄燕 10 43 皮肤科 曹诗斌 10 44 B超室 杜刚 10 45 B超室 李沈林 10 46 放射科 张宇峰 10 47 放射科 高守贵 10 48 放射科 石峰 10 49 放射科 蔡鲲 10 50 院感科 杨希海 10 51 内镜室 陈吉安 10 住院医师专科继续教育一览表 序号 科室 姓名 学分 1 ICU 任应微 10 2 ICU 刘军 10 3 ICU 马金龙 10 4 麻醉科 朱华斌 10 5 麻醉科 张胡磊 10 6 麻醉科 张强 10 7 外1科 林岚 10 8 外1科 刘泉 10 9 外1科 魏豪 10 10 外2科 郭玉军 10 11 外3科 李良军 10 12 外3科 徐志勇 10 13 外3科 魏朋 10 14 外3科 陈勇 10 15 儿科 贾涛 10 16 儿科 赵琴琴 10 17 儿科 翁素晶 10 18 妇产科 李娟 10 19 妇产科 桑丽红 10 20 妇产科 线治英 10 21 脑病科 邹斌 10 22 脑病科 熊涛 10 23 脑病科 刘娟 10 24 ICU 皮志光 10 25 肾病科 腾阳 10 26 肾病科 魏勇 10 27 肾病科 徐玲 10 28 眼、耳鼻喉科 刘伟 10 29 眼、耳鼻喉科 范永强 10 30 眼、耳鼻喉科 刘芳桂 10 31 推拿科 杨靖 10 32 推拿科 张鸿 10 33 针灸科 万里 10 34 肿瘤科 肖康 10 35 肿瘤科 张在翔 10 36 肿瘤科 罗显林 10 37 口腔科 汪念 10 38 男性科 田登祥 10 39 乳腺科 雷晓燕 10 40 B超室 张海龙 10 41 B超室 张勇 10 42 B超室 周华 10 43 B超室 刘小庆 10 44 B超室 贺立君 10 45 放射科 张伟 10 46 放射科 王凯 10 47 放射科 陈清 10 48 病理科 聂程亮 10 49 外3科 吴金伟 10 50 妇产科 郑昌旭 10 51 脑病科 周大伟 10 52 内二科 王钰 10 53 内二科 聂宏杨 10 54 内二科 李道波 10 55 肾病科 汪健 10 56 肾病科 黄蓉 10 57 眼、耳鼻喉科 张艳灵 10 58 推拿科 石新明 10 59 推拿科 张学斌 10 60 针灸科 祝中良 10 61 针灸科 陈华平 10 62 针灸科 刘虎成 10 63 骨伤科 张晖 10 64 外科 郑云清 10 65 皮肤科 王纯军 10 66 麻醉科 胡勇 10 67 外2科 余正欢 10 68 骨伤科 刘翰 10 69 骨伤科 李毅 10 70 脑病科 裴磊 10 71 肾病科 朱珈呈 10 72 推拿科 薛磊 10 73 针灸科 李冰 10 74 外3科 蔡杰 10 75 针灸科 张德智 10 76 肿瘤科 王春花 10 77 内科 刘海 10 78 麻醉科 黄斌 10 79 外2科 夏星星 10 80 外1科 周成 10 81 外3科 吴烨 10 82 外2科 柳阳 10 83 外3科 刘超 10 84 内二科 黄文杰 10 85 肾病科 黄启武 10 86 眼、耳鼻喉科 李风华 10 87 眼、耳鼻喉科 谢林朋 10 88 针灸科 邢志鹏 10 89 针灸科 陈露莎 10 90 肿瘤科 刘红 10 3。3。1 公安县中医院妇产科常见病及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盆腔炎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第7版(张玉珍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年)。 本病临床症状包括下腹疼痛,腰骶部酸胀疼痛,常在劳累、性交、经期加重,可伴月经不调,白带增多,低热,疲乏,或不孕。根据盆腔慢性炎症体征,结合B超检查、血常规、血沉,阴道分泌物常规检查即可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断指南》(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1月第一版)、《妇产科学》(第7版,乐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1)症状:下腹疼痛,腰骶部酸胀疼痛,常在劳累、性交、经期加重,可伴月经不调,自带增多,低热,疲乏,或不孕。 (2)体征:子宫常呈后位,活动受限或粘连固定,子宫肌炎时,子宫可有压痛;若为输卵管炎,则在子宫一侧或两侧触及条索状增粗输卵管,并有压痛;若为输卵管积水或输卵管卵巢囊肿,则在盆腔一侧或两侧触及囊性肿物,活动多受限,可有压痛;若为盆腔结缔组织炎时,子宫一侧或两侧有片状增厚、压痛,或有子宫骶韧带增粗、变硬、触痛. 上述体征至少需同时具备下列2项:子宫活动受限(粘连固定)或压痛;一侧附件区压痛。 (3)实验室检查 ①妇科超声检查:可探及附件炎性包块、输卵管积液或增粗,或子宫直肠凹陷积液。 ②血常规、血沉检查:可有白细胞总数增高,或中性粒细胞增高,或血沉加快. ③阴道分泌物检查:可有阴道清洁度异常。 ④宫颈管分泌物检测:可发现衣原体、支原体、淋球菌等病原菌. (二)证候诊断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 (l)湿热瘀结证 主症:①下腹胀痛或刺痛,痛处固定;②腰骶胀痛;③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或气臭. 次症:①经期腹痛加重;②经期延长或月经量多;③口腻或纳呆;④小便黄;⑤大便溏而不爽或大便干结。 舌脉:舌质红或暗红,或见边尖瘀点或瘀斑,苔黄腻或白腻,脉弦滑或弦数。 以上主症具备2项或以上,次症2项或以上,结合舌脉,即可辨证为本证. (2)气滞血瘀证 主症:①下腹胀痛或刺痛;②情志抑郁或烦躁;③带下量多,色黄或白质稠. 次症:①月经先后不定,量多或少;②经色紫暗有块或排出不畅;③经前乳房胀痛;④情志不畅则腹痛加重;⑤脘腹胀满。 舌脉:舌质暗红,或有瘀斑瘀点,苔白或黄,脉弦. 以上主症具备2项或以上,次症2项或以上,结合舌脉,即可辨证为本证。 (3)寒湿瘀滞证 主症:①下腹冷痛或刺痛;②腰骶冷痛;③带下量多,色白质稀。 次症:①形寒肢冷:②经期腹痛加重,得温则减;③月经量少或月经错后;④经色紫黯或夹血块;⑤大便溏泄. 舌脉:舌质黯或有瘀点,苔白腻,脉沉迟或沉涩。 以上主症具备2项或以上,次症2项或以上,结合舌脉,即可辨证为本证。 (4)肾虚血瘀证 主症:①下腹绵绵作痛或刺痛;②腰骶酸痛;③带下量多,色白质清稀. 次症:①遇劳累下腹或腰骶酸痛加重;②头晕耳鸣;③经量多或少;④经血黯淡或夹块;⑤夜尿频多。 舌脉:舌质黯淡或有瘀点瘀斑,苔白或腻,脉沉涩。 以上主症具备2项或以上,次症2项或以上,结合舌脉,即可辨证为本证. (5)气虚血瘀证 主症:①下腹疼痛或坠痛,缠绵日久;②痛连腰骶,经行加重; ③带下量多,色白质稀。 次症:①经期延长或月经量多;②经血淡黯或夹块;③精神萎靡;④体倦乏力;⑤食少纳呆。 舌脉:舌淡黯,或有瘀点瘀斑,苔白,脉弦细或沉涩无力。 以上主症具备2项或以上,次症2项或以上,结合舌脉,即可辨证为本证.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湿热瘀结证 治法:清热除湿,化瘀止痛. 妇科中医诊疗方案 推荐方药: ①银蒲四逆散《伤寒论》四妙散《成方便读》失笑散《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力口减。 银花藤、蒲公英、柴胡、枳壳、赤芍、苍术、黄柏、薏苡仁、川牛膝、生蒲黄、炒五灵脂、延胡索、炒川楝子. ②银甲丸《王渭川妇科经验选》.金银花、连翘、桔梗、生黄芪、红藤、生鳖甲、蒲公英、紫花地丁、生蒲黄、琥珀粉(冲月艮)、砂仁、蛇床子。 中成药:妇科干金胶囊、金刚藤胶囊、花红片、妇康口服液等. 2。气滞血瘀证 治法:疏肝行气,化瘀止痛。 推荐方药: ①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五灵脂、当归、川芎、桃仁、丹皮、赤芍、乌药、玄胡索、甘草、 香附、红花、枳壳。 ②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桃仁、红花、当归、生地、川芎、赤芍、牛膝桔梗、柴胡、枳壳、甘草。 3.寒湿瘀滞证 治法:祛寒除湿,化瘀止痛. 推荐方药: ①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合桂枝茯苓丸《金匮要略》。小茴香、干姜、延胡索、当归、川芎、肉桂、赤芍、生蒲黄、五灵脂、制没药、桂枝、茯苓、丹皮、桃仁。 ②暖宫定痛汤《刘奉五妇科经验》。橘核、荔枝核、小茴香、葫芦巴、延胡索、五灵脂、蒲黄、制香附、鸟药。 中成药:桂枝茯苓胶囊等. 4。肾虚血瘀证 治法:补肾活血,化瘀止痛。 推荐方药: ①杜断桑寄失笑散《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加减.杜仲、川续断、桑寄生、生蒲黄、五灵脂、川牛膝、大血藤、没药、延胡索、丹参、三棱、川芎。 ②宽带汤《辨证录》加减。白术、巴戟天、补骨脂、肉苁蓉、党参、杜仲、莲肉、熟地、当归、白芍、川芎、川续断。 中成药:妇宝颗粒(冲剂)等。 5。气虚血瘀证 治法:益气健脾,化瘀止痛. 推荐方药: ①理冲汤《医学衷中参西录》加减。黄芪、党参、白术、山药、知母、三棱、莪术、鸡内金、川芎、当归(丹参、广木香。 ②举元煎《景岳全书》合失笑散《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加减。党参、黄芪、白术、升麻、炙甘草、生蒲黄、五灵脂、川芎、当归、丹参、莪术、香附。 中成药:丹黄祛瘀片(胶囊)等。 (二)外治法 l.直肠给药 (1)中医灌肠或直肠滴注推荐方药:大血藤、败酱草、丹参、赤芍、延胡索、三棱、莪术。随证加减。 上药水煎取液,适宜温度,保留灌肠。可选用结肠透析机或电脑大肠灌注仪灌肠. (2)直肠纳药 康复消炎栓等。 2。中药外敷:下腹或腰骶部. (1)中药封包外敷:推荐方药:败酱草、大血藤、丹参、赤芍、乳香、没药、透骨草、苍术、白芷、三棱、莪术、细辛.随证加减。 (2)中药药渣外敷:辨证口服中药两煎后药渣外敷. (3)中药研粉调敷:推荐方药:败酱草、大血藤、丹参、赤芍、乳香、没药、透骨草、苍术、白芷、三棱、莪术、细辛。随证加减。 (4)中药穴位敷贝勃推荐方药:三七、血竭、蒲黄、白芷、沉香、羌活。可根据证型酌加减,研末或制成丸剂,贴敷于三阴交、气海、神阙、血海、归来、子宫、太冲、关元等穴位。 3。中药离子导入 推荐方药:大血藤、丹参、赤芍、乳香、没药、红花、三棱、莪术、延胡索、透骨草、苍术、白芷、川芎。随证加减。上述药物亦可应用经皮给药治疗仪进行治疗. 4。中药熏蒸治疗 推荐方药:败酱草、大血藤、丹参、赤芍、乳香、没药、透骨草、苍术、白芷、三棱、莪术、细辛。随证加减。 (三)灸法 根据病情和证型,选择应用艾灸、温盒灸、雷火灸等疗法。可应用多功能艾灸仪治疗. (四)物理治疗 根据病情和证型,选择应用盆腔炎治疗仪、微波治疗仪、光子治疗仪等.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1.主要指标疗效标准缓解盆腔疼痛疗效 临床痊愈:治疗后下腹疼痛或/和腰骶疼痛消失。 显效:治疗后下腹疼痛或/和腰骶疼痛明显减轻,疼痛程度积分降低两个等级。 有效:治疗后下腹疼痛或/和腰骶疼痛有所减轻,疼痛程度积分降低一个等级。 无效:治疗后下腹疼痛或/和腰骶疼痛无减轻或有加重。 2。次要指标疗效标准: (1)中医证候疗效标准 中医证候疗效通过证候疗效率进行判定。 证候疗效数治疗前证候积分和—治疗后证候积分和×100% 治疗前证候积分和 痊愈:治疗后各症状消失,证候积分值减少≥95%。 显效:治疗后各症状明显减轻,证候积分值减少≥70%,<95% 有效:治疗后各症状有所减轻,证候积分值减少≥30%,〈70% 无效:治疗后各症状无减轻或有加重,证候积分值减少〈30% (2)局部体征疗效标准 临床痊愈:治疗后局部体征消失,积分值减少≥95%。 显效:治疗后局部体征明显减轻,积分值减少≥70%,<95% 有效:治疗后局部体征有所减轻,积分值减少≥30%,〈70%。 无效:治疗后局部体征无改善或有加重,积分值减少(3隅。 (二)评价方法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版)“中药新药治疗盆腔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依据分级量化标准,包括症状及体征分级量化标准,对患者的症状及体征进行评分。采用症状、体征积分法,分临床痊愈、显效、有效、无效茌个级别进行疗效评价。 在患者进入路径的不同时间对主观症状下腹痛、腰骶痛、带下情况和局部体征情况进行评价。 ①进入路径当天,按照疾病的症状和体征分级量化标准进行病情程度分级. ②结束路径时,按照疾病主要指标疗效和次要指标疗效标准进行评判。主要疗效指标主要为缓解盆腔疼疗效,次要疗指标包括中医证候疗效和局部体征疗效。 (三)分级量化标准 1.症状分级量化标准 (1)湿热瘀结证: 湿热瘀结证症状轻重分级表 主症 0分 2分 4分 6分 下腹胀痛或剌痛 无下腹胀痛 下腹轻微胀痛或剌痛,时作时止 下腹明显胀痛或剌痛,频繁发作 下腹胀痛或剌痛持续影响工作和生活 腰骶胀痛 无腰骶胀痛 腰骶胀痛 腰骶胀痛明显 腰骶胀痛,较难 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或臭 0分 1分 2分 3分 带下量正常 带下量较平时增加1/2以内 带下量较平时增加1/2—1倍 带下量较平时增加1倍以上,需用护垫 0分 1分 2分 3分 带下色、质正常 带下色微黄,质微稠或偶有臭味 带下色黄,质稠或偶有腥味 带下色黄如脓,质稠,或有秽臭 次症 有(2分) 无(0分) 经期腹痛加重 有 无 经期延长或月经量多 有 无 口腻或纳呆 有 无 小便黄 有 无 大便溏而不爽或干结 有 无 舌象 舌质红或暗红,或边尖瘀点或苔黄厚腻,记(+).舌质正常,记(—) 脉象 脉弦滑或弦数,记(+)。脉平,记(—) (2)气滞血瘀证: 气滞血瘀证症状轻重分级表 主症 0分 2分 4分 6分 下腹胀痛或剌痛 无下腹胀痛或烦燥 下腹轻微胀痛或剌痛,时作时止 下腹明显胀痛或剌痛,频繁发作 下腹胀痛或剌痛持续影响工作和生活 情志抑郁或烦躁 无情志抑郁或烦躁 情志抑郁或烦躁 情志抑郁明显或烦躁易怒 情志抑郁明显或烦躁易怒,影响工作和生活 带下量多,色黄或白质稠 0分 1分 2分 3分 带下量正常 带下量较平时增加1/2以内 带下量较平时增加1/2-1倍 带下量较平时增加1倍以上,需用护垫 0分 1分 2分 3分 带下色、质正常 带下色微黄,质微稠或偶有臭味 带下质稠色黄白相兼 带下质稠色黄 次症 有(2分) 无(0分) 月经不调 有 无 经色暗红有块或排出不畅 有 无 经前乳房胀痛 有 无 情志不畅则腹痛加重 有 无 脘腹胀满 有 无 舌象 舌质暗红,或有瘀斑瘀点,苔白或黄记(+)。舌质正常,记(—) 脉象 脉弦,记(+)。脉平,记(—) (3)寒湿瘀滞证: 寒湿瘀滞证状轻重分级表 主症 0分 2分 4分 6分 下腹胀痛或剌痛 无下腹胀痛或烦燥 下腹轻微胀痛或剌痛,时作时止 下腹明显胀痛或剌痛,频繁发作 下腹胀痛或剌痛持续影响工作和生活 腰骶胀痛 无腰骶胀痛 腰骶冷感不适 腰骶冷痛 腰骶冷痛较难忍受 带下量多,色白 0分 1分 2分 3分 带下量正常 带下量较平时增加1/2以内 带下量较平时增加1/2-1倍 带下量较平时增加1倍以上,需用护垫 0分 1分 2分 3分 带下色、质正常 带下色白,质正常 带下色白,质稀 带下色白,质清稀 次症 有(2分) 无(0分) 形寒肢冷 有 无 经期腹痛加重,得温则减 有 无 月经量少或月经错后 有 无 经色紫黯或夹块 有 无 大便溏泄 有 无 舌象 舌质黯或有瘀点,苔白腻(+).舌质正常,记(—) 脉象 泳沉迟或沉涩,记(+)。脉平,记(—) (4)肾虚血瘀证: 寒湿瘀滞证状轻重分级表 主症 0分 2分 4分 6分 下腹胀痛或剌痛 无下腹胀痛或烦燥 下腹轻微胀痛或剌痛,时作时止 下腹明显胀痛或剌痛,频繁发作 下腹胀痛或剌痛持续影响工作和生活 腰骶胀痛 无腰骶胀痛 腰骶酸胀不适 腰骶酸胀疼痛 腰骶酸痛,较难忍受 带下量多,色白质稀 0分 1分 2分 3分 带下量正常 带下量较平时增加1/2以内 带下量较平时增加1/2—1倍 带下量较平时增加1倍以上,需用护垫 0分 1分 2分 3分 带下色、质正常 带下色白,质稀 带下色白,质清稀 带下色白,质清稀如水 次症 有(2分) 无(0分) 遇劳累下腹痛或腰骶酸痛加重 有 无 头晕耳鸣 有 无 经量多或少 有 无 经色黯淡或夹块 有 无 夜尿频多 有 无 舌象 舌质黯淡或有瘀点瘀斑,苔白或腻(+)。舌质正常,记(—) 脉象 泳沉涩,记(+).脉平,记(—) 带下病(宫颈炎症) 一、中医病名:带下病 二、西医病名:宫颈炎症 三、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病名诊断及辨证标准参照《中医证候规范》、《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妇科学》以及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第2版)拟定. 2、西医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参照2008年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分会感染协作组制定的诊治规范、西医《妇产科学》(第7版)教材拟定。 (二)疾病分期 1、宫颈糜烂: 根据糜烂面积大小可分为三类: 轻度糜烂:糜烂面积小于宫颈面积的1/3; 中度糜烂:糜烂面积占宫颈总面积的1/3~2/3; 重度糜烂:糜烂面积占总面积的2/3以上。 2、宫颈息肉 由慢性炎症长期刺激,促使颈管增生成肉状,常突出于宫颈外口.来自颈管及颈口表面,呈单个或多个突出的鲜红色带蒂的组织,即称宫颈息肉,质脆易出血. 3、宫颈肥大 由于慢性炎症的长期刺激,宫颈组织充血水肿,炎性细胞浸润及结缔组织增生使子宫颈肥大。 4、宫颈腺体囊肿 宫颈表面突出多个透明或白色小囊泡,内含无色胶冻状突出物,若囊肿感染,则外观呈白色或浅黄色水囊泡。 5、子宫颈裂伤及外翻 宫颈裂伤多发生于分娩、流产或子宫扩张术,可见有侧裂及星状裂。因裂伤较宽而颈管内的柱状上皮外翻,同时由于慢性炎症使周围组织增生,致局部宫颈肥大并有环状突起的边缘。 6、子宫颈管炎 子宫颈口有脓性分泌物堵塞,如子宫颈管粘膜增生,可见子宫颈口发红充血,子宫颈肥大。 (三)证候诊断: 1、脾虚型 主要证候:带下量多,色白或淡黄,质稀薄,无臭气,绵绵不断,神疲倦怠,四肢不温,纳少便溏,两足跗肿,面色恍白,舌质淡,苔白腻,脉缓弱。 证候分析:脾气虚弱,运化失职,水湿内停,湿浊下注,损伤任带二脉,约固无力,故带下量多,色白或淡黄,质稀薄,无臭气,绵绵不断;脾虚中阳不振,则神疲倦怠,四肢不温;脾虚运化失职,则纳少便溏;湿浊内盛,则两足跗肿;脾虚清阳不升,则面色觥白。舌 淡,苔白腻,脉缓弱,为脾阳不足之征。 2、肾阳虚型 主要证候:带下量多,色白清冷,稀薄如水,淋漓不断,头晕耳鸣,腰痛如折,畏寒肢冷,小腹冷感,小便频数,夜间尤甚,大便溏薄,面色晦黯,舌淡润,苔薄白,脉沉细而迟. 证候分析:肾阳不足,命门火衰,气化失常,寒湿内盛,致带脉失约,任脉不固,故带下量多,色白清冷,稀薄如水,淋漓不断;肾阳虚胞络失于温煦,故小腹冷感;膀胱失于温煦,气化失常,故小便频数,夜间尤甚;火不温土,则大便溏薄;阳虚寒从内生,故畏寒肢冷;肾阳虚外府失荣,故腰痛如折; 肾虚髓海不足,故头晕耳鸣,面色晦黯.舌淡润,苔薄白,脉沉细而迟,为肾阳不足,虚寒内盛之征. 3、阴虚挟湿型 主要证候:带下量不甚多,色黄或赤白相兼,质稠或有臭气,阴部干涩不适,或有灼热感,腰膝酸软,头晕耳鸣,颧赤唇红,五心烦热,失眠多梦,舌红,苔少或黄腻,脉细数。 证候分析:肾阴不足,相火偏旺,损伤血络,复感湿邪,伤及任带二脉,故带下量多,色黄或赤白相兼,质稠,有臭气,阴部有灼热感;阴精亏虚,阴部失荣,故干涩不适;肾阴亏损,则腰膝酸软,头晕耳鸣;阴虚内热,热扰心神,则五心烦热,失眠多梦 。舌红,苔少或黄腻,脉细数,为阴虚挟湿之征。 4、湿热下注型 主要证候:带下量多,色黄,粘稠,有臭气,或伴阴部瘙痒,胸闷心烦,口苦咽干,纳食较差,小腹或少腹作痛,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证候分析:湿热蕴积于下,损伤任带二脉,故带下量多,色黄,粘稠,臭秽;湿热熏蒸,则胸闷心烦,口苦咽干;湿热内阻,则纳食较差;湿热蕴结,瘀阻胞脉,则小腹或少腹作痛;湿热伤津,则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濡数,为湿热之征. 5、湿毒蕴结型 主要证候:带下量多,黄绿如脓,或赤白相兼,或五色杂下,状如米泔,臭秽难闻,小腹疼痛,腰骶酸痛,口苦咽干,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证候分析:湿毒内侵,损伤任带二脉,秽浊下流,故带下量多;热毒蕴蒸,损伤脉络,则色黄绿如脓,或赤白相兼,甚或五色杂下,状如米泔,秽臭难闻;湿毒蕴结,瘀阻胞脉,故小腹疼痛,腰骶酸痛;湿浊毒热上蒸,故口苦咽干;湿热伤津,则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为湿毒蕴结之征. 四、治疗方案 带下病主要病机是邪伤及任、带二脉,使任脉不固,带脉失约.辨证主要根据带下量、色、质、气味,其次根据伴随症状及舌、脉辨其寒热虚实如带下量多色白或淡黄,质清稀,多属脾阳虚;色白质清稀如水,有冷感者属肾阳虚;量不甚多,色黄或赤白相兼,质稠或有臭气为阴虚挟湿;带下量多色黄,质粘稠,有臭气,或如泡沫状,或色白如豆渣状,为湿热下注;带下量多,色黄绿如脓,或浑浊如米泔,质稠,恶臭难闻,属湿毒重证。临证时尚需结合全身症状及病史等综合分析,方能作出正确的辨证。带下病的治疗原则以健脾、升阳、除湿为主,辅以疏肝固肾;但是湿浊可以从阳化热而成湿热,也可以从阴化寒而成寒湿,所以佐以清热除湿、清热解毒、散寒除湿等法. (一)脾虚型 主要证候:带下量多,色白或淡黄,质稀薄,无臭气,绵绵不断,神疲倦怠,四肢不温,纳少便溏,两足跗肿,面色恍白,舌质淡,苔白腻,脉缓弱。 证候分析:脾气虚弱,运化失职,水湿内停,湿浊下注,损伤任带二脉,约固无力,故带下量多,色白或淡黄,质稀薄,无臭气,绵绵不断;脾虚中阳不振,则神疲倦怠,四肢不温;脾虚运化失职,则纳少便溏;湿浊内盛,则两足跗肿;脾虚清阳不升,则面色觥白。舌 淡,苔白腻,脉缓弱,为脾阳不足之征。 治疗法则:健脾益气,升阳除湿。 治疗方法: 1、辨证论治 方药:完带汤(《傅青主女科》)。 白术 山药 人参 白芍 苍术 甘草 陈皮 黑芥穗 柴胡 车前子 方中人参、山药、甘草健脾益气;苍术、白术健脾燥湿;柴胡、白芍、陈皮舒肝解郁,理气升阳;车前子人参泄降,利水除湿;黑芥穗入血分祛风胜湿。全方寓补于散之中,寄消于升之内,肝、脾、肾三经同治,具有健脾益气,升阳除湿之功.若脾虚及肾,兼腰痛者,酌加续断、杜仲、菟丝子温补肾阳,固任止带;若寒凝腹痛者,酌加香附、艾叶温经理气止痛;若带下日久,滑脱不止者,酌加芡实、龙骨、牡蛎、乌贼骨、金樱子等固涩止带之品. 若脾虚湿郁化热,带下色黄粘稠,有臭味者,宜健脾除湿,清热止带,方选易黄汤(《傅青主女科》)。 山药 芡实 车前子 白果 黄柏 方中山药、车前子健脾化湿;白果、芡实固涩止带;黄柏清热燥湿。诸药合用,使热去湿化,则带自止. 2、外治法: (1)阴道灌洗:采用我院自制药物“制霉洗剂"阴道灌洗,每次15—20分钟,隔天一次,五至七次为一疗程。 (2)阴部坐浴:苍白术10g、车前子10 g、蒲公英10g、金银花15g、野菊花10g、土茯苓10g、薄荷10g(后下)。水煎、坐浴,20—30分钟,每天一次,三至五次为一疗程。 (3)阴道上药:复方莪术油栓、保妇康栓等。临睡前一次,五至七次为一疗程。 (二)肾阳虚型 主要证候:带下量多,色白清冷,稀薄如水,淋漓不断,头晕耳鸣,腰痛如折,畏寒肢冷,小腹冷感,小便频数,夜间尤甚,大便溏薄,面色晦黯,舌淡润,苔薄白,脉沉细而迟。 证候分析:肾阳不足,命门火衰,气化失常,寒湿内盛,致带脉失约,任脉不固,故带下量多,色白清冷,稀薄如水,淋漓不断;肾阳虚胞络失于温煦,故小腹冷感;膀胱失于温煦,气化失常,故小便频数,夜间尤甚;火不温土,则大便溏薄;阳虚寒从内生,故畏寒肢冷;肾阳虚外府失荣,故腰痛如折; 肾虚髓海不足,故头晕耳鸣,面色晦黯。舌淡润,苔薄白,脉沉细而迟,为肾阳不足,虚寒内盛之征。 治疗法则:温肾助阳,涩精止带. 治疗方法: 1、辨证论治 方药:内补丸(《女科切要》)。 鹿茸 菟丝子 潼蒺藜 黄芪 白蒺藜 紫菀茸 肉桂 桑螵蛸 肉苁蓉 制附子 方中鹿茸、肉苁蓉、菟丝子温肾填精益髓;潼蒺藜、桑螵蛸补肾涩精止带;附子、肉桂温肾壮阳补火;黄芪益气固摄;白蒺藜养肝肾而疏风;紫菀茸温肺益肾.全方共奏温肾助阳,涩精止带之效。若腹泻便溏者,去肉苁蓉,酌加补骨脂、肉豆蔻.若精关不固,精液下滑,带下如崩,谓之白崩。治宜补脾肾,固奇经,佐以涩精止带之品,方选固精丸(《济阴纲目》)。 牡蛎 桑螵蛸 龙骨 白石脂 白茯苓 五味子 菟丝子 韭子 2、外治法: (1)阴道灌洗:采用我院自制药物“制霉洗剂"阴道灌洗,每次15—20分钟,隔天一次,五至七次为一疗程。 (2)阴部坐浴:苍白术10g、车前子10 g、蒲公英10g、金银花15g、野菊花10g、土茯苓10g、薄荷10g(后下).水煎、坐浴,20-30分钟,每天一次,三至五次为一疗程. (3)阴道上药:复方莪术油栓、保妇康栓等。临睡前一次,五至七次为一疗程。 (三)阴虚挟湿型 主要证候:带下量不甚多,色黄或赤白相兼,质稠或有臭气,阴部干涩不适,或有灼热感,腰膝酸软,头晕耳鸣,颧赤唇红,五心烦热,失眠多梦,舌红,苔少或黄腻,脉细数。 证候分析:肾阴不足,相火偏旺,损伤血络,复感湿邪,伤及任带二脉,故带下量多,色黄或赤白相兼,质稠,有臭气,阴部有灼热感;阴精亏虚,阴部失荣,故干涩不适;肾阴亏损,则腰膝酸软,头晕耳鸣;阴虚内热,热扰心神,则五心烦热,失眠多梦 .舌红,苔少或黄腻,脉细数,为阴虚挟湿之征. 治疗法则:滋阴益肾,清热祛湿。 治疗方法: 1、辨证论治 方药:一贯煎合易黄汤、知柏地黄丸加减. 知母10g、黄柏15g、山药10g、泽泻10 g、枸杞子15g、女贞子15 g、龙骨20g、牡蛎20g.兼心烦多梦者加柏子仁10g、远志10g以清心安神;兼咽干口燥甚者加沙参15g、麦冬10g;兼烘热汗出加女贞子10g、旱莲草10g、龙骨20g;带下较多者加乌贼骨15g以固涩止带. 2、外治法: (1)阴道灌洗:采用我院自制药物“制霉洗剂"阴道灌洗,每次15-20分钟,隔天一次,五至七次为一疗程。 (2)阴部坐浴:黄柏20g、蛇床子20g、地肤子30g、薄荷10g,当归10g、生地10g.煎水500ml,坐浴。每天一至两次,每次30分钟,五至七天为一疗程。 (3)阴道施药:保妇康凝胶、乳酸菌阴道制剂等.每天或隔天一次,五至七次为一疗程。 (四)湿热下注型 主要证候:带下量多,色黄,粘稠,有臭气,或伴阴部瘙痒,胸闷心烦,口苦咽干,纳食较差,小腹或少腹作痛,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证候分析:湿热蕴积于下,损伤任带二脉,故带下量多,色黄,粘稠,臭秽;湿热熏蒸,则胸闷心烦,口苦咽干;湿热内阻,则纳食较差;湿热蕴结,瘀阻胞脉,则小腹或少腹作痛;湿热伤津,则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濡数,为湿热之征。 治疗法则:清热利湿止带。 治疗方法: 1、辨证论治 方药举例:止带方(《世补斋不谢方》). 猪苓 茯苓 车前子 泽泻 茵陈 赤芍 丹皮 黄柏 栀子 牛膝 方中猪苓、茯苓、车前子、泽泻利水除湿;茵陈、黄柏、栀子清热泻火解毒;赤芍、丹皮凉血化瘀,合牛膝活血,并能引药下行,直达病所,以除下焦湿热。 若肝经湿热下注者,症见带下量多,色黄或黄绿如脓,质粘稠或呈泡沫状,有臭气,伴阴部痒痛,头晕目眩,口苦咽干,烦躁易怒,便结尿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而数。治宜泻肝清热除湿,方用龙胆泻肝汤(《医宗金鉴》)加苦参、黄连. 龙胆草 柴胡 栀子 黄芩 车前子 木通 泽泻 生地 当归 甘草 浊偏甚者,症见带下量多,色白,如豆渣状或凝乳状,阴部瘙痒,脘闷纳差,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宜清热利湿,疏风化浊,方用萆藓渗湿汤(《疡科心得集》)加苍术、藿香。 革藓 薏苡仁 黄柏 赤茯苓 丹皮 泽泻 滑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医学/心理学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