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项脊轩志优秀导学案(教师版)精品文档项脊轩志 教学目标1、掌握有关的文学常识,了解作者的主要经历和作品的主要题材及风格。2、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3、体会本文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动人的特色。4、体验文中流露出的真挚的亲情。教学难点、重点1、积累重点词语“得、然、凡”及词类活用等特殊用法,提高文言阅读能力。2、习本文捕捉生活中典型细节和场面,借平淡生活琐事表达真挚感情的写法。3、赏析细节描写,感悟作者在叙事中营造出来的抒情氛围,体会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课前预习【教材助读 成长心灵】温馨提示:用双色笔(红黑笔)勾出预习中的重要知识,并加以识记1作家作品: 归
2、有光(15061571年),字熙甫,明朝昆山人,著名散文家。作者自幼苦读,但命运多舛,8岁丧母,9岁能文,20岁通读五经和三史(史记汉书后汉书,加三国志称“四史”),但考试不利,35岁才中举,后8次考进士落第,于是迁居到嘉定(今上海市)安亭江上,讲学20余年,学生颇多,称之为“震川先生”。他直到60岁才中进士当县令。一生郁郁不得志。 归有光虽然仕途不得意,但他博览群书,在散文创作方面有很深的造诣,是明代接触的散文家。他反对明朝中期前后七子的“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拟古主义主张,自称“好古文辞,然不与世之为古文者合”提倡“独出与胸臆”,强调真实感情。他的这种文风,发扬了唐宋的优良传统,后人把他和
3、唐顺之、茅坤等人并称为“唐宋派”,而他的成就最高。他的散文源出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多写日常生活和家庭琐事,善于抒情、记事,能把琐屑的事委曲写出,感情真挚自然,语言朴素流畅,细节真实生动。风格朴实,感情真挚,被誉为“明文第一”,当时人称他为“今之欧阳修”。王锡爵称其作品“一唱三叹,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表”。姚鼐谓其“元明两代除归氏外别无他人”, 并把他视为唐宋八大家和清代桐城派之间的一座桥梁。2、唐宋派唐宋派是明代的一个主要的文学流派,以明中叶的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为代表。他们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文主义文风,极力推崇和提倡唐宋八大家的散文,被称为“唐宋派”。唐宋派既推尊先秦两汉
4、文的传统地位,又承认唐宋文的继承和发展,提倡学习唐宋文,改诘屈聱牙为文从字顺,同时针对复古派的摹拟剽窃,提出“直抒胸臆”的创作主张,重视在文章中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他们的主张和创作对清代桐城派影响很大。3、背景资料及解题“项脊轩”是作者在昆山时的书斋名,以此为名,有两重含义。 其一:书斋很小,如人的脊梁之间,从文中“室仅方丈,仅容一人居”可以看出。其二:归有光的远祖归道隆曾在太仓泾居住,作者自号“项脊生”。把自己书斋命名为“项脊轩”,含有怀远追宗之意。 史书记载,作者于嘉靖十九年考取举人,60岁才中进士,授县令职,以后参加八次会试,均没有考中。 事实上,读完全文,让我们感受到:归有光别号“项脊
5、生”,从小就志向远大,要博取功名,光宗耀祖,“项脊”二字,也可理解为归有光要成为家族顶天立地的脊梁的人生理想。如果说妻死之年手植的枇杷树,今已亭亭如盖,象征着作者的小有建树,那么作者在向亲人们宣誓,他日他一定会让他自己的功名事业根深叶茂,庇荫子孙。 “志”:记。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前面我们学过的游褒禅山记属游记,就属这类文体。学法指导:文学常识的识记,一是“识记中外重要作家及其时代、国别和代表作”,二是“识记文学体裁常识”,要以时间、空间、风格、内容等为主线,积少成多,化整为零,反复记忆,将记忆和练习有机结合。【自主学习秀出风采】预习自测 扎实的基础知识是提高能力的前提,为了更
6、好地学习本课,请同学们落实好下列内容。1、熟读课文,读准字音,熟记字形项脊轩 ( ) 垣( )墙 偃( )仰 逾( )庖而宴 异爨( ) 老妪 ( ) 先妣( ) 冥( )然兀坐 扃牖( ) 休憩( ) 枇杷 ( ) 呱呱( )而泣 象笏( ) 栏楯( ) 阖门( ) 奴婢( ) 万li有声( ) 渗l( ) bn ( )驳 修q( )2、作家作品填空归有光,字 ,其学生称之为 , 朝昆山人,著名 。后人把他和唐顺之、茅坤等人并称为 。我的疑惑(将自己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疑惑写在下面,先组内讨论尝试解决,能解决的划“”,不能解决的划“”,待课上与老师和同学探究解决)(1) ( )(2) ( )(
7、3) ( )自我评价:_ _课上探究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一、熟读第一段重点词语解释1、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2、以当南日 3、室始洞然4、旧时栏楯亦遂增胜5、日影反照6、冥然兀坐文言句式。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古今异义。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词类活用。尘泥渗漉,雨泽下注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读第一段思考:本节描写了项脊轩图:修葺后的南阁子,为何如此深得我心?它的美表现在什么地方? 明确:日影反照,室始洞然明亮之美 植兰桂竹木于庭气节之美(香飘四溢 高风亮节) 偃仰啸歌人至不去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朦胧美(这是美的极至,是人与景的融
8、合) 还有一个最关键的原因:这个小轩是属于自己的,环境是自己的。能有属于自己的一个优美的读书的小天地,谁不高兴呢? 总结:作者写项脊轩的修葺与轩中的生活,写自己在这不完美的世界里的自我欣赏、自我陶醉,其着意处不在于此,写喜的目的是为了给下文写悲做铺垫。二、读第二段重点词语解释1、庭中通南北为一 2、迨诸父异爨3、客逾庖而宴5、凡再变矣6、而母立于兹7、大母过余8久不见若影9、大类女郎也10、比去,以手阖门11、吾家读书久不效指出下列句式1、然余居于此2、鸡栖于厅( )3、家有老妪,尝居于此( )4、妪,先大母婢也( )5、室西连于中闺( )6、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词类活用1、多可喜,亦多可悲
9、( )2、东犬西吠( )3、乳二世( )古今异义墙往往而是( )三、读第三段重点词语解释1、轩东,故尝为厨2、余扃牖而居3、久之4、能以足音辨人5、轩凡四遭火6、得不焚,殆有神护者文言句式。轩东,故尝为厨( )四、读第四、五段,重点词语解释1、余既为此志2、后五年,吾妻来归3、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4、或凭几学书5、吾妻归宁6、其制稍异于前7、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五、读第25思考1、第一段以后的段落,作者写了那些事?写了那些人?表现了一个什么“我”?(事、:分家, 人:母、大母、妻,“我”: 感怀(悲)2、写这些人物由一个什么字来统领?为什么这些人物给作者一种“悲”感?(悲字统领
10、,这些人物都与项脊轩有关,都离“我”而去了,所以都给作者以无限的悲感。)3、分别说出作者都回忆了母亲、祖母、妻子那些事?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在课本上划出相关语句,仔细体会)1)、对母亲的刻画及作者的情感。记叙了母亲两件琐事:一是母亲当年曾经来过轩中,二是大姊在老姬怀中呱呱啼哭,母亲问饥问寒的情景。“某所,而母立于兹。”(作者幼年丧母,对母亲的回忆几近为零,追念亦无从依凭,以至于连别人旁述的母亲的点滴足迹亦深深记取。或曰,母亲早已逝去,然而母亲的遗踪如今仍处处可见,母亲亲切的话语还响在耳边,这一切怎能不引起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怀念呢?这一细节看似平淡,实蕴深情。)“妪亦泣”(侧面赞美了母亲的品德,照
11、应“先妣抚之甚厚”。)2)、对祖母的回忆及作者情感。(1)、概括事件:叙述了作者束发读书轩中,祖母前来探望的情景。(2)、人物形象:“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话语中既有嬉笑怜爱之态,又含疼宠之情,并有赞许之意,人物情态跃然纸上。“比去,以手阔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这一段描写,细致入微地写出了老祖母复杂的内心活动。临走的时候,轻轻阖门,生怕屋外有什么动静会干扰孙儿读书。一个小小的动作,表露了祖母对孙儿的关切之情。同时,看到孙儿如此发愤,想见将来必有成就,喜悦之情不能自已,因此哺哺自语,又想到自己年岁大了,怕等不到孙儿获取功名那一天,激动之中,又稍
12、带有几分伤感。“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一个细节,几句话语,就把祖母对孙儿的勉励、期待之情摹写得十分真切。(3)、作者情感:既有深深的怀念,又有自我激励之意,或许还有辜负亲人的期望的沉痛。3)、回忆妻子。(1)、琐事一:“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有问即有答,有学即有教。从字里行间,我们似可以听得见项脊轩中传出来的欢声笑语。再说,作者安贫乐道,他的妻子问的是大事,学的是书法,志趣既然相近,伉俪间感情之融洽自可想见。这一层从正面写。(2)、琐事二:“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表面看来,这一句话突然冒出,似与上文全不相
13、关,然而细细体味,文脉似断而实连。“吾妻”转述的是诸小妹的话。诸小妹怎么会问起“阁子”的事呢?无疑是“吾妻”经常在她们面前提起的缘故。那么“吾妻”为什么会经常提起“阁子”呢?上面“时至轩中”那一句话就是答案。可以想见,“吾妻”经常在诸小妹面前提起的,不光是“阁子”,而且还有阁子中的人,他们在阁子中柔密无间的生活。这一层从侧面写,对前一层既是补充,又是深化。(3)、作者之情:“其后六年其后二年”这一层,交待了妻子亡故之后的一些事情。句句记实,字字含情。第一句,说“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项脊轩原先是既窄小,又破旧,作者“稍加修葺”,再作美化,独居陋室,自有无穷乐趣。现在呢?因为“吾妻死”,
14、室坏也不想修了。作者没有说妻子亡故以后自己如何悲痛,如何怀念。但读者从前后的对比中自能体会到作者对妻子那种真挚的感情和深切的怀念。二、三两句写两年以后重修项脊轩等事。妻子亡故,已有时日:但复葺旧室,全然不见当年的热情。这一段记叙,语言平实,而无限伤感溢于言外。“庭有批把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看到树,就似乎看到妻子的音容笑貌,就似乎听到妻子的欢声笑语。“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何况这一番是永别呢!枇杷树“今已亭亭如盖矣”。由“亭亭如盖”的树,自然就会联想到当年亭亭玉立之人,可现在物虽在而人已去,占据着心头的只是一片怅惘之情。这一句话,托物寓情;同时又点到“庭”,与题目“项脊轩志”相照应。言
15、简意丰情深,耐人寻味。 4、 本文以什么为线索?作者写了哪些悲喜之事?答:本文以悲喜的情感为线索,围绕这条线,作者写了“五喜五悲”。五喜:修缮后,“不上漏”、“室始洞然”,一喜;兰桂增胜,二喜;“偃仰啸歌,冥然兀坐”,庭阶寂寂,小鸟来食,三喜;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四喜;补记一段,夫妻欢乐,五喜。第二段,作者用“然余居于此,亦多可喜,亦多可悲”一句,承上启下,写了五悲:诸父异爨,庭中多墙,一悲;祖母对自己生活的关心,祖母对自己的厚望到现在还没实现,二悲;轩四遭火,三悲;妻死室坏而不修,四悲;妻子所种之树,现已亭亭如盖,但物在人亡,五悲。5、 文章这么感人,在选择细节描写上有何
16、独到之处?知识链接:细节描写就是作品中对具有典型意义和艺术魅力的细小情节(多为人物的生活细节)的描写。它是作品反映生活的重要手段,是衡量作品艺术性的重要因素。归纳:细节的选材琐细、真实、丰富; 细节的描写自然、简洁、清淡; 细节的抒情细腻、深挚、委婉;结论:由此我们能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对祖母、母亲、妻子及自我的深情。6、总结:在这篇抒情散文中,作者通过对项脊轩前后变化的记述,写出了对于它的亲切感情,也写出了对于亲人的深沉怀念。作者对自己的书斋项脊轩的无限眷恋的感情,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无论写景、叙事或抒情,看来似乎信手拈来,散漫无章,但实际上都与项脊轩息息相关, 由状物而怀人而抒情,三者融为
17、一体,做到了形散神不散,这是本篇组织材料、安排结构的一大特点。或喜或悲之情,作者均善于通过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曲尽其妙。作者用家常语叙家常事而情意缠绵动人,尤其善于用简朴生动的人物对话、口语,尽传人物的神情、仪态。四、整体领悟理顺结构时空悲喜图项脊轩构造:新旧交替(注意意境) 喜 (喜自适生)悲喜承接: 家变 母亲 姐姐 三代人:我 老妪: 祖母 悲 (悲从中来) 家变 妻子总结收获 (反思静悟、体验成功) 学后反思:_课后复习总结归纳,高效记忆一、古今异义 1、项脊轩,旧南阁子也(旧,原来的)2、南北为一 (一,整体) 3、室仅方丈 (方丈,一丈见方) 4、凡再变矣(凡,总共;再,两次)
18、5、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案,桌子) 6、久不见若影 (若,你) 7、日过午已昏 (昏,暗) 8、或凭几学书(几,书桌;书,写字) 9、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杂,交错) 10、比去,以手阖门(比,等到) 11、亦遂增胜 (胜,佳景,引申为光彩) 12、吾妻来归 (归,旧时指女子出嫁) 13、始为篱,已为墙 (已,后来、不久) 14、三五之夜 (三五,即十五) 15、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竟,整) 16、且何谓阁子也 (且,那么) 17、余自束发 (束发,表示成年) 三、一词多义 1、始室始洞然 (才,连词)始为篱,已为墙(起初、先,副词)2、过日过午已昏 (超过,动词
19、) 大母过余曰 (探望,动词) 3、置 顾视无可置者 (放置,动词)内外多置小门 (设置,动词) 4、而余扃牖而居 (助词,表修饰,无义) 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 (但,连词) 5、为 始为篱,已为墙 (做,动词) 轩东故尝为厨 (作,动词)庭中通南北为一 (成为,动词)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对,介词)6、以 以当南日 (用来,动词) 以手阖门 (用,介词) 能以足音辨人 (凭借、根据,介词) 执此以朝 (用如“而”,介词) 7、谓 且何谓阁子也 (叫作,动词)妪每谓余曰 (告诉,动词) 8、一 庭中通南北为一 (整体,名词) 先妣尝一至 (常来,副词) 9、日 以当南日 (太阳,名词)不能得日
20、(阳光,名词)10、先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以前,名词) 先大母婢也 (去世的,形容词) 四、通假字 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当”通“挡”) 而母立于兹 (“而”通“尔”) 五、词类活用 1名词用作动词 乳二世 (乳,乳养) 客逾庖而宴 (宴,用饭) 执此以朝 (朝,上朝) 吾家读书久不效(效,取得效果)垣墙周庭:垣墙,砌墙,雨泽下注:雨,下雨,名字活用作动词2名词用作状语 雨泽下注。使不上漏(下,朝下,上,从上面) 又北向 (北,朝北,行为方向) 东犬西吠 (西,朝西,行为方向) 前辟四窗(前,在前方,行为方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手,亲自,亲自3形容词用作名词 多可喜,亦多可悲 (多,
21、许多事) 4. 名词使动用法垣墙周庭 周,使围住 学法指导: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大多由名词和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形容词和动词充当,定语由名词和代词充当,状语由副词充当。因此,可以利用词语在句中充当的成分判断其活用情况。六、特殊句式 1判断句 用“也”表示判断。如: 1)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2) 妪,先大母婢也 2省略句 下列各句中的括号表示省略了的成分。如: 1) (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省主语“余”) 2) ( )借书满架(省主语“余”) 3) 吾儿,( )久不见若影 (省主语“吾”) 4) 使( )不上漏(省兼语“之”) 5) 明月( )半墙(省谓语“照”) 6) 余自束发读书
22、( )轩中 (省介词“于”) 7) 垣墙( )周庭(省介词“于”) 3倒装句 介词结构后置。1) 杂植兰桂竹木于庭(在庭院里种兰桂竹木) 2) 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在这里居住) 3) 室西连于中闺(与中闺相连) 4) 鸡栖于厅(在厅里栖息) 5) 其制稍异于前(跟以前不同)学法指导:句中的状语(下划线)放在动词、形容词(粗体)之后。翻译时,一般将状语前移。这样的句子就存在状语后置,也叫介词结构后置。当堂检测有效训练、反馈矫正翻译课文中的句子1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2吾儿,就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3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4
23、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5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6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7. 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学法指导:翻译句子,第一要直译;第二要注意重点实词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特殊句式课后巩固一、基础巩固题把简单的事情做好就叫不简单! 1、下列各组加点的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C ) A一日,大母过余曰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B借书满架,偃仰啸歌 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C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激昂大义,蹈死不顾D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B )A.百年
24、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B.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C.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D.庭有枇杷树,吾要死之年所手植也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 )A庭中通南北为一 先妣尝一至B鸡栖于厅 而母立于兹C顷之,持一象笏至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D而母立于兹 久不见若影4、项脊轩是归有光的 的名字,志就是“ ”的意思。归有光是明代后期的文学家,世称 。书斋;记;震川先生二、能力提升题挑战自我、超越自我!课外拓展阅读训练(注:要求ABC类同学必做,要求AB类学生必做)读下面一篇文章并回答后面问题沧浪亭记归有光浮图文瑛居大云淹,环水,即苏子美沧浪亭之地也。亟求余作沧浪亭记,曰:
25、“昔子美之记,记亭之胜也;请子记吾所以为亭者。”余曰:“昔吴越有国时,广陵王镇吴中,治园于子城之西南;其外戚孙承佑亦治园于其偏。迨淮南纳土(投降),此园不废,苏子美始建沧浪亭,最后禅者(僧人)居之。此沧浪亭为大云庵也。有庵以来二百年,文瑛寻古遗事,复子美之构于荒残灭没之余。此大云庵为沧浪亭也。夫古今之变,朝市改易。尝登姑苏之台,望五湖之渺茫,群山之苍翠,太伯、虞仲之所建,阖闾、夫差之所争,子胥、种、蠡之所经营今皆无有矣。庵与亭何为者哉?虽然,钱锣因乱攘窃(窃取帝位),保有吴越,国富兵强,垂及四世,诸子姻戚,乘时奢僭(超越本分),宫馆苑囿,极一时之盛;而子美之亭,乃为释子所钦重如此。可以见士之欲
26、垂名于千载,不与澌然(尽)而俱尽者,则有在矣。”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 极:尽) A. 浮图文居大云庵,环水 环:环绕B. 治园于子城之西南 治:修建C. 国富兵强,垂及四世 垂:留传D. 极一时之盛 极:完全2、下面句子,不相同的一项是( D 非判断句 )A. 即苏子美沧浪之地也 B. 此沧浪亭为大云庵也C. 昔子美之记,记亭之胜也 D. 而子美之亭,乃为释子所钦垂如此3、 翻译下列句子。 其外戚孙承佑亦治园于其偏 译:吴越王的外戚孙承佑也在它的旁边建造园林。 可以见士之欲垂名于千载,不与澌然而俱尽者,则有在矣。 译:可见士人要传流美名到千年之后,不同形体一同消灭,
27、那是另有东西存在呀。4、 沧浪亭是谁建的?又是谁重建的,重建时曾改名为什么? 答:苏子美修建,文瑛重修,修后改名为大云庵。5、 能表明文章主旨的是哪句话?答:可以见士之欲垂名千载,不与澌然而俱尽者,则有在矣。参考译文:瑛和尚居住在大云庵,那里四面环水,从前是苏子美建造沧浪亭的地方。文瑛曾多次请我写篇沧浪亭记,说:“过去苏子美的沧浪亭记,是写亭子的胜景,您就记述我修复这个亭子的原由吧。” 我说:从前吴越建国时,广陵王镇守吴中,曾在内城的西南修建了一个园子,他的外戚孙承佑,也在它的旁边修了园子。到吴越被宋国灭亡时,这个园子还没有荒废。最初苏子美在园中造了沧浪亭,后来人们又在沧浪亭的遗址上修建了大云
28、庵,住进了和尚。这是从沧浪亭到大云庵的演变过程。大云庵至今已有二百年的历史了。文瑛寻访亭子的遗迹,又在废墟上按原来的样子修复了沧浪亭。这是从大云庵到沧浪亭的演变过程。历史在变迁,朝代在改易。我曾经登上姑苏台,远眺浩渺的五湖,苍翠的群山,那太伯、虞仲建立的国家,阖闾、夫差争夺的对象,子胥、文种、范蠡筹划的事业,如今都已消失殆尽了,大云庵和沧浪亭的兴废,又算得了什么呢?虽然如此,钱镠趁天下动乱,窃据权位,占有吴越,国富兵强,传了四代,他的子孙亲戚,也借着权势大肆挥霍,广建宫馆园囿,盛极一时,而子美的沧浪亭,却被和尚如此钦重。可见士人要想垂名千载,不与吴越一起迅速消失,是有原因的。 文本拓展开阔视野
29、、提高自我美文品读归有光的一天幽静的项脊轩传来一声哀叹,妻子的心莫名的开始悸动,想起自己的丈夫归有光满腹经纶却无用武之地,妻子暗暗抽泣。一想到家自己为数不多的时日,她决定哪怕用尽毕生之力,也一定要帮助丈夫重新振作,振兴这个大家族。拖着沉重的病体,妻子泡好凉茶给丈夫解渴,轻轻推开虚掩的大门。归有光见到妻子又是心疼又是无奈,轻扶她坐下。看着满地的狼藉,妻子心疼的问道:“好端端的为什么将文章撕毁掉呢?”“既没有人赏识,留着何用。”归有光答道。“那你是准备放弃了吗?当年你的雄心壮志,曾经你的不懈努力都在哪里。你说过一定要凭自己的双手重新振起衰败的家庭,你说你要用功名报答祖母的厚望。这一切,难道你都忘记
30、了吗?”归有光沉默了,回忆起往事的点点滴滴,自己的确是不应该轻言放弃,可是现实并没有给我出路,我又能怎么办呢沉寂了许久,妻子开口说道:“你替我将桌上的枇杷核取来。拿到枇杷去庭院找我。”当归有光到达庭院时,妻子正在埋头刨土。正欲上前帮助她,却被妻子拒绝了。妻子喘道:“我想自己亲手种一个枇杷树,虽然现在我有病在身,可我不会放弃,种枇杷是我现在的目标,无论多么艰难,我都会一直坚持下去,就像曾经的你一样。”归有光震撼了,是的,曾经的他为了理想而废寝忘食,现在却看着妻子费力的栽种好枇杷树,归有光心里很不是滋味,梦想真的会像种枇杷一样简单吗?“你说,树的一生会经过几个阶段?”待心跳慢慢平复下来妻子开口问道
31、。“从发芽到小树苗再到大树。”归有光答道。“是的,人的一生也是如此。现在的你只是一个小树苗,但我坚信不久的将来你一定是苍天大树。人的一生不是一帆风顺的,树的成长也不是一两天就可以完成的。只有经历风吹日晒,严寒酷暑,才能一天天强大直至长成参天大树。可是树从未放弃,依然朝着理想奋斗。我不奢望你是可以为我遮风挡雨的大树,但是我希望你是永不放弃的树苗。”归有光彻底醒悟了,他这时才深刻了解到自己肩上的重任,自己不是一个人在奋斗,他的母亲、祖母、妻子都在支持着他,鼓舞着他。他绝不能退缩,振兴家族的使命一定要完成!一边想着一边回到书屋埋头苦读,空荡的房屋中回荡着他激昂澎湃的声音。摇曳的烛光映衬着他瘦弱但并不
32、屈服的背影。妻子欣慰的笑了,也许明天生活会更好吧。直到深夜,归有光才拖着疲惫的身躯伏案进入了梦香在梦里,他梦见了那个向往已久的大家庭。枇杷情愫她住在小古城,一个小四合院,东西厢房各三间,上屋五间正房,灰砖平顶,出廊抱柱,古香古色。是她爷爷盖的,至今也有百年了。她信步闲庭,一览无遗的月光直泄下来,看寂寂庭院,花草树木,风移影动,与“项脊轩”无异。她回想白天的语文课,给学生讲解明代散文家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她欣赏归有光真切细腻的笔触,典雅意趣的文风。特别是妻子早逝,功名未就,心中难以言说的痛苦感染了她。 “吾妻死,室坏不修”,“卧病无聊”,“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是对妻子的思念,也有功名难就的痛苦
33、。上对不起祖母母亲,下对不住早逝的妻子,更没有完成家族中兴的大任,此时面对当年踌躇满志的文字,归有光在对亲人的思念中又是何等痛苦! 而归有光对亡妻的深情怀念,亲手种植的枇杷树“今已亭亭如盖矣”,然而正是这亭亭如盖的枇杷树,几多哀愁,几多相思,几多离苦,睹物思人,情何以堪!“亭亭如盖的枇杷树”写满了归有光对妻子的思念,记满了归有光的哀痛。为什么归有光,亲手种植枇杷树,而不是橘树?生活在北方的她,没有看见过枇杷树,没品尝过枇杷果,她得不出答案。后来,她来到特区,住在笋岗村。村边一个妇女,用竹制的扁担挑着一担水果。她被那呈卵形、椭圆形的橙黄色的小果实吸引住了。因为这水果是她从未见过的。担子前的妇女,
34、头戴竹编织的大延边的凉帽,脸色黝黑。身边还有个六七岁的小男孩。妇女告诉她这是枇杷,新采摘的,味道鲜美。她欣然买了三斤,她品尝这“黄金果”,果肉是那么嫩,那么软,果味又是那么甜,果核那么大,滑溜溜,深褐色,光亮亮,如同荔枝的果核。是北方不曾见过的。是北方任何水果的核不能相比的!她探求植物的神经被拨动了!她继续追问枇杷的种植生长过程。妇女说:“批把秋天养蕾,冬季开花,春来结子,夏初成熟。”她恍然大悟:枇杷“承四时之雨露,为“果中独备四时之气者”。枇杷树四季常青,即便是千树落叶的隆冬,它仍然能够新芽先吐,永葆生机。骄阳似火的夏天,不屈不挠的枇杷树就像一把撑起的“遮阳伞”,葳蕤葱郁,荫凉了整个院庭。枇
35、杷开花到结果,时间线索迤逦漫长,只有枇杷。这不正象征归有光,对妻子的怀念绵长吗?年年岁岁,生生无已,哀情无尽。归有光的小散文,写的都是生活小事,一棵枇杷树,亲手种植,这其中隐藏沙石中的金子,便是对妻子的绵绵情义。这情似枇杷这黄金果一样宝贵与美丽!她终于明白了归有光种植枇杷的原由:枇杷情绵绵!绵绵情!世事沧桑,余韵悠然归有光至情散文小探归有光是明代著名的散文家。他长期以读书授徒为业,这使他的散文创作有了精益求精的时间保证;由于家庭迭遭变故,归有光屡受情感折磨,这又使其散文增添了浓重的感情色彩。从某种意义上讲,事业淹蹇与家庭变故反而成就了他的散文创作,使之有了彪炳千秋的荣耀。1多元化的文学气质:1
36、.1坎坷多舛的人生境遇文学史多将归有光划入唐宋派中,然而与唐宋派中唐顺之、王慎中、茅坤诸人相较,他虽年纪稍长,得中进士却晚于三人三十年左右。功名路上的坎坷,限制了归有光与唐、王、茅三人的声气相通,散文的文化品格也不尽相同。1.2浓郁的士林文化特质归有光散文的单纯士林文化品格,决定了其散文的思想内容有保守的一面。他的散文不像小品作家的作品有放浪形骸之外的潇洒之态,所多的是正襟危坐的道貌岸然;他不追求适意人生的趣味,而仅想于孜孜石乞石乞的不断努力中完善自我的人格。1.3深沉的忧患意识于国于民深怀忧患意识,是古代正直知识分子的普遍心态。归有光下笔为文,时时流露出挽救颓风之思,用心良苦,如家谱记、归氏
37、二孝子传等散文。秦国公石记一文则借石喻志,一股想为国家建功立业的风云之气力透纸背。在一些赠序类文章中,归有光也常设身处地般为友人提供一些治国治民的参考意见,如送阳曲王公参政陕西序、送同年光子英之任真定序、送同年孟与时之任成都序等文章,无不渗透出作者深沉的忧患意识。2独有的艺术特色:2.1善于选材,见微知著以寒花葬志为例,这篇文章写寒花只用了三件小事,初来时垂鬟着绿布裳,不让归有光吃她削的荸荠,吃饭的时候目眶冉冉动,活现出一个稚气未脱的小姑娘形象。寥寥数笔,将三件小事串联起来,却毫无突兀之感,只感清新自然,令人不禁莞尔。然而这么一个可爱的小姑娘却早早地死了,而且奄忽就是十年,让人又不禁轻叹:岂不
38、悲哉!生命如此脆弱,时光如此快迅,人生际遇如此不可捉摸!这正是作者巧妙地选取生活中毫不起眼的小事,拉近了读者与作者之间的距离,更拉近了读者与所描绘人物之间的距离,才使得这小小一篇散文给人的启示如此丰富,真可谓大手笔。2.2独特的创作视角归有光描写事物,往往从侧面偏出,不直接写明,显得曲婉含蓄、幽谧动人。再看项脊轩志,以写项脊轩之名,实则字里行间,流露的尽是对自己母亲及妻子的无限怀念。第六、七两段的后记中着重写对亡妻的怀念。是正文部分的自然延续和补充。只言片语,感情的抒发却更见深沉强烈。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草药,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友谊赛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
39、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毕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庭有楷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妻死,室坏不修”足见对妻子绵绵的情怀。树已“如盖”正是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物是人非,世事变迁的情愫。真真纾徐平淡,诚切感人。2.3细腻朴实、清新自然的笔调这也是古往今来归氏最得赞誉的一点。在寒花葬志这千古名篇中,作者锁定角度,精选细节,白描深画,寥寥几笔,写稚嫩活泼的寒花“曳深绿布裳”的轻盈步态,写她削荸荠却“持去,不与”作者的调皮举动,写她“即饭,目眶冉冉动”的憨然之态,然文末“回思是时,奄忽便已十年。吁,可悲也已!”便戛然而止
40、,涵盖了生的意趣和死的无情。这种对美好的刻画愈细愈小,对于流逝的悲哀就愈痛愈恸,给读者无限的感发空间。2.4另类的史家笔法归有光的“绝”,就在于他能紧紧抓住一个“情”字,从细节入手,在细微处见功夫,用简洁的语言,把胸中的情愫表现出来。究其根源,是他独好史记,深追韩、欧的结果。归有光认为写文章必须“有意于以神求之”传递人性中的至情。龙门家法与韩、欧神理被他运化合而为一,直臻化境,终于在明清文学中有自家面目了。黄宗羲说:“议者以震川为明文第一,似矣。”2.5于平淡中见真情归有光善于捕捉生活中貌视十分平常的细节和场面,寥寥几笔,形神即现,给人难忘的印象,且在平淡简朴的笔墨中,饱含着感人至深的真挚感情
41、。令人读之如清庙之瑟,一唱三叹!其文每每于似不经意的文字描写中造成一种令人回味无穷的意境。如见村楼记一文始终荡漾着一股深切的故人之思,感*彩极浓。张自新传于结尾处忽见鹘突,挟“风雨之夜,江涛有声”之形容,不乏浪漫色彩,笔调慷慨,夺人心魄,富于意境,堪称神来之笔。归氏散文之所以有感人的魅力,除写作技巧高人一筹外,有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是其散文成功的另一要素。如先妣事略、世美堂后记等文,皆能用寥寥数语,寓无限情怀,若无真情,不能道其万一。3深远的文学成就:归有光一生著作繁富,涉及经史子集各部,清代史学家王鸣盛在钝翁类稿里,从散文发展的角度评价了归有光的贡献:“明自永、宣以下,尚台阁体;化、治以下,尚
42、伪秦、汉;天下无真文章者百数十年。震川归氏起于吾郡,以妙远不测之旨,发其淡宕不收之音,扫台阁之肤庸,斥伪体之恶浊,而于唐宋七大家及浙东道学体,又不相沿袭,盖文之超绝者也。”他进一步扩大了散文的题材,把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引进了严肃的“载道”之古文中来,使之更密切地和生活联系起来。这样,就容易使文章写得情真意切,平易近人,给人以清新之感。尤其是一些叙述家庭琐事或亲旧的生死聚散的短文,写得朴素简洁、悱恻动人,“使览者恻然有隐”。几百年来,人们读到归有光的寒花葬志、项脊轩志、先妣事略、女二二圹志、女如兰圹志等文,无不为之深深感动。归有光的这些叙事散文,在当时一味摹古浮饰的散文园地中,就象一泓甘甜的泉水沁人心脾,给人以美的享受,为散文的发展开辟了一片新的境界。总之,感情的真挚、语言的朴素、思致的绵密、逻辑的清通、细节的捕捉、画龙点睛般的描写,诸多因素集合于一起,构成了归有光散文的特殊美学价值。课文参考译文:项脊轩就是旧日的那间南阁子。面积只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