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学设计结构【内容标准】1了解“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基本含义与意义。2了解高考历史学科在“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方面的考查目标。3生疏“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在中学历史领域的三条主要途径。【三维目标】1通过老师讲解为主以及同学的争辩,使同学初步了解“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基本含义及其在中学历史教学和历史学习中的重要地位与意义。2通过历年高考真题的训练,初步培育同学运用学问,分析材料,得出结论的力气。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指导同学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从而培育同学形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重点难点】1.同学初步了解“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在中学历史领域的三条途径。2.如何初步培育高中生的
2、“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历史学习的意识、力气和习惯。【教学流程】一、 课堂导入:利用考题,让同同学疏和区分史论与史实,并简要分析“史论结合”的含义与意义(一)利用题目生疏“史论结合”【典例】1。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史实),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结论)。【典例】2。结合史实评价林则徐的历史地位。()观点:林则徐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史实:主见并主持虎门销烟,显示了中华民族抵制外来侵略的坚强决心;在广东组织抗英, 击退英军进攻。 ()观点:林则徐是睁眼看世界第一人。史实:设立译馆,组织编译各国律例四洲志;乐观仿制西方战舰,提出建设一支新式 海军的主见,迈出了“师夷长技”的第
3、一步。(二)分析“史论结合”的含义与意义1何谓“史论结合”“史”指“史料”和“史实”,“论”指历史结论,是人们对特定历史内容的理性生疏和推断,是人们争辩和阐释历史的结晶。2. “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意义“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是历史争辩的基本方法,也是中学历史教学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3. “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基本要求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客观上要求史论要以史实为依据,以规律性思维为核心,做到言之有据,推理科学,令人信服。4“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主要途径 从史实中引出结论;用史实说明结论;用史观对历史现象(史实、史料)进行分析、论证。二、新课教学:实战演练利用历年高考真题,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
4、培育同学的“史论结合”的力气和习惯(一)从史实中引出结论【典例】1. (2022年浙江卷16题)从甲图到乙图,表明甲图 清初男子剃发蓄辫 乙图 民国初年男子剪辫A先进习俗必定取代落后习俗 B某些生活习俗具有深刻的政治意义C专制王朝由强大走向败落的历史命运 D专制与民主的斗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解析】这道题答案选B。剃发与剪辫是习俗的一种;清初蓄辫表示听从清朝统治;民国初年剪辫表示与满清统治决裂,是孙中山民族主义的直接体现。从中可以推理出某些生活习俗具有深刻的政治意义。其他几个选项与题干信息均不能构成严密的规律关系。大前提:蓄辫或剪辫是民间习俗之一小前提:蓄辫或剪辫反映了政治变迁结论:有的习俗能够
5、反映政治变迁【典例】新知事(县长)于昨日初夜入城,今朝接篆视事(上任)后,即诣各庙拈香行跪礼拜礼,仍是旧官僚之行为也(新知事)由庚子、辛丑并科举人出身,非新派一流人,可望其布泽于民也。2.(2022年广东文综16题)右图所示为1917年山西某县训练会副会长的一则日记。该日记作为例证,可用于说明A维新变法的必要性 B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C新文化运动的进步性 D国民革命的不彻底性【解析】日记往往记载日记作者的心路历程,具有相当大的真实性。该题选B,规律推理如下:大前提:辛亥革命废除跪拜之礼小前提:跪拜之礼照旧存在体现了封建残余结论:辛亥革命未完全涤荡封建残余故选B。【典例】3. (2022年新课标全
6、国卷34题)1928年,苏联依据国家方案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A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 B突破了方案经济指令的制约C依靠外资建设重工业 D实行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解析】这道题是从史实到结论。规律推理如下:大前提:德国公司是国外资本小前提:苏联允许德国公司建设钾矿结论:苏联允许国外资本经营大前提:德国公司建设苏联两个钾矿中的一个小前提:两个钾矿都由德国建设是苏联依靠外资的表现结论:苏联没有完全依靠外资其他两个选项以此类推,可知D是正确答案。(二)用史实说明结论【典例】1(2021全国新课标卷I文综29)现代化是晚清历史进展的
7、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A洋务运动戊戌政变清末新政 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C鸦片战斗中法战斗甲午战斗 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解析】这道题题干供应结论,寻求恰当的史实说明。从结论观照史实,要求史实具有全面性、针对性和充分性。一般而言,现代化包括了学术学问上的科学化,政治上的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等。中国的洋务运动兴办近代工业,迈出了中国现代化的第一步;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主见变革中国的政治制度,体现了政治上民主化的趋向。这三者最能体现现代化这一趋向。选择B项。【典例】2. (2008广东历史9)有学者认为,外国商品输入造成中国自然经济逐步瓦解。可以做为该观点直接证据的是(
8、)A19世纪末镇江海关报告称“从前如江北内地各州县,均用洋布,近则用土布者渐多”B20世纪初有人指出“商市展扩所及,建筑盛则农田少,耕者织妇弃其本业而趋工场,必定之势也。”C1853年的顺德县志载:“女布(指土布)遍于县市,自外洋以风火水牛运机成布,舶至贱售,女工几停其半。” D1850年,美国驻厦门领事说:“这里对棉织品的需要,和在广州上海一样,长期受到限制。”【解析】这道题提出观点,寻求史实来证明。要求史实具有全面性、针对性和充分性。自然经济的特点是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逐步瓦解,意味着商品经济渐渐活跃,自己生产不再是单纯满足家庭需要,部分产品进入市场。A项和题干要求相反;B项讲的工商业进展
9、获得了自由劳动力。C项针对性很强,外国商品输入造成部分女工不再生产土布。规律推理如下:大前提:洋货导致部分女工停工小前提:部分女工停工是自然经济解体的表现结论:洋货导致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故选择C项【典例】3. (2010江苏单科1)柳宗元封建论载:“时有叛国而无判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符合这一论断的历史时期是( )A秦朝 B西汉C南北朝D唐朝【解析】 此题也要求同学用史实来证明结论。题干中柳宗元的话就是在前文的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那么同学要选择正确的史实来证明这个结论。此题考查的是对汉朝地方行政制度的理解。依据题干供应的信息和所学学问:汉朝由于刘邦接受郡国并行制度,结果引发后来的七国之
10、乱,这都是由于封国制激化了中心和地方的冲突,所以此题应当选择B项。(三)史观与结论【典例】1.史学家陈旭麓讲:“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假如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陈先生评价历史事物的方法是( )A阶级斗争分析法 B“三个有利于”标准 C把历史事物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 D人民是制造历史的主体【解析】这道题考查的是从结论到史观,很明显是唯物史观,脱离了国情,一味指责洋务运动是不对的。该历史结论体现了唯物史观中的“实事求是”的原则。故选C。【典例】2.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宏大的中国革命中写到:“鸦片战斗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公
11、正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与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这一观点()。A用全球史观正确分析了鸦片战斗爆发的缘由B用文明史观客观评价了英国发动侵略的影响C说明新史观推动了史学争辩的新进展D说明争辩者的立场与视野影响史学争辩的结果【解析】作者没有看清英国发动鸦片战斗的本质,从而影响了作者的观点,故答案选D。【典例】3.“我们专注于两个主题(传统和沟通)的争辩以此来理顺世界历史。这两个主题集中反映了人类进展的最重要的特征。概言之,它们可以对人类社会进展的缘由作出解释。”对此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材料体现了文明史观的内涵 B“传统”和“沟通”是人类历史进展的重要推动力C材料的论述是符合历史进展
12、规律的D“传统”和“沟通”的概括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解析】这道题考查的路径是从结论到史观。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进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人类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成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系统:一要留意不同文明类型的特点与主要成就,二要留意不同类型的文明之间的沟通、借鉴、融合与碰撞。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受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就是现
13、代化的过程。 这道题关注传统与沟通,既体现了文明之间的沟通与融合,又体现了传统与现代,属于典型的文明史观。【课后练习】1.“在全部19世纪的中国政治家中,林则徐的形象和影响都超过了其他人。比曾国藩、李鸿章早二、三代人的时间,林则徐就已提倡和发动了向蛮夷学习的自强运动。”这一评述体现的史学观点是A革命史观 B社会史观 C全球史观 D现代化史观2.关注时代特征,是把握历史进展的核心。假如把15到16世纪西欧社会发生的错综简洁的历史大事或现象加以归纳概括,其最大的特征是 A在动荡中进入中世纪 B在演化中走出中世纪 C在革命中实现民主化 D在变革中实践工业化3美国社会学家沃勒斯坦认为:“15世纪末16
14、世纪初,一个我们所说的欧洲世界经济体产生了现代资本主义的技巧使这个世界经济体得以富强、增值和扩展。”该观点体现了 ()。A革命史观 B现代化史观C唯物史观 D整体史观4. 史观就是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总的看法。阅读下表对四种史观的解读,结合你的学问,回答问题。史观解读革命史观人类历史是通过不断的革命(阶级)斗争推动社会演进的历史。斗争的最高形式是进行社会革命,夺取国家政权,建立新的阶级统治文明史观人类文明演化分为农业文明时代和工业文明时代,农业文明分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工业文明分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全球史观世界各个地区、各种文明在各自和交互的进展中,逐步打破了孤立
15、分散状态,形成亲热联系的全球统一体,这一进程是历史进展的客观主导趋势现代化(近代化)史观人类历史是实现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现代化(1)长期以来,在有关世界近代史开端的问题上,存在几种不同观点。解放后我国史学界一般都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作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请问,这一观点的依据是什么?体现了什么史观?(4分)(2)另一种观点认为,1500年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由于1500年前后特殊是16世纪的一系列重大大事都表明人类历史进入了猛烈的社会转型时期。目前,史学界大部分学者都持这一观点。请从文明演进或近代化的角度简要说明这一观点的合理性。(6分)(3)持不同史观的学者都认为,鸦片战斗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请你站在三种史观持有者的角度,分别阐明理由。(6分)(4)对同一历史事物的评价,不同史观的侧重点不同。如若运用、两种史观对洋务运动作出评价,哪种史观评价较高,哪种史观评价较低?为什么?(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