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五章 节能标准 n第一节第一节 节能标准化概述节能标准化概述n第二节第二节 通用节能标准通用节能标准n第三节第三节 能耗限额类标准能耗限额类标准n第四节第四节 合理用热标准合理用热标准n第五节第五节 热电联产标准热电联产标准n第六节第六节 合理用电标准合理用电标准第四节 合理用热标准(知识结构)合合理理用用热热标标准准合合理理用用热热标标准准概概 述述合合理理用用热热标标准准的的主主要要内内 容容燃料燃烧的合理化燃料燃烧的合理化传热的合理化传热的合理化减少传热与泄漏引起的热损失减少传热与泄漏引起的热损失余热的回收利用余热的回收利用 实行热能的综合利用与用能实行热能的综合利用与用能 设备的合理配置设备的合理配置GB/T 3486-1993评价企业合理用热评价企业合理用热技术导则技术导则是指导企业合理用热的综合是指导企业合理用热的综合性标准;性标准;于于1994年年2月月1日开始实施。日开始实施。第四节 合理用热标准(了解)第四节 合理用热标准(掌握重点掌握重点)该标准适用于一切用热企业,内容主要包括 以下五个方面:1、燃料燃烧的合理化、燃料燃烧的合理化2、传热的合理化、传热的合理化3、减少传热与泄漏引起的热损失、减少传热与泄漏引起的热损失4、余热的回收利用、余热的回收利用5、实行热能的综合利用与用能设备的合理、实行热能的综合利用与用能设备的合理 配置配置 燃料燃烧是否合理,对企业能源使用具有重要影响,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燃料燃烧的合理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1、燃料燃烧的控制指标、燃料燃烧的控制指标 2 2、燃料燃烧方面的测量与记录、燃料燃烧方面的测量与记录 3 3、燃料设备的检查与维修、燃料设备的检查与维修 4 4、改善燃料燃烧的措施、改善燃料燃烧的措施 燃料燃烧的合理化燃料燃烧的合理化(控制指标)n主要控制指标为:主要控制指标为:n空气系数空气系数n排渣含碳量排渣含碳量燃料燃烧的合理化(测量与记录)n安装反映出燃料燃烧情况的监测仪表;安装反映出燃料燃烧情况的监测仪表;n准确地记录各种相关的参数(排出烟气准确地记录各种相关的参数(排出烟气中的含氧量、压力、温度等);中的含氧量、压力、温度等);n分析与检验这些参数来确定燃料燃烧的分析与检验这些参数来确定燃料燃烧的充分程度;充分程度;n及时采取调整燃烧过程或改进燃烧装置及时采取调整燃烧过程或改进燃烧装置的措施,保证锅炉有较高的燃烧效率。的措施,保证锅炉有较高的燃烧效率。燃料燃烧的合理化(设备的检查与维修设备的检查与维修)为确保燃烧设备的正常运行,使燃料可以充分的燃烧,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以及锅炉效率,企业应建立起相关检查维修制度,定期对燃烧装置、供风引风装置、燃烧控制系统等装置进行检查和维修。燃料燃烧的合理化(改善燃烧的措施改善燃烧的措施)1、燃烧装置类型及其特性参数的选择;2、供风引风系统必须和燃料主体、设备相匹配,其富裕度不应过大,尽量采用变速调节系统;3、安装燃烧控制装置,并使排出炉膛烟气中可燃成分降低到最低值;4、其它。传热的合理化 合理的传热就是通过改进加热或冷却的方法和改善换热设备,尽可能的减少能耗,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传热的合理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传热管理的要求、传热管理的要求 2、与传热有关的测量与记录、与传热有关的测量与记录 3、传热设备的检查维修、传热设备的检查维修 4、改善传热的措施、改善传热的措施 5、改善传热设备的运行管理、改善传热设备的运行管理 6、采用高效的设备与节能工艺流程、采用高效的设备与节能工艺流程 传热的合理化(传热管理的要求)传热的管理要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传热的管理要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应根据工艺要求和节能的原则制定合理的控制指标主要用热设备,应制定热效率或单位产品产量热耗定额行业标准厂房等采暖、降温和空气调节的管理要求传热的合理化(测量与记录)n安装反映出传热情况的监测仪表;n准确地记录各种相关的参数(温度、压力、流量等);n分析与检验这些参数来准确的了解传热过程;n作出适当的调整,保证传热过程的顺利进行。传热的合理化(设备的检查维修)企业应建立起相关检查维修制度;及时清除传热设备内沉积的灰渣、水垢或其他附着物,保持其良好的传热性能。传热的合理化(改善传热的措施)n1、合理制定加热(冷却)温度的规定值;n2、准确控制被加热或被冷却物体的温度;n3、准确控制载热体的温度、压力与流量;n4、为进一步提高热效率,应研究改进温度制度,合理分配各点的供热量;n5、对于周期性工作的热设备,在各工作阶段应按规定的供热制度控制供热量;传热的合理化(改善传热的措施)n6、尽量采用直接(明火)加热、浸没燃烧等加热方法,以提高加热速度,降低燃料消耗;n7、加热设备的排烟系统应有良好的气密性,以保证设备内压力分布的调节能力;n8、改善工业炉内壁表面的性能和形状;改善热设备换热部分的性能和形状;改进加热设备的本体、台架以及运送被加 热物的台车、链爪、辊道等的结构等,提高系统综合热效率。传热的合理化(改善设备的运行管理)n1、使每台设备接近额定产量;n2、多台热设备并列运行时,应根据单产热耗最低的原则,调整开动台数及各台负荷;n3、应尽可能缩短两个加热周期间的空烧停歇时间,应缩短工序之间等待时间;n4、间断运行的加热设备,应通过调整,实现集中运行;n5、在工艺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采用被加热物热输热装技术,并尽可能提高热装温度。传热的合理化(采用高效设备与节能工艺流程)n改造与新建热设备时,必须采用能够提高设备热效率的结构型式、建造材料及操作制度;n应尽量创造条件推广采用节能型工艺流程。减少传热与泄漏引起的热损失减少传热与泄漏引起的热损失n由热损失的定义可以知道,减少传热与由热损失的定义可以知道,减少传热与热泄露引起的热损失主要是靠热设备及热泄露引起的热损失主要是靠热设备及其管道的其管道的保温和保冷。保温和保冷。减少传热与热泄减少传热与热泄露引起的热损失主要有以下几个要求:露引起的热损失主要有以下几个要求:n 1、减少热损失的管理要求。、减少热损失的管理要求。n 2、有关热损失的测量与记录。、有关热损失的测量与记录。n 3、热设备的检查与维修。、热设备的检查与维修。n 4、减少热损失的措施。、减少热损失的措施。输送载热体的管道、装置、热设备的保输送载热体的管道、装置、热设备的保温大家可以参照温大家可以参照设备及管道绝热技术设备及管道绝热技术通则通则(GB/T 4272-2008GB/T 4272-2008)。同时,该)。同时,该标准还对保温材料作出了相应的规定标准还对保温材料作出了相应的规定。企业应根据保温工程设计原则,采取合适的保温措施,使其具有完好无损、有效的绝热层。注意:注意:保温工程设计原则:保温工程设计原则:保温后的设备管道及其附件的散热损失应小于国家规定的“允许最大散热值”;在保温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能满足工艺要求的前提下,应优先选用导热系数低、密度小、价格低廉的保温材料;保温材料和保温厚度的选择,应使由于保温所花的材料、安装、维修的成本和保温后的散热损失在整个寿命期内达到最低的费用。余热的回收利用 该标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余热的回收该标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余热的回收利用作出规定:利用作出规定:n 1、余热回收利用的管理要求。、余热回收利用的管理要求。n 2、余热回收利用装置的设置。、余热回收利用装置的设置。n 3、对余热的测量与记录。、对余热的测量与记录。n 4、余热回收设备的检查与维修。、余热回收设备的检查与维修。n 5、改善余热回收利用的措施、改善余热回收利用的措施 余热的回收利用(管理要求)n1、对于排出烟气的,应制定回收利用的具体要求。n2、对于排出冷凝水及其他低温液体的设备,应对必须回收利用其余热的物体温度,数量,范围等制定具体要求。n3、对于排出液态,固态的高温物体和废物的热设备,应对必须回收利用其余热的物体温度、数量、范围等制定具体要求。n4、对于排出具有可燃成分的固、液、气态废物的热设备,应制定回收利用范围的要求。n5、对于排出具有余压的气体、液体的热设备,应制定回收利用余能范围的要求。n6、对于高温产品的显热(物理热)应尽量回收利用。余热的回收利用(改善的措施)n1、输送余热载热体的烟道、管道及其闸阀等,应尽可能保持严密,防止吸入冷空气及渗入地表水,并应改善其保温性能,以减少载热体的温降及热损失。n2、改善余热回收设备的传热面的性能和形状,增加其表面积,以提高余热的回收率。n3、研制开发并积极采用余热回收率高,预热温度高或产生蒸汽压力高,消耗耐热金属少,占地少,漏损率低的新型高效余热回收装置及能将低品位热能转换成高品位热能或电能的余热回收装置。实行热能的综合利用与用能设备的合理配置n该标准对该项内容做出以下几项要求:n1、有条件的企业应实行热、电、冷并供,或热电并供。n2、在用热系统配置时应考虑对高品位热能的梯级开发,多次利用,如多效蒸发系统。n3、在热设备负荷变化较频繁而又无法从生产调度获得平衡的情况下,可采用蓄热器,实现热源和用热设备的合理匹配。实行热能的综合利用与用能设备的合理配置n4、在生产工艺允许条件下,应避免采用间断加热和重复加热等方式。n5、改善系统的保温与保冷设计,进一步降低热、冷量的损失。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