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此文档仅供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1、北京人:北京猿人于1927年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洞穴中被发现,距今约70万年,是我国目前发现的遗存最丰富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北京人体质特点,一方面,已具备人的性质,另一方面,还保留着某些猿的特征,所以又称之为猿人。通过比较北京人的体制特征,可以说明我国及邻近地区远古人类发展的连续性。另外北京人已学会制作比较粗糙的石器,属于旧石器时代的初级阶段。他们已经开始使用火,还能保留火种。北京人的文化遗物非常丰富,是我们了解远古社会历史的一个重要依据。2、山顶洞人:山顶洞人是1933年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山顶洞发现的距今约1.8万年,是旧石器时代
2、晚期文化的重要代表。山顶洞人基本消除了猿的特征,与现代人基本上相同,已会磨制石器,骨针和装饰品的制作水平也很高,并且掌握了人工钻木取火,渔猎和采集是山顶洞人主要的经济生活活动。山顶洞人已经开始进入了原始氏族公社的萌芽时期。山顶洞人文化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最完整的一个文化,为我们研究这一时期的人类社会提供了丰富翔实的资料。3、良渚文化:良渚文化因浙江余杭良渚遗址得名,主要分布在太湖地区,距今约4000年到5300年。良渚文化的玉器制作在同一文明进程的原始文化中,表现出突出的特色。良渚文化中的居民以农耕生产为主要营生手段,主要作物是水稻。它是长江下游古代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国和东方早期文明的主要
3、代表之一。4、仰韶文化:距今约50006000年,中国新石器时代一种文化,于1921年因在河南渑池县仰韶村发现而得名,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上游地区的陕西、河南、山西、甘肃等省。生产工具以较发达的磨制石器为主,有较发达的农业,作物为粟和黍。饲养家禽主要是猪,并有狗。也从事狩猎、捕鱼和采集。制作陶器时,红陶器上常有彩绘的几何形图案或动物形花纹,是仰韶文化的最明显的特征,故也称彩陶文化。5、氏族公社:它是继原始群之后出现的以血缘为纽带的人类共同体,是原始社会的高级阶段。氏族公社的历史可分为两个阶段: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母系氏族公社始于氏族的产生,终于父系氏族公社的确立,大体相当于考古学的旧石器时
4、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公社是氏族社会的主要阶段。6、禅让:传说古代实行的举荐贤能之人为首领继承人的一种制度。据文献记载:有尧举舜、舜举禹、禹举皋陶,皋陶死禹又举益等历史故事。讲述他们登上部落首领位置后,选贤与能,把贤能者举荐为自己的继承人,并在生前就让他辅佐自己处理政务,死后便让他正式登上首领的位置。7、河姆渡文化:它是中国长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文化。因1973年发现于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而得名,分早晚两个发展阶段,它的年代为公元前5000前3500年。该文化种植和饲养经济比较发达,骨器制作比较进步。在河姆渡遗址中出土籼稻遗存,是世界上较早的人工栽培水稻,这对于研究中国水稻栽培的起源及在世界
5、稻作农业史上的地位,具有重大意义。河姆渡文化最具特色的是一种载桩架板高于地面的干栏式建筑,另外,在遗址中发现的水井遗址,是中国目前所知最早的水井遗址。8、红山文化:是距今五六千年间一个在燕山以北、大麦河与辽河上游流域活动的部落集团创造的农业文化。因最早发现于内蒙古赤峰红山后遗址而得名。“女神庙”,祭坛,“积石家”的发现,充分展示了我国北方地区史前文化的最高成就,把中华文明起源史的研究,从四千年前提早到五千年前,把中华古国的研究,以黄河流域扩大到西辽河流域。同时也规定和影响了中华礼制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基本格局,在中华文明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9、二里头文化,二里头文化是以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
6、命名的考古学文化。二里头文化的年代,大体上介于河南龙山文化与郑州二里岗早商文化之间。主要分布于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由于两地遗存地文化面貌有一些差异,前者是以二里头遗址为代表的“二里头类型”,后者被称为“东下冯类型”。狭义的二里头文化应指二里头第一、二期遗存。部分学者则认为郑州商城是亳都,二里头遗址应是夏都,所以它的四期遗存均为夏代遗物。二里头文化以及其他相关考古 遗址的发现和研究,不仅使夏王朝的政治中心所在地明确起来,还确立了它的起始和终止年代。至此可以说,夏王朝的信史地位不可动摇。10、少康中兴:少康是夏王朝中有作为的一位君王,他是夏王朝第六世君王,为夏后相之子,相妻有仍氏之女后缗所生。由于
7、其生活的时代正当寒浞攻东夏后相,夏朝乱政之时,所以少康生长于有仍氏。长大后当了有仍氏的牧正,管理畜牧。后为寒浞及其子浇所迫,又逃到有虞氏,当了庖正。在有虞氏和夏族旧部靡的帮助下,少康终于攻灭了寒浞和其子浇,恢复了夏朝统治。经过这一场动荡之后,夏王朝的统治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并有蒸蒸日上的气象。这一段历史被称作“少康中兴”。11、鸣条之战:商汤灭夏之战役。夏朝末年,夏王 桀 生性暴虐,嗜酒好声色,即位后“不务德,而武伤百姓,百姓弗堪”。伐有施氏,得美女妹喜,甚得宠。聚敛百姓资财,建倾宫,修瑶台。民不堪其苦。拒谏而珠杀大臣,任意伐灭诸侯,诸侯多判夏。商汤在伊尹的帮助下,先后珠灭韦、顾、昆吾三个忠于桀
8、的诸侯后,遂出兵伐夏桀。夏商两军在鸣条会战前商汤举行誓师,誓词即尚书中的汤誓。交战后夏军即溃,桀败逃,至南巢被擒流放而死。夏王朝遂被灭亡。 12、盘庚迁殷:商王朝一个比较重大的事件,它是前后商的分水岭。长期以来,商人一直是居无定所,频繁迁都。从汤到盘庚,商人五次迁都,盘庚之时,商人已定都于奄,盘庚乃迁都于殷,迁殷后直至商灭亡不再迁都。以后的200余年,商朝的发展比较稳定,所以商朝又称作殷商,或者殷朝。至于盘庚迁殷的原因可以说是众说纷纭,大致有:去奢行简、躲避水患、定居农耕、肥力衰减、阶级斗争、王位争夺等原因。“盘庚迁殷”是商朝历史的重大转折点,不但结束了“不常厥居”的动荡岁月,而且复兴了“殷商
9、”。 13、武丁中兴:武丁是第二十三位商王,在位59年,死后被尊为高宗。即位前,曾生活在民间,比较了解社会下层的情况。即位后,注意节俭,不敢荒废政事。任用了一批贤人,提拔傅说为相,对内修政行德,对外对四周进行了一系列的战争,并取得了胜利。武丁时期的商朝,地里版图和政治影响空前强大。此时的商朝达到了鼎盛,史称“武丁中兴”。之后,商王朝逐渐衰落下来。 14、古公亶父:周族的杰出人物,受到国人的爱戴,后世尊之为“大王”。由于受到戎族的逼迫,在他的带领下翻过梁山,渡过漆水,来到岐山之下。周人在这里定居下来,开垦农田,建立家室,修筑城郭,完全摆脱了戎狄习俗的影响,经济生活进步很快。同时还设立五官有司,治
10、理人民,周族开始向建立国家过渡。 15、牧野之战:周灭夏之战役。周文王死后,武王做灭商准备,曾率师东观兵于孟津,诸侯不约而至孟津相会助周王者八百。武王以时机尚未成熟,率师还周。两年后,纣王残暴更甚,内部矛盾更加剧烈。武王率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渡孟津伐纣,诸侯会集,庸、蜀、羌、微、卢、彭、濮等方国亦出兵助周。次年初,到达商郊牧野。商纣发大兵拒武王,但商士率皆无战心,大军阵前倒戈。商军溃败,纣见大势已去,登上鹿台,自焚而死。武王率兵入商都,商朝灭亡。 16、工商食官:西周官营手工业制度。指当时的手工业者和商贾都是官府管的奴仆,他们必须按照官府的规定和要求从事生产和贸易。在这种制
11、度下,周王室和诸侯都有官府管理的各种手工业作坊,属司空管辖。这些手工业作坊的各类生产者称为百工,他们既是具有一定技艺水平的工匠,又是从事手工业生产的管理者。 17、共和行政:“共和行政”是西周史上一个奇特而又重要的时期。至厉王时,他任用荣夷公专利,卫巫“监谤”,至公元前841年,国人发动暴动,反对厉王。厉王逃到彘,朝政由召公和周公等代行王政(古本竹书纪年说由共伯和一人主政),史称“共和行政”。这一年,是中国历史上确切纪年的开始。这种由大夫代行王政的共和局面,前后持续了14年之久,厉王死于彘,宣王继位,“共和行政”的时期结束。 18、金文:金文即铸造在或刻凿在铜器上的铭文,人们往往以青铜礼器中的
12、钟鼎来概括整个青铜器,所以也被称为“钟鼎文”。青铜器有铭文始于商代中期,商代青铜器铭文一般字较少,铭文多为铸成,自春秋时期起有刻成的,字体亦随着时代变迁而有变化。对于认识商周,特别是西周的历史与文字,金文是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19、 殷墟:殷墟是我国奴隶社会商朝后期的都城遗址,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区西北小屯村一带,距今已有三千三百多年历史。因其出土大量的甲骨文和青铜器而驰名中外。自盘庚迁都于此至帝辛亡国,商以此为都。1928年10月,董作宾主持了试掘,同年12月,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成立考古组,负责殷墟的发掘工作,先后主持工作的有董作宾、李济、梁思永、郭宝钧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迅速
13、恢复殷墟的发掘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殷墟发掘,是中国考古事业中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考古发掘。该处丰富的出土文物为商史研究中的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实证资料,引起国内外的重视,1961年经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三星堆文化:三星堆文化是四川境内迄今发现的范围最大,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古文化、古城、古国遗址,位于四川省广汉市城西南兴镇。其年代上限距今5000年,下限约2800年,延续时间达2000年之久。遗址最早在1929年就曾发现大批精美玉石器,在1986年发掘的两座大型祭祀坑,出土了1000多件美妙绝伦的珍贵文物,引起了世界轰动,是我国“七五”期间十大考古新发
14、现之一,三星堆被誉为“世界第九大奇迹”。三星堆文化共分四个大的文化期,说明了古蜀文化在距今3000多年 至4000多年前曾是一个非常繁荣的时期。 21、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遍分为风、雅、颂三部分。最初称诗,被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也称诗三百。 22、仪礼:仪礼是先秦典籍,共17篇,叙17种典礼。托名周公所作,一般以为它成书于春秋后期,可能经过孔子的改订,主要反映了周的社会风俗、国家关系、军队征战,典章制度等内容,而这些制度大体上都由西周延续到春秋,可以作为了解西周礼仪制的依据。 23、 郭店楚简,又称郭店楚墓竹简,是中国湖北省
15、纪山镇郭店一号楚墓内的楚简,1993年10月出土,是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发现最早的原装书。郭店楚简共804枚,其中有字的竹简有726枚,字数有13000余个,全部为先秦时代的儒家和道家典籍,共18篇。秦始皇在焚书坑儒中将大量先秦书籍焚毁,而郭店楚简则幸免于难,提供了很珍贵的历史资料。 24、四书五经: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的经典书籍。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 25、葵丘之盟:春秋时期的齐国是东方的大国,齐桓公在位时,任用管仲为相,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使得国势日渐强盛,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葵丘大会诸
16、侯,参加会盟的有鲁、宋、卫、郑、许、曹等国的国君,周天子也派了代表参加。会盟约定:成员国不计前嫌,言归于好,不乱筑河堤,不囤积粮食,不擅自封邑给 卿大夫而不报告天子。葵丘之盟以后,齐桓公作为盟主,挟周天子以令诸侯,开创了春秋时期霸主的线河。26、合纵连横:合纵连横称纵横,战国时期,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并立。战国中期,齐、秦两国最为强大,动西对峙,互相争取盟国,以图击败对方。其他五国也不甘示弱,与齐、秦两国时而对抗,时而联合。大国间冲突加剧,外交活动也更为频繁,出现了合纵和连横的斗争。合纵就是南北 纵列的国家联合起来,共同对付强国,阻止齐、秦两国兼并弱国;连横就是秦或齐拉拢一些国家,共
17、同进攻另外一些国家。27、长平之战:长平之战始于公元前260年,源于秦赵两国对韩的上党地区之争,战争历时三年。战争初期,由于赵将廉颇运用避战坚守的策略,秦军进攻年余未果。随后,秦国运用反间计,除去赵将廉颇,取而代之的是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为长平前线的最高军事统帅。而秦军则以战国时期著名的将领白起作为最高统帅,战争的走向发生了变化。此时,由于秦国的外交策略得当,没有国家对赵国施以援手,秦军则在秦王的鼓励下,一鼓作气击溃赵军,最终赵国投降,赵军四十余万人被秦军坑杀,从此国力不振,秦国则走上统一六国的道路。28、徐州相王:公元前342年,魏又进攻韩国,韩也求救于齐。齐又以田忌,田婴为将,孙膑为军师,
18、在马陵再次重创魏军,魏国精锐尽失,秦国趁机向魏国发动进攻,占领了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河西之地。魏国迭遭惨败,元气丧尽,面对咄咄逼人的秦国,不得不对中原各国转取友好政策。山东诸国惧怕强秦东来,接受了魏国的善意,公元前334年,魏慧王、齐魏王订立了同盟条约,史称“徐州相王”。29、礼崩乐坏:礼崩乐坏是对东周时期典章制度逐渐被废弃的一种形象描述。在春秋中后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导致在经济基础、上层建筑领域出现了与周礼要求不相融的局面,具体表现在势力强大的诸侯开始变王田为私田,变分封制为郡县制,政权不断下移,并纷纷制定自己的法律。这些都反映了奴隶社会正走向解体。主要表现有:经济上井田制逐步解体,出现了土地
19、所有制及相应的赋税制度,如鲁国对初税亩,齐国的相地而衰租等等。政治上一些强大的诸侯开始建立直属于君王的郡县制,不再对土地进行分封。各分封诸侯间征战不已,周天子无力阻止。各诸侯,卿大夫僭用礼乐的现象十分普遍。30、郑国渠:公元前246年秦王采纳韩国人郑国的建议,并由郑国主持兴建的大型灌溉渠,它西引泾水,东注洛水,长达300余里。郑国渠充分利用这一有利地形,在礼泉县东北的谷口开始修干渠,使干渠沿北面山脚向东伸展,很自然地把干渠分布在灌溉地区最高地带,不仅最大限度地控制灌溉面积,而且形成了全部自流灌溉系统,可灌田四万余顷。郑国渠的修建本来是其他诸侯国削弱秦的一项计策,但此以后秦国的关中地区变为沃野,
20、为秦的统一提供了物质上的保障。31、尚书:原称书,到汉代改称尚书,意为上代之书。这是我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它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尚书相传由孔子 编撰而成,但有些篇是后来儒家补充进去的。西汉初存28篇,因用汉代通行的文字隶书抄写,称今文尚书。另有相传在汉武帝时从孔子住宅壁中发现的古文尚书和东晋梅赜 所献的伪古代尚书。现在通行的十三经注疏 本尚书,就是今文尚书和伪古文尚书的和编本。32、“胡服骑射”:赵国地处北边,经常与林胡、楼烦、东胡等北方游牧民族接触。胡人在军事服饰方面有一些特别的长处。穿窄袖短袄,生活起居和狩猎作战都比较方便,作战时用骑兵、弓
21、箭、与中原的兵车、长矛相比,具有更大的灵活机动性。为了富国强兵,赵武灵王提出“着胡服”、“习骑射”的 主张。赵武灵王号令全国着胡服,习骑射,并带头穿着胡服去会见群臣。在赵武灵王的亲自教习下,国民的生产能力和军事能力大大提高,在与北方民族及中原诸侯的抗争中起了很大的作用。33、王莽:王莽字巨君,汉元帝皇后王政君之侄。幼年时生活俭朴,饱读诗书,结交贤士,声名远播。初始元年,王莽接受孺子婴禅让后称帝,改国号为新,改长安为常安。他仿照周朝的制度推行新政。屡次改变币制,更改官制与官名,削夺了刘氏贵族的权利,引发豪强的不满。由于他削王为候,不断挑起对匈奴和东北、西南各族的战争。赋役繁重,刑政苛暴。加之黄河
22、改道,天灾肆虐,各地农民纷起反抗。34、谶纬之学:谶纬之学,流行于中国两汉时期的一种学说。“谶”,即一种神秘的预言,假托神仙圣人预决吉凶,又分为符谶,图谶等;“纬”是相对于“经”而言的,以迷信方术,预言附会儒家经典。谶纬之学以阴阳五行学说和董仲舒“天人感应论”为依据,适应了当时封建统治者需要,故流行一时,在东汉被称为内学,尊为秘经。35、约法三章:公元前206年,刘邦进咸阳后,本想住在豪华的王宫里,但他的心腹樊哙和张良告诫他别这样做,免得失掉人心。为了取得民心,刘邦把关中各县父老,豪杰召集起来,郑重地向他们宣布道:“秦朝的严刑苛法,把众为害苦了,应该全部废除。现在我和众位约定,不论是谁,都要遵
23、守三条法律。这三条法律是:东人者要处死,伤人者要抵罪,盗窃者也要判罪!”36、灵渠:秦始皇统一北方六国之后,又于公元前211年对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地区的百越发动了大规模的军事征服活动,改善和保证交通补给成了这场战争的成败关键。秦始皇命令史禄劈山凿渠。史禄通过精确计算终于在兴安开凿了灵渠,奇迹般地把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连接了起来,使援兵和补给源源不断地运往前线,推动了战事的发展。37、张家山汉简:1983年底到1984年初,在湖北江陵张家山发掘三座西汉初年古墓时,出土了一批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随葬品及大量竹简。经整理后发现其中凡五百多枚是汉律竹简,涉及广泛,与睡虎地秦简存在大量相似之处。其他简的
24、内容还包括脉书、算术书等。张家山汉简的内容涉及西汉早期的律令、司法诉讼、医学、导引、数学、军事理论等方面。38、睡虎地秦简:睡虎地秦简,又称睡虎地秦墓竹简,是指在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墓中发现的大量竹简,这些竹简记录的很多秦朝时的法律制度,对研究秦朝法制具有极大价值。此外,睡虎地秦简对研究秦代管理少数民族官吏的职责规定,秦代兵制和秦代诉讼制度都具有很大的价值。39、巨鹿之战:秦二世二年,秦将章邯镇压陈胜、吴广起义之后,继败楚地反秦武装,东项梁、破邯郸,反秦武装赵王歇及张耳退保巨鹿,被秦将王离率20万人围困。赵将陈余率军数万屯于巨鹿北,因兵少不敢往救。楚怀王派宋玉为上将军,项羽、范增为将,率主力
25、5万救赵,同时,派刘邦西进攻秦。项羽愤杀宋玉,被楚怀王任命为上将军。项羽率领全部楚军渡过河水,下令全军破釜沉舟,每人携带三日口粮,以示决一死战之心。巨鹿之战,全歼了秦军主力30万人。这对最后推翻暴秦统治起了决定性作用。40、晁错:文景时期著名的政论家,他向文帝提出了削夺诸侯王、修改法令等主张,这都是当时急需解决的国家大事。在景帝即位之后,晁错升为内史,不久任御史大夫,成为举足轻重的国家大臣,很受景帝器重。他依旧主张削夺同姓诸侯王的封地,达到巩固中央集权的目的。景帝最终采纳了他的建议,并且要削夺吴王刘濞的封地。吴、楚等七国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借口,一起发动了大规模的叛乱,这就是历史上的吴楚七国
26、之乱。41、桑弘羊:西汉政治家。汉武帝时官至治粟都尉,领大司农。参与制订,推行盐、铁、酒官营专卖政策,设均输,平准官平抑物价,打击富商大贾势力,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他反对“和亲”,主张抗击匈奴。公元前110年,桑弘羊开始代理大农令,后来又正式升任大司农,主持全国的财政工作达22年之久。昭帝年幼即位,他任御史大夫,与霍光等共辅朝政。后因与霍光争权,被杀。42、赵过:汉武帝时任搜粟都尉。发明推广代田法,即在地上开沟培垄,作物种在沟内,在苗长出以后,将垄上的土培到苗的根部,最后沟变成垄,垄变成沟。次年垄沟轮换。这种方法,既便于管理,又可恢复地力。此外,赵过亦发明了耦犁和耧犁,有助于西汉农业的发展。4
27、3、轮台诏:汉武帝时连年征战,耗费了巨额钱财,其他的财政支出也相当惊人,土地兼并愈演愈烈,农民破产流亡乃至沦为奴婢的日益增多,农民起义,相继发生。晚年的汉武帝,深感统治政策有改弘易辙的必要。公元前189年,他下诏“陈既往之悔”,罢轮台之戍。此后减少了边事,减轻徭赋,重视农业,命赵过推行代田法,改进农具和耕作技术,以发展生产。这些转变果然收到一定的实效,社会逐步安定,封建测序逐渐恢复。44、合市:民族间由官方组织的定期的商业交换关系,叫做“合市”或“互市”。合市在西汉已出现,东汉时期,汉和匈奴之间,定期“合市”。每次合市,汉商以大量的铁器,丝织品和其他手工业品,交换匈奴的数以万计的牛马。汉和羌、
28、乌桓、鲜卑以及西南各族之间,也定期和市。合市这一交换形式在促进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方面,起了重大的作用,汉族的小商贩还载负货物,深入到少数民族地区,以商品换取民族地区的土特产,进行民族间的物资交流。45、五铢钱:中国古铜币。汉武帝元狩五年,“罢半两钱,行五铢钱”。钱形圆,有方孔,正面和背面都有外郭,外郭同文字一样高低,可保钱文不受磨损,钱重五铢,铸有篆字“五铢”二字。此后至700多年间,各代均有铸造,但形状大小不尽相同。唐高祖武德四年废五铢,改铢开元通宝,但五铢钱继续在民间流通,钱币界称该钱为“长寿钱”。46、尚书台:东汉中枢机关。秦代于少府内设尚书,有令、丞 。汉成帝时,初置“尚书”元5人
29、,开始分曹办事。东汉光武帝刘秀鉴于西汉末年大权旁落于贵戚大臣,所以竭力把权力集中于君主,凡机密之事全部交给尚书,以此制约三公。因而加重了尚书的职权,因尚书的官署在宫禁内而称为台阁,故有尚书台之称。尚书台权力重,但台官职位卑微,长官尚书令不过干石,尚在九卿之下,这样位卑权重,皆由皇帝亲任干练之士充任,便于控制,发挥效率。47、郡县制:春秋时期已有县、郡的设置。至战国末年,各国郡县的设立已很普遍。秦统一后郡县制逐遍行于全国,汉继秦制,比秦更为严整。县之下置有乡、亭、里。里是民户聚聚之处,犹如后世之村落。秦称郡之长官为守,汉景帝时改名太守,西汉是郡的军事平时似主要由郡尉主管。县之长官为令,长。郡县制
30、确立后,中英通过考课和监察以加强对地方政权的控制。秦汉的郡县制代替了周的分封制,也即从地方分权演进为干强枝弱的中央集权制,为后来地方行政体制奠定了坚固的基础。48、布衣将相:西汉初年的政治格局总体来说有一种平民化的倾向,首先西汉的建立者刘邦出身于平民,而跟随刘邦建立王朝的将领和大臣们,绝大多数也是出身低微。这种情况是对自春秋战国以来贵族政治的一种打破,开始动摇世卿世禄的局面,权臣的地位不再受到其身份的保护,有可能在瞬间失去,而对有才学的平民阶层向上层流动开辟了道路,而原本出身平民的大臣在制定政策的时候更能参考平民百姓的实际需求。清代学者赵翼将西汉初年的这种政治局面称为“汉初布衣将相之局”。49
31、、“算缗”、“告缗”:“算缗”、“告缗”都是汉武帝时期出台的打击商人的经济政策。其中“算缗”开始推行与汉武帝元狩四年,内容是商人,手工业者和高利贷者必须向政府申报资产。如果商人瞒报或虚报自已的财产,那么不仅要没收所有财产还要罚戍边一年。“告缗”在“算缗”实行的五年后开始推行,即汉武帝元鼎四年。内容是鼓励百姓相互告发身边没有按照“算缗”制度缴纳税钱、隐瞒财产的人,并按照规定将没收财产的一半奖励告发者。自此绝大多数的商人宣告破产,政府则收获了大量的财产,奴婢和私田。50、同姓王:西汉建立初期,一些在楚汉战争中有重大功绩的将领,被分封为诸侯王,他们都拥兵自重于一方,西汉建立时的疆城,实际上有一半上掌
32、握在异性的诸侯王手中,这种情况给中央的集权统治带来了威胁,所以在政权稳固后,刘邦开始着手翦灭这些异性诸侯王。同时刘邦认为秦朝的统治败亡的原因之一是因为缺乏同姓的诸侯王拱卫中央的统治,所以在 翦灭异姓诸侯王的同时,刘邦开始分封同姓诸侯王,共计九个诸侯王。非同姓不王的政策虽源于西汉,但之后的封建王朝都遵守了这一条政策。51、中朝:“中朝”是与丞相、御史大夫和九卿所组成的“外朝”相对而言的,“中朝”主要由皇帝身边亲近的人员所组成。汉武帝主持政务以后,不仅频繁地任免丞相,并将丞相分为左右两人。以削弱相权。另外就是“中朝”的出现,汉武帝注意从身份低微的平民中选拔人才,并担任皇帝身边的职位,名义上是侍奉皇
33、帝的日常事务,实际上参与了政策的制定。“中朝”经过发展壮大后,其作用明显超过了相权,成为皇帝身边重要的秘书机构。52、汉武帝:宣帝名刘询,汉武帝刘彻曾孙,出生数月,即逢刘据巫蛊事件。由于刘询幼年遭遇变故,长期生活在民间,因此对百姓的疾苦和吏治得失有所了解,这对他的施政有直接影响。霍光死后他开始亲政,他大力整顿吏治,强化皇帝权威。刘询在位期间,励精图治,任用贤能,贤相循吏辈出。53、西域都护:汉朝设立的西域最高行政军事长官。西域都护官秩二千石,相当内地郡守,其下设副校尉、丞、司马等属吏。西域都护的设置,保证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加强了民族间的团结和经济文化的交流,标志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同时,应其
34、在当地实行屯田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西域农业生产的发展。王莽时期 撤除,东汉或设或撤,安帝永初元年撤除。54、吕氏春秋:吕氏春秋又名吕笕,为战国末年秦相吕不韦集合众多门客共同编辑,完成于秦始皇八年。吕不韦组织其宾客各自著述所见所思,“集论”以为吕氏春秋,以为天地万物古今之事都充备其中。该书是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理论为基础,以名、法、墨、农、兵、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以封建大一统政治需要为宗旨,熔诸子百家之说于一炉的理论巨著。55、四民月令:四民是指士、农、工、商,此概念早于春秋时已出现。月令是一种文章体裁,四民月令,是后汉大尚书崔寔模仿古时月令所著的农业著作,成书于2世纪中期,叙述田庄
35、从正月直到十二月中的农业活动,对古时谷类,瓜菜的种植时令和裁种方法有所详述,亦有篇章介绍当时的纺绩,织染和酿造,制药等手工业。自西汉氾胜之书到后魏齐民要术的出现,中间相隔500多年,期间只有四民月令一部农业生产书籍,能反映当时的农业发展。56、巫蛊之祸:巫蛊之祸是汉武帝晚年发生的一场宫廷政变。传统迷信认为“巫蛊”之术可以害人。汉武帝晚年多病,疑其为左右人巫蛊所致。征和元年,丞相公孙贺用巫术诅咒,在驰道埋木偶人的事件被人告发,共孙贺父子后来死于狱中。次年,江充诬告太子宫中埋有木人,太子捕杀江充,武帝发兵追捕,太子也发兵抗拒。激战五日后,太子兵败逃泉鸩,皇后卫子夫随即自杀,后宫吏欲捕太子,太子自尽
36、,两皇孙亦死。这段历史被称为“巫蛊之祸”。57、“王与马,共天下”:是就东晋政权的实质而言的。东晋政策是以侨姓士族和吴姓士族为支柱建立的。东晋建立时,得到北方士族的代表人物王导等的支持。王导帮助司马睿争取到吴姓士族即江南地区土著士族的拥护。司马睿称帝,以王导为首的王氏族功劳最大,所以王导为丞相,以王导族兄王敦任镇东大将军,王氏土族执掌了大权,所以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58、六镇:北魏前期在都城平城以北边境,设置的六个军镇,自西而东为沃野、怀朔、武川、抚冥、柔玄、怀荒六镇。主要是为了防御来自北方柔然的侵扰,拱卫首都平城。北魏的前期中期,对六镇极为重视。北魏边镇置镇都大将及僚属,镇下置戍,镇兵
37、巡行防戍。六镇将领全由鲜卑贵族担任,戍防军人主要是鲜卑人。59、土断:土断是东晋,南朝整理户籍及调整地方行政区划的政策。目的是划定州、郡、县领域,居民按实际居住地编定户籍,故称土断。土断政策的中心内容是整理户籍,居民不分侨旧,一律在所居郡县编入正式户籍,取消对侨人的优待,以便政府统一对编户齐民的剥削。土断的结果使政府增加了收入和兵源。侨人则加入了负担调役的行列。从此由北人变成了南人,客观上加速了南北人民的融合。60、傅粉何郎:何郎指的是三国曹魏时的何宴,才华出众,容貌俊美,而且喜欢修饰打扮,面容细腻洁白,无与伦比。后人就把“傅粉何郎”作为一个典故,用来形容人面容白净漂亮,甚至也用来形容一些洁白
38、的物品。何晏是三国时期魏的著名玄学家,汉大将军何进之孙,为曹操所宠爱,少以才秀知名,好老庄言。曹爽秉政,何晏党附爽,后为司马懿所杀。61、齐民要术:齐民要术是中国北魏的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书,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专著之一。是中国现存的最早最完整的农书。书名中的“齐民”指平民百姓。“要术”指谋生方法。齐民要术大约成书于北魏末年,它系统总结了在此以前中国北方的农业科学技术,对中国古代农学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62、破六韩拔陵:破六韩拨陵是北魏末六镇起义首领。破六韩又作破六汉或破落汉,匈奴单于之后裔,原居沃野镇为镇民,北魏都落阳后,镇将兵士受鲜卑族和汉族大地主的排抑,身份低落。破六韩拨陵所领导
39、的六镇起义,是沦落的鲜卑人及被征服的各族人民,联合反对鲜贵族及汉世族大地主的压迫和剥削的斗争,有其进步的意义。63、宗主督护:北魏前期地方基层组织的一种形式。西晋末年以后,北方长期战乱,十六国时期,诸少数族政权频繁更迭,地方基层行政机构实际已不复存在,各地豪强地主聚族而居,纷纷以宗族乡党的形式,割据一方。武装自卫从事生产,维持生存。在宗主督护制下,各地宗主实际分割了国家大量的劳动力,构成了地方割据势力的基础。孝文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实行三长制,取代了宗主督护制。64、九品混通:九品混通是北魏前期实行的赋税制度。当时的正税一般为每户平均纳调帛二匹,絮二斤,丝一斤,粟二十石。但是按照北魏政府的 规
40、定,并不是简单的平均分担。而是由县令计赀定课,分为“三等九品”,三等指的是将赋税按等级送到不同的地区,而九品指的的就是赋税的等级。上三品的进入京师,中三品的进入别的州的重要粮仓,下三品的留在本州。这就是所谓的九品混通。65、洛阳伽蓝记:魏抚军府司马衒之撰,是一部记载城市佛教寺院的书,本书以记洛阳伽蓝为题,另及地里、政治、人物、风俗各个领域。除了部分的内容是取材于前人撰述外,余皆作者亲见亲闻之洛阳佛寺的景色及其有关掌故,真实、亲切、传神。洛阳伽蓝记和水经注、齐民要求是传世的北魏三大名著,是研究6世纪北朝城市经济地里罕有的史料。66、颜氏家训:颜氏家训是南北朝时期颜之推记述个人经历,思想、学识以告
41、诫子孙的著作。七卷,共二十篇。颜之推出身士族,深受儒家名教礼法影响,又信仰佛教。丹他博识有才辫,处事勤敏,所以在南北胡汉各个政权之下,先后都受宠任。该书包含不少有关南北朝社会、政治、文化的细致的观察和通达的议论。书中记载的许多情况,有很高的史料价值。67、部曲:部曲在汉代本是军队编制的名称,大将军营有五部,部下有曲。联称泛指某人统率下的军队。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和其后的军阀混战时,许多苦于战乱的农民都去请求武装的世族大姓保护,而世族大姓为聚众自保或出师作战,也需要充实武装力量,于是承袭了东汉以来私兵的传统,作战时是部曲,平时是佃客,既且耕且战的武装耕作者。68、“元嘉之治”:宋武帝刘裕死后,长子刘
42、义符即位,两年后,大臣徐羡之等杀刘义符,立刘裕三子刘义隆,史称宋文帝。宋文帝继续实行刘裕的治国方略,在东晋土断的基础上清理户籍,下令免除百姓欠政府的“通租宿债”,又实行劝学,兴农招贤的等一系列措施,使百姓得以休养生息,社会生产有所发展,经济文化日趋 繁荣,是东晋南北朝国力最为强盛的历史时期,史称“元嘉之治”。69、均田制:西晋末年,中国北方在长期战乱之后,户口迁徙,土地荒芜,国家赋税收入受到严重影响。为保证国家赋税来源,北魏孝文帝于太和九年颁布均田制并开始执行。均田制的基本内容主要有,规定每户应占有的土地数量,并严禁买卖,这种政策对豪强地主兼并土地起到了一定的限制作用,国家可以进行公开的授田,
43、将本来依附于豪强大族的农民和一些流民招来,开垦荒地,发展生产,有利于国家赋税的征收和徭役的征发。70、五刑:五刑有奴隶制五刑和封建制五刑之分。奴隶制五刑包括墨、劓、剕、宫、大辟。即墨刑在额头上刻字涂墨,劓刑割鼻子,剕刑坎脚,宫刑毁坏生殖器,大辟死刑,从夏代开始逐步确立,是一种野蛮的,不人道的,故意损伤受刑人肌体的刑罚。进入封建社会后,奴隶制肉刑开始逐渐被废除,封建五刑分别为笞、杖、徙、流、死,这标志着中国刑罚制度的重大进步。71、水经注:魏晋南北朝的地理学有很大的发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北魏郦道元所著的水经注。郦道元为水经作主,以水经所记水道为纲,补以支流小水一千多余,逐一探求源流,述其变迁
44、,详记其所经地区、山脉、城邑、关津的地理,历史状况,以及名胜古迹,是我国古代一部全面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72、三长制:魏孝文帝元宏改革时,为加强中央政府对人民的实行控制。于太和十年建立三长制,以取代宗主督护制。三长制规定,五家为邻,设一邻长;五邻为里,设一里长;五里为党,设一党长。实行后,国家直接的自耕农民大量增加,国家赋税收入相应增加,农民赋税负担也有所减轻。北魏后期社会经济明显地恢复和发展,与此有密切关系。北魏的三长制后来成为北齐、隋、唐时期乡里组织的基础。73、衣冠南渡:衣冠南渡又称永嘉南渡,指西晋末年中原地区战乱,周边少数族内徙建立割据政权,酿成永嘉之乱,中央朝廷受到威胁,晋建武年间
45、,晋元帝率中原汉族臣民南渡,史称“永嘉之乱”或者“衣冠南渡”,这是中原汉人第一次大规模南迁。“衣冠”,代表文明的意思,衣冠南渡即是中原文明南迁,晋朝首都迁至江东建康,自此史称东晋。74、“封锢山泽”:“封锢山泽”在字面上指的是将山林川泽禁锢起来,外人不得进入。山林川泽在东汉以前,都是归国家所有的,普通人民都可以进入其中,从事樵采捕捞,作为农业之外的副业,补助生活。到了东汉末年,已经开始有大的地主及官僚将这些山林川泽归为私有,但是数量上并不多。而在东晋和南朝时期,这种现象逐渐普遍化,大片的山林泽归为私人所有,不许劳动人民进入,造成了他们生活上的贫困,使社会矛盾开始尖锐。75、“混一戎华”:南北朝
46、时期,统一中国北方的鲜卑族拓跋部皇帝即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素怀大志,并不以鲜卑族是少数民族而自外于中原民族的大家庭。“廓定四表,混一戎华”,这个概念最早就是由他提出的,太武帝之所以能提出这样的口号,并巩固北魏的统治长达百多年,和他提倡各民族间的融合是分不开的,而且在他的统治内,所采取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政策,也都是围绕巩固这个多民族的统一而进行的。76、僧袛户:是北魏创立的寺院经济的重要形式。“僧袛”,意为“大众“。北魏太武帝灭佛之后,紧接着是一场更为狂热的佛教复兴运动。北魏的统治者利用佛教来巩固其统治,所以在北魏时期,寺院经济发展较为迅速,基本成为一种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其中有大批普通劳动者,充当寺
47、院的劳动力,成为寺院经济的一部分。77、广陵之役:公元219年曹操去世,在他统治之下的青州和徐州势力,想乘机发动政变。当时针对青、徐二州变乱的情况,有两种声音,一种主张不发丧,以曹操的名义攻打二州,平息叛乱。而另一个意见是主张安抚,反对进兵。最后曹丕采纳了后者。到了曹丕政权稳定以后,逐渐将二州的兵权收回。后来曹丕两次发动广陵战役,名义上是针对东吴的军队,但是两次都没有同吴军的主力交锋,实际上曹丕是借由攻打东吴为名,整肃青徐而州的豪强势力,达到消除叛乱的目的。78、淮南三叛:司马氏掌握大权,并排除异党,废掉魏帝曹芳,另立曹髦为帝,进一步扩大自已的势力,引起了诸多军事将领的不满,公元255年,大将
48、军丘俭和扬州刺史文钦在淮南起兵,反对司马氏,但是很快就被镇压下去。司马师死后,司马昭上台,在他掌握期间,又爆发了大将军诸葛诞的起兵叛乱,也被司马昭所评定。由于三人的起兵地点都在淮南,所以被统称为“淮南三叛”。79、单于台: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内迁,占据了广大的中原地区,同原有的汉人杂居,所以在少数民族的建立过程中,就要解决对湖人和汉人的统治问题。政治制度上,这些少数民族政权多采用了“胡汉分治”的政策,并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其中用于专门管理和统治其他少数民族的政治机构就叫做单于台,可见统治者对管理除汉族以外少数民族的重视。80、占山格:占山格为南朝刘宋政府准许私人有限占据山泽的规定。“格”特指法律条文。东晋以来,士族豪门兼并土地,占山护林,屡禁无效。刘宋大明七年,朝廷从羊希之议,废除壬辰之科,颁布此法,官僚贵族及百姓可按品秩高低占有山泽。占山格是政府首次在法律上承认山泽为私家占有,袁明南朝政府对大土地所有者之妥协。事实上,士族豪强多逾限占据山泽,占山格往往流为虚文。81、坞堡: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坞壁也称为坞堡或壁垒。多择既有山林险阻,又可进行农耕的宜守宜农之地设置。坞壁主要盛行于北方地区。十六国和北魏的统治者,往往按坞主的实力大小,分别给予官职,大小坞壁又成为各级地方政权机构的治所。北魏前期,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