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高中历史会考知识点全部..doc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4006092 上传时间:2024-07-24 格式:DOC 页数:87 大小:2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会考知识点全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7页
高中历史会考知识点全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7页
高中历史会考知识点全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7页
高中历史会考知识点全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7页
高中历史会考知识点全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高中历史会考纲要整理【必修一】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等级森严的分封制(1目的:巩固周王朝的统治。(2内容:a 分封对象: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建立诸侯国,拱 卫王室。b 被分封诸侯的义务:服从周天子的命令,为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c 诸侯的权力:职位世袭、对卿大夫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d 分封的特点:层层分封,天子诸侯卿大夫士。(3评价:积极: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统治区域,国家政权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形成 对周王室众星捧月的格局。消极: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

2、性,随着诸侯国势力的日益壮大,到西周后期, 王全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1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的矛盾。(2内容:核心(特点 :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是土地、财产和权力的继承者;周王称为天子,王位由嫡长子继承为大宗,其他儿子分封为诸侯,对天子来说是小宗,等等。(3作用: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4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两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分”是“宗”在政治上的表现, “宗”是维系 “分”的血缘纽带。二、识记秦的统一,理解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中央官制,应用郡县制的全面推行。秦统一全国:

3、公元前 230前 221年,秦始皇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统一中国,建立中国历史 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皇帝制:特点(内含 :皇权至上(核心 、皇位世袭、皇帝独尊,是中国古代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内容:以皇权为中心,在中央设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三个最高官职。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 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负责管 理全国军务。丞相之下设诸卿,分别掌管着国家的各项具体事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郡县制:(1时间: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秦统一后全面推行。(

4、2内容:秦始皇把全国分为 36个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一郡之内又分为若干县。郡是直属于 中央的地方行政设置, 郡设郡守, 县设县长, 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县” 隶属于郡。 县级以下有 “乡” 、 “里”两极地方基层行政机构。 (从上到下依次为郡、县、乡、里等(3意义: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中央集权制度(1含义:中央集权指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即全国军政财大权归中央,地方绝对服从中央,是我 国封建社会基本的政治制度。(2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3 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巩固措施:确立皇帝制度;中央设三公九卿;地方设郡

5、县制;思想上实行专制政策:焚书坑儒等。三、识记中央集权的发展,理解君主专制的演进,理解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中央集权的发展1、汉朝:(1原因:汉初,地方郡县、封国并存。封国是朝廷的依靠力量,但有时也会与朝廷对抗。 (2措施: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 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 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3结果,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2、唐中期:(1措施:朝廷在地方设置了许多节度使。节度使名为朝廷藩镇,实际上在政治、经济、 军事上拥有较大权力,往往发展成为割据势力。(2结果:唐中期安史之乱后形成的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3、北

6、宋:(1措施:a 军事:兵权收归中央,充实中央禁军; b 行政: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 设通判负责监督; c 财政:地方赋税大部分由中央掌控。(2结果: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4、元朝:(1措施:实行行省制度。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央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中书省(省 。 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行省拥有 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2影响: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创 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君主专制的演进1、汉朝

7、:(1原因: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 (2目的:为了加强皇权。 (3措施:汉武帝重用身边的侍从、秘书等人,任尚书令、侍中,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2、魏晋南北朝 :尚书省握有实权,继而又有中书省、门下省,逐步形成三省体制。3、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 (1措施:唐朝中央的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执 行。隋唐时期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2影响: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相权分散。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 独尊。 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 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此后历朝基本沿袭 这种制度。4、北宋:(1措

8、施:宋初,设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为制约宰相,增设 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2影响:削弱了宰相的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5、元朝:(1措施: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长官行使宰相职权。相权得到加强。(2后果:元朝后期.宰相的权势越来越大,有时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继承。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1、汉朝:实行察举制。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的人才选拔制度。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 主要途径。2、魏晋南北朝时期:选用官吏采取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步入仕途。3、隋朝: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设立进士科,科

9、举制形 成。4、唐宋元: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5、科举制的意义:科举制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 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 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大大加强中央集权,为历朝所沿用。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相权不断削落,皇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落,中央的权力不断加强。四、识记宰相制度的废除,理解军机处的设立。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1原因:相权过大威胁皇权(根本 ;宰相胡惟庸骄恣擅权(直接 。(2措施: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中书省和宰相 ,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3影响:秦以来实行的宰相制度宣告废除,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清朝军机处的设立(1原因:雍正帝为办理西

10、北军务。(2特点:机构简单,有官无吏,品级不高,皇帝钦定,跪受笔录,传达皇帝诏令。(3影响:使全国军政大权集中在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巩固,标志着君主专制 制度发展到顶峰。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1积极:巩固了皇权专制统治,维护了国家统一;(2消极:皇权的极度膨胀,束缚了人们思想的发展,阻碍了中国的社会进步,导致中国社会的发展 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第二单元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五、识记希腊文明的摇篮和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理解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确立的条件:(1自然条件:多山 多岛 环海。 (2经济条件:奴隶制商品经济。(3文化因素:吸收亚非文

11、明。 (4政治前提:城邦体制。城邦的基本特征:小国寡民,独立自主。希腊民主政治的确立1、梭伦改革雅典民主制度奠定基础内容 :政治上按财产的多少划分社会等级;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组成四百人会议,设立陪审法庭。废除债奴制。意义 :动摇了贵族的政治特权,为雅典的民主制度奠定了基础。2、克里斯提尼改革确立雅典民主政治内容 :建立十个地区部落,以部落为单位选举;设立了五百人会议,各部落轮流执政;成立十将军委员会;扩大公民大会权力,实行陶片放逐法。意义 :基本上铲除了贵族的政治特权,确立起雅典民主政治。雅典民主的黄金时代伯利克里改革达到顶峰内容:扩大公民参政范围,可担任几乎一切官职,可以参加公民大会

12、;扩大五百人会议的职能;提高陪审法庭的地位,成为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为参政公民发放工资; 发放观剧津贴意义 :充分扩大了公民的权利,使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六、识记十二铜表法和罗马法的发展、完善;理解罗马法的作用及影响十二铜表法 (从习惯法到成文法原因 :由于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时间 :公元前 5世纪中期颁布作用与意义 :罗马历史上的第一部成文法典,这是罗马法的渊源,也是罗马的基本法。在一定程度上限 制了贵族的特权,保护了平民的利益。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局限: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也保留了一些野蛮的习惯法。 罗马法的发展和完善发展:从公民法到万民法;完善:体系最终完成民法大全1、从公民法到万民法

13、时间:公元前 3世纪中叶 -3世纪原因:罗马对外征服地区扩大,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公民法无法适应新的变化。为了巩固统治,罗马帝国对各行省上层人物大量授予公民权,对外邦人给予司法保护;从 3世纪开始,帝国内部自由民间公民与非公民的区别消失。2、 民法大全时间:公元 6世纪,查士丁尼组织法学家编制民法大全 。 标志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 罗马法的作用及影响(1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典。 (2维护了罗马帝国的统治。 (3对西方近代法制产 生重大影响局限: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维护奴隶制度 ,男女权利不平等。 实质:维护奴隶制度。七、识记光荣革命、责任内阁制的形成,理解议会权力的确立。

14、光荣革命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的标志。 权利法案时间:1689年内容:限制国王的权利,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等权力。目的:在于限制王权,扩大议会的权力。作用:(1君权受到法律的严格制约。 (2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起来。 责任内阁制度的形成形成标志:1721年沃尔波尔主持内阁会议,英国责任内阁开始逐渐形成,沃尔波尔成为英国的第一位 首相。内阁构成:首相和内阁成员内阁的特点:(1 内阁成员集体负责, 大政方针上保持一致, 与首相共进退。 (2 内阁名义对国王负责, 其实是对议会负责。 (3多数党的领袖才会被国王任命为首相。首相有权提名内阁成员。 (4首相实际 掌握国家大权。八、识记独立之

15、初的严峻形势、两党制的形成和发展,应用美国 1787年宪法及评价。 独立之初的严峻形势1781年,美国独立。但松散的 邦联 阻碍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美国 1787年宪法及评价理论来源:欧洲启蒙思想,特别是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宪法内容:(1宪法规定美国是联邦制国家,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联邦政府拥有政治、经济、军事 和外交大权,各州也有一定的自治权。 (2宪法规定国家权力分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个部分,立法权 归国会,行政权归总统,司法权归法院,体现三权分立原则。1787年宪法的影响意义:(1 是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宪法。 (2 突出 “分权与制衡” 原则, 体现了一定的民主精神。 局限

16、 :1、允许奴隶制存在 2、对印第安人、黑人种族歧视。 3、妇女地位低下。 两党制的形成和发展形成:19世纪 50年代中期,民主党和共和党两大党对峙格局最终形成。发展:19世纪 60年代开始两党轮流执政。影响:左右政局、成为特色、资产阶级政党。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十、识记虎门销烟,应用南京条约及其影响,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 1、虎门销烟:1839年 6月,林则徐(鸦片战争直接原因 2、鸦片战争 (1840-1842 :(1原因 : A 根本原因:英国为了开拓更大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场地 ; B 清政府的腐朽落后 ; C虎门硝烟(1839年 6月,林则徐将缴获的英美走私贩的大量鸦

17、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英国以此为借 口发动鸦片战争(2结果 -清政府战败,签定南京条约时间:1842年 内容: 割香港岛给英国 赔款 2100万银元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 上海为通商口岸; 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的关税,由双方商定。影响: 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屈辱和深重的灾难 。 从此, 中国的大门被打开,主权和领土完整不断 遭到破坏。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3、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 1860(1根本原因:英法等国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发动战争的国家:英法美俄(2 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的时间、内容?天津条约 :1858年。 与英法分别签定。 内容: 允

18、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增开沿海沿江十处 通商口岸 赔偿英法巨额白银 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游历、 经商和传教; 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 江各口岸通航等。北京条约 :1860年。 与英法分别签定。 内容: 承认天津条约有效 增开天津为商埠 割 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对英法赔款各增至 800万两白银。(3 影响:中国丧失更多的领土和主权, 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 中外反动势力勾结共同镇压中国 革命。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加深了十一、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两个纲领性文件 -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1、 天朝田亩制度时间:1853年; 目的:为了满足农民得到土地的愿望,建立”四有二无”的理想社会内容:a

19、 原则:“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 , ”无处不均匀” ; 方法:以户为单位,按人口、年龄平 均分配土地;b 原则: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方法: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国库评价:a 革命性 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它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 烈愿望,是几千年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b 局限性 落后性、空想性。它是小农经济的产物。同时 这种绝对平均主义的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 2、洪仁玕 资政新篇 1859年A 目的 :振兴太平天国B 内容 :a 政治:公众选举官吏,依法治国; b经济 : 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C开设新式学堂等C 评价:a 进步性: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

20、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集中反映了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b 局限性:不能实现(因为 不是农民革命实践的产物;中国当时缺乏实现这一政纲的社会 条件(经济、阶级 ;战争环境。 3、 天朝田亩制度 、 资政新篇最终都没有得到施行根本原因: 天朝田亩制度背离历史发展潮流; 资政新篇-缺乏必要的社会基础和实施条件 天 要求废除私有制, 实质是一种平均主义的空想, 违背了历史发展的规律; 资 主张学习西方, 是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方案,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两者的经济思想有本质区别(相矛盾 。十二、理解甲午中日战争,识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应用辛丑条约 1、甲午中日战争(

21、1894 1895(1原因:根本原因:明治维新后,日本制定了对外侵略的“大陆政策” ;西方列强的纵容态度; 清政府妥协退让的态度; 1894年,朝鲜的农民起义(直接(2 爆发及过程中的四次战役:爆发:1894年, 日本舰队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中国运兵船。 战 役:平壤战役;黄海海战;辽东战役;威海战役(3 马关条约 :时间、内容、影响:(均见教材 59页 2、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0 1901,(1原因:列强为进一步瓜分中国;镇压中国人民的义和团运动(2结果及影响 -辛丑条约时间:1901年 内容:见教材 60页 影响:清政府已经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成为 “洋人的朝廷” ,它的签订

22、标志着中国完全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十三、识记武昌起义,理解中华民国的成立,应用辛亥革命的评价 辛亥革命(1辛亥革命的背景: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壮大; 社会:辛丑条约 签订以后,人们感到清政府腐败无能,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思想: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组 织: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 军事: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2爆发狭义的辛亥革命(1911年 10月 10日,武昌起义(3成果中华民国成立,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时间:1912年; 都城:南京 ; 临时大总统:孙中山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时间:1912年春 内容: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 律

23、平等;国民有人身、财产、言论等权利和自由;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确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 制;实行责任内阁制 意义: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封建专制的 进步意义(4辛亥革命的失败失败原因: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列强施加压力;革命队伍中的立宪派旧官僚攻击;袁世凯耍弄手段 标志:1912.3,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性质: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的反 帝反封建的资产阶民族民主革命;历史功绩:A 反封建: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 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 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推翻了“洋人的朝廷”,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 C 推动了民

24、 族资本主义发展十四、理解五四运动、中共诞生,识记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1、五四运动(1919年 5-6月(1背景 :国际: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俄国十月革命,为中国人民指明方向国内:经济阶级 基础:辛亥革命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工人阶级力量壮大; 思想 基础:新文化运动促进思想解放; 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使国内阶级矛盾加深 导火线 :巴黎和会 上中国外交的失败(2过程中两个阶段、中心、主力的变化、口号、结果第一阶段:5月 4日 -6月初; 第二阶段:6月初以后; 中心:北京上海; 主力 :学生 -工人 口号:“外争国权,内除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合约上签字”结果:取得 初步 胜

25、利(3意义:见教材 67页第二段(4新、旧民主革命比较:相同点:社会性质:双半社会;主要矛盾:民族矛盾、阶级矛盾 革命性质: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 级民主革命; 不同点:领导阶级(最大不同资、无;指导思想: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马克思主 义; 革命前途:资本主义、社会主义; 2、中共诞生(1921年、上海(1 历史条件:阶级:中国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思想: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组织:中共早期组织成立 外部:共产国际的帮助(2 中共一大 -中共诞生内容:4点。见教材 67-68页 评价: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3、国共合作(1原因和条件:A “打倒列强,除军阀”是全国人民的强烈愿望;

26、 B 国共两党的共同要求:共产 党开展工人运动中感到要战胜强大敌人,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国民党以往多次革命的失败使孙中山 认识到必须改组国民党 C中共“三大”制定方针,决定同国民党合作 D、共产国际的指导帮助(2合作的标志及基础: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新三民主义(3主要成果: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4失败标志:1927年 7.15反革命政变 原因:主观中共缺乏革命理论修养和斗争经验;陈独 秀右倾错误;客观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国民党右派叛变北伐战争:1926年a 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b结果: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十五、识记南昌起义,理解土地革命和红军长征。南昌起义背景:大革命

27、失败的惨痛教训,认识到掌握军队的重要性。时间:1927年 8月 1日领导人: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 创建人民军 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土地革命1、八七会议:内容、意义(见教材 712、土地革命:a .内容: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b .意义:广大贫苦农民政治上翻身,经济上分到了土地,革命积极性空前高涨。红军长征:(1934.10 1936.10(1原因:直接: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进行战略转移根本:共产党“左”倾错误指导(2过程:开始:1934年 10月江西瑞金。遵义会议:1935年 1月,中共

28、中央在贵州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a. 内容: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左”倾军事路线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 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b. 意义: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 确领导(事实上形成了第一代党的领导集体 ,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长征胜利:1936年 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标志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 (3意义:a 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 ,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b 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 伟大的长征精神, 成为激励党和人民继续前进的巨大动力。 c 红军长征一结

29、束, 革命新局面开始了。 十六、识记九一八事变和卢沟桥事变,识记南京大屠杀,理解抗战的胜利。侵华日军的罪行1、九一八事变:1931年, 日本侵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东北 , 中国军队实行不抵抗政策。 不到半年, 日军占领整个东北。2、卢沟桥事变:1937年 7月 7日,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全面抗日战争的开端 。3、南京大屠杀:1937年 12月,日军在南京进行了为期 6周的南京大屠杀, 30万同胞被害。4、日军在侵华过程中的罪行:屠杀中国军民;公然违反国际法,用活人进行实验,实施细菌战和 毒气战;利用汉奸,扶植傀儡政权;实行殖民统治,进行经济掠夺和推行奴化教育。抗日战争1、日本发动侵华战争

30、的原因:1根本原因:是日本为了摆脱资本主义发展的困境,是其实施大陆政策的必然结果。2 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促使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3国际: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助长了法西斯的嚣张气焰。4国内:国共两党对峙,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尚未建立。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1形成主要原因: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2标志:1937年 9月国民党公布了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 ,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3、国民党正面战场会战(片面抗战路线(1淞沪会战:国民党正面战场的第一场会战,打破了日本 3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2太原会战:平型关大捷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八路军

31、115师取得(3徐州会战:抗战以来历史最长的一次会战,台儿庄战役取得了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国民党 李宗仁指挥(4武汉、广州会战:(1938年 10月广州武汉失守后,抗日战争进入到相持阶段。(5枣宜会战:1940年 5月,抗日战争进入到相持阶段后,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会战;国民党第 33集 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将军壮烈殉国。4、共产党敌后战场(1 1937年 8月洛川会议:中共中央制定了全面抗战的路线,会后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开辟敌 后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2成立陕甘宁边区全国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枢和总后方。(3相持阶段:1940年 8月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在华北进行了百团大战,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

32、的一次 大规模战役。(4抗战相持阶段:1941年后敌后战场成为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5、抗战胜利的标志:1945.8.15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6、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1在国共两党合作的基础上实现了全民族的抗战路线,这是抗战取胜的最重要原因。(2中共及领导的人民军队起了中流砥柱作用。 (3国民党爱国官兵的抗战。(4日本发动的战争是侵略的、非正义的法西斯战争。(5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有力支持。如:苏军出兵东北,美军进攻日本本土。7、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1国内: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增强全国人民的民族自 尊心和自信心。(2国际: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

33、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重大贡献;中国国 际地位提高。十七、识记重庆谈判,理解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重庆谈判原因: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中共为争取和平,揭露美蒋阴谋。结果:签订 双十协定 内容:(见教材 78页 但对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的合法地位问题未达成协议。 解放战争1、背景:a. 抗战胜利后,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b. 蒋介石坚持内战独裁的方针。 C. 中国人民渴望和平民主。2、经过:防御(1946年夏 1947、 6 :1946.6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反攻(1947、 6 194

34、8、 8 :1947.6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决战(1948、 9 1949、 1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渡江战役(1949、 4 :占领南京:标志着统治中国 22年的国民党政府覆灭,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 命取得基本胜利。3、 意义:a 中国:结束了中国近代百年来屈辱的历史, 迎来一个人民企盼已久的、 独立自主的新中国。 b 世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具有世界意义的伟大胜利。它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 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 c 思想:它也是马 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 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35、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 的胜利。第五单元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十八、识记空想社会主义和工人阶级的觉醒,理解共产党宣言 。 1、马克思主义诞生(1历史条件:经济基础: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发展,使资社会的基本矛盾日益明显暴露。阶级基础:19世纪三四十年代,独立的工人运动的兴起,失败的结果表明他们需要科学理论指导 思想基础:德意志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的 空想社会主义 。个人作用:马克思、恩格斯深入到工人运动中总结经验(2标志:1848.2共产党宣言的发表(3 主要内容: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阐明了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指出

36、资本 主义必将共产主义代替 指出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推动历史的作用, 明确指出无产阶级的历史使 命是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同资产阶级斗争。 (4意义:无产阶级从此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的开展起来。十九、识记十月革命,理解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1、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客观条件:(1 19世纪末 20世纪初,俄国进入到帝国主义阶段;(2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上的薄弱环节,(3 一战的影响(一方面激化了俄国的各种社会矛盾,加速了革命形势的发展;另一方面各主要帝国 主义国家大多卷入战争,为俄国革命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主观条件:(1俄国的无产阶级

37、身受资本主义和封建农奴制残余的双重压迫,革命性较强;(2成熟的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3广大农民成为革命的同盟军。2、过程:二月革命推翻罗曼诺夫王朝的专制统治, 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二月革命后, 俄国出现了工兵代表 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1917年 4月,列宁发表四月提纲 ,提出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并且提出要 和平夺权“七月事件”表明,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宣告结束,政权完全落入临时政府手中。并且表明和平夺 权已经不可能。 1917年 11月 6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取得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胜 利,被称为“十月革命” 。成立了以

38、列宁为首的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3、十月革命历史意义:性质: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十月革命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 政的国家; 成功地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上打开了一个缺口, 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 鼓舞 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十月革命将社会主义理论变为现实 , 开创了 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 , 也为俄国的社会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二十、识记、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1、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政党制度(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初步建立时间、地点:

39、1949年 9月、北平。内容:大会通过了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 A 规定新中国的国家性质; B 还规定了国家 各个方面基本方针和政策,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确定首都、 国旗、国歌和纪元方式。意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暂时代行将来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能,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 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2 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政协不再代行全国人大的职能,而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 存在,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3 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中国共产党广泛吸 收各民主党派和各界爱国人士参政议政

40、, 组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 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根本政治制度 :创立过程:(1 共同纲领规定,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2 1954. 9,第一届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 力机关。 这就以国家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 原则。意义:第一届全国人大基本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根本政治制度, 为民 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关系制度形成:1949年共同纲领规定,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应实行

41、民族的区域自治。 1954年宪法正式确 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目的: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含义: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设立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由当地民族当家 作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利。意义: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二十一、识记民主制度的重建与完善1、重新召开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 1982年,中共确立“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使中共领导的多党合 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完善。3、 1984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

42、自治法明确规定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4、 1998年颁布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建设。二十二、识记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理解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1、“一国两制”的构想的提出含义: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实行资本主 义制度。形成: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 ,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 20世纪 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构想。意义:它是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指导思想。 2、 海峡两岸关系的缓和与发展(1 1979年

43、元旦,停止炮击金门, 30年来真正停火。(2中央人民政府倡议两岸直接实行三通, 1987年开始台湾当局允许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并进行 经济文化交流,两岸隔绝的状态终于被打破。(3 1990年,台湾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 1991年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 1992年,两会就 “海 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达成共识,史称“九二共识”。(4后来因台独势力使两岸关系陷入困难,但两岸交流仍不断扩大。 2005年,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 率“和平之旅”访问团访问祖国大陆。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的会见,促进了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3、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意义: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利于中国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及

44、综合 国力的增强,有利于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作出新贡献。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二三、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识记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背景:A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敌视、封锁,企图扼杀新中国;B新中国积极同邻国和新兴民族国家发展友好关系(2提出与修改:1953,周恩来会见印度代表团时 首次 提出。后经过修改。(3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4意义: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是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 项基本原则,开创了中国外交新局面;在国际上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

45、准则。 2、日内瓦会议 (瑞士 :1954年主题 :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特点:是 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地位 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 结果:中国代表团积极推动下,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 ,大大提高新中国国 际声誉。 3、万隆会议 (印尼 :1955年特点: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者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作用 :周恩来在会上提出 “求同存异” 方针,促使会议成功,加强中国同亚非各国联系。 4、新中国成立初期(49年 -50年代的外交成就:(1建国第一年同苏联等 17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2积极同邻国和新兴民族国家发展友好关 系,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 1954年,首次以五大国

46、之一的地位参加日内瓦会议,提高了 新中国的声誉; (4 1955年在亚非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会议圆满 成功,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二四、识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应用“上海合作组织” 1、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背景:由于美国的抵制,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一直被台湾国民党集团占据20世纪 70年代,中国国际地位提高以及第三世界国家的要求;(2标志:1971年 10月 25日, 第 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3意义:中国外交重大胜利,也是美国孤立封锁中国政策的失败。 2、中美关系正常化:(是 20世纪 70年代中国外交关系取得突破的关键(1原因:中美两国的共同需要美 中国国际地位提高,在国际事务发挥的作用重大;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失败;美苏争霸的需 要; 中国 与苏联关系恶化;有利于改善国际地位;有利于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统一大业(2 :A 1971年,乒乓外交; B 基辛格秘密访华;C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在上海签订中美联合公报标志中美关系开始走向 正常化; 1979年 , 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3、 “ 上海合作组织”(1背景:改革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历史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