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泉港风俗典故民情风俗美知识讲解.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3917501 上传时间:2024-07-23 格式:DOC 页数:171 大小:36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泉港风俗典故民情风俗美知识讲解.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1页
泉港风俗典故民情风俗美知识讲解.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1页
泉港风俗典故民情风俗美知识讲解.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1页
泉港风俗典故民情风俗美知识讲解.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1页
泉港风俗典故民情风俗美知识讲解.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泉港风俗典故民情风俗美精品文档泉港风俗典故民情风俗美【泉港简介】泉港古为闽越族地。秦汉时期,中原汉人入闽,与中原地区经济文化接触日益频繁。晋永嘉后,中原战乱不息,衣冠士族纷纷南渡,聚居于泉州为中心的晋江中下游地区。唐、五代至南宋末年,又有大批中原汉人入泉,无复北向。北方大批移民定居,给泉州民俗带来丰厚的古中原文化积淀。因而泉州民风淳朴,文教昌盛,人民勤奋坚毅,文明知礼,尚义乐善 ,“海滨邹鲁”遗风世代相传。 宋元时期,泉州“梯航万国”,海外交通贸易繁盛,成为“万国衣冠”杂处的对外开放的重 要港口城市。不少外国商贾、传教士择地而栖,安居乐业。多种宗教传入,与儒道释传统文化渗透,寺院庙观遍布城乡,

2、信仰世俗化,形成中外多种文化兼收并蓄的泉州民俗习性。 随着海上交通贸易发展,泉州人出洋谋生者日众。华侨出入国门,带来侨居地生活习俗,对泉州民俗起了一定影响。 由于历史和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固有和外来风俗文化的交融,构成泉州独特的文化风俗氛 围。诸如衣食住行、婚丧喜庆、岁时节日、信仰崇拜、礼仪风尚等,纷繁多彩,体现出文化古城和著名侨乡的风俗特色。 百多年来,泉州经历多次历史变革,新风旧俗交互递嬗,风气渐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重视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崇尚科学,革旧立新,社会风俗趋向文明进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改革开放新形势下,随着农业社会和农耕文化的解体,以工业和城市文明为

3、标志的商品经济文化迅速发展,以及国际文化交流,海外风俗融入,泉州人的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发生急剧变化,促使地方民俗变异。泉港区引位于福建省泉州沿海中部的湄洲湾南岸,东临湄洲湾,南与惠安县毗邻,西南与洛江区相连,西北及北面同仙游县接壤。总面积306.03平方千米。人口37万人(2006年)。以汉族为主,少数民族有回族、畲族、蒙古族等。 全区辖1个街道、6个镇:山腰街道、南埔镇、界山镇、后龙镇、蜂尾镇、前黄镇、涂岭镇;国有山腰盐场。共有4个社区、96个行政村。区政府驻山腰街道港二街。【人文历史】泉港区原隶属惠安县(惠北片4镇、1山腰盐场)。1985年4月11日,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肖厝镇,南埔、后龙、

4、山腰3个乡及涂岭乡部分行政区域为肖厝镇的行政区域,下辖86个村委会。1991年7月14日,泉州市人民政府根据福建省人民政府闽政1985综183号文精神,设立肖厝镇,并于1992年9月29日(另一为28日)成立镇人民政府。1996年3月1日, 省民政厅批准撤销肖厝镇,设立后龙、山腰、南埔、涂岭、埭港5个镇。1996年4月21日,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泉州市肖厝经济开发管理委员会(简称肖厝管委会),为泉州市人民政府派出的正县级行政机构,统一管理协调区域内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事务,下辖南埔、后龙、山腰、涂岭、埭港5个镇和国有山腰盐场。1996年7月11日,肖厝管委会正式挂牌办公。1999年8月经福建省

5、民政厅批准,镇级行政区划调整为南埔、界山、后龙、峰尾、山腰、前黄、涂岭等7个镇和国有山腰盐场。2000年4月12日,国务院批准:同意设立泉州市泉港区。泉港区辖原惠安县的山腰镇、后龙镇、南埔镇、涂岭镇、埭港镇5个镇。区人民政府驻山腰镇。12月28日,泉港区正式挂牌成立。【生育礼俗】求子诞生礼仪的主角是母亲和婴儿。就母亲而言,早生贵子的祈求和祝福早已洋溢于婚礼之中,与诞生礼仪有关的习俗自婚嫁之日即已开始,新娘子嫁人时,家人回的“轿前盘”中就有五谷种子和生姜,寓有日后繁衍旺盛之意。旧时,女子婚后常由年长女眷带领前往寺庙参拜神佛,希冀早赐子嗣。求神赐子不拘时日,但要虔诚恭敬。众神之中,掌管生子的神是“

6、注生娘娘”,又称“送子娘娘”,旧时城隍庙都有配祀。神像安详端坐,怀抱娃娃。求子的妇女摆上香果供品,拈香跪拜祷告,请求注生娘娘赐子。然后掷“信杯”,若是“吉卦”,表示注生娘娘已愿赐子与她,即将事先准备好的小衣裳给注生娘娘怀中的娃娃穿上,然后再拜,据说无不灵验这当然是迷信。得子后,还要来拜谢,奉之以油饭、鸡、酒。除了向注生娘娘求子外,人们还可向各路神佛求子,如天公、土地公、观音、保生大帝、妈祖等,都是膜拜求子的对象,尽管他们司掌的专业有所不同。正月还有集体求子的风俗,那便是本书第一章提及的正月十五月圆之夜乞花活动。华灯初上时,平时难得露脸的小媳妇们,穿上新衣,打扮得花枝招展,由家中姑嫂陪同到寺庙观

7、灯。人家观灯,都是举头欣赏,她们却在一盏盏花灯下挤来钻去。顽皮的孩子们会喊道:“钻灯脚,生男芭(男性生殖器,此处代男孩)!钻灯脚,生男芭!”观者听了大笑,姑嫂听了大喜。喊的人越多,小媳妇和姑嫂们不仅不会认为是非分调戏,反而会越高兴;没人喊,反觉败兴。因为方言“灯”与“丁”谐音,世俗认为钻灯脚就能添丁。心中的愿望经由他人之口喊出,便具有了祝贺和代向灯神求子的意义,那是求之不得的大吉大喜,于是姑嫂簇拥着脸红心跳的小媳妇再往别处花灯脚下钻去。当夜,宫庙的走马灯的灯罩上还会预先装有许多纸剪的白花和红花,随着灯的旋转飘落下来。求子媳妇或其家眷在灯下等待花飘落下来,捡起后用衣角兜住跑回小夫妇卧室,置放在床

8、头。据说这些灯花为注生娘娘所赐,捡到白花的将生男孩,捡到红花的则生女孩。 妊娠婚后妇女怀孕俗称有喜,也叫“病子”、“有身”或“官身命”。期间有诸多禁忌,凡事须小心。当妇女一旦怀胎后,便有胎神相随存在了,胎神可得罪不得,否则,对胎儿将造成损害。人们为了胎儿不受胎神的损害,便采取了一系列的安抚镇制胎神的办法。人们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认为中方戊巳土最为庄重朴实,并能制、能生、能助万物,所以就想象出以“土”来镇“胎神”。由此,在怀上身孕的妇女眠床下安放一块“土结”(建筑用的土制坯块),以稳住胎神,保护胎儿。怀孕期间,孕妇若有不适,疑为胎神作乱,据传若以“上梁谢土”所用的“五方镜”烧灰泡开水服用

9、,能保平安。五方镜以青、赤、白、黑、黄五色纸,并贴上纸剪的剪刀、尺、镜,然后书写五方神名而做成。五方神名为东方甲乙青龙大神,南方丙丁朱雀大神,西方庚辛白虎大神,北方壬癸玄武大神,中方戊巳勾陈腾蛇大神。日常生活还有许多稳定胎神的习俗,“刀犯者形必伤,泥犯者窍必塞,打击者色青黯,系缚者相拘挛”,形象地表明孕妇在妊娠期间举止行为不适当会造成胎儿身体残缺,所以孕妇不得动用剪刀、针线等一应什物,不得切割鱼肉,孕妇或他人更不能在卧室内外乱钉钉子,房中凡较重之物不能搬迁移位。说话不能高声,更不能说不吉利的话,孕妇要回避丧葬仪式,孕妇之间也不能接触,否则会造成“换胎”。为了更有效地保护胎儿,道家符咒在旧时更是

10、比比皆是,符有安胎、保胎、催生三种。“孕不易,保胎更难”,在十月怀胎期间,人们抱着“宁信其有,不信其无”的心理,恪守习俗。同时也注意孕妇营养,多以鸡肉鱼肉、猪肝猪肾等补养身体,促使胎儿健壮,孕妇顺利分娩。诞生人类胎儿出生之际,也是母亲受苦之时。俗话说:“不生不值钱,要生生命来交缠。”此言道出妇女在临盆分娩时生命攸关,切勿疏忽大意。娘家于孕妇临产前,通常要送鸡蛋、面线、鸡等物品到女婿家,此谓“催生”,祈望外孙降生顺遂,倾注着深厚的戚族情谊。孕妇安全分娩的当日或翌日,当父亲的要到外婆家“报生”。若是男孩,外婆家必备二斤米、二粒鸡蛋和二粒石卵;若是女孩则备二扎面线、二粒鸡蛋和二粒石卵,给报生者带回产

11、妇的房中,置于衣柜顶上。界山南埔一带则不论男女,娘家都给女婿带回一条孩子用的双层被裙、二件衫仔。涂岭一带则在女儿分娩第三天,娘家给她“做月内”时,连被裙一起带上。古代中国为宗法社会,人们特别重视传宗接代。新生婴儿性别不同,对待他们的是两种不相同的眼光。诗小雅斯干曰“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故后人称生男生女分别为“弄璋”和“弄瓦”。璋即圭璋,是一种宝玉,为春秋时大臣朝见王侯时所执,使男婴弄璋,是希望他长大后做官。瓦是古代妇女纺织时用的纺锤,让女婴弄瓦,有从小就培养她勤于纺织的寓意。孔子宣扬“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使得积淀在诞生仪礼中的

12、男尊女卑的偏见越来越深。旧时生男,要马上到祖祠去燃放鞭炮,有的甚至鸣火铳,以示向祖先报喜。在家门口或庭院则摔“土结”(一种建筑用的泥土坯块),意在祈求日后幼儿好养育,长大有气魄。生女则没有如此热烈气氛,甚至所送礼品也有差别,亲友一般仅送鸡蛋,不送面线,以免有连续不断生女之嫌。如今时代不同了,生男生女一个样,实行计划生育后,人们的传统观念大为改变,生女的也放鞭炮、送线面。婴儿出生后的一个月内,产妇的卧房严禁接近丧事之人或有丧之人进入,生疏之人也慎让进入,以避产妇血气之灾,亦免给误入者带来晦气,而进入产妇卧房的人因带有血气也不能进入有丧之家。现在婴儿基本上都在医院出生,也就没有旧时那样繁杂的陈规陋

13、习,但陪产妇分娩的人仍有避忌。所生的若是男婴,主人在第三天(有的村庄为第五天)要挨家挨户“分饭”,这种饭是加上鱼、肉、菜等煮成的“咸饭”。被分到饭的人家须以两粒鸡蛋返以“压碗”,并道恭喜。此日还有个习俗称“缚手”,先给婴儿洗澡换衫,再用红纱绳把两袖口缚住,人们认为:“缚了手,日后才勿贱手。”意思是不会好动,随便乱摸乱拿东西,祈望孩子健康茁壮成长。涂岭一带是给孩子做“四月日”时,才进行“缚手”。做 月 内婴儿诞生的第一个月是产妇的调养期,俗称“做月内”,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也有产妇做两个月的。婴儿出生半个月内又有“做半月”之俗,一般来说前半个月送一些清淡营养的三餐食品,后半个月送较有滋补的补品,让

14、产妇调养身体。娘家要在孩子出生第三天起,备办“月内包”给产妇“做月内”。月内包有蛏干、目鱼、芡实、莲子、红枣、豆乳皮、红菇、蚝干等数包,生男的包数为偶数,生女的包数为奇数。境内也盛行将活鸡送到女婿家。产妇的姐妹、女伴,男方家的亲戚朋友闻讯后,也会来“送庚”。有的送“月内包”,有的送瘦肉,有的送米粉面线和鸡蛋,有的送红包,有的送鸡。这些都是平常交往中礼尚往来的亲戚朋友,赠送物品都是根据交情和意愿而行。在“月内”的产妇忌风、冷水,食物应以干饭、猪肉、鸡肉、鸡蛋为主,早饭前吃“五味汤”,配干饭的汤要加姜油。旧时做月内时,产妇的床头巷要装神龛奉祀“王母娘娘”、“七娘妈”、“床姆”等妇幼保护神,左右贴上

15、“此谓民父母,能保我子孙”等对联,在出生三日、七日、十四日时均要敬祀,特别是生男孩时更要如此,祈求神灵庇佑平安长大成人。婴儿若出现异常,则烧香祷告王母娘娘、七娘妈或“床姆”保佑,同时采取相应的办法求得“制止”。如婴儿脸呈黄色或脚手不适时,就在产妇的床底下放置一碗水配以相应物,婴儿的异常便会随着相应物的浸水而消失;婴儿如果在月内日夜啼哭不止,在床梁前挂“爱哭帕”,婴孩便不会再哭闹,“爱哭帕”用两层纸中间夹一纸剪的红孩儿做成。现时医学日益发达,人们育婴都讲究哺乳等方面的清洁卫生,有不良症状都找医生就诊医治,保证婴儿安康,逐渐抛弃配以相应物和请符驱邪的迷信陋俗。满月婴儿出生一个月要举行“满月”仪式。

16、满月又称出月,所择日子是在满一个月的前一两天,男孩为单日,女孩为双日,这样做据说是将来男孩心肠会软而女孩的心肠不会硬。这天家内的女人都要头插黄花,以示喜气。满月时,产妇的娘家要送婴儿衣服、被仔、背巾、摇篮、蚊帐等。另有避邪的金银饰品,如长寿锁和银镯,旨在让小孩能无病无灾、长命百岁。若是头胎,则要宴请亲戚朋友,还要赠送亲友邻居印有大红双喜的“满月包”或“龟”。龟是一种面粉制的甜粿,顾名思义其状如龟,“龟壳”隆起,中间还有一条长形裂纹;旧时满月包的形状因生男或生女而有别,男的为“8”字形,女的为“心”字形,现在均做成圆形的了。当日还要给来送庚者、亲友和邻居分发红鸡蛋或满月包(有的乡村两者都分),各

17、乡村分发的数量不一,一般以一双为基数,有的乡村是一双,有的乡村是两双,有的乡村则三双,亲戚至友、送庚者分得较多,邻里的数量相对较少。做“满月”当天,产妇必须“绞面”(刮脸毛),头发插着黄花,梳妆打扮,向亲友表示坐月子已经结束,产期的晦气随之消失,可以出外串门、劳动。这一天要还祀神祭祖。最隆重的是为婴儿举行“剃头”仪式。首先置洗头温水一盆,盆中放有菖蒲、牡荆等端午节煮午时水所用的草叶和12粒鸡蛋、12枚钱币(若逢闰月其数各为13)。盆边置葱数棵、镜子一面,葱谓聪,镜谓明,合谓“聪明”。剃头时由母亲或祖母动手,先从温水中拿出一粒鸡蛋,在婴儿头上滚一圈,边滚边念吉祥语:“鸡蛋滚落面,有的吃,有的穿,

18、小弟仔来一大阵。”剃头后凡曾进入产房者均要在剃头盆温水中洗手,以示从此之后就无任何禁忌了。随后让家中的小孩和邻居的孩童入盆洗手,并捞鸡蛋食用,据说这样做婴儿长大后会与孩子们和睦相处,不会吵架。剃头洗手毕,把洗头水泼在门前地上,认真察看钱币正反面字样。钱币正面为“某某通宝”,谓之“字”,反面为“万”。如果有八个钱币正面向上,就说婴儿好“八字”。接着由一位婶姆用背巾把婴儿背上,一手拿一把有裂缝的雨伞,一手执一根裂尾的竹杖,从家大门出来绕房屋走一圈,边走边用竹杖不停地敲着地面,喊道:“老鹞(老鹰)哦大门出,后门入,不怕电不怕闪。”认为此举会使婴儿长大后有胆量,俗称“叫喊练胆”。从满月这一天开始,婴儿

19、就可以睡摇篮了。界山南埔等地的一些乡村,外婆家会送摇篮过来。长辈们对襁褓中的婴儿细心抚养,希盼平安长大。民间流传的育婴谣充分反映了长辈们的良好愿望。如安抚婴儿入眠时,母亲的摇篮曲是:“捂捂睏,干仔(孩子)乖乖睏(睡),一暝(夜)大一寸。捂捂摇,狗仔勿吠叫,一暝大一尺。”如给婴儿洗澡时,母亲边洗边念:“洗脸洗目眉,愈洗愈成材。洗身洗脚仓(屁股),一暝睏到光。”四 月 日婴儿出生满四个月这一天,要做称为“淋黑”的仪式。外婆家还要备办小孩的衣服,以及米香(爆米花)、饼干、大豆、麦粒等食物,送到婴儿家。淋黑仪式要在厅堂中的桌子上平放一个大筛子,筛子中央置一小石臼,石臼上横放一根扁担,让婴儿坐在扁担上。

20、把12个饼干用针线串联(逢闰年则挂13个),挂在婴儿胸前。男婴脸朝厅内,女婴则脸朝外,头披一黑巾,接着将满竹管的黑豆、白豆、小麦、大麦及米香的混合物往婴儿头上倒,像雨淋似地从头上掉落到筛子里,边倒边念吉祥语:“淋黑淋豆,吃搁老啊老,淋黑淋麦,吃搁头毛嘴须白。”接着抱婴儿“钻桌脚”,意为此后不怕响雷闪电。举行“淋黑”仪式一般无须宴请亲人,但要向邻居分送一竹管的米香和饼干。此日还要举行坐“椅轿”仪式,椅轿是一种流行于闽南地区的用竹子制作的座椅,正放为坐凳,侧放是一张带有围护装置的童椅,可供婴儿或端坐或站立其中。涂岭等地的一些乡村椅轿也为外婆家所送。首先将婴儿安放在椅轿内举行“开荤”仪式。拿一丁点熟

21、虾、熟虾姑及肉、蛋等食物喂婴儿。相传吃虾会聪明,吃虾姑会精于算帐,但不能喂食蟳肉,据说婴儿吃蟳肉长大后若与人吵架,会像蟳一样咬人。有的还用香菇给婴儿擦嘴,称为“香嘴”,使孩子长大后能说会道,不讲粗言野语。度坐婴儿周岁的时候,是自婴儿出生后最为隆重的一个喜庆日子,此日要举行“度坐”仪式。民间常有“抓周”仪俗,抓周又称抓龟。用一个大竹盘或大木盆,内装红面包一双、红蛋一对,以及书本、剪刀、尺子、算盘各一,此外还有其它文具、玩具、乐器和化装品之类,然后放置在婴儿面前,让婴儿伸手拿,看其先抓着什么。宾主围观,以婴儿抓着之物预测孩子未来的爱好、志向和前途,如先拿书本,则预示将来会读书,先拿算盘则预示日后会

22、经商等。这样的预测虽然毫无根据,但却反映了长辈们望子成龙的美好愿望。外婆家还要为婴儿送来四季穿用的衣裤、袜子、鞋帽、童被、布料之类物品,以及八卦项链、长命锁链、手镯脚环等金银饰品,其中缀绣的“度坐裘”(披风)和虎头图案的虎耳帽、虎仔鞋,颇有特色,寓有避邪,吉庆、长寿之意。婴儿家则必须准备筵席招待外婆家客人及亲朋好友,叫做“周睟”,旧时筵席丰俭与否视其所生婴儿性别而定,是男的丰盛而隆重,女的则一切从简。当日还要向邻居乡亲分送“度坐包”。做过度坐以后,婴儿出生后一周年内有关礼仪即告结束。产妇在男孩出生后的第一次送节时,要办四个盘送到娘家,四个盘分别是猪脚、面线、包子和鞭炮。从此以后每逢端午、中秋和

23、年兜,都必须按习俗送节。山腰、前黄一带人家每年八月十五祭神时,还要为男孩加一份“小分”祭品,直至男孩十六岁做“大分”为止。命名孩子出生以后,就要给孩子命名,当地人谓之“贺名”。人之所以要命名,据东汉著名学者许慎的说文解字说:“名,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命。”命名的习俗在中华民族历史的长河里,已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化。在古代为孩子取名属于礼仪的一部分,婴儿诞生后三个月,就要为其命名。古代每一个人的名字都比较复杂,不仅有奶名,还有大名(又称学名、正名、书名);有的人还有字、号,而且字、号还不止一个。如今命名时间并没有严格的规定,一般出生后只取乳名(或称奶名),报户口或上学之前才取

24、定正名。如今有字、有号的极少。乳名是人们小时候的非正式名字,其取名时间大多早于正式名字,也有的同时取定。乳名为昵称,年长后即不用,只让家里人或亲戚呼唤,外人及晚辈均不称呼,以示尊重。名字虽然是人的代号,但它伴人一生,甚至更长。所以人们给孩子取名都很慎重、认真,包含着对孩子一生的希望。若是家庭自己为子女取名,多以父亲或祖父的意见为主。若因自己文化程度不高,或要进一步慎重其事,就请深通文墨的先生取名,请德高望重的长辈命名,请衔高位显的长官赐名。当地人在给孩子取名上有四个特点:一、以贱庇佑。为了易养育、保平安,人们有意给孩子取个轻贱的奶名,民间常见的如牛仔、狗娃、猪娃、狗蛋、臭娃等等。宋代有一取名逸

25、闻,著名文学家欧阳修素不重佛,就给其一子取命僧哥,有人问他:“公素不重佛,安用此名?”欧阳修回答说:“小儿要易长育,往往以贱物为名,如狗、羊、马、牛之类,僧哥之名,亦此意耳。”此俗来源于一段迷信传说:每个人的名字都压在“阎王爷”那里,它想叫谁死,就按名拿人。为了迷惑“阎王爷”,故意不取人的名字,使其在“人簿”中找不到,拿不住就能长大成人。这也算是人要胜天的一种办法。但这种取名法只限奶名,若取学名,则依照以下三例。二、按字排辈。宗法伦理始终贯串漫长的封建社会过程中,而与宗法社会观念相吻合的命名方式也于汉代应运而生,影响至今。例如家族早就确定每一辈份命名必须使用的偏旁或文字,前者称局部范字,后者称

26、完全范字。局部范字现较少人使用,一般都采用完全范字。范字就其使用范围而言,又有家族范字和家庭范字之分。一般是儿子们用家族范字,日后要按辈份登录于族谱,而女儿们则用家庭范字。如有的宗族按福、禄、寿、禧、吉、星、高、照、富、贵、康、宁等吉语祥字,按辈排列,看名字即知此人为家族中的“福”字辈、“禄”字辈或“寿”字辈。以前人们给孩子取名还忌与宗族和近亲长辈重名重字,否则就会被人们谴责为“不恭”、“不孝”。现在人们取名,虽不拘于许多戒规了,但与长辈重名重字仍是一忌。三、寓有深意。字音响亮,充满褒义,气魄宏大,呼叫顺口,是人们取名一个主要意向。如富、贵、吉、祥、玉、辉、丁等寓意兴旺发达的字眼,常为人所用。

27、取名用字还推崇一些高尚雅致的字,或者来源于古代经典著作中的字词和典故,以此寓含着长辈对子女成材的殷切期望。也有以记事、记人取名,以作为父辈生命历程的一个纪念。由于个人是作为社会的组成部分而存在的,因此这类取名法就受到其所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的制约。例如新中国成立至文革期间,取名“卫东”、“新民”、“跃进”的大有人在。四、避免歧意。人们给孩子取名不仅追求字义好,而且特别注意避免与其他字义不佳的字词同音或近音,以免造成名字的谐音,呼叫时形成歧意,把名字变成“绰号”。例如:名为“秦富”的,就与“情妇”谐音;名为“史贵”的,就与“死鬼”谐音;名为“曾怀丹”的,就与“真坏蛋”谐音。如果不避开这些谐音

28、,就会造成许多尴尬和误会。生育礼俗求子诞生礼仪的主角是母亲和婴儿。就母亲而言,早生贵子的祈求和祝福早已洋溢于婚礼之中,与诞生礼仪有关的习俗自婚嫁之日即已开始,新娘子嫁人时,家人回的“轿前盘”中就有五谷种子和生姜,寓有日后繁衍旺盛之意。旧时,女子婚后常由年长女眷带领前往寺庙参拜神佛,希冀早赐子嗣。求神赐子不拘时日,但要虔诚恭敬。众神之中,掌管生子的神是“注生娘娘”,又称“送子娘娘”,旧时城隍庙都有配祀。神像安详端坐,怀抱娃娃。求子的妇女摆上香果供品,拈香跪拜祷告,请求注生娘娘赐子。然后掷“信杯”,若是“吉卦”,表示注生娘娘已愿赐子与她,即将事先准备好的小衣裳给注生娘娘怀中的娃娃穿上,然后再拜,据

29、说无不灵验这当然是迷信。得子后,还要来拜谢,奉之以油饭、鸡、酒。除了向注生娘娘求子外,人们还可向各路神佛求子,如天公、土地公、观音、保生大帝、妈祖等,都是膜拜求子的对象,尽管他们司掌的专业有所不同。正月还有集体求子的风俗,那便是本书第一章提及的正月十五月圆之夜乞花活动。华灯初上时,平时难得露脸的小媳妇们,穿上新衣,打扮得花枝招展,由家中姑嫂陪同到寺庙观灯。人家观灯,都是举头欣赏,她们却在一盏盏花灯下挤来钻去。顽皮的孩子们会喊道:“钻灯脚,生男芭(男性生殖器,此处代男孩)!钻灯脚,生男芭!”观者听了大笑,姑嫂听了大喜。喊的人越多,小媳妇和姑嫂们不仅不会认为是非分调戏,反而会越高兴;没人喊,反觉败

30、兴。因为方言“灯”与“丁”谐音,世俗认为钻灯脚就能添丁。心中的愿望经由他人之口喊出,便具有了祝贺和代向灯神求子的意义,那是求之不得的大吉大喜,于是姑嫂簇拥着脸红心跳的小媳妇再往别处花灯脚下钻去。当夜,宫庙的走马灯的灯罩上还会预先装有许多纸剪的白花和红花,随着灯的旋转飘落下来。求子媳妇或其家眷在灯下等待花飘落下来,捡起后用衣角兜住跑回小夫妇卧室,置放在床头。据说这些灯花为注生娘娘所赐,捡到白花的将生男孩,捡到红花的则生女孩。 妊娠婚后妇女怀孕俗称有喜,也叫“病子”、“有身”或“官身命”。期间有诸多禁忌,凡事须小心。当妇女一旦怀胎后,便有胎神相随存在了,胎神可得罪不得,否则,对胎儿将造成损害。人们

31、为了胎儿不受胎神的损害,便采取了一系列的安抚镇制胎神的办法。人们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认为中方戊巳土最为庄重朴实,并能制、能生、能助万物,所以就想象出以“土”来镇“胎神”。由此,在怀上身孕的妇女眠床下安放一块“土结”(建筑用的土制坯块),以稳住胎神,保护胎儿。怀孕期间,孕妇若有不适,疑为胎神作乱,据传若以“上梁谢土”所用的“五方镜”烧灰泡开水服用,能保平安。五方镜以青、赤、白、黑、黄五色纸,并贴上纸剪的剪刀、尺、镜,然后书写五方神名而做成。五方神名为东方甲乙青龙大神,南方丙丁朱雀大神,西方庚辛白虎大神,北方壬癸玄武大神,中方戊巳勾陈腾蛇大神。日常生活还有许多稳定胎神的习俗,“刀犯者形必伤

32、,泥犯者窍必塞,打击者色青黯,系缚者相拘挛”,形象地表明孕妇在妊娠期间举止行为不适当会造成胎儿身体残缺,所以孕妇不得动用剪刀、针线等一应什物,不得切割鱼肉,孕妇或他人更不能在卧室内外乱钉钉子,房中凡较重之物不能搬迁移位。说话不能高声,更不能说不吉利的话,孕妇要回避丧葬仪式,孕妇之间也不能接触,否则会造成“换胎”。为了更有效地保护胎儿,道家符咒在旧时更是比比皆是,符有安胎、保胎、催生三种。“孕不易,保胎更难”,在十月怀胎期间,人们抱着“宁信其有,不信其无”的心理,恪守习俗。同时也注意孕妇营养,多以鸡肉鱼肉、猪肝猪肾等补养身体,促使胎儿健壮,孕妇顺利分娩。诞生人类胎儿出生之际,也是母亲受苦之时。俗

33、话说:“不生不值钱,要生生命来交缠。”此言道出妇女在临盆分娩时生命攸关,切勿疏忽大意。娘家于孕妇临产前,通常要送鸡蛋、面线、鸡等物品到女婿家,此谓“催生”,祈望外孙降生顺遂,倾注着深厚的戚族情谊。孕妇安全分娩的当日或翌日,当父亲的要到外婆家“报生”。若是男孩,外婆家必备二斤米、二粒鸡蛋和二粒石卵;若是女孩则备二扎面线、二粒鸡蛋和二粒石卵,给报生者带回产妇的房中,置于衣柜顶上。界山南埔一带则不论男女,娘家都给女婿带回一条孩子用的双层被裙、二件衫仔。涂岭一带则在女儿分娩第三天,娘家给她“做月内”时,连被裙一起带上。古代中国为宗法社会,人们特别重视传宗接代。新生婴儿性别不同,对待他们的是两种不相同的

34、眼光。诗小雅斯干曰“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故后人称生男生女分别为“弄璋”和“弄瓦”。璋即圭璋,是一种宝玉,为春秋时大臣朝见王侯时所执,使男婴弄璋,是希望他长大后做官。瓦是古代妇女纺织时用的纺锤,让女婴弄瓦,有从小就培养她勤于纺织的寓意。孔子宣扬“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使得积淀在诞生仪礼中的男尊女卑的偏见越来越深。旧时生男,要马上到祖祠去燃放鞭炮,有的甚至鸣火铳,以示向祖先报喜。在家门口或庭院则摔“土结”(一种建筑用的泥土坯块),意在祈求日后幼儿好养育,长大有气魄。生女则没有如此热烈气氛,甚至所送礼品也有差别,亲友一般仅送鸡蛋,不送

35、面线,以免有连续不断生女之嫌。如今时代不同了,生男生女一个样,实行计划生育后,人们的传统观念大为改变,生女的也放鞭炮、送线面。婴儿出生后的一个月内,产妇的卧房严禁接近丧事之人或有丧之人进入,生疏之人也慎让进入,以避产妇血气之灾,亦免给误入者带来晦气,而进入产妇卧房的人因带有血气也不能进入有丧之家。现在婴儿基本上都在医院出生,也就没有旧时那样繁杂的陈规陋习,但陪产妇分娩的人仍有避忌。所生的若是男婴,主人在第三天(有的村庄为第五天)要挨家挨户“分饭”,这种饭是加上鱼、肉、菜等煮成的“咸饭”。被分到饭的人家须以两粒鸡蛋返以“压碗”,并道恭喜。此日还有个习俗称“缚手”,先给婴儿洗澡换衫,再用红纱绳把两

36、袖口缚住,人们认为:“缚了手,日后才勿贱手。”意思是不会好动,随便乱摸乱拿东西,祈望孩子健康茁壮成长。涂岭一带是给孩子做“四月日”时,才进行“缚手”。做 月 内婴儿诞生的第一个月是产妇的调养期,俗称“做月内”,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也有产妇做两个月的。婴儿出生半个月内又有“做半月”之俗,一般来说前半个月送一些清淡营养的三餐食品,后半个月送较有滋补的补品,让产妇调养身体。娘家要在孩子出生第三天起,备办“月内包”给产妇“做月内”。月内包有蛏干、目鱼、芡实、莲子、红枣、豆乳皮、红菇、蚝干等数包,生男的包数为偶数,生女的包数为奇数。境内也盛行将活鸡送到女婿家。产妇的姐妹、女伴,男方家的亲戚朋友闻讯后,也会

37、来“送庚”。有的送“月内包”,有的送瘦肉,有的送米粉面线和鸡蛋,有的送红包,有的送鸡。这些都是平常交往中礼尚往来的亲戚朋友,赠送物品都是根据交情和意愿而行。在“月内”的产妇忌风、冷水,食物应以干饭、猪肉、鸡肉、鸡蛋为主,早饭前吃“五味汤”,配干饭的汤要加姜油。旧时做月内时,产妇的床头巷要装神龛奉祀“王母娘娘”、“七娘妈”、“床姆”等妇幼保护神,左右贴上“此谓民父母,能保我子孙”等对联,在出生三日、七日、十四日时均要敬祀,特别是生男孩时更要如此,祈求神灵庇佑平安长大成人。婴儿若出现异常,则烧香祷告王母娘娘、七娘妈或“床姆”保佑,同时采取相应的办法求得“制止”。如婴儿脸呈黄色或脚手不适时,就在产妇

38、的床底下放置一碗水配以相应物,婴儿的异常便会随着相应物的浸水而消失;婴儿如果在月内日夜啼哭不止,在床梁前挂“爱哭帕”,婴孩便不会再哭闹,“爱哭帕”用两层纸中间夹一纸剪的红孩儿做成。现时医学日益发达,人们育婴都讲究哺乳等方面的清洁卫生,有不良症状都找医生就诊医治,保证婴儿安康,逐渐抛弃配以相应物和请符驱邪的迷信陋俗。满月婴儿出生一个月要举行“满月”仪式。满月又称出月,所择日子是在满一个月的前一两天,男孩为单日,女孩为双日,这样做据说是将来男孩心肠会软而女孩的心肠不会硬。这天家内的女人都要头插黄花,以示喜气。满月时,产妇的娘家要送婴儿衣服、被仔、背巾、摇篮、蚊帐等。另有避邪的金银饰品,如长寿锁和银

39、镯,旨在让小孩能无病无灾、长命百岁。若是头胎,则要宴请亲戚朋友,还要赠送亲友邻居印有大红双喜的“满月包”或“龟”。龟是一种面粉制的甜粿,顾名思义其状如龟,“龟壳”隆起,中间还有一条长形裂纹;旧时满月包的形状因生男或生女而有别,男的为“8”字形,女的为“心”字形,现在均做成圆形的了。当日还要给来送庚者、亲友和邻居分发红鸡蛋或满月包(有的乡村两者都分),各乡村分发的数量不一,一般以一双为基数,有的乡村是一双,有的乡村是两双,有的乡村则三双,亲戚至友、送庚者分得较多,邻里的数量相对较少。做“满月”当天,产妇必须“绞面”(刮脸毛),头发插着黄花,梳妆打扮,向亲友表示坐月子已经结束,产期的晦气随之消失,

40、可以出外串门、劳动。这一天要还祀神祭祖。最隆重的是为婴儿举行“剃头”仪式。首先置洗头温水一盆,盆中放有菖蒲、牡荆等端午节煮午时水所用的草叶和12粒鸡蛋、12枚钱币(若逢闰月其数各为13)。盆边置葱数棵、镜子一面,葱谓聪,镜谓明,合谓“聪明”。剃头时由母亲或祖母动手,先从温水中拿出一粒鸡蛋,在婴儿头上滚一圈,边滚边念吉祥语:“鸡蛋滚落面,有的吃,有的穿,小弟仔来一大阵。”剃头后凡曾进入产房者均要在剃头盆温水中洗手,以示从此之后就无任何禁忌了。随后让家中的小孩和邻居的孩童入盆洗手,并捞鸡蛋食用,据说这样做婴儿长大后会与孩子们和睦相处,不会吵架。剃头洗手毕,把洗头水泼在门前地上,认真察看钱币正反面字

41、样。钱币正面为“某某通宝”,谓之“字”,反面为“万”。如果有八个钱币正面向上,就说婴儿好“八字”。接着由一位婶姆用背巾把婴儿背上,一手拿一把有裂缝的雨伞,一手执一根裂尾的竹杖,从家大门出来绕房屋走一圈,边走边用竹杖不停地敲着地面,喊道:“老鹞(老鹰)哦大门出,后门入,不怕电不怕闪。”认为此举会使婴儿长大后有胆量,俗称“叫喊练胆”。从满月这一天开始,婴儿就可以睡摇篮了。界山南埔等地的一些乡村,外婆家会送摇篮过来。长辈们对襁褓中的婴儿细心抚养,希盼平安长大。民间流传的育婴谣充分反映了长辈们的良好愿望。如安抚婴儿入眠时,母亲的摇篮曲是:“捂捂睏,干仔(孩子)乖乖睏(睡),一暝(夜)大一寸。捂捂摇,狗

42、仔勿吠叫,一暝大一尺。”如给婴儿洗澡时,母亲边洗边念:“洗脸洗目眉,愈洗愈成材。洗身洗脚仓(屁股),一暝睏到光。”四 月 日婴儿出生满四个月这一天,要做称为“淋黑”的仪式。外婆家还要备办小孩的衣服,以及米香(爆米花)、饼干、大豆、麦粒等食物,送到婴儿家。淋黑仪式要在厅堂中的桌子上平放一个大筛子,筛子中央置一小石臼,石臼上横放一根扁担,让婴儿坐在扁担上。把12个饼干用针线串联(逢闰年则挂13个),挂在婴儿胸前。男婴脸朝厅内,女婴则脸朝外,头披一黑巾,接着将满竹管的黑豆、白豆、小麦、大麦及米香的混合物往婴儿头上倒,像雨淋似地从头上掉落到筛子里,边倒边念吉祥语:“淋黑淋豆,吃搁老啊老,淋黑淋麦,吃搁

43、头毛嘴须白。”接着抱婴儿“钻桌脚”,意为此后不怕响雷闪电。举行“淋黑”仪式一般无须宴请亲人,但要向邻居分送一竹管的米香和饼干。此日还要举行坐“椅轿”仪式,椅轿是一种流行于闽南地区的用竹子制作的座椅,正放为坐凳,侧放是一张带有围护装置的童椅,可供婴儿或端坐或站立其中。涂岭等地的一些乡村椅轿也为外婆家所送。首先将婴儿安放在椅轿内举行“开荤”仪式。拿一丁点熟虾、熟虾姑及肉、蛋等食物喂婴儿。相传吃虾会聪明,吃虾姑会精于算帐,但不能喂食蟳肉,据说婴儿吃蟳肉长大后若与人吵架,会像蟳一样咬人。有的还用香菇给婴儿擦嘴,称为“香嘴”,使孩子长大后能说会道,不讲粗言野语。度坐婴儿周岁的时候,是自婴儿出生后最为隆重

44、的一个喜庆日子,此日要举行“度坐”仪式。民间常有“抓周”仪俗,抓周又称抓龟。用一个大竹盘或大木盆,内装红面包一双、红蛋一对,以及书本、剪刀、尺子、算盘各一,此外还有其它文具、玩具、乐器和化装品之类,然后放置在婴儿面前,让婴儿伸手拿,看其先抓着什么。宾主围观,以婴儿抓着之物预测孩子未来的爱好、志向和前途,如先拿书本,则预示将来会读书,先拿算盘则预示日后会经商等。这样的预测虽然毫无根据,但却反映了长辈们望子成龙的美好愿望。外婆家还要为婴儿送来四季穿用的衣裤、袜子、鞋帽、童被、布料之类物品,以及八卦项链、长命锁链、手镯脚环等金银饰品,其中缀绣的“度坐裘”(披风)和虎头图案的虎耳帽、虎仔鞋,颇有特色,

45、寓有避邪,吉庆、长寿之意。婴儿家则必须准备筵席招待外婆家客人及亲朋好友,叫做“周睟”,旧时筵席丰俭与否视其所生婴儿性别而定,是男的丰盛而隆重,女的则一切从简。当日还要向邻居乡亲分送“度坐包”。做过度坐以后,婴儿出生后一周年内有关礼仪即告结束。产妇在男孩出生后的第一次送节时,要办四个盘送到娘家,四个盘分别是猪脚、面线、包子和鞭炮。从此以后每逢端午、中秋和年兜,都必须按习俗送节。山腰、前黄一带人家每年八月十五祭神时,还要为男孩加一份“小分”祭品,直至男孩十六岁做“大分”为止。命名孩子出生以后,就要给孩子命名,当地人谓之“贺名”。人之所以要命名,据东汉著名学者许慎的说文解字说:“名,自命也,从口从夕

46、。夕者,冥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命。”命名的习俗在中华民族历史的长河里,已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化。在古代为孩子取名属于礼仪的一部分,婴儿诞生后三个月,就要为其命名。古代每一个人的名字都比较复杂,不仅有奶名,还有大名(又称学名、正名、书名);有的人还有字、号,而且字、号还不止一个。如今命名时间并没有严格的规定,一般出生后只取乳名(或称奶名),报户口或上学之前才取定正名。如今有字、有号的极少。乳名是人们小时候的非正式名字,其取名时间大多早于正式名字,也有的同时取定。乳名为昵称,年长后即不用,只让家里人或亲戚呼唤,外人及晚辈均不称呼,以示尊重。名字虽然是人的代号,但它伴人一生,甚至更长。所以人们给孩子取名都

47、很慎重、认真,包含着对孩子一生的希望。若是家庭自己为子女取名,多以父亲或祖父的意见为主。若因自己文化程度不高,或要进一步慎重其事,就请深通文墨的先生取名,请德高望重的长辈命名,请衔高位显的长官赐名。当地人在给孩子取名上有四个特点:一、以贱庇佑。为了易养育、保平安,人们有意给孩子取个轻贱的奶名,民间常见的如牛仔、狗娃、猪娃、狗蛋、臭娃等等。宋代有一取名逸闻,著名文学家欧阳修素不重佛,就给其一子取命僧哥,有人问他:“公素不重佛,安用此名?”欧阳修回答说:“小儿要易长育,往往以贱物为名,如狗、羊、马、牛之类,僧哥之名,亦此意耳。”此俗来源于一段迷信传说:每个人的名字都压在“阎王爷”那里,它想叫谁死,

48、就按名拿人。为了迷惑“阎王爷”,故意不取人的名字,使其在“人簿”中找不到,拿不住就能长大成人。这也算是人要胜天的一种办法。但这种取名法只限奶名,若取学名,则依照以下三例。二、按字排辈。宗法伦理始终贯串漫长的封建社会过程中,而与宗法社会观念相吻合的命名方式也于汉代应运而生,影响至今。例如家族早就确定每一辈份命名必须使用的偏旁或文字,前者称局部范字,后者称完全范字。局部范字现较少人使用,一般都采用完全范字。范字就其使用范围而言,又有家族范字和家庭范字之分。一般是儿子们用家族范字,日后要按辈份登录于族谱,而女儿们则用家庭范字。如有的宗族按福、禄、寿、禧、吉、星、高、照、富、贵、康、宁等吉语祥字,按辈排列,看名字即知此人为家族中的“福”字辈、“禄”字辈或“寿”字辈。以前人们给孩子取名还忌与宗族和近亲长辈重名重字,否则就会被人们谴责为“不恭”、“不孝”。现在人们取名,虽不拘于许多戒规了,但与长辈重名重字仍是一忌。三、寓有深意。字音响亮,充满褒义,气魄宏大,呼叫顺口,是人们取名一个主要意向。如富、贵、吉、祥、玉、辉、丁等寓意兴旺发达的字眼,常为人所用。取名用字还推崇一些高尚雅致的字,或者来源于古代经典著作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