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桥梁工程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doc

上传人:a199****6536 文档编号:3877394 上传时间:2024-07-23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60.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桥梁工程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桥梁工程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桥梁工程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桥梁工程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桥梁工程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桥涵工程施工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一、基坑开挖1.1、基坑泡水1、现象基坑开挖后,地基土被水浸泡2、原因分析(1)连续不断下雨,使基坑内积水。(2)地下水位较高,降水效果欠佳。(3)排水不及时,进水量大于出水量。(4)基坑距离河、湖、沟、鱼池或者农田灌溉渠较近,在不断渗透情况下使基坑被水浸泡。(5)基坑挖好后,未及时浇筑垫层混凝土,使露坑时间过长。3、防治措施(1)雨季施工时,在基坑四周外0.51m处应设截水沟或挡水土提,防止地面水流入基坑内。(2)挖土时应挖到距基坑底0。30.5m处为止.不下雨时,把剩余0.30。5m土方挖除,并立即做好基础垫层。(3)在地下水位较高或直接在地下水位下挖方时,宜

2、采用井点降水及在基坑四周开挖排水沟和集水井,随时排水以降低地下水位,排水沟和集水井的深度应比基坑底深0。5m。(4)要备足排水设备,随挖方随排水.排水设备要根据水量而定,排水量应大于进水量,排水时间应自挖方开始到填方完成为止.(5)在距离河、湖、沟、鱼池或者农田灌溉渠较近的地方,应在基坑外设一道截水沟,截水沟距离基坑边线3m以上,使外界水流入截水沟,而避免流入基坑内.截水沟内的水也应及时排除。(6)基坑开挖后,应连续作业直至浇筑垫层混凝土。在无法连续作业时,也应保证0。30.5m土方,待有条件作业时再挖出,同时应随时排水,避免基坑内因积水而引起基坑泡水。(7)基底已被泡软的土方应预挖出,并回填

3、砂、石等粒料至土基标高。1。2、基坑超挖、基底扰动1、现象基坑开挖后,地基不平,使局部或全部地基面高程低于设计标高,基底原状土受到扰动。2、原因分析(1)采用机械开挖,没有留下30cm由人工开挖整平,而是一挖到底,操作又控制不严,局部多挖。基底原状土受到机械开挖而扰动.(2)没有专人指挥,盲目操作。(3)测量未经复核出现差错.3、预防措施(1)加强测量复核,要设高程控制桩,指派专人负责经常复测高程.(2)机械挖方时要由专人指挥,当机械挖至还剩30cm时,应由人工开挖修整。4、治理方法当出现超挖或扰动时,应挖出扰动土并回填砂、石或其他建筑材料,分层夯实到设计标高。1。3、填方出现橡皮土1、现象在

4、填土过程中或填土完成后,人走在上面局部出现颤动现象。2、原因分析(1)带水还土,水包在土中不易排除。(2)雨天填土或者回填土的含水量过大。3、防治措施(1)基坑内积水应抽干,然后分层填土分层夯实。(2)雨天不宜填土,回填的土方含水量要适中.(3)出现橡皮土后挖松爆晒后再压实或挖除后重新回填合适的材料。二、桩基工程质量通病及防治2。1、灌注桩成孔的质量通病及防治2.1。1、孔底虚土问题孔底虚土在灌注桩施工中属常见病,一般采取超过灌注桩设计底高程0。 51。 2 m ,以消除虚土沉降对设计底高程的影响.这样虽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人为增加了施工成本。2。1.1。1、孔底虚土的成因(1) 土质:对地

5、质情况缺乏了解,是造成孔底虚土不容忽视的因素。松散性质的炉渣、砂卵石层易于坍塌,尤其是孔底含卵石较多的砂层易于坍塌,形成虚土,难以取出。(2) 钻杆及钻头:钻杆不直,使钻头在进尺过程中产生摆动,孔径增大,松土回落;螺旋叶片坡角与转速不适应,或叶片磨损向下弯曲造成落土;锥型钻头可钻碎瓦块或坚土,但取不净虚土。(3) 钻孔工艺:钻到既定孔深时,有两种清底方法: a、空转清底,停止回转,提升钻杆,称为静拔工艺; b、边拔钻杆边回转,随转随出土,称为动拔工艺.如两种工艺使用不当,将造成孔底虚土。另外,遇到碎砖瓦块、软硬交界层时,钻进速度快也易扩大孔径,造成虚土回落。(4) 施工工序:成孔后没有及时盖好

6、孔口板,放钢筋笼前没有安放好孔口护筒,翻斗车等施工机械在孔口附近行走等,都将造成地面及孔壁震动,致使虚土回落。(5) 场地:场地不平整,使钻孔孔径加大;钻杆叶片与孔壁不均匀摩擦,使壁土回落,形成虚土.(6) 钻机自身: 钻机在自身运转期间不规则抖动,对地面形成动荷载,产生震动,造成孔底虚土。2。1。1。2、防治措施机械进场使用前检修钻机、钻杆及叶片。根据地质勘测资料及试钻情况,选定钻头型式及施工工艺.试钻时确定是否需要二次投钻及方法。一般情况下,二次投钻可以减少虚土,土质较好时虚土厚度可以达到规定标准.对于粘性土或土中夹杂砖瓦时,采用动拔出土方法回落土较少;对于砂性土,采用静拔出土法,可减少虚

7、土.加强施工管理,成孔后立即对孔口进行保护;安放钢筋笼时,注意垂直慢放钢筋笼,加强钢筋笼自身的架立强度,以防止起吊时变形,以致碰壁,避免孔口与孔壁土回落;翻斗车等施工机械不得靠近孔口;禁止翻斗车直接灌注混凝土;当日成孔当日灌注混凝土。目前清除孔底虚土的方法还有:用抓斗清孔底;用套管旋转器清孔底;用手摇式绞盘,悬挂125 kg 铁锤锤击虚土,锤击高度0。 81。 2 m ,锤击1015 次,效果也很好;孔底先灌入水泥浆将虚土捣固,或用压力灌浆捣固,将孔底虚土固化。2.1.2 、成孔垂直度问题造成成孔垂直度超标的原因如下:(1) 筑岛土料碾压不实,或在雨后施工,钻孔机械施工由于振动致使机械发生倾斜

8、.(2) 场地不平,钻机钻孔前未进行超平,以至于钻杆不直,造成钻孔倾斜。(3) 钻孔时钻机摇晃,钻头受力不均产生倾斜。钻孔工作是灌注桩施工质量的关键,钻机就位时必须保持平稳,不发生倾斜和移动;钻机的转盘和底座应水平;钻杆、卡孔和护筒中心三者应在同一铅垂线上,保证垂直度。针对以上原因,采取以下防治措施:作好场地平整工作,松软场地及时进行分层碾压处理;雨季施工现场采取排水措施,防止钻孔处表面积水;钻机左右两侧增加调整装置,开钻前从两个方向校正钻杆的垂直度,钻头尖部一定要对准桩位,对中误差严格控制在d/ 6 ,且200 mm.并在钻孔时,经常校正钻机的垂直度.2.1.3 成孔过程中易发生孔位偏差1、

9、分析原因从钻孔的设备到地质条件, 以及施工方法上考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钻机或钻架安装不平, 长时间施工产生移位。2) 地质条件出现软硬界面, 钻头受力不均, 岩面处倾斜钻进。3) 钻孔遇较大孤石或探头石造成倾斜。4) 钢筋骨架固定不牢产生偏差。5) 施工放样误差.2、预防措施1) 每根桩首件开工前, 由项目经理部进行边施工边实地详细的技术交底工作。2) 桩位放样, 采用标定精确的全站仪进行放样,并经技术负责人审核, 监理工程师批准后方可实施,放样偏差控制在5mm 以内。3) 安装钻机时, 要使转盘、底座水平, 冲孔时经常检查钻机移位情况和孔位偏差, 每班至少检查一次, 并形成检查记录。

10、4) 终孔下骨架前, 检查孔中心偏差在允许范围。5) 骨架中心与桩位中心相重合, 其偏差不得大于1cm , 骨架要固定牢固防止移位.6) 灌注混凝土过程中, 下导管或提升导管时避免碰撞骨架.7) 发生岩面倾斜或遇探头石时, 应吊着钻杆控制进尺, 低速钻进, 或回填片石卵石, 然后用冲锤冲击。2。 2 、钻孔桩混凝土灌注时的质量通病及防治2. 2。 1、导管进水1、现象灌注桩首次灌注混凝土时, 孔内泥浆及水从导管下口灌入导管; 灌注中, 导管接头处进水; 灌注中, 提升导管过量; 孔内水和泥浆从导管下口涌入导管等现象。2、原因分析(1) 首次灌注混凝土时, 由于灌满导管和导管下口至桩孔底部间隙所

11、需的混凝土总量计算不当, 使首灌的混凝土不能埋住导管下口,而是全部冲出导管以外, 造成导管底口进水事故.(2) 灌注混凝土中, 由于未连续灌注, 在导管内产生气囊, 当又一次聚集大量的混凝土拌和物猛灌时, 导管内气囊产生高压; 将两节导管间加入的封水橡皮垫挤出, 致使导管接口漏空而进水.(3) 由于接头不严密, 水从接口处漏入导管.(4) 测深时, 误判造成导管提升过量, 致使导管底口脱离孔内混凝土液面, 使水进入。3、治理方法首灌底口进水和灌注中导管提升过量的进水, 一旦发生, 停止灌注。利用导管作吸泥管, 以空气吸泥法, 将已灌注的混凝土拌和物全部吸出。针对发生原因, 予以纠正后, 重新灌

12、注混凝土。2。2。2、导管堵管1、现象导管已提升很高, 导管底口埋入混凝土接近1 m.但是灌注在导管中的混凝土仍不能涌翻上来。2、原因分析(1) 由于各种原因使混凝土离析, 粗骨料集中而造成导管堵塞。(2) 由于灌注时间持续过长, 最初灌注的混凝土已初凝, 增大了管内混凝土下落的阻力, 使混凝土堵管。3、治理方法灌注开始不久发生堵管时, 可用长杆冲、捣或用振动器振动导管。若无效果, 拔出导管, 用空气吸泥机或抓斗将已灌入孔底的混凝土清除, 换新导管, 准备足够量的混凝土, 重新灌注。2。2。3、钢筋笼在灌注混凝土时上浮1、现象钢筋笼入孔, 虽已加以固定, 但在孔内灌注混凝土时,钢筋笼向上浮移.

13、2、原因分析混凝土由漏斗顺导管向下灌注时, 混凝土的位能产生一种顶托力。该种顶托力随灌注时混凝土位能的大小, 灌注速度的快慢, 首批混凝土的流动度, 首批混凝土的表面标高大小而变化。3、预防措施(1) 钢筋骨架上端在孔口处与护筒相接固定。(2) 灌注中, 当混凝土表面接近钢筋笼底时, 应放慢混凝土灌注速度, 并应使导管保持较大埋深, 使导管底口与钢筋笼底端间保持较大距离, 以便减小对钢筋笼的冲击.(3) 混凝土液面进入钢筋笼一定深度后, 应适当提导管, 使钢筋笼在导管下口有一定埋深。但注意导管埋入混凝土表面应不小于2 m.2。2。4、灌注混凝土时桩孔坍孔1、现象灌注水下混凝土过程中, 发现护筒

14、内泥浆水位忽然上升溢出护筒, 随即骤降并冒出气泡, 为坍孔征兆.如用测深锤探测混凝土面与原深度相差很多时, 可确定为坍孔。2、原因分析(1) 灌注混凝土过程中, 孔内外水头未能保持一定高差。在潮汐地区, 没有采取措施来稳定孔内水位。(2) 护筒刃脚周围漏水; 孔外堆放重物或有机械振动,使孔壁在灌注混凝土时坍孔。(3) 导管卡挂钢筋笼及堵管时, 均易发生坍孔.3、治理方法(1) 灌注混凝土过程中, 要采取各种措施来稳定孔内水位, 还要防止护筒及孔壁漏水.(2) 用吸泥机吸出坍入孔内的泥土, 同时保持或加大水头高度, 如不再坍孔, 可继续灌注。(3) 如用上法处治, 坍孔应不停时, 或坍孔部位较深

15、,宜将导管、钢筋笼拔出, 回填粘土, 重新钻孔。2。2.5、埋导管事故1、现象导管从已灌入孔内的混凝土中提升费劲, 甚至拔不出,造成埋管事故。2、原因分析(1) 灌注过程中, 由于导管埋入混凝土过深, 一般往往大于6 m。(2) 由于各种原因, 导管超过015 m 未提升, 部分混凝土初凝, 抱住导管.3、治理方法(1) 埋导管时, 用链式滑车、千斤顶、卷扬机、挖掘机、铲车等设备进行试拔。(2) 若拔不出时, 按断桩处理.2。2。6、桩头浇注高度短缺1、现象已浇注的桩身混凝土, 没有达到设计桩顶标高再加上015110 cm 的高度。2、原因分析(1) 混凝土灌注后期, 灌注混凝土产生的超压力减

16、小,此时导管埋深较小。由于探测时, 仪器不精确, 或将过稠的浆渣、坍落土层误判为混凝土表面。(2) 测锤及吊索不标准, 手感不明显, 未沉至混凝土表面, 误判已到要求标高, 造成过早拔出导管, 终止灌注。(3) 灌混凝土中, 有一层混凝土从开始灌注到灌注完成, 一直与水或泥浆接触, 不仅受侵蚀, 还难免有泥浆、钻渣等杂物混入, 质量较差, 必须在灌注后凿去.因此,对灌注桩的桩顶标高计算时, 未在桩顶设计标高值上, 增加015110 m 的预留高度。从而在凿除后, 桩顶低于设计标高.3、治理方法(1) 尽量采用准确的水下混凝土表面测探仪, 提高判断的精确度.当使用标准的测探锤检测时, 可在灌注接

17、近结束时, 用取样盒等容器直接取样, 鉴定良好混凝土面的位置.(2) 对于水下灌注的柱身混凝土, 为防止剔桩头造成桩头短浇事故, 必须在设计桩顶标高之上, 增加015110m 的高度, 低限值用于泥浆比重小的、灌注过程正常的桩;高限值用于发生过堵管、坍孔等灌注不顺的桩。(3) 无地下水时, 可开挖后做接桩处理。(4) 有地下水时, 接长护筒, 沉至已灌注的混凝土面以下, 然后抽水、清渣、按接桩处理。2.2.7、夹泥、断桩1、现象先后两次灌注的混凝土层之间, 夹有泥浆或钻渣层,如存在于部分截面, 为夹泥; 如属于整个截面有夹泥层或混凝土有一层完全离析, 基本无水泥浆粘接时, 为断桩。2、原因分析

18、(1) 灌注水下混凝土时, 混凝土的坍落度过小, 集料级配不良, 粗骨料颗粒太大, 灌注前或灌注中混凝土发生离析; 或导管进水等使桩身混凝土产生中断。(2) 灌注中, 发生堵塞导管又未能处理好; 或灌注中发生导管卡挂钢筋笼, 埋导管, 严重坍孔, 而处理不良时,都会演变为桩身严重夹泥, 混凝土桩身中断的严重事故.(3) 清孔不彻底或灌注时间过长, 首批混凝土已初凝,而继续灌注的混凝土冲破顶层与泥浆相混; 或导管进水,一般性灌注混凝土中坍孔, 均会在两层混凝土中产生部分夹有泥浆渣土的截面.3、治理方法(1) 断桩或夹泥发生在桩顶部时, 可将其剔除.然后接长护筒, 并将护筒压至灌注好的混凝土面以下

19、, 抽水、除渣, 进行接桩处理。(2) 对桩身在用地质钻机钻芯取样, 表明有蜂窝、松散、裹浆等情况(取芯率小于40 %时) ; 桩身混凝土有局部混凝土松散或夹泥、局部断桩时, 应采用压浆补强的方法处理。(3) 对于严重夹泥、断桩, 要进行重钻补桩处理.三、模板和支架3。1、现浇混凝土结构的模板3。1。1、基础模板缺陷1、现象桥台的基础及桥墩的承台(水中墩除外)一般采用开挖基坑后浇筑垫层混凝土,然后在垫层上安装侧模。常发生沿基础的通长方向不顺直,顶面不平整,模板不垂直,模板底部走动,模板拼缝过大,接头不平整,模板表面不光洁等现象。2、原因分析(1)长度方向未拉直线进行校正.(2)模板安装时,挂线

20、垂直度有偏差。(3)模板上口内侧未采取定尺支撑。(4)模板直接支撑在基坑土壁上,无坚固的后靠力。(5)模板平整度偏差较大,模板表面残渣未清理干净。(6)模板设计不合理,刚度不够。(7)未设置对拉螺栓。(8)模板未涂脱模剂或者脱模剂选用不好等。3、防治措施(1)垫层混凝土的标高及平整度必须符合要求.(2)模板应予设计,并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3)支撑应该满足强度和刚度的要求,不得直接支撑在土壁上,避免虚撑现象.(4)模板在组装前应清理干净,并涂刷脱模剂,模板拼缝应该符合质量要求.3。1。2、立柱模板缺陷1、现象(1)模板走动造成立柱面变形、鼓出、尺寸不准、漏浆、混凝土不密实或出现蜂窝麻面.(2)

21、柱模纵、横拼缝不密贴,造成漏浆,棱角不挺直,错缝明显,柱面不平。(3)柱身偏斜,上下不垂直,一排立柱不在同一条轴线上.(4)矩形立柱柱身扭曲,圆柱柱身失圆。(5)柱根部漏浆严重。2、原因分析(1)模板设计对混凝土的侧压力考虑不足,对立柱模的柱箍间距设置太大,采用的柱箍材料本身刚度不够,拼接螺栓偏小。(2)配置模板的精度不够,板缝不严密。(3)成排的立柱未按基准轴线定位,柱身上下未按轴线进行垂直校正或由于柱身支撑设置不够,造成柱身偏斜;或由于立柱钢筋本身偏移未经校正,就进行立柱套模。(4)柱模使用中,防护不当,造成柱模变形,使用后对模板表面的残渣未清理干净,拆模过早,拆模时任意敲拆,造成柱身棱角

22、破损确角。(5)柱模安装时,基底不平,未采取嵌缝找平措施。3、防治措施(1)成排立柱在模板安装前,应事先定出立柱的纵横轴线,在立柱模板上同时定出模板的纵横中线,安装时模板纵横中线对正定出的纵横轴线,并用垂线校正柱模的垂直度。(2)柱模安装前必须先找平基座,纠正立柱钢筋位置,当钢筋位置正确后方可安装模板.(3)根据立柱断面的大小及高度,计算按混凝土的侧压力,配置适当的柱箍及连接螺栓,防止跑模、鼓模.(4)立柱模板定位无误后,底部应支撑牢固,不得松动,可在基础浇筑时设置支撑用的预埋件(钢筋或者角钢等)以作支撑。在四角设置牢固的斜撑,以保证立柱位置的正确和稳固。(5)立柱模板不论是采用木模还是定型模

23、板,拼缝都应平直、严密,板面应光滑平整,在拼缝处应采取嵌缝措施,确保不漏浆。(6)柱模在使用过程中,应保养,维修。拆模时应按顺序进行,严禁敲打拆模,防止损坏柱身棱角.拆模后应随时清除模板表面的残渣,并涂防护剂.如发现有变形、损坏应随即整修。3。1.3、盖梁模板缺陷1、现象盖梁梁身不平直,梁底不平,梁底下挠,梁侧模走动,形成下口漏浆、上口偏斜。盖梁与立柱接口处漏浆及烂根。梁面不平,影响支座安装.2、原因分析(1)模板未按基准线校正,支撑不劳。(2)模板支架地基未做处理,支架设置在软硬不均匀地基上,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底模受荷载后,造成支架及底模的不均匀下沉,梁底模未抛高或者抛高不足,使梁底下挠。(

24、3)盖梁侧模刚度差,未设置足够的对拉螺栓。(4)侧模下口围檩未撑紧,在混凝土侧压力作用下,侧模板下口向外位移,底模不平未采取嵌缝措施.(5)模板上口未设置限位卡具,对拉螺栓紧固不均,斜撑角度过大(大于60度),支撑不牢造成局部偏位。(6)盖梁底模与立柱四周接口处缝隙未嵌实或盖梁底模板高出立柱顶面,造成漏浆及烂根现象。3、防治措施(1)盖梁侧模在安装前应事先定出盖梁两侧的基准线,侧模按基准线安装定位,并设斜撑校正模板的线形和垂直度。(2)盖梁支架应设置在经过加固处理的地基上,加固措施应根据地基状况及盖梁荷载确定,当同一个盖梁部分支架设在基础上,部分支架设在地基上时,对基础以外的地基应做加固处理,

25、并应设置刚度足够的地梁, 防止不均匀沉降。盖梁底模要垫平、填实,防止底模虚空,造成梁底不平。盖梁支架搭设宜做等荷载试验,以取得盖梁底模的正确抛高值.(3)盖梁侧模无论采用什么材料的,均应根据混凝土的侧压力,设计具有足够强度和刚度的模板结构,并应根据盖梁的结构状况设置必要的对拉螺栓,以确保侧模不变形。(4)在侧模下口,应在底模上设置牢固的侧模底夹条,以确保侧模不向外移动,并对侧模与底模的接缝处进行嵌缝密实,防止漏浆.(5)侧模上口应设置限位卡具或对拉螺栓,对拉螺栓在紧固时,应保持紧固一致,同时对所设置的斜撑角度不得大于60度,并应牢固,这样才能确保盖梁模板上口线条顺直,不偏斜。(6)盖梁底模与立

26、柱四周的接缝缝隙,应嵌缝密实,防止漏浆。立柱的顶标高宜比盖梁底标高高出12cm。3.1.4、支架现浇梁模板缺陷1、现象支架变形,梁底不平,梁底下挠,梁侧模走动,拼缝漏浆,接缝错位,梁的线形不顺直,混凝土表面粗糙,封头板不垂直,箱梁内倒角陷入混凝土内。箱梁腹板与翼缘板接缝不整齐.2、原因分析(1)支架设置在不稳定的地基上。(2)除由于支架的不均匀沉降外,梁底模铺设不平整、不密实、底模与方木铺设不密贴,梁底模板抛高值控制不当。(3)梁侧模的纵横围檩刚度不够,未按侧模的受力状况布置合理的对拉螺栓。(4)模板配置不当,模板接缝不严密,缝隙嵌缝处理不当。3、防治措施(1)支架应设置在经过处理的具有足够强

27、度的地基上,地基表面应平整,支架材料应有足够的刚度和强度,支架立杆下宜加垫槽钢或钢板,以增加立柱与地基的接触面.支架的布置应根据荷载状况进行设计,以保证混凝土浇注后支架不下沉.(2)支架搭设应按荷载情况,根据支架搭设的技术规程进行合理布置。(3)在支架上铺设梁底模要与支架上的梁或者方木密贴,底模要与方木垫实,在底模铺设时要考虑抛高值,抛高值宜通过等荷载试验取得。(4)梁侧模的纵横围檩要根据混凝土的侧压力进行合理的布置,并根据结构状况布置对拉螺栓。3。2、模板3.2.1、梁外模板缺陷1、现象梁身沿纵向不平直,梁底不平整有露筋,梁两侧模板拆除以后发现侧面有水平裂缝,掉角,表面气泡粗糙。2、原因分析

28、(1)模板纵向不顺直.(2)梁底板垃圾没有清除。(3)模板自身质量较差,混凝土浇筑后变形较大。(4)底模未设置拱度.3、防治措施(1)梁的侧模板与底模板之间宜采用帮包底形式。(2)侧模刚度要进行验算,尽量采用刚度较大的截面形式.(3)梁的外模宜采用钢模板.(4)模板使用完毕,应进行养护和维修,确保使用时模板光洁完好。(5)在支架上现浇的梁,支架必须安装在坚实的地基上,并应有足够的支撑面积,以保证不下沉。并应有排水设施。(6)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底模应设置在台座上,同时考虑到张拉时的两端的集中反力,两端的地基必须做加固处理,满足需要。3。2。2、梁内模上浮1、现象(1)在浇筑腹板混凝土时,梁内

29、模开始上浮,是梁顶板混凝土变薄.(2)在浇筑顶板混凝土时,梁内模开始上浮,造成梁顶面抬高并有龟裂性裂缝。2、原因分析内模定位固定措施不力3、防治措施(1)橡胶气囊史内模,应设置固定钢筋并于梁主筋焊接.(2)空心木模内模应与顶板对拉进行支撑。3。3、施工胀模通病防治措施3。3。1胀模的部位及原因分析1、模板下口混凝土侧压力最大, 一次浇筑过高过快时, 容易发生胀模现象.2、阳角部位U 形卡不到位或大模悬挑端过长时, 易发生胀模。3、采用木板支模的门窗洞口、预留洞口, 其支撑及定位比较困难, 是胀模现象的多发区。4、由于表面留有残浆, 二次接槎部位不能保证模板与墙, 柱面拼接严密, 故也易发生胀模

30、.5、随意取消拉结片造成胀模。6、悬挑处支撑数量不够, 标高不准造成胀模。7、采用定型钢模时, 未使用阴角模, 大角常连接不紧密, 有空隙, 时有胀模现象发生.8、无外脚手架时, 周边梁外模安装困难, 质量无法保证, 外模支撑不顺直, 支撑不牢造成胀模.9、梁跨中未按规定起拱时, 易发生梁下沉现象。10、梁柱节点及楼板与剪力墙、柱交接处模板拦搓拼接不严也容易造成胀膜。3。3。2模板安装质量控制措施3。3.2.1、模板施工方案1、荷载组合计算时除侧压力外, 应考虑到混凝土的浇筑方法, 堆料方式等可能发生的其它荷载。2、模板的组合型式要合理, 支撑计算准确, 对拉螺栓和拉结片的布置要可靠有效。对不

31、当设置对拉螺栓或拉结片的部位, 应采取支撑进行补强, 模板下口应有18- 25 的钢筋支脚固定位置.3、设计好预留洞口模板的支撑形式和安装定位方法.4、按照建筑结构实际情况进行模板预排, 将非标准模板放置在跨中便于处理的部位。5、确定模板安装顺序, 保证整体安装质量。6、最后还应处理好以下问题: 角模形式、大小及与模板的连接方式; 模板之间的拼接方法、模板与角模的拼接方法、梁柱节点、与墙、柱交接处内外模板支撑方法。3。3。2。2模板的安装模板安装应严格按照模板施工方案进行, 所使用模板应保证形状、尺寸、相对位置正确, 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在安装过程中设置防倾覆的临时固定设施.消除拼缝不

32、严, 板面不垂直, 模板下口与构件间有空隙, 对拉螺栓未拧到位, 拉结片松动,模板拼接漏上U 形卡及模板支撑未按计算支设, 支撑悬空等引起模板胀模的质量隐患。3.3。2。3模板安装验收除检查构件尺寸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外, 还应检查模板施工方案的执行情况, 对梁、楼板应验收支撑情况, 起拱情况, 边模支撑及节点模板安装情况; 对墙柱模板应验收拼接情况, 阴阳角连接情况以及模板下口支撑情况, 最后应验收其整体安装是否合理。3.3.3混凝土浇筑时应注意的问题施工中应认真执行混凝土浇筑方案, 严格控制分层厚度及二次浇筑时间, 确保实际施工与计算相一致, 确保混凝土侧压力不超出计算值, 同时应控制好浇筑速

33、度和混凝土初凝时间, 掺有外加剂的混凝土还应加入外加剂影响系数, 以有利控制胀模现象的发生。浇筑时应经常检查模板及支撑稳定情况, 及时处理漏浆, 跑模事件.混凝土浇筑完毕, 拆模后, 应对模板进行维修和保养, 对模板面、肋的损伤应及时维修、加固.模板使用前涂刷隔离剂, 以延长模板寿命。四、混凝土4.1、蜂窝蜂窝现象就是混凝土结构局部出现酥松、砂浆少、石子多、石子之间形成空隙类似蜂窝状的窟窿。1、混凝土产生蜂窝的原因。(1) 混凝土配合比不当或砂、石子、水泥等到材料计量不准,造成砂浆少、石子多;(2) 混凝土搅拌时间不够,未拌合均匀,和易性差,振捣不密实;(3) 下料不当或下料过高,未设串筒使石

34、子集中,造成石子砂浆离析;(4) 混凝土未分层下料,振捣不实,或漏振,或振捣时间不够;(5) 模板缝隙未堵严,水泥浆流失;(6) 钢筋较密,使用的石子粒径过大或坍落度过小;(7) 基础、柱、墙根部未稍加间歇就继续灌上层混凝土。2、防治混凝土蜂窝的措施。(1) 认真按设计要求,严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经常检查,做到计量准确,混凝土拌合均匀,坍落度适合;混凝土下料高度超过2m 应设串筒或溜槽;浇灌应分层下料,分层振捣,防止漏振;模板缝应堵塞严密,浇灌中应随时检查模板支撑情况,防止漏浆;基础、柱、墙根部应在下部浇完间歇1h1. 5h ,沉实后再浇上部混凝土,避免出现“烂脖子。(2) 小蜂窝,洗刷干净后

35、,用12 或12。 5 水泥砂浆抹平压实;较大蜂窝,凿去蜂窝处薄弱松散颗粒,刷洗净后,支模用高一级细石混凝土仔细填塞捣实,较深蜂窝,如清除困难,可埋压浆管、排气管,表面抹砂浆或灌筑混凝土封闭后,进行水泥压浆处理。4。2、麻面混凝土麻面现象就是混凝土局部表面出现缺浆和许多小凹坑、麻点,形成粗糙面,但无钢筋外露现象。1、混凝土产生麻面的原因.(1) 模板表面粗糙或粘附水泥浆渣等杂物未清理干净,拆模时混凝土表面被破坏;(2) 模板未浇水湿润或湿润不够,构件表面混凝土的水分被吸去,使混凝土失水过多出现麻面;(3) 摸板拼缝不严,局部漏浆;(4) 模扳隔离剂涂刷不匀,或局部漏刷或失效,混凝土表面与模板粘

36、结造成麻面;(5) 混凝土振捣不实,气泡未排出,停在模板表面形成麻点.2、防治混凝土麻面的措施.(1) 模板表面清理干净,不得粘有干硬水泥砂浆79等杂物;浇灌混凝土前,模板应浇水充分湿润;模板缝隙应用油毡纸、腻子等堵严;模扳隔离剂应选用长效的,涂刷均匀,不得漏刷;混凝土应分层均匀振捣密实,至排除气泡为止。(2) 表面作粉刷的,可不处理,表面无粉刷的,应在麻面部位浇水充分湿润后,用12 或12. 5 水泥砂浆,将麻面抹平压光。4。3 、孔洞混凝土孔洞现象是指混凝土结构内部有较大尺寸的空隙,局部没有混凝土,钢筋局部或全部裸露。1、产生孔洞的原因。(1) 在钢筋较密的部位或预留孔洞和预埋件处,混凝土

37、下料被搁住,未振捣或振捣不实就继续浇筑上层混凝土;(2) 混凝土离析,砂浆分离,石子成堆,严重跑浆,又未进行振捣;(3) 混凝土一次下料过多,过厚,下料过高,振捣器振动不到,形成松散孔洞;(4) 混凝土内掉入木块、泥块等杂物,混凝土被卡住.2、防治孔洞的措施。(1) 在钢筋密集处及复杂部位,采用细石混凝土浇灌,认真分层振捣密实;预留孔洞处,应两侧同时下料,严防漏振;砂石中混有粘土块、木块等杂物掉入混疑土内,应及时清除干净。(2) 将孔洞周围的松散混凝土和软弱浆凿除,用压力水冲洗,充分湿润后用高强度等级细石混凝土浇灌、捣实。4。4露筋混凝土露筋就是混凝土内部主筋、副筋或箍筋局部裸露在结构构件表面

38、。1、产生露筋的原因.(1) 灌筑混凝土时,钢筋保护层垫块位移或垫块太少或漏放,致使钢筋紧贴模板外露;(2) 结构构件截面小,钢筋过密,石子卡在钢筋上,使水泥砂浆不能充满钢筋周围,造成露筋;(3) 混凝土配合比不当,产生离析,模板部位缺浆或模板漏浆;(4) 混凝土保护层太小或保护层处混凝土振捣不实;或振捣棒撞击钢筋或踩踏钢筋,使钢筋位移,造成露筋;(5) 木模板未浇水湿润,吸水粘结或脱模过早,拆模时缺棱、掉角,导致漏筋。2、防治露筋的措施.(1) 浇灌混凝土,应保证钢筋位置和保护层厚度正确;加强检、验、查,钢筋密集时,应选用适当粒径的石子,保证混凝土配合比准确和良好的和易性;浇灌高度超过2m

39、,应用串筒或溜槽进行下料,以防止离析;模板应充分湿润并认真堵好缝隙;混凝土振捣严禁撞击钢筋,操作时,避免踩踏钢筋,如有踩弯或脱扣等现象及时调整;正确掌握脱模时间,防止过早拆模,碰坏棱角.(2) 表面漏筋处应冲刷洗净后,在表面抹12 或12。 5 水泥砂浆,将漏筋部位抹平;漏筋较深的凿去薄弱混凝土和突出颗粒,洗刷干净后,用比原来高一级的细石混凝土填塞压实。4。5 缝隙、夹层混凝土的缝隙、夹层现象是指混凝土内存在水平或垂直的松散混疑土夹层。1、产生缝隙、夹层的原因.(1) 施工缝未经接缝处理,未清除水泥表面的松动石子,未除去软弱混凝土层并充分湿润就灌筑混凝土;(2) 施工缝处锯屑、泥土、砖块等杂物

40、未清除或未清除干净;(3) 混疑土浇灌高度过大,未设串筒、溜槽,造成混凝土离析;(4) 底层交接处未灌接缝砂浆层,接缝处混凝土未很好振捣。2、防治缝隙、夹层的措施.(1) 认真按施工验收规范要求处理施工缝表面;接缝处锯屑、泥土砖块等杂物应清理干净并洗净;混凝土浇灌高度大于2m 应设串筒或溜槽;接缝处浇灌前应先浇50mm100mm厚原配合比无石子砂浆,以利结合良好,并加强接缝处混凝土的振捣密实.(2) 缝隙夹层不深时,可将松散混凝土凿去,洗刷干净后,用12 或12。 5 水泥砂浆填密实;缝隙夹层较深时,应清除松散部分和内部夹杂物,用压力水冲洗干净后支模,灌细石混凝土或将表面封闭后进行压浆处理。4

41、.6 缺棱掉角1、产生缺棱掉角的原因。(1) 木模板未充分浇水湿润或湿润不够,混凝土浇筑后养护不好,造成脱水,强度低,模板吸水膨胀将边角拉裂,拆模时,棱角被粘掉;(2) 低温施工过早拆除侧面非承重模板;(3) 拆模时,边角受外力或重物撞击,或保护不好,棱角被碰掉;(4) 模板未涂刷隔离剂,或涂刷不均。2、防治缺棱掉角的措施.(1) 木模板在浇筑混凝土前应充分湿润,混凝土浇筑后应认真浇水养护,拆除侧面非承重模板时,混凝土应具有1。 2N/ mm2 以上强度;拆模时注意保护棱角,避免用力过猛过急;吊运模板,防止撞击棱角,运输时,将成品阳角用草袋等保护好,以免碰损。(2) 出现缺棱掉角,可将该处松散

42、颗粒凿除,冲洗充分湿润后,视破损程度用12 或12. 5 水泥砂浆抹补齐整,或支模用比原来高一级混凝土捣实补好,认真养护。4.7、表面不平整1、产生表面不平整的原因。(1) 混凝土浇筑后,表面仅用铁锹拍子,未用抹子找平压光,造成表面粗糙、不平;(2) 模板未支承在坚硬土层上,或支承面不足,或支撑松动,致使新浇灌混凝土早期养护时发生不均匀下沉;(3) 混凝土未达到一定强度时,上人操作或运料,使表面出现凹陷不平或印痕。2、防治表面不平的措施.严格按施工规范操作,灌筑混凝土后,应根据水平控制标志或弹线用抹子找平、压光,终凝后浇水养护;模板应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应支在坚实地基上,有足够的支承面积,以保证不发生下沉;在浇筑混凝土时,加强检查,凝土强度达到1。 2N/mm2 以上,方可在已浇结构上走动。18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环境建筑 > 公路桥梁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