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火烧望海楼精品文档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论文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火烧望海楼专业:食品科学系生物工程班级:(一)、(二)班姓名:袁海彬 学号1009034112(课堂讲解) 姓名:姜福春 学号1009034211 姓名:刘绪越 学号1009034109 火烧望海楼【摘要】望海楼被烧毁望海楼是帝国主义在天津建的一座法国天主教“教堂”。西方传教士本是坚定地信仰宗教,并且向不信仰宗教的人们传播宗教的修道者。但在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过程中,传教士背弃了来中国传播基督教的目的,而是作为一个侵略者重要的工具。本文从望海楼的历史背景,引发火烧望海楼的导火线,以及曾国藩对该事件的处理与事件的最终结果,及该事件产
2、生的影响进行了阐述。【关键词】 天津 反洋教斗争 清政府 曾国藩 法国 望海楼的历史背景1862年,法国天主教神父卫儒梅通过法国驻津领事与三口通商大臣崇厚交涉,获得天津三岔河口北岸望海楼(1773年天津盐商集资修建的3层楼阁,有房152间,天津著名建筑,又称海河或河楼。当时已经荒废)旧址及其西侧崇禧观15亩土地。但最初几年只能隐蔽在东门附近的深宅大院中,开办仁慈堂养病院。1866年,法国神父谢福音(18201870)到津传教,于1869年5月16日拆毁了望海楼和崇禧观旧址,年底建成天津第一座天主教堂胜利之后堂(圣母得胜堂),砖木结构,高10米,长30米,宽10米的,平面呈长方形。除塔楼外大部分
3、建筑为二层,青砖墙面,尖拱式门窗,入口两侧设有扶壁,内部有三道通廊,中廊稍高,侧廊次之,属巴西利卡型。另有平顶的塔楼,后来又在礼拜堂四角设立了小角楼,这就是具有哥特风格的望海楼天主堂。1897年,望海楼天主堂在空置了20多年之后被重建起来,1900年又在庚子之乱中第二次被烧毁。1903年用庚子赔款第二次重建。1976年因地震严重损坏。现存的望海楼1983年天津市人民政府拨款修缮。火烧望海楼的起因1870年春夏,天津地区发生疫病,法国天主教育婴堂所收养的婴儿大量死亡,达三四十人之多,仁慈堂将其草率掩埋。事实上,婴儿大量死亡的主要原因是育婴堂收留了许多本已奄奄一息的婴孩。这时,谣言在天津迅速流传,
4、说是天主堂的神甫和修女经常派人用药迷拐孩子去挖眼剖心制药等。各种谣言越来越多,越传越广,信之者越来越多,人们的愤怒越来越强烈。 在这种群情汹涌,险如炸药桶一点即爆的情势下,本应息事宁人的清政府却火上浇油。迷拐、卖儿童向来就有,恰在此时,抓获了两名名为张拴、郭拐的拐童罪犯。据天津府的告示称:“张栓、郭拐用药迷拐幼童。风闻该犯多人,受人嘱托,散布四方,迷拐幼孩取脑剜眼剖心,以作配药之用。”前句是事实,但重要的后半句却写入了并无实据的“风、闻”,政府文件中正式写明了民间传言中的“迷拐幼孩取脑剜眼剖心,以作配药之用”,更是不言即明地指向教会。同时,由于法国传教士和修女的虐待,再加上流行瘟疫,被折磨而死
5、。随后,这些儿童的尸体被胡乱地埋在荒野里,不少尸体露出地面,遭到野狗争食,四肢离散,惨不忍睹。6月21日清晨,天津知县刘杰带人犯武兰珍去望海楼天主堂对质,现该堂并无王三其人,也没有武兰珍所供的席棚栅栏,遍传堂中之人,该犯并不认识,无从指证。谢福音神父也已经与崇厚协商育婴堂善后处理办法。由于官府正式肯定了原来的传言,有关传言就更多,信者也更多,民间捉拿之风陡盛。此时,天津百姓经常三五成群聚集在教堂周围,愤怒地发表各种言论。就在这时,民众又抓获了一名叫武兰珍的迷拐犯。经天津府严审,武兰珍供称其作案使用的迷拐药为天津法国天主教仁慈堂所供给。虽未经核实,但消息不胫而走,天津民众与士大夫确信其真,群情激
6、昂,书院开始停课,士绅纷纷集会,反洋教的揭贴很快贴满大街小巷。当天数千群众在望海楼教堂前示威。一贯无视中国人民的法国领事丰大业,带着秘书西蒙,气势汹汹地闯入通商衙门,见到三口通商大巨崇厚就破口大骂,鸣枪进行恐吓,将屋内陈设砸得粉碎。聚集在教堂外的愤怒市民达万人之多。教民与普通民众不仅口角相争,而且抛砖殴打。 喧闹惊动了离教堂不远的法国领事馆。向来态度傲慢,不把中国民众和政府放在眼中的领事丰大业(Fontanier,EnriVictor)要求调查天主堂和提讯教民王三与武兰珍对质。 结果证明教堂并无挖眼剖心之事。哪知当衙役送王三回教堂时,一出署门,百姓就争骂王三,并用砖石掷他。王三向神父哭诉,神父
7、又转告丰大业。丰大业两次派人要三口通商大臣崇厚派兵镇压。然后见崇厚先后只派两人,不肯应命捕人,丰大业怒不可遏,不仅鞭打来弁,而且还倒拖其发辫,赶往三口通商大臣衙门找崇厚算账。他用脚揣仪门,打砸家具,接连两次向崇厚开枪,幸被推开,没有伤人。但枪声传出,引起误解,街市哄传中法开战,鸣锣聚众,拥往通商大臣衙门“帮打”。崇厚担心出打事,劝丰大业等民众散去后再回领事馆。丰不听劝告,狂吼不怕中国百姓,气势汹汹冲出门外。天津民众见丰大业出来,自动让道。不料就在丰大业返回领事馆的途中,碰到了向天津知县刘杰并与知县刘杰相理论,怒而向知县开枪,射中刘杰的家仆高升。丰大业的开枪杀人行为自然激起天津民变。数百名愤怒的
8、围观百姓当即打死了丰大业及其随从,之后杀死了10名修女、2名神父、另外2名法国领事馆人员、2名法国侨民、3名俄国侨民和30多名中国信徒,焚毁了法国领事馆、望海楼天主堂、仁慈堂以及当地英美传教士开办的4座基督教堂,于是酿成了震惊中外的大事件。 火烧望海楼事件的处理天津教案发生后,法、英、美等国一面向清政府提出抗议,一面调集军队进行威胁。清政府大恐,一面要各地严格保护教堂,弹压群众,避免类似事情再发生,一面派直隶总督曾国藩前往天津查办。曾国藩闻知天津教案后,十分惊恐。自从与洋人打交道以来,深知中国远非外人对手,因此对外一直主张让步,避免同洋人开仗,通过维护洋人在华利益,换取中外所谓“和好”局面。他
9、认为以往教案,仅伤及教士,洋人就出动兵舰相威胁,不达目的不罢休;这次殴毙领事,为前所未有,法国必不肯罢休。洋人凶悍成性,天津民风好斗,双方各不相让,很可能构怨兴兵,酿成大变,自己也可能丧命。因此他写下遗嘱,告诉长子曾纪泽在他死后如何处理丧事和遗物等。基于这种估计,他只得勉强硬撑,硬着头皮前往天津。在曾国藩到天津以前,当地官绅对他寄予厚望,认为他会秉公办事,不会像崇厚一样,一味“媚外”。他们根据曾国藩的讨粤匪檄,认为他是反洋教的代表人物。他们认为这次反洋教,完全是忍无可忍,理在华人这一边。他们的这种观点也得到朝廷的顽固派和清流派的支持,也代表了当时大多数中国人的心理。当时清廷内部围绕天津教案问题
10、分成两派:洋务派代表的“言势者”,顽固派和清流派代表的“言理者”。双方在处理天津教案问题上意见有三大分歧:第一、天津教案发生的原因和性质前者认为愚民无知,遽启边衅,曲在津民,此刁风不可长;后者认为衅端由夷人所开,津民激于义愤,致成巨案,天津百姓只知畏官而不知畏夷,只知效忠国家而不自恤其罪戾,这正是夷务的一大转机,与刁民闹事不可同日而语。第二、洋教斗争的群众的处理意见前者认为杀人偿命,天经地义,只有这样才能安抚洋人人心而消弭祸端;后者认为应该安抚百姓,以激其忠义奋发之心,民心不可失,否则无以制夷人。第三、天津地方官的处理意见前者认为地方官失于防范,致酿巨祸,不严惩不能平洋人之气;后者认为天津地方
11、官不可更动,以此维系民心。这两派意见,前者深合当时中国的形势,为清政府最高统治者所采纳;后者在舆论上占上风,为广大官绅民众反对洋务派媚外求和方针提供了合法性,在全国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但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曾国藩是持洋务派的意见的。因此他于同治九年六月初十日一到天津,立即发布名为谕天津士民的告示,对天津人民的行动多方指责,诫其勿再挑起事端,引起天津绅民的不满;随后释放犯法教民和涉案拐犯,并在奏折中为洋人在中国的行为进行辩护和洗刷。该折传出后,全国舆论大哗,“自京师及各省皆斥为谬论,坚不肯信”,“议讥纷起”,“责问之书日数至”。曾国藩自己也承认:“敝处六月二十三日一疏,庇护天主教本乖正理,物论沸
12、腾,至使人不忍闻”。尽管如此,曾国藩仍然坚持己见,按照法国人的要求在天津大肆搜捕五月二十三日参加反洋教的群众,名曰“缉拿凶手”。因此,天津民众把他们当成英雄,致使曾国藩虽然抓了80多人,但其中供认不讳的所谓“真凶”只有七八人,其余都不肯吐供,也不愿指证。曾国藩认为只杀几个人数目太少,难以使洋人满意,仍不能很快结案。于是一面对被捕群众严刑拷打,一面加紧搜捕,一定要凑够20人,为丰大业等20个洋人抵命。曾国藩的倒行逆施,引起了天津人民的极大愤慨,他贴出的告示,入夜便被人撕毁;还有人在告示所署“曾国藩”名字上,挂一缕白麻,表示曾国藩为洋人披麻戴孝。有的群众更把6月21日烧教堂的场面绘图制版,印成宣传
13、画或扇面,很快销售一空。旅居北京的湖南同乡,因不齿曾国藩在天津的所作所为,宣布把他从同乡会中除名,并且砸毁了曾国藩手书的“湖南会馆”匾额。曾国藩认为:“在中国戕官毙命,尚当按名拟抵,况伤害外国多命,几开边衅,刁风不可长。” 他的得意门生李鸿章也认为“冀终归于一命一抵了案”。曾国藩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使洋人满意,长保“和局”。他在给清廷的奏折中认为“中国目前之力,断难遽启兵端,惟有委曲求全一法”。处理结果法国方面最初要求处死中国负责的官员,清朝方面派出直隶总督曾国藩来调查并与法国方面交涉,当时朝廷中的官员多数认为不要对其退让,不惜一战,情势紧张。曾国藩考虑当时局势,不愿与法国开战,首先对英国、美国、
14、俄国做出赔赏以使最后能单独与法国交涉。曾国藩调查之后,经过一番认真勘查,确认育婴堂并无诱拐伤害孩童之事,迷拐、挖眼、剖心等均系传言。如被指为教会装满 婴儿目珠的两个瓶子,经清政府官员打开一看原来是腌制的洋葱。于是在法国的要求下,被逮捕的“凶手”决定最后处死为首杀人的18人(马宏亮、崔福生、冯瘸子等,行刑之日是10月19日),充军流放25人,并将天津知府张光藻、知县刘杰被革职充军发配到黑龙江,赔偿外国人的损失46万两银,并由崇厚出使法国道歉。李鸿章也认为“冀终归于一命一抵了案”。而法国因随后发生了普法战争,无心管理东方事务,因此接受了这个条件。事件产生的影响这个交涉结果,朝廷人士及民众舆论均甚为
15、不满,“诟詈之声大作,卖国贼之徽号竟加于国藩。京师湖南同乡尤引为乡人之大耻”,使曾国藩的声誉大受影响。而另一方面天津教案的消息,也对于全国其他地方有所影响,产生对于西方传教士不好的谣传及不信任,这些谣传也在一些地区造成了教案的发生。由于民怨沸腾,朝廷让李鸿章接替曾国藩。交接当年,曾国藩问李鸿章:“你与洋人交涉,准备怎么办?” 李鸿章回答:“我想与洋人交涉,不管什么只同他打痞子腔。”李鸿章最后判决将原来20名死刑改为16名死刑、4名缓刑,其余不变。曾国藩被痛骂“外惭清议,内疚神明”,一年后即去世。“天津教案”(火烧望海楼事件)虽然得到平息,但对近代中国人民反洋教斗争的影响非常之大。天津的法国传教
16、士从此不敢到租界以外传教,只好在法租界的紫竹林另修一座圣路易教堂(也叫紫竹林教堂)。天津附近的沧州一带,群众也准备进行斗争,直隶正定教堂的传教士被吓得“陆续搬空,不知逃往何处”。很快,直隶、江西、福建、四川、广东等省,也都爆发了此起彼伏的各种形式的反洋教斗争,在19世纪70年代,竟在全国形成了一个范围广大的反洋教斗争高潮。【参考文献】 (1)、望海楼 百度百科(2)、朱东安:曾国藩传,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3)、朱东安:曾国藩集团与晚清政局,华文出版社,2003年(4)、天津历史研究所天津史话编写组火烧望海楼,天津人民出版社,1973年(5)、 (6)、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