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SJT 10247.6-1992 音频电力负荷控制系统 音频接收机通用规范.pdf

上传人:de****a 文档编号:40074 上传时间:2021-05-24 格式:PDF 页数:17 大小:407.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SJT 10247.6-1992 音频电力负荷控制系统 音频接收机通用规范.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SJT 10247.6-1992 音频电力负荷控制系统 音频接收机通用规范.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SJT 10247.6-1992 音频电力负荷控制系统 音频接收机通用规范.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SJT 10247.6-1992 音频电力负荷控制系统 音频接收机通用规范.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SJT 10247.6-1992 音频电力负荷控制系统 音频接收机通用规范.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SJ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电 子 行 业 标 准 s J / T 1 0 2 4 7 . 1 一1 0 2 4 7 . 8 - 9 2 音频电力负荷控制系统 Au d i o e l e c t r i c d .p o we r l o a d c o n t r o l s y s t e m 1 9 9 2 - 0 6 - 1 5 发布1 9 9 2 - 1 2 - 0 1 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电子工业部发布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电 子 行 业 标 准 音频电力负荷控制系统 音频接收机通用规范 S J / T 1 0 2 4 7 . 6 -9 2 本标准参照采用国际标

2、准I E C 1 0 3 7 -1 9 9 0 费率和负荷控制用音频接收机 。 主翻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音频电 力负 荷控制系统中音频接收机( 以下简称“ 接收机勺的术语、 技术要 求、 试验方法、 检验规则及其标志、 包装、 运输、 贮存要求。 本标准适用千音颇电力负荷控制系统音频接收机. 弓I 用标准 G B 9 9 8低压电器基本试验方法 G B 1 4 9 7低压电器基本标准 G B 4 9 4 2 . 2低压电 器外壳防 护等级 G B 5 1 6 9 . 4电工电子产品着火危险试验灼热丝试验方法和导则 G B 6 8 3 3 . 3电 子测量仪器电 磁兼容性试验 规范 静电

3、放电敏感度试验 S J / T 1 0 2 4 7 . 1 音频电力负荷控制系统系统通用规范 S J / T 1 0 2 4 7 . 7 音频电力负荷控制系统环境试验方法 S J / T 1 0 2 4 7 . 8 音频电 力负 荷控制系 统可靠 性试 验方法 术语 本标准除采用以下术语外, 其它术语皆引自S J / T 1 0 2 4 7 . 1 . 3 . 1 动作 接收机的输出执行继电器( 以下简称“ 继电器” ) 开关位置的转换或定位。 3 . 2 门限动作电压U, 在规定条件下, 接收机能接收并正确动作的最小控制电压。 3 . 3 最大动作电压U- 在规定条件下, 接收机能接收并正碑

4、动作的最大控制电压。 3 . 4 不动作电压U, , 在规定条件下, 接收机可能接收但不执行动作的控制电压。 它表征了接收机允许的最大干 扰电压。 3 . 5电溟接通定位功能 中华人民共和国 机械电 子工业部1 9 9 2 - 0 6 - 1 5 批准 1 9 9 2 - 1 2 - 0 1实施 S J / T 1 0 2 4 7 . 6 -9 2 接收机接通电源时, 其继电器开关自动置于预定位置的功能。 3 . 6 电源断开定位功能 接收机断开电源时, 其继电器开关自动置于预定位置的功能. 3 . 了 故障保安定位功能 接收机正常工作期间, 到达预先编定的间隔时间( 故障保安时间) , 仍未

5、收到动作电压范围 内的控制指令, 其继电器开关 自动里于预定位里的功能。 3 . 8 延时动作功能 接收机在接收到动作电压范围内的控制指令后, 经过预定的延时时间. 才执行动作的功 能。 3 . 9 立即动作功能 当 接收机的延时时间为零时, 在接收到动作电压范围内的控制指令后, 立即执 行动作的功 能。 3 门0 循环功能 接收机在接收到动作电压范围内的控制指令后, 经过预定的等待时间, 其继电器开关才按 编定的间隔时间, 在两个位置之间循环转换的功能。 技术要求 4 . 1 环境条件 4 . 1 . 1 工作环境温度 应符合 S J / T 1 0 2 4 7 . 1中表 1 的规定。 4

6、 . 1 . 2 贮存和运输环境温度 一2 5 -6 0 *c。 4 . 1 . 3 相对湿度 应符合 S J / T 1 0 2 4 7 . 1中表 1 的规定。 4 . 1 . 4 安装场所 应符合 S J / T 1 0 2 4 7 . 1 中第 5 . 1 . 1 . 5 条的规定。 4 . 2 基本功能 4 . 2 . 1 电源接通定位功能 继电器开关的预定位置应能任意选择。 4 . 2 . 2 电源断开定位功能 继电器开关的预定位置应能任意选择. 4 . 2 . 3 故障保安定位功能 4 . 2 . 3 . 1 故障保安时间范围 由产品标准规定, 在该时间范围内应能任意选择。 4

7、. 2 - 3 . 2 继电器开关的预定位置 应能任意选择. 4 . 2 . 4 延时动作功能 延时时间范围: 由产品标准规定, 在该时间范围内应能任意选择。 4 . 2 . 5 循环功能 等待时间及开关在各位置上的持续时间范围, 由产品标准规定, 在该时间范围内应能任意 一3 8 一 s J / T 1 0 2 4 7 . 6 -9 2 选择 。 4 . 2 . 6 工作状态指示及告警功能 接收机处于静止状态、 接收控制指令状态、 故障保安状态, 应具有明显区分的发光指示。 进 入延 时工作状态时, 应有 音响告警。 4 . 2 . 7 其它功能 由产品标准规定, 或者由使用方与生产方协商确

8、定. 4 . 3 电气性能 4 . 3 . 1 电撅 应符合 S J / T 1 0 2 4 7 . 1 中第 5 . 1 . 1 . 4 条的规定。 4 . 3 . 2 工作频率 a . 额定工作频率 f o : 应与所在系统的额定控制频率一致; b . 工作频率误差: 士。 . 5 H z ; c . 工作频带宽度: -7 5 0 H z 时, U-15U,; c . 当f o 为 2 5 0 -7 5 0 H: 之间的值时, U - 、 值应按公式( I ) 计算: ( 几 一 2 5 0 ) X 7 U= f 8十 于- 苦 子于 二 二= . I U, “ “ “一 ( 1 ) 一

9、5 0 0 4 . 3 . 5 不动作电压U., U.; 簇0 . 6 6 V, 4 . 3 . 6 编址要求 接收机的每个继电器为一个控制单元, 应能同时编写两组独立的地址指令, 一组是单地 址, 另一组是群地址, 并能改写. 4 . 3 . 7 静态功率消耗 由产品标准规定。 4 . 3 . 8 继电器 43 . 8 . 1 继电器形式 磁保持式。 4 . 38 . 2 额定通断能力 a , 额定通断电压Uc : 1 1 0 , 2 2 0 , 4 0 0 V, b额定通断电流 I c : 应符合表 1 的规定。 表1 A 一 额定通断电流I . 线性负载( c o s o=1 ) 电流

10、感性负载( c o s O=0 . 4 ) 电流 1 0 1 0!1 01 0 4 . 3 - 8 . 3 寿命 一3 9 一 S J / T1 0 2 4 7 . 6 一9 2 不低于 l xl o 次。 4 . 3 . 8 . 4 短路特性 继电器开关能经受短路试验, 其具体指标由产品标准规定。 4 . 3 . 9 温升 接收机在 40环境温度、 2 53V电源电压和继电器接通额定通断电流的条件下工作, 外表 面温升不超过 2 5 K。 4 . 4 电磁兼容性 4 , 41 抗电网谐波干扰 接收机在受到与工作频率最接近的三个单次谐波独立干扰或组合干扰时, 应能正常工作。 a . 三个单次谐

11、波 H 、 H、 、 月, 拎图 1 确宁: fafo 1( H: ) 而j 1( H名) 图1 b 单次谐彼的电平按表 2 规定。表 2 中未列出的 6 00H: 至 2 o 00H; 之间的单次谐波电 平均为 0 . 3 %U。 , 谐波次序 N 谐波颇率 H z 谐波电平 %U。 谐波次序 N 谐波频率 Hz 谐波电平 %U. 21 002 6 5 05 31 5 0 一! 7 5 00 . 5 42 00 1 7 85 0 2 5 2 5 Q 一 9 5 02 6 3 00 2 31 1 5 01 。 5 7 3 5 0 一 7 1 1 2 5 01 . 5 8 4 00 一一 1 4

12、5 00 . 8 94 5 Q 一 3 11 5S Q0 , 8 l 05 0 0 一一 1 7 5 00 . 7 1 15 5 0 一一 1 85 00 。 7 S J / T 1 0 2 4 7 . 6 -9 2 4 .。 .c .4 .4 . 2 组合谐波中H. , Hb , H。 的电平为表2规定值的 0 . 6 倍。 抗间谐波干扰 接收机在受到与 工作频率邻近的间谐波干扰时, 应能正常工作。 a . 间谐波频率: ( f o -1 0 0 ) H z , ( j o 一 5 0 ) H . , ( f o +1 0 0 ) H z , ( f o +5 0 ) H z o b间谐波幅

13、度: 由产品标准规定。 4 . 4 . 3 抗电源电压急降和电源短时中断干扰 接收机在受到小于5 0 0 m s 的电源电 压急降或电源短时中断干扰时, 不应误动作. 供电 恢 复后, 应能正常工作, 4 . 4 . 4 抗直流或交流磁场干扰 接收机在受到一定的直流或交流磁场干扰时。 应能正常工作。 4 . 4 - 5 抗高频传导、 辐射和浪涌过电压千扰 抗干扰能力 应符 合G B 1 4 9 7 中第7 . 2 . 1 2 条的规定。 4 . 4 . 6 抗静电放电千扰 接收机在受到一定的静电放电干扰时, 应能正常工作。 4 . 4 . 7 其它电磁兼容性项目 由产品标准规定。 45 安全性

14、 4 . 5 . 1 绝 缘电阻 绝缘电阻不小于5 0 MO, 4 . 5 . 2 耐冲击电压 接收机承受前沿1 . 2 P s 士3 0 , 宽度S O P S 士2 0 %. 峰值为6 k V的脉冲电压冲击试验时, 应 无闪络和击穿现象。 4 . 53工频耐压 4 . 5 . 3 . 1 线路对地耐压 对接收机电源线端子、 继电器接线端子和地之间施加 5 0 Hz , 2 k V的正弦交流电压, 时间 l mi n , 不应发生绝缘击穿、 表面闪络、 漏泄电流明显增大或电压突然下降等现象。 4 . 5 . 3 . 2 线路间的耐压 对接收机电源线端子和继电器接线端子之间施加 5 0 Hz

15、, 2 k V的正弦交流电压, 时间 l mi n , 不应发生绝缘击穿、 表面闪络、 漏泄电流明显增大或电压突然下降等现象。 4 . 5 . 4 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 接收机的各个接线端子之间以及各端子与金属机壳之间的电气间隙及爬电距离应符合表 3的规定 。 一41 S J / T 1 0 2 4 7 . 6 - 9 2 最 大 相 电 压 v 最 小 电 气 间 隙 mm 最 小 爬 电 距 离 nl们n 5 0 0 . 81 . 2 1 0 0 0 . 81 . 4 1 5 01 . 5 1 . 6 3 0 03 . 0 3 . 2 6 0 05 . 5 6 . 3 4 . 6 可靠性 应

16、符合S J / T 1 0 2 4 7 . 1 第5 . 1 1 条的规定. 4 . 了 机械结构 4 . 7 . 1 外壳 a . 外壳应符合G B 1 4 9 7 第 7 . 1 . 8 条的规定; b外壳应具有铅封的位置, 且不开启铅封, 就不能触及接线端子和内部部件。 4 . 7 . 2 接线端子 应符合GB 1 4 9 7 第 7 . 1 . 6 条的规定。 4 . 7 . 3 保护接地 接收机外壳全部或部分由金属制成时, 应设置一个可靠的保护接地端子, 并应符合 G B 1 4 9 7 第7 . 1 . 7 条的规定。 4 . 7 . 4防火 承载载流部件和接地部件的绝缘材料应确保

17、防火。 当载流部件因过载而发热时, 不应将其 引燃。 4 - 7 . 5 防尘、 防水 接收机外壳防尘、 防水的能力应符合GB 4 9 4 2 . 2中防护等级 I P 5 1 的规定。 4 . 7 . 6 机械强度 应能承受以0 . 2 2 士。 . 0 5 N m 动能作用的弹簧锤试验。 4 . 7 . 7 振动 应符合 S J / T 1 0 2 4 7 . 7 中第 4 . 4 条的规定。 4 . 7 . 8 碰撞 应符合S J / T 1 0 2 4 7 . 7中第 4 . 5条的规宁 试验方法 5 . 1 试验条件 应符 合S J / T 1 0 2 4 7 . 1 中 第6 .

18、1 条的 规定。 在试验前, 预先用编码仪对受试接收机编入 各 项待试验的功能, 指令、 时间参数及继电器开关的预定位置。 5 . 2 主要的试验仪器设备 见表 4 。 s ,i / T 1 0 2 4 7 . 6 -9 2 表4 序号仪 器 名 称性 能 项 目要求 1 低频 僧号发生器 颇率范围 孩率误盖 愉出电压 2 0 H . - 2 0 k Hz 62 %士1 H z 1 0 V 2 数字 翔率计 绷卒范困 妞卒侧t误差 2 0 H z -2 0 k Hz 士 5 x1 0 3 低频 毫伏表 颇率范围 侧t电压范围 2 0 H z - - 2 0 k Hz 1 M V- 3 0 0

19、V 土3 %月 合 平 侧 万 椒 左 4 选频 电平表 频率范围 电平侧t范围 荃本测t误差 1 5 H . - - 2 0 k Hz 3 ;. V- 1 0 0 V 士 3 % 5 交流 电压表 电压侧t范围 精度 1 0 0 - 3 0 0 V 0 . 5 级 6交流调压器 电压调节范围单相 1 5 0 -3 0 0 V 7编码仪 操作方式 功能 银盘操作 快速编址 功能选择 预t参数 发送指令 8 专用信号源功能 产生电网谐波模拟信号, 能与编码仪及低频信号裸 接 口一、 9 I 匕 欧表 电压 电阻t程 直 流 S O O V 5 0 0 M n 1 0 商压击穿 装置 输 出 电

20、压 高压侧的功率 0 - - 3 0 0 0 V 不小于。 , 5 k VA 11 雷电冲击电压 试验装置 愉出电压波形 应符合G B 1 4 9 7 中第 7 . 2 . 2 条 1 2 低功率因败 瓦特表 功率因数 精度 s o - G . 1 1 . 0 级 1 3 高颇信号 发生器 频率范围 输出功率 0 . 1 5 - 3 0 0 MH z 足够产生 i v/ .电场强度 一4 3 一 S J / T 1 0 2 4 7 . 6 - 9 2 序号仪 器 名 称 浪涌过电压 脉冲发生器 高 压 电 源 续表 4 性 能 项目 过电压脉冲波形 输 出 电压 要求 符合G B 9 9 8中

21、图1 , 的要 求 一 1 5 0 0 0 V 注表 4中的专用信号源构成实例见附录B( 参考件) 。 53 基本功能试验 5 . 3 . 1 屯源接通和断开定位功能试验 , 二 接通接收 机的电源时, 其继电 器开关应置于 预定的位置上; b . 通电 5 : 后, 切断接收机电源时, 其断电器开关亦应置于预定的位置上; c . 本试验应在可选择的所有位置进行。 5 . 3 . 2 故障保安定位功能试验 受试接收机完成控制指令的动作后开始计时. 当预定的故障保安时间刚到达时, 继电器开 关应正确置于预定的位置上。 试验期间不允许发出任何控制指令, 也不允许中断电源或出现低 于1 7 6 V电

22、源电压的急降现象. 5 . 3 . 3 延时动作功能试验 给受试接收机发一延时动作控制指令, 接收机应发出声光告害信号, 当预定的延时时间刚 到达时, 应执行预定的动作。延时时间应符合要求。 5 . 3 . 4 循环功能试验 给受试接收机发一循环功能控制指令, 接收机应执行循环功能, 其等待时间及每个位置上 预定的持续时间间隔应符合要求。 5 . 3 . 5 工作状态指示及告警功能试验 可在上述各功能试验时同时进行。 5 . 4 电气性能试验 5 . 4 . 1 工作频率测试 5 . 4 . 1 . 1 按 图 2连接仪器 。 低频信 号源受试接收机 低频毫伏表 数字频率计 图2 5 . 4

23、. 1 . 2 保持低频信号源的输出电压为门限动作电压值. 调节频率使受试接收机输入滤波器 单元的输出电压为最大值, 此时, 数字频率计所指示的频率( 周期) , 即是接收机的工作频率。 它 与系统控制频率标称值之差即是接收机的频率误差。 5 . 4 . 1 . 3 再依次使低频信号源的频率向高端和低端偏离工作频率. 找到输出电压比最大值低 6 d B时的两个频率值。 二者之差即是接收机的工作频带宽度。 5 . 4 . 2 门限动作电压试验 5 . 4 . 2 门按图3连接仪器 一4 4 一 s ,J / T 1 0 2 4 7 . 6 -9 2 图3 5 . 4 - 2 . 2 调节专用信号

24、源使其输出信号频率等干受试接收机工作频率, 使信号电压保持在 1 . 3 V, 受试接收机应按控制指令正确接收并动作 5 . 4 . 3 最大动作电压试验 上述试验完成后, 将信号电压调节在第4 . 3 . 4 条规定值, 发送控制指令, 受试接收机应正 确动作 。 5 . 4 . 4 不动作电压试验 上述试验完成后, 将信号电压调节在 0 . 6 6 V, 发送控制指令, 受试接收机应不动作。 5 . 4 . 5 编址试验 用编码仪给受试接收机的每只继电器开关分别编写两组地址指令并发码检查, 受试接收 机的继电器开关应正确动作。 5 . 4 . 6 电源适应性试验 在常温下, 调节受试接收机

25、的电 源电 压分别为1 7 6 V , 2 2 0 V , 2 5 3 V , 叠加表5 中 规定的 零谐 波和组合谐波干扰电平, 其动作试验和不动作试验应符合要求。 注: 额定电源电压2 2 0 V的试验可以省略; 零谐波即指谐波幅度为第4 . 4 . 1 条规定值的 1 0 %或者U 。 的 。 . 1 %, 不管哪个值大. 5 . 4 . 7 静态功率消耗测试 将受试接收机的电源电压调到 2 2 0 V、 使其处于静止状态, 用低功率因数瓦特表测量其功 率消耗值。 注 受试接收机继电器开关动作时, 允许功耗暂时超过指标. 5 . 4 . 8 继电器试验 5 . 4 - 8 . 1 直观检

26、查 a . 继电器形式及其铭牌上标注的 U、 1 。 等参数; b . 在接收机的各项试验过程中, 继电器开关应正确动作, 其触点应接触良好。 一4 5 一 S J / T 1 0 2 4 7 . 6 -9 2 5 - 4 - 8 . 2 额定通断能力试验 给继电器开关施加 1 . 1 5 U 。 电压, 在第4 . 3 . 8条规定的两种负载电流下, 分别进行接通能 力和分断能力试验。接通能力试验时, 继电器开关触点接触压降应不大于 5 0 0 mv o 5 . 4 . 83 寿命试验 a . 在第 5 . 1 条规定的试验条件下, 给继电器开关施加 1 . 1 5 U 。 电压, 并在第4

27、 . 3 . 8条规 定的两种负载电流下各进行3 0 0 0 0 次操作循环, 通断状态变 换时间 应设置在允许的最小值, b . 试验后, 在承载额定通断电流时, 继电器开关功率损耗应不大于3 W, 或者触点接触 压降应不超过 1 V; c . 试验后, 继电器触点断开时应能承受 1 O O O V, l m i n的工频耐压试验。 5 . 4 - 8 . 4 短路特性试验 按产品标准规定进行或参照G B 9 9 8 中第 8 . 2 条进行。 5 . 4 . 9 温升试验 受试接收机外壳应装配完整, 按第 4 . 3 . 9 条规定的条件, 在高温试验箱( 室) 内进行。试验 时间 2 h

28、 , 再测量接收机外壳的温升。 5 . 5 电磁兼容性试验 5 . 5 - 1 试验条件 受试接收机置于正常工作位置; 应该接地的部分应可靠接地; 继电 器中无负载电流。 5 . 5 . 2 抗电网 谐波干扰试验 按图 3 连接仪器. 按表 5 和表 2规定的数值, 调整专用信号源. 依次进行三个单次谐波及 其组合谐波的动作试验和不动作试验, 受试接收机应符合第4 . 4 . 1 条的要求。 允许不重复进行 在第 5 . 4 . 6 条中已进行过的试验项目。 表5 试验项目动作试验 不动作试脸 控制电压UlU_U “ 谐波温度 电源电压 V 电源电压 V 1 7 62 2 02 5 32 2

29、0 j 1 7 6 2 2 02 5 3 0 低温 00 常温0000000 高温00 月 。 低温 00 常温 00 高温 00 I I I 低温 00 常温 00 高温 00 S J / T 1 0 2 4 7 . 6 - 9 2 续表 5 控制电压 l U f I乙 了 、 U w 谐波温度 电源电压 v 电源电压 v 1 7 62 2 01 7 62 2 02 5 3 从 低温00 常温00 高温00 0 . 6 ( H , + H n +T I) 低温00 常温000!一000 高温0O 5 . 5 . 3 杭间谐波干扰试验 在第 5 . 5 . 2 条试验后, 将受试接收机电源电压

30、调整在 2 2 0 V, 依次向受试接收机电源注入 幅度和频率符合第 4 . 4 . 2 条规定的间谐波干扰电压, 并发送控制电压等于 1 . 5 U , 的控制信号 时, 接收机应正确动作, 试验 1 0次允许 1 次误动( 或拒动) 。当发送控制电压等于 0 . 6 7 U , , 的控 制信号时, 接收机应不动作, 试验 1 0 次允许 1 次误动作。 5 . 5 . 4 抗电源电压急降和电源短时中断干扰试验 当受试接收机的电源电压急降或电源短时中断 5 0 0 士2 0 m s时, 受试接收机不应误动作。 在供电电源恢复正常后 3 s , 发送一控制电压等于 U , 的控制信号时, 该

31、接收机应正确动作. 5 . 5 , 5 抗直流、 交流磁场干扰试验 5 . 5 . 5 . 1 抗直流磁场干扰试验 按附录 A补充件绕制的电磁线圈, 通入产品标准或合同规定的直流电流, 再将线圈在接 收机外表面不断地移动。 当接收机收到控制电压为U ; 的控制信号时, 应按指令正确动作; 当接 收机收到控制电压等于U。 的控制信号时, 接收机应不动作。 5 . 5 - 5 . 2 抗交流磁场干扰试验 将接收机置于频率范围4 7 . 5 - 1 9 8 H z 、 直径 1 m, 4 0 0 安匝数的试验环内, 当接收机收到控 制电压等于U; 的控制信号时, 应正确动作; 当接收机收到控制电压等

32、于 U, 的控制信号时, 接 收机应不动作。 5 . 5 . 6 抗高频传导、 辐射和浪涌过电压干扰试验 5 . 5 . 6 . 1 抗高频传导干扰试验 按 G B 9 9 8中第 1 2 . 2 条规定进行。 5 . 5 . 6 . 2 抗高频辐射干扰试验 按 G B 9 9 8中第 1 2 . 3 条规定进行。 5 . 5 . 6 . 3 抗浪涌过电压干扰试验 按 G B 9 9 8中第 1 2 . 5 条规定进行。 5 - 5 - 7 抗静电放电干扰试验 按 G B 6 8 3 3 . 3 的规定进行。 一47 一 S J / T 1 0 2 4 7 . 6 -9 2 5 . 6 环境条

33、件试验 按 S J / T 1 0 2 4 7 . 7 中第 5 . 3 -5 . 7 条的规定进行。 在低温和高温试验中检查的项目按表 5的规定。 5 . 了 安全性试验 5 . 7 . 1 绝缘电阻测量 用 5 0 0 V兆欧表对受试接收机电源进线、 继电器出线和地之间以及电源进线和继电器出 线之间分别测量绝缘电阻。 5 . 7 . 2 耐冲击电压试验 按G B 1 4 9 7 中第8 . 2 . 2 . 3 . 1 条所规定的 试验方法进 行。 5 . 7 . 3 工频耐压试验 按G B 9 9 8 中第6 . 3 . 2 -6 . 3 . 5 条的 规定进行。 5 . 7 . 4 电气

34、间隙与爬电距离检查 直观检 查。 5 . 8 可靠性试验 按 S J / T 1 0 2 4 7 . 8的规定进行。 5 . 9 机械结构试验 除下列试验外, 其余机械结构要求均做直观检查。 5 . 9 . 1 绝缘件的防火试验 接收机中承载载流部件和接地部件的绝缘材料一般采用灼热丝试验方法。灼热丝顶端温 度为9 6 0 士1 5 C, 试验持续时间为 3 。 士i s 。具体方法可按G B 5 1 6 9 . 4中的有关规定进行。 59 . 2 防尘试验与防水滴试验 按 G B 4 9 4 2 . 2中表 3 及表 4 中规定的相应试验方法进行 5 . 9 . 3 弹簧锤试验 将受试接收机按

35、正常工作位置安装, 调节弹簧锤以第 4 . 7 . 6 条规定的动能作用在机壳外 表面, 接收机不应有影响功能及防护性能的损坏。 5 . 9 . 4 振动试验 按S J / T 1 0 2 4 7 . 7 中第 4 . 4 条和第 5 . 8 条的规定进行。 5 . 9 . 5 碰撞试验 按S J / T 1 0 2 4 7 . 7 中第 4 . 5 条和第 5 . 9 条的规定进行。 5 . 1 0 模拟试验 5 . 1 0 . 1 按图 4 连接试验设备。 S J / T 1 0 2 4 7 . 6 -9 2 3 8 0 V |!一一. 开关 5 单相 交 流调压器 选颁电平表 I 交流电

36、压表 图4 5 . 1 0 . 2 本方法采用音频发送机作信号源, 并用注入设备将测试用控制指令信号注入到试验 电网 受试接收机接于试验电网中, 以模拟实际运行工作状态。 注入电网的控制电压幅度可用 三相交流调压器控制发送机的输出功率和改变注人设备的变压比来调节。 5 . 1 0 . 3 本方法可进行第4 . 2 条、 第4 . 3 . 3 一第4 . 3 . 6 条所规定的技术要求的试验, 与第5 . 3 条和第 5 . 4 条中相应条款所规定的试验方法具有同等效力。 5 . 1 0 . 4 操作步骤参照第 5 , 3 条和第5 . 4条相应条款进行。 注: 本方法适用于数量较多的接收机的同

37、时试验。 检验规则 6 . 飞 检验分类 产品检验分交收检验和例行检验两类。两类检验应由制造单位质量检验部门负责进行。 6 . 2 交收检验 交收检验项目 按表6 规定。 其它应符合S J / T 1 0 2 4 7 . 1 第7 . 2 . 2 条和第7 . 2 . 3 条的规定。 6 . 3 例行检验 例行检验项目按表 6 规定。其它应符合S J / T 1 0 2 4 7 . 1 第 7 . 3 . 3 条和第 7 . 3 . 4 条的规定. S J / T 1 0 2 4 7 . 6 -9 2 表6 序号试 验 项 目要 求条 号试验方法条号 ! 交 收 检 验例行检验 1 功能试验

38、4. 25 . 3 O O 2 电 气 性 能 试 验 静态功耗 4 . 3 . 75 4 . 7 O 继 电 器 试 验 l 4. 3. 85 . 4 . 8O 温 升 试 验 4. 3. 95 . 4 . 9O 其它电气试验 4 . 3 . 1 - - 4 . 3 . 65 . 4 . 1 5 . 4 . 6OO 3 电磁兼容性试验 4. 45 1 5O 4 环境试验 4. 15 . 6O 5 安 , 全 性 试 验 绝缘电阻 4. 5 . 15 . 7 . 1 O O 其它安全性 试验 4. 5 . 2- 4. 5 . 45 . 7 . 2 - 5 . 7 . 4O 6 可靠性试验 4.

39、 55 . 8O 7 机械结构试验 4 . 75 . 9O 了 标志 、 包装 、 运输 、 贮存 抄S ) / T 1 0 2 4 7 . 1中第8章的规定. S J / T 1 0 2 4 7 . 6 -9 2 附录A 抗直流磁场千扰试验的电磁线圈图 ( 补充件) 幸 受 试 接 “ 机 绕制实例: S o o 匝、 线径 0 0 . 6 或 1 0 0 0匝, 线径0 0 . 4 铁芯: 1 . O W/ k g . 一5 1 一 S J / T 1 0 2 4 7 . 6 -9 2 附录B 专用信号源构成实例图 ( 参考件 ) 振荡舒 一一 丫 一 一 一 一 一一 一 一气 谙波 H a 谐 波 H b 谐 波 H c 可变 狈 率控制颇 率 铆 控 选担 电平表 附加说明: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电子工业部科学技术司提出。 本标准由机械电子工业部电子标准化研究所归口。 本标准由国营长洲无线电厂负贵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李玉街、 简苏、 蔡小兵、 王萍、 丁伟、 徐湘玲、 余福荣 一5 2 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能源/动力工程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