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系列解读 I2022中国低碳供应链&物流创新发展报告碳中和路径&碳核算罗戈研究系列解读 I2022中国低碳供应链&物流创新发展报告碳中和路径&碳核算 活动议程20:05-20:40中国碳中和政策与实现路径罗戈研究咨询经理 杨波20:40-21:00企业供应链与物流企业碳核算方法体系罗戈研究咨询经理 徐榆然21:00-21:10讨论环节罗戈研究院长潘永刚罗戈研究咨询经理 杨波罗戈研究咨询经理 徐榆然罗戈研究/2 0 2 2 中 国 低 碳 供 应 链 创 新 发 展 报 告/碳中和政策解读 企业碳中和行动及实现路径第一部分中国碳中和政策与实现路径罗戈研究解读/系列 I2022中国低碳供应链&物流
2、创新发展报告/L O G 2 0 2 2 中 国 低 碳 供 应 链&物 流 创 新 发 展 报 告/4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的三个阶段和主要目标中 国 双 碳 发 展 目 标能源利用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80%以上碳中和目标顺利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开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境界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和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全面建立2000200520102015202020252030203520402045205020552060排放量2025奠定基础阶段2030碳达峰阶段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20年下降13.5%单位国
3、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18%森林覆盖率达到24.1%,森林蓄积量达到180亿立方米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初步形成,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大幅下降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总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25%左右,森林蓄积量达到190亿立方米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峰值并实现稳中有降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取得显著成效,重点能耗行业能源利用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60碳中和阶段增长期:迅速或平缓峰值平台期:长或短下降期:快速或平缓碳排放达峰示意图:净排放量为零/L O
4、G 2 0 2 2 中 国 低 碳 供 应 链&物 流 创 新 发 展 报 告/5中国碳中和路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驱动高质量发展中 国 双 碳 发 展 目 标中国现在是全球碳排放最高的国家,如何在短短40年的时间内实现碳中和是各界的焦点,中国的碳中和路径将会直接影响未来全球的产业布局和投资方向,中国提出碳中和目标,不仅关乎环境保护、绿色发展领域,同时也牵动着一系列领域转型升级。碳中和全景图能源供给侧能源需求侧电力碳中和发展可再生能源发电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大力发展储能技术非电力碳中和推动氢能产业发展加快生物质能利用钢铁行业消除过剩产能发展电弧炉炼钢探索氢能直接还原铁部署高炉CCUS技术交通行业道路
5、交通全面电气化发展智慧交通完善绿色出行系统航运与海运燃料替代建筑行业建筑用能电气化改造寻找采暖新方式降低建筑能源内耗节能电器和环保建材发展绿色节能建筑水泥行业提高能源效率采用替代原料发展水泥窑碳捕集建设绿色矿山化工行业推动供给侧改革提高原材料使用效能降低生产过程产能生物基材料替代服务行业发展绿色低碳快递运输推动信息通信行业低碳发展低碳零售模式倡导低碳日常办公推广低碳生活理念支撑体系碳交易体系碳负排放技术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政府完善交易市场政策企业制定碳排放交易战略碳税目前国家尚未征收碳税,碳税作为国际社会通用的一种碳排放定价机制,是碳交易体系的重要补充,跨国经营的企业需要考虑碳税影响。森林海洋发展
6、碳汇技术发展CCUS技术发展直接空气碳捕集(DAC)技术碳的“负排放”技术发展绿色金融工具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股权 绿色金融/L O G 2 0 2 2 中 国 低 碳 供 应 链&物 流 创 新 发 展 报 告/6纲领性文件出台,细分领域政策逐渐完善碳 中 和 政 策在构建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的要求下,分领域分行业实施方案开始研究制定,包括能源、工业、城乡建设、交通运输、农业农村等领域,以及科技支撑、财政金融、碳汇能力、统计核算和督查考核等支撑政策。政策持续关注碳达峰、碳中和2021.10国务院 关于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提出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提升
7、能源利用效率、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水平、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等五方面主要目标,确保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2021.10国务院 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将碳达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方面,重点实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行动、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行动等“碳达峰十大行动”,并就开展国际合作和加强政策保障作出相应部署2021.10交通运输部 绿色交通“十四五”发展规划对空间布局和空间运输结构进行优化,建设绿色交通基本设施,提升综合运输效能。推广运用新能源,构建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健全推进机制,完善绿色交通监管体系2022.03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推动电力系统
8、向适应大规模高比例新能源方向演进。加快发展风电、太阳能发电。提升终端用能低碳化电气化水平,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占比达20%左右。试点开展绿色电力交易,加快完善天然气市场顶层设计。适时推动成品油、天然气等期货交易碳达峰“1+N”政策体系发展路径与举措“1项”顶层规划 国务院发布2030年碳达峰行动方案 行动方案涵盖电力、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化工、建 材、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10个”主要方面优化绿色低碳发展区域布局,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加快推进农业、工业、服务业绿色低碳转型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加快推进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推进城乡建设和管理模式低碳转型加强绿色低碳重大科
9、技攻关和推广应用持续巩固提升碳汇能力,巩固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提高对外开放绿色低碳发展水平,加快建立绿色贸易体系健全法律法规标准和统计监测体系完善投资、金融、财税、价格等政策体系/L O G 2 0 2 2 中 国 低 碳 供 应 链&物 流 创 新 发 展 报 告/7物流碳排放对气候的影响:影响巨大且持续增长碳 中 和 目 标 对 供 应 链 物 流 企 业 的 影 响交通运输部门占全球温室气体(GHG)排放量的23%,是继工业和建筑之后的第三大温室气体排放源。根据2019年国际交通论坛数据显示:按照目前的速度,在不进行干预的情况下,全球物流碳排放量到2050年将翻一番,从2015年的29亿吨二
10、氧化碳排放量增长至2050年62亿吨,而我国的交通运输温室气体排放量居全球首位。中国碳排放总量(亿吨)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9092.440%电力201188.2201081.4200977.12020年我国主要行业/领域碳排放占比92.491.991.493.095.198.398.99101.520202021E2009-2021中国碳排放总量变化趋势(单位;亿吨)14%钢铁11%水泥10%交通运输9%其他6%建筑5%石化化工4%煤化工1%铝冶炼注:各行业/领域碳排放量包含消费和工业过程的直接排放道路运输84.1%其他运输0.1%水路运输8.5%航
11、空运输6.1%铁路运输1.2%2020年我国交通运输行业碳排放总量约为9.9亿吨我国各种运输方式的碳排放占比数据来源:生态环境部、前瞻研究院,罗戈研究整理/L O G 2 0 2 2 中 国 低 碳 供 应 链&物 流 创 新 发 展 报 告/82025年,交通运输领域绿色低碳生产方式初步形成碳 中 和 政 策交通运输部印发绿色交通“十四五”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交通运输领域绿色低碳生产方式初步形成,基本实现基础设施环境友好、运输装备清洁低碳、运输组织集约高效,重点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绿色发展水平总体适应交通强国建设阶段性要求。备注:1.国际集装箱枢纽海港指上海港、大连港、天津港、青岛港
12、、连云港港、宁波舟山港、厦门港、深圳港、广州港、北部湾港、洋浦港11个港口。2.绿色出行包括城市公共交通以及自行车、步行等慢行交通。七项主要任务优化空间布局,建设绿色交通基础设施优化交通基础设施空间布局;深化绿色公路建设;深入推进绿色港口和绿色航道建设;推进交通资源循环利用;优化交通运输结构,提升综合运输能效推进大宗货物及中长距离货物运输“公转铁”“公转水”,提高运输组织效率,加快构建绿色出行体系;推广应用新能源,构建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加快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运输装备应用,促进岸电设施常态化使用坚持标本兼治,推进交通污染深度治理持续加强船舶污染防治;进一步提升港口污染治理水平;深入推进在用车辆污染治
13、理坚持创新驱动,强化绿色交通科技支撑推进绿色交通科技创新;加快节能环保关键技术推广应用;健全绿色交通标准规范体系;健全推进机制,完善绿色交通监管体系完善绿色发展推进机制;强化绿色交通评估和监管;完善合作机制,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深度参与交通运输全球环境治理;加强绿色交通国际交流与合作;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行动绿色公路建设;公路路面材料循环利用;工业固废和隧道弃渣循环利用优化调整运输结构行动深入推进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晋陕蒙煤炭主产区运输绿色低碳转型,加快推进长三角地区、粤港澳大湾区铁水联运发展绿色出行创建行动重点创建100个左右绿色出行城市,引导公众出行优先选择公共交通、步行和自行车等绿色出行方式
14、,不断提高城市绿色出行水平。到2025年,力争60%以上的创建城市绿色出行比例达到70%。新能源推广应用行动电动货车和氢燃料电池车辆推广行动;城市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岸电推广应用行动;近零碳枢纽场站建设行动;/L O G 2 0 2 2 中 国 低 碳 供 应 链&物 流 创 新 发 展 报 告/9交通运输领域绿色低碳目标指标碳 中 和 政 策绿色交通“十四五”发展规划针对减污降碳、用能结构、运输结构三大指标提出了2025年目标值,大力推动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服务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采取更加强有力的措施,大幅提升交通运输绿色发展水平,不断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削减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
15、,加快形成绿色低碳运输方式。指标类型指标名称2025年目标值减污降碳营运车辆单位运输周转量二氧化碳(CO2)排放较2020年下降率(%)5%营运船舶单位运输周转量二氧化碳(CO2)排放较2020年下降率(%)3.5%营运船舶氮氧化物(NOx)排放总量较2020年下降率(%)7%用能结构全国城市公交、出租汽车(含网约车)、城市物流配送领域新能源汽车占比(%)72%、35%、20%国际集装箱枢纽海港新能源清洁能源集卡占比(%)60%长江经济带港口和水上服务区当年使用岸电电量较2020年增长率(%)100%运输结构集装箱铁水联运量年均增长率(%)15%城区常住人口100万以上城市中绿色出行2比例超过
16、70%的城市数量(个)60备注:1.国际集装箱枢纽海港指上海港、大连港、天津港、青岛港、连云港港、宁波舟山港、厦门港、深圳港、广州港、北部湾港、洋浦港11个港口。2.绿色出行包括城市公共交通以及自行车、步行等慢行交通。/L O G 2 0 2 2 中 国 低 碳 供 应 链&物 流 创 新 发 展 报 告/10各省市交易试点与全国碳市场协同,扩大行业覆盖,渗透不同规模企业中 国 碳 市 场纳入标准无特殊说明为年度碳排放量,除全国市场外,纳入企业数量均为2020年度控排单位数量,数据来源:各地发改委和生态环境部门,绿色发展研究中心,华西证券研究所深圳706家工业:电力、水务、制造业;非工业:建筑
17、、公共交通;工业0.3万吨公共建筑2万平方米机关建筑1万平方米基准线法历史强度法碳均价3倍超额排放量控排单位纳入标准配额发放惩罚金额上海313家工业:电力、钢铁、石化、化工、有色、建材、纺织、造纸、橡胶和化纤;非工业:航空、机场、水运、港口、商超、宾馆、商务办公建筑和铁路站点;工业2万吨非工业1万吨水运10万吨基准线法历史强度法历史排放法5-10万北京831家工业:电力、热力、水泥、石化、其他工业;非工业:事业单位、服务业、交通运输业;0.5万吨基准线法历史强度法历史排放法碳均价3-5倍超额排放量广东245家电力、水泥、钢铁、石化、造纸、民航;2万吨基准线法历史强度法历史排放法5万天津113家
18、电力、热力、钢铁、化工、石化、油气、开采、造纸、航空和建筑材料;2万吨基准线法历史强度法历史排放法责令限期改正,3年内不享受激励政策湖北373家电力、热力、有色进入、钢铁、化工、水泥、石化、汽车制造、玻璃、陶瓷、供水、化纤、造纸、医药、食品饮料;能耗1万吨标准煤基准线法历史排放法碳均价3倍以上超额排放量重庆180家电力、电解铝、铁合金、电石、烧碱、水泥、钢铁2万吨基准线法历史排放法碳均价3倍超额排放量福建269家电力、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金属、造纸、航空和陶瓷能耗1万吨标准煤基准线法历史排放法3万全国2162家发电行业2013至2020年任一年温室气体排放量2.6万吨基准线法3万全国发
19、电行业2020和2021年任一年温室气体排放量2.6万吨基准线法3万2021年2022年交易所及纳入企业数量从交易规模来看,全国碳市场已成为全球现货最大的碳市场,从交易机制看,全国碳排放交易所仍将采用和各区域试点一样以配额交易为主导、以核证自愿减排量为补充的双轨体系。/L O G 2 0 2 2 中 国 低 碳 供 应 链&物 流 创 新 发 展 报 告/11交通运输行业:部分子行业被纳入地方碳交易市场中 国 碳 市 场试点城市上海深圳北京政策法律明确交通主管部门职责明确交通主管部门职责未明确交通主管部门职责管控范围对象机场、港口、航空公司公交出租企业重点交通企业固定源纳入碳交易平台,覆盖公交
20、、轨道、郊区客运、路政四个子行业,并逐步拓展至轨道交通、公交、出租、客运等移动源配额分配原则行业基准线法分配,充分考虑历史减排贡献存量配额和增量配额,考虑促进新能源汽车推广固定设施:包括既有设施配额、新增设施配额、配额调整量移动实施:基于历史强度排放配额核算方法发布航空和运输站点核算指南发布公交出租核算标准方法发布交通运输企业核算方法抵消机制限制相对较小优先使用清洁交通CCER项目抵消机制项目类型开发特点率先纳入民航港口领航创新机制推广能源汽车先后纳入交通固定和移动源国内碳交易试点纳入交通运输行业情况总览与特点企业类型细分行业相关业务强制碳市场自愿碳市场代表企业公路客运公交集团、轨道集团、高速
21、公路集团通过安装各种智能交通设施、配置新能源车辆、实施节能举措等多方面减少交通碳排放北京、深圳两地公交、轨道企业参与部分参与CCER项目共享出行出行平台类企业通过共享车辆、单车等方式、引领用户转向绿色、低碳出行方式、减少个体出行碳排放不参与部分参与碳普惠项目公路货运快递、零担、整车等运输企业通过优化能源结构、升级运输运输及业务模式、利用减碳技术等减少碳排放不参与部分企业正在探索自愿碳减排项目开发,中国邮政表示2025年碳金融取得明显进展航空运输航空客运、航空货运等企业通过可持续航空燃料、机场减排降低飞机燃油能耗和机场自身能耗上海将航空公司纳入碳交易市场,部分企业参与国际碳交易不参与铁路运输从事
22、铁路客运及货运的企业发展多式联运,优化铁路货运布局、用好货运大通道等进行碳减排不参与不参与水路运输沿海运输和内河运输,货物运输和旅客运输等企业上海将水运、港口纳入碳交易市场不参与国内交通运输企业参与碳交易市场概况/L O G 2 0 2 2 中 国 低 碳 供 应 链&物 流 创 新 发 展 报 告/12首个履约周期完美收官中 国 碳 市 场中国自2011年开始探索碳交易市场,先后启动八地碳交易试点。2021年7月-12月,首个履约周期完美收官,首批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共2162家,年覆盖二氧化碳排放量约45亿吨,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1.79亿吨,累计成交额76.61亿元。按履约量计,履约
23、完成率为99.5%。2011.11中国国家发改委批准七个省市(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广东、深圳)开放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2012.06发改委印发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确立国家自愿减排交易机制,提出CCER 交易2013.06中国第一个碳排放权交易所在深圳正式开市2014.06中国七个试点地区碳排放交易所完胜开启碳排放权交易,纳入企业综述2,000余家2014.12发改委出台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了“五统一”原则,初步统一了中国碳排放市场的基本框架2017.01新增福建碳排放交易市场,福建碳排放权交易所正式开市2020.122021.01生 态 环 境 部 发 布20
24、19-2020年全国碳 排放权交易配额总量设定与分配实施方案(发电行业),发电行业率先启动全国性碳交易市场体系建设生态环境部公布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 行),中国 全国性碳排放交易市场加速落地2021.07全国碳市场正式启动上线交易2021.12.31全国碳市场首个履约周期结束累计成交额达76.61亿元3月,生态环境部印发关于做好2022年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管理相关重点工作的通知,2022年碳市场的第二个履约周期开启探索期建设期拓展期首个履约周期2023-第二个履约周期2011-20182019-20202021.07-122022.03-122023-中国先后在八个地区进行碳交易试点北京
25、、天津、上海、重庆、湖北、广东、深圳、福建发电行业率先启动全国性碳交易市场体系建设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预计2022年出台首个履约周期全国碳市场累计运行114个交易日首批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共2162家年覆盖二氧化碳排放量约45亿吨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1.79亿吨累计成交额76.61亿元按履约量计,履约完成率为99.5%第三履约期将纳入新行业,未来水泥、电解铝、钢铁以及石油化工行业,将加入配额履约和市场交易/L O G 2 0 2 2 中 国 低 碳 供 应 链&物 流 创 新 发 展 报 告/132022年碳市场第二个履约周期开启,数据质量成重中之重中 国 碳 市 场3月,生态环境部印
26、发关于做好2022年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管理相关重点工作的通知,对今年碳市场具体的温室气体排放监测、报告与核查工作进行了安排和部署,表明2022年碳市场的第二个履约周期开启。第一个履约周期(2021年)第二个履约周期(2022年)重点行业行业大类不变,发电、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航空子行业范围行业子类不包括二氟一氯甲烷、航空旅客运输服务、航空货物运输服务纳入范围八大行业内,2013至2020年任一年温室气体排放量达2.6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综合能源消费量约1万吨标准煤)及以上的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八大行业内,2020和2021年任一年温室气体排放量达2.6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综合能源消
27、费量约1万吨标准煤)及以上的发电行业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报告内容重点排放单位基本信息、机组及生产设施信息、化石燃料燃烧排放表、生产数据及排放量汇总表、地位发热量和元素碳含量的确定方式核算方法按照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 发电设施核算(其中全国电网排放因子为0.6101tCO2/MWh)按照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 发电设施(环办气候20219号)要求核算2021年度排放量(其中电网排放因子调整为0.5810 tCO2/MWh)报告时间电力行业于所在年4月30前报送电力行业于所在年3月31日前报送其他行业于所在年9月30日前报送信息公开未做详细描述在2022年3月31日前通过环
28、境信息平台公布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2019-2020年度)经核查的温室气体排放相关信息组织核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的核查数据报送工作应于所在年6月30日前完成其他行业重点排放单位的核查数据报送工作应于所在年12月31日前完成数据质量控制未做详细要求自2022年4月起在每月结束后的40日内,通过具有中国计量认证(CMA)资质或经过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认可的检验检测机构对元素碳含量等参数进行检测,并对要求的台账和原始记录通过环境信息平台进行存证核查技术服务机构的管理未做详细要求对编制2019-2021年核查报告的技术服务机构工作质量、合规性、及时性等进行评估,评估结果于20
29、22年7月30日前通过环境信息平台向社会公开。年度重点排放单位名录公开所在年6月30日前在省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官方网站向社会公开配额核定和清缴履约在2021年9月30日前完成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2019-2020年度的配额核定工作,2021年12月31日前完成配额的清缴履约工作未说明/L O G 2 0 2 2 中 国 低 碳 供 应 链&物 流 创 新 发 展 报 告/14碳市场发展趋势:从碳交易,向碳资产和碳中和迈进中 国 碳 市 场2021年全国碳市场启动后,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单一碳市场。作为积极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负责任大国,支持“3060 目标”目标的实现,国家鼓励更多控排或相关企业积
30、极参与新兴碳市场发展,中国扩大行业覆盖、规范制度体系开始具有越来越重要的现实意义。制度体系规范,监管工作协同全面和完善的碳交易法律法规体系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基石,目前,全国碳市场的运行主要依据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预计未来将有更多市场主体与交易产品逐步纳入全国碳市场,届时将出台更全面、完善的碳交易管理条例支撑碳市场健康运转,建立跨部门的碳金融市场监 管框架和协调机制,推动碳金融市场的协调、健康及可持续发展碳价稳定机制势在必行。重视碳数据质量,强化信息核查披露公开透明的碳核算和信息披露,也是今后推动全国碳市场健康持久发展的重要环节。通过精准了解碳排放主体的具体排放情况,针对具体领域和企业
31、设定碳排放预算并制 定每年的碳减排计划,将进一步推动碳交易市场的公平有效运行。生态环境部印发关于做好2022年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管理相关重点工作的通知对碳数据的质量要求、透明性要求逐渐加强扩大行业覆盖范围,丰富参与交易市场主体目前,全国碳市场仅向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开放交易,煤化工等行业的部分企业已纳入重点排放单位名单,但其生产过程碳排放并未纳入。未来钢铁、化工、水泥等其他高耗能行业将逐步纳入全国碳市场,逐步提高全国碳市场行业覆盖比例。通过进一步丰富市场主体,实现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主体多元化,持续提升市场的覆盖面、流动性和有效性。构建碳资产管理,碳中和成企业未来战略优势随着2021年7月16
32、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上线运行,碳金融支持性政策配套措施将日益完善,尤其是在法律层面明确碳排放权的性质及交易方式后,碳金融市场交易业务领域无法可依的问题必将逐步得到解决。碳资产列为“继现金资产、实物资产、无形资产之后第四类新型资产”。优化碳资产的管理,盘活碳资产、实现保值增值、降低履约成本、提高经营效率,将成为控排企业以及所有拥有碳配额、碳信用的市场主体的普遍需求。/L O G 2 0 2 2 中 国 低 碳 供 应 链&物 流 创 新 发 展 报 告/15低碳新环境:中国企业碳中和社会责任碳 中 和 目 标 对 供 应 链 物 流 企 业 的 影 响“双碳”规划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
33、型指明了方向。将粗放型、高碳排放型企业转型升级为精细型、低碳排放型,坚定不移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所以企业做好碳中和社会责任是向高质量转型的契机。1.监测、报告、盘查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情况、碳相关资金计量2.确定企业净零目标应涵盖的排放范围,科学制定目标3.根据企业情况选择减排、中和、补偿措施,验证措施可行性,制定具体时间框架与路线4.设立内部碳管理体系、设立考核制度5.做碳达峰、碳中和规划宣传,发布碳宣言6.对碳信息进行阶段性监测、报告、核算、披露,形成体系责任1企业自身实现碳中和1.对于有引领能力的实体经济企业 运用低碳节能技术改造技术,输出领先节能技术改造框架,完善国家节能改造目录;推动场景
34、中未成熟技术(负碳)、模式等的研发与市场化应用2.对于新兴技术企业 推动新兴技术与绿色低碳产业的融合,将强研发能力融入绿色低碳产业,开发新技术、产品 探索在碳排放密集场景的融合,推动新兴技术在高耗能环节的应用,披露技术节能量3.对于碳中和技术企业 依靠技术推动自身率先实现碳中和 对于已成熟的技术,宣传推广、扩大规模;对于模式未成熟的技术,寻求项目成本与风险的最佳解决方案;对于未成熟技术,投入研发。责任2企业以其技术赋能社会实现碳中和1.以企业双碳行为影响供应链上下游的企业、生态合作伙伴、行业联盟内企业,带动行业形成双碳意识,重视二氧化碳减排行为;2.影响企业所在地区双碳事业的发展,推动地区双碳
35、政策体系的搭建、推动地区绿色低碳产业链的构建。3.以企业的影响力、产品及服务的渗透能力,影响民众。责任3:企业发声与披露,影响区域、行业、民众端1.向世界传达中国企业承担的碳减排责任。2.根据地区形势,制定目标、举措等,契合当地企业减排规定。责任4:企业在国际上发声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责任5:企业作为确保双碳目标完成的后备保障为企业双碳发展提供标准计量服务、核查服务、碳金融类服务、碳资产管理服务、双碳路径规划等第三方咨询服务,保障企业双碳工作顺利进行。/2 0 2 2 中 国 低 碳 供 应 链 创 新 发 展 报 告/碳中和政策解读 企业碳中和行动及实现路径第一部分中国碳中和政策与实现路径罗
36、戈研究解读/系列 I2022中国低碳供应链&物流创新发展报告/L O G 2 0 2 2 中 国 低 碳 供 应 链&物 流 创 新 发 展 报 告/17碳管理体系:碳排放、碳资产、碳交易、碳中和+碳信用评级碳 管 理 体 系 愿 景完整碳管理体系是以过程方法、PDCA循环、生命周期分析理论(LCA)、风险管理理论(RMS)、ISO管理体系标准的高阶架构(HLS)为编制基础,囊括了“碳排放、碳资产、碳交易、碳中和”+“碳信用评级”(4+1模块)的系统性管理体系。碳信用评级企业碳信用评级体系是通过揭示各类经济主体在全球碳中和下的适应性和竞争力,具体通过评价碳风险和碳价值来表征经济主体的碳信用,形
37、成对标国际信用体系,融合中国经济、文化与社会特色的信用评级方法。组织所处的环境生命周期分析理论(LCA)组织需求风险管理理论(RMS)策划改进绩效评价支持和运营领导策划实施处置检查碳管理体系碳交易管理体系是指碳排放配额、核证自愿减排量等买卖过程。作用:1.碳交易行为合法、合规;2.参与多元化碳市场交易;3.交易流程制度化;碳排放管理体系是指以二氧化碳为典型的温室气体向大气中的释放。作用:1.助力组织控制、管理与碳排放相关的产品设计过程、采购过程;2.组织碳排放数据核算需要;3.建立数据库,传递信任;碳资产管理体系碳中和管理体系是指特定主体所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带来经济利益的、与温室气体活动相关
38、的各种有形或无形的资源。作用:1.碳排放绩效评价体系;2.建立、完善碳资产预算机制;3.优化金融机构信用评级;4.碳资产风险控制;是指在一个时间段内,排放主体的GHG排放量与GHG清除量之和接近或为零时的状态。作用:1.形成碳中和目标、指标;2.基于碳足迹数据、对接国际贸易规则;3.与国际规则对接,打通外贸渠道。组织满意产品和服务碳管理体系结果+/L O G 2 0 2 2 中 国 低 碳 供 应 链&物 流 创 新 发 展 报 告/18碳排放管理是碳管理体系的基础碳 管 理 体 系 愿 景-碳 排 放全球范围,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表达在整个供应链碳排放管理的承诺,供应链脱碳正在成为改变全球气候
39、行动的首选环节,并可以通过较少的成本,通过供应链的低碳运营实现更大的减排效果,在许多具有较长上游价值链的消费行业中,范围 1(有业务)和范围 2(消耗电力等)排放量,即使两者相加,也远远低于供应链中产的碳排放。范围2排放范围1排放范围3排放范围3排放企业购入的电力、热力和制冷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企业燃烧燃料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化工生产自有车辆购买的商品和服务生产资料燃料和能源相关活动运营中产生的废物上游运输和分配商务差旅员工通勤上游租赁资产下游租赁资产投资销售及产品使用特许权下游运输及分配销售产品加工产品最终处置上游活动下游活动企业自身业务/L O G 2 0 2 2 中 国 低 碳 供 应
40、 链&物 流 创 新 发 展 报 告/19碳中和管理:“双碳”目标下企业持续减排迈向碳中和碳 管 理 体 系 愿 景-碳 中 和规划期:事前承诺并宣告何时达成碳中和,实施期:进行碳中和主题的碳减排和碳抵消;持续期:维持碳中和碳盘查与核算碳减排目标规划期制定碳减排方案第三方核查承诺宣言碳减排行动碳抵消行动(碳交易、碳汇、碳捕捉利用等)第三方核查承诺达成实施期宣告碳中和事前承诺事后确认持续期/L O G 2 0 2 2 中 国 低 碳 供 应 链&物 流 创 新 发 展 报 告/20基于目标的企业碳管理体系基 于 目 标 构 建 供 应 链 物 流 碳 管 理 体 系基于不同类型企业在碳中和行动中
41、不同的关注点,根据企业当前关键任务和目标,明确碳中和工作覆盖的主要内容,并为确保实施构建相应的管理体系,寻求外部专业的咨询机构,了解企业中短长期的碳中和目标、行动路径和落地举措。组织建立企业根据自身碳减排规划,以及所处行业要求,前期组建企业低碳管理组织盘查与核算确定组织边界明确覆盖温室气体种类梳理相关活动估算碳排放量设定碳减排目标当前排放水平碳减排碳交易碳资产碳中和碳减排目标达成时间线目标范围范围1&2减排范围3供应链减排企业根据政策要求,强制纳入或自愿参与碳交易市场提交碳监测计划提交碳排放报告第三方机构核查激活账户配额发放配额上缴配额交易配额清算超排处罚获得收益企业碳资产摸底掌握政策仓位管理
42、及交易策略交易工具/产品碳资产管理制度碳管理体系生态碳汇碳捕捉与储存技术净零碳排放闭环运营盘查与核算,验证上一年度碳减排成果盘查与核算,进入或推出下一履约周期盘查与核算,制定持续碳中和发展战略政策驱动的合规型企业上市披露要求的合规型企业企业社会责任驱动的战略型企业企业营销自驱的营销型企业组织管理构建流程系统运营专业服务碳市场、碳交易、碳管理等咨询外部专业咨询机构培训、核查、报告咨询第三方核证机构环境顾问、能源咨询、供应链管理、认证服务等绿色/减排报告碳目标白皮书碳排放报告第三方审计报告监测计划社会责任报告社会责任报告可持续发展报告碳补偿路径:碳信用、绿证交易、绿电交易、双积分、用能权/L O
43、G 2 0 2 2 中 国 低 碳 供 应 链&物 流 创 新 发 展 报 告/21“四类”管理目标下企业碳管理的关键聚焦基 于 目 标 构 建 供 应 链 物 流 碳 管 理 体 系不同类型企业在践行双碳使命时,需要根据企业自身碳排放和行业要求,明确目标,企业在制定碳中和行动时,既需要放眼未来,立足实现长期的碳减排目标,也需要明确当下碳中和行动带来的企业价值,将碳中和作为必须践行的企业责任。管理目标管理目标企业类型企业类型典型企业管理范围管理体系披露与声明排放管理减排管理交易管理碳中和管理组织流程系统运营碳排放报告第三方审计报告社会责任报告可持续发展报告碳目标白皮书绿色/减排报告盘查与核算碳
44、排放核查自身减排供应链减排碳交易碳资产生态碳汇创新技术政策驱动政策驱动交易交易合规型合规型规模型电力、纳入全国及地方碳交易范围的企业上市披露上市披露要求要求合规型合规型上市公司、外资企业在本土的分支机构企业社会企业社会责任责任战略型战略型非上市大型企业(国企为主)企业营销企业营销自驱自驱营销型营销型民营、创新企业为主重点关注选择性关注/L O G 2 0 2 2 中 国 低 碳 供 应 链&物 流 创 新 发 展 报 告/22政策驱动交易的合规型企业碳交易机制“四 类”管 理 目 标 下 的 碳 管 理 体 系不同企业由于所处国家、行业或是技术、管理方式上存在着的差异,他们实现减排的成本是不同
45、的。碳交易的目的就是鼓励减排成本低的企业超额减排,将其所获得的剩余配额或减排信用通过交易的方式出售给减排成本高的企业,从而帮助减排成本高的企业实现设定的减排目标,并有效降低实现目标的履约成本。排放单位A排放单位B配额不足配额剩余出售配额资金流向购买配额资金流向碳排放交易体系总量控制政府机构发放配额发放配额履约履约超额付罚金配额实际排放量配额实际排放量碳排放交易流程:碳排放权交易参与主体包括:纳入碳排放配额管理的企业自愿参与碳交易活动的法人、组织和个人/L O G 2 0 2 2 中 国 低 碳 供 应 链&物 流 创 新 发 展 报 告/23政策驱动交易的合规型企业碳交易行动路径“四 类”管
46、理 目 标 下 的 碳 管 理 体 系政策驱动的合规型企业,主要指处于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电力、航空等重点排放行业将强制性纳入到碳排放权交易体系中来的企业,该类企业不仅要承担更多的碳中和责任,也将更关注碳交易市场带来的碳中和价值。组织建立企业根据自身碳减排规划,以及所处行业要求,前期组建企业低碳管理组织摸清碳排放家底确定组织边界明确覆盖温室气体种类梳理相关活动估算碳排放量以履约而制定的碳减排方案和行动当前排放水平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履约期内实现目标范围1政策驱动的合规型企业碳中和实施步骤:(主要聚焦企业碳交易体系下的行动路径,同时构建碳中和战略的企业可参考碳中和行动路径)碳交易提
47、交碳监测计划提交碳排放报告第三方机构核查激活账户配额发放配额上缴碳交易配额清算配额交易获得收益超排处罚制定碳减排实施方案范围1&2减排碳资产管理企业碳资产摸底掌握政策仓位管理及交易策略交易工具/产品碳资产管理制度碳管理体系报告与声明第三方审计报告碳排放报告社会责任报告独立第三方核查评估年度碳排放,是否进入下一履约周期67采取碳抵消举措企业根据政策要求,强制纳入或自愿参与碳交易市场2345企业领导重视统筹规划组建双碳工作小组联合外部专业机构,进行碳排放盘查与核算,配合政府工作,由第三方机构进行碳排放核查碳交易/资产管理下的企业组织模式:质量管理部合理设置减排目标与考核机制,向各子公司/事业 部分
48、配指标,推动各子公司/事业部碳指标的实现,监督、审核、评价其完成情况。联合部门负责碳排放数据监测、节能降碳措施实行。能源管控合理规划能源、资源分配,提高用能效率,减少用能浪费,保障用能安全。财务部测算与节能减排相关的财务指标,提供碳交易工作中的经济分析,控制碳交易中的成本。法务部判断企业碳减排工作、指标设置的合规性,提供碳交易工作中的合规保障。子公司/事业部各子公司/事业部负责人或设立双碳负责人,统筹规划内部减排工作,控制企业碳排放。品牌部根据企业碳交易履约机制,传达企业碳减排成果、实践、打造影响力,传播企业社会责任创新研发碳减排创新模式技术的开发,采取或开发成熟技术,保障企业双碳工作的进展碳
49、资产管理部门制定企业的低碳发展规划、研究碳市场的最新动向、统筹碳资产开发和购销、统计企业碳排放、管理企业配额。/L O G 2 0 2 2 中 国 低 碳 供 应 链&物 流 创 新 发 展 报 告/24上市披露要求的合规型企业-ESG中对碳排放信息的具体要求“四 类”管 理 目 标 下 的 碳 管 理 体 系相关规定颁布时间相关内容具体指引上海证券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十四五”期间 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2022年3月2日强化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配合证监会制定和完善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制度,进一步规范上市公司在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等方面的信息披露内容和要求,研究建立具有
50、针对性的信息披露框架,提高环境信息披露的有效 性和可比性。鼓励上市公司在定期报告中自愿披露减少碳排放的措施、效果和履行社会责任等情况。加强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一线监管,对未按规则要求披露环境信息的上市公司加大自律监管力度。基于信息披露情况做好上市公司践行双碳理念的舆论宣传。引导上市公司及拟上市企业关注绿色发展加强上市公司 ESG 相关培训力度,开展双碳主题培训,加强双碳产业发展及配套政策宣讲。引导上市公司主动适应绿色低碳发展要求,并将 ESG 纳入投资者关系管理中与投资者沟通的重要内容。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开展上市公司 ESG 赋能系列活动。完善线上平台建设,配合信息披露相关规范要求强化绿色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