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策略的实践与研究方案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学困生就是学习困难生,即那些在智力、体力、生理、心理等方面,无任何先天缺陷,由于教育、环境等后天因素的影响,导致不能严格要求自己、行为习惯较差、学习成绩较低的部分在校学生.(一)研究背景1、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学困生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小数学的学科特点促使小学数学学困生的产生。小学数学这门学科的知识系统性强:逻辑性严密,有的儿童由于某些基础知识没有掌握或学得不扎实,就会造成学习新知识的障碍;也有的儿童由于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的不当,严重阻碍小学数学知识的学习。小学数学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奠基石,转变学困生,有利于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
2、。、家庭不良因素的影响.如有家长对孩子从小娇生惯养,过分溺爱;有的家长文化水平不高,随便打骂孩子;有的家长则对孩子放任自流,对孩子的学习从不过问;有的家庭父母离异,导致孩子心里障碍,家长管理方法不当等。、学校不良因素的影响。如教师的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处理问题不公正;学生学习上的困难得不到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从低年级学习基础不扎实等。、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如:有的学生上网吧,学习精力不足;有的与社会上不良少年交往,对学习失去兴趣等。以上四个成因中,我们确切的讲,学校不良因素的影响是学困生产生的最为重要的原因.2、农村小学数学学困生的教育现状引人深思。我校对近去年的学生数学质量调查中发现:一年级的不
3、及格率为2.4%,二年级的不及格率为4.5,三年级的不及格率为5。2%,四年级的不及格率为5。4%,五年级的不及格率为7.6,六年级的不及格率为8。1.从上述的数据中不难发现,学困生从低段到高段在不断的增加, 折射出教师在对于学困生分析与转化方面的手脚无措,教师虽明白对学困生的教育的重要性,但其转化率极低。如不能改变这种现状,则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方针将成为空谈。(二)研究意义:1、呵护学困生心灵.教师引导学困生基于自己的优势,主动生成短缺的短缺知识点,从而最大限度地整合数学知识点.这样,学困生能愉快地学习数学,并由学困生转化为合格生甚至优秀生。2、有利于新课改。新课改的主要目标就是要促进全体学
4、生全面素质获得平衡发展。学困生优势培育强调促进全体学困生全面素质获得平衡发展,如果我们的设想与结果一致,则可以为小学新课程改革实践提供一定的经验,将对于整个小学新课程改革甚至整个基础教育阶段的型课程改革都有一定的推动作用。3、有利于公平教育实践。基础教育界歧视学困生的现象还有存在,忽视学困生教育的教育者也不乏其人,这种学校教育不公平现象必须杜绝.这样,学困生就不会掉队,可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学校教育自然公平。4、有助于社会发展.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建设者。学困生的转化,不仅可以促进学困生能转化为合格生,还可以促进学困生多向异化,为社会输送次各个方面的人才材。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关于“学困生”,国内
5、外有很多相关研究。国外最早研究“学困生”这一问题的专家是摩根。赞科夫从情感、意志等特点分析差等生;布德威克、韦纳等人研究“学困生的失败归因特征;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认为,“学困生”的实质是学习个体自信心缺乏与自我概念的消极;布鲁姆信为“学困生”学业成绩差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教师不正确的学生观及不恰当的教学方法造成的等等。在国内,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开始重视对“学困生”的研究.戴湘华,吴祥帧,王铁军,徐仁德等人对差生的心理特点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经验型或分析型研究.钟启泉从国外差生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成果为依据,从原因诊断的角度、治疗的角度、教学论和性格学分析的角度以及预防教育的角度,综合地考察差生问题,揭
6、示现代差生概念的内涵,并提出相应的教学方略。近年来,我国在“学困生”领域的研究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研究的重点已从探讨学习困难儿童的特点及原因,转变到如何通过教育干预切实改善他们落后的学习状况,以便大面积提高我国义务教育质量上来,同时也在更加深入地探讨如何指导帮助学习困难儿童成功地迈入社会.为此,我国教育工作者从家庭教育、教育教学、学科教育、认知心理学等多领域入手,做了大量的干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前人的这些研究,为我们课题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1、教育学理论:教育活动是有目的的活动,就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成员,使人得到全面发展。教学活动就是
7、充分调动包括“学困生在内的每一个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让他们都得到全面的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的教育方针就是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学中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就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实施教学,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不同条件、不同认识水平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2、教育家理论:北尾沦彦的研究表明,形成“学困生”的原因可分为三个层次.其中一次性直接因素有:学习活动的失败,基础学力的欠缺,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及内容的欠缺等.二次间接相关因素有:性格和智能结构的缺陷,如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的丧失.三次间接因素有:对学校、班级的不适应,对教师的消
8、极态度等。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困生可分为三类。一类属于思维尚未“觉醒”的学生;第二类属于“天赋”面纱尚未揭开的学生;第三类属于“理解力差和头脑迟钝的“学困生。3、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活动不是由教师传递智能,而是学生根据外在信息通过自己的背景知识,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它含有四个因素:学生的背景知识;学生的情感;新知识本身蕴涵的潜在意义;新知识的组织与呈现形式。4、心理学理论: “掌握学习”教育理论已被世界各国教育工作者接受,布鲁姆认为“如果提供了适当的学习条件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速度进一步学习的机会等方面就会变的十分相似.这里所说的学习条件就是指学生学习并达到掌握所学内容必须的学习时间,给
9、予个别指导和全新学习的机会。四、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方法(一)课题研究的内容1、建构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困生有效发展的前提2、树立信心、激发学习动机是促进学困生有效发展的起点3、实施成功教育是促进学困生有效发展的关键4、建立科学有效的发展性多元评价机制是促进学困生有效发展的手段(二)课题研究的方法与方式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行动研究法、调查法、观察法、实验法等研究方法。本课题研究采取边研究、边实验、边总结的研究方式.五、研究措施1、指定计划,定期参加活动认真定好课题组计划,每月参加一次课题组活动,在活动中做到不迟到,不请假,认真记录,积极发言,学习后写好心得笔记。加强理论学习,进
10、一步提高认识课题组成员需不断加强学习,多看杂志和著作,如:课程标准解读小学数学教师给教师的100条建议教师博览积累生活化教学的材料.积极派课题成员外出学习、进修,引进先进的研究方法、研究理念等。六、预期目标1、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2、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3、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4、培养学生的应用和创新意识.七、完成课题的条件和可行性分析 1、 本课题关注学生的需要、学困生转化符合现代化教育发展趋势,符合国家素质教育与课程改革的要求,符合当前改革的实际需要。 2、本课题查阅了大量有关的研究成果资料,所以理论依据较为充分,方案设计思路清晰,目标明确,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国内外关于此类课题的研究和实
11、践,已经取得了一些颇有价值的成果,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我校通过继续教育和多渠道的培训,加之教师自身的努力,具有一支观念新、素质高、上进心强的教师科研队伍。他们具有扎实的现代教育技术和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本课题组成员都具有丰富的教科研经验,教学论文、课题、案例多次在江山市、衢州市,甚至省级获奖。4、校长室和教科室的重视,为实验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5、我校建有先进的教学设施,为课题研究提供了资源保证.八、研究步骤和成员分工(一)研究步骤1、第一阶段:研究准备阶段2008。92008。10制订研究计划,成立课题小组,完成课题方案的论证。2、第二阶段:研究实施阶段2008。11-2009。9实施课题研究,不断总结,修改方案,总结可操作的教学程序。3、第三阶段:总结结题阶段2009。9-2009.10根据实验目标,对实验结果进行调查、测试、分析、撰写论文、结题报告。(二)课题组成员分工;课题组长吴小妹:全面负责课题的规划与实施工作。课题成员毛华军、姜昌武、黎娟红、姜江容:负责对课题所需素材的收集及课题实施过程中的实践工作.九、研究成果形式撰写论文,,对学困生转化方面进行评议,总结经验,根据研究的教育目标,对学困生转化效果进行测定评价,写好课题的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