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田园文学的发展 买瑶璇田园风格倡导“回归自然”,在美学上推崇“自然美”,认为只有崇尚自然、结合自然,才能在当今高科技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获取生理和心理的平衡。因此,田园风格力求表现悠闲、舒畅、自然的田园生活情趣。它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诗意生活方式,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包括诗歌、小说、戏剧等。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科技的力量颠覆了整个人类的世界观,物质的快速发展往往导致人们的精神世界虚脱,人们越来越向往那个淳朴的自然,人们需要一片净土来安放自己的灵魂,来追求自己的本源。自然是整个人类所有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是古往今来各个国家都在争议的问题.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田园文学的关注点也有所不同,时代和社会差异
2、赋予了田园文学新的内涵。因此,想要真正把握田园文学的精髓,我们要结合社会的发展来分析田园文学的走向,深入分析其发展方向及成因。 一、 国外田园文学的发展在国外文学史中,田园文学书写并歌颂了传统牧羊人简单纯朴的生活方式,表达人们对田园牧歌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文艺复兴时期以来,英国田园文学逐渐发展起来,传统田园书写的范围不断扩大,理性主义和现实主义不断融入其中。近现代的环境伦理也影响了田园创作,给田园文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虽然在不同历史阶段,田园书写存在方式有所不同,但其所承载的生活理想不断得到人们的认可,这也是为什么田园文学传统得以传承发展下去的根本原因。田园在传统意义上是指牧羊人的一种生活
3、方式,记录牧羊人随着季节变化迁徙动物,寻找合适草场和水源,过着简单纯朴、无忧无虑、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后来,田园发展到了文学、艺术、音乐等领域,以表达人们对田园牧歌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泰瑞吉福德在田园牧歌一书中较好地分析了田园存在的不同层面:首先,田园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诗意的生活方式,发端于古希腊、古罗马的诗歌,与牧羊人及其放牧生活紧密相连.里尔马克思将这种类型的田园归纳为“没有牧羊人,就没有田园”。其次,田园关注城市和乡村的差别,其中体现了田园与城市的对立。对于田园文化的追求者来说,乡村田园始终被人们认为是生活的理想场所。 田园书写传统历史悠久,它的发展分为传统意义的田园与现代田园文学。传统意
4、义的田园文学起源于公元前三世纪古希腊诗人赛尔克里特斯的诗作。赛尔克里特斯创作了三十首描写希腊人田园生活的短诗。这些田园诗以优美的文字激发生活在纷繁复杂城市中的居民对简单质朴的乡村生活。之后,在文艺复兴时期,菲利普。西德尼、莎士比亚、斯宾塞笔下的牧羊人生活在想象的田园世界中,他们没有苦恼,只有欢乐和爱情.这样的田园是一种像泡沫般美好却不切实际的理想。随着浪漫主义的发展,理想与现实的碰撞,华兹华斯的自然观中融入了现实主义的元素,他的牧羊人生活在现实的英国乡村。尽管以往的田园是理想化的,但在华兹华斯看来不过是一种梦想而已,脱离了生活实际.在华兹华斯笔下,田园生活简单而重要、朴素而迷人。华兹华斯在田园
5、诗歌创作过程中巧妙地将理性主义和现实主义融为一体,使得田园书写更增添了魅力。在华兹华斯之后,田园作品主题思想逐渐从理想主义向现代主义转变,田园的范畴也随之得以扩展。伯格欧理评论道:“在创设田园式乌托邦世界时,现代作家受到当时出现的四种文化思潮的影响,开始与传统田园书写分道扬镰。这四种思潮包括人道主义世界观,唯物主义发展观,科学精神和现实主义艺术观.随后,在科学力量的影响下田园作家更多地关注事实,尊重事实的客观存在。科学和经验主义深深地影响了他们的想象力,而且,尽管现代田园作家对过去有怀旧情结,他们也不再把过去看成是寓言般的遥不可及的世界。现代田园作家注重书写人与自然的关系,将书写的重点放在刻画
6、乡村田园生活的精神。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与环境矛盾的加深,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自然,他们深入研究田园和生态批评的内在联系。生态批评的奠基之作寂静的春天(1962)就是对田园传统的成功书写。田园传统已经植根于西方文化之中,也为当代环境主义思潮奠定了理论基础。泰瑞吉福德指出,对当今环境危机的书写是田园书写在现阶段新的表现形式。在众多文学作品中,田园书写关注环境,警醒生态问题等,呈现出生态批评过程中的反田园走向。这种反田园传统不同于以往歌颂美好的大自然,以及赞颂牧羊人田园诗意般的生活等,而是揭示人类中心主义的潜在危险,警示破坏生态环境会带来恶果.因此,人们应该保护环境,保护大自然,回归大自然,回归田园生
7、活,力求与大自然和谐共处,这种观点与当今的生态批评的观点是一脉相承的。如今,田园传统有了更加明确的社会内涵,它对于整个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有了更打的贡献。由“田园”文化发展而来的“后田园”书写体现在六个方面:首先,对自然界有敬畏之心;其次,能够认识到自然界中创造和毁灭的力量共存;第三,人的本性是受到外在自然影响的;第四,意识到既可以从文化的角度建构自然,也可以把自然看成一种文化;第五,认为人的意识有助于产生保护环境的良好行为;第六,对环境的开发利用源于社会生产中剥削利用的思想意识.泰瑞吉福德通过诗歌分析来说明这种后田园书写是对当代人的警醒,批判当代人远离了自然世界,指出人与自然应该是和平共处的。如
8、今,面对纷繁复杂的多元化时代,后田园书写也烙上了时代的印记。当代作家,尤其是战后作家在书写都市、乡村的时候更加关注田园、怀旧、后现代和后田园等核心概念,并将其融入到作品之中。 二、 国内田园文学的发展田园文学在中国也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我国自古以来就将自然作为艺术创作的主题。我们赞美自然的宏伟,歌颂自然的奇观,享受并沉浸在自然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中国文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国人认为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自然与人生是密切的,因而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自然界是引动文思的重要媒介,于是歌咏大自然,将自然景物人格化,或将自己的思想、感情、人格外化为自然景物,成为文学的重要内容.在漫长的文学史中,也就形成
9、以山水、田园为主题的丰富篇章.在原始时期,我们的祖先对变化莫测的大自然,怀着既畏惧又崇拜的矛盾心理。人类不论采集、渔猎、农耕,均依靠大自然而生存,对于自然山水原就有一份依恋亲切之感。但大自然难以预测的灾变、吃人的野兽、有毒的植物等,也不时威胁人类的生存,使先民对于大自然产生畏惧的心理。更因为先民的科学知识不足,无法解释大自然中的种种奇异现象,感受到自然的力量后,因而神化自然万物,产生崇拜的心理。这种视自然山水为神灵而膜拜的现象,妨碍了人们以审美的眼光来观赏自然。随着人们克服与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也日渐变化,不再以畏惧的眼光看待自然,强化原先潜藏对大自然的亲近感,将人的精神生
10、活与自然山水联系起来。孔子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他以一种道德眼光去寻求人与自然内在精神的契合,山、水体现仁者、智者的美好德行。这显示人对自然的认识深化,由畏惧、崇拜的仰望,转向具有人性内容的赞赏。这种君子比德的山水审美观影响深远,后世许多思想家和美学家承袭这个观点来看待山水之美。 这形成了中国自然审美文化中独特的精神倾向,有别于西方注重自然山水的物理体貌及较为单纯的赏心悦目、娱情适意的精神倾向。中国山水田园文学的作者在欣赏山水之余,常常会沉浸在感物抒怀中,引发人文性的联想。直至汉末魏晋时期,人们对自然的观感与审美取向才又发生了新的变化。纷乱的政治社会,使当时许多名士萌生出世思想而隐居山林
11、。佛教思想在当时崭露头角,道家思想则死灰复燃,名士融佛于玄,将亲近自然山水,视为实现自由人生理想的重要途径,因而纵情山水、爱好林泉一时蔚为风尚. 在魏晋以前,人与自然的关系主要是将自然以人格化,而很少有将人以自然化。这个变化蕴含着审美观的转变,自然山水少了沉重的道德比附,人们更重视其感性形式美的特征。这标志着人们渐渐摆脱“比德论的束缚,开始追求纵情山水的“畅神境界,欣赏山水本身所具有的千姿百态之美。 在隐居山林、寄情山水的生活实践中,人们对自然山水的审美眼界逐步开展。人们开始主动地亲近山水和欣赏山水,并且以一种非功利性的眼光来看待自然山水,视其为追求美的对象。首开风气的山水诗人谢灵运,他的诗中
12、开始把自然山水作为相对独立的审美对象,有较为鲜明的美感抒写,散发对山水外在形象与精神内涵由衷的喜悦、欣赏之情。陶渊明则以一种寂静澄澈的心境,无为自得的欣赏自然山水。这种审美态度,对后世的山水诗文及欣赏意趣,产生了深刻影响。这股对自然山水的欣赏热情,持续不衰,至唐宋后更为盛行。唐代以后,陶渊明的山水审美观受到文人的重视,使对山水道德说教、谈玄悟道的理性联想,或解说陈述的僵硬形象描写,渐渐消失,转化为以形写神、气韵生动的审美境界,而后成为山水田园文学的美学特征。在这个过程中,禅宗的自然哲理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它改变了文人的山水审美意识,促使山水田园文学走向繁荣的局面.三、结语总之,田园文学的发展具有不同的历史内涵,但田园作家都是通过诗歌、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歌颂传统简单纯朴的生活方式以及现代人对田园牧歌式生活的追求。虽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它的表达形式有所不同,但其所承载的生活理想会不断得到人们的认可,也会被人们以各种方式传承下来,不断得到充实和发展。可见,田园传统不仅体现在文学、文化领域,它已经深入到人们的意识形态之中,影响了人们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田园文学和人性有着不解之缘,这也是田园文学传统得以传承发展下去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