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水利水电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编制规程.doc

上传人:a199****6536 文档编号:3952716 上传时间:2024-07-24 格式:DOC 页数:83 大小:150.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利水电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编制规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3页
水利水电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编制规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水利水电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编制规程 来源:环境保护和水务局 发布时间:2008年10月26日 浏览:6336 1总则 1.0。1初步设计在上级主管部门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基础上遵循国家有关政策法令按有关规程规范进行编制本规程规定了水利水电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编制的内容和深度1。0。2本规程适用于大型及中型水利水电工程不同类型的工程根据工程任务的特点其工作内容和深度应有所取舍和侧重特别重要的大型或利用外资的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工作内容和深度可由主管部门提出补充要求条件简单的大中型工程可以适当简化经主管部门批准初步设计报告可与可行性研究报告合并进行扩建改建及加固工程可参照使用 1。0。3编制初步设计报告时应认真进行调查勘察试验研究取得可靠的基本资料设计应安全可靠技术先进密切结合实际节约投资注重经济效益初步设计报告应有分析有论证有必要的方案比较并有明确的结论和意见文字简明扼要图纸完整清晰1。0。4初步设计报告的主要内容和深度应符合下列要求 (1)复核工程任务及具体要求确定工程规模选定水位流量扬程等特征值明确运行要求 (2)复核水文成果 (3)复核区域构造稳定查明水库地质和建筑物工程地质条件灌区水文地质条件及土壤特性提出相应的评价和结论 (4)复核工程的等级和设计标准确定工程总体布置主要建筑物的轴线线路结构型式和布置控制尺寸高程和工程数量 (5)确定电厂或泵站的装机容量选定机组机型单机容量单机流量及台数确定接入电力系统的方式电气主接线和输电方式及主要机电设备的选型和布置选定开关站(变电站换流站)的型式选定泵站电源进线路径距离和线路型式确定建筑物的闸门和启闭机等的型式和布置 (6)提出消防设计方案和主要设施 (7)选定对外交通方案施工导流方式施工总布置和总进度主要建筑物施工方法及主要施工设备提出天然(人工)建筑材料劳动力供水和供电的需要量及其来源 (8)确定水库淹没工程占地的范围核实水库淹没实物指标及工程占地范围的实物指标提出水库淹没处理移民安置规划和投资概算 (9)提出环境保护措施设计 (10)拟定水利工程的管理机构提出工程管理范围和保护范围以及主要管理设施 (11)编制初步设计概算利用外资的工程应编制外资概算 (12)复核经济评价 1。0。5初步设计文件应根据需要将下列资料列为附件 (1)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审查意见专题报告的审查意见重要会议纪要等 (2)有关工程综合利用水库淹没对象及工程占地的迁移和补偿铁路公路及其它设施改建设备制造等方面的协议书及主要有关资料 (3)水文分析复核报告 (4)工程地质勘察土壤调查等报告及有关专门性工程地质问题研究报告 (5)水库淹没处理和移民安置规划报告 (6)工程永久占地处理报告 (7)水工模型试验报告及其它试验研究报告 (8)机电金属结构设备专题论证报告 (9)其他专题报告 1.0.6初步设计报告应按本规程第2章至第13章规定进行编制将综合说明列为第一章依次编排 2综合说明 2。0。1绪言 简述工程地理位置工程任务兴建缘由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主要结论上级主管部门的审批意见勘测设计工作过程以及有关部门及地方达成的协议 2。0.2水文 简述工程所在地区的自然概况包括地理位置水系地形等情况气象水文泥沙水质及地下水的资料情况说明各项主要特征值及分析成果 2。0.3地质 简述区域地质水库及工程所在地区的地质概况主要工程地质问题的结论性意见岩土物理力学性质和参数天然及人工建筑材料调查试验的主要成果 2。0。4工程任务和规模 简述本工程有关地区的经济发展及所在河流开发概况本工程在流域治理开发中的任务和主次系统担负防洪灌溉治涝城镇和工业供水通航过木垦殖等任务的工程应说明其对地区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所发挥的作用具有发电效益的工程应说明电力系统现状和发展状况以及本电站在系统中的作用简述工程规模水利水能和泥沙计算成果各项特征值的确定调度运用原则和运行方式综合利用效益以及各项技术经济指标 2.0.5工程布置及主要建筑物 简述本工程的地址(坝轴线闸轴线厂址站址渠线堤线等)和总体布置方案的比较选定主要建筑物的规模等级标准布置型式和主要尺寸运行和泄洪方式及基础处理措施等 2。0.6水力机械电工金属结构及采暖通风 简述机组和其它主要机电设备的选型和布置水电站(泵站)接入电力系统方式电气主接线方案金属结构选型和布置采暖及通风的主要设备和布置 2.0.7消防 简述工程消防设计方案和主要设施 2。0。8施工 简述施工条件对外交通导流方案主要建筑物施工方法施工总布置主要施工工厂设施总工程量施工进度及工期施工强度所需劳动力建筑材料主要施工设备用风用水和用电的数量和来源以及施工占地数量等 2。0。9水库淹没处理及工程永久占地 (1)简述水库淹没所涉及地区的社会经济情况水库淹没标准淹没范围及实物指标移民安置规划专项设施迁建规划及概算简述库底清理措施及库区综合开发规划 (2)简述工程永久占地的范围和实物指标移民安置和专项设施迁建的规划及补偿投资 2。0。10环境保护 简述环境保护设计的依据和对主要不利影响采取的措施 2.0.11工程管理 简述水利工程的管理机构人员编制管理及保护范围主要管理设施工程调度运用方式及工程监测等 2.0。12设计概算 简述设计概算的编制原则及依据工程静态总投资总投资和年度投资投资构成 2。0.13经济评价 简述经济评价的主要成果及结论 2.0。14结论及今后工作意见 综述本工程建设总的结论意见提出今后工作意见 2。0。15综合说明附图附表 2。0。15。1附图 (1)河流流域和工程地理位置图 (2)工程总体布置图(或透视图的照片) (3)工程地质图主要建筑物区地质剖面图 (4)枢纽工程总布置图和主要建筑物剖面图 (5)电力系统地理接线及电站电气主接线图 (6)施工导流布置图 (7)施工总布置图 (8)施工总进度图 (9)库区淹没范围图 2。0。15。2附表 (1)工程数量汇总表 (2)总概算表分年度投资表 (3)工程特性表(水利水电枢纽工程特性表见附录A) 3水文 3.1流域概况 3.1。1简述流域自然地理概况流域和河流特性工程上游水利和水土保持措施概况 3.2气象 3。2。1简述流域内及邻近地区气象台站分布与观测情况 3.2。2根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以后新增加的气象资料复核流域及工程所在地区主要气象要素特征值 3.3水文基本资料 3.3。1简述流域内水文站分布及主要测站的测验情况 3.3。2水文资料整编及资料复核情况 (1)说明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以后新增加资料的整编和复核情况对新出现的大洪水需详加说明 (2)根据新增加资料并结合对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审查意见和要求检验前阶段基本资料是否需要修正 3。4径流 3。4。1复核径流系列及代表性分析成果 3.4。2说明增加资料后的径流计算成果并与可行性研究阶段径流成果比较 3.5洪水 3。5。1简述暴雨洪水特性 3。5。2复核历史洪水 3。5。3设计洪水 (1)说明增加新资料后设计洪水计算成果并与可行性研究阶段的洪水成果相比较 (2)用暴雨资料推算设计洪水时说明增加新资料后设计暴雨和产汇流参数设计洪水成果并与可行性研究阶段的成果比较 3.5.4入库洪水复核可行性研究阶段的入库洪水成果 3.5。5可能最大洪水复核可行性研究阶段的可能最大暴雨及可能最大洪水成果 3。5。6分期设计洪水说明分期原则及时期划分峰量选择原则参数计算和采用成果并与可行性研究阶段成果比较 3。5.7洪水地区组成和遭遇说明洪水地区组成的规律性及干支流洪水遭遇特性说明设计洪水地区组成的推求方法参数计算和洪水过程线成果 3.5.8涝区设计涝水流量说明增加新资料后涝区的设计涝水流量并与可行性研究阶段成果比较 3.6地下水 3。6。1复核本地区地下水资源总量及可开采资源量 3。7泥沙 3。7.1说明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以来增加新资料后的悬移质推移质和输沙量计算成果复核泥沙特征值及颗粒级配 3。8设计断面的水位流量关系曲线 3.8。1根据可行性研究后的实测资料对原定水位流量关系曲线进行复核检验并提出成果 3。9水文泥沙测验站网及水情自动测报系统 3.9.1说明施工期水(雨)情测报站网规划确定报汛通信方式 3。9.2在多泥沙河流上根据需要编制库区水文泥沙测验站网规划 3。9。3提出运行期水情自动测报系统的总体设计专题报告 3。10其他 3。10。1水质 说明工程所在河段天然状态下的水质情况 3。10。2冰情 简要说明工程所在河段冰情性质当水库区或坝下游邻近河段冰情严重时分析说明特殊冰情(冰塞冰坝等)对工程施工运行的可能影响情况 3。10.3潮汐 简述工程所在地区的潮汐规律及其特征水位说明潮汐与洪水遭遇特性 3。10。4水面蒸发 说明观测情况与蒸发量特征值 3。11水文附图附表 3。11。1附图 (1)流域水系图(标准水文气象站及已建在建水利水电工程位置) (2)径流洪水泥沙有关插补关系图 (3)峰量关系图 (4)主要站年降水量年径流量年输沙量频率曲线图 (5)主要站年暴雨量洪峰洪量频率曲线图 (6)典型与设计洪水(潮水位)过程线图 (7)工程场址的水位流量关系曲线图 (8)主要控制站水位流量关系曲线图 (9)悬移质推移质泥沙颗粒级配曲线图 3.11。2附表 (1)年月径流系列表(包括区间径流) (2)旬平均径流系列表 (3)代表年逐日平均流量表 (4)洪峰洪量系列表 (5)典型和设计洪水过程线表 (6)年月输沙量系列表(包括区间输沙量) (7)年月含沙量系列表 4工程地质 4.1概述 4.1.1概述本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勘察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及评价包括区域构造稳定性建库条件坝(闸站)址选择和主要建筑物工程地质条件说明本阶段完成的工作内容和工作量 4。2水库区工程地质条件 4.2。1地质概况 说明水库区工程地质概况 4.2.2水库渗漏 对有渗漏问题的水库特别是喀斯特地区的水库说明渗漏地段的地形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和水文地质条件说明渗漏的边界条件和渗漏型式预测渗漏损失水量提出防渗处理的意见 4。2.3库岸稳定 说明库区(特别是近坝和靠近城镇及重要经济对象地段)坍滑体和潜在不稳定岩土体的分布范围体积地质结构边界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论述在施工期和水库运行期失稳的可能性预测近期和远期的滑动崩坍方式和规模提出监测和处理措施的意见 4。2。4水库浸没 说明水库周边大坝下游及其邻谷地区可能浸没地段的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预测可能浸没地段的范围和浸没程度以及造成的影响提出需要采取处理措施的意见 4。2。5固体径流 说明水库区有无大量固体径流的来源和范围 4.2。6水库地震 说明库区的地质结构水文地质和地震地质条件预测水库诱发地震的可能位置和震级 4.2。7防护工程 如库区需采取防护工程措施时说明其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 4.3枢纽区工程地质条件 4。3。1挡水建筑物 (1)说明选定坝(闸)址的地形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岩体风化物理地质现象水文地质条件岩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等 (2)说明各比较坝(闸)线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包括影响坝(闸)基和坝(闸)肩稳定的软土层软弱夹层断层破碎带的位置规模性状及组合情况各含水层水位分布及水力联系等特别是顺河断层缓倾角软弱结构面的分布和特征提出坝(闸)型坝(闸)线的选择意见评价选定的坝(闸)基岩土体的变形抗滑渗透稳定性渗漏量和坝(闸)肩土体的稳定条件进行坝基岩体质量分类提出岩土物理力学性质参数和基础处理的意见 4。3。2泄水建筑物 (1)说明各比较方案地段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岩体风化岩土体的透水性地下水位物理力学性质及其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提出方案选择意见 (2)说明选定泄水建筑物地段的主要工程地质条件评价堰基边坡和洞室围岩的稳定条件以及下游消能段抗冲刷条件进行工程地质分段或围岩分类提出岩土物理力学性质参数和基础处理措施的意见 4。3.3引水建筑物 (1)说明各比较方案地段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岩体风化水文地质条件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质及其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提出方案选择的意见 (2)评价选定的引水建筑物线路进出口地段地基边坡和围岩的稳定性及渗透稳定性进行工程地质分段或围岩分类对深埋引水洞还应说明地应力等情况提出岩土物理力学性质参数和基础处理措施的意见 4。3。4厂房(泵站)和开关站(变电站换流站) (1)说明各比较方案地段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岩体风化水文地质条件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质及其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对深埋大跨度地下厂房应说明地应力等情况提出方案选择的意见 (2)评价选定建筑物地段的主要工程地质条件对地面建筑物应着重评价地基和边坡的稳定性对地下建筑物应着重评价进出口洞脸和围岩的稳定性对大跨度的地下洞室应根据主要结构面的组合和地应力情况提出轴线选择的意见进行围岩分类提出岩土物理力学性质参数和基础处理措施的意见 4。3。5通航过木建筑物 概述通航过木建筑物地段的工程地质条件并进行评价提出基础处理措施的意见 4。3.6施工临时建筑物 说明建筑物地段的工程地质条件并进行评价 4.4输(排)水线路及主要建筑物工程地质条件 4.4。1输(排)水渠道 (1)分段说明选定线路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岩体风化物理地质现象近代地震活动情况水文地质条件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质说明膨胀土湿陷性黄土粉细砂淤泥软土分散性土冻土等特殊土的分布和性质对傍山渠道应着重说明山坡岩土体的稳定性泥石流的分布特征和对渠道的影响 (2)评价地基边坡的稳定条件和渗透性预测产生浸没的可能性进行工程地质分段提出处理措施的意见 4.4.2输(排)水隧洞 (1)分段说明选定线路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岩体风化物理地质现象水文地质条件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质等对过沟和浅埋地段应着重说明岩土体的组成结构强度和透水性对深埋地质构造复杂的洞段应着重说明地应力地温情况及有无有害气体放射性元素等情况 (2)评价进出口边坡和围岩的稳定性预测发生涌水涌砂的可能性进行围岩分类提出岩土物理力学性质参数和处理措施的意见 4。4。3渡槽倒虹吸涵闸和桥梁 说明渡糟倒虹吸涵闸和桥梁布置地段的工程地质条件并进行评价提出岩土物理力学性质参数和处理措施的意见 4。5堤防及河道整治工程地质条件 4。5.1堤防 (1)分段说明堤防沿线的地形地貌堤基岩土层的组成和结构应着重说明膨胀土湿陷性黄土粉细砂淤泥软土分散性土等不良地层的分布和性质以及含水层的分布结构和渗透性等对已建堤防应说明堤基岩土的组成和性质堤身的填筑质量过去溃口和改道的情况以及有无潜在隐患等 (2)评价堤基的抗滑稳定渗透稳定和抗冲能力在地震基本烈度大于度(含度)的地区应评价堤基土在振动条件下产生液化的可能性提出岩土物理力学性质参数和处理措施的意见 4。5。2河道 (1)分段说明河道沿线的地形地貌和地层岩性应着重说明膨胀土湿陷性黄土粉细砂淤泥软土分散性土等的分布和性质以及含水层的分布结构地下水位补给排泄关系和渗透性等 (2)评价边坡的稳定性和渗透稳定性提出处理措施的意见 4.6灌(排)区水文地质条件和土壤调查 4。6。1灌(排)区水文地质条件 说明灌(排)区第四纪以来的沉积环境地形地貌地层岩性以及含水层的分布结构渗透性富水程度水质特征地下水位及其动态预测灌(排)水后地下水位和水质的可能变化等进行水文地质分区提出灌(排)水方式的意见 4。6。2灌(排)区土壤调查 说明灌(排)区地形地貌土壤的组成结构分布物理化学性质含盐量毛细水饱和带高度给水度以及产生浸没的地下水临界深度等对已建灌(排)区要说明盐碱土的性质分布和现状预测灌(排)水对土壤环境和工程环境的影响进行土壤分区提出土壤改良措施的意见 4。7天然建筑材料 4。7。1概述本工程所需天然建筑材料的种类数量和质量要求详查天然建筑材料说明各料场的分布储量质量有效层和无效层等以及开采运输条件提出建筑材料的物理力学试验成果 4.7.2在天然骨料缺乏的地区应提出人工骨料料源及质量评价 4.7。3当利用施工开挖料作筑坝材料和人工骨料时应按照天然建筑材料勘探规程进行调查提出质量评价 4。8结论 4.8.1扼要综述该工程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的评价及结论 4。8.2提出本工程技施设计阶段勘察工作的意见 4.9工程地质附图附表 4。9.1附图 (1)区域地质图 (2)水库区综合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图 (3)主要建筑物区工程地质图(附地层柱状图) (4)主要建筑物区工程地质纵横剖面图 (5)坝(闸)址基岩地质图(包括基岩等高线图) (6)坝(闸)址渗透剖面图 (7)喀斯特区水文地质图 (8)专门性问题工程地质图 (9)灌区水文地质图 (10)灌区土壤分布图及土壤改良分区图 (11)天然建筑材料分布图 (12)典型钻孔柱状图及坑槽洞井展示图 4.9。2附表 岩石土壤土料砂料水质试验成果表 5工程任务和规模 5。1综合利用水库及水力发电工程 5。1。1地区社会经济概况 5。1。1。1地区社会经济概况 (1)概述本工程有关地区的社会经济情况人口土地矿产水资源能源等项资源各种自然灾害情况工农业交通运输业的现状及发展计划主要国民经济指标和该地区在全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优势和方向水资源和能源的开发和供应状况 (2)说明有关国民经济部门近期和远景计划对本工程的要求修建本工程的必要性 5。1。1。2电力发展要求 (1)概述本水电站所在地区的电力系统的用电要求负荷特性网络结构电源组成及水火电站的特性调峰要求供电经济指标等方面的现状和发展规划确定本水电站在电力系统中的任务和作用 (2)论证确定本水电站供电范围设计负荷水平和设计保证率等基本依据 5。1.2综合利用要求 根据工程任务分别对各项综合利用要求加以说明 (1)防洪防洪对象洪灾状况现有防洪工程设施及其标准和对本工程的要求防凌及减淤和对本工程的要求 (2)灌溉上下游灌区现状和规划灌溉发展面积引水方式引水高程引用流量设计保证率及需水量年内分配和对本工程的要求 (3)治涝有关地区的治涝现状和标准及对本工程的要求 (4)城镇和工业供水现状和规划需水量需水量年内分配保证率要求取水口的位置和高程 (5)通航及过木航道及运输量现状和规划(包括流向)通航和过木(竹)季节流量船只(船队)及木筏的型式尺寸和吃水深度对水库放水时上下游水位变化和变率及保证率的要求施工期间及初期蓄水期间通航和过木(竹)的要求 (6)渔业有关鱼类的种类习性本工程对鱼类的影响必要的解决措施以及库区养殖要求 (7)旅游利用水电站或综合利用水库结合附近的名胜古迹风景区发展旅游事业对本工程的要求 (8)环境保护环境保护对本工程的要求 5.1。3水利和动能 5.1.3.1径流调节计算 (1)说明所采用的基本资料计算用的水文系列径流调节时段和代表年的选定用水过程及其对各部门用水的满足程度 (2)说明本水库及有关水库群径流补偿调节方式和成果兴利与防洪共用库容的分析成果汛后回蓄的分析成果 (3)抽水蓄能电站尚需说明水源可靠性调节周期上下库水量平衡若水源不足时尚应落实补水措施 5。1。3。2洪水调节和防洪特征水位的选择 (1)说明所采用的不同频率洪水及典型过程线地区洪水组成下游河道和梯级水库电站的防洪标准安全泄量或安全水位等情况的选择和论证成果 (2)说明本工程洪水调节方式洪水调度原则和泄洪方式 (3)选定泄水建筑物尺寸防洪库容及相应特征水位(汛期限制水位防洪高水位设计及校核洪水位) 5。1。3。3正常蓄水位的选择 (1)说明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对正常蓄水位的选择成果和审查意见必要时予以复核 (2)必要时对分期提高蓄水位进行论证 5.1。3。4死水位选择 (1)说明选择死水位所依据的水利动能计算成果发电灌溉供水航运渔业旅游及生态环境水库淤积条件及排沙措施等方面对最低水位的要求水库淤积条件及排沙措施提出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成果结论以及对进水口布置方式和高程的意见 (2)如近期与远景需分别采用不同死水位应进行论证 5。1。3。5装机容量选择 (1)说明可行性研究阶段对装机容量选择成果和审查意见如设计条件无明显变化可按审查意见进行复核确定装机容量 (2)抽水蓄能电站的装机容量与上下库的蓄能库容一并复核说明底谷剩余电量和负荷特性可能的变化对装机规模的影响及其分析结论 (3)提出电站装机程序的意见必要时提出初期低水位发电预留机组位置台数或远景扩容的意见 5。1。3.6水轮机额定水头和机型选择 (1)说明本水电站的水头特性及额定水头比选结果 (2)根据水库和水电站的运行特性通过技术经济比较提出水轮机型式及机组台数的意见 (3)如近期与远景分别采用不同的机型应通过论证说明其必要性 5.1。3。7引水道尺寸和日调节容积的选择 (1)说明引水道尺寸比较方案和经济尺寸的选择 (2)按照电站担负的调峰任务和梯级电站过水能力相互协调的原则选定日调节池容积 5。1.3。8水库运行方式多年运行特性和初期蓄水计划 (1)根据本水库和水电站选定的参数并考虑已建成的梯级水库同一电网的水库的联合作用以及综合利用要求提出水库运用规划绘制水库调度图并提出长系列计算成果分析多年运行特性 (2)对抽水蓄能电站应说明丰平枯水年的发电量和耗电量当上库有多余的天然径流时年平均发电量中还应计入天然径流发电量 (3)说明本水库和水电站投入运行时上下游有关部门的用水要求提出不同水文代表年(时段)初期蓄水计划和电站初期运行方式 (4)对抽水蓄能电站应说明初期充水方式 5.1。4水库泥沙冲淤分析 (1)概述水库泥沙冲淤计算的方法及主要参数的选择提出计算成果多泥沙河流上的水库应提出长期保持调节库容的措施和必要的排沙措施 (2)论证水库淤积对上游梯级电站尾水及施工的影响 (3)研究提出引水建筑物防沙运行方式和防沙排沙措施 (4)研究提出通航建筑物上下游引航道防淤措施视需要对变动回水区泥沙冲淤对航道的影响进行计算分析 (5)当水库下游有重要城市堤防工农业取水口时应进行下游河道冲淤计算 (6)泥沙问题严重的水库应进行泥沙模型试验并提出泥沙观测规划 5。1。5回水及其他分析计算 5。1。5。1回水计算 (1)说明计算用的基本资料条件和方法 (2)根据库区淹没影响对象的洪水标准进行回水计算并绘制回水曲线与同频率天然水面线对比确定回水尖灭点对泥沙淤积影响较明显的工程还应提出不同淤积年限的库区沿程泥沙淤积分布和对回水的影响分析及成果 (3)视需要进行施工期的不同洪水标准的回水计算 5。1.5.2其他 (1)如水电站进行日调节且下游河道又有较重要的通航或取水要求时应进行下游河道不稳定流计算并阐明其影响必要时提出设置反调节池和其它补偿措施 (2)如有放低库水位的特殊要求需进行放低库水位的计算并提出对泄流能力的要求 (3)必要时进行溃坝洪水计算分析溃坝对下游的影响范围和程度并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 5。1。6工程综合利用效益 阐明本工程对综合利用各部门需要的满足程度和作用提出各部门效益指标和费用分摊的意见 5。2防洪工程 5。2.1自然及社会经济情况和防洪要求 概述本工程防护地区的自然及社会经济情况说明防洪保护对象的洪水灾害情况分析洪灾的成因提出防洪的要求和治理原则 5。2.2防洪河道与堤防工程 5。2.2。1河道堤防状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概述河道特点河道比降横断面宽度河床质及河道演变等情况 (2)简述堤防沿革断面型式及险工险段 (3)简述穿堤建筑物种类数量和质量对堤防安危的影响 (4)简述河道跨河建筑物及河滩阻水库碍物情况对河道行洪的影响 (5)说明影响河道堤防防洪安全的主要问题分析河道现状安全泄量及其标准 5。2.2.2河道堤防防洪标准线路布置及堤距选择 (1)根据河道堤防情况及主要防护对象的重要性经技术经济比较复核防洪标准和设计流量 (2)说明河道堤防线路布置原则复核河道堤防线路和堤距 5。2。2。3河道与堤防纵横断面 根据河道地形及河势工程地质河床及堤岸稳定工程量施工移民占地投资及管理运用等条件确定河底纵坡和河道堤防横断面型式 5。2。2。4河道清障规划 提出清障的范围清理对象和工作量说明采取的措施 5。2。2。5水面线推算 (1)分析代表性河段的设计水位流量关系确立尾间设计水位 (2)分析拟定设计主槽与滩地糙率 (3)推算河道水面线和闸桥渡槽等拦河建筑物壅水高度说明计算方法和成果对入河口(湖口海口)河段的堤防应分析水位顶托影响 5。2.2。6堤顶高程 根据推算的河道设计水面线风浪爬高和安全超高确定堤顶高程 5.2。3行蓄洪区工程 5.2.3.1工程任务 说明行蓄洪区工程的任务与河道的关系在整个防洪工程体系中的作用以及行蓄洪区工程的正常运用和非常运用洪水标准 5.2。3。2工程总体布置 确定行蓄洪区挡水进水退水建筑物及联接工程的总体布置和规模 5。2.3。3行蓄洪区水利计算 (1)提出行蓄洪区调度运用的原则和方式 (2)确定垫底库容和起调水位选定泄洪闸型式孔数宽度及闸底槛高程确定各种频率的泄量设计库容校核库容及相应的水位列出调洪计算成果推算行蓄洪区回水曲线列出行蓄洪区各控制断面回水水位 5。2。3.4行蓄洪区安全建设规划 制定预警转移通信等保安措施以及行蓄洪区的安全建设和开发利用规划提出防洪保险意见等 5。3灌溉工程 5.3.1自然及社会经济状况与灌溉要求 概述灌溉区自然及社会经济概况水利工程现状和自然灾害等根据有关规划阐明灌溉及国民经济其它部门对供水的要求论证灌区建设的必要性 5。3。2灌溉供水水源 (1)论述灌区供水水源条件核定不同水文年的径流过程及年内分配情况 (2)对多泥沙河流应论述河流泥沙冲淤条件及其对灌溉水源的影响 5。3.3灌区土地分类农业生产结构和作物组成 论证土地分类评价和水土资源条件确定灌区土地利用规划农业生产结构作物组成轮作制度和复种指数等 5.3。4灌区范围及开发方式 根据水土资源平衡条件复核灌区范围和灌溉面积确定水源工程(水库引水枢纽泵站等)及灌区开发方式 5.3。5灌溉水利土壤改良分区 根据灌区土壤和水文地质条件确定灌区水利土壤改良分区提出综合治理措施 5。3。6灌溉设计保证率和灌溉制度 根据灌区水土资源作物组成水文气象水量调节经济效益等因素确定灌溉设计保证率和水平年制定灌溉制度 5。3。7灌区供需水量平衡和总需水量 核定灌溉水利用系数说明灌区供需水量平衡计算成果确定灌溉总需水量及不同保证率典型年的年内分配 5。3.8排水设计标准 (1)确定灌区排涝标准排渍标准改良和预防盐碱化的排水标准及承泄区水位标准 (2)根据灌区或邻近地区的实际观测资料分析并确定排水模数 5.3.9灌区总体布置 根据灌区旱涝渍盐等综合治理及水资源综合利用的原则对水源工程灌排渠系建筑物道路林带村庄电力线路通信线路等总体布置进行方案比较确定灌区总体布置 5。3。10建筑物规模及主要参数 根据灌区总体布置进一步对灌区水源工程(水库引水枢纽泵站等)和灌排渠系及其建筑物进行单项工程方案比较确定建筑物规模及参数 5。3.11典型区设计 根据灌区的灌溉分区选定典型地区对田间灌排渠系及平整土地进行布置设计估算斗渠以下渠系及土地平整的工作量 5。3。12灌溉节水措施 提出改进灌水技术科学用水节水节能和防止土壤盐碱化的技术经济措施 5.4治涝工程 5.4。1自然及社会经济概况和治涝要求 概述涝区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概况分析涝灾的情况和成因说明治涝的要求 5。4。2治涝原则及标准 (1)结合地区规划和农业区划综合分析提出治理原则 (2)根据不同治涝标准的工程量投资涝灾损失等情况分析确定治涝标准 5.4。3治涝分区及措施 划分治涝分区说明各治涝分区的自然特点及存在的问题提出治理措施 5。4.4治涝方案 根据涝区特点治涝任务和原则确定治涝方案和工程总体布局 5.4。5工程布置 (1)根据涝区地形地貌及其它条件提出设计排涝流量及各排水控制点对河道排涝水位的要求确定承泄区滞涝区排涝河道(渠系)堤防线路等的布置方案和排涝水位等主要参数 (2)如必须设置泵站及排水闸时应说明工程的任务和规模运用原则设计标准和主要特征值 5.4.6典型区设计 选择对各治涝分区有综合代表性的典型区进行治理工程设计计算工程数量 5。5城镇和工业供水工程 5。5。1城镇和工业供水的现状和预测 (1)分析供水地区水资源(地下水地表水)总量及可利用的水资源量 (2)说明城镇和工业的耗水量水源工程布置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3)根据城镇和工业的发展规划确定供水范围和主要供水对象预测当地水资源可能满足程度阐明新建水源工程和引水工程的必要性 5.5。2水平年供水量及保证率 根据供水地区规划要求确定不同水平年各工业部门用水定额和城镇公共用水生活用水的用水定额选定各用水对象的供水保证率确定不同水平年各部门的需水量和需水总量5。5.3供水工程方案选择 (1)进行水源工程和输水工程的方案比较论证水源可引水量引水流量和引水时段 (2)选定水源工程和输水工程的规模和主要参数 5。5。4供水工程运用原则 拟定供水工程综合调度运用原则和措施 5.5.5水源保护 拟定地下水和地表水源的水质监测以及水源地和输水线路的水质保护措施 5。6通航过木工程 5.6.1自然及社会经济概况 概述本工程有关地区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基本情况各项资源条件以及经济发展规划等重点说明本工程所处河道或河段的规划和航运规划以及通航过木对本工程的要求 5。6。2过坝(闸)运量预测 调查客货和木竹运量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确定设计过坝运量 5。6.3过坝(闸)工程 (1)根据过坝运量及船舶吨位选定船木过坝方式及通航建筑物规模 (2)确定上下游最高最低运用水位和通航流量等参数拟定调度原则 5.7垦殖工程 5。7。1自然及社会经济概况 概述垦殖地区自然和社会经济概况说明洪水泥沙潮汐台风等特性以及地形地质河道河口滩涂等垦殖区淡水水源等条件 5。7.2工程任务和开发规模 根据河道河口治理和滩涂开发规划以及水源条件确定围垦区范围农业生产和土地利用规划 5。7。3工程措施和总体布置 确定垦殖区防洪挡潮灌溉供水排水的设计标准提出垦殖工程措施和总体布置 5。8其他工程 6.3.1结构布置和材料 (1)说明挡水建筑物的工程布置选定挡水建筑物的结构型式顶部高程断面尺寸与岸坡或其它建筑物的连接方式坝(闸堤)顶布置坝内廊道混凝土坝分段土石坝防渗反滤护坡排水结构的型式和主要尺寸等 (2)提出各建筑物工程量及材料质量要求坝体分区混凝土的龄期强度抗渗和抗冻标号水泥及掺合料的规格和用量混凝土容量土石料分区填筑容重孔隙率级配及施工要求等 (3)对于有分期蓄水或分期施工要求的挡水建筑物其结构布置需进行相应论证 6。3。2基础处理 根据建筑物地基(包括岸坡)的地质条件和稳定渗透强度变形等特性提出坝(闸)基和坝肩的开挖深度及防渗加固等处理措施 6.3。3设计计算 (1)说明挡水建筑物(包括地基岸坡和坝肩)的稳定应力变形渗透及渗流稳定等的计算条件荷载及其组合计算方法和成果对专门问题应进行单独论证 (2)对混凝土坝应提出温度控制和温度应力的设计和要求 (3)如有分期蓄水或分期施工要求时应对结构进行专门设计 6.4泄水建筑物 6.4.1方案比较 说明泄水建筑物(包括溢流坝段)各比较方案的地形地质泥沙工程布置单宽流量水流流速流态消能防冲防蚀措施工程量施工投资和运行等条件综合分析比较选定泄水建筑物的型式和布置方案 6。4.2工程布置 对选定的泄水建筑物布置方案根据地形地质泥沙工程布置单宽流量流速流态消能防冲施工投资和运行等条件确定引水渠进水口堰顶高程过流断面消能工程上下游防护工程等的结构或衬砌型式和主要尺寸提出开挖衬护基础处理以及防空蚀防冲刷排水防冻排漂排冰排沙等工程措施对于主要用于排沙的泄水底孔或隧洞应说明排沙运用方式及防蚀抗磨措施 6。4。3设计计算及水工模型试验 (1)说明泄流能力水流流态水力坡降线消能上下游水力衔接泄水排沙下游冲淤及其影响等水力条件说明计算条件方法及模型试验提出相应成果拟定运行方式 (2)说明稳定应力变形等结构计算成果 6。5引水建筑物 6.5。1方案比较 (1)说明引水建筑物各比较方案的地形地质泥沙工程布置水流流态工程量施工投资运行及效益等因素经分析比较选定引水建筑物的型式和布置 (2)说明选定方案的各组成建筑物的具体位置布置结构型式控制高程和尺寸 6.5.2水力计算 说明各引水建筑物的引用流量水位消能水力坡降线不稳定流水锤及涌浪调压室或前池容量冲淤及沉沙等水力计算的条件和方法提出计算成果 6.5.3进水口 (1)选定进水口的布置结构型式高程断面尺寸孔口和渐变段的型式及拦污栅闸门操作平台及底部排沙设施等布置提出建筑物的稳定和结构计算成果 (2)如设置沉沙池应论证其必要性(必要时应进行试验)提出沉沙池的规模型式结构排沙方式以及沉沙池对水位流量和冲沙周期等的要求 6。5。4引水道 选定引水道(包括交叉建筑物)的位置结构型式高程断面尺寸坡度等说明稳定(包括进出口边坡围岩稳定)和结构计算的条件方法和成果及有关工程处理措施 6。5。5调压室(或前池) (1)说明修建调压室(或前池)的必要性选定调压室(或前池)的布置型式高程断面尺寸工作水位泄水及必要的排沙设施等说明运行条件 (2)提出稳定和结构计算的条件方法和成果以及所需采取的工程处理措施 6。5。6压力管道 选定压力管道(包括旁通管叉管镇墩支墩等)的布置型式高程断面尺寸长度等说明稳定和结构计算的条件和方法提出计算成果以及对钢材及混凝土衬砌的要求和工程处理措施 6。6输(排)水(渠系)建筑物 6。6。1方案比较 (1)说明输(排)水建筑物各比较方案的地形地质泥沙工程布置水流流态工程量施工投资运行及经济效益等因素综合分析比较选定输(排)水建筑物方案 (2)说明选定方案的各组成建筑物(如明渠涵洞管道隧洞渡槽倒虹吸及其他交叉建筑物等)的具体位置布置结构型式控制高程和尺寸 6.6。2水力计算 说明各输(排)水建筑物的输(排)水流量水位水力坡降线水流流态冲刷或淤积等水力计算的条件和方法提出计算成果 6.6。3进水口 (1)根据输(排)水建筑物的任务要求和运用条件选定进水口的布置结构型式高程断面尺寸等以及拦污栅闸门操作平台等的布置提出建筑物的稳定和结构计算成果 (2)说明防止冻害污物堵塞污染冲淤渗漏等措施 (3)如设置沉沙池应按照第6。5.3条编写 6.6。4主要建筑物 (1)说明主要建筑物(明渠涵洞管道隧洞渡槽倒虹吸各交叉建筑物等)的运用条件工作水位选定布置型式高程坡降断面尺寸衬砌型式及地基处理措施 (2)提出稳定和结构计算的条件方法和成果以及所需采取的工程措施 6.6。5调蓄水池 (1)说明修建调蓄水池的必要性根据运用条件选定调蓄水池的坝顶高程工作水位布置型式断面尺寸边坡以及泄洪和排沙设施 (2)提出稳定和结构计算的条件方法和成果以及所需采取的工程处理措施 (3)大型调蓄水池按第6.36.5节内容编写 6。7发电厂房(泵站)及开关站(变电站换流站) 6。7.1方案比较 (1)论述各比较方案的地形地质布置位置型式工程量施工造价机电设备布置及运行等条件综合分析比较选定发电厂房(泵房)及开关站(变电站换流站)的型式及布置对地下厂房需比较论证厂房位置轴线及与其他洞室群的布置关系 (2)说明选定方案各组成建筑物的位置布置结构型式控制高程和尺寸及厂区交通布置提出各项工程量 (3)对地下洞室及高边坡应论述其稳定性并提出工程处理措施 (4)说明泄洪消能对运行可能造成的影响必要时应提出改进意见和处理措施 6.7。2发电厂房(泵房) (1)选定主副厂房的布置结构型式面积高程和主要尺寸等提出稳定计算及结构计算的条件方法和成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品牌综合 > 行业标准/行业规范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