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七年级历史说课稿上册全.doc

上传人:w****g 文档编号:3999283 上传时间:2024-07-24 格式:DOC 页数:74 大小:208.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历史说课稿上册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4页
七年级历史说课稿上册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4页
七年级历史说课稿上册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4页
七年级历史说课稿上册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4页
七年级历史说课稿上册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说课稿一、说教材“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为初中中国古代史的开篇第一课,本课简要介绍了祖国境内旧石器时代远古居民的生活景象.我国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遍及南北,十分丰富.本课只是讲了三个典型: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元谋人,以发现头盖骨化石闻名世界的北京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典型代表山顶洞人。主要介绍了他们的样貌特征、生活状况,学生认识到我国是世界上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教材叙述的内容与学生距离遥远且缺乏生动的史实,较难引起学生的兴趣,但是又必须吸引学生兴趣,否则以后的历史课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本课学习内容涉及考古学、人类学、社会学、文化学知识较多,需要教师掌握好尺度。二、

2、说学情我们所面对的学生是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初次系统学习历史的13岁的孩子,他们有旺盛的求知欲,对历史知识充满了探求的渴望,但同时他们又缺乏科学学习历史的方法,历史思维能力需要逐步建立.面对这些孩子,教师必须时刻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考虑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和心理特点。由于这一课的学习内容距离学生非常遥远,人们对远古人类生活的认识主要取决于考古工作者的研究和发现,在教学中就应该大量运用考古实物的图片及其反映远古人类生活的想象画,增强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感性认识,让遥远缥缈的历史丰满起来.其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应该使学生对远古人类的生活形成一种历史表象,在教学设计中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教学用图和学习过的知

3、识,想象“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度过的”或想象“北京人的群居生活”,加深学生对原始文化有关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历史联想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并初步学习小组讨论的方法,锻炼合作能力。教师要掌握好评价的尺度,认真对待各种观点,善于发现并保护想象中的合理成分,做到既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又及时对可能出现的不合情理倾向循循善诱,积极引导。三、说课程标准 知道北京人的特征,了解北京人发现的意义。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依据.四、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掌握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基本生活状况。2掌握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所代表的原始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基本特征.(2)过程与方法1通过看图“对比一下,

4、古猿、北京人和现代人的头部有什么区别”和“想像一下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像能力.2通过思考探究“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进行比较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中国是人类的起源地之一,周口店古人类遗址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激发起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培养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2通过让学生查阅关于争夺北京人头盖骨的故事,培养学生珍惜、爱护和保护文物的意识。3 让学生懂得劳动在人类演变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五、说重难点本课的重点是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活状况。本课的难点是所讲内容距今久远,只有依

5、据考古发掘成果进行科学推断并结合必要的、合理的想象,才能理解和掌握本课的基本内容。 六、说教学方法 本节课我将采用小组探究法、讲授法、讨论法和多媒体辅助法相结合。具体以指导学生课前预习,通过分析归纳、分组讨论等方法.七、说教学过程(一)导入“人类是怎样产生的?”,教师可利用“导入框” 中提出的这个问题,让学生说说他们所知的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提出传说和科学的区别,并提出人类到底是怎么产生的?产生于什么时候?当时的人们过着什么样的生活?经历了怎样的演变过程,提出一系列的问题来导入新课。因为人自来有喜欢寻根的天性,由人类起源问题来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提问式导入能让学生具有问题意识,带

6、着具体的任务来学习本课.(二)新课教授新课我将分为三个子目进行: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我国境内最著名的人类和我国境内最像人的人类。首先出示祖国境内远古人类遗址图,让学生认识到我国是世界上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并分析古人类遗址主要集中在大河流域.并由此引起其中三个典型的人类遗址,即本课的学习内容。通过地图能够对我国古人类遗址分布有一个大概的印象,更加形象.把学生分成三个远古人类科学考察队,让他们成为小小考古家,让他们分别考察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遗址,并撰写一份科学考察报告,考察的内容为发现地点、生活年代、考古发现、外貌特征、生产工具、社会组织、历史地位等。通过学生自主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

7、分析归纳能力,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初一学生归纳和总结能力较差,应该在其探究时及时观察他们的情况,并适当地进行指导。学生完成考察报告后要及时给予反馈。接下来教师再以表格的形式和学生一起探讨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具体状况。首先是元谋人,简明扼要地讲述元谋人的发现过程、生活年代,重点分析考古发现,通过发现的两颗门齿、炭屑、烧骨和石器来具体分析元谋人已会制造工具和用火,分析时出示图片,并强调是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北京人的发现一目首先比较具体地介绍1929年裴文中发现北京人第一个头盖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再出示北京人遗址出土的丰富文物图片,并具体介绍迄今为止,出土的

8、人类化石包括6件头盖骨、15件下颌骨、157枚牙齿及大量骨骼碎块,代表约40个北京猿人个体。洞内还发现近10万件石器。从而引出“北京人遗址是世界上出土古人类遗骨和遗迹最丰富的遗址这一结论。以具体的数据说话,让学生记忆更加深刻。讲北京人的体质特征,教师应引导学生观察课本中的古猿头像、北京人头部复原像、现代人头像。让学生“对比一下,古猿、北京人和现代人的头部有什么区别?具体让学生观察三者前额、眉骨、颧骨、嘴部、下颌骨等,为学生提供具体的思考方向,归结出北京人“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在讲述这里时,教师提问“北京人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为什么还称作“人”呢?要学生分析出北京人能直立行走,“手脚分工明显”

9、,并重点强调北京人会制造打制石器,会不会使用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讲北京人的打制石器,应使用投影或幻灯片,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注意它与天然石块的区别:是经人工打制的工具。教师在扼要说明北京人会使用天然火的证据后,可让学生“想一想,北京人是怎样得到火的?”为什么说“火的使用,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可让学生大胆想象,自由议论. 以电影疯狂原始人分析人们最初对火的看法,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火使用的意义.北京人过群居生活,是由生产力水平的极端低下和环境的险恶所决定的。这一点,教师点到即可,学生不太懂也无妨。然后,可让学生看课本第一幅彩图北京人的生活和第3页的图画,“想

10、象一下,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 学生思考后出示贾兰坡北京人一书中有关北京人生活环境及生活场景的分析,让学生对北京人的生活有更全面地认识。初中生的想象能力非常丰富,通过对北京人生活的想象,既有利于巩固刚学习的内容,同时是对学习内容的一种升华.教师请一学生读“活动与探究之中“1议一议: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一问题阅读“山顶洞人这一子目,要求学生从课文中寻找答案。阅读后,可让学生互相议论,再请同学起来说一说。在议论、回答的过程中,教师可分两步引导学生:第一,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明显进步,表现在哪些方面?即引导学生注意找准比较的角度,如体质特征、制造工具的技术

11、、人工取火、社会组织等方面,以培养学生归纳和比较的能力。第二,引导学生观察课本中“山顶洞人的骨针和装饰品图画,并请学生朗读课文有关的小字部分。进而引导学生探究:“山顶洞人会制造骨针,有了装饰品.这能够说明什么?”从而自然地引出结论: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可用兽皮缝制衣服;懂得爱美,有了美的意识。 在社会组织方面,山顶洞人属于氏族,“氏族”这一概念对初一学生是难以理解的,教师可抓准六个字给予通俗的解释:“血缘”(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结成的群体)、“公有(没有私有财产)、“平等(共同劳动,共同享用食物)。对于出土的文物以图片的形式展示,让学生对古人类有更加形象的认识,避免枯燥的说教,让学生通过图片,形

12、成对古人类遗址的概貌的认识,赋予这段抽象的历史以具体的形象,让历史丰满起来,更利于学生理解。对于难以理解的内容教师主要采用讲述法,通过系统地描述让学生能够对知识有一个全面的把握。七、说板书设计一、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元谋人1、距今年代: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2、发现地点:云南省元谋县3、特征:(1)会制造工具(2)知道用火二、我国境内最著名的人类1、距今年代:距今约7020万年2、发现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3、特征:(1)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确(2)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3)过着群居生活(4)会使用天然火,会保存火种三、我国境内最像人的人类1、距今年代:距今约18000年2、发

13、现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山洞里3、特征:(1)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2)打制石器,但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3)会人工取火(4)采集狩猎为主,还会捕鱼(5)用骨针缝衣服,懂得爱美(6)会交换生活用品(7)按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氏族(8)死后埋葬关于原始的农耕生活的说课稿各位专家领导:你们好! 今天我要为大家说的课题是原始的农耕生活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第2课内容.一、教材分析: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本课以半坡、河姆渡和大汶口三处文化遗址为代表,展示了距今7000年到距今四五千年的远古历史。在此期间,一方面,我国远古居民活动足迹不断扩大,

14、中华大地上遍布氏族聚落,另一方面,人们在生活生活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原始农业逐步发展,并成为主要经济形态,人们逐步摆脱了完全依赖自然的采集和渔猎生活,过度到比较稳定的农耕生活,从而奠定了我国农耕文化的基础。我国地域广阔,存在着多处经济文化区域,而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是两个最主要的区域,半坡反映了黄河流域的状况,河姆渡又是长江流域重要的代表,所以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让同学们明白我国南北共同发展,共同构筑远古中华农业文明的基础的历史事实。同时对促进学生民族自豪感有着重要作用。2。教材的内容要素分析:本课围绕原始农耕经济时代居民们的生产与生活状况,用三个子目展开叙述。第一目是河姆渡的原始农耕;第二目

15、是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第三目是大汶口原始居民.3。学情分析:学生是学习主体,又是学习客体,因而,了解学生是教学的必要前提.七年级学生对学习历史有浓厚兴趣,但没有预习历史的习惯,因而课堂必须留给学生阅读教材时间,加上学生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比较适合根据一定的学习任务分段阅读。同时七年级学生接受能力有限,不需要教师补充太多课外知识,因而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在课堂上完成教学目标.本课面对的是七年级学生。这个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乐于表现、求知欲望强烈,对事物充满了好奇,有主动学习的愿望.这样便于老师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及知识结构出发,通过较多图片、小故事、小常识等资料入手,抽丝拨茧,逐层深入,使学生在学习

16、和探究过程中有所收获。本课的教学对象为初一学生,他们天真活泼、好动好奇好问,喜欢直观有趣的历史故事,并且乐于参与教学,善于想象,有一定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探究的精神.因此,教师必须在课堂上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积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联系现实生活,通过收集资料、观察图片、情景模拟、体验交流等环节,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让他们在体验中感知历史、认识历史.4。课题的教学目标要求: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

17、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2。过程与方法: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5.教学重点、难点、关键: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在教学中,需要注意以下四点:第一,把握好这两个原始农耕典型的共同特征:原始种植农业普遍、磨制石器的使用、制造陶器、定居村落;第二,注意这两个原始农耕典型反映出不同地域条件对经济发展特点的影响,不同

18、时间里生产力发展水平上的变化。例如,河姆渡原始居民创造了长江流域农耕经济的典型以水稻种植为主的水田农业,虽使用磨制石器,但主要用骨耜翻地耕种;半坡原始居民创造了黄河流域农耕经济的典型-以粟种植为主的旱地农业,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特别是广泛用于农业生产中;第三,注意原始农耕生产对家畜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业的带动作用,对定居生活的影响;第四,注意原始农耕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存在着渔猎经济。教学难点是:大汶口文化依据:距今四五千年的大汶口文化是原始社会晚期的典型.当时,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产生了阶级,考虑到这些概念和结论初一学生难于掌握,课文略而不写,只用一段小字介绍大汶口晚

19、期墓葬中随葬品多寡悬殊的状况,教学中可由此联系第1课中“北京人”“山顶洞人有关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的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对比人与人之间关系发生的变化。6.教学方式及教学手段选择: 结合实际情况,本课教学中我准备采用讲述法、提问法、图示法、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在听觉和视觉两方面同时带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通过启发式教学,使深长积极思考,达到传授知识、思想教育和培养能力的教学目的。本课教学主要采取“分组学导”的教学模式,即学生进行恰当的分组(一个班级分成8个小组,每个小组67人),然后先学后导,从学生预习课文开始,在读书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进行信息加工,归纳整理,之后以不

20、同的形式表达出来(故事法、谐音法、编歌诀法、归纳总结法、知识结构法、比较法、互议法、直观法等).在探究中形成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的多向交流,教师在双基落实和反馈的过程中加以点拨和适时鼓励,形成以学生为主的“自学-反馈-点拨识记”的四环节的模式。运用这种教学模式,教师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主动学习、创新探索的广阔空间,在保持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传统优势的前提下,积极打造“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教育理念,真正促使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共处.遵循“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主要采用创设历史情景、合作探究、开放式教学和激励教学等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并通过小组讨论、合作交流、联系实际

21、等学习形式,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愉悦的,激励性自主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了更好实现教学目标,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促进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整合,使课堂更形象生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本节课的图片等资料较多,在这种情况下,就是要利用多媒体交互性强、信息量大等特点,提高授课效率,另一方面,在教学中就是要采用多媒体演示的直观教学来创设历史情景,拉近历史与学生生活的距离,并积极地进行讨论.师生平等的交流,就帮助学生掌握重点,化解难点,实现教学目标。在本课的教学中还较多地运用比较法等历史课程标准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倡导学生自主性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的方法

2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勇于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努力探索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让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初步了解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学会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现实问题,加深对历史的理解。7.练习内容安排: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进行分层训练,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佘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第 页练一练:目的:巩固基础知识第 页活动与探究:目的:培养深长辨证地评价历史事件,并联系现实,增强学习历史的现实性。第 页动脑筋: 目的: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能力.在老师启发帮助下课堂口头完成第 页动脑筋: 目的:这道题是为了培养学生理解、分析能力,由学生口头回

23、答。二、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新课:2.讲新课3.课堂小结4。板书设计华夏之祖说课稿 说课教师 许丽鹏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华夏之祖,选自人教版世界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课。下面,我将从说教材地位、说教学目标、说重点难点、说学生学情、说教学方法、说教学程序六方面展开。一、 说教材地位华夏之祖这节课位于人教版课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的第3课,本课内容是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承接前两节的祖国境内的原始居民和原始的农耕生活,介绍中国由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的“人文初祖”黄帝大战蚩尤和他对中华文明奠基所作的贡献,尧、舜、禹时原始社会

24、末期的民主禅让制,及禹建立国家、原始社会终结。也提启了下一单元内容国家的产生。 二、 说教学目标 学习本课,使学生了解远古传说时代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概况,包括1,知识与技能:了解炎黄战蚩尤,掌握黄帝对华夏族的形成所做的贡献、尧舜禹的“禅让”和原始社会走向终结的有关史实,,,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远古传说时代的历史发展进程和中华文明的演进奠定基础,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使他们能为拥有如此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而骄傲自豪。在学习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搜集解读、分析归纳能力,进行历史感知、想象的形象思维能力及其全面系统思考问题的能力。 最后,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发展观。使学生认

25、识到我们的祖先在物质文化方面对人类文明的演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华民族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融合而成的,黄帝是华夏族的人文初祖,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增强其民族意识.三、说重点难点重点:黄帝对中华文明的贡献;禅让制。难点:为什么说黄帝是“人文初祖”? “禅让制”的实质和表现.四、说学生学情初一学生刚刚接触历史,尤其是对比较遥远的上古史非常陌生,此外还保留着许多小学生的行为方式和思维习惯,抽象思维能力不强,对于感性的图片、动画、影像资料比较感兴趣,而对于抽象的概念和社会制度的演变则相对陌生,难以理解把握。因此需要借助多媒体教学和引导学生进行古今对比,加强理解,在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还需教师及

26、时有效地进行指导。 五、 说教学方法为了实现创新素质培养目标,本节课我将采用情景教学法、讲授法、讨论法、问题探究法和多媒体辅助法相结合。具体以指导学生搜集资料课前预习,课堂上分析史实为基础、以问题为载体、以多媒体为辅助手段、以探究活动为实现方式,通过分析归纳、分组讨论,古今对比,情境体验和联系实际,达到师生交流互动,每个学生都能自主获取、应用和升华知识.六、说教学程序(一)导入新课。给学生展示海内外华夏子孙在陕西黄帝陵举行盛大的祭祖活动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到访大陆的寻根之旅,台湾每年举行的遥祭黄帝陵的典礼的图片,并向学生提出问题:炎黄子孙的说法从哪里来,什么是炎黄,为什么大家对黄帝如此的崇敬?由此

27、导入新课。 (二)学习新课.承上启下,教师讲授.首先多媒体展示介绍黄帝图、炎帝图、蚩尤图三大部落的分布图、炎黄战蚩尤示意图,使学生对黄河流域的空间位置和炎帝、黄帝、蚩尤等部落的活动范围及其炎黄联合战蚩尤的大战有直观的了解认识。 接着,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炎黄战蚩尤的部分,理解思考的基础上,概括并简述部落联盟的概念和涿鹿之战的征战双方、过程和结果。然后,引导学生对其进行评价,得出涿鹿之战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基础的认识。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插图传说中黄帝对中华文明的贡献,参与并引导学生分组讨论问题:“后人为什么称黄帝是人文初祖?”要求学生找出可以论证此结论的传说依据,并自由发表观点,之后让学生讨

28、论段末的动脑筋“ 你对黄帝时期有关发明的各种神话传说有什么看法?认为哪些是可信的?哪些带有神话色彩?怎样看才更为科学?”, 引导学生思考远古传说与历史事实的关系,均由教师加以评述总结。最后多媒体展示出人文初祖黄帝的文德武功和孙中山和毛泽东两位伟人对黄帝的评价,加深学生对黄帝功绩的认识.再鼓励学生谈谈自己对黄帝的评价和感受。 禅让制是本课的难点所在,在讲述尧、舜、禹的“禅让”时,先给学生展示尧、舜、禹三人的图片,思考三人的优秀品质,阅读教材分析理解“禅让”的特点,由教师指出 “禅让” 的实质(原始社会时期的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再由学生阅读有关小字的材料,解答说明。随后教师设问:什么

29、样的人才能被选为部落联盟首领?它与当今的人才选拔制度有何异同。最后在说明“夏朝建立,原始社会终结”时,指导学生联系、归纳前两课的有关内容,初步向学生引入生产力、剩余产品、私有财产、及阶级等概念,帮助和加深学生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形成对原始社会发展过程的系统完整认识. 教师可以作一图示讲解说明.(三)升华讲课完毕后,留下活动探究题:让学生讲述他们听过的有关黄帝、炎帝、和尧舜禹的传说,并评选出讲的最出色的同学,给予一定的鼓励,激发大家对于历史的兴趣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理解和设计。敬请各位老师赐教!谢谢!夏商西周的兴亡 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七年级历史教师,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

30、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与社会的变革第4课内容.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谈我对这一课的理解和设计:一、 说教材1、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本课是继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后讲述中国古代社会的又一个重点章节,对奴隶社会进行了全面的描述和总结,从知识衔接上看,有继承性.同时本课又是第五课灿烂青铜文明这一节内容的展示平台与下一节内容有密切关联,因此十分重要。2。教材内容要素分析:夏、商、西周的建立和灭亡,构成了本课的主线索.本课首先简要地叙述了约公元前2070年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建立和夏桀无道为汤所灭、商朝建立的史实。其次,叙述了盘庚迁殷后,商朝疆域不断扩大以及商纣

31、的奢糜残暴和武王伐纣,西周的建立。最后,叙述了周初统治者为巩固奴隶制政权而实行的分封制和西周的灭亡。3。学生学习现状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好奇心、求知欲强,思维活动,但知识少,所以要引导学生观看图片、分析材料,自主获取信息,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进行分组讨论、合作学习。4。教学目标要求:结合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要求,以及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节课教学思想定位为以学生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因此我设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说出西周的分封制,为进一步了解我国夏商西周奴隶制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基础。(2)、培养学生

32、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历史进程、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和初步理清历史发展线索的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根据新课程理念,我把现代信息技术与本课的内容进行整合,针对初一学生的现状,实行开放式教学模式。初一学生求知欲强,但知识积累不够丰富,对一些复杂历史现象和地理概念模糊不清,因此,本课以教师讲述为辅助,把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定为自主、合作、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夏商西周时期创造了光辉的文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奴隶社会的国家之一,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以此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并让学生认识到奴隶制度的进步性和残酷性.5。教学重点、难点、关键:本课的重点有二.其一是夏朝的建立。首先,因为夏

33、朝是我国历史上建立的第一个国家,这也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生产关系方面的重大变革。其次,因为夏王朝的建立,说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奴隶社会的国家之一,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其二是西周的分封制。言其为重点,主要在于它是西周的重要制度,起到拓展疆域、巩固统治的作用,对后世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分封制同时也是本课的难点.尤其是在不正面介绍宗法制的情况下,要使学生明了分封制的内容,难度更大。6.教学方式及教学手段的选择围绕本课的重点、难点我采用问题教学法,设置了若干个小问题,以图说文,让学生在讨论中,在教师的指导下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自主探究式教学法,对学生进行分组导学,采取精讲深化、分析综合、设疑辩论教学

34、方法,圆满完成教学任务。为了生动形象直观,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手段来完成教学,从而激发学生学校兴趣,提高良好的课堂效果。同时引导学生分析夏商西周灭亡的原因及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能够取得胜利的原因,让学生学会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并充分利用自学、讨论、辩论、表演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增强学生的参与协作意识。7.练习安排: 课堂提问:教材练一练及废除禅让制,开创世袭制,使公天下变成家天下的国王是?商建立于?目的:这道题的目的重在巩固基础知识,由学生口头完成。 教材17页动脑筋:目的: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能力。在老师启发帮助下课堂口头完成 思考:学习本节课后,请你想一想,商汤灭夏和武王伐

35、纣能取得胜利的原因是什么?目的:这道题是为了培养学生理解、分析能力,由学生口头回答四、 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故事导入,创设情境.多媒体展示嫦娥奔月图片,并配以音乐,由同学讲述嫦娥奔月的故事导入新课,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二)、讲授新课1、夏朝的兴衰(1)、夏朝的建立首先请同学观看多媒体屏幕上夏朝统治区域示意图并阅读课后自由阅读卡,为学生设疑:这些历史资料说明了什么?(夏朝已是早期国家了),并由此让学生总结出夏朝奴隶制国家的建立和特点。然后提出问题:我国从原始社会的氏族、部落发展到奴隶制国家是社会的进步还是倒退?请同学分组讨论,得出结论。(2)、末代暴君夏桀

36、首先多媒体展示夏桀把人当坐骑插图,引起学生注意,然后阅读教材,请同学讨论:夏桀比得上禹吗?表现在哪里?这样学生在讨论中得出结论,自然能体会到夏朝的灭亡,并由此引出本节第二个内容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2、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对这部分内容我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来讲述;(1)、提出问题:商汤为什么能灭夏?学生在讨论中得出结论,自然记忆夏的灭亡和商的建立 .(2)、指导学生讨论:后世为什么把商朝又称为殷朝?当时商王盘庚为什么要迁都?引出商王盘庚迁都的内容。在讨论中加深印象.(3)、多媒体展示商都城示意图,请同学指出商的统治区域,设问这样的一个大国是怎样灭亡的呢?过渡到暴君商纣。请同学讲述纣王的残暴,给商的灭

37、亡打下伏笔。(4)、请同学表演“姜太公钓鱼的故事,增加趣味性,并引出“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佳话,在表演中使同学了解文王求贤若渴重用人才的品德。文王的做法为武王伐纣奠定了基础,过渡到牧野之战(5)、多媒体展示牧野之战示意图,请同学描述当时战争的景况,得出牧野之战导致商灭亡西周建立。(6)、最后请同学分组讨论教材23页“动脑筋”分析回答: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取得胜利的原因,加深印象.并设问西周建立后怎样才能巩固统治,过渡到下一个内容。3、西周的分封制这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内容也是难点.所以,我采用提问讨论的方法,让学生思考西周统治者怎样才能把被征服的广大地区牢牢的控制在自己的手中?(目的)对被分封的诸

38、侯采取什么办法控制?(内容)分封制实行的结果如何?(作用)请同学自由讨论,然后选派代表回答,各组可以互相辩论,在辩论中掌握知识,并且有一个活跃的课堂氛围问题解决之后,多媒体展示西周等级示意图,让学生到电脑前标出每一等级的名称.最后由学生讲述“道路以目”的故事,并表演“烽火戏诸侯”的故事,总结出昏君误国的教训。(三)、课堂小结利用歌谣来小结:(五) (二)夏朝开国是夏禹,早期国家已建立. 商汤灭夏建商朝,盘庚迁殷到殷商.王位传给儿子启,禅让从此变世袭。 有名暴君是纣王,武王伐纣灭掉商。夏朝经历470年,暴君夏桀被商取。 (三)武王伐纣灭掉商,西周定都镐京上。分封制度定国策,天子统治有加强.暴君厉

39、王无人道,前771年周灭亡。(四)、巩固练习针对本课的内容和特点,为了检测学生的学习成果,请同学制作一个夏商西周的大事年表,可以自己设计,并展示,教师给予评价。(五)、感悟历史学习了商朝的历史,对于商朝灭亡的史实,你有什么感想?如果你是商朝的一个国君,你将如何使商朝摆脱灭亡的厄运?五、 板书设计第四课 夏商西周的兴亡一、 夏朝的兴衰1、 夏朝奴隶制国家的建立和特点2、 夏桀的暴政二、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1、 商朝的建立2、 盘庚迁都3、 暴君商纣4、 文王任贤到武王伐纣三、西周的分封制1、 分封制2、 等级制3、 西周灭亡关于灿烂的青铜文明的说课稿各位专家领导:你们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说的课题是灿

40、烂的青铜文明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第5课内容。一、教材分析:1. 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本课着重为我们介绍了夏、商、西周文化的典型青铜器。夏、商、西周商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特别是商朝是当时世界上的一个奴隶制大国,商朝文化在古代世界文化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一席,是上古文化中绚丽的瑰宝.本课是让学生了解青铜器,认识夏、商、西周文化的最重要的一课,学好本课对以后的文化史课会有一定的帮助作用。2. 教材的内容要素分析:本课的主题在于使学生对我国夏、商、西周时期的奴隶制文明有比较全面而清晰的了解。首先在“青铜器的高超工艺”这一子目中,介绍了自夏

41、至西周重要的手工业-青铜制造业发展演变的过程及其特点,以及其他手工行业如陶瓷业、漆器制造业、玉器制造业及酿酒业的概况;又在第二个子目“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中介绍了自夏至西周农业及畜牧业繁荣的表现;最后,以“奴隶的悲惨生活这一子目明确了自夏至西周奴隶制繁荣的基础。3。学情分析:学生是学习主体,又是学习客体,因而,了解学生是教学的必要前提.七年级学生对学习历史有浓厚兴趣,但没有预习历史的习惯,因而课堂必须留给学生阅读教材时间,加上学生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比较适合根据一定的学习任务分段阅读。同时七年级学生接受能力有限,不需要教师补充太多课外知识,因而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在课堂上完成教学目标。本课面对的

42、是七年级学生.这个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乐于表现、求知欲望强烈,对事物充满了好奇,有主动学习的愿望。这样便于老师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及知识结构出发,通过较多图片、小故事、小常识等资料入手,抽丝拨茧,逐层深入,使学生在学习和探究过程中有所收获.本课的教学对象为初一学生,他们天真活泼、好动好奇好问,喜欢直观有趣的历史故事,并且乐于参与教学,善于想象,有一定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探究的精神。因此,教师必须在课堂上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积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联系现实生活,通过收集资料、观察图片、情景模拟、体验交流等环节,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让他们在体验中感知历史、认识历史.4.课题的教学目标要求:

43、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知识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夏、商、西周时期我国以青铜文明为代表的奴隶制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包括手工业、农业和商业的状况及特点;了解奴隶制下奴隶的悲惨境遇.通过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夏、商、西周我国经济发展的概况,提炼“青铜文明的本质特征及概念,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通过了解奴隶的悲惨生活,使学生认识到,夏、商、西周奴隶制文明的高度发达,是建立在对奴隶的残酷剥削的基础上,从而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揭示奴隶制文明本质及全面认识历史发展过程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教师指导

44、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动手上网查资料,搜集史料,体会夏 、商、周青铜文明的辉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筛选资料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本课,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及民族自豪感,增加学生学习历史和考古知识的兴趣。树立人民创造历史的正确人生观;5。教学重点、难点、关键:“青铜器的高超工艺是全课的重点子目.青铜制造业是我国夏商周奴隶制文明的典型代表,具有工艺高超,品种繁多,应用普遍,分布广泛等特点。在处理这一重点问题时,除应注意讲清青铜制造业的上述特点,还应强调自夏至西周青铜文明的延续性,从而使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连续发展这一显著特征有初步认识,还应适当介绍

45、其他手工业行业的状况,使学生对夏至西周手工业的发达有一全面了解。 正确地理解“青铜文明”这一概念是本课的难点问题。学生往往容易将“青铜文明”与青铜器或者青铜制造业简单地等同起来。教师应该对这一概念进行全面而准确的讲述.首先应对“青铜时代”进行简单介绍:青铜时代就是人类使用青铜制作生产工具、武器及生活用具的物质文化发展阶段.它介于“铜石并用时代”和铁器时代之间.而在这个时代人们所创造的物质文化,便被称作“青铜文明”。 6.教学方式及教学手段选择: 结合实际情况,本课教学中我准备采用讲述法、提问法、图示法、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在听觉和视觉两方面同时带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通过启发式教

46、学,使深长积极思考,达到传授知识、思想教育和培养能力的教学目的。本课教学主要采取“分组学导”的教学模式,即学生进行恰当的分组(一个班级分成8个小组,每个小组67人),然后先学后导,从学生预习课文开始,在读书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进行信息加工,归纳整理,之后以不同的形式表达出来(故事法、谐音法、编歌诀法、归纳总结法、知识结构法、比较法、互议法、直观法等)。在探究中形成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的多向交流,教师在双基落实和反馈的过程中加以点拨和适时鼓励,形成以学生为主的“自学反馈点拨-识记”的四环节的模式。运用这种教学模式,教师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主动学习、创新探索的广阔空间,在保持基

47、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传统优势的前提下,积极打造“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教育理念,真正促使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共处。遵循“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主要采用创设历史情景、合作探究、开放式教学和激励教学等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并通过小组讨论、合作交流、联系实际等学习形式,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愉悦的,激励性自主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了更好实现教学目标,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促进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整合,使课堂更形象生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本节课的图片等资料较多,在这种情况下,就是要利用多媒体交互性强、信息量大等特点,提高授课效率,另一方面,在教学中就是要采用多媒体演示的直观教学来创设历史情景,拉近历史与学生生活的距离,并积极地进行讨论。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