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重庆市涪陵区(2023-2023)城乡总体规划编制大纲资环05第六组 编制成员: 夏支奎 05160125张桓兴 05160111 江 波 05160130陈锋武 l0000006 20237月 目 录第1章 基本概况11.1 自然概况11.1.1 区域位置11.1.2 地形地貌11.1.3 地质构造11.1.4 气候气象21.1.5 河流水系21.1.6 自然资源21.2 社会经济发展概况31.2.1 经济发展现状31.2.2 经济发展存在问题41.3 历史沿革5第2章 规划背景、依据及原则52.1 规划背景52.2 规划依据62.3 规划原则62.4 规划期限72.5 规划区范围7第3章
2、城乡体系规划73.1 市域与城乡发展条件分析73.1.1 发展背景73.1.2 空间区位83.1.3 历史基础83.1.4 区域基础83.1.5 经济基础93.1.6 制约因素93.2 城乡发展战略103.2.1 战略指导思想103.2.1 战略重点113.2.1 战略构想113.3 城乡体系规划113.3.1 城乡体系空间结构113.3.2 城乡体系职能结构123.3.3 城乡体系等级规模结构123.4 旅游发展规划123.5 基础设施规划143.5.1 交通143.5.2 水资源153.5.3 电力15第4章 城市性质与城市规模154.1 城市性质154.2 城市定位164.2.1 空间定
3、位164.2.2 职能定位164.2.3 产业定位164.2.4 城市形象164.2.5 城市特色与文化164.2.6 城市建设目的164.3 城市人口规模164.3.1 城市人口现状164.3.2 城市人口预测164.4 城市用地规模164.4.1 现状用地特性164.4.2 规划用地指标的选取164.4.3 城市建设用地规模预测16第5章 城乡总体布局规划165.1 城市总体布局现状165.2 总体空间发展思绪165.3 空间形态的演变175.4 城市用地发展方向175.5 城市总体布局17第6章 土地运用规划176.1 居住用地规划176.1.1 居住规划原则176.1.2 居住用地现状
4、176.1.3 居住用地规划目的186.1.4 居住用地布局186.2 公共设施用地规划196.2.1 公共设施用地原则206.2.2 公共设施用地现状206.2.3 公共设施用地规划目的206.2.4 公共设施用地布局206.3 工业用地规划206.3.1 公共设施用地原则206.3.2 公共设施用地现状206.33 公共设施用地规划目的206.3.4 公共设施用地布局206.4 仓储用地规划206.4.1 公共设施用地原则206.4.2 公共设施用地现状206.4.3 公共设施用地规划目的206.4.4 公共设施用地布局206.5 绿地系统规划206.5.1 公共设施用地原则206.5.2
5、 公共设施用地现状206.5.3 公共设施用地规划目的216.5.4 公共设施用地布局21第7章 城市景观规划217.1 规划原则217.1 规划目的217.3 规划要点21第8章 旧城的更新与保护规划措施218.1 现状及存在的问题218.2 旧城改造的重要目的和措施21第9章 城乡对外交通和道路系统规划219.1 现状概述及存在问题分析219.1.1 涪陵交通现状219.1.2 交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239.2 对外交通规划239.3 道路系统规划239.3.1 道路用地239.3.2 道路网规划249.4 港口规划249.5 城市交通发展战略25第10章 市政工程设施规划2510.1 给排
6、水工程规划2510.1.1 给水2510.1.2 排水2610.2 防灾工程规划2610.2.1 防洪2610.2.2 人防2610.2.3 消防2610.2.4 抗震2610.3 电力电信规划2710.3.1 供电工程规划2710.3.2 邮政电信、有线电视规划2710.4 供热燃气规划2710.4.1 城市集中供热2710.4.2 城市燃气工程规划27第11章 环保环卫规划2811.1 环境保护规划2811.1.1 环境保护现状2811.1.2 重要环境问题2911.1.3规划原则3111.1.4环境保护规划目的3111.1.5 环境保护措施3211.2 环境卫生规划3311.2.1 环卫
7、现状3311.2.2 规划原则3311.2.3 垃圾产生量预测3411.2.4 环卫设施34第12章 近期建设规划和远景设想3512.1 近期建设3512.2 远景规划设想35第13章 规划实行3613.1 规划管理新的趋向3613.2 规划实行措施36涪陵区城乡总体规划(2023-2023)说明书第1章 基本概况1.1 自然概况1.1.1 区域位置涪陵区位于北纬 29213001之间、东经1065610743之间。地处重庆市中部,东邻丰都县,南接南川市、武隆县,西连巴南区,北靠长寿区、垫江县。全境东西宽74.5公里,南北长70.8公里,幅员面积2941.46平方公里。涪陵区居重庆市及三峡库区
8、腹地,扼长江、乌江交汇要冲,历来有川东南门户之称,经济上处在长江经济带、乌江干流开发区、武陵山扶贫开发区的结合部,有承东启西和沿长江、乌江辐射的战略地位。1.1.2 地形地貌涪陵区地处四川盆地和盆边山地过渡地带,境内地势以低山丘陵为主,横跨长江南北、纵贯乌江东西。地势大体东南高而西北低,西北东南断面呈向中部长江河谷倾斜的对称马鞍状。海拔最高1977米,最低138米,多在200800米之间。由于岩性和地质构造上的差异,区境呈现出两类迥然不同的地貌景观。西、北部碎屑广泛分布,属盆东平行岭谷范围,以构造剥蚀地貌为主,河谷为宽谷;东南部大片出露碳酸盐地层,属南北径向构造体系,以岩溶地貌为主,河谷多为窄
9、谷。区内地貌类型多样,以丘陵、台地为主(共占54.4%),另一方面为低山(占31.1%)、中山(占13.3%)、平坝(仅占1.2%)。地貌格局形成条岭状背斜低山与宽缓的向斜谷地相间有序排列,而被长江乌江河谷横断为江东、江北、江南三大片。1.1.3 地质构造涪陵区处在四川盆地东部的“盆东平行岭谷区”与“巫山大娄山中山区”过渡地带。境内四周低、中山围绕,重要有因背斜而形成的西北边境的黄草山系和东南边境的武陵山系;梓里勾家场院背斜低山山系南北相接,斜贯区境中部成为蔺市、珍溪两个向斜丘陵区的分界线。乌江与长江干流交汇于涪陵,致使河谷地貌发育。境内海拔高程一般200至800米,最低与最高相对高差1800
10、余米。地形总的趋势是:西北部地势较低,多为河谷丘陵、低山;东南部较高,多为丘陵山地。各地相对高差:长江沿岸低丘50至150米,东南山地一般为200至700米,西北部深丘低山100米至200米以上。1.1.4 气候气象涪陵区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常年平均气温18.1,年均降水量为1072毫米,无霜期317天,日照1248小时。其总的特点是:四季分明,热量充足,降水丰沛,季风影响突出;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升高,气温递降,降水递增,立体气候明显。四季特点:春早,常有“倒春寒”和局部的冰雹灾害;夏长,炎热,旱涝交错,伏旱频繁;秋短,凉爽而多绵雨;东迟,无严寒,雨雪少,常有冬干。四季降雨量分派,夏秋两季最
11、多,占全年的66%;冬春次之,占34%。1.1.5 河流水系境内长江流程86公里,乌江流程35公里。汇入长江的一级支流有35条,其中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乌江、梨香溪、小溪、渠溪河等12条。1.1.6 自然资源涪陵矿产资源较为贫乏,现已查明的矿种只有10余种,重要矿产及储量,煤(2800万吨)、石灰岩(储量近4亿吨)、铁(储量2249万吨)、铝土矿(储量54万吨)、硫铁矿(储量240万吨)、石英砂矿(储量8021万吨)、页岩(储量3190万吨)、天然气(储量17亿立方米),其余矿产粘土、矿泉水、含钾岩石等也有一定储量,以上矿种除石灰岩有中型及以上矿产地外,均属小型矿产地,开发运用的
12、矿产只有几种:煤、页岩、石灰岩、石英砂岩等。到目前,全区已建各类矿山公司232个,其中煤矿13个,年产煤25万吨,石灰岩矿山166个,年产石灰石能力300余万吨;页岩砖厂28个,年产砖1.4亿匹,其余矿山25个。以上情况看出,涪陵区能源矿产严重局限性,缺口较大,但石灰岩矿的开发运用,带动了乡村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建材和建筑业的发展,为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1.2 社会经济发展概况1.2.1 经济发展现状国民经济快速增长,2023年,全区生产总值为192.27亿元,比上年可比增长17.6,增速较2023年提高4.2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长值22.81亿元,增长11.6;第二产业增长
13、值104.12亿元,增长21.9;第三产业增长值65.34亿元,增长13.1。公司效益提高,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公司实现利润总额11.67亿元,比上年增长71.4。财政收入增长创十年新高,全区财政总收入达成29.50亿元,增长43.0,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4.37亿元,增长74.3。三大工业园区建设全面提速,招商引资的大平台、大舞台基本搭就,九大专项工作和百项重点工程都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项目推动年”活动成效显著。经济结构出现新变化2023年,在全区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0.3:52.8:36.9调整为11.9:54.1:34.0,在三次产业中第二产业增长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比上年提高1
14、.3个百分点。工业化进程稳步推动,工业优势更加突出,实现工业增长值92.73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8.2,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全区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实现增长值104.4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54.3,比上年提高3.2个百分点。和谐社会建设加快推动社会事业明显进步,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全年共有19项科技成果获国家、市、区科技进步奖,累计产生效益13.3亿元,科技对经济增长的奉献率达成44。教育结构不断优化,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两基”成果巩固提高,高中阶段入学率达成87,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成24,人均受教育年限达成8.4年。城乡公共卫生体系和基本医疗服务不断
15、健全, 建成市级规范化乡镇卫生院23所,市级规范化乡镇卫生室63个,实行了七类疫苗免疫接种,初级卫生保健工作通过市上验收,新农合参合率达79.4。全年城乡新增就业人员7686人,重点指导和帮助5165名下岗人员实现就业和再就业,城乡调查失业率下降1.3个百分点,城乡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9。年末社会从业人员为64.10万人,其中城乡从业人员23.50万人,分产业看,一、二、三次产业从业人员分别为24.10万人、16.60万人和23.40万人。全年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人员达26.40万人(含在本乡镇内),其中到区外务工15.10万人,占57.2,劳务总收入21.50亿元,增长18.2。物价水平创十年
16、新高2023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7.4,比上年上涨7.4,为1997年以来的最高水平。从八大类消费价格指数构成情况看,食品价格比上年上涨19.9,烟酒价格上涨1.3,衣着价格下降1.4,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上涨1.2,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涨0.8,交通与通讯价格下降2.2,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上涨1.4,居住价格上涨5.1。2023年末,全区户籍总人口为113.45万人,比上年增长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80.83万人,非农业人口32.62万人。分性别看,男性人口58.20万人,女性人口55.25万人,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5.3。全年出生人口16223
17、人,人口出生率为14.43;死亡人口5853人,死亡率为5.20;自然增长率为1.41,下降2.06个千分点。全区年末常住人口为101.45万人,其中城乡常住人口52.82万人,农村常住人口48.63万人。全年有2812人获得国家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兑现计划生育奖励扶助金249.82万元;贯彻独生子女死亡伤残扶助金3.12万元,共有52名奖励扶助对象受益。1.2.2 经济发展存在问题虽然有良好的产业基础,但集中度不够高,配套能力不够强。一方面,现有的几大支柱产业,每个产业靠的都是12户重点公司和为数不多的主打产品,没有形成产业链条,甚至产业集群,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竞争优势。另一方面,我区与全市主
18、导产业的关联度不强。三产短腿问题。我区三次产业结构不大合理,一产较弱、二产较强、三产偏小,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比例极不适应。2023年三次产业结构由2023年的10.3:52.8:36.9演变为10.4:54.6:35,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升反降,这是一个令人警惕的信号。一个城市可以没有工业,但不能没有商业,否则不成其为城。城乡差距突出。涪陵地处西部,二元结构突出,城乡之间、乡镇之间发展不协调,是诸多矛盾中的重要矛盾。乡镇财政体制调整后,上缴的仅有7个街镇乡,多数乡镇都要依靠区财政补贴。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发展,是涪陵未来必须迈过的一道“坎”。1.3 历史沿革涪陵因乌江古称涪水,巴国先王陵墓多葬
19、于此而得名。2023数年前,在此设郡,秦、汉、晋时设枳县,自唐以来一直为州所在地。新中国成立后为涪陵地区,辖10个县,1995年撤地设涪陵市(地级),下辖两区一市三县,l998年重庆直辖后改设涪陵区。表1.1涪陵区行政区划一览表指标单位1998年2023年2023年2023年2023年2023年区政府所在地个兴华中路66号兴华中路66号兴华中路66号兴华中路66号兴华中路66号兴华中路66号示范区(管委会)个111111示范区个111111街道办事处个555555乡个222222222222镇个171717171717村民委员会个726726707356354351社区居民委员会个717162
20、636366 资料来源:2023年涪陵记录年鉴第2章 规划背景、依据及原则2.1 规划背景1、重庆市域整体发展规定调整涪陵区城市总体规划。新批准实行的重庆市市域城乡体系规划明确了重庆市功能定位和市域三大城乡群联动发展的方向,拟定涪陵作为重庆市域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发挥工业基础和交通优势,积极承接重庆市区的产业转移和联动发展,涪陵城市总体规划人口规模将较大幅度地超越1999年编制的涪陵区城市总体规划拟定的规划人口规模。2、涪陵城市的自身和外部发展条件的重大变化规定调整涪陵区城市总体规划。位于涪陵城区的长江二桥、乌江二桥、长江三桥已先后开工建设。重庆市域范围内的高速公路、铁路、港区规划均有新的调整
21、和发展,对涪陵城市建设有重大影响。长江三峡库区的水位逐年提高,影响涪陵城市的生态和景观。涪陵城市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尤为突出,沿江地区开发建设更为迫切。3、涪陵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速度规定调整涪陵区城市总体规划。近年来,涪陵城市国内生产总值保持在5年内翻一番的强劲势头,2023年涪陵城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接近1200美元,已处工业化初期发展阶段,也是城市化发展最迅速时期,城市人口和用地将急剧增长。4、原涪陵区城市总体规划已到近期规划期限,需调整涪陵区城市总体规划。原涪陵区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3年)的近期建设规划期限为2023年,按城市规划法的规定,需要调整、修编总体规划。且已在编制涪陵区国
22、民经济“十一五计划”,也需要有相适应的城市近期建设规划。2.2 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23)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行细则(1995)3、城市规划编制办法(1996)4、涪陵区城市总体规划(20232023)5、重庆市涪陵区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6、重庆市涪陵区旅游“十一五”规划2.3 规划原则1、根据重庆市和涪陵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现状及发展趋势,充足考虑重庆市域和涪陵区发展的也许性,合理完善、充实涪陵区城乡体系规划,科学修编涪陵区城市总体规划,切实有效地指导涪陵区各层次的城市规划和建设。2、进一步研究涪陵区的发展环境和条件,合理进行产业空间布局。城市总体规划与产业空间布局
23、有机结合,全方位地促进涪陵区经济社会发展。3、合理拟定涪陵的城市性质和规模,科学建构城市城市规划结构,合理进行总体功能布局,促进可连续发展。4、合理组织全区和城市交通,加强城市城区内外交通联系,提高城市的中心地位和辐射力,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5、充足运用涪陵区的人文和自然景观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突出长江三峡库区山水城市的风貌特色,营造优越的人居环境。6、节约和集约运用土地,提高土地运用率,集约和节约运用土地,发挥土地的最大综合效益。2.4 规划期限本次规划期限为20232023年,其中近期2023-2023年远期2023-2023年2.5 规划区范围本规划范围为涪陵区行政区划范围,面积
24、2941.46平方公里。第3章 城乡体系规划3.1 市域与城乡发展条件分析3.1.1 发展背景2023年,涪陵区地区生产总值达成197.27亿元,增长速度17.6%。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人民生活富裕,成为重庆市域创业环境和人居环境最佳的城市之一。 西部大开发给涪陵带来了很大的机遇。预计到2023年涪陵区地区生产总值达成500亿元,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的,基本实现现代化,城市创业环境和人居环境的优势更加突出,建成具有山水园林特色的现代化大城市。此外,将涪陵建设成为具有山水园林特色和历史文化传统,适宜产业发展和生活居住、生态环境良好的现代化大城市是涪陵人民的一个心愿。3.1.2 空间
25、区位涪陵区情可概括为“郊区、山区、库区、老区”。所谓“郊区”,涪陵地处重庆“1小时经济圈”,居重庆中部,距重庆主城经水路120公里、高速公路100公里、铁路98公里,距江北国际机场80公里。所谓“山区”,涪陵地貌以低山丘陵为主,中低山占幅员面积的46%,丘陵河谷占26%,平坝台地占28%。所谓“库区”,涪陵是三峡工程重要淹没区之一,按175米水位蓄水后,淹没陆域面积51平方公里,涉及28个乡镇、16个集镇、224户工矿公司,规划动迁人口10.4万,移民淹没补偿静态投资36.01亿元,居重庆库区第四位。所谓“老区”,涪陵是重庆市命名的7个革命老区之一,贺龙、刘伯承等老一辈革命家曾战斗于此,193
26、0年四川红军二路游击队在涪陵区罗云乡建立革命根据地。3.1.3 历史基础涪陵位于长江、乌江交汇处,因乌江古称涪水。春秋中后期属巴国南疆地。战国中期为楚地,后期为秦巴郡地。秦昭王30年(公元前277年)置枳县。东晋穆帝永和3年(公元347年)置涪郡(又名梓城郡)。隋置涪陵县。唐武德元年(公元62023)置涪州。宋置涪州。元、明、清亦置涪州隶重庆府。中华民国置涪陵县隶东川道,民国2023直属四川省。1950年1月置川东行署涪陵专区,辖涪陵、南川、丰都、石柱、武隆、彭水、长寿7县。1952年9月酉阳专区及所辖黔江、酉阳、秀山3县并入涪陵专区。1953年垫江县划入涪陵专区。1958年长寿县划归重庆市。
27、1968年涪陵专区改为涪陵地区。1983年撤消涪陵县设立涪陵市(县级)。1988年分黔江、酉阳、石柱、秀山、彭水5县,设立黔江地区。1995年11月,撤消涪陵地区和县级涪陵市,设立地级涪陵市,辖垫江、武隆、丰都、南川3县1市和新设立的枳城、李渡2区。1996年9月涪陵市划归重庆市代管。1997划归重庆直辖市管辖。1998年6月撤消涪陵市及所辖枳城、李渡两区,改设重庆市涪陵区,辖原枳城、李渡区域。垫江、南川、丰都、武隆划归重庆直接管辖。3.1.4 区域基础涪陵地处重庆中部,自古有“地连五郡,舟会三川,西通渝戎,东走宜汉”之说,是重庆主城区连结渝东20 余个区县的城乡经济“走廊”,是东部沿海发达地
28、区进军西部的重要“跳板”。境内长江横贯东西77 公里,乌江纵卧南北31 公里,素有“乌江门户”之称。陆上交通畅达:国道319 线、渝涪高速公路横穿全境(距重庆主城区100 公里)、渝怀铁路客货运开通、规划中的重庆至湖北利川铁路、沿江高速公路、渝长(沙)高速公路、沪蓉高速公路复线将通过或连接至涪陵;空中交通便利:到重庆江北机场80 公里,1 小时可达机场;水运得天独厚:拥有长江、乌江两江黄金水道,三峡工程在156米水位运营时,涪陵是万吨级船队的最上游港口。所有这些,将构成“水、陆、空”三位一体的立体交通网络,为涪陵参与国内乃至国际经济大循环开辟了快捷通道。涪陵具有丰富的自然优势。水电、矿产资源丰
29、富:平均水资源总量24.91亿立方米(不含长江、乌江过境水4023.7 亿立方米),平均每平方公里拥有水资源84.7 万立方米,境内溪河自然落差大,水能理论蕴藏量14.8 万千瓦,可供开发量7.46 万千瓦,可建单机容量50千瓦电站124 处。区境重要矿产煤储量3071 万吨、铁矿储量2249 万吨、铝土矿储量54 万吨、硫铁矿储量240 万吨、石灰石储量4000 万吨、天然气储量17 亿立方米。农业具有独特优势:全区青菜头产量75.5 万吨,产茧8.82 万担,生猪出拦82.56万头,苎麻基地3.58 万亩。涪陵榨菜、红心萝卜、水牛是闻名海内外的三大特产。农产品荣获“中国果蔬十强县(区)”和
30、“中国农产品深加工十强县(区)”。3.1.5 经济基础2023年,全区生产总值为192.27亿元,比上年可比增长17.6,增速较2023年提高4.2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长值22.81亿元,增长11.6;第二产业增长值104.12亿元,增长21.9;第三产业增长值65.34亿元,增长13.1。公司效益提高,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公司实现利润总额11.67亿元,比上年增长71.4。财政收入增长创十年新高,全区财政总收入达成29.50亿元,增长43.0,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4.37亿元,增长74.3。3.1.6 制约因素1、城市化水平低,城乡体系发展尚处起步阶段。乡镇数量多,除县城以外的各镇规模都偏小。
31、2、城乡之间分工协作限度低,城乡发展缺少特色。3、城乡建设尚停留在传统粗放型、封闭型发展阶段。4、相邻城乡资源共享度低,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低水平配置,反复建设现象普遍。5、受经济发展水平制约,涪陵小城乡经济一般为初级的农副产品加工业和传统的农副产品集散地以及一般商业,城乡建设没有体现出山区和地方特色。 3.2 城乡发展战略3.2.1 战略指导思想1、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城乡发展与乡村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发展城乡是区域发展的结果和规定,发展乡村是发展城乡的基础,也是目前我国各项工作的一个重要着眼点。在编制规划、发展城乡的过程中,必须充足考虑要体现城乡发展对解决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重要作用。2、
32、区域协调,共同提高区域发展中有自身的规律性,各个城乡都肩负着区域对城乡赋予的职能,城乡之间只有很好地分工合作,才可以发展自我并促进区域发展。高唐县的发展规划,必须要在符合其与周边大中城市与周边小城乡的分工规定的基础上,才干得以合理实行。3、合理运用资源,坚持可连续发展在积极发展经济和建设城乡的同时,必须强调对现有自然资源的保护,特别是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旅游资源、矿产资源等,保证其适度开发,以维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切实把经济增长和城乡建设建立在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础上。4、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城乡的发展离不开区域的基础,城乡产业的发展要遵循历史基础、外部机遇和自身条件的规定。高唐的产业发
33、展,要从目前基础出发,结合自身的区位特性、资源特性、现有基础等,寻找适合自身的产业结构,拟定稳定而有序的产业体系,才可以保持长期健康的发展。城市建设则要紧紧围绕历史文化传统、自然景观、用地条件来营造自己的风貌。3.2.1 战略重点1、连接“一城五片”的骨干道路、桥梁、隧道,推动片区互动发展。2、李渡片区城市干道及配套市政设施建设,为新区开发发明条件。3、推动区域重要基础设施建设,以支撑全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4、改造和完善江南(含江东、江北)片区的路网结构和市政公共服务设施,使其功能配套。5、改造滨江片区、南门山片区等旧城、提高城市印象。3.2.1 战略构想力争到把涪陵城区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
34、会和谐、环境优美、城乡共荣及重庆中部的地区性中心城市,初步形成 “一心四轴一重点”的城乡体系格局。1、 涪陵城区,是长江上游和乌江流域的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以发展食品、医药、机械、建材、化工、高科技等产业为主的重庆市中部区域性中心城市。 2、 中心镇,涉及白涛、珍溪、新妙、龙潭四镇。四个中心镇分别位于涪陵区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具有该地区重要的商品集散基地的功能,城乡职能又各具特色。珍溪: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港口型城乡;新妙:以发展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辐射周边乡镇农副产品交易、商业贸易为主的商贸型城乡;龙潭:以发展粮食等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地区中心城乡;白涛:以发展化工和工业贸易为主的地区中心
35、城乡。 3、一般镇,涉及南沱、焦石、清溪、马武、蔺市、百胜等10个建制镇。这些镇现状基础较好,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对周边地区有一定的影响力。城乡职能重要以农副产品加工、商业贸易为主。3.3 城乡体系规划3.3.1 城乡体系空间结构全区中心即涪陵城区,含李渡、南岸浦、江北、江南和江东等5个片区。四条发展轴为一条发展主轴和三条发展次轴。发展主轴为沿长江发展轴,轴上重要有涪陵城区以及石沱、镇安、蔺市、清溪、珍溪和南沱等城乡。三条发展次轴中乌江沿线发展轴以白涛镇为龙头,以发展乌江风貌旅游展示为主,带动涪陵东部地区的发展;涪南公路沿线发展轴,轴上有酒店、马武、青羊、龙潭等乡镇,带动涪陵西南区域的发展;涪
36、杉公路沿线发展轴,轴上有百胜、珍溪镇,带动涪陵东北区域的发展。3.3.2 城乡体系职能结构涪陵区内各城乡形成各具特色的职能分工,与全区产业布局相适应。规划将城乡职能划分为综合型、工贸型、工矿型、农贸型和农林型五种。综合型:重要指涪陵城区,为全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承担多种服务职能。工贸型:涉及白涛镇、南沱镇、清溪镇和蔺市镇,城乡运用良好的区位条件,发展工业、商贸业和相关服务业。工矿型:重要指焦石镇,城乡依托矿产资源优势,积极引导发展强化城乡的矿产加工业,并依托矿产资源发展工业和相关服务业。农贸型:涉及珍溪镇、新妙镇和龙潭镇,作为次区域的综合服务中心,发展相应城乡等级的农副产品加工和小商品贸
37、易职能。农林型:涉及百胜镇、马武镇、镇安镇、堡子镇、青羊镇和石沱镇,城乡依托林业和农业资源,积极促进城乡的农林产品深加工,突出发展有特色的农林产业。3.3.3 城乡体系等级规模结构规划远期至2023年,全区形成三级城乡体系:一级:涪陵城区,规划人口规模为70万人。二级:涉及珍溪、新妙、龙潭和白涛等4个镇,规划人口规模为2-3.5万人。三级城乡为一般城乡,涉及南沱、焦石、马武、蔺市、百胜、清溪、镇安、青羊、堡子和石沱等共10个镇,规划人口规模为0.3-0.8万人左右。3.4 旅游发展规划1、旅游发展目的立足长江三峡和乌江画廊区位优势和资源特色,坚持文化生态旅游发展方向,实行提高型和拉动型发展战略
38、,突出“巴国故都神奇涪陵”旅游主体形象,统筹协调涪陵区旅游发展规划与建设,完善基础设施,提高旅游产业综合力,将涪陵区打导致为长江三峡知名旅游区和乌江流域龙头旅游区,从而推动涪陵区经济协调、快速、健康与可连续发展。2、旅游规划布局重视可连续发展和不可再生资源运用,形成“一点、二线、三片”的旅游规划布局。“一点”即以涪陵城区完善的基础设施和接待设施为依托,以滨江文化长廊、两江休闲广场、涪陵广场、涪陵博物馆、涪陵体育场(馆)、堡子城公园、望州公园、太极森林公园等为辅助,构成涪陵城区旅游服务接待中心,成为涪陵旅游的集散地和乌江画廊旅游的重要口岸。该中心以发展文化旅游、都市旅游、会展旅游、商务旅游、体育
39、旅游、工业旅游和购物旅游为主。“二线”即长江三峡旅游和乌江画廊旅游线。长江三峡旅游线涪陵区内重要景区(点)有:长江涪陵段、镇安殷商遗址、北拱汉墓群、白鹤梁、石鼓古镇、北山道院、周易园、徐帮道遗址和移民生态农业园区等;乌江画廊旅游线涪陵区内重要景区(点)有:乌江涪陵段、小溪风景区、小田溪巴王陵、御泉河景区、乌江森林公园、816核洞、大溪河等。依托两条旅游线上区内的人文与自然景观,突出发展以巴国历史文化鉴赏、长江乌江自然山水观光为主的旅游。“三片”即涪陵城郊片、涪陵东南片、涪陵西南片。涪陵城郊片重要景区(点)有:大梁山、聚云山、法雨寺(天子殿)、雨台山、插旗山、桫椤自然保护区、乌江画廊假日港湾等,
40、与此相应形成涪陵城郊旅游环线,重要发展城郊休闲旅游;涪陵东南片重要景区(点)有:御泉河、石夹沟、武陵山、大木民俗风情园等,形成涪陵东南旅游环线,重要发展自然山水观光与休闲度假旅游;涪陵西南片重要景区(点)有:陈万宝庄园、青烟洞、周煌墓、天宝寺、天宝寺水库、普陀寺、梨香溪、木鱼山、五宝山等,与此相应形成涪陵西南旅游环线,重要发展民俗文化鉴赏、宗教活动、休闲度假旅游。3、旅游发展重点节点加强和重视白鹤梁水下博物馆、816核军工洞体、点易园、北山道院、石鼓古镇、天宝寺、小田溪巴王陵遗址等景区的开发和建设。保护并合理开发建设武陵山国家森林公园、石夹沟、御泉河、雨台山、小溪风景区、大溪河、乌江森林公园、
41、太极森林公园、坪西坝、大梁山、聚云山等自然旅游景区。3.5 基础设施规划3.5.1 交通1、全区交通体系规划目的充足运用国家和重庆市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的机遇,规划建成长江上游与乌江流域重要的交通枢纽。形成以长江“黄金水道”为主轴,涪陵港区和铁路站场为枢纽,高等级公路和铁路网为骨架,县、乡道公路为基础,各种交通方式互相衔接,港站配套、布局合理、协调发展的综合立体交通格局。2、公路高速公路规划形成“X”型高速公路网,涉及渝涪高速公路涪陵段、重庆-安康高速公路涪陵丰都段、渝湘高速公路涪陵接线、重庆-安康高速公路巴南涪陵段。对外交通公路干线形成“六射”形的对外交通公路网:国道G319长寿至涪陵段
42、、国道G319涪陵至武隆段、省道S303涪陵至武隆段、省道S103巴南至涪陵段、省道S103涪陵至丰都段、涪垫路涪陵至垫江段。规划所有达成一级技术等级。区级公路形成“五联六路”的公路网, 规划所有达成二级技术等级。其中“五联”涉及白罗路、蔺安路、新龙路、新丛路、涪杉路;“六路”指原石南路、天龙路、涪南路、涪蔺沿江南路、李镇路、涪丰沿江北路。区内乡级道路连接各乡镇,重要建制镇之间公路达成二级标准,其余规划达成三级及三级以上技术等级;各行政村之间乡村路规划达成四级及四级以上技术等级。3、铁路规划建设“二干线一支线”的铁路网络。二干线分别为渝怀铁路涪陵段和渝利铁路涪陵段,规划渝怀铁路涪陵区内沿线分别
43、设王家坝站、石沱站、蔺市站、涪陵西站、涪陵站、磨溪站和白涛站;规划渝利铁路作为沪蓉铁路专线的一段,连接长寿区、涪陵区与丰都县,涪陵区内沿线分别设立涪陵站(客运)与涪陵北站(货运)等站场;一支线为涪南铁路,连接涪陵与南川。4、水运 形成以“两江”(长江和乌江)为主轴的航道港口体系,优化港口布局,强化水陆联运,重点抓好长江和乌江航道整治,使长江干流达成一级通航标准,乌江干流达成三级通航标准,将涪陵港区逐步建成长江上游枢纽港之一。3.5.2 水资源近期和远期的城市给水水源涉及:长江、乌江、马脚溪,以及龙潭河水利工程涉及的桃子沟水库、卫东水库、八一桥水库、新桥水库,红星水利工程涉及的水磨滩水库、红星水
44、库等。3.5.3 电力规划新建南沱核电站作为更大区域范围的电源并兼顾本区。规划新建500KV龙桥变电站,作为全区的电源,建设长寿涪陵彭水电站500KV超高压输电工程;规划新建220KV李渡变电站、220KV蒿枝坝变电站、220KV江东变电站,分别负责区内北部、西部和东部的用电负荷;完善城区内110KV输电网络,共建成19座110KV变电站,除城区外建设8座乡镇110KV变电站(白塔变电站、蔺市变电站、新妙变电站、安镇变电站、白涛变电站、南沱变电站、珍溪变电站、龙潭变电站)。第4章 城市性质与城市规模4.1 城市性质根据自身区位、资源优势的分析以及现状条件,拟定一个在重庆市乃至全中国的合理定位,
45、涉及工业、旅游、文化、政治等。根据用地布局、产业发展、自身职能、城市文化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提出城市各个方面的定位。根据人口现状,和一定的预测模型,预测未来人口发展趋势。根据人口的预测,以及经济发展,预测建设用地运用趋势,合理控制用地规模。4.2 城市定位4.2.1 空间定位4.2.2 职能定位4.2.3 产业定位4.2.4 城市形象4.2.5 城市特色与文化4.2.6 城市建设目的4.3 城市人口规模4.3.1 城市人口现状4.3.2 城市人口预测4.4 城市用地规模4.4.1 现状用地特性4.4.2 规划用地指标的选取4.4.3 城市建设用地规模预测第5章 城乡总体布局规划5.1 城市总体布局
46、现状本章需要涪陵区的区域图,地形图,交通,产业图等再结合各个地区的特性对这个城乡进行整体布局,在规划的过程中要考虑新旧城区的不同功能和作用,要突出重点发展的项目。按照合理的原则进行规划。5.2 总体空间发展思绪5.3 空间形态的演变5.4 城市用地发展方向5.5 城市总体布局第6章 土地运用规划6.1 居住用地规划6.1.1 居住规划原则1、结合城市总体功能分区布局,调整居住用地结构、建成设施完善、不同档次、不同类型的居住区、居住社区。公共设施按照居住结构层次进行配置规划,并严格执行。2、以建设多层、小高层住宅为主,住宅建设量与人口容量相协调。3、提高城市土地效益,提高配套标准,建立健全的社会服务体系。4、形成生活方便、环境优美的居住环境。老城改造严格控制人口密度和建设密度,改善居住环境,增长配套设施;新城开发与公共设施同步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