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论中国传统武术文化成因.docx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3893191 上传时间:2024-07-2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96.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中国传统武术文化成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论中国传统武术文化成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论中国传统武术文化成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论中国传统武术文化成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论中国传统武术文化成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论中国传统武术文化成因 摘要中国传统武术文化是中国文化大系中的一个子系统,对其成因进行分析是中国武术文化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宏扬优秀民族文化的需要。通过对中国传统哲学和武术实践的考察,认为中华文化主体的长期相对稳定性对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得以承载,并形成了与母体文化相一致的延续而稳定的文化核心;中国武术文化的包容性和华夏文明丰富的人文、地理与生活环境形成了中国武术文化的多样性;同时,武术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广泛结合是中国武术文化发展、繁荣的社会基础。关键词传统武术文化;文化主体;文化精神G852 :A :1672-8653(2011)10-0023-03社会学家郑杭生教授指出,文化是社会和民族分野

2、的标志;文化使社会有了系统的规范;文化使社会团结有了重要的基础;文化塑造了全面的人。尤其是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科技强有力的推动了社会和人的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科技与人文的分离。人类在面临大气污染、生态恶化、臭氧消失等一系列自然灾害的同时,不得不重新审视人文关怀对于人与社会的意义。中国武术不仅是一项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也是中国文化大系中的一个子系统,对中国传统武术文化成因进行分析是中国武术文化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宏扬优秀民族文化的需要。对于中国文化、武术文化的研究十分丰富,许多学者、专家对其定义、内容、属性、结构功能进行了多维度的探索,可谓汗牛充栋。结合大量的研究成果,可以将中国传统武

3、术文化这样的概括:中国传统武术文化是体现中华民族特有的价值观和思维与行为方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积累与沉淀下来的,一切与武术有关的活动,包括技术、理论、价值观、道德规范、思维方式等内容。从内容体系和结构来看,传统武术文化可分为外层的技术动作、套路体系、器械、书籍等外在表现;中间层面的武术理论、技击原理、规章制度等等;核心层面的武术思想,价值观等内容。一、中华文化主体的长期相对稳定性对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影响中华文化是中化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斗争实践中不断创造、提炼、升华;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不断积淀和延续中而形成的。它是“一个多源发端、多元融合而成的,以道统为核心,以儒家学术思想为主干的,儒、

4、释、道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汇集多种成分的多维文化复合体”。它既是历史选择和社会发展的必然,又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正如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所认为的,在全世界范围内,只有中国的文化体系是长期延续发展而从未中断过的文化,这种强大的生命力,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中国文化作为一个体系完备的文化母体,渗透进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正是这种延续性和长期的相对稳定性使社会文化中的子系统得以承载,中国武术深深根植于中华文化的土壤,自然地将母体文化中的哲学思想、思维方式到心理倾向等方面内化为自身发展的内核动力,形成了中国传统武术的核心文化:第一,“天人合一”与内外兼修的武术观和养练结合的方法论中国文化讲究天人

5、合一,重视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统一。天与人、天道与人道,天性与人性统一。张岱年先生认为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有一个基本观点,人生最高理想是自觉地达到天人合一之境界。天人合一的观点表现了它从总体上观察事物的思想,这种思想充分体现中华夏民族的文化特色与思维模式。其终极目标是宇宙、自然、人、物的和谐统一。这种整体和谐观在武术文化中表现为内外合一、神形兼备的武术观。将人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和锻炼。“形”是外在的身体表现,“神”指内在精神和气息。只有将内与外、形与神相互统一才能强壮体魄和练就高深武功。而内外联系的方式是通过“意”“气”的相随。“气”又与宇宙之“气”相一致,通过采集宇宙之“真气”来强壮人的“内气”

6、,这样又将天地与人、人体内与外联系在一起组成了一个统一的系统。世界观与方法论又是相一致的。与内外合一、神形兼备武术观相一致的是养练结合的武术习练观,养练结合是武术习练时内外求整、动静结合、快慢有致、攻守生克等方法的总体概括,是内外合一、神形兼备武术观在习武用武中的具体体现。中国传统武术强调“气”与“力”的结合,强调打拳与练功相结合,认为“打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正因为如此各种流派的武术都有与其技术体系相关联的功法体系,也正因为如此才有了“入门先站三年桩”的说法;才有了太极拳的“松静自然”;才有了形意拳的“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可以说,正是内外合一、神形兼备武术观和养练结合的武术习练

7、观共同组成了中国传统武学最本原的指导思想。第二,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与传统武术的文化价值取向儒家提倡的“刚健有为”的精神,是与社会进步与发展相适应的,体现了积极的人生态度,所谓“三军可夺帅,匹天不可夺志也”,“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刚健而文明,应乎天而顺乎人”等等都是这种精神的反映,它是人们“日新”、“革新”积极进取的实践观和发展观,也是人们在社会生活的行为标准和价值取向。习武者首先是社会文化生活中的人,自然会受到传统文化中“刚健有为、入世进取”的社会价值取向的影响,所谓“价值与文化又不可分割地紧密相连, 彼此都只能在对方那里得到解释”,武术的文化特质和哲学选择决定了他的价值取向,即:以内

8、在的心灵修为与外在高超技艺的完美结合为人生自我超越和自我完善的目标;在体悟与感悟中健体强身、提升生命质量;以通过刻苦的习练获得精湛的攻防技击术为安生入世资本。这种价值观通过具体的人体现出来的是谦和有礼、内敛大气的气质和坚忍不拔、从容淡定的心境。第三,善本思想和仁、礼伦理规范下的武德要求善本论是中国文化中对人性考察的一个基本出发点,认为“人之初,性本善”,确认人的本性是“善”的,人的本意是“向善”的,从而社会的根本和指向是“善本”的。这与西方“恶本”论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也是中国伦理社会与西方法制社会形成的理论“分界点”。而善本思想又是与儒家的“仁”、“义”、“礼”等观点是一脉相承的,孔子思想关于

9、“仁”的论述,主要体现在“仁者爱人”和“克己复礼”两方面。所谓“仁者爱人”,包含“克己”与“爱人”二者的统一,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所谓“克己复礼为仁”,是以“克己”作为复礼归仁的实践要求,强调人要克制自己的私欲,以高尚的品德去遵循“礼”的制度和规范。孔子把“仁者爱人”和“克己复礼”作为传统社会中士君子最根本的道德规范来要求。中国传统武术可以说是全盘的吸收了传统文化中的善本和仁、孝伦理思想来作为自身的武德规范。是谓“学艺先学礼,习武先习德”,“拳以德立”,“八打八不打”等等,以此来约束武术的习、练、用。同时,对“武”的诠释归结到为“止戈为武”,反映了

10、中华民族关于武力与和平的辩证智慧和化剑为犁的至高武德境界。以上关于武术观、武术价值观、武德规范三个方面共同组成了中国传统武术的文化内核,它是与中国传统文化内核一脉相承的,体现出与中国主体文化相同的特质延续性、稳定性、包容性,中国武术也因此能够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延续、传承、发展、壮大。二、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与中国武术文化的包容性儒家的中庸思想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变革和历史发展中选择的结果,体现了“和合共生”的民族智慧,也形成了宽厚、博爱、包容的民族心理和文化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使得中国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体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余同为在中国文化概论中认为:“中国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具有明显的延续性丶多样

11、性、包容性、凝重性等特点,表现在其同化力、融合力、延续力和凝聚力等方面”。可以说正是“中”、“和”的思想使中华民族具有了包容的个性和海纳百川的胸怀,表现出中正仁和、求同存异的行为方式。同时,中化民族还有一种世俗的精神,也可以说是实用主义和现实主义精神,即对“存在”给予合理性的认同,又基于实用对“存在”加以改造,孔子“子不语怪力乱神”的言论和刚健有为的入世态度就体现了这种现实主义特点,这也是中国现实社会呈现出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形式、不同学术流派和宗教派别的共存与共溶。作为文化子系统的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同样具有这种文化精神,广泛吸收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以儒家礼仪、经史子集、道德文章、宗法观念为骨干

12、,以血缘、情理、入世为三大要素,以人伦关系的求善为核心,形成了完备的文化体系。在流派上有地域之分南派、北派;有山岳之分的少林、武当、峨嵋、青城等等;有功法特点之分的内家、外家;按拳种体系之分就更加不胜枚举,有近130 多个拳种。在拳术理论方面有太极说、八卦说、阴阳说、气说、经络说、五行说等等,形成了不同武术流派并立、拳理相互渗透和技法相互借鉴的武术文化格局。三、华夏文明丰富的人文、地理和生活环境与中国武术的多样性中国历史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历史”。自秦朝以来,中国疆域“北起河套、阴山山脉和辽河下游流域,南至今越南东北和广东大陆,西起陇山、川西高原和云贵高原,东至大海。此后,历代王朝的境域虽然

13、时有盈缩,但基本趋势是逐渐扩大与巩固”。地势自西向东,层层下降,形成三大阶梯。在这广袤的土地上的中华儿女生生不息,创造了丰富民族文化类型,也为武术文化提供了多元的素材。首先,从地理的角度而言。特定的自然生存条件往往决定了一个独立文化体系的最根本性质和特征,即使在同一文化体系中,内部地理因素的差异也往往促成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的生成。武术文化自一产生就同样不可避免地打上了地域特色的烙印:北方地区多地势平坦、开阔,故其武术具有打开大合、动作舒展大方的特点;南方地区多丘陵山地,故其武术具有短小精悍、腿法较少、拳法较多的特点;东临沧海、山海兼备的齐鲁武术文化大相歧异于处在“四塞之地”的秦武术文化;地居中

14、原的三晋武术文化明显不同于位于南方的荆楚武术文化;同在一条长江之上,分处上、下游的巴蜀武术文化与吴越武术文化也各具特色。燕赵武术文化的豪放、陇右武术文化的苍凉与江南武术文化的精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不同地域文化特色使得辽阔神州大地上的武术地域文化风格迥异而又五光十色,它们共同形成了一个光彩夺目的中华武术文化有机整体。其次,从民族、民俗文化的多样性来看。中国丰富的民族、民俗文化资源是中国武术文化发展、壮大的养分。各民族在其不同的生产生活环境中、在不断的与大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产生了不同的武术类型,如:蒙古族善跤和精射,回族的回民十二式,苗族的苗刀、鸡拳、花拳,傣族富有节奏傣拳等等,可以说中国五十六个

15、民族在创造其绚丽的民族文化的同时,也创造了各自的武术,极大的丰富了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内容和体系,也充分的说明了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多样性的统一。四、武术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广泛结合黄河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黄河流域松软肥沃的土地使早期以游牧为主的社会生活方式向以农耕为主的方式转变,农业生产成为了中国几千年以来主要的社会实践活动,家庭成为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里最基本的社会结构单元,因此,中国文化“首先是历史上以个体农业经济为基础,以宗法家庭为背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社会文化体系,儒家伦理文化一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而且至今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农耕文化表现的农业生产和家庭属性对中国

16、社会方方面面的影响都是十分深远的,也深深的影响着中国武术文化,表现出武术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广泛结合。首先,农耕生产、生活是武术产生的源泉。劳动创造了世间万物,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人们在劳动中创造了大量健体防身的武术技击方法和健身功法,表现为一方面直接取材于生产劳动,武术器械中的刀枪剑棍首先是作为生产工具而出现的,后通过演化而形成,甚至有的武术器械始终保持其生产功能,如哨子棒、扁担、鞭杆、耙等等;另一方面,在残酷的斗争中产生武术。人们在与大自然斗争和为保卫家园而斗争中,自发的总结、思考,不断的创造了各种专门的技击技术、武术套路和功法。如:许多象形传统武术就是从模仿得来的, 如“通背拳”是观察猿猴

17、之间的相互嬉戏而创编的;“螳螂拳”是观察螳螂捕蝉而造的;“鹰爪拳”是受雄鹰搏兔的启发而创编的。从这些可以看出,中国武术的形成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是密不可分的。其次,是基于血缘、亲缘的特殊的传承关系家庭是农业社会最基础的单位,是各种社会关系的基础。而家庭是通过血缘、亲缘的关系而建立起来的,这种特殊的历史文化环境,武术不可避免地带有浓厚的封闭保守性,使传承活动形成了以宗教、宗派和门户传承为基本模式,以师徒传承为基本方式,以武德教育为传承核心,以武术私学为主体教学活动。“师徒传承是指中国的传统武技多以小范围传授为主体,由师徒之间通过口传身授、耳提面命的方式来掌握武术之道”。具体而言,这种封

18、闭保守性又可分为血缘化倾向和地域性。武术界普遍存在着“祖宗秘诀”、“世代家传”、“传子不传女”、“事师如父”等说法和不成文的规定,师徒通过模拟血缘连结的师“父”与徒“儿”关系,使传技者有可能尽心尽力,反复言传身教,使徒弟真正学会而放心;这种传承关系使得武术的传播仅仅局限在一个极狭小的范围之内, 同时也汇集成了千百个门派,各个门派之间的相互竞争、相互促进,形成了武术文化的复杂性。再次,武术是古代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在冷兵器时代,这种以个体超凡的技击本领的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中国武术具有特殊的社会符号意义,源于人们对自身安危、保家护院、健体强身的社会需求,出现了大量教拳习武的武馆、拳社和从事金融押送业的

19、镖局,武术成为人们谋生的一种手段和方式,这也促进了武术文化的繁荣和发展。结语综上所述,中国武术根植于中国文化之中,中国传统武术文化是中国文化大系中的一个子系统,中华文化主体的长期相对稳定性对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得以承载,并形成了与母体文化相一致的延续而稳定的文化核心;中国武术文化的包容性和华夏文明丰富的人文、地理与生活环境形成了中国武术文化的多样性;同时,武术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广泛结合是中国武术文化发展、繁荣的社会基础。参考文献1 郑杭生. 社会学概论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2 顾建华等. 中国传统文化M.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8.3 武术理论基础M. 全国体育院校教材

20、委员会.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4王岗等. 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文化审视M.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5 朱力.社会学原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2-4.6 郭玉成.论武术文化的涵义及基本特征J.搏击武术科学.2009(3):1-2.7华桦.试论武术文化层次结构及其关系J.湖北体育科技.1997(3).8 康戈武.古代武术演进的文化结构研究J.体育文史.1998(3).9 童旭东.拳与道合论武术的的本质J.少林与太极.1999(4).10 申国卿.地域武术文化研究初探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4):65-68.11 张山.中华武术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1) :20- 22.12 黄浩峰.传统武术文化内涵的研究C. 2009 年第六届浙江国际传统武术比赛论文报告会专集.13 丁宁.对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哲学思考及其价值体J.现学术纵论.2009.(责任编辑:良士) -全文完-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