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戏剧戏曲艺术基础知识
精品文档
1.世界上民族戏剧的源流归结主要有三大源流它们是:古希腊戏剧、印度梵剧、中国戏曲。
1. 希腊的三大悲剧家分别是埃斯库罗、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它们的代表作分别是《普罗米修斯》、《俄狄浦斯》、《美狄亚》。
2. 印度戏剧家首陀罗迦的代表作是《小泥车》,迦梨陀娑的代表作是《沙恭达罗》,跋娑的代表作是《惊梦记》。
3. 戏曲是对宋元南戏、元明杂剧、明清传奇、以及近代京剧、各种地方戏的总称。
4. 中国戏曲的特征可以概括为综合性、程式性、虚拟性、歌舞性。
5. 中国戏曲的起源发生有多种观点,如王国维的古巫古优说,此外还有印度梵剧说、影戏傀儡戏说、原始歌舞说、宗教仪式说等观点。
6. 西汉角抵戏的代表作是《东海黄公》。
7. 汉代司马迁的《史记 滑稽列传》里记载了著名的“优孟衣冠”的故事。
8.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歌舞戏主要有《代面》(兰陵王)、《踏摇娘》和《拨头》。
9. 唐代参军戏的两个主要角色是参军和苍鹘。
10. 北宋时期,“变文”被“鼓子词”所继承,用以说唱长篇故事。
11. 说唱艺术完全成熟的代表作是金代出现的董解元的说唱诸宫调《西厢记》。
12. 构成戏曲的主要来源是古代歌舞、说唱艺术、滑稽戏。
13. 瓦舍是一个集多种技艺、供艺人卖艺、观众观看的场所。
14. 宋杂剧是在唐代参军戏的基础上,广泛吸收歌舞、多种表演技艺,并将其进一步综合形成的。
15. 金院本是金朝在燕山(今北京)建都时逐渐形成的北方派杂剧。
16. 金院本与宋杂剧的不同点在于金院本中用大曲歌唱的节目很少;在属于艳段的节目形式上更加丰富;还存在着一类称为“院幺”的特有节目。
17. 南戏,又称南曲戏文、南曲、戏文。最初产生于浙江温州(又名永嘉)地区,故又称“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
18. 宋元南戏是指北宋末叶至明初时期在中国南方流行的戏曲艺术。
19. 现存南戏中,基本保持戏文的原有面貌或经后人修改过的主要作品有《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立身》、《小孙屠》、《琵琶记》、《杀狗记》、《白兔记》、《荆钗记》、《拜月亭记》等十几种剧。
20. 宋元南戏中描写爱情婚姻、家庭内容的作品中包含的两种主题是1.以歌颂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2.描写婚变、以谴责男子发迹变泰负心的。
21. 早期南戏不少剧目关于结局的处理不外乎以下两类,一类是给负心汉严厉的惩罚如《赵贞女蔡二郎》、《王魁》和《负心汉陈叔文》;一类是负心丈夫同受害妻子言归于好如《张协状元》。
22. 《张协状元》的主要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能够综合运用曲文、念白、科介,充分刻画人物的性格,表现戏剧的冲突。
23. 宋杂剧一般是“一场两段”:“先做寻常熟事一段,名曰艳段;次做正杂剧,通名为两段。”
24. 院本是金代所流行的一种戏曲形式。“院本”指行院艺人的演出脚本。院本是宋杂剧与元杂剧之间一个非常重要的过渡。
25. 南戏是公元12世纪在南方温州等地形成的一种戏曲形式,一般认为南戏产生是中国戏曲形成的标志。
26. 《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是现存最早的三个宋元南戏剧本,包括《小孙屠》《张协状元》和《宦门子弟错立身》。
27. 元代后期南戏发展出现复兴的局面,产生了五大南戏,分别是《琵琶记》、《荆钗记》《白兔记》、《杀狗记》、《拜月亭》。
28. 《白兔记》在艺术上的突出特点是保持了民间创作的质朴自然。
29. 《拜月亭记》又名《幽闺记》,徐渭的《南词叙录》中题为《蒋世隆拜月亭》。它是一部表现爱情故事的浪漫喜剧,他在艺术上最大的特点是运用了巧合这一戏剧手法,使全剧充满了浓郁的喜剧气氛。
30. 《琵琶记》是高明根据早在民间流传的各种有关赵贞女故事内容的文艺作品改编而成的。它的艺术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结构严整;二是语言洗练。
31. 南曲在不段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创造出“南北合套”和“集曲”等新的表现形式。
32. 南戏的表演是由歌唱、念白、科介、舞蹈等艺术形式综合而成的一种戏剧表演形态。
33. 南戏在化妆上继承了宋杂剧的艺术传统,采用了“洁面”和“花面”化妆两种基本形式。
34. 南戏的角色行当共有七种:生、旦、净、丑、外、贴、末。
35. 宋杂剧的结构特点是“全以故事,务在滑稽”。
36. 元杂剧是公元13世纪前半叶,即蒙古灭金1234(前后)在宋杂剧、金院本基础上发展起来以北方流行曲调进行演唱的戏曲艺术。
37. 宋金时期长篇讲唱文学诸宫调对元杂剧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现知作品主要有《刘知远诸宫调》、《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天宝遗事诸宫调》。
38. 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王实甫。
39. 写出下列元代戏曲作家的一部主要的作品:
关汉卿:《窦娥冤》/《救风尘》/《单刀会》 白朴:《墙头马上》/《梧桐雨》
郑光祖:《倩女离魂》/《醉思乡王粲登楼》 纪君祥:《赵氏孤儿》
王实甫:《西厢记》 乔吉甫:《杜牧之诗酒扬州梦》
宫天挺:《生死交范张鸡黍》 秦简夫:《东堂老劝破家子弟》
杨 梓:《忠义士豫让吞炭》
40. 元杂剧创作中,白朴描写唐明皇与杨贵妃爱情的作品是《梧桐雨》。
41. 纪君祥的杂剧《赵氏孤儿》是著名的悲剧作品,王国维认为该剧“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之中,亦无愧于色也”。
42. 元杂剧的结构形式是四折一楔子。
43. 元杂剧中的“一人主唱”是指元杂剧中由正旦或正末一个角色完成全剧歌唱的任务。
44. 元杂剧之所以衰弱的主要原因有1.社会经济的变化2.文人境遇的改观3.杂剧艺术形式自身的束缚。
45. 元杂剧中控诉吏治黑暗的公案戏有《窦娥冤》、《潇湘夜雨》、《灰阑记》;描写爱情婚姻方面的有《西厢记》、《墙头马上》、《张生煮海》、《刘毅传书》;表现 妓女生活命运的有《曲江池》、《金线池》、《救风尘》;反映封建夫权给妇女带来痛苦的如《潇湘夜雨》、《秋胡戏妻》、《五侯宴》等。
46. 贾仲明为《录鬼簿》中称关汉卿为“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其剧作大体可分为三类:公案戏、社会风情戏、历史戏。公案戏如:《窦娥冤》、《鲁 斋郎》、《蝴蝶梦》等;社会风情戏如:《救风尘》、《拜月亭》、《望江亭》、《调风月》、《金线池》、《谢天香》等;历史剧有《单刀会》、《西蜀梦》、 《哭存孝》等。
47. 关汉卿剧作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戏剧结构的安排和文学语言的运用。其语言的艺术风格即是性格化、口语化、诗化的统一。
48. 《西厢记》的故事来源于唐人元稹的文言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稹记》)。历史上南戏曾出现过《张珙西厢记》,北方则有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
49. 杂剧《西厢记》是一部优美的抒情诗剧,它的语言在戏剧性、性格化和诗歌意境方面有着突出的成就。其音乐结构形式为“曲牌联套体”。
50. 北曲,是当时中国北方戏曲、散曲所用的各种曲调的统称。其成份包括唐宋大曲、转踏的歌舞音乐的因素,也包括鼓子词、唱赚诸宫调等说唱音乐的因素。
51. 元杂剧的表演艺术成就,首先表现为综合运用各种艺术手段如唱、念(宾白)、做、舞,并且重点突出,以唱为主。其次表现为表演手法的程式性和虚拟性。
52. 元杂剧演员演出的剧目,分为驾头杂剧、花旦杂剧、闺怨杂剧、绿林杂剧。
53. 元杂剧的人物面部造型分为“涂面”和“面具”两类。“涂面”有素面、花面、重彩、勾脸、变脸等多种。
54. 元杂剧的服饰已进一步趋向戏剧化、角色化、艺术化。
55. 从洪武到嘉靖比较著名的作家有王子一、刘东升、谷子敬、贾仲明、朱权、朱有燉,稍后还有王九思和康海。
56. 写出一下杂剧作家的一部作品:
刘东升:《金童玉女娇红记》 朱有燉:《义勇辞全》
王九思:《沽酒游春》 康 海:《中山狼》
57. 嘉靖后期至明末出现的杂剧作家有杨慎、徐渭、冯惟敏、王衡、汪道昆、陈与郊、许潮;传奇作家有梁辰鱼、王骥徳、吕天成、梅鼎祚、徐复祥、叶宪祖、沈自征、凌蒙初、孟称舜。
58. 徐渭的《四声猿》它包括《狂鼓史渔阳三弄》、《玉禅师翠乡一梦》、《雌木兰替父从军》、《女状元辞凤得凰》。
59. 清初杂剧在民族危难、历史兴亡的社会背景下,呈现初了悲怆的主题。其代表剧目有:
吴伟业:《通天台》《临春阁》 陆世廉:《西台记》
尤 侗:《续离骚》《吊琵琶》 王夫之:《龙舟会》
郑 瑜:《鹦鹉洲》 稽永仁:《续离骚》 张潮:《笔歌》
60. 清雍正、乾隆年间,杂剧主要的作家作品有:桂馥的《后四声猿》、蒋士铨的《四弦秋》、杨潮观的《吟风阁杂剧》。
61. 清嘉庆至清末,杂剧作家有:舒位、许鸿磐、周乐清、杨恩寿、许善长等。
62. 写出以下杂剧作家的一部作品:
冯惟敏:《僧尼共犯》 徐复祚:《一文钱》
王 衡:《郁轮袍》 孟称舜:《人面桃花》
63. 明初在剧本体制上突破四折以楔子的作家作品有:朱有燉《仗义蔬财》、刘东生《娇红记》;在曲调形式上以南北合套谱写全剧的有贾仲明的《吕纯阳桃柳升仙梦》、朱有燉的《花月神仙会》;以南曲创作杂剧的有汪道昆的《高唐梦》《洛水悲》、王骥徳的《离魂》《救友》。
64. 昆山腔的特点是:“流丽悠远”、委婉动听。
65. 写出下列明清传奇作家的一部作品:
汤显祖:《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亦称“临川四梦”
孟称舜:《娇红记》 李 渔:《风筝误》 洪 昇:《长生殿》 孔扇任:《桃花扇》
李 玉:《清忠谱》 方培成:《雷锋塔》
66. 李玉的“一笠庵四种曲”指的是《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园》《占花魁》。
67. 洪昇《长生殿》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在人物的性格化描写2.在结构的严谨、语言的精美和音律的讲究。
68. 《桃花扇》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戏剧结构的精整和悲剧意识的超越。
69. 明清传奇的创作大致分为三个阶段:明代前期(洪武至嘉靖前)、明代后期(嘉靖至崇祯)、清代前期(顺治至乾隆)。
70. 明初统治者为维护统治,极力推崇的戏曲作品是《琵琶记》。
71. 明初在内容在顺应宫廷旨意,宣扬忠孝节义的封建思想的作品有《五伦常备记》、《香囊记》。
72. 在明后期的传奇盛世之中知名作家有:李开先、梁辰渔、张凤翼、沈璟、冯梦龙、徐复祚等。
73. 明后期揭露社会的黑暗现实对统治集团的暴虐进行批判的 作品有《鸣凤记》、《磨忠记》。
74. 明后期以热情歌颂爱国主义、英雄主义为主题的作品有《精忠旗》、《双烈记》、《和戎记》。
75. 明后期以追求个性解放,谴责封建礼教和专制主义对人性戕害为主题的作品有《红梅记》、《玉簪记》、《焚香记》、《织锦记》。
76. 明后期以宣扬封建道德、宗教迷信、神仙道化内容的作品有《忠孝记》、《全徳记》、《目连救母》、
《香山记》、《昙花记》、《金莲记》。
77. 明代传奇创作的两个派别是以沈璟为代表的吴江派和以汤显祖为代表的临川派。
78. 明代传奇作家梁辰鱼的《綄纱记》主要讲述范蠡和西施的爱情故事,并描写了吴越两国历史之兴衰。
79. 沈璟所著的传奇《属玉堂十七种》,现存七种分别是:《双鱼记》《桃符记》《红蕖记》《埋剑记》《义侠记》《坠钗记》《博笑记》。
80. 吴江派作家前期有:沈璟、顾道行、叶宪祖、卜世臣、王骥徳、吕天成等人;后期有冯梦龙、范文若、袁于令、沈自晋等人。
81. 明代南戏的四大声腔是指昆山腔、弋阳腔、余姚腔、海盐腔。
82. 万历年间,《綄纱记》上演受观众的热烈欢迎,它标志着昆山腔在戏曲舞台上诞生。昆山腔的最大艺术成就在于使戏曲音乐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83. 清代戏曲界所谓的“京腔大戏”和“南昆北弋”的北弋都在指的是北京的弋阳腔。
84. 弋阳腔是在元代后期由南戏流传到弋阳,与当地语言、音乐相结合,并吸收北曲、目连戏演变而成。
85. 弋阳腔的音乐特色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具有灵活的演唱特点,它的音乐体制属于曲牌连套体;二是带有干唱、帮腔、加滚的演唱形式;三是富有高亢、粗狂、激越、明快的演唱风格。
86. 戏曲中的行头指的是服饰及其他戏具的统称,昆山腔的行头共分成衣、盔、杂、把四箱 。
87. 明清时期戏曲服饰的特点主要有:一是式样繁多;二是色彩鲜艳;三是质地细腻;四图案美观。在穿戴的原则上既要求艺术化,又讲究符合剧情和人物身份,反对为了美化而过分追求华丽。
88. 请写出以下元代作品的作者:
《唱论》燕南芝庵 《中原音韵》 周徳清 《录鬼簿》钟嗣成 《青楼集》 夏庭芝
89. 请写出以下作者的代表作品:
徐渭 《南词叙录》 潘之衡 《鸾啸小品》 王骥徳 《曲律》 吕天成 《曲品》
90. 《曲律》关于戏曲创作理论和写作规律探索的理论有:风神论、虚实论、本色论、当行论。
91. 祁彪佳在其所著的《远山堂曲品》中将466种传奇作品分为妙、雅、逸、艳、能、具六品。
92. 李渔的《李笠翁十钟曲》包括《怜香伴》《奈何天》《比目鱼》《蜃中楼》《风筝误》《慎鸾交》《凤求凰》《巧团圆》《玉搔头》《意中缘》十种。
93. 李渔的戏曲理论主要显示在他的《闲情偶寄》一书中,其中就戏曲的创作提出了“立主脑”、“脱窠臼”、“减头绪”、“密针线”、“戒荒唐”、“审虚实”的主张。
94. 李渔的戏曲理论包含了创作论、导演论、表演论、观众论、舞台效果论和教学论。
95. 《梨园原》原叫《明心鉴》,作者系清代乾隆、嘉庆年间的艺人,署名黄旛绰。其主要内容有《艺病十种》《曲白六要》《身段八要》《宝山集六则》等篇章。
96. 滚调是曲牌中加入一些唱词和念白。加念白,称滚白;加唱词,称滚唱。
97. 昭槤《啸亭杂录》中记载的清宫演戏制度分别是:九九大庆、法宫雅奏、月令承应、朔望承应。
98. 清代的宫廷大戏有《劝善金科》《昇平宝筏》《鼎峙春秋》《忠义璇图》等。
99. 清宫的大型舞台现存的共有三处:热河行宫、紫禁城、颐和园。
100. 清代初叶昆曲舞台上的“南洪北孔”指的是洪昇与孔扇任。
101. 清代中叶昆曲的存在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变为一个独立的地方剧种,俗称“草昆”;二是存在于各种地方剧种中。
102. 高腔是对由弋阳腔发生、演变而来的各种声腔系统的总称。
103. 京剧是西皮调和二黄腔流传到北京以后吸收融汇了山陕梆子和昆腔、京调(高腔)等剧种的艺术营养,并接受了北京语音和观众欣赏趣味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
104. “四大徽班”即三庆、四喜、春台、和春。
105. 自清以来,流行范围较广且自成系统的有五种声腔分别是:弦索腔、梆子腔、吹拨腔、乱弹腔、皮黄腔。
106. 梆子腔,俗称秦腔、西秦腔、甘肃调、统称乱弹。
107. “吹拨腔”即“吹腔”和“拨腔”的合称。
108. 道光年间流行的“三庆的轴子,四喜的曲子,和春的把子,春台的孩子”其中的“轴子”“曲子”“把子”“孩子”分别是指连台本戏、昆曲、武戏、演戏的僮伶。
109. 清初之后,民间的歌舞。说唱艺术兴旺发达起来。许多民间表演和说唱艺术在高腔、梆子、皮黄等声腔剧种的影响下,发展成为民间小戏,如花鼓、滩簧、道情、采茶、秧歌等。
110. 梆子(秦腔)作为一种戏曲声腔,最早的文字记载是明万历年间的抄本《钵中莲》传奇第十四出《补缸》中贴扮王大娘,净扮顾老儿所唱(西秦腔二犯)。
111. “杨三已死无苏丑;李二先生是汉奸”这幅对联中的杨三是对杨鸣玉的别称。
112. 京剧的主要伴奏乐器是京胡。
113. 藏戏,藏语称阿吉拉姆,意为仙女大姐,简称“拉姆”,亦名朗达,是我国少数民族戏曲中历史悠久、流传甚广,影响深远的剧种。
114. 京剧“老生三杰”“前三鼎甲”是指程长庚(徽)、张二奎(京)、余三胜(汉)。
115. 京剧“后三鼎甲”是指谭鑫培、汪桂芬、孙菊仙。
116. “同光十三绝”是指光绪年间画师沈容圃所画的十三位京昆艺人。他们是:老生程长庚、卢胜奎、杨月楼、张胜奎;小生徐小香;武生谭鑫培;旦行梅巧玲、余紫云、时小福、珠莲芬;老旦郝兰田;丑行刘赶三、杨玉鸣。
117. 京剧“王派”的创始人是王瑶卿与谭鑫培并称为“梨园汤武”。
118. 清统治者对京剧的扶持给京剧带来的影响有1.推动了京剧表演艺术向规范化的方向发展。2.推动了京剧剧本文学的发展。3.宫内优越的演出条件,为京剧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119. 京剧发展史上京剧的另一个中心,并成为其向南发展的中转站的城市是上海。
120. 海派的京剧著名表演艺术家有汪笑侬、夏月珊、夏月润、周信芳、盖叫天等。
121. 京剧“三大贤”指的是梅兰芳、杨小楼、余叔岩。
122. 京剧“四大名旦”指的是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
123. 京剧中的梅派擅演"仙女",尚派擅演侠女,程派擅演烈女,荀派擅演少女。
124. 梅派擅长表演善良温柔华贵典雅而具正义感的古代妇女。
125. 尚派擅长表演以气与力取胜,有阳刚之美,具有刚健婀娜的风格。
126. 程派擅长表演遭遇悲惨,具有外柔内刚性格的中下层妇女。
127. 荀派擅长表演天真活泼热情的少女形象,具有柔媚娇婉的风格。
128. 京剧“前四大须生”指的是余叔岩、高庆奎、言菊朋、马连良。“后四大须生”指的是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奚啸伯。
129. 京剧净行中号称“黑金白郝”的是指金少山和郝寿臣。
130. 京剧丑行中号称“丑行三大士”的是萧长华、慈瑞祥、郭春山。
131. 京剧老生行中号称“南麟北马”的是指周信芳、马连良。
132. 中国戏曲的特点是多声腔、多剧种。
133. 清代所谓的南昆、北弋、东柳、西梆“四大声腔”中的“西梆”是指秦腔。
134. “越剧十姐妹”包括:尹桂芳、袁雪芬、竺水招、筱丹桂、范瑞娟、徐玉兰、傅全香、张桂凤、徐天红、吴小楼。
135. 延安时期创编的新戏中最著名的有《逼上梁山》、《三大祝家庄》、《闯王进京》。
136. 新中国戏曲改革的方针是“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其中心内容是“改人、改戏、改制”。
137. “八大样板戏”指的是京剧《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沙家浜》《红灯记》《海港》;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及交响乐《沙家浜》。
138. 昆曲在2001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授予首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139. 我国最早的一部戏曲史是王国维1902年写成的《宋元戏曲考》。
140. 我国最早的戏曲演员是是春秋时楚国人优孟。
141. 我国最早的戏曲剧目是汉代的《东海黄公》。
142. 我国现存最古的剧本是南宋时的《张协状元》。
143. 我国戏曲史上成就最突出的剧作家是是关汉卿,他一生写过60多个剧本。
144. 我国古代第一部系统全面的戏曲理论著作是清代李渔所著的《闲情偶寄》。
145. 我国最早的剧场是东汉时期建在洛阳城西的"平乐观"。
146. 我国最早的戏曲杂志是辛亥革命前夕的"上海大舞台丛报'编辑出版的《二十世纪大舞台》。
147. 我国最大、流行最广的戏曲剧种是京剧。
148. 我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一般认为是南宋时温州一带产生的戏文。现在我国各民族各地区的戏曲剧种有365种。
149. 除《西厢记》之外,中国十大古典喜剧还有《救风尘》、《墙头马上》、《李逵负荆》、《看钱奴》、《幽闺记》、《中山狼》、《玉簪记》、《绿牡丹》、《风筝误》。
150. 《琵琶记》之外,中国十大古典悲剧还有《窦娥冤》、《汉宫秋》、《赵氏孤儿》、《精忠旗》、《娇红记》、《清忠谱》、《长生殿》、《桃花扇》、《雷峰塔》。
151. 明代大戏剧家汤显祖创作的四种传奇《紫钗记》、《还魂记》(即《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被称为"临川四梦"。
152. 30年代以后,丑角使用过一种特殊声型叫痰火声。善唱此声型的名丑有阿倪、尼姑丑、郭石梅、李有存等。
153. 戏剧演唱上的一句话叫"千斤白、四两唱",说明念白的重要性,演员在运用唱腔和念白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时,对于念白不可掉以轻心。
154. 潮剧演唱时咬吐字方法的简称叫分字拼唱法。
155. 潮剧属高腔剧种,帮唱有两种形式,一是与演唱者同步,为演唱者帮尾腔,如《扫窗会》高文举唱"举目云山飘渺","云山飘渺"加帮唱;一是作为剧中人为剧情帮唱;,如后台歌等。
156. 潮剧音乐调类主要有五种:轻三六调,如《苏六娘》唱段"春风践约到园林";重三六调,如《扫窗会》唱段"曾把菱花来照";活三五调,如《京城会》"喜得身荣中高第";反线调,如《刺梁骥》唱段"为相士自陶情";犯调,如《良仔讨亲》唱段"心中欢喜有十成"等。
157. 潮剧唱腔结构中除曲牌体外,还有板腔体、填词体和小调体三种结构形式。
158. 潮剧伴奏历史上有过三种形式,即协奏、齐奏和配器伴奏,请你说出它们分期为:建国前为协奏,建国初期为齐奏,"文革"期间有配器伴奏。
159. 戏曲舞台上谁都知道"上场门"、"下场门",潮剧还有两种最常用的叫法是"文畔武畔"或"鼓畔弦畔"。
160. 戏曲舞台的表演区,就区位而言,比较普遍的是把它分成九个区分别为:前左、 前中、 前右; 中左、 中 、中右; 后左、后中、 后右。
161. "三小戏"是以小生、小旦和小丑为主的戏,如《拾玉镯》、《柜中缘》等。
162. 在传统戏曲中,一桌二椅的"桌"可以表示多种景物,如桌、案、 几、床、山、坡、墙、桥等。
163. 京剧有"大花脸"、"二花脸"、"三花脸"之称,潮剧对应有"乌面"、"草鞋乌面"、"丑"之分。
164. 中国古代称戏曲演员为"梨园子弟","梨园子弟"的称号出自唐朝朝代。
165. 《韩厥守宫》是《赵氏孤儿》的片段。
166. 《三岔口》最能表现中国戏曲的虚拟性。
167. 戏曲中的武大郎运用戏曲基本功中的矮步。
168. 戏曲里的"插科打诨"是指使观众发笑的穿插。
169. 中国戏曲的经典剧目《赵氏孤儿》十八世纪曾引起欧洲许多伟大艺术家的关注,欧洲也出了一个与之近似而有民族差异的戏,这出戏的戏名是《中国孤儿》。
170. 包公戏中有个戏叫《灰阑记》,欧洲也有个以灰阑拉子来判案的戏,戏名是《高加索灰阑记》。
171. 《单刀会》、《群英会》、《华容道》取材于《三国演义》。
172. 传统戏《八大锤》取材于《说岳全传》。
173. 戏剧中的"戏胆"是指主要角色或者关键性情节。
174. 《百花齐放》一书的作者是郭沫若。
175.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与中国的梅兰芳构成世界三大表演体系。
176. 《杜十娘》的作者是冯梦龙。
177. 五升音阶是指宫、商、角、征、羽。
178. 《水浒传》中的"水泊梁山"在今天我国的山东省。
179. 第一个将西方舞蹈带入中国宫廷的是裕容龄。
180. 中国戏曲起源于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参军戏。
181. 我国的戏曲剧种大约有360种。
182. 昆曲即昆剧,被称为"百戏之祖"。享有"中国戏曲之母"雅称。
183. 中国戏曲与希腊的悲喜剧、印度的梵剧合称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
184. 京剧享有"东方歌剧"盛誉。
185. 中国的三大国粹是京剧、中医、国画。
186. 昆剧有400多年的历史;京剧有200多年的历史。
187. 戏曲表现生活的基本特点是虚拟,程式,写意。
188. 目前京剧的四大行当是生,旦,净,丑。
189. “生”分为老生也叫须生、小生、武生、娃娃生。
190. "旦"可分为正旦、花旦、闺门旦、武旦、老旦、彩旦也叫摇旦。
191. “净”俗称(花脸),分为大花脸、二花脸。
192. “丑”扮演喜剧角色,因在鼻梁上抹一小块白粉,俗称小花脸。
193. 中国首部电影是由京剧大师谭鑫培演出的《定军山》。
194. 中国的第一部有声电影是京剧《四郎探母》,由谭富英主演。
195. 中国的第一部彩色电影是京剧《生死恨》,由梅兰芳主演。
196. 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彩色电影是由越剧表演艺术家袁雪芬、范瑞娟主演的《梁山伯与祝英台》。
197. 昆曲发源于江苏昆山〈苏州〉;越剧发源于浙江嵊县〈绍兴〉;黄梅戏发源于湖北黄梅县;黄梅戏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
198. 秦腔,陕西省地方戏,也叫"陕西梆子",是最早的梆子腔,约形成于明代中期。特点:其表演粗犷质朴,唱腔高亢激越,其声如吼,善于表现悲剧情节。
199. 豫剧是河南省的地方剧种;山西梆子又称晋剧;花鼓戏 流行于湖南。
200. 戏曲演员场上所戴的胡子的专业名称叫髯口。
201. 京剧中最主要的两大音乐体系是西皮,二黄。
202. 京剧《智取威虎山》中有一句暗号"天王盖地虎",你知道下句是宝塔镇河妖。
203. 戏曲的角色分为四大行当,大多是扮演性格品质相貌上有些特异的男性人物是净行。
204. 在京剧中扮演曹操应该用白色的脸谱。
205. 京剧《智取威虎山》中的栾平还有一个诨名,叫小炉匠。
206. 中国戏剧梅花大奖惟一获得者是尚长荣。
207. 产生于甘肃省的剧种有陇剧、高山剧、影子腔、 甘南藏戏。
208. 脸谱中红脸、黑脸、蓝脸、白脸分别代表:红脸含褒义,代表忠勇,如关羽;黑脸为中性,代表猛智,如包拯;蓝脸为中性,代表草莽英雄,如窦尔敦;白脸含贬义,代表凶诈,如曹操。
209. 陇剧是(甘肃)省一个新兴的地方戏曲剧种。它的前身是陇东道情。
210. 眉户戏又作“眉鄂”或“迷糊”,是(陕西)省的主要戏曲剧种之一。现代戏《梁秋燕》是眉户剧的代表剧目,扮演主要角色的李瑞芳,享有很好的声誉。
211. 请说出十种比较著名的剧种 。
(中 国戏曲历史悠久,剧种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比较流行著名的剧种有:京剧、昆剧、越剧、 豫剧、黄梅戏、评剧、粤剧、庐剧、徽剧、淮剧、沪剧、吕剧、湘剧、柳子戏、茂腔、淮海戏、锡剧、婺剧、秦腔、碗碗腔、关中道情、太谷秧歌、上党梆子、雁 剧、耍孩儿、蒲剧、陇剧、汉剧、楚剧、苏剧、湖南花鼓戏、潮剧、藏戏、高甲戏、梨园戏、桂剧、彩调、傩戏、琼剧、北京曲剧、二人转、二人台、拉场戏、单出 头、河北梆子、漫瀚剧、河南坠子、河北梆子、湖南花鼓戏、淮北花鼓戏、梅花大鼓、梨花大鼓、京韵大鼓、西河大鼓、评弹、单弦、山东快书、山东琴书等五十多 个剧种,尤以京剧流行最广,遍及全国,不受地区所限。)
212. 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它把文学、表演、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综合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样式。
213. 戏剧文学,即剧本,是舞台演出的基础,是戏剧的主要组成部分,直接决定着戏剧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214. 剧本通常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剧作家的舞台提示,内容包括人物表、时间、地点、布景、服装、道具以及人物台词的心理情绪、动作、上下场等等;一是人物自身的台词,包括对话对唱)、独白(独唱)、旁白(旁唱)等。
215. 戏剧文学为符合舞台艺术的要求,具有三大特点:第一,剧本的结构必须遵循空间和时间高度集中的原则。第二,剧本必须有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第三,剧本主要靠人物用自己的语言和动作来表现自己的性格。
216. 剧本的情节结构可以分为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217. 戏剧文学语言的特点,一是要求高度的个性化和充分的表现力,二是要求精练、含蓄、便于激发人们的想象,三是要求明朗动听,能琅琅上口,清亮入耳。
218. 戏剧按照表现形式,可以分为话剧、诗剧、歌剧、舞剧、戏曲。
219. 戏剧按照内容性质,可以分为悲、喜剧和正剧。所谓正剧,就是能反映悲喜等思想感情的复杂变化的戏剧。
戏剧按照题材所涉及的方面,可以分为现代剧、历史剧、神话剧、科学幻想剧、童话剧、儿童剧。
220. 戏剧按照篇幅规模,可以分为多幕剧和独幕剧。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