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煤矿床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勘查评价标准.doc

上传人:人****来 文档编号:3999374 上传时间:2024-07-24 格式:DOC 页数:41 大小:332.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煤矿床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勘查评价标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煤矿床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勘查评价标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煤矿床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勘查评价标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煤矿床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勘查评价标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煤矿床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勘查评价标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前 言本标准属于煤炭工业协会2005年煤炭行业标准项目计划,国家发改委以发改办工业(2005)739号文件批准下达。本标准是为了适应煤炭资源地质勘查工作的需要,在原煤炭工业部1980年颁发的有关规程基础上,总结二十多年执行过程的实践经验,结合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而制定的。本标准是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和煤、泥炭地质勘查规范的配套标准。本标准自生效之日起,同时替代原煤炭工业部(80)煤地字第638号文件颁发的煤炭资源地质勘探抽水试验规程、煤炭资源地质勘探地表水、地下水长期观测及水样采取规程、煤炭资源地质勘探钻孔简易水文地质观测规程和煤田水文地质测绘规程。本标准的附录主要引自GB 12

2、719-91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及DZ02152002煤、泥炭地质勘查规范。本标准由中国煤炭地质总局负责起草。本标准起草人:王佟、傅耀军、程爱国、孙玉臣、华解明、袁同星、牛志刚、李洪。本标准由中国煤炭地质总局提出并负责解释。41煤矿床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勘查评价标准1、适用范围1.1 本标准规定了煤炭资源地质勘查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及环境地质工作的基本准则,侧重于勘查技术要求、工作方法。1.2 本标准适用于煤炭资源地质勘查各阶段的设计编制、勘查施工、地质研究、地质报告编制和评审、资源/储量评估、矿业权评估、可行性研究的依据。2、引用标准下列标准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

3、本标准的条文.在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面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GB1 1271991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DZ/T0 02152002煤、泥炭地质勘查规范GB/T14158-93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GB502152005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GB50197-2005露天矿工程设计规范GB50027-2001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DZ/T008093煤田地球物理测井规范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3、总则3.1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查和环境地质调查评价是煤炭资源勘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勘查阶段都应予以

4、重视,认真做好相应工作.3.2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勘查应与煤炭资源地质勘查工作阶段相适应,分为预查、普查、详查和勘探四个阶段。条件简单的矿区,勘查阶段可简化或合并。提供矿山建设设计依据的地质勘查报告,均应达到勘探阶段的要求。预查阶段:一般不进行水文地质勘查工作。普查阶段:大致了解勘查区水文地质条件,从而对煤炭资源的经济意义和开发建设的可能性做出评价。详查阶段:基本查明勘查区水文地质条件,对可能影响矿区开发建设的水文地质条件做出评价,为矿区总体发展规划提供依据。勘探阶段:详细查明井田水文地质条件,评价矿井充水因素,预算先期开采地段涌水量,预测开采过程中发生突水的可能性及地段,评述开采后

5、水文地质条件的可能变化,评价矿井水的利用可能性及途径,为矿井建设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提供地质资料。3.3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勘查,应与煤炭资源地质勘查紧密结合,将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做为一个整体,运用先进和综合手段进行。4、水文地质勘查评价4.1 水文地质勘查类型的划分4。1。1 井工开采1、按直接充水含水层含水空间特征,把煤矿床水文地质勘查划分为三类:(1)第一类,以孔隙含水层为主的矿床,称孔隙充水矿床;(2)第二类,以裂隙含水层为主的矿床,称裂隙充水矿床;(3)第三类,以岩溶含水层为主的矿床,称岩溶充水矿床,并按其充水方式不同,分为两个亚类:1)第一亚类,顶板进水为

6、主的岩溶充水矿床;2)第二亚类,底板进水为主的岩溶充水矿床。2、按直接充水含水层的富水性及补给条件,并结合煤层与当地侵蚀基准面的关系等其他因素,把各类矿床划分为三型:(1)第一型,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的矿床,主要包括以下情况:1)煤层位于地下水位以上或季节变化带内,以大气降水为主要充水水源;2)直接充水含水层单位涌水量q0。1l/ sm;(2)第二型,水文地质条件中等的矿床,主要包括以下情况:1)直接充水含水层单位涌水量0。1q1。0 l/ sm;2)直接充水含水层单位涌水量1.0q2.0 l/ sm,但补给条件不好,与地表水体联系不密切;或直接充水含水层与煤层之间的隔水岩层较稳定,隔水性能较好,

7、水头压力不高,断裂带导水弱;(3)第三型,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矿床,主要包括以下情况:1)直接充水含水层单位涌水量q2.0 l/sm;2)直接充水含水层单位涌水量1。0q2。0 l/ sm,但补给条件好,与地表水体联系密切;或直接充水含水层与煤层之间的隔水岩层不稳定,水头压力较高,断裂带导水强。4.1。2 露天煤矿1、第一型,水文地质条件简单,不需要专门疏干的矿床:(1)地形有利于自然排水,地下水补给量极少;(2)直接充水含水层单位涌水量q1。0 l/ sm,无难于疏干的强富水岩层。2、第二型,水文地质条件中等,易于疏干的矿床:(1)直接充水含水层单位涌水量1.0q10.0 l/sm,含水层富水

8、性弱;(2)直接充水含水层单位涌水量10.0q20。0 l/sm,但补给来源缺乏。3、第三型,水文地质条件复杂,难于疏干的矿床:(1)直接充水含水层单位涌水量q10。0 l/sm,附近有较大的地表水体,并与地下水有水力联系;或者补给条件虽然不好,但q20.0 l/sm;(2)露天直接充水含水层厚度大、分布广、富水性强,易产生流沙等工程地质问题,不易疏干.4。2 各类充水矿床应着重查明的问题4.2。1 孔隙充水矿床应着重查明含水层的成因类型,分布、岩性、厚度、结构、粒度、磨圆度、分选性、胶结程度、富水性、渗透性及其变化;查明流沙层的空间分布和特征,含(隔)水层的组合关系,各含水层之间、含水层与弱

9、透水层以及地表水之间的水力联系,评价流沙层的疏干条件及降水和地表水对矿床开采的影响。4。2。2 裂隙充水矿床应着重查明裂隙含水层的裂隙性质、规模、发育程度、分布规律、充填情况及其富水性;岩石风化带的深度和风化程度;构造破碎带的性质、形态、规模、及其与各含水层和地表水的水力联系;裂隙含水层与其相对隔水层的组合特征。4.2。3 岩溶充水矿床应着重查明岩溶发育与岩性、构造等因素的关系,岩溶在空间的分布规律、充填深度和程度、富水性及其变化,地下水主要径流带的分布.以溶隙、溶洞为主的岩溶充水矿床,应查明上覆松散层的岩性、结构、厚度,或上覆岩石风化层的厚度、风化程度及其物理力学性质,分析在疏干排水条件下产

10、生突水、突泥、地面塌陷的可能性,塌陷的程度与分布范围以及对矿坑充水的影响。对层状发育的岩溶充水矿床,还应查明相对隔水层和弱含水层的分布。以暗河为主的岩溶充水矿床,应着重查明岩溶洼地、漏斗、落水洞等的位置及其与暗河之间的联系;暗河发育与岩性、构造等因素的关系;暗河的补给来源、补给范围、补给量、补给方式及其地表水的转化关系;暗河入口处的高程、流量及其变化;暗河水系与煤层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矿床开采的影响。4.2。4 不同充水方式的矿床应着重查明的问题1、直接充水的矿床:应着重查明充水含水层的富水性、渗透性,地下水的补给来源、补给边界、补给途径和地段;直接充水含水层与其他含水层、地表水、导水断裂的关

11、系。当直接充水含水层裸露时,还应查明地表汇水面积及大气降水的入渗补给强度.2、顶板间接充水的矿床:应着重查明直接顶板隔水层或弱透水层的分布、岩性、厚度及其稳定性、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和水理性质、裂隙发育情况、受断裂破坏程度,研究和估算导水裂隙带高度,分析主要充水含水层地下水进入矿坑的地段。3、底板间接充水的矿床:应着重查明承压含水层径流场特征,直接顶板隔水层或弱透水层的分布、岩性、厚度及其稳定性、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和水理性质、裂隙发育情况、受断裂破坏程度,研究和估算导水裂隙带高度,分析主要充水含水层地下水进入矿坑的地段。4。3 勘查工程布置原则及工程量4.3。1勘查工程布置原则1、勘查区(井田)

12、水文地质勘查工作应与地质勘查工作结合进行.水文地质勘查工作应在研究地质和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把含水层的富水性、导水性、补给排泄条件及向矿井充水途径视为一个整体进行勘查和研究。对于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大水矿区(每昼夜涌水量超过100000m3的井田),工作范围宜扩大为一个完整的水文单元。2、水文地质勘查工作必须根据煤矿床水文地质类型和勘查区的具体条件,明确本次工作应着重研究的问题,因地制宜地综合运用各种勘查技术手段(包括钻孔简易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观测、水文地质测绘、水文物探、水文地质钻探、抽水试验、长期观测与采样及其他有效手段)。3、对各类充水矿床一般都应进行动态观测。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大水

13、井田(矿区)应建立地下水动态长期观测网.4、勘探阶段的抽水试验钻孔,应结合矿井建设的需要,重点布置在初期采区或先期开采地段范围内直接充水含水层富水性强和断裂比较发育的地段或补给边界附近。5、大流量、大降深的孔组(群孔)抽水试验,应在地下水自然流场已经控制的条件下,布置在强富水地段.观测孔的布置应控制不同的边界条件、来水方向、强径流带及各径流分区,并注意在区域上的控制.6、断裂带抽水试验,应根据井田(勘查区)断裂构造发育情况及其水文地质特征,一般布置在主要井巷穿过主要断层带部位,区内可能沟通各主要含水层或沟通地下水与地表水的主要断裂带附近,以及对本区水文地质条件有重要意义的补给边界断裂两侧。4。

14、3。2 水文地质勘查工程量 各类型充水矿床在各阶段所需的基本工程量以满足相应的工作程度要求为原则,一般可参照附录表K1K3。具体布置工程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多煤层、多含水层的井田(勘查区),应逐层分析各主要可采煤层的直接充水含水层对矿井充水的影响,确定主要的直接充水含水层,并按其类型布置工程量,对其他直接充水含水层,可适当布置工程量予以控制;(2)表中所列抽水试验工程量为一般要求,对拟建大、中型井的井田(勘查区)所控制的面积,详查阶段约为50100 km2,勘探阶段约为1020 km2,结合勘查面积的大小,可酌情增减工程量;(3)拟建小型井的井田(勘查区),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的一般可不布置

15、抽水试验和钻孔长期观测,水文地质条件中等的可参照表中所列同类矿床的简单型,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可参照表中所列同类矿床的工程量酌情减少;(4)井田(勘查区)内或邻近地区有水文地质条件相似的生产矿井资料时,抽水试验工程量可适当减少;(5)表中所列勘探阶段揭露煤层底板直接充水含水层的钻孔数量,对大型井为初期采区范围的要求,对中、小型井则为第一水平范围内的要求,上述范围以外的其他地段,可布置少量钻孔进行控制。4.4 水文地质测绘水文地质测绘分为区域和勘查区。区域水文地质测绘范围应包括一个完整的水文地质单元,以查明区域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为重点,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的矿区,可不进行区域水文地质测绘;矿

16、区水文地质测绘应包括矿床疏干可能影响的范围及补给边界,以查明矿床充水因素及矿区水文地质边界为重点。区域水文地质测绘按照GB/T 1415893规范执行.4.4。1 勘查区一般要求4.4.1.1 水文地质测绘的比例尺,应根据煤炭资源勘查阶段和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确定。一般采用:预、普、详查阶段:1:500001:10000;勘探阶段:1:100001:5000.4。4.1。2 水文地质测绘应在全面收集矿区及相邻地区历年的水文、气象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如下水文地质测绘内容:1、矿区地形地貌特征,第四纪沉积的成因类型、岩性特征与分布.2、含(隔)水层层数、岩性、厚度、产状与分部范围,含水层裂隙、溶洞发

17、育情况与富水性、隔水层的隔水性能。3、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地下水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成分,各含水层间及其与地表水的水力联系,圈定矿区水文地质边界。4、泉、井出露的标高、层位、岩性、出露的方式,测定流量、水温、水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其动态变化。5、地表水的分布,平水位与洪水位标高,洪水淹没范围和淹没时间,对开采有影响的地表水(如水库、池塘等)的水深、面积与蓄水量。6、对现有生产矿井进行水文地质编录,系统收集生产矿井(或露天采矿场)的水文地质资料。调查生产矿井的充水因素与充水方式,突水点的分布与突水量,矿井涌水量的动态变化与开采水平、开采面积的关系,煤层顶底板与井巷的工程地质特征,老窑分布范围、

18、积水情况等.7、应注意收集了解附近供水水源井的流量、水位、水质等有关供水方面的资料。8、对有重要的水文地质意义的地表水、地下水应采取水样进行水质分析。9、第四系覆盖的平原地区的水文地质测绘,主要进行地表水、泉、井、和生产矿井的调查,了解不同成因类型的第四系的岩性、结构、岩相变化情况及其富水性.10、冻土地区的测绘工作,应了解永冻层的性质、厚度、分布及变化情况。4.4.1.3 水质调查应了解地下水污染的来源、途径、范围、深度和危害程度;划分地下水的水化学类型,了解地下水水化学成分的变化规律。取样水点数按勘查区每2030km2一般不少于10个。4.4。1.4 孔隙充水矿床应着重调查孔隙充水含水层的

19、岩性(粒度、分选性、粘土成分、胶结情况等)、厚度、富水性,同时进行地表水、大气降水的调查,必要时可采取代表性的岩(土)样进行物理力学性质与水理性质试验;调查测区内及邻近矿井在开采过程中发生流砂冲溃、巷道变形、边坡滑动等特殊的工程地质现象。4。4。1。5 裂隙充水矿床应着重调查不同成因类型裂隙的性质、层位、位置、标高、发育程度、充填情况、充填物性质、地下水活动痕迹及富水性等;注意调查低洼沟谷汇水地带,河流通过的基岩地段及易产生塌陷、裂隙和滑坡地段等.对于褶皱断裂较密地段、裂隙极为发育易于涌漏水地段,应进行裂隙率的统计;对以大气降水与老窑水为主要充水水源的裂隙充水矿床,应详细收集降雨量及降雨强度资

20、料,注意调查煤层顶板覆盖层岩性、力学性质、地下水位标高,有无较厚的塑性隔水层覆盖(如粘土、高岭土、泥岩),地表植被发育情况、坡角大小,溪沟切割度和方向,圈定开采地段汇水面积与直接渗透区及渗透性。采用小流域均衡观测等方法,初步确定大气降水渗入系数,详细调查老窑开采区不同地段地表塌陷裂隙发育程度与老窑泉水分布及其水质变化.4。4.1。6 岩溶充水矿床应着重调查各种岩溶形态和地貌,着重查明岩溶发育与岩性、构造等因素的关系,岩溶在空间的分布规律、充填程度、富水性及变化。以溶隙、溶洞为主的岩溶充水矿床应查明上覆松散层的岩性、结构、厚度,或上覆岩石风化层的厚度、风化程度及物理性质.分析在疏干排水条件下产生

21、突水、溃砂、地面塌陷的可能性、塌陷的程度、分布范围以及对矿坑充水的影响。对层状发育的岩溶充水矿床,还应查明相对隔水层和弱含水层的分布。4。4.2 工作方法4。4。2。1 测绘工作开展前,应详细收集和研究测区以及邻区的以往资料,并进行现场踏勘,然后根据勘查阶段的任务编制设计书。设计书应说明测绘的目的任务、工作范围、工作程度要求、主要的工作方法、工作量、以及完成测绘工作时间和措施。设计书应经有关上级或单位批准后方能进行工作。4。4。2.2 进入测区后,首先应选择露头条件好而有水文地质意义的地段,测制水文地质基准剖面,详细研究地层的层序、接触关系和含水层的层位、岩性、厚度、含水性及岩溶、裂隙发育情况

22、,并对地下水露头点进行描述。4。4。2.3 水文地质测绘的观测路线应根据地质、地貌条件,穿越与追索方法相结合。观测线、点的布置及工作量宜按表4.4-1执行。不得遗漏重要的水文地质现象。 水文地质测绘的观测点数和观测路线长度 表4。4-1 测绘比例尺地质观测点数(个/km2)水文地质观测点数(个/km2)观测路线长度(km/km2)孔隙充水矿床裂隙、岩溶充水矿床1:500000.300。600。752.000.200。601.002。001:250000。601.801.503。001。002。502.504。001:100001.803。603。008。002。507.504。006。001:

23、50003。607.206。0016。005.0015.006.0012。00注:1、同时进行地质和水文地质测绘时,表中地质观测点数应乘以2.5;复核性水文地质测绘时,观测点数为规定数的4050%。2、水文地质条件简单时采用小值,复杂时采用大值。4.4。2。4 进行水文地质测绘时,有条件的地区应利用现有遥感影像资料进行判释与填图,减少野外工作量和提高图件的精度.4。4.2。5 遥感影像资料的选用,宜符合下列要求:1、航片的比例尺与填图的比例尺接近。2、陆地卫星影像选用不同时间的各个波段的1:500000或1:250000的黑白相片以及彩色合成或其他增强处理的图像.3、热红外图像的比例尺不小于1

24、:50000。4、其他高清晰度的遥感影像资料.4。4。2。6 遥感影像填图的野外工作,应包括下列内容:1、检验判释标志。2、检验判释结果。3、检验外推结果。4、补充室内判释难以获得的资料.4.4.2。7 遥感影像填图的野外工作量,每平方公里的观测点数和路线长度,宜符合下列规定:1、地质观测点数不低于水文地质测绘地质观测点数的30%。2、水文地质观测点数不低于水文地质测绘水文地质观测点数的70%.3、观测路线长度不低于水文地质测绘观测路线长度的40。4.4.2。8 1:50000以上的中、大比例尺水文地质测绘的水文地质点的坐标应用全仪器法测定,其图上的点位误差一般不得大于1毫米。4。4.3 资料

25、整理4.4。3。1 野外调查时,必须按规定的格式和内容进行观测、记录,勾绘实际材料图,做到准确、及时、清楚、完整.4.4.3。2 各种观测成果必须当日检查整理完毕,发现有疑问、错误、异常或遗漏时,必须到现场据实更正和补测,严禁在室内凭记忆修改.4.4。3.3 水文地质测绘结束后,应编制提交“水文地质测绘总结。内容如下:1、文字说明(1)说明测绘的目的任务,完成的各项工作量、工作方法和精度评价。(2)简述测区的位置、范围、面积、自然地理条件、地貌特征、水文、气象等。(3)叙述测区的地质与地貌概况、地层层序、岩性特征、地质构造等。(4)叙述测区水文地质条件:含水层的层数、厚度、岩性、标高、水位标高

26、、富水性,地下水的可能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5)初步评述测区水文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叙述其直(间)接充水含水层、隔水层与煤层的关系,初步分析矿坑充水因素与边界补给条件。(6)进一步工作的建议。2、图件资料根据设计要求及实际需要,选择提交下列图件;(1)实际材料图;(2)水文地质图;(3)实测水文地质剖面图;(4)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图;(5)综合水文地质柱状图;(6)水质分析成果表;(7)地表水及地下水调查统计表;(8)老窑调查统计表;(9)其它有关图表。3、全部原始记录、卡片、图表.4。5 水文地质物探4.5.1 一般要求4。5。1。1 采用水文地质物探(简称物探)方法,应根据勘查区的水文地

27、质条件、被探物体的物理特征和不同的工作内容等因素确定。宜采用多种物探方法进行综合探测。4。5.1.2 采用物探方法时,被探测体应具备下列基本条件:1、与相邻介质对同一物性参数有明显的差异。2、有一定的规模.3、所引起的异常值,在干扰情况下尚有足够的显示。4.5.1。3 采用物探方法,可探测下列内容:1、覆盖层的厚度、隐伏的古河床和掩埋的冲洪积扇的空间位置.2、断层、裂隙带、岩脉等的产状和位置,含水层的宽度和厚度。3、地质剖面.4、地下水的水位、流向和渗透速度.5、地下水的可溶性固形物和咸水、淡水的分布范围。6、暗河的位置和隐伏岩溶的分布。7、多年冻土层下限的埋藏深度等。4.5。1.4物探工作的

28、布置、参数的确定、检查点的数量和重复测量的误差,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4。5.1.5水文钻孔应进行水文测井工作,有条件的地区可进行井孔录相,配合钻探取芯划分含、隔水层,为取得有关参数提供依据。4。5.1。6对物探的实测资料,应结合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进行综合分析,提出水文地质成果。4.5。2 工作方法4.5。2.1地面物探1、水文地质勘查工作中,目前使用较多的方法主要为电阻率法、自然电场法、充电法、频率测深法、激发极化法、大地电磁法及地震等.2、地面水文地质物探方法的选用,应根据勘查区具体情况选择.4.5。2。2扩散法测井1、应在清水裸孔中测量,并准确记录水位。泥浆孔必须洗孔后测量。2、

29、盐化前后两条井液电阻率曲线幅值应大于5cm。3、盐化井液应均匀(差异不得大于15%);因水文地质条件影响或井径变化(超过100mm),均匀程度不作要求.4、对单一水位含水层的钻孔应至少测量三条在含水层段差异明显的曲线;对存在纵向补给关系的钻孔,应至少测量四条反映补给全过程的曲线,且最后两条界面位置接近不变。36小时仍达不到上述要求可终止扩散测量。5、井液盐化12小时曲线无明显变化,可采用提水或注水办法测量,并记录提(注)水量及水位.6、每条曲线的测量技术条件必须一致,测速应均匀且不宜大于15m/min。测量时应记录每条曲线起止时间(精确到分)。4.5。2.3流量测井1、流量测井应由水文、测井人

30、员共同做出设计,并按设计施工.2、按解决水文地质任务不同可进行简易流量测井和常规流量测井。测量方式可采用点测、连续测量和定点持续测量。3、井液中不得含有影响仪器灵敏度的杂质.4、抽、注水前应测量井径和自然条件下的流量.5、测量时测速变化不应大于5%.在每次水位降低(或抬高)时,应分别测量提升和下放时的曲线。6、简易流量测井可在一次水位降低(或抬高)时测量,自然条件下有井液纵向水流的钻孔可直接测量。7、常规流量测井应在抽(注)水量、水位稳定后测量流量,测量次数应与抽水降深次数一致。4。5.3 资料整理4.5.3.1物探资料的解释推断应遵守从已知到未知、从点到面、从简单到复杂、从局部到全区的原则,

31、力求从已获取的资料中得出尽可能多的有用的水文地质结论。4。5。3.2解释推断应充分收集、研究各种地质、物性和其它物探资料,并根据需要进行野外实地观察.4.5.3。3解释推断工作中,应充分考虑各种复杂因素对观测结果的影响,正确解释水文地质问题.4.5.3.4电法解释在依据地球物理规律分析电法观测资料和地电断面参数间关系的同时,应注意依据水文地质规律分析地电断面和地质断面之间的联系。4.5.3。5推断水文地质结论时,应结合地质理论和勘查区内的地质规律,既不单纯根据物探资料作主观推断,也不可忽视物探资料所反映的某些客观地质现象。4.5。3.6物探工作结束后,应提交相应的综合成果图件。4。6 钻孔简易

32、水文地质观测4.6。1一般要求4。6。1。1钻孔简易水文地质观测是利用地质钻孔观测编录与水文地质有关的资料.其成果既是研究评价勘查区水文地质条件的重要基础,又是合理布置专门水文地质钻孔的依据。4。6。1。2进行简易水文地质观测的钻孔应观测和详细记录钻进中涌(漏)水、掉块、塌孔、缩(扩)径、逸气、涌砂、掉钻、水温异常等现象发生的层位和深度,测量涌(漏)水量,必要时应测量近似稳定水位并进行简易放(注)水试验。4。6.1。3描述岩芯的岩性、结构构造、裂隙性质、密度、岩石的风化程度和深度以及岩溶形态、大小、充填情况、发育深度,统计裂隙率、岩溶率。4.6。1。4单一含水层(组)的钻孔应测定终孔近似稳定水

33、位。4.6.1.5根据勘查区具体的水文地质条件,对观测层段或观测内容有所选择时,须在勘查设计中提出,并在钻孔设计(技术指示书)中加以明确。4。6。1.6需要进行消耗量观测的钻孔,冲洗液的循环系统要符合钻探规程的规定,并在开钻前进行检查验收,以保证观测成果的质量。4。6。1。7钻进过程中发现漏水需堵漏时,对堵漏起、止深度及所用的方法、材料、时间、效果等情况,应做详细的记录。4.6。2 观测方法4.6.2.1消耗量观测1、冲洗液消耗量系指纯钻进时间内钻孔中消耗的冲洗液.在正常钻进时,每小时观测一次.不足一小时的回次,每回次观测一次.发现冲洗液漏失时,应每1030分钟观测一次。冲洗液全部漏失时,应开

34、大水泵测定其最大漏失量。2、冲洗液消耗量观测方法:钻具下至孔底,待冲洗液正常循环后开始观测水源箱(池)内冲洗液的数量,观测结果称原有量。然后每小时观测一次,直至钻程结束为止,每次观测结果称现有量。钻进期间在水源箱(池)内加入的冲洗液数量称新增量.计算公式如下:原有量+新增量现有量=消耗量.4。6.2.2水位观测1、回次水位观测,系指在每次钻程的提钻后和下钻前各测一次水位。灌孔、采煤、处理事故、扩孔、专门提取岩芯、扫孔及人工补斜,可不观测回次水位。2、钻进中若遇涌水,提钻后水位涌出井口,可不测回次水位,但应在下钻前观测一次涌水量.3、停钻时间较长,应每2小时观测一次水位,水位基本稳定后,可改为每

35、4小时观测一次,直到重新钻进。4、水位测量工具的深度记号要清楚准确,便于读数。4。6.2.3近似稳定水位观测1、钻进中遇有严重漏水、涌水的层段,应根据需要进行近似稳定水位的观测,必要时可将钻孔改做专门水文孔,进行抽(放)水试验。2、近似稳定水位观测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可停止观测:(1)每小时观测一次,连续2小时水位无变化;(2)水位呈单一方向变化,每小时水位差不超过5cm,且已连续观测3小时;(3)水位呈锯齿状变化,每小时水位差不超过10cm,且已连续观测3小时;(4)虽达不到上述要求,但总观测时间已超过24小时 。4。6。3 资料整理4。6。3.1钻孔简易水文地质观测的原始记录要及时、真实,

36、不得追记。观测内容要齐全,记录要清晰,不得涂改。4.6。3.2钻孔简易水文地质观测成果资料应及时整理,并提出如下资料:1、钻孔简易水文地质观测原始记录;2、钻孔简易水文地质柱状图;3、钻孔简易水文地质观测统计表。4.6。3.3根据勘查区水文地质条件,必要时尚需编制如下分析图件:1、主要含水层消耗量分区(分段)图;2、主要隔水岩层厚度变化图;3、含水层等水位线图。4。7 抽水试验4.7.1一般要求4.7.1.1抽水试验是煤炭资源地质勘查的重要手段,其目的是研究含水层重要水文地质特征,取得含水层水文地质参数,评价含水层的富水性,并为预计矿井涌水量与对地下水综合利用的评价提供资料.4.7。1.2抽水

37、试验工作应在分析勘查区及邻区已有水文地质资料的基础上,根据煤、泥炭地质勘查规范的相应要求进行合理布置。对富水性不均一的含水层,应注意选择遇有漏(涌)水的地质钻孔改作抽水试验孔。根据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水量大小和设计目的,可分别选择单孔、多孔及群孔进行抽水试验。4。7.1.3抽水试验孔必须编制施工设计书。内容包括:抽水试验任务及要求;试验含水层(段)的起、止深度;孔径、止水套管的直径及下入层位、深度及止水方法;简易水文地质观测;采用的抽水设备以及抽水试验质量要求等。4.7。1。4抽水试验的段距应根据抽水的目的确定,以能获得各含水层(带)的水位、流量、水质及渗透性为原则,一般宜分层(组)进行。4

38、。7.1.5抽水试验层(段)的孔径一般不应小于91mm,下过滤器时,过滤管的直径不小于89mm.观测孔的孔径不应小于75mm;下过滤器时,过滤管的直径不应小于73mm.大口径抽水钻孔的抽水层(段)孔径一般不应小于200mm;孔深超过300m时,其孔径可减小到168mm。4.7。1.6抽水试验层段与隔离止水层(段)必须取芯。4。7。1。7抽水试验钻孔使用水泵抽水时,水泵下放深度以上的孔段,其孔斜100m深度内不得超过1。5,深度每增加百米递增不大于1.4。7。1.8抽水试验钻孔与观测孔,一般均应采取清水钻进。若必须使用泥浆时,在正式抽水前必须采用有效手段洗井。4.7.1。9抽水试验钻孔和观测孔的

39、止水层(段)必须选择在岩石完整的隔水层(段)内,且应用可靠的方法检查止水效果,并作正式记录。止水检查分别在止水封闭物扫孔前、后进行,管内水位变化幅度应小于2cm/小时,且连续保持3小时。4.7。1.10抽水试验所抽放至孔外的水,若有可能重新渗入含水层时,必须有防渗漏措施。4.7。1.11过滤器应根据含水层的岩性、破碎程度及颗粒组份等情况选择.过滤器上的孔隙应分布均匀,孔隙率一般不小于20.凡采用缠绕式或包扎式过滤器,其外壁均应焊有金属肋条。肋条间距选择应以能使滤网不接触过滤管为原则.4.7。1。12施工设计书必须在钻孔施工前下达到机组,并向施工机组人员交待施工的质量要求、抽水试验的原则、记录方

40、法及注意事项.4。7。1。13抽水试验前,应对抽水设备的安装质量、测量水位、水量、水温的各种测试仪表和工具以及原始记录表格的准备情况做全面检查。4.7。1。14抽水试验方法分为稳定流和非稳定流两类,可根据概化的水文地质模型和水文地质参数计算的要求选定.4.7。2 稳定流抽水试验4。7。2。1试验抽水:在正式抽水前应做试验抽水.1、试验抽水前,应对抽水层(段)反复进行抽洗,直至孔内出水澄清无沉淀物时为止.松散层内洗孔时,要注意观察和记录洗出砂的粒径和体积,以及水由浑浊到清澈的时间和流量变化的情况。2、试验抽水应作一次最大的水位降深,初步了解水位降低值与涌水量的关系,以便正式抽水时合理选择水位的降

41、深。试抽过程的全部资料必须有正式记录。4.7。2。2正式抽水:1、抽水的水位降深,应尽设备能力做最大降深。降深次数一般不少于3次,每次降距不宜小于6m,且合理分布。若涌水量大于140m3/h,因条件所限降深达不到上述要求时,最小降距也不应小于1m。含水层底板以上水柱不足10m时,可酌情减少水位降低次数,但其最大降深应超过水柱高度的1/2.2、抽水延续时间与稳定时间要求:第一次水位降深的延续时间不少于24小时,其余各点降深的延续时间不作具体规定。各点稳定时间必须达8小时。有观测孔时,应以最远观测孔稳定2小时为准。有特殊要求时可适当延长.单位涌水量小于0。01 l/sm,可尽机械能力作一次最大降深

42、,但抽水延续时间应不低于36小时。3、水位降深顺序:基岩含水层一般宜先深后浅,松散含水层宜先浅后深,逐次进行。4、在抽水过程中遇有大雨,对水位、涌水量观测产生影响时,应暂停抽水。在停止抽水期间,每2小时观测一次水位。5、抽水孔的动水位与流量必须同时进行观测。开始宜按非稳定流抽水相应要求观测,连续12小时后,可每隔30分钟观测一次,直至抽水结束。观测孔水位应与主孔水位同时进行观测,不得提前或延后。在抽水前及抽水过程中,应经常校正测绳的深度记号,发现误差及时修正。6、抽水试验应连续进行。如抽水中断,而中断前抽水已超过6小时,且中断时间不超过1小时,则中断前的抽水时间仍可计入延续时间内,否则一律作废

43、。在中断抽水时间内,应按观测稳定(静止)水位的要求观测水位(包括观测孔),直到重新抽水为止。7、水温、气温的测量,宜在抽水过程中每隔24小时同时观测一次,其精度要求为0。5。发现水温有异常时,应在抽水结束后进行井温测量。测温时,温度表应放在空气通畅、背阴的地方,严禁放在日光直照和其它影响温度在变化处。8、在抽水过程中,必须随时绘制Q=f(S)及q=f(S)曲线,以便及时发现和纠正抽水发生的错误.9、水样应在最后一个降深结束前按设计要求采取,其方法按有关规程要求进行.4。7.2。3稳定时间内水位和流量的波动相对误差要求;1、水位降深大于5m时,主孔水位变化幅度不大于1%;小于5m时,则要求主孔水

44、位变化小于5cm。观测孔水位变化要求小于2cm。水位埋深100 m可酌情适当放宽.2、流量变化幅度:q0。01 l /sm,不大于1%;q0。01 l /sm,不大于3。3、稳定时间内水位降低和流量波动相对误差计算方法如下: =。4.7.2.4静止水位与恢复水位观测要求:1、正式抽水前及正式抽水结束后,抽水孔和观测孔均应进行静止水位和恢复水位的观测。2、恢复水位观测时间开始时一般宜按1、2、3、4、6、8、10、15、20、25、30分钟的时间顺序观测,以后每隔30分钟观测一次,直至稳定。观测孔与主孔应同时观测。3、静止水位和恢复水位,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方可停止观测:(1)连续3小时水位不变;(

45、2)水位呈单向变化,连续4小时内每小时升降不超过1cm;(3)水位呈锯齿状变化,连续4小时内每小时升降最大差值不超过5cm;(4)采用压力表观测时,连续4小时指针不动。(5)达不到上述要求,但总观测时间已超过72小时,一般可停止观测。4.7。2。5流量观测方法:1、流量应与水位在同一时间观测。2、流量观测方法根据流量大小选择.流量不大时,可采用容积法,水箱的容积一般不小于0.5m3;流量较大时可采用堰测法、管道流量计、流速流量计、自计流量计等方法.4.7。2.6钻孔深度的检查:抽水前的和恢复水位观测结束后,应分别探测孔深,孔内沉淀物不得埋没含水层厚度的1/5。当抽水层(段)为含水组时,孔内沉淀

46、物不得埋没底部主要含水层厚度的1/5。4。7。2。7抽水钻孔必须有确定含水层深度、厚度、结构可靠的测井资料。有条件时应进行流量测井.4.7。3 非稳定流抽水试验4。7。3。1非稳定流抽水试验分为定流量与定降深抽水。定流量抽水时,要求流量变化幅度一般不大3;定降深抽水时,水位变化幅度一般不超过1。非稳定流抽水一般宜采用潜水泵或深井泵。4。7。3.2非稳定流抽水试验的水位降深,应尽设备能力做一次最大降深,一般不宜小于18m.若涌水量大于140m3/h,因条件限制降深达不到上述要求时,最小降深也不得小于3m。含水层底板以上水柱不足10m时,水位最大降深应超过水柱高度的1/2。4.7.3.3水位、流量

47、的观测,一般宜按1、2、3、4、6、8、10、15、20、25、30、40、50、60、80、100、120分钟的时间顺序进行,以后每隔30分钟观测一次,直到结束。观测孔与主孔的流量与水位都必须同时观测。4。7。3.4抽水延续时间应根据试验目的参照水位降深时间半对数曲线S(或h2)lgt形态确定,当曲线出现固定斜率的渐近线时,观测时间需后延续一个对数周期;有越流补给时,观测时间则需曲线经过拐点后趋于水平时为止;有观测孔时,应以代表性观测孔的S(或h2)-lgt曲线判定。4。7。3。5当抽水尚未达到目的以前,因故中断抽水时,则应观测恢复水位,待水位达到稳定后再重新抽水。4。7.3.6非稳定流抽水试验时的流量、水位、静止水位、恢复水位及其观测内容、观测方法与要求,可参照稳定流抽水试验的有关规定。4。7。4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品牌综合 > 行业标准/行业规范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