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居住区规划方法浅析.doc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3908422 上传时间:2024-07-2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6.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居住区规划方法浅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居住区规划方法浅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居住区规划方法浅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居住区规划方法浅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居住区规划方法浅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作者简介:合肥滨湖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摘 要: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的居住理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广大居民已从解决最低的住宿需求发展到强调住宅平面布局与内部功能分区,从注重社区内部居住环境发展到关注社区外部的周边环境。这反映了居民生活品质和精神文化品位的提高。因此,成功的社区规划应在充分理解和尊重现代居住理念的基础上,努力开发现代居住文明的内涵,创造符合现代生活模式的新型社区。本文主要是分析现代居住理念的发展趋势。关键字:规划 住宅小区1关注社区周边环境资源的利用和再开发社区周边环境包括地理交通环境、历史人文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都市规模的扩大和私人小汽车

2、的发展,在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种种困扰:交通拥挤堵塞、空气污染严重人们将寻求居住空间的目光转向城市周边和郊区.社区外部良好的交通联系、浓郁的文化氛围、自然的生态环境成为人们择地置业的消费时尚.在社区周边或内部兴建高级学校、大型休闲设施、绿色通廊等成为新的开发理念。2追求高品位的社区环境现代规划师大都为自然人提供居住环境,而没有为社会人提供居住环境,使社会性失去往日的本质。所以居住区群体空间不仅是居住环境的操作对象,也是根本的目标。这样,居住区群体空间自然成为指导性的依据和指标,它反映居住环境对社会性的考虑与满足.我们追求居住区群体空间不仅是为使居住环境美好、有趣,也是为给人

3、提供完整、健康、娱乐的居住环境,抵抗现代工业对人性的挑战。建筑是居住环境的主体元素,实现理想居住区的群体空间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居住建筑设计。2.1 理想居住区的公共交流空间模式构成理想居住区的三个因素:区域性、向心性和有序性。这三项要素作为超越性概念表达的是实体与空间的模式。区域性:居住区的基本构架,标志着主体共同生活的最大范围,区域性使居住区初步奠定自身的意义。要形成居住区,首先要有一个空间范围,这里侧重于强调它的闭合性.构成区域性的因素非常复杂模糊,往往是精神与物质的混合体。它的存在机制在于居住区主体的共同认同。区域性包容的范围无疑为主体提供了归属感,在此感情的共同体验下,居住区的主体彼此

4、萌发同属感,这是走向共同生活的心理基础.向心性:向心性可以是空间的,场所性的,也可以是实体的,标志性的.向心性是居住区的秩序焦点,是主体共同生活的动力意向根源,使居住区开始发生向心性,没有向心性,居住区内部就是混沌的。向心性是主体对环境的动力意向根源.人的空间以主体为核心.这种观念不仅作为一般组织化手段,还作为环境的参考符号而外射.在居住环境中,这种心理演变为居住区主体的自我意识,成为共同生活的动力意向,决定了居住区生活的根本模式.居住区环境内向心性的存在是这种心灵结构的外化,具有公共化的特性。故与居住区的公共生活有强大的满合力.有序性:居住区的动态结构,主体共同生活的有机化,克服了主体的个人

5、构成与共同生活的矛盾,是指居住区环境中各种序列的连续性,环境的断裂必然导致主体行为中的隔阂,这种隔阂将削弱居住区群体交流活动。在有序性的环境中,主体的行为也是有序性的,而这种有序性就形成运动中的秩序,这样居住区不仅是空间构成的静态有机主体,也是生活构成的动态有机整体。这时,主体的共同生活才具有超越性的意义.这才是居住区共同生活的特性。因此,有序性的实质在于居住区的动态结构,主体行为的有机化。在各种有序性中,空间序列的有序性最重要。主要表现在私密性空间到公共性空间的有序性,目前许多新居住区还不能满足这个条件,不利于居住区群体交流行为的形成。如有些居住区虽然规划了广场、花园、休闲空间,但缺乏亲和性

6、,人气不足,人们往往喜欢蹲在不起眼的角落聊天,或干脆带着小孩到处游逛,也不愿意在一片硬地上数砖头。这三者实质上是互相依存的,没有区域性,自然谈不到向心性;没有向心性,区域性也无法维持;失去了动力意向的有序性,动态结构自然消失.三者有机结合才能保证居住区的有机存在,然而,它们真正的含义在于主体的社会活动.现在,人们已注意到空间有序性的意义,提出“私密一半私密一半公共一公共”这样的序列。无疑有助于克服居住区主体的个人构成与居住区生活的共性之间的矛盾,把私密性生活与公共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人们可以生活在邻里关系融洽的环境之中。从主体的角度看,形成居住区群体空间的机制在于人们的共同生活,人创造了文化

7、,文化反过来训导着人的思维.在对居住环境的探索中,许多建筑师似乎艨胧地感受到了这一点.有的提出在高层建筑中开辟公共层的设想,如厄斯金在他的贝克尔集合住宅中设计了“空中街道;伦敦依斯林顿住宅区利用住宅屋顶走道,形成一个居民交往空间,人们可在此散步、闲坐聊天.亲切明亮,曲折有致的小空间,加以居民们精心栽植和布置的盆景花卉,增添了无限的生活情趣。这里居住着年逾花甲的老人,他们喜欢凑到一起回首往事,谈天说地,甚至串门,这种布置方式很受他们欢迎.这些努力对于恢复居住区群体交流功能是有意义的.问题在于,我们应当把自发转变为理论指导下的自觉,从零散孤立走向系统整体。这就要求我们深入研究居住区的特性、结构、功

8、能等诸方面,在此基础上展开我们的设计与规划。社会发展史告诉我们,人类社会和人是同时产生的,个人不能离开社会而存在,个体只能是社会中的个体。只有依靠社会力量,才能获得必需的生活资料而得以生存.因此,任何人都必须与他人协同存在,进而建立一种分工合作互利互存的行为和关系。人类的全部活动都表现为这样的相互关系,这种关系与生存环境相互作用,就形成了独特的模式一居住区群体交流活动。因此,人类生存和情感的寄托、文化的追求才得以实现,并显示出浓郁的生活气息。2。2 完整的规划结构这关系到对下列问题的解决方案:主次入口的选择与城市空间的联系;公共功能空间的可视、可达、可享用;规划的整体结构与分期开发的可操作性等

9、。如可以把出入口设计为景观入口,联系着城市绿地与社区公园。或设计为生活性主入口,集中布置社区中心、超市、银行、邮局、保龄球馆、游泳池等.或设计为辅助性生活入口,布置老年活动中心、物业管理等.或设计为联系性入口。活动中心与绿色通廊结合,与社区公园构 成完整的绿色休闲系统.绿色通廊自然地将社区分区,有利于分期开发和物业的相对独立性,减少分期开发时对先期入住居民生活环境的干扰.2。3 安全宁静的交通环境 动静分区、人车分流是小区交通规划的理想目标。为了达到此目标,可采用外围车行、内部人行的规划结构。通过对小汽车和消防、救护、搬家等车辆在社区内部轨迹和停车位的精心设计,是向高品位社区环境迈出成功的一步

10、。车库出入口可布置在小区入口处,进入小区的小汽车很快就能进入地下车库。如果有直达车库的住宅电梯会给车主以身居别墅的感觉。消防紧急通道与主干道形成环状道路系统,便于紧急救护、消防或搬家等机动车辆的顺利通行.社区入口附近设地面车位,便于来访客人和临时停车.2.4 各得其所的休闲环境在社区内部活动时间最长的要数老人和儿童.除社区的无障碍设计外,还为不同年龄层次的居民提供不同品位的休闲场所。在景观设计中,注重结合绿化来构筑社区的休闲系统。通过铺设彩色步道,兴建观赏水 系、戏水池,设置座凳、花坛、小亭等,使整个社区形成一种适宜交往、娱乐、休憩的空间氛围。为了满足儿童嬉戏的需求,庭院中还要设置草坪、花架、

11、灌木、砂坑、石桌等,既为儿童们创造了一个舒适、安全的活动场所,又可适应不同层次居民的休闲需求。环境设计以贴近人为宗旨,强调回归自然的感受,有意赋予各休闲空间以良好的观赏性,可达性和实用性。减少小区主干道机动车辆,公园、广场和环形道路均可成为人们晨练散步的好去处.2.5 完善的配套设施拥有完善的配套服务设施是现代社区的一项基本要求,这些设施包括家政服务、治安保卫、清洁绿化、文化集会、健身娱乐、邮政电讯、休闲购物等. 3体验信息化时代的技术成果现代社会已由规模经营、大量生产的工业化时代进入了多样化、个性化、感性化的信息时代.在住宅设计上具体表现为英特网进入日常生活,以及电脑家庭化和家电电脑化。随着

12、信息处理和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通信技术和大规模集成电路成本的降低,智能化社区的理念逐渐为人们认识和接受.充分利用技术发展的成果提高居住生活质量已经成为现代居住理念。智能化社区的管理,一般采用“三防三表”网络(指防火、防盗、防泄漏,水表、电表和气表)和社区信息服务网络。从功能上可分为四大系统.一是物业管理系统。包括社区公用设施监视系统、三表远程计量计费系统、车辆出入管理系统、社区节能系统和房产物业管理系统等.二是安全保卫系统。分社区安全保卫和居民安全保卫。三是信息服务系统。由社区网络提供信息服务,如网上消费、社区要闻、与衣食住行相关的信息等。同时还可提供家庭办公、因特网浏览等功能。四是智能卡应

13、用系统。将智能卡引入社区的金融消费和管理等领域。当然,智能化社区建设始终存在着技术的先进性和方案的实用性之间的平衡问题。既要让居民享用现代信息社会的技术成就,又要兼顾技术和居住理念的发展状况。采用了“三防三表”网络系统,物业中心可实现水、电、煤气的自动计量和智能卡交费管理,接受住宅传送来的三防告警信号和紧急救助信号,并作出及时的处理。住宅防盗中采用电磁入产锁、门窗暗装磁感应器、红外双监探头、无线遥控应急报警按钮等组成住宅保安系统.社区保安包括边界红外监控、地下车库IC卡管理、可视对讲单元门控系统等。社区局域网将根据具体情况开放各类信息服务、网上消费多媒体应用等内容。4强调功能完善、分区明确的室

14、内环境随着家庭规模和结构的变化以及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住宅的认识已从“面积越大越好、“房间越多越好”,转向对住宅功能、性能和品位的追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4.1 动静分区公私分离以起居厅作为组织家庭活动的中心,体现着主人的地位、兴趣和生活品位。室内做到明亮、尺度适宜、视野开阔。客厅、餐厅和厨房等功能空间组织灵活、给人以舒适方便的印象和良好的视觉感受。门厅不仅作为换衣、脱鞋、储物的空间,更应发挥协调不同功能区的作用。主卧室功能空间完整,尺度适宜,符合现代生活方式.大中小卧室设计,方便日常使用。明亮的家务室可兼家务、保姆、次卧、储藏等多项功能,满足不同的生活要求。4。2 整体设计的厨卫空间

15、 从设备选型、通风排气、管道暗藏、集中管井及细部装修等要求出发,对厨卫空间实行一次装修到位。这样他的最大优点是,可以避免二次装修带来的水、电、煤气等方面的隐患.4。 3 适应个性化发展的平面布局除必要的分户、承重墙体外,尽量采用轻墙分隔,形成可变空间,适应不同家庭构成和生活阶段的需求。尽可能地为用户在水管布置、插座设置、容量预留、门洞位置等方面作潜伏设计,满足用户的个性化发展。4。4 改进住宅部件,提高生活品位采用诸如步入式衣柜、落地门窗、低窗台凸型窗、新型塑钢门窗,多功能户门、屋面老虎窗等部件,改进住宅使用状况,提高室内观感和趣味性.拓宽阳台和跃层露台,增加使用功能(如纳凉、健身、养花等),

16、扩大室内外交流的空间。平、立面按双模设计,满足新型建材小型空心砌块结构体系和全清水立面建筑的要求。五层以上住宅设置电梯,符合住宅的发展趋势。4.5 符合节能、节地、节材的住宅发展策略采用体型系数小的住宅平面,并适当增加进深,减少面宽。5获得住宅商品的服务住宅作为居民消费的最大商品之一,理应获得如同电器商品一样的服务。对住宅而言,一般包括前期、中期和后期服务。不同的开发商从不同的开发理念出发,所提供的服务方式亦不大相同。一般认为,前期服务为消费意愿的调查、消费群体的确定等;中期服务指用户参与社区建设和住宅个性化需求的实施等;后期服务包括制定住宅质量保证书、住宅使用说明书、物业管理制度,指导或实施

17、二次装修,住宅公共设施及社区环境的维护等。服务分期的划分只是相对的,它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可建立责任建筑师制度。意在开发商和用户之间建立起一种联系,让开发商和建筑师了解用户,让用户更多地认识所买住宅商品的功能和性能等,使设计和开发的服务贯彻于住宅商品生产的全过程,保证服务的连续性,改进目前被动服务的状态,使住宅商品的流通过程更加符合市场规律。就像私人律师那样,责任建筑师有望成为一种职业,为用户服务。6居住社区的多元化发展趋势6。1 多元化发展背景当今的国际社会已逐步呈现多元化的格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已初露端倪;文化上提倡多元共生。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我国正在经历一个多元化发展过程。政治、经济

18、上的体制改革直接引起了我国的社会结构和体制的全面转型。由于各方面利益整合的结构趋向,我国社会阶层出现了较大的分化,文化也形成了多流派、多观点的多元格局。6.2 居住社区的多元化发展在城市住房制度转轨时期,一般大城市居住社区空间结构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城市中心的住房向高层化发展,趋于综合型,周边居住社区强化,档次提高。城市边缘居住社区的成片开发,安居工程的启动.城市边缘高收入别墅区的出现。近郊工业区周围的中低收入居住区.城郊结合部的外来流动人口居住社区的出现。人口分布逐步向外疏解。针对城市的现实状况,按居住社区建构过程的差异及由此引起的居住社区差异,居住社区可分为六种类型:旧城改造区、旧宅保留区

19、、近建居住社区、市政动迁居住社区、新辟高档居住社区、外来流动人口居住社区.综观我国大城市居住社区空间结构和类型的分布变化与重构现象,一方面反映了在市场体制下,住宅连同其所在地域作为商品所引起的一种必然的再分配现象,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在城市多元化发展的背景下,居住社区多样化的空间表征,这是研究如何建构、优化和完善居住社区所必须关注的现象.6.2.1 规划设计多元目标的整合从近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可发现,强调“物质性传统规划容易把规划工作引入以工程技术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怪圈.规划设计不能再是一个简单的以解决物质空间问题为惟一目标的经济操作,还应包括对社会目标的考量,文化目标的建构,甚至是对政治目标

20、的体现。尽管规划设计分项目标是多元的,但其最终目标还是“以人为本,这便是“一体多元的整合观。6.2。2 规划法规条令的多样化支持居住区规划一贯沿用的“人口定量指标和“居住区分级制度”已逐步显现其落后于时代的缺陷,限制着居住社区的发展,不仅直接导致了单调的城市居住形态,无法满足不同居住社区的特殊要求,也破坏了居住社区文化的传承和社会网络的建构,因此,规划法则条令应给予居住社区规划多样化设计以更灵活的政策支持,以求设计能真正反映居住主体的需求。6.2.3 对多类型居住需求的多样化设计在我国社会结构转型的背景下,现代生活也产生了多样化的居住需求:居住质量衡量标准的变化。社会构成的多样化发展,如老龄化

21、、家庭核心化,社会信息化等对住宅功能提出进一步要求。对住宅设施的智能化、程序化调控功能要求加强。居民更多地要求生活个性化,表现自我.对社会化服务需求提高,居住文化、居住教育和居住保健等发展有了更丰富的内涵.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的增强,居住回归自然的心态需求趋多.居于居住时社区呈现出的多样化需求,规划工作者应整合社会平衡发展与文化继承创新的目标,把居住住区规划设计从被动地服从市场,作委曲求全的妥协,转变为主动的引导市场开发,合情、合理、合法地贯彻规划思想,体现“人本目标内涵。第一、针对不同类型居住社区规划布局的研究.居住社区布局研究包括在城市宏观区域的总体分布研究与微观区域上的功能布局研究

22、。在总体分布研究中不仅要关注城市土地区位的经济因素,还应关注城市文化区位的构成与城市整体社会网络的结构.在微观的功能布局上,应将重点放在不同类型居住社区在居住生活需求上的差异,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地设计与创造居住社区的规划布局。第二、针对不同类型居住社区建筑设计的探讨。居住建筑设计本身有着追求富涵人性色彩设计的历史传统。然而一段时期以来,源自工业化以来的公寓式住宅平面加上或中式仿古,或西洋仿古,又或中西结合的立面设计可以出现在任何一种类型的居住社区里,居住建筑已渐渐失去其承载与表达不同文化认识、不同社会关系的特性,沦为一种批量生产的行货.建构不同类型居住社区的空间特色,应要求建筑设计在风格定位、

23、功能布局、形式选择、材料运用等多方面,以不同的居住社区特色需求为设计依据,以满足不同类型居住人群的生活需求、文化需要和社会需要为目的,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第三、不同类型居住社区设施、服务需求的满足。分析交通、绿化、房型、物业管理及社区设施配套五项因素在同一价格水平上对居民选择住房的首要性比较,以反映出不同类型居住社区居民的不同需求。例如在中低收入阶层居住社区的大部分居民由主及次地选择交通、绿化、房型、社区及设施配套,而物业管理基本上被列为最后考虑因素。这既反映出这一类居住社区的区位弱势,交通出行不便,绿化环境不佳;也反映出这一阶层居民经济能力水平的有限性。因而,根据不同类型居住社区的主题需求而

24、不是根据人口规模进行设施与服务的配置,将是居住社区规划的重中之重。第四、不同类型居住社区环境设计的多样性.不同类型的居住社区有着不同的整体文化背景和个体文化认知,且通过环境设计对居住社区的文化特性进行物质化、空间化、形成特色化的居住社区标识。第五、不同类型居住社区社会空间的规划设计应对。在快速城市化和全面社会结构转型的过程中,如何结合现有的社会经济文化基础,充分考虑不同的地域、功能类型、人口特质等诸多因素,促进不同类型居住社区的社会空间的整合,将是能否保证国家稳定的关键,也是居住社区规划面临的一大堆问题。不同类型居住社区主体,在社会交往的习惯和方式上,以及在对居住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和社会网络结构方面均存在着极大的差异;而另一方面,城市人口异质化及同质聚集的趋势已经形成,如何在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大背景下,在防止城市人群过度分化,甚至异质群体对立局面的出现,同时又保证适度竞争的存在与发展,并满足不同的社会需求等多目标,寻求最佳的平衡,达成居住社区的社会整合发展,将是居住社区规划不容轻视的一大课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