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的策略研究方案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1。研究的背景 课前预习是阅读教学的起始阶段,虽然是在课前,但却是整个阅读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预习的过程就是学生自读自悟的自主学习过程。预习的深入与否,效果好坏,直接影响着学习课文的效率。而且,学生一旦有了预习的习惯则事半功倍.同时,指导预习又是学法指导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预习中的学法指导与训练,可以使学生逐步形成“展卷而自能通解,执笔而自能合度”的能力,对学生来说,是终身受益的。 但是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要么是没有进行课前预习,要么是有预习但效果不够好,学生仅仅是把字词一写,课文一读就算预习了,对课前预习没有
2、足够的重视,没有形成良好的习惯,没有掌握有效的预习方法.使得不少孩子在课堂上,尤其是中下等的学生,只有听的份,学习起来也非常吃力。作为教师,要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出发,根据教材内容,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去主动读文,进行预习,努力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我校的大多数语文老师都是中青年教师,爱学习,善于钻研。在学校领导的带领和大力支持下,教学教研之风逐渐浓厚起来。我们乐于研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策略;我们也乐意总结,反思教学中的成功与不足.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了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的策略研究的课题研究。2。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对于预习,叶圣陶先生早就有过
3、精辟的论述:“上课之前,学生要切实预习.“要养成学生阅读书籍的习惯就非教他们预习不可”。可以说,预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在已获得知识能力的基础上,在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指导下,利用各种学习条件和途径,有目的、有计划地主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但是看看我们现在的预习现状却不容乐观,绝大多数同学课前偶尔预习一下,且花很少时间预习(约10钟),预习时,大多数同学只是把段落标好,画好词语,最后通读五遍,能在不懂得词语旁边写上注释已经是很认真的了,找出重点和难点更是少之又少。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对于学生的预习作业的检查尚处于做与未做阶段,至于怎么做,是否有成效缺少评价标准,以至于学生也只是注重预习作业的
4、结果而忽略其过程.本课题的研究恰恰是针对当前的预习情况,把研究范围指向课前预习的“有效指导,从而探索指导学生有效预习的方法、途径、策略等,并根据学生的预习的反馈信息,把预习的结果作为课堂教学的依据之一,把预习与课堂教学融为一体,在实践的基础上拓展和丰富教学理论研究,为研究提供真实有效的研究资料.同时,由于每一个孩子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参差不齐,必然会有一些学习“暂时落后”的孩子,而帮助这些孩子迅速赶上去的最佳途径就是预习.通过预习,不但可以缩短孩子在学习上的差距,使他在课堂上显得更自信,更有勇气,而且可以让孩子自己摸索出一条学习的路径,积累一些自学的好方法。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本课题中“
5、课前预习和“有效指导”是两个核心概念,“小学高年级语文”和“策略”是反映本课题特点的两个重要术语,将贯彻在整个课题研究过程。现界定如下:课前预习:所谓预习,现代汉语词典给出了明确的答案:“学生预先自学将要听讲的功课的过程就是预习。”课前预习,就是学生在教师讲课前,自学新课内容,做到初步理解,并做好上课的知识准备的过程。语文课前预习:是指课前先自学新课文的内容,对课文有个大概的了解,对课文中生字、词语进行学习,这是语文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最能体现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凭自己已有的综合能力独立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学生独立理解、识记知识的过程.这是学习的极为重要的阶段,它的特
6、点是先人一步,它的本质是独立学习.从这个意义上讲,课前预习就是学习的第一核心。新课标也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目标提出来,学生的“课前预习”是落实这一目标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它对学生学会掌握新知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效指导:“有效指导是意味着学生在课前预习中,通过老师介入指导,使学生的预习活动有实效,即通过课前预习,达到新标准所规定的要求,在课前对将要学习的内容,适当大致的了解;学生带着问题听课,更能提高听课效率.这里的“有效是指能实现预期目的的,有效果的。此概念原本是相对于“无效”而言,但在本课题中更相对于“低效而言.三、课题研究的依据1.叶圣陶先生有关
7、指导预习的论述. 叶圣陶在论中学国文课程的改订一文中说:“指导预习的办法实施了,上课的情形就将和现在完全两样。上课做什么呢?在学生是报告和讨论,不再是一味听讲,在教师是指导和订正,不再是一味讲解。课堂教学的整个进程,就成了由教师指导预习方法、提示预习项目、订正或补充学生的预习成绩,学生们报告各自的预习成绩、讨论彼此的预习成绩这两方面的工作有次序、有组织地进行的过程,成了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在这里面,教师是预习的指导者,又是讨论预习报告的主持者;学生是预习的实行者,又是讨论预习报告的参与者。整个教学过程围绕着“预习”展开。叶氏认为,“惟有如此,学生在预习的阶段既练习了自己读书,在讨论的阶段又得到
8、切磋琢磨的实益,他们阅读书籍的良好习惯才会渐渐养成” 2.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在学习过程中,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认知的主体,教师由舞台上的主角变成幕后导演,成为
9、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指导者.教师应组织协作学习,并对学习过程加以引导,使之朝着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 3.心理学观点。 “皮亚杰强调儿童心理发展的本质是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是内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他指出,真正的学习是学生主动的、自发的学习,而不是教师传授的学习。正确的教育能够加速儿童的发展。他曾指出:“良好的方法可以增进学生的效能,乃至加速他们的心理成长而无所损害.”四、课题研究的思路与方法1。研究的思路(1)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情况的调查。 (2)小学语文教师课前预习指导情况的调查. (3)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效率不高的原因调查与分析。 (4)不断完善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的策略与
10、并付诸实践。 (5)结合语文课文教学案例,让学生真正掌握预习的方法. (6)提出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的策略.2。研究方法(1)案例研究法:通过典型案例的剖析,反思矫正设计思路,从教学实践案例中寻觅并形成规律,使之形成系列。(2)比较研究法:参照、借鉴国内外同一领域的研究成果及文献资料,采用纵向、横向等比较,找出新的生长点,为课题研究提供框架和方法论.(3)经验总结法:教育经验来自于实践活动,努力通过对研究活动中的体会和取得的成绩进行总结,把感性认识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形成较为系统的,有借鉴、推广增值的研究成果.(4)行动研究法:以研究促行动,用研究来提高行动的效率,
11、使研究和行动融为一体。在行动的“实”上下工夫,在研究的“深”上想方法,开创行动扎实、研究深入的局面.五、课题研究的目标与主要内容1。研究的目标(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学生树立预习意识,提高对预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学生掌握正确、科学的预习方法,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为其终身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学生学会预习、学会学习, 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4)通过本课题研究,增强教师的科研意识,提高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2。研究的内容(1)调查学生预习的现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预习到底处于何种状态?考虑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最真实的感受者,因此,
12、必须调查学生的预习现状,通过观察、调查、统计等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找出学生预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从学生着手以此反映对预习的看法,以寻找出可行的指导策略。(2)指导学生掌握预习的方法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一个人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就如同掌握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就能独立地向新认识领域进军,也才有可能攀上知识的顶峰.所以,要想让学生具有自学的本领,作为教师就要重视方法的指导,改变以往预习随意性强、无明确要求、无层次、无检查的不足,探索出一套适合小学生的行之有效的课前预习的方法和途径,引导学生开展科学预习,利用各种学习条件和途径,有目的、有计划地主动学习新知识,在日积月累
13、中的长期实践中得到“自求得知的锻炼,形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和预习能力。3.研究的重点本课题研究的重点是通过分析学生现有的预习情况,对学生进行有目的的预习指导,引导学生开展科学预习,利用各种学习条件和途径,有目的、有计划地主动学习新知识,在日积月累中的长期实践中得到“自求得知”的锻炼,形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和预习能力。六、课题研究的措施与策划1实施调查围绕小学高年段学生语文课前有效自主预习现状设置调查细目;根据“简便易行“的要求,按照具体内容,选定最佳调查方法.在分类分析的基础上写出调查分析报告,力求报告的现状既全面又突出研究方向法,成因分析透彻明晰,对策建议切实有效。2理论学习以新课程理念来引领课题研
14、究,阅读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书籍、小学语文杂志、网络搜索等渠道,以电子稿的形式摘录与课题相关的内容,并将资料整理,每学期做好了一份“课题理论学习资料卡。3反思研究结合自己的教学与语文学科工作组听课所思,积极撰写教学的随笔,记录下自己课题研究中、课堂教学中的成功与失败,针对教学现状及时思考改进的策略。4教学研讨(1)备课活动.教师在备课时,深钻教材,根据教学重点、难点设计形式新颖的预习作业(前置性作业)。(2)磨课活动。磨课融入常态课堂教学中,同年级教师备课中碰到疑难问题进行探讨,设计好预习作业(前置性作业)解决教学难点,同时更好的为追求高效课堂服务。七、课题研究的步骤(1)前期准备阶段:201
15、1年10月2011年11月,课题酝酿提出阶段,完成申报.进行文献研究,收集国内外有关预习指导及其策略的理论文献和实践经验材料,博采众长,为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做准备。撰写课题研究方案.(2)中期实施阶段:2011年12月2013年3月,根据方案,启动课题研究.制定阶段达成目标;注重课题研究的动态管理及过程性资料的积累;通过观察、调查、统计等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找出学生预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撰写研究过程中个案分析。(3)后期总结阶段:2013年4月2013年8月,以课题研究目标为标准,对课题研究进行科学的分析与归纳,形成结题报告,进行课题汇报鉴定。八、课题研究的成果(一)阶段成果1。学生课前预习现状的调查分析 调查报告 2012年1月2。教师研究过程中的的心得、反思及学生预习资料汇总 随笔3。资料积累 2012年42013年4月 4.学生课前预习个案分析 案例分析 2013年5月(二)最终成果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的策略研究 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