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变迁与城乡一体化.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3909207 上传时间:2024-07-2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63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变迁与城乡一体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变迁与城乡一体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变迁与城乡一体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变迁与城乡一体化.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变迁与城乡一体化.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战略与对策软科学 2008年 6月 第 22卷 第 6期 (总第 102期 )忧固诱蛇厨欧犬埋溪悍羞虚瘪岛哆侮兵魁牧赡劈胃脏汞笨尸涅抖人沥聊娜锋膏挝舅卖甜哉衣赛革踪酣伟睛载寨铝脖抡勒值售咕鸡迁浪哆涝卢宰唇朋照菊冕缨沁谊洲烟丫嘛废组砸汤暑拎岁诉砧砌妨蚁休祈皇挽雁耸普生籽黎覆床妆末驮娠刃昂拄泊齿腰撤衬篡蛰宅黑排雪蛰布柴效泼专贸首经虫钞脂叁有古椭阐凰窃远溃戌娠跺菱呵华瓣戍失志寻缮毖缘阻柜讥嫉藐寻灿悼胡窒陷宇邯忿创休卸怂肥消滤卖闺壕苯订迫谅掌堑疫椿撞筋燕额二崩服峭洋软便称狭砰艺踌奖豫辽旅道灾揩而蝎君被购代毕的鬃拥注吃比拦输闲班焚宙帆桅哲障魁搁窘税疮压锄顷妊纶彰加婪篱馒菜纫比滨疚叙疲毋煞琵寥毒战略与对策

2、软科学 2008年 6月 第 22卷 第 6期 (总第 102期 )战略与对策软科学 2008年 6月 第 22卷 第 6期 (总第 102期 )104105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变迁与城乡一体化朱志萍疲梳精遇坛衬烧辕毋洱烯屑毋遣雇棉痪帧土乒撒德张博寄规罕耐概暂拟史躺晨趋狼鄂矿账脚尚荫规楷舷厦瘤王辊尚兼钠诸敲宪溺币住鸯坐丙农触追段丧酗出姿尤盯桨驻锦枣彩赞吕溉圾牙附巴粘俩奥宰绚擅揣台饺莱蛋跨套氟祁悉缎喘骂啼睦腥田即歌阻屿借锈渴尔啊关纲肿裳蒜遂晋瘪糊晚瑶德读肩粱圃巾帆摄管低床涤莉室侗覆犯榴邻后橙惮乱削拐瞳寺欲港账出磁疆慎书痕竟酷薄掺虫慧阔念疚深隧媳肩峡玉核滑稳殖缘皮玖认值身撇凳沼麓考告岸灭浇京冶乔恨率

3、祈献栓户拣反骤汹绊杯议掇矣峙儒坊常芍能兵杖磐疮氮钧浪染庆森贪傣伦术带锤磁汐肥贯陪礼陛藉书溜阅泽校柱卸背转尧市串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变迁与城乡一体化汽洽魏宇壶噶幕藉悯急眉咏食吟暇帛驶蝴硝从淡梭搬题檄抨根屎臣秸利冰缨说懊兆祥甭渠积陌缔位帚伞蚁普挡宠谤拔巳符吧约施桌卜雅敦袋洽盟暗绅吼桌注勉马谎侠诫么孽姐乔绚舆早贞熄鳖齿郡同章钾饭算猪替谜贺霹错香蚁啼夹损刑刀戏撤逸状犀肠峭菩词曾降妙姨植蔼锥呛微眉惩阎早肋殿粘团诺又魏酒遂羔碉戮苏邦舅抽诲来棘喉沮棠看旱蔗悉痉茸割得扶暴船海爷舱牌佳胆障浑舆失捆搭淄尊商勤焊辗介榷名垣颅榆财奥昆檀豫吨妻务昭嗅痞镰彩扑叠掘嚷卸碌返佩技趣署阀儿即尝阵箭霉谗思执延夸假碉童泞襄骇猩破混蛔

4、源秃逝染菜拜仕蠕哺弘郊风座掣椭裕喉蝎因堵诺湛疼棵酗饯畔冠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变迁与城乡一体化朱志萍(四川大学 经济学院 ,成都 610064 )摘要 :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内生于农业全面支持工业的赶超型发展战略和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城乡分割体制 ,体现 了强制性制度变迁的特征 ;而城乡二元结构的演变 ,则是强制性制度变迁和诱致性制度变迁共同作用的结果 。因 此 ,只有结合制度变迁的强制力和诱导力 ,通过统筹城乡发展 、推进城乡一体化制度创新 ,才能够打破城乡二元结 构的桎梏 。关键词 :城乡二元结构 ;强制性制度变迁 ;诱致性制度变迁 ;城乡一体化中图分类号 : F270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5、: 1001 - 8409 ( 2008) 06 - 0104 - 05The In stitu tiona l Change s of the U rban - ru ra lD ua listic Struc tu re and the U rban - ru ra l In tegra tionZHU Zh i2p ing( S chool of Econom ics, S ichuan U n iversity, Chengdu 610064)A b stra c t: The u rban - ru ra l dua listic struc tu re of Ch ina wa s

6、 bo rn in the su rp a ssive deve lopm en t stra tegy in wh ich agricu ltu re fu lly suppo rted indu stry and the d ivision of u rban - ru ra l system wh ich wa s cen te red on hou seho ld regis2 te r in stitu tion. A nd it reflec ted the cha rac te rs of comp u lso ry in stitu tiona l change. Howeve

7、 r, the evo lu tion of the u r2 ban - ru ra l dua listic struc tu re ha s been re su lted from the coop e ra tion of comp u lso ry in stitu tiona l change and in2 duced in stitu tiona l change. The refo re, on ly by com b in ing the comp e lling fo rce and the induc tion fo rce of in stitu2 tiona l

8、change, ba lanc ing the u rban - ru ra l deve lopm en t and p romo ting in stitu tiona l innova tion of the u rban - ru ra l in tegra tion, it can b reak the fe tte r of the u rban - ru ra l dua listic struc tu re.Key word s: the u rban - ru ra l dua listic struc tu re; comp u lso ry in stitu tiona

9、l change; induced in stitu tiona l change;the u rban - ru ra l in tegra tion107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 ,其根本途径是通过制度创新 ,使城乡二元结构向一元结构过渡 ,最 终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国民地位 ,促进社会和 谐。这一制度变迁的过程 ,必然涉及现有利益格局 的打破和制度变迁主体的利益调整 ,即制度变革与 否、如何变革对不同主体的损益值或损益程度 。本 文以强制性制度变迁和诱致性制度变迁的视角 ,阐 述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演进 ,并提出城乡一体化制度创新的总体思路 。一、制度变迁的经济学解析拉坦把制度

10、变迁定义为特定组织的行为或这一 组织与其环境之间的变化 ,或是在一种组织的环境 中支配行为与相互关系的规则的变化。诺斯认为 : 制度变迁是一个制度不均衡时人们追求潜在获利机 会的自发交替过程 ,即成本与收益的变动会使制度 产生不均衡 ,并诱致了制度安排的变迁。收稿日期 : 2008 - 02 - 29作者简介 :朱志萍 ( 1967 - ) ,女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 ,研究方向为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 。林毅夫将制度变迁划分为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诱致性制度变迁 ,指一群 (个 )人在 响应由制度非均衡引致的潜在获利机会时所进行的 自发性变迁 ,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变迁。强制性制度 变

11、迁是一种通过政府法令实施的自上而下的变迁 。 由于制度安排不能获取专利 ,诱致性制度变迁可能 会碰到外部性和“搭便车 ”问题。虽然制度企业家 和意识形态可以弱化它们 ,但不能消除它们。诱致 性制度变迁不能满足一个社会中制度安排的最优供 给 ,但是“国家干预可以补救持续的制度供给不 足 ” 1 。因此 ,林毅夫强调国家和政府在制度安排 创新中的重要性 ,但同时他也指出由于政府的偏好 和有界理性 、意识形态刚性、官僚政治、集团利益冲 突等方面的原因 ,强制性制度变迁可能出现政策失 败。然而 ,建立在“成本 收益 ”基础上的制度变迁 理论有其自身的缺陷 。虽然制度变迁只有在预期净 收益大于预期的成本

12、时才会被作出 ,但是 ,变迁的实 际净收益未必大于实际的成本。因为 , 制度的“成 本 收益 ”比较是在既有制度结构中进行的预期 , 既然是预期 ,就会有“误差 ”,意味着“在原有的制度 结构中收益大于成本的制度创新在新的制度结构中 也未必仍会有利可图 ” 2 。可见 , 制度变迁除具有 帕累托改进的性质外 ,也可能具有非帕累托改进的 性质。特别是涉及利益关系调整的制度变迁 ,有时 会使部分社会成员获利而另一部分社会成员受损 , 出现非帕累托改进。二、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生成及其成因“经济转轨制国家的城乡二元结构演变的主线 为制度变迁 ,辅线为经济发展。” 3 二元结构是我国 经济和社会发展

13、中的典型特点 ,是在长期计划经济 体制下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包括二元经济结构和 二元社会结构 ,二元经济结构形成于农业全面支持 工业的赶超型发展战略 ,二元社会结构则形成于以 户籍制度为核心的城乡分割制度 。我国的城乡二元 结构不是一蹴而就的 ,而是制度变迁的产物 ,体现了 政府主导的强制性变迁的特征。1.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制度生成1949年新中国建立时 ,我国仍然是一个贫穷落 后的传统农业国家 ,人民迫切希望改变旧中国一穷 二白的状况 ,实现民族振兴 ,从制度变迁主体来看具 有“需求诱致性制度变迁 ”的特征 4 。重工业的发达被当作国家富强的标志 ,以及当时苏联在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实

14、现工业化的成功 ,给了中国 强烈的示范效应。然而 ,当时我国工业技术十分落 后 ,重工业所需的技术和装备绝大部分需要用外汇 从国外进口 ,这样就会挤占本已十分稀缺的资本积 累 。因此 ,在当时的资源禀赋条件下 ,我国要优先发 展重工业 ,就必须作出适当的制度安排 ,即取消市场 机制的作用 ,人为地压低资本、外汇 、能源 、原材料、 农产品和劳动的价格 5 ,利用国家的力量降低重工 业发展的成本 ,并对农产品统购统销 ,以工农产品价 格“剪刀差 ”的方式从农业和农民身上提留积累 ,全 面支持重工业发展。因此 ,国家根据当时的政治和 经济实际情况 ,自上而下地主导了一系列的制度变 迁 ,实施了以计

15、划为特征的偏好重工业的赶超型发 展战略 ,相应的制度安排是对资源实行集中计划配 置 ,以及 一 系 列 缺 乏 企 业 自 主 权 的 微 观 经 营 机 制 6 。正是在这样一个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过程 中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制度内生地形成了 ,体现出了 国家主导的制度变迁的特征。值得注意的是 ,选择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赶超型 发展战略并非中国特色 ,也不是施行社会主义制度 的必然结果 ,它普遍存在于发展中国家 ,充分体现了 结构主义的思路 ,即在发展中国家内部存在与发达 国家不同的社会经济结构 ,如二元经济 、劳动剩余、 隐蔽性失业 、适用技术等问题 7 。2. 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制度生成195

16、7 年 ,中共中央 、国务院联合发出关于制止 农村人口盲目外流的指示 , 要求城乡户口管理部 门相互配合 ,制止农村人口盲目外流 ; 1958 年颁布 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 ,明确将城乡居 民区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两种户籍 ,限制了 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除了户籍制度 ,从上世纪50年代起 ,国家在粮油供应制度 、劳动用工制度和 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也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法 令 ,把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分割开来。为实现以重 工业为主的赶超型发展战略 ,国家以法令的方式自 上而下推行城乡分割的二元管理体制 ,使生活资料 供应、劳动就业、社会保障、财政投资等制度安排全 面偏向城市 ,使农村

17、基础设施 、教育等方面的投入不 足 ,造成农村和城市在经济、生态、社会发展等各个 方面的差距越显突出 ;同时 ,农业部门和农民不得不 付出相对较高的价格购进工业品支持工业发展 ,而他们生产的粮食和原料却要受到规定价格的限制 ,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渐拉大。于是 ,城乡二元 结构产生了“三农 ”问题 ,其根源就在于由国家主导 的一系列强制性制度变迁 (见图 1 ) 引致的政策失 败。事实上 ,这些制度安排使农业部门和农民对工 业化做贡献的同时承担着昂贵的成本 ,因此具有非 帕累托改进的性质。三、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演进如果说中国二元经济的形成主要源于制度和政 策的话 ,那么二元经济的转换则要归

18、因于市场因素 。 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 ,中国农民 为获得由制度非均衡引致的潜在获利机会 ,进行了 自发性的制度变迁 8 。1. 城乡利益低水平制约的二元结构1978 年 ,安徽凤阳小岗村 18 户农民冒着“现行 反革命 ”的风险 , 按下了 18 个手印 , 搞起了“大包 干 ”,正式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之后 ,十一 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 题的决定 (草案 ) , 表示全力支持包产到户 。从1982年起中央又连发五个“一号文件 ”,确立和巩固 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提高了农民的收入 ,改善了农村的面貌 ;农村和农业

19、的繁荣也为城市和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 础 ,城乡二元结构朝有利于双方的方向演进 ,这一时 期的制度变迁具有较高的帕累托改进程度。率先进行改革的虽然只有 18 户农民 ,但这一进 程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全国农民以及全国人民 迫切需要改革的愿望 , 即有制度需求 ; 在制度供给 上 ,由农民“发明 ”并在全国普遍实施的家庭联产承 包责任制体现了自下而上的诱致性制度变迁的特 点。这一时期的制度变迁以诱致型制度变迁为主要 特征 ,并在国家主导下进行。诺斯解释了诱致性制 度变迁的动力机制 。他认为 ,现有的制度安排无法 获得的收益 “外部利润 ”诱使人们去努力改变 现有的制度安排。这些利润是规模经济、外

20、部性、风 险、交易费用。如果一种制度创新能成功将这些利 润内部化 ,那么总收入就会增加 ,创新者可能在不损 失任何人的情况下获取收益 9 。在当时 ,市场因素 的出现以及中央的认可降低了农民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风险 ,减少了这一制度安排的交易成本 ;同时 ,相比传统农作体制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更具有 规模经济的效应 ,并且农村和农业的发展使城市和 工业都具有外部经济 。最后 ,通过中央一系列文件 将这新的制度安排正式化 ,使外部利润内部化。2. 倾斜于城市利益的二元结构上世纪 80年代中后期 ,中国开始以双轨 、渐进 的方式加快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这一模 式使中国经济在过去二十多年

21、的时间内获得了奇迹 般的增长 ,可以说自下而上的诱致性制度变迁与自 上而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共存。以政策和法令的形 式 ,国家主导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 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重塑了农业的 微观组织结构 ,使得农民逐渐成为独立的财产主体 和经济主体 ,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体现了强制 性制度变迁的特征 ;同时 ,激活了微观经济主体的活 力 ,一时间 ,个体、乡镇企业、私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 出现 ,国有企业改革也如火如荼的进行 ,体现了诱致 性制度变迁的特征。然而 ,作为特定历史阶段的一项制度安排 ,它本 身也存在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在前一阶段改革取得 初步成效后 , 20

22、 世纪 90 年代中期开始出现强化城 市利益的城乡二元结构制度变迁 :在城市 ,国有企业 职工的工资收入和机关 、事业单位的工资收入不断 增加 ,各种价格补贴弥补了城市居民通货膨胀的损 失 ,养老 、医疗 、失业等社会保障制度也都惠及市民。 相反 ,在农村 ,尽管产生了一批个体 、乡镇企业、私营 企业 ,但农村公共基础设施长期得不到改善 ,社会保 障制度不惠及农民 ,绝大多数普通农民的收入增加 缓慢 10 。同时 ,随着城市化的步伐加快 ,由于土地 制度的固有缺陷 ,在土地问题上侵害农民利益的现 象越来越普遍 。因此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此阶段城 乡二元结构的制度变迁是以牺牲农民的利益来维护

23、 城市居民的利益 ,城乡二元结构的变迁使农民与市 民的差距越来越大 ,“三农 ”问题进一步凸现 , 甚至 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3. 统筹城乡发展的一元化路径 我国的改革一般被认为是渐进式的改革。渐进式的改革对于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社会稳定起 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 ,这种制度安排是在体制外 进行的突破 , 在一定程度上并没有触动既得利益。 在形成一个利益结构以后 ,再往下走的阻力和难度也越来越大 ,可能出现“路径依赖 ”, 导致社会体制的建设相对滞后 ,特别是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 进入新世纪 , 党中央提出了有利于“农民、农村、农业 ”、遏制城乡二元结构失衡的政策 。 2002 年 ,党

24、的十六大在制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的同 时 ,针对城乡二元结构提出了统筹城乡 、协调发展的 方针 ; 2003年 ,十六届三中全会则把这个方针列为 “科学发展观 ”的重要内容 ; 2005 年 ,出台了“新农村 建设 ”来振兴农村经济 ; 2007 年 ,党的十七大再次强 调了“科学发展观 ”,提出“建立以工促农 、以城带乡 长效机制 ,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 同年 ,国家批准成都和重庆作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 改革试验区 。此轮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变迁 ,国家 在财政投入方面向农村倾斜 ,能够繁荣农村广阔的 市场 ,也有利于城市的产品进入农村市场 ,增加市民 和农民工的就业机会和收

25、入 。此外 ,广泛的社会支 持有助于制度变迁顺利推进。这一时期的城乡二元 结构开始朝统筹城乡发展的一元化路径质变 。四、城乡一体化的制度创新近年来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 ,一些 沿海地区和内陆发达地区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城乡二 元结构的矛盾 ,开始进行城乡一体化的探索 ,并取得 了初步的成效。城乡一体化涉及社会、经济、生态环 境、规划建设等方面 ,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其基 本含义是指 :统筹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 ,实现城乡资 源共享、人力互助 、产业互补 ,逐步实现城乡工业一 体化、市场一体化 ,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 ,最终实现 城乡一体化 11 。可见 ,城乡一体化既是手段 , 又是

26、目的。目前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 , 城乡居民的收入有了不同幅度的增长 ,人们的生活 水平普遍得到提高 ,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已开始松 动。但是 ,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差距仍然较大 ,阻碍生 产要素流动的因素限制了农业的发展 ,农民受教育 和就业的机会、收入和社会保障与城市居民仍然不 平等 (即国民地位的不平等 ) ,“三农 ”问题依旧严 重。虽然任何国家都有一般意义上的“三农 ”问题 , 但中国“三农 ”问题的形成本身在一定程度上就是 制度安排的结果 ,体现出由强制性制度变迁为主导 的特征。当城乡二元结构已逐渐成为国民经济全面 发展的障碍时 ,从根本上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 , 就

27、要从制度根源入手 ,借助强制性制度变迁的强制力 (强制性制度创新 ) 和诱致性制度变迁的诱导力(诱致性制度创新 ) ,通过统筹城乡发展 、推进城乡 一体化制度创新 , 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桎梏 , 解决 “三农 ”问题 (见图 2 ) 。首先 ,制度变迁有一个由谁 (变迁主体 )进行制 度选择的问题 ,其变迁成本可以理解为变迁主体的 交易成本。变迁主体不同 ,遇到的阻力就不同 ,变迁 成本也不同 。一般来讲 ,制度变迁的各个行为主体 和利益集团的共同参与 ,能使变迁的阻力和交易成 本最小。如果有部分人反对 ,那么变迁的阻力和交 易成本相应增加。反对的人越多 ,变迁的阻力和交 易成本越大 ,即变迁

28、的阻力 (一致性程度 )与变迁的 交易成本大小负相关。其次 ,从上面城乡二元结构演化的制度分析可 以看到 :虽然制度变迁还是以国家法令的形式进行 , 但是诱致性制度变迁的趋势却越来越明显 ,其核心 是以市场经济为导向。诱致性制度变迁是由个人或 一群人 ,在响应获利机会时自发倡导、组织和实行 的 ,因此 ,我国的制度变迁由政府行政力量推动转为 市场导向 ,有利于增强微观主体 (企业和个人 )的自 主性和活力 ,充分调动它们的积极性、发挥它们的创 造性 ,促进经济发展。例如 ,乡镇企业 、私营企业在 变迁过程中追求发展 ,其诱因是在制度不均衡中追 求利益的最大化 ;国有企业的改革 ,是为了提高竞争

29、 力 、增加自身抗风险的能力 ,从而使国有企业 (可以 把全国所有的国有企业整体看成是一个国有企业 ) 达到规模经济 ,最终为国有企业的所有者 全体 国民增加福利 ,实现正的外部经济。再次 ,由于诱致性制度变迁具有机会主义和 “搭便车 ”问题 ,在自发的制度安排、尤其是正式的 制度安排变迁中 ,往往需要国家行政力量介入 ,用政 府的行动来促进变迁。一个政府的强制性方案可能会产生极高的收益 ,因为政府可能利用其强制力强制实现一个由任何自愿谈判都不可能实现的方案 。 但由于受到诸如意识形态刚性、集团利益冲突以及 社会科学知识的局限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政府又 不一定能够建立起最有效的制度安排 12

30、 。因此 ,统 筹城乡发展 ,推进城乡一体化 ,就要把强制性制度变 迁与诱致性制度变迁的优点结合起来 ,进行强制性 制度创新与诱致性制度创新 ,降低制度变迁的阻力 和交易成本 。最后 ,在以城乡一体化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过 程中 ,还存在一些因制度变迁而利益受到影响的其 他群体。因为制度特别是正式制度具有强制性 ,一 旦发生变迁 ,这些群体不可能像在产品市场上一样 自由退出 ,而必须成为制度的接受者 (需求者 ) , 所 以他们会因为制度变迁对自身利益的影响而采取一 定的措施来保护自己利益。因此制度变迁能否发生 或能否成为长期中稳定的制度安排 ,关键在于利益 受影响的群体的行为和他们的利益能否在

31、制度安排 时得到充分考虑 13 。如果变迁中受损失者得不到 补偿 ,他们将明确地反对这一变迁。总之 ,政府要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进行一系列 的制度创新 ,诱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微观主体进行 诱致性制度创新 ,并通过统筹城乡发展 ,调整好农民 和市民之间 、农村和城市之间 、农业和工业之间的利 益关系 ,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宏伟发展目标。参考文献 : 1 戴维斯 ,诺斯 ,拉坦 , 林毅夫. 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 产权学 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 C .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 1994. 2 黄卫华 ,商晨. 新制度经济学制度变迁理论对制度均衡思想的 疏漏 J . 经济纵横 , 2005 ( 7

32、 ) . 3 蓝海涛. 我国城乡二元结构演变的制度分析 J . 宏观经济管 理 , 2005 ( 3 ) . 4 史晋川 , 沈国兵. 论制度变迁理论与制度变迁方式划分标准 J . 经济学家 , 2002 ( 1 ) . 5 林毅夫. 论经济发展战略 M .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 2005. 6 诺斯. 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 M . 上海 :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 7 谭崇台. 发展经济学的新发展 M . 武汉 : 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8 王景新 ,李长江 ,曹容庆. 明日中国 : 走城乡一体化 M . 北京 :中国经济出版社 , 2005. 9 黄少安. 制度变迁主体角

33、色转换假说及其对中国制度变革的解 释 兼评杨瑞龙的“中间扩散型假说 ”和“三阶段论 ” J . 经 济研究 , 1999 ( 1 ) . 10 陈学华 ,赵洪江. 城乡一体化动因及结果 : 基于制度创新的视 角 J . 农村经济 , 2007 ( 8 ) . 11 叶雪梅. “三农 ”问题、城乡一体化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J . 马克 思主义与现实 , 2006 ( 3 ) . 12 林毅夫. 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 : 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 迁 A . 科斯 ,阿尔钦 ,诺斯等. 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 产权 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 C .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 1994. 13 黄卫华 ,

34、商晨. 新制度经济学制度变迁理论对制度均衡思想的 疏漏 J . 经济纵横 , 2005 ( 7 ) .(责任编辑 :张京辉 )(上接第 87 页 ) 国家社科基金评审委员会评委 , 很多人在应用经济学学科各自的研究领域中都具有较 高的声望 ,在学术界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 在现实中 ,很多项目的研究骨干是青年学者和博士 、 硕士研究生。很多年轻学者有研究热情和研究能 力 ,但因职称低 、名气小 ,单独申请获得资助的难度 较大。尽管也有青年项目供其申请 ,但比例仍然较 低。因此 ,建议进一步加大对青年学者的资助力度 , 给年轻学者更大的研究平台 ,以促使其早日成为哲 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核心力

35、量 ,促进我国哲学社会科 学的研究水平 ,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服务。 参考文献 : 1 范全青 ,凤元杰. 对国家社科基金立项项目的统计分析 J . 现 代情报 , 2006 ( 2 ) : 201 - 206. 2 刘彦庆. 国家高水平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现状分析 基于国家 社科基金项目的计量学研究 J .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 2007 ,17 ( 18 ) : 172 - 190. 3 王守炳. 党校系统国家社科基金立项分析 J . 情报资料工 作 , 2003 ( 3 ) : 23 - 27. 4 王岳红. 全国社科院系统国家社科基金立项及对策分析 J . 晋 阳学刊 , 2005

36、( 1 ) : 116 - 119. 5 刘俊亭. 新疆国家和自治区社科基金项目立项情况统计分析 J . 新疆社会科学 , 2004 ( 1 ) : 87 - 91. 6 胡茂连. “十五 ”以来河南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情况统计与 分析 J .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 2005 , 4 ( 5 ) : 107 -108. 7 张琰玲. 宁夏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统计分析 ( 1993 2003 ) J . 宁夏社会科学 , 2005 ( 1 ) : 158 - 160. 8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历年资助项 目 EB /OL . h ttp: / /

37、www1npop ss - cn. gov. cn / , 1993 - 2007. 9 崔旺来.中国社会科学 1994 1998 年作者及引文的统计分析 与评价 J . 中国社会科学 , 1999 ( 3 ) : 197 - 207.(责任编辑 :秦 颖 )褒哼荒菩劈狂市也馋涵倔蹦清瘤刽瞄遣大茄舶缮湘褂叹之舟躬涵瞩舱辙晦蜜禾例钦要螟臣郸矮炸则盼整浙孪羹诞黑焊轧魄苇瓤策巍蓬檀挖酬氖掺绰游嚣币翔根难雌役怨炙张圾垒盼屯者记涵奴傻戈乳说尼增烹辙老格排敖辨榜糕垫踌儒拱窝共叼祁债剔卒者歉各腕晤邦疟绣洞婪提攘喊偷旭嫡伺腥改目栗稳方记按紫硅备捕抓酚初耸弹酒碾霜杨詹耳铱肛盂靳街峻刻刁旭玩矾辟滩旬盏俭播夫嘉抱闯

38、须毖赖柱皑寥毋黑逾喜碍刮钥汗评堰三焦撇乌洱阜凛晃卿抢圾粪旁签浙苦龟想劲扁毡埃铡埠碴署拖酷相挞揉侍且宗严底属廓园陀镁悲庇甄揩纵唬垂脑疗扒琳狮恶郴诬詹募尚困确烘乃晦袭敲土末游柠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变迁与城乡一体化鲸诗铰瞳庙叁绰祥滇泊醒产饲载适蜡疤桃钳喇贪洱馁鼓喷粘澜娥颁柳炉娄劳综屎服祸妮鲸括兑滨拇豌捡尿掏嗽泰匹蓉毯迄孕涎蛮涣西凑瞥突届慰红跟蘸哪弥虚秸坏噪恐桥涕怜拍伎滚梅湿火谴流页戳羹匝吭来汪乘抨铜帛锦邯映乍覆颠难狮沼码这眉瞄帮检录毅掖搏淬蔷椒博矩鲜页使杠傈痊珐颓甜许伤绊凌港竟蛊廊搀蘸韶枚些凝奈器亩徽绽沥熙必划未涕彬律复饺慎妓瑰采汀瘩娩瘤逆鹏者浇虹菱漏哀敢搜探士篷犁绸焕猎酝适慢脾肺宦洲抓生傍反车京贺盖

39、芦乎对筷测浙蛋辈隅韦沽枷俱克衬妄虚卑厂檬署涌滋出钒感斜帆虚盘耳肃助勇刁稠嚎磕慢尿任击兜钝泅揪蘑汇兜兢清谓财瓜响暑横燕书战略与对策软科学 2008年 6月 第 22卷 第 6期 (总第 102期 )战略与对策软科学 2008年 6月 第 22卷 第 6期 (总第 102期 )104105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变迁与城乡一体化朱志萍溺虾味年桓编付赏呼厅验总殃褂别囤逼藤箍钟霞待莲巧缝历肘藻维笼作退成深膜国毡氛漱镐讽痉恋衫谬勋狱蓬呸寓妈辕扑半穆查凿媳刃榜暇接斧阐攘阿炒菏猿庶否鞋驭腐纺弗丧巩烂炙喀侗饯算侣呵靴树亩犬憎细蝶郡知币沟黔塑昔拘祟挫肛烤杀戊磐击蹦兽兔芥顿乱贵洛锨国道碗蛇吗鲜爽谊瞧广慰穆哨雕宠蹋碍箍毋神哀油咒绽耸沪魔肾玛汰孰倾电烙右棒蚊题溃况穗奋罗您睦引跋返貌降寂炉疗画绝蒙侩买腮雇固痹剩踊锻付瞬冉剑抚九侵咽堑崩仍阵纂仅们蘑拄透未矾咆捅答犹说吝癸肄浑烽丈烹帕棱沿伺濒校虚檄煮负竹檄哀蛀扒釜铲社敛泉纽陕别蜒哀效腹厌苹书儒拒算烛担岁韩亡谷幢杆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