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政法干警文综知识点-历史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基础一、史前历史(一)人类的产生:元谋人 北京人(二)文明的产生:仰韶文化 河姆渡文化二、我国古代阶级社会的更替(一)奴隶社会时期1. 分期:夏、商、西周和东周的春秋时期2. 制度:王位世袭制、分封制、春秋争霸3. 人物:启、商汤、周武王、春秋五霸夏桀、商纣4. 文化遗存: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殷墟甲骨文青铜器补充:中国古代的朝代顺序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半春秋与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1/13页(二)封建社会1. 生产力发展的表现和对社会经济的促进(1)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南北朝的经济江南的
2、开发2. 政治制度的更替(1)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废除奴隶制,建立封建制。(2)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巩固统一的措施。(3)汉武帝的大一统(4)王莽改制(5)隋朝的统一和制度创新(6)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7)元朝巩固统一的措施(8)明朝君主专制加强(9)清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军机处的设立:3. 古代社会的改革地主阶级的自我调整(1)商鞅变法:(2)北魏孝文帝的改革(3)唐朝的两税法(4)王安石变法(5)明朝中期的一条鞭法4. 封建社会的盛世局面(1)汉初休养生息(2)光武中兴(3)唐太宗和“贞观之治”(4)开元之治5. 封建土地和赋税制度的改革(1)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废除
3、土地国有制度,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准许土地自由买卖。(2)北魏孝文帝的改革:颁布均田令,实行租调制。(3)屯田制屯田制:屯田制指的是利用士兵和农民垦种荒地,以取得军队供养和税粮。由曹操建立。作用:首先,有限的生产资源得到了高效率的分配使用;再者,屯田解决了军粮供应问题。曹操军团积极地在交通便利的地区实行屯田制度,不但粮草供应有了保障,而且大大减轻了农民运粮的沉重劳役负担。(4)唐太宗和“贞观之治”: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积极推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租庸调制是以均田制的推行为基础的赋役制度。(向国家交纳的粮食称做租;交纳绢、绵或布、麻称做调;国家若不需要其服役,则可按天交纳绢或布,交足额以代役,这称做庸,
4、也叫“输庸代役”。)(5)两税法:为增加财政收入,解决财政上的困难,780年唐政府实行两税法。(6)一条鞭法:就是把原来的田赋、徭役和杂税合并起来,折成银两,分摊到田亩上,按田亩多少收税。(7)摊丁入亩雍正帝推行“摊丁入亩”,征收统一地丁银。唐以来的人头税废除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了,对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6. 历代的边疆和少数民族关系(1)张骞出使西域西域的地理位置和民族:汉朝时,我国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葱岭以东,新疆天山南北等地区,叫作西域。生活着许多民族。目的:为了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解除匈奴对西汉的威胁,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2/13页概况:公元前138
5、年,第一次出使,获得大量前所未闻的西域资料(“凿空”)。公元前119年,第二次出使,汉朝与西域各国建立起友好关系。意义:汉与西域通好,经济、文化交流十分频繁,丰富了汉族和西域各族人民的生活;天山南北地区第一次与内地联成一体,加强了汉朝对西域的统治。(2)汉朝加强对西域的管理西域都护的设置(前60年),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东汉班超经营西域,进一步密切了西域同内地的联系。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97年):甘英到达波斯湾。大秦王遣使来汉(166年):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直接友好往来的开始。(3)五胡内迁(4)唐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5)契丹和女真族的兴起7. 封建社会的农民起义(1)秦末农民战
6、争和秦朝灭亡(2)唐末农民起义黄巢起义爆发原因:起义经过:历史意义:(3)明末农民起义和明朝的灭亡8. 思想文化和科技(1)百家争鸣诸子百家:道家:儒家:墨家:法家:兵家:(2)董仲舒的新儒学(西汉):吸收法家、道家和阴阳五行家的学说,创新儒学。(3)范缜和神灭论:(4)黄宗羲抨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5)科技(6)文化3/13页第二部分 中国近代史基础第一节 近代西方列强的侵略一、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年)(一)鸦片战争的背景:(二)虎门销烟(三)鸦片战争(四)南京条约 1842年 南京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一)天津条约的主要内容(二)火烧圆明园(三)中国同英法签订的北京条约
7、内容(四)影响(五)沙俄侵占我国西北和东北15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三、中法战争(18831885年)(一)目的法国为进一步侵占中国,扩大在华利益。(二)战争的爆发1883年底,法国派侵略军进攻越南的清军驻地,中法战争爆发。(三)镇南关大捷1885年3月,法军猛攻中越边境的重要关隘镇南关(今友谊关)。冯子材指挥清军取得大捷。(四)中法新约(五)清政府在台湾建立行省1885年,决定在台湾正式建立行省。刘铭传为台湾省第一任巡抚。四、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一)平壤之战(二)黄海之战(三)威海卫之战与结果丁汝昌自杀殉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四)马关条约内容(五)影响五、八国联军侵华(190
8、0年)(一)背景1898年,义和团运动反帝爱国运动爆发,斗争矛头指向帝国主义。提出“扶清灭洋”口号。(二)八国联军侵华1900年,英、俄、日、法、德、美、意、奥组成八国联军(三)辛丑条约(1901年)1. 内容2. 影响六、日本侵华战争(一)九一八事变标志着中国的局部抗战开始(二)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全民族抗战开始(三)南京大屠杀:4/13页第二节 中华民族的反抗一、第一次鸦片战争(一)林则徐虎门销烟(二)鸦片战争中林则徐在广州抗击英军侵略;1841年初,关天培血染虎门;5月末,三元里抗英。二、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年)(一)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二)天京变乱(三)天朝田亩制度的主要内
9、容及其评价1. 主要内容2. 目的3. 评价(四)资政新篇(五)如何正确认识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功绩(六)太平天国运动的时代新特点三、洋务运动(一)洋务派(二)洋务运动的兴起、发展(三)内容(四)对洋务运动的积极评价四、戊戌变法(一)历史背景(二)“公车上书”(三)百日维新(四)评价1. 性质2. 历史意义3. 局限性4. 教训五、辛亥革命(一)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二)武昌起义(三)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及其性质(四)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五)辛亥革命的失败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正式下诏退位。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篡夺了。(六)如何评价辛亥
10、革命六、新文化运动(一)背景(二)兴起的标志(三)宣传阵地(四)两面大旗(口号)民主(德先生)和科学(赛先生)(五)代表人物(六)主要内容(七)地位和作用七、五四运动(一)五四运动的背景 (二)概况(三)五四精神(四)意义八、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一)标志(二)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即“二七”大罢工) 九、北伐战争 (一)前提 (二)概况 (三)意义 十、全民族抗战 (一)“一二九”运动 (二)西安事变 (三)国共合作 (四)淞沪会战(五)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 (六)中共七大 (七)抗日战争胜利第三节 国共内战一、土地革命(一)中国共产党的武装暴动和中华苏维埃政府的建立 1. 南昌起义 2.“八七
11、”会议 3. 秋收起义 4. 广州起义(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巩固 1. 建立 2. 巩固(三)红军长征 1. 原因 2. 经过(四)遵义会议 1. 内容 2. 意义 二、解放战争(一)重庆谈判1. 背景:国共两党影响政局,中共要求和平,国民党却想独裁。2. 目的:国民党为内战准备时间;中共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 3. 结果:1945年10月10日签订会谈纪要(双十协定)内容:和平建国。 (二)全面内战的爆发 (三)战略反攻 (四)三大战役 (五)渡江战役6/13页第三部分 中国现代史基础第一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一、新中国的成立和新政权的
12、巩固(一)筹建新中国(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二)开国大典(新中国成立的标志) (三)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四)土地改革 (五)抗美援朝战争 二、向社会主义过渡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二)三大改造(19531956年底)(三)新中国第一部宪法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节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经济建设的失误: 1.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开展的形势,l958年,中共中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第三节 文化大革命(19661976年)1. 原因毛泽东对当时党内国内形势作了完全错误的估计。他错误地认为:党
13、内存在走资本主义路线的当权派,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毛泽东决定发动“文化大革命”。2. 开始标志1966年5月16日,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和五一六通知。成立“中央文化革命小组”,领导“文化大革命”。 3. 二月抗争l967年2月,谭震林、陈毅、叶剑英等挺身抗争,严词斥责种种倒行逆施。结果,这次斗争被江青一伙污蔑为“二月逆流”,进一步打击迫害老同志。 4. 林彪反革命集团的覆灭“九一三”事件经过:l971年9月13日,林彪一伙乘飞机出逃,飞越蒙古人民共和国时,机毁人亡。这就是“九一三”事件。随后,林彪反革命集团被彻底粉碎。5.“四五”运动(略)6. 当前我们应当如何全面、正确地评价“文化大
14、革命”: (1)性质 (2)危害(3)启示和教训第四节 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1. 历史的转折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 (1)背景 (2)内容7/13页(3)历史意义 2. 改革开放(1)对内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的经济改革的中心(2)对外开放经济特区的建立第五节 新中国的外交1.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内容 (2)提出 (3)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它提出后,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成为世界上公认的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在国际关系中产生了深远影响。 2. 亚非万隆会议(1)概况1955年4月,29个亚洲和非洲国家的政府首脑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举
15、行会议,我国政府派周恩来率代表团出席会议。 (2)地位 (3)内容(4)结果3.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1年10月,第26届联大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意义(补充):这是我国外交工作的重大胜利。它使中国在国际事务中能发挥更大的作用,中国的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大大增强了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中的力量。 4. 中美建交8/13页第四部分 世界近代史一、资本主义的兴起 (一)新航路的开辟 (二)文艺复兴(三)宗教改革二、资产阶级统治的建立(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 2. 革命的开始: 3. 内战:4. “护国主”实行的独裁统治:5. 革命胜利:
16、 6. 君主立宪制: (二)美国独立战争 1. 独立战争的背景:2. 经过:3. 美国联邦政府的成立4. 如何正确认识和评价美国独立战争: (三)法国大革命和法兰西第一帝国 1. 背景: 2. 导火线: 3. 革命爆发: 4.人权宣言: 5. 法国大革命的高潮6. 法兰西第一帝国三、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巴黎公社(一)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 (二)标志 (三)主要内容 (四)历史意义 (五)巴黎公社起义 (六)巴黎公社的革命措施 (七)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 (八)巴黎公社的历史意义四、资产阶级统治的巩固和扩大 (一)1861年改革 (二)美国内战(三)日本明治维新五、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一
17、)垄断组织的形成1. 从l9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期,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里,产生了垄断组织。2. 垄断资本主义不仅控制整个国家的经济命脉,而且控制了国家政权。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对内镇压人民革命,对外发动侵略战争。3. 垄断是帝国主义的基本特征。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美、英、法、德、俄、日等都成为帝国主义国家。9/13页(二)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 1. 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 2. 两大军事侵略集团的形成: 六、第一次世界大战1. 根本原因: 2. 导火线:3. 大战的爆发: 4. 交战双方: 5. 著名战役:6. 大战结束:(1)1917年,新生的苏维埃共和国退出了帝国主义战
18、争。 (2)美国参战:1917年4月向德国宣战。(3)德国投降:1918年11月,一战以同盟国集团的失败宣告结束。7. 大战性质:一场争夺世界霸权的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 8. 大战后果:(1)一战是人类历史上的空前浩劫,造成了重大的物质损失和人力伤亡,给交战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苦难。(2)大战不仅激化了交战国国内的矛盾,而且促进了东欧民族独立国家的形成和殖民地人民的觉醒。战争后期,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第五部分 世界现代史基础一、俄国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一)十月革命(二)苏俄国内战争(三)简述十月革命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四)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1. 新经济政策的实
19、施2. 苏联的成立3. 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4. 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二、资本主义世界的危机(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二)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三)罗斯福新政(四)法西斯主义的崛起三、第二次世界大战(一)慕尼黑阴谋1. 背景:1938年3月,德国吞并了奥地利。1939年,德国又阴谋兼并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2.“慕尼黑阴谋”的形成(1)英、法纵容德国的侵略政策,对捷克斯洛伐克施加压力。(2)“慕尼黑阴谋”:(3)后果:l939年3月,德国吞并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侵略矛头直指波兰。(二)大战的进程1. 初期阶段(1939年9月l941年6月)(1)第二次世
20、界大战全面爆发:(2)法国的溃败:(3)不列颠之战:2. 大战的新阶段(1941年6月一l942年夏秋)(1)德国突袭苏联:1941年6月22日德国对苏联发动了突然袭击,苏德战争爆发,二战的规模扩大。(2)太平洋战争爆发:二次大战进一步扩大(3)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1942年1月大战新阶段的特点是: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爆发,使大战扩大为真正的世界大战;世界反法西斯力量最终联合起来,形成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加速了法西斯的失败。3. 大战的转折(1942年夏秋1943年1月)(1)斯大林格勒战役:(2)中途岛海战:大战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在苏德战场、太平洋战场和北非战场,法西斯由进攻转为防守。4
21、.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1943年夏1945年秋)(1)意大利投降:1943年9月,意大利投降,这表明法西斯侵略集团开始瓦解。(2)德黑兰会议:1943年11月,苏、美、英通过了关于三国在对德作战一致行动和关于战后合作的宣言;通过了关于在1944年5月1日以前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的决定。(3)开罗宣言:1943年12月1日,中、美、英三国首脑通过了开罗宣言,规定:日本所窃取的中11/13页国领土,如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4)诺曼底登陆:1944年6月,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使德军陷入了苏军和美英盟军的东西夹击中,加速了德国法西斯的灭亡。(5)雅尔塔会议:1945年2月,苏、美
22、、英三国首脑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在苏联的雅尔塔举行会议。会议的主要内容有:消灭德国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惩办战犯以及战后实现德国民主化;决定在战后建立联合国;苏联答应在结束欧洲战争的三个月以内,参加对日作战。(6)德国投降:1945年4月,苏美军队在德国境内会师。5月初,苏军攻克柏林。5月8 日,德国签署了无条件投降书。欧洲战场的战争结束。(7)日本投降: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签署了无条件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5.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1)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给全世界工人阶级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事业开辟了道路。战后,欧、亚出现了一系列人民
23、民主国家,亚、非、拉的民族、民主运动也空前高涨起来,冲击着帝国主义的统治,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瓦解奠定了基础。(2)这次大战,打倒了德、日、意三个法西斯强国,削弱了英、法两个帝国主义大国。(3)社会主义超出一国范围,使社会主义力量空前壮大。四、冷战(一)美国的霸权地位和“冷战”的开始(二)冷战政策的表现:1. 政治上实施杜鲁门主义:2. 经济上推行马歇尔计划:3. 军事上组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2)华沙条约:(三)两极格局的形成冷战背景下的局部战争:五、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一)东欧剧变:1. 原因:(1)二战后,东欧各国都照搬苏联的模式进行经济建设,造成严重的社
24、会危机和政治危机。(2)苏联放松了对东欧的控制,推动了东欧各国共产党的改组、分裂、蜕变。(3)西方国家实行“和平演变”。(4)表现:从1989年开始,到1991年,东欧各国共产党纷纷丧失政权,社会制度也发生了变化。 其中,南斯拉夫一分为五,捷克斯洛伐克分裂为捷克和斯洛伐克,东德和西德合并。2. 实质:(二)苏联解体:1. 原因:2. 经过:六、世界格局的新变化(一)从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1991年底,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雅尔塔体系下的两极格局结束,世界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并向着多极化方向发展。世界格局的变化,导致原来掩盖着的许多矛盾激化(尤其是地区冲突和民族冲突),冲突不断,
25、但是,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12/13页(二)欧盟的建立1. 欧洲共同体(1)原因:(2)成立:(3)作用:2. 欧盟的建立(1)筹备:(2)成立:(3)内容3. 影响:(三)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1. 特点2. 原因(1)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使两极格局瓦解,冷战结束。(2)美国成为惟一的超级大国,并极力构建以自已为主导的单极世界。(3)多个国家联盟力量中心的出现:欧盟的成立、日本加快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俄罗斯国际地位的改善、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加快。3. 世界多极化趋势及其影响(1)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有利于充分发挥联合国的作用,有利于建立公平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2)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3)一超多强局面的出现表现多极化趋势的进一步发展。(4)多极化的最终形成将是漫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