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范文最新推荐- 域外饮食文化:俄罗斯的饮茶文化 众所周知,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祥地,中国人饮茶的历史由来已久。俄国人饮茶的历史虽不算太长,但茶在俄罗斯民族文化中却占有重要位置。俄国人不但喜欢饮茶,而且逐步创造并拥有了自己独特的茶文化。历史上,茶从中国经西伯利亚直接传入俄罗斯,这一过程没有西欧国家的介人。据一些史书和百科全书的记载,俄罗斯人第一次接触茶是在1638年。当时,作为友好使者的俄国贵族瓦西里斯塔尔可夫遵沙皇之命赠送给蒙古可汗一些紫貉皮,蒙古可汗回赠的礼品便是4普特(约64公斤)的茶。品尝之后,沙皇即喜欢上了这种饮品,从此茶便堂尔皇之地登上皇宫宝殿,随后进入贵族家庭。从17世
2、纪70年代开始,莫斯科的商人们就做起了从中国进口茶叶的生意。清朝康熙皇帝在位的1679年,中俄两国签订了关于俄国从中国长期进口茶叶的协定。但是,从中国进口茶叶,路途遥远,运输困难,数量也有限。因此,茶在17、18世纪的俄罗斯成了典型的“城市奢侈饮品”,其饮用者的范围局限在上层社会的贵族、有钱人,喝茶则一度成了身份和财富的象征。直到18世纪末,茶叶市场才由莫斯科扩大到少数外省地区,如当时的马卡里叶夫,如今的下诺夫哥罗德地区。到19世纪初饮茶之风在俄国各阶层始盛行。然而,事实上,有关史料证明,俄罗斯人第一次接触茶的时间还要早些,是在1567年。当年到过中国的两位哥萨克首领彼得罗夫和亚雷舍夫曾经描述
3、过一种不知名的稀奇的中国饮品,这种饮品在当时的西伯利亚东南部及中亚地区已经比较普及。但可能因为哥萨克首领的描述没有引起沙皇贵族的注意,因此,这段历史也就鲜为人知了。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饮茶习俗。从饮茶形式上来看,中国人饮茶一向是香茗一杯,细品慢饮;俄国人喝茶,则伴以大盘小碟的蛋糕、烤饼、馅饼、甜面包、饼干、糖块、果酱、蜂蜜等等“茶点”。从功能上看,中国人饮茶多为解渴、提神亦或消遣、待客;俄国人喝茶则常常为三餐外的垫补或往往就替代了三餐中之一餐。当然,喝茶之际谈天说地是必不可少的,俄罗斯人把饮茶当成一种交际方式,饮茶之际达到一种最好的沟通效果,而独自饮茶则可以给自己一个沉思默想的机会,进行一种“
4、我”与“我”的交流。从饮茶的品种来看,中国人喜喝绿茶,俄罗斯人则酷爱红茶。有趣的是红茶在俄语是“”,直译为黑茶。之所以称之为“黑茶”,似乎有合乎逻辑的道理:一来红茶在没泡入水中时呈黑色,二来俄罗斯人喜喝酽茶,浓浓的酽红茶也呈黑色。从饮茶的味道看,俄国人更喜欢喝甜茶,喝红茶时习惯于加糖、柠檬片,有时也加牛奶。因而,在俄罗斯的茶文化中糖和茶密不可分,人们用-(直译谢谢糖茶)来表示对主人热情款待的谢意。从饮茶的具体方式看,俄罗斯人喝甜茶有三种方式:一是把糖放入茶水里,用勺搅拌后喝;二是将糖咬下一小块含在嘴里喝茶;三是看糖喝茶,既不把糖搁到茶水里,也不含在嘴里,而是看着或想着糖喝茶。第一种方式最为普遍
5、,第二种方式多为老年人和农民接受,第三种方式其实常常是指在没有糖的情形下,喝茶人意念当中想着糖,一边品着茶,结果是似乎也品出了茶里的甜味,很有些“望梅止渴”的感觉。值得一提的是俄罗斯人还喜欢喝一种不是加糖而是加蜜的甜茶。在俄国的乡村,人们喜欢把茶水倒进小茶碟,而不是倒人茶碗或茶杯,手掌平放,托着茶碟,用茶勺送进嘴里一口蜜后含着,接着将嘴贴着茶碟边,带着响声一口一口地吮茶。喝茶人的脸被茶的热气烘得红扑扑的,透着无比的幸福与满足。这种喝茶的方式俄语中叫“用茶碟喝茶”。有时代替蜜的是自制果酱,喝法与伴蜜茶一样。在18、19世纪的俄国乡村这是人们比较推崇的一种饮茶方式。俄罗斯人重视饮茶,也就常常赋予饮
6、茶以更多的文化内涵,从而使俄语里的“茶”()一词有了更多的意义。俄罗斯人中常以()()(请来喝杯茶)向友人发出作客的邀请,同时也是向对方表示友好诚意的一种最佳方式。另外,旧时俄国人有喝茶给小费的习惯,俄语里称之为“”,后来俄语这一表达方式转义表示指在任何场合的“付小费”。中国的茶文化讲究茶具。谈到俄罗斯的茶文化,也不能不提到有名的俄罗斯茶炊()。俄国有“”(无茶炊便不能算饮茶)的说法。在民间,人们还把“”(音译“萨马瓦尔”)亲切地称作“”(伊万伊万诺维奇萨马瓦尔),或是“”(金子般的伊万伊万诺维奇),以表示对茶炊的钟爱和尊崇。在古代俄罗斯,从皇室贵族到一介草民,茶炊是每个家庭必不可少的器皿,同
7、时常常也是人们外出旅行郊游携带之物。俄罗斯人喜爱摆上茶炊喝茶,这样的场合很多:当亲人朋友欢聚一堂时,当熟人或路人突然造访时;清晨早餐时,傍晚蒸浴后;炎炎夏日农忙季节的田头,大雪纷飞人马攒动的驿站;在幸福快乐欲与人分享时,在失落悲伤需要慰藉时;在平平常常的日子,在全民喜庆的佳节在不少俄国人家中有两个茶炊,一个在平常日子里用,另一个只在逢年过节的时候才启用。后者一般放在客厅一角处专门用来搁置茶炊的小桌上,还有些人家专门辟出一间“茶室”,茶室中的主角非茶炊莫属。茶炊通常为铜制的,为了保持铜制品的光泽,在用完后主人会给茶炊罩上专门用丝绒布缝制的套或蒙上罩布。俄罗斯茶炊出现于18世纪,是随着茶落户俄罗斯
8、并逐渐盛行而出现的。茶炊的制作与金属的打造工艺不断完善密切相关。何时打造出的第一把茶炊已无从查考,但据记载,早在1730年在乌拉尔地区出产的铜制器皿中就有外形类似于茶炊的葡萄酒煮壶。直到18世纪中下期才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俄罗斯茶炊。在当时,有两种不同用途的茶炊:茶壶型茶炊和炉灶型茶炊。茶壶型茶炊的主要功能在于煮茶,也经常被卖热蜜水的小商贩用来装热蜜水,以便于走街串巷叫卖且能保温。原理在于茶炊中部竖一空心直筒,盛热木炭,茶水或蜜水则环绕在直筒周围,从而达到保温的功效。炉灶型茶炊的内部除了竖直筒外还被隔成几个小的部分,用途更加广泛:烧水煮茶可同时进行。这种“微型厨房”式的功能使它的使用范围不仅仅局
9、限于家庭,而且深受旅游、旅行者青睐。无论在森林还是草场,在能找到作燃料的松果或木片的地方,人们都可以就地摆上炉灶型茶炊,做一顿野外午餐并享受午后茶饮的惬意。到19世纪中期,茶炊基本定型为三种:茶壶型(或也称咖啡壶型)茶炊、炉灶型茶炊,烧水型茶炊(只用来烧开水的茶炊)。茶炊的外形也多样化。有球形、桶形、花瓶状、小酒杯形、罐形,以及一些呈不规则形状的茶炊。谈到茶炊就不能不提到它的产地。19世纪初,莫斯科州的彼得西林先生的工厂主要生产茶炊,年产量约3000个。到19世纪20年代,离莫斯科不远的图拉市则一跃成为生产茶炊的基地,仅在图拉及图拉州就有几百家加工铜制品的工厂,主要生产茶炊和茶壶。到1912、
10、1913年,俄罗斯的茶炊生产达到了顶峰阶段,当时图拉的茶炊年产量已达66万只,可见茶炊市场的需求量之大。俄罗斯作家和艺术家的作品里也多有对俄罗斯茶炊的描述。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有这样的诗句:天色转黑,晚茶的茶炊闪闪发亮,在桌上咝咝响,它烫着瓷壶里的茶水;薄薄的水雾在四周荡漾。这时已经从奥尔加的手下斟出了一杯又一杯的香茶,浓酽的茶叶在不停地流淌诗人笔下的茶炊既烘托出时空的意境,又体现着俄罗斯茶文化所特有的氛围。俄罗斯著名的画家巴库斯托季耶夫以饮茶为题材作有油画商妇品茗,画面左侧靠边就是一把高高立在餐桌上的铜制茶炊。通过人的视觉,传递俄罗斯茶文化的信息。在现代俄罗斯人的家庭生活中仍离不开茶炊,只
11、是人们更习惯于使用电茶炊。电茶炊的中心部分已没有了盛木炭的直筒,也没有其它隔片,茶炊的主要用途变得单一烧开水。人们用瓷茶壶泡茶叶,茶叶量根据喝茶人数而定,一般一人一茶勺。茶被泡3一5分钟之后,给每人杯中倒入适量泡好的浓茶叶,再从茶炊里接煮开的水入杯。在现代俄罗斯的城市家庭中流行趋势是,用茶壶代替了茶炊,茶炊更多时候只起装饰品、工艺品的作用。但每逢隆重的节日,现代俄罗斯人一定会把茶炊摆上餐桌,家人、亲朋好友则围坐在茶炊旁饮茶,只有这样,节日的气氛、人间的亲情才得以尽情喧染。而传统意义上的(围着茶炊饮茶)在俄罗斯乡村的木屋里一直流传至今。来源:世界经理人 现在,使用名片的人越来越多,这是一种社会进
12、步的现象。在社交中使用名片也有一些礼仪上的要求。首先,给人递名片态度应该庄重。因为这是在作“自我介绍”,也等于自己在对方面前“亮相”。较好的做法是用双手递上。其次,要准备好适量的名片。去参加社交活动,如果碰到别人给你递过名片,你却说:“对不起,我忘了带名片。”即使对方不见怪,客观上也显出你态度不够诚恳。如果你同时会见较多的人,名片却带得很少,给了这几个,另外几个就没有了,这也是不合适的,至少是礼貌的不周。其三,收受别人的名片时态度也要庄重,而且还应该做到尊重对方的名片。合乎礼仪的做法,是双手接过对方的名片,然后,尽可能仔细看一遍,并小心收藏好,再将自己的名片递送给对方,以表示自己很愿意和对方相
13、识。有些人在收受别人的名片时,连看也不看,就往上衣口袋里一塞,或者丢进抽屉里,这种漫不经心的做法显然是不礼貌的。最后,值得注意的是,在递送名片给对方时,应把名片上的内容正朝向收受方,以便于对方阅读名片上的内容。 问候卡是美国人社交上的一种重要工具。不论百货公司、大商场,还是旅馆、候车宣、杂货店,都有各色各样的问候卡,琳琅满目,任人选购。美国人每年要互赠约60亿张问候卡。当你沉浸在节日的欢乐中,或是陶醉在新婚的幸福里,又突然收到亲朋好友寄自千里之外的贺卡时,一定会深切地感受到那诚挚的友情和无声的关切。当你获悉亲人患病或友人居丧时,也一定愿意迢迢地送去一声问候,哪怕是片纸只字。亦可聊表寸心。小小的
14、问候卡便有这样神奇的力量,能够飞越干山万水,唤起人们心头的思念,沟通彼此的感情。 互赠问候卡的习俗是适应人们社交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早在公元前6世纪古埃及人互赠新年礼品时,就有马上贺辞表达美好祝愿的习惯。到公元2世纪,古罗马出现一种纪念章,上面刻有“罗马元老院和全体臣民祝愿国父阿德里安.奥古斯都新年偷快”的字样,有入认为这是问候卡的前身。中世纪时,许多国家相继出现各种形式的问候卡。在中欧最流行的是木制问候卡,即把贺辞雕刻在光洁圆润的木头上。有些人为了使作品更美观,还把木雕涂上颜料,绘制得五色斑澜。 情人节(圣瓦伦丁节)卡是历史最悠久的问候卡之一。早在古罗马每年2月15日牧神节这一天,姑娘们怀着
15、羞涩和喜悦的心情把表达爱情的祝辞放在一个盒子里,然后由全城的小伙子来抽签,抽到哪位姑娘的贺辞,他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向那位姑娘大胆求爱。姑娘们放在盒子里的祝辞可以说是最早的圣瓦伦丁节卡片。 1840年,美国商人开始把圣瓦伦丁节卡片作为商品大规模生产,制造商名叫埃丝特.A.霍兰德。第一年,他就赢利5000美元。可见问候卡从诞生之日起便大受人们的青睐。 目前景流行的问候卡圣诞卡产生得较晚。人们普遍认为该卡第一批设计是于1843年出自英国的一位画家约翰C霍斯利之手。这批卡片总数1000张,全用手工印刷和着色。此后,英国才有几家公司开始承印圣诞卡。 随后,美国也开始生产圣诞卡。1874年,美国当时大名鼎鼎
16、的印刷权威、德国移民路易斯波朗首先在马萨诸塞印刷圣诞卡。第一年他把产品运往英国推销。第二年开始在美国市场出售。一张张精美别致的卡片立即吸引了人们,赢得了大众的喜爱。如今的美国,逢到圣诞节来临,圣诞卡已达到满天飞的地步。 19世纪问候卡的特色是图案丰富多彩。当时有以圣经中的故事为题材的图案,也有盛开的花朵、可爱的动物、吓人的妖怪和美丽的风光。 邮政制度在欧美的广泛建立,对问候卡的发展也起了积极的作用。在此之前,人们只能托顺路的旅行者和士兵帮助传递,山重水复,多有不便。现在,只需花费少许的钱,就可把友情和祝愿通过问候卡送到千里之外的亲友身边。 今天的美国,问候卡花样不断翻新,用于一切重要节日和场合
17、的问候卡应有尽有。除各种节日卡外,更为常见的是“应时卡”。亲人过生日,可以寄张卡片祝他健康长寿;朋友结婚时,可以寄张卡片祝他幸福美满:病人卧床可以寄卡片祝他早日康复;有人远行可以寄卡片祝他一路顺风;朋友完成学业可以寄张卡祝他鹏程万里。此外,还有仅仅问候一声表示友谊的卡片。据统计,仅生日卡就有1200余种。可想而知各种问候卡是何等的浩繁了。 目前,美国生产问候卡的公司有200多家。其中有只生产圣诞卡的私人小公司,也有象密苏里州堪萨斯城的霍尔马克卡片公司那样生产各种卡片的大公司。霍尔马克公司在全世界有1.3万多名雇员,拥有500多名美术家,每年能提供1.4万多种新的设计方案。美国其他比较重要的卡片公司有吉布森公司、诺克罗斯公司和美国问候卡公司。许多博物馆如纽约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当代艺术博物馆与联合国组织也开始参与问候卡的生产。它们通常是为问候卡的设计提供素材。 问候卡的设计既展示了当时的社会风俗,也反映了人们变化着的审美观点,以及大众语言的表达法和习惯用语。因此,问候卡不仅是美国人社交的工具,它还被誉为时代的一面镜子。 出处:学生大 9 /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