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中医内科学考试重点说课讲解.doc

上传人:丰**** 文档编号:3847582 上传时间:2024-07-22 格式:DOC 页数:109 大小:34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内科学考试重点说课讲解.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9页
中医内科学考试重点说课讲解.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9页
中医内科学考试重点说课讲解.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9页
中医内科学考试重点说课讲解.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9页
中医内科学考试重点说课讲解.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医内科学考试重点精品文档第一章:肺系病证感冒1各家学说: 北宋*杨士赢仁斋直指方首见“感冒”之名。 元*朱丹溪提出病位在肺,创立辛温、辛凉两大治法。 明清时期将感冒与伤风互称。 清*林佩琴类证治裁对虚人感冒提出“扶正达邪”的治疗原则,并明确提出“时行感冒”。2病证特点:鼻塞流涕、喷嚏;恶寒发热,头痛,脉浮。3病因病机:六淫、时行病毒侵犯肺卫卫表不和,肺失宣肃。4病位:肺卫。5病证鉴别: 风温病势急、寒战高热,神昏谵妄。 流感症状重、发病急、传变快,具有流行性与传染性。6辨证要点: 辨风寒、风热、暑湿。 辨时行与普通感冒。 辨体虚感冒气虚与阴虚。7病证治则:解表达邪或解表宣肺。8病证分治: 风

2、寒束表:鼻塞声重,喷嚏流清涕,恶寒,不发热或发热不甚,无汗,周身酸痛,咳嗽痰白质稀,苔薄白,脉浮紧辛温解表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 风热犯表:鼻塞喷嚏,流稠涕,发热或高热,微恶风,汗出口干,咽痛,咳嗽痰稠,舌苔薄黄,脉浮数。辛凉解表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 暑湿伤表发热,汗出热不解,鼻塞流浊涕,头昏重胀痛,身重倦怠,心烦口渴,胸闷欲呕,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小便短赤合六一散或加赤茯苓)。 虚体感冒: (1)气虚感冒:恶寒较重,或发热,热势不高,鼻塞流涕,头痛无汗,肢体倦怠乏力,咳嗽咯痰无力,舌淡苔薄白,脉浮益气解表参苏饮。 (2)阴虚外感:身热,手足心热,微恶风寒,少汗

3、,头昏心烦,口干,干咳少痰,鼻塞流涕,舌红少津,脉细数。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9预防调护:慎起居适寒温。注锻炼强体质。易感者每天按迎香穴、冬春服贯众汤、夏暑服藿佩汤。 时感流行可服贯众、板兰根、生甘草汤预防;室内食醋熏蒸消毒、加热消毒2小时每日一次。发热者适当休息,饮食宜清淡。药煮沸后510分钟即可,趁温热服。得汗、 脉静、身凉为病邪外达之象。咳嗽1各家学说: “咳嗽”病名首见于内经。“由皮毛先受邪气而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咳嗽侯有“十咳”之称。 明*张景岳将咳嗽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咳嗽提出外感咳嗽宜“辛温发散”为主,内伤咳嗽宜“甘平

4、养阴”为主的治疗原则。 刘河间提出咳与嗽有别。 清*程国彭(钟龄)医学心悟“钟非叩不鸣,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若外击之则鸣;劳欲情志,饮食炙煿之火自内攻之则亦鸣。”2病证特点:咳嗽、咯痰。3病因病机:外感六淫。内伤饮食、情志、劳欲肺失宣降,肺气上逆。4病位:肺。与肝、脾有关,久则及肾。5病证鉴别: 肺痈发热,胸痛,咳吐腥臭浊痰。 肺痨有传染性,以阴虚为主。 喘证气喘、呼吸困难。 肺胀多种慢性肺系疾病反复发作而成,胸部膨胀,喘息上气。6辨证要点: 辨外感与内伤(外感者常伴恶寒发热头痛表证,内伤者伴他脏见证)。 辨咳嗽时间、节律、性质、声音。 辨痰的色、质、量、味。7病证治则:外感祛邪利肺。 内伤

5、标本虚实,分清主次处理。 咳嗽治疗直接治肺外,注意治脾、肝、肾;外感者忌敛涩之品,内伤者防宣散伤正。8病证分治:外感咳嗽:风寒袭肺咳嗽声重,气急,咽痒,痰稀色白,常伴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或见恶寒发热,无汗等表证,苔薄白,脉浮或浮紧。疏散风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嗽散。(寒包火证者麻杏石甘汤,表寒内饮者小青龙汤)。风热犯肺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嘶哑,喉燥咽痛,咯痰黄稠不爽,身热恶风,口渴头痛,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暑令夹暑者-加六一散、鲜荷叶)风燥伤肺干咳,连声作呛,咽喉干痛,口鼻干燥,身热微寒,无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咯出,或痰中有血丝,或伴鼻塞,头痛,舌红少津,苔薄

6、白或薄黄,脉浮小数。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 凉燥干咳少痰,口鼻干燥,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苔薄白而干。温而不燥,润而不凉杏苏散。内伤咳嗽:痰湿蕴肺咳嗽反复发作,咳声重浊,痰多色白,早晨或食后咳甚,进食甘甜油腻食物加重,脘闷体倦,食少,大便时溏,苔白腻,脉濡滑。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病情平稳者-可服六君子汤;痰湿寒化伏肺者小青龙汤)。 痰热郁肺咳嗽气粗,痰多黄稠,咯而不爽,或有热腥味,或咯血痰,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 肝火犯肺上气咳逆阵作,咯之难出,量少质黏,或如絮条,胸胁胀痛,咳时引痛,随情绪波动增减,舌红,苔薄黄少津,脉弦数。清肺泻肝,顺

7、气降火泻白散合黛蛤散。 肺阴亏耗干咳,咳声短促,痰少黏白,或痰中带血,或声音逐渐嘶哑,口干咽燥,潮热盗汗,日渐消瘦,神疲,舌红少苔,脉细数滋阴润肺,化痰止咳沙参麦冬汤。哮病1各家学说: 元*朱丹溪首创“哮喘”病名,并提出“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的治疗原则。 明*虞抟医学正传区别哮和喘,指出“哮以声响言,喘以气息记”。2病证特点: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3病因病机:痰伏于肺,因外感、饮食、情志、虚劳引发痰气搏结气道,肺失宣降。4病位:在肺,与脾、肾有关。5病证鉴别: A哮病与喘证哮指声响言,为反复发作的慢性疾病。 喘指气息言,为多种疾病的一个症状。 哮必兼喘,喘未必兼哮。 B哮病与

8、支饮支饮系咳嗽经久不愈,逐渐加重而成,病时轻时重。 哮病间歇发作,哮吼声重。 C哮病与肺胀是否有发作性。(肺胀是多种肺系病反复发作,经久不愈 肺脾肾受累,痰浊、水饮、瘀血互结。)6辨证要点:辨已发未发;辨虚实;辨痰性质。7病证治则:发时治标,平时治本。8病证分治: 发作期: A冷哮喉中哮鸣如水鸡声,呼吸急促,痰少色白多泡沫,天冷或受寒易发,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冷哮实证者紫金丹,上实下虚者苏子降气汤。) B热哮喉中痰鸣如吼,喘而气粗息涌,咳呛阵作,好发于夏季,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滑。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 C寒包热哮喉中哮鸣,咯痰不爽

9、,色黄而黏,烦躁,恶寒发热,身痛,苔白腻罩黄,脉弦紧。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 D风痰哮喉中痰鸣如哨笛或拽锯,发前有鼻涕咽痒等,苔厚浊,脉滑实。涤痰利窍,降气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喘急者吞皂荚丸,必要时暂用控涎丹,痰涎涌盛者合葶苈大枣泻肺汤。意识朦胧者合涤痰汤。) E虚哮证喉中痰鸣如鼾,声低,气短息促,动则气喘,发作频繁,甚则持续喘哮,口唇、爪甲青紫,咯痰无力,舌淡或紫黯,脉沉细或细数。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 F喘脱危证哮病反复久发,喘息鼻煽,张口抬肩,气短息促,烦躁,昏蒙,面青,四肢厥冷,汗出如油,脉细数不清,或浮大无根,舌质青黯,苔腻或滑。补肺纳肾,扶正

10、固脱回阳急救汤合生脉饮。 缓解期: A肺脾气虚气短声低,喉中时有轻度哮鸣,痰多质稀,色白,自汗,怕风,常易感冒,倦怠无力,食少便溏,舌质淡,苔白,脉细弱。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阳虚者理中丸, 气陷者补中益气汤。)B肺肾两虚短气息促,动则为甚,吸气不利,咯痰质黏起沫,脑转耳鸣,腰酸腿软,心慌,不耐劳累,或五心烦热,颧红,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或畏寒肢冷,面色苍白,舌苔淡白,质胖,脉沉细。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肾不纳气者参蛤散,肾阳虚者金匮肾气丸,肾阴虚者七味都气丸,阴虚痰盛者金水六君煎。)喘证1各家学说: 明*张景岳将喘分为虚实两类。景岳全书*喘促:“实喘着有邪,邪气实也;虚喘

11、着无邪,元气虚也。” 清*林佩琴类证治裁*喘证认为:“喘由外感者治肺,内伤者治肾”。 元*朱丹溪认识到七情、饱食、体虚等皆可成为内伤致喘之因。 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喘提出“在肺为实,在肾为虚”。2病证特点:呼吸困难,甚者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3病因病机:是多种病的一症状,肺气上逆,肾不纳气。4病位:在肺、肾,与肝、脾有关。5病证鉴别: 喘证与气短是否有声(气短无声,而喘证实者气粗声高,虚者气弱声低。)6辨证要点: 辨虚实。实者辨外感与内伤。虚者辨病变脏腑。7病证治则: 实者治肺,虚者治肾。 不可见喘止喘,应积极治原发病。8病证分治: 实喘: A风寒壅肺喘息咳逆,呼吸急促,胸部胀满,

12、痰多稀薄而带泡沫,色白质黏,兼恶寒发热,头痛,苔薄白而滑,脉浮紧宣肺散寒麻黄汤合华盖散。(寒饮伏肺,复感风寒者小青龙汤;得汗而喘不平者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B表寒肺热喘逆上气,胸胀或痛,息粗,鼻煽,咳而不喘,吐痰稠黏,伴形寒,身热,烦闷,口渴,舌边红,苔薄白或罩黄,脉浮数。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甘石汤。 C痰热郁肺喘咳气涌,胸部胀痛,痰多黏黄,或夹有血色,伴胸中烦闷,身热,有汗,口渴而喜冷饮,面赤,咽干,小便赤涩,大便秘,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 D痰浊阻肺喘满闷窒,痰多黏白,咯吐不利,兼呕恶食少,苔白厚腻,脉滑或濡。祛痰降逆,宣肺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痰浊夹瘀者涤痰

13、汤加桃仁、红花、赤芍、水蛭或配用桂枝茯苓丸涤痰祛瘀。平素可服六君子汤。) E肺气郁痹每遇情志突发呼吸短促,喘粗气憋,胸闷胸痛,咽中如窒,平素多忧思抑郁,失眠,心悸,苔薄,脉弦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气滞腹胀大便秘结者加大黄)。虚喘: A肺气虚耗喘促气短,气怯声低,自汗畏风,或见呛咳,痰少质黏,烦热而渴,咽喉不利,面颧潮红,舌淡,脉软弱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兼阴虚者合生脉散。兼脾气下陷者补中益气汤。肺脾两虚者六君子汤合补肺汤。)B肾虚不纳喘促日久,动则喘甚,呼多吸少,呼则难升,吸则难降,气不得续补肾纳气。 肾阳虚形瘦神疲,汗出肢冷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 肾阴虚咳喘面红潮热,舌红少津,脉细数。

14、七味都气丸合生脉散。 C喘脱喘逆甚剧,张口抬肩,鼻煽气促,端坐不能平卧,稍动则咳喘欲绝,面青唇紫,汗出如珠,肢冷,脉浮大无根。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蚧粉。 变证: A上实下虚咳喘痰多+肾虚苏子降气汤。 B心血瘀阻心悸,喘不得卧,舌紫暗,脉结代。补虚上加桃仁、红花、川芎、丹参。肺痈1各家学说: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肺痈侯强调“正虚”是发病的重要内因。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药方创用苇茎汤以清热排脓,活血消痈,成为后世治疗本病之要方。 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强调“清热涤痰”为原则。 清*喻昌医门法律*肺痈肺痿门认为肺痈他脏及肺的发病机制,主张“清肺热,救肺气”为要著。 明*陈实功

15、外科正宗*肺痈论根据病机演变及证候表现,提出初起在表者宜“解散风邪”,已有里热着宜“降火抑阴”,成脓者宜“平肺排脓”,脓溃成虚者宜“补肺健脾”等治疗原则。 “肺痈”病名首见于汉*张仲景金匮要略。2病证特点:咳嗽胸痛,发热、咯腥臭浊痰或脓血痰。3病因病机:素体痰热,复感风热、风寒之邪郁结于肺热壅血瘀。4病位:肺。5病证鉴别: A肺痈与风温起病急,发热咳嗽、胸痛两者均有,要点为咯腥臭脓血浊痰。B肺痈与肺痿肺痿由肺系病变迁延不愈发展而来,故具慢虚之象。6辨证要点:古有:验痰法痰在水中沉者为痈。 验口味法吃生黄豆或生豆汁不觉其腥。 辨分期:初期恶寒发热,咳嗽。 成痈期高热振寒,胸痛气粗。 溃脓期咯腥臭

16、脓血浊痰,虚实夹杂。 恢复期阴伤气耗为主,兼余毒不净。7病证治则:祛邪。8病证分治: A初期恶寒发热,咳嗽,咯白色黏痰,痰量日增,胸痛,咳则痛甚,呼吸不利,口干鼻燥,苔薄黄,脉浮数而滑疏散风热,清肺化痰银翘散。 B成痈期振寒后壮热汗出,咳嗽咯黄绿色痰,胸痛转侧不利,自觉喉中有腥味,苔黄腻,脉滑数清肺解毒,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咯痰腥臭味重者合犀黄丸)。 C溃脓期咳吐大量腥臭、脓血浊痰,或如米粥,或痰血相间,腥臭异常,胸痛气喘,烦渴喜饮,苔黄腻,脉滑数或数实。排毒解脓加味桔梗汤。(喘不得卧,大便秘结,脉有力者桔醒梗白散。咯痰腥臭异常者合犀黄丸。) D恢复期邪去正虚身热减退,咳嗽减轻,咯

17、吐浓痰减少,臭味亦淡,痰液转为清稀,精神渐振,食纳好转清养补肺沙参清肺汤。正虚邪恋咳嗽,咯吐脓血痰日久不净,或痰液一度清稀而复转臭浊,病情时轻时重,迁延不愈。益气养阴,排脓解毒桔梗杏仁煎。9病证转归:肺痿。10预防调护: 早治疗。卧床休息,观察痰色、质、量、味。防寒保暖,溃后体位引流。大量咯血者,按咯血处理。食清淡,忌油腻,戒烟酒、辛辣。高热者半流饮食,多吃水果。每天用薏米作粥食,鲜芦根煎汤代茶。肺痨1各家学说: A内经对本病的临床特点有具体记载。 B华佗*中藏经已认识本病具有传染性。 C唐*孙思邈千金要方明确本病病位在肺。 D元*朱丹溪丹溪心法倡导“痨瘵主乎阴虚”之说,确立滋阴降火之法。 E

18、明*虞抟医学正传提出“杀虫”与“补虚”之法。 F葛可久十药神书是我国现存治疗肺痨的第一部专著。 G许叔微普济本事方提出本病是由“病虫”引起。2病证特点:咳嗽咯血、潮热盗汗、消瘦。3病因病机:体虚感染痨虫肺阴受耗。4病位:在肺,与脾、肾有关、最后可累及肝、心。5病证鉴别: A肺痨与虚劳是否有传染性。肺痨主要是肺阴虚;而虚劳主要是脾肾气血阴阳亏虚。 B肺痨与肺痿肺痿是肺叶痿缩不用,是肺痈、肺痨、咳嗽日久等后期转归。 C肺痨与肺癌、肺痈肺癌好发40岁以上,抗痨治疗无效;肺痈咳吐腥臭脓血浊痰,肺痨瘢痕可转变为肺癌。6辨证要点:辨别:阴虚、阴虚火旺、气阴两虚、阴阳两虚。7病证治则:补虚培元、抗痨杀虫。8

19、病证分治: A肺阴亏虚干咳,痰中带血,隐隐胸痛,手足心热,皮肤干灼,口干咽燥,疲倦乏力,纳食不香,舌边红,苔薄白,脉细数滋阴润肺月华丸(可服琼玉膏)。 B阴虚灼肺呛咳气急,痰少质黏,痰多黄稠,时时咯血,血色鲜红,混有泡沫痰涎,心烦易怒,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口渴心烦,失眠,性情急躁易怒,或胸胁掣痛,男子可见遗精,女子月经不调,形体日渐消瘦,舌红,苔少,脉细数。滋阴降火百合固金汤合秦艽鳖甲散。 C气阴两虚咳嗽无力,气短声低,痰稀量多,或咯血,血色淡红,午后潮热,畏风怕冷,颧红神疲,便溏,面色晄白,苔薄,脉细弱而数。益气养阴保真汤或参苓白术散(脾气虚者加扁豆、薏苡仁、莲子。忌用地黄、阿胶、麦冬。)

20、D阴阳两虚咳喘少气,痰白有沫,潮热盗汗、自汗,声嘶或失音,面浮肢肿,形寒肢冷或五更泄泻,口舌生糜,大肉尽脱,男子遗精阳痿,女子经闭,舌隐紫少津,脉微细而数,或虚大无力。滋阴补阳补天大造丸。9病证转归:肺痿、肺癌。10预防调护:戴口罩,雄黄擦鼻,避免传染。 忌辛辣,禁烟酒,慎房事,怡情志,适锻炼,强食养。11主症治疗:咳嗽者海藏紫菀散咳咯血者白芨批杷丸潮热骨蒸者柴胡清骨散盗汗自汗者当归六黄汤泄泻者-参苓白术散(五更泻者四神丸)遗精、月经不调者大补元煎)痰热加黄芩、知母、花粉、鱼腥草痰湿加半夏、茯苓、苡仁瘀血者加参三七、血余炭。肝火加丹皮、山栀、夏枯草相火加黄柏、知母杀虫百部、白及、黄连。肺胀1各

21、家学说: 早在内经就有关于肺胀的记载。 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指出本病的主症为:“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书中所载治疗肺胀之越婢加半夏汤、小青龙加石膏汤等方至今仍被临床沿用。 清*李用粹证治汇补对肺胀的辨证施治分为虚实两类。 清*张璐张氏医通认为肺胀以“实证居多”。2病证特点:胸部膨满,憋闷如塞,喘息上气,咳嗽痰多,烦躁,心悸,面色晦暗,或唇甲紫绀,脘腹胀满,肢体浮肿。3病因病机:主要为痰浊、水饮与血瘀互为影响,兼见同病。4病位:在肺,继则影响与脾、肾,后期病及于心。5病证鉴别: 肺胀与哮病、喘证:相同点:均以咳而上气、喘满为主症。 不同点:肺胀是多种慢性肺系疾病日久积渐而成。 哮

22、病是反复发作性的一个独立病种,喘息之时,喉中哮鸣有声。 喘证是多种急慢性疾病的一个症状。6辨证要点:辨标实本虚。7病证治则: 标实者:祛邪宣肺(辛温或辛凉),降气化痰(温化、清化), 温阳利水(通阳、淡渗),甚或开窍、熄风、止血等法。 本虚者:补养心肺、益肾健脾为主,或气阴兼调,或阴阳两顾。 正气欲脱时:扶正固脱,救阴回阳。8病证分治: A痰浊壅肺胸膺满闷,短气喘息,稍劳即著,咳嗽痰多,色白黏腻或呈泡沫,畏风易汗,脘痞纳少,倦怠乏力,舌暗苔薄腻或浊腻,脉小滑。化痰降气,健脾益肺苏子降气汤合三子养亲汤 B痰热郁肺咳逆,喘息气粗,胸满,烦躁,目胀睛突,痰黄或白黏稠难咯,或伴身热,微恶寒,有汗不多,

23、口渴欲饮,溲赤,便干,舌边尖红,苔黄或黄腻,脉数或滑数清肺化痰,降逆平喘越婢加半夏汤或桑白皮汤。 C痰蒙神窍神志恍惚,表情淡漠,谵妄,烦躁不安,撮空理线,嗜睡,甚则昏迷,或伴肢体瞤动,抽搐,咳逆喘促咯痰不爽,苔白腻或黄腻,舌质暗红或淡紫,脉细滑数涤痰,开窍,熄风涤痰汤。 D阳虚水泛心悸,喘咳,咯痰清稀,面浮,下肢浮肿,甚则一身悉肿,腹部胀满有水,脘痞,纳差,尿少,怕冷,面唇青紫,苔白滑,舌胖质黯,脉沉细。温肾健脾,化饮利水真武汤合五苓散 E肺肾气虚呼吸浅短难续,声低气怯,甚则张口抬肩,倚息不能平卧,咳嗽,痰白如沫,咯吐不利,胸闷心慌,形寒汗出,或腰膝酸软,小便清长,或尿有余沥,舌淡或黯紫,脉沉

24、细数无力,或有结代。补肺纳肾,降气平喘平喘固本汤合补肺汤肺痿1各家学说: “肺痿”病名最早见于张仲景的金匮要略。该书将肺痿列为专篇,对肺痿的主症特征、病因、病机、辨证均做了系统的介绍。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将肺痿分为热在上焦及肺中虚冷两类。认为:“肺痿虽有寒热之分,从无实热之例。”并提出虚寒肺痿可用生姜甘草汤、甘草汤,虚热肺痿可用炙甘草汤、麦门冬汤等。 明*王肯堂证治准绳:“久嗽咳血成肺痿”。 2病证特点:咳吐浊涎沫。3病因病机:久病损肺。误治津伤。4病位:在肺,与肺、胃、肾关系密切。5病证鉴别: 肺痿与肺痈、肺痨:肺痈、肺痨失治久延,可以转为肺痿。 鉴别要点:肺痿是以咳吐浊涎沫为主症。 肺痈是

25、以咳嗽胸痛,发热、咯腥臭浊痰或脓血痰为主症。 肺痨是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消瘦为主症。6辨证要点:辨虚热、虚寒。7病证治则:补肺生津。8病证分治: A虚热证咳吐浊涎沫,其质较黏稠,或咳痰带血,咳声不扬,甚则音嘎,气急喘促,口渴咽燥,午后潮热,形体消瘦,皮毛干枯,舌红而干,脉虚数。 滋阴清热,润肺生津 麦门冬汤合 清燥救肺汤 B虚寒证咯吐涎沫,其质清稀量多,不渴,短气不足以息,头眩,神疲乏力,食少,形寒,小便数,或遗尿,舌质淡,脉虚弱。温肺益气甘草干姜汤或生姜甘草汤。 第二章心系病证心悸1各家学说: A心悸时脉律失常与预后关系的最早记载是内经。 B“心悸”病名首见于伤寒杂病论。称之为“心动悸”、

26、“心下悸”“心中悸”“惊悸”。 C济生方首先提出“怔忡”病名。并认为其原因为“心血不足”“五饮停蓄”。 D区别惊悸与怔忡的是明*虞抟医学正传。 E元*朱丹溪责之于虚与痰。 明*张景岳责之阴虚劳损。 清*王清任责之于瘀血内阻。2病证特点: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 时间短者惊悸,时间长者怔忡。3病因病机:体虚劳倦、药食不当、七情外感气血、阴阳亏损=心失所养,或邪(痰火、水饮、瘀血、风寒湿)扰阻心神=心神不宁。4病位:在心,与脾、肾、肺、肝四脏有关。5病证鉴别: A心悸与胸痹有无胸痛。 B心悸与奔豚发自何处。(发自于心与发自于少腹)。 C心悸与卑喋有无精神失常(心有所歉爱处暗室见人惊避,无

27、脉象异常)。6辨证要点: 辨惊悸与怔忡轻与重,功能与器质。辨虚实虚(气血阴阳)实(痰、饮、瘀)。7病证治则:虚则补之,实则泻之。8病证分治: A心虚胆怯心悸不宁,善惊易恐,坐卧不安,不寐多梦而易惊醒,恶闻声响,食少纳呆,苔薄白,脉细略数或细弦。镇惊定志,养心安神安神定志丸(心气不足者四君子汤或七福饮、六君子汤)。 B心血不足心悸气短,头晕目眩,失眠健忘,面色无华,倦怠乏力,纳呆食少,舌淡红,脉细弱。补血养心,益气安神归脾汤(热病后期伤阴、心悸生脉饮,心动悸,脉结代炙甘草汤。) C阴虚火旺心悸易惊,心烦少寐,五心烦热,口干,盗汗,思虑劳心则症状加重,伴耳鸣腰酸,头晕目眩,急躁易怒,舌红少津,脉细

28、数。滋阴降火,养心安神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黄连阿胶汤。(肾阴虚知柏地黄丸,肝肾阴虚者一贯煎合酸枣仁汤加山茱萸,夹有痰热者加黄连温胆汤)。 D心阳不振心中空虚,惕惕而动,胸闷气短,动则尤甚,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温补心阳,安神定悸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汗出肢冷,喘不能卧者独参汤或参附汤加服黑锡丹,心动过缓者重桂枝加炙麻黄、补骨脂)。 E水饮凌心心悸眩晕,胸脘痞满,渴不欲饮,小便短少,或下肢浮肿,形寒肢冷,伴恶心欲吐,流涎,舌淡胖,苔白滑,脉弦滑或沉细而滑。振奋心阳,化气行水,宁心安神苓桂术甘汤。(心悸,喘咳不能平卧,小便不利,浮肿较甚者真武汤)。 F瘀阻心脉心悸不安

29、,胸闷不舒,心痛时作,痛如针刺,唇甲青紫,舌紫暗有瘀斑,脉涩或结或代。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桃仁红花煎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亦可用丹参饮或血府逐瘀汤)。 G痰火扰心心悸时发时止,受惊易作,胸闷烦躁,失眠多梦,口干苦,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清热化痰,宁心安神黄连温胆汤(痰浊阻滞者导痰汤,邪毒犯心者银翘散=邪毒已去气阴两虚者生脉散。)9预防调护: 保持心情愉快。饮食忌过饱过饥,戒烟酒浓茶,宜低脂低盐。 轻者适当活动,重者卧床休息。积极治疗原发证(胸痹、痰饮、肺胀、喘证、痹证)。胸痹1各家学说: A胸痹的临床表现最早见于内经。 B正式提出胸痹名称的是-汉*张仲景金匮要略,且把病机归为

30、“阳微阴弦”,即上焦阳气不足,下焦阴寒气盛。认为乃本虚标实之证。并创立了栝蒌薤白白酒汤及栝蒌薤白白半夏汤等代表方。 C危亦林以“苏合香丸”治疗本病。 D明*王肯堂证治准绳*诸痛门以大剂量桃仁、红花、降香及失笑散治疗本病(死血心痛)。 E清*陈修园时方歌括用丹参饮治心腹痛。 F清*王清任用“血府逐瘀汤”治胸痹心痛。 G明*徐彦纯玉机微义*心痛将心痛与胃脘痛进行了明确鉴别,并揭示胸痹不仅有实证,亦有虚证。H素问*缪刺论有“猝心痛”、“厥心痛”之称。I素问*厥论把心痛严重,并迅速造成死亡者,称为“真心痛”:“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J太平圣惠方将“心痛”、“胸痹”并列。2病

31、证特点:胸部闷痛(持续在15分钟内、休息或服药可缓解)。伴心悸气短、喘不能卧。可因过劳、情志、暴饮、气候而诱发。3病因病机:寒、痰、气、瘀=心脉痹阻。气、阴、阳虚=心脉失养。4病位:在心,与脾、肾、肺、肝四脏有关。5病证鉴别: A胸痹与悬饮疼痛部位、疼痛时间、胸胁是否饱满。 B胸痹与胃脘痛心电图才能确诊。胃脘部有压痛,伴有泛酸嗳气。6辨证要点:辨标本虚实(标=气滞、寒凝、痰浊、血瘀。本=气血阴阳亏虚)。7病证治则:先治其标,后治其本;分清主次、兼顾同治。8病证分治: A心血瘀阻 心胸疼痛,如刺如绞,痛有定处,入夜为甚,甚至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或痛引肩背,伴有胸闷,日久不愈,可因暴怒、劳累而加重

32、,舌紫暗有瘀斑,苔薄,脉弦涩。活血化瘀,通脉止痛血府逐瘀汤(轻者丹参饮;气虚血瘀者人参养营汤合桃红四物汤;痰瘀互阻者加涤痰汤;痰瘀热互结者加温胆汤或小陷胸汤。卒然发作可含复方丹参滴丸或速效救心丸。) B气滞心胸胸闷,隐痛阵发,痛有定处,时欲太息,遇情志不遂时容易诱发或加重,或兼有脘腹胀闷,得嗳气或矢气则舒,苔薄腻,脉细弦。疏肝理气,活血通络柴胡疏肝散(气滞血瘀,心痛明显者合失笑散;脾胃气滞,脘胀嗳气,纳少逍遥散,气郁化热者丹栀逍遥散;便秘结者加当归芦荟丸)。 C痰浊壅塞心胸闷痛,痰多气短,肢体沉重,形体肥胖,遇阴雨天而易发作或加重,伴有倦怠乏力,纳呆便溏,舌体胖大且边有齿痕,苔浊腻或白滑,脉滑

33、。 通阳泄浊,豁痰宣痹 栝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痰郁化热者黄连温胆汤加郁金; 痰浊较重者合二陈汤。阳亢风动,风痰阻络者涤痰汤)。 D寒凝心脉胸痛彻背,感寒痛甚,多因气候骤冷或骤感风寒而发病或加重,伴形寒,甚则手足不温,冷汗自出,胸闷气短,心悸,面色苍白,苔薄白,脉沉紧或沉细辛温散寒,宣通心阳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汤(可先含苏合香丸或麝香保心丸;寒重,乌头赤石脂丸合苏合香丸加荜茇、高良姜、细辛。) E气阴两虚心胸隐痛,时作时休,心悸气短,动则益甚,伴倦怠乏力,声息低微,面色晄白,乏力易汗,舌体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细缓或结代益气养阴,活血通脉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 F心肾阴虚心痛憋闷,心悸盗汗,心

34、烦少寐,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口干便秘,舌红少津,苔薄或剥,脉细数或促代。滋阴降火,养心和络天王补心丹合炙甘草汤 G心肾阳虚胸悸闷痛,气短自汗,面色晄白,形寒肢冷,舌淡胖,苔白或腻,脉沉细迟。温补阳气,振奋心阳参附汤合右归饮(或桂枝甘草汤)9病证转归:真心痛。10预防调护:保持心情愉快。慎起居,适温寒。清淡低盐饮食勿过饱、 禁烟酒。适度活动。监护生命体征、吸氧、心电监护。癫狂1各家学说: A癫狂病名出自于内经,并提出“服以生铁落为饮。” B灵枢*癫狂指出情志因素有“得之忧饥”,“得之大恐”“得之有所大喜”。 C难经详述了癫与狂的不同临床表现。难经*五十九难曰:“狂疾之始发,少卧而不饥,自高贤也,

35、自辨智也,妄笑好歌乐,妄行不休是也。癫疾始发,意不乐,僵仆直视,其脉三部阴阳俱盛是也。” D金*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主病云:“多喜为癫,多怒为狂。然喜为心志,故心热甚则多喜而癫也。怒为肝志,火实制金,不能平木,故肝实而多怒而为狂也。况五志所发皆为热,故狂者五志间发,但怒多尔。”指出:五志可以化火,尤以心肝为甚。 E元*朱丹溪丹溪心法*癫狂说:“癫属阴,狂属阳.大率多因痰结于心胸间。”提出癫狂发病与“痰”的密切关系。 F明*王肯堂将癫、狂、痫进行了明确分辨。 G清*王清任医林改错认为本病是因“气血凝滞脑气”所致,并创立了“癫狂梦醒汤”治疗瘀血发狂。2病证特点:癫精神抑郁、表情淡漠、沉默痴呆

36、、语无伦次、静而多喜。 狂精神亢奋、狂躁不安、喧扰不宁、骂詈毁物、动而多怒。3病因病机:肝气郁结,脾虚生痰痰气郁结=闭阻心窍。痰郁化火上扰心神。气滞痰郁,血行不畅-痰瘀互结=神机失用。先天因素阴虚以下,阳亢于上,偶遇触动气机逆乱=神机失常。(气、火、痰、瘀)。4病位:在心肝(胆),涉及脾,久及肾。5病证鉴别: A癫证与郁病有无精神失常。 B癫证与痴呆智能低下、神志呆滞、愚笨迟钝。6辨证要点: A辨虚实:实=癫为气郁、痰阻、血瘀;=狂为火郁、痰壅、热瘀。虚=癫为心脾两虚,狂为心肾阴虚。 B辨癫与狂。7病证治则:初期:治实为主解郁,降火豁痰,化瘀通窍; 后期:治虚为主补心脾,滋阴降火,调阴阳。8病

37、证分治: 癫证: A痰气郁结精神抑郁,表情淡漠,沉默痴呆,时喜太息,言语无序,或喃喃自语,多疑多虑,喜怒无常,秽洁不分,不思饮食,舌红,苔白腻,脉弦滑。 理气解郁,化痰醒神 逍遥散合顺气导痰汤。(痰伏较甚者控涎丹临卧姜汤服下;痰浊盛而无虚象者暂用三圣散。/痰迷心窍神思迷惘言语错乱目登不瞬者先服苏合香丸后服四七汤加胆星、郁金、菖蒲;痰郁化热者黄连温胆汤合白金丸;神志昏乱者至宝丹。 B心脾两虚神思恍惚,魂梦颠倒,心悸易惊,善悲欲哭,肢体困乏,言语无序,食少神疲,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健脾益气,养心安神养心汤合越鞠丸(或合甘麦大枣汤)。狂证: A痰火扰神 先性情急躁,头痛失眠,两目怒视,面红耳赤,

38、突发狂乱无知,骂詈号叫,不避亲疏,逾垣上屋,或毁物伤人,气力愈常,不食不眠,舌红绛,苔黄腻,脉弦大滑数。清心泻火,涤痰醒神生铁落饮(痰火壅盛者礞石滚痰丸再用安宫牛黄丸。肝胆火盛者当归龙荟丸。阳明热盛,大便燥结者小承气汤。神志较清者温胆汤合朱砂安神丸。) B痰热瘀结癫狂日久不愈,面色晦滞而秽,情绪躁扰不安,多言不序,恼怒不休,甚至登高而歌或弃衣而走,妄见妄闻,妄思妄奇,头痛,心悸而烦,舌紫暗有瘀斑,脉弦细或细涩豁痰化瘀,调畅气血癫狂梦醒汤(或血府逐瘀汤、定狂逐瘀汤。有蓄血内结者大黄悊虫丸;不饥不食者加白金丸。) C火盛阴伤癫狂日久,时作时止,妄言妄为,呼之能自制,神疲形瘦,口干便难,舌红无苔有剥

39、裂,脉细数育阴潜阳,交通心肾二阴煎合琥珀养心丸(亦可合千金定志丸,心火亢盛者朱砂安神丸;睡不安稳者孔圣枕中丹。)痫病1各家学说: A痫病首见于内经。并指出其发病与先天有关。“其母有所大惊。故令子发为癫疾也”。 B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侯*痫候指出有反复发作的特点。 C元*朱丹溪强调痰迷心窍引发,“无非痰涎壅塞,迷闷心窍”。 D明*王肯堂将癫、狂、痫进行了明确分辨。 E清*王清任认为“元气虚”(不能上转入脑髓)与“脑髓瘀血”有关。并创“龙马自来丹”“黄芪赤风汤”治之。 F清*程国彭医学心悟创“定痫丸”治本病。 G清*李用粹在证治汇补*痫病提出阳痫、阴痫的分治方法及相应治则治法。2病证特

40、点: A轻症突然意识丧失,肢体面部一侧出现短暂抽搐,醒后如常。 B突然意识丧失,仆倒不省人事,强直抽搐,口吐涎沫,两目上视或口中怪叫,移时苏醒,醒如常人。(发前有眩晕、胸闷,发后有疲倦乏力)。3病因病机:先天惊恐、脑外感外伤、饮食不调风、火、痰、瘀阻滞神机失用。4病位:主要心、肝,与脾、肾、胆有关。5病证鉴别: A痫病与中风:痫病有反复发作史,发时怪叫,口吐涎沫,自行苏醒, 醒后如常人。 中风抢救后苏醒,醒后有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后遗症。 B痫病与厥证:厥证面色苍白,四肢厥冷,但无口吐涎沫,口中怪叫, 四肢抽搐,两眼上视。 C痫病与痉证:痉证四肢抽搐同时伴角弓反张、身体强直,有原发病; 但无怪

41、叫、口吐涎沫。6辨证要点: A辨病性:风卒倒不省人事,口噤牙紧,四肢抽搐。 痰发时口吐涎沫,气粗痰鸣。 火怪叫、面赤身热。 瘀面潮红,有脑外伤、产伤史。 B辨轻重:轻者持续时间短,间隔时间长,痰浊浅,正气盛。7病证治则:发时治其标,平时治其本。8病证分治: A风痰闭阻 发前眩晕胸闷,或突然跌倒,神志不清,抽搐吐涎或尖叫,二便失禁,或短暂神志不清,双目发呆,茫然所失,谈话中断,持物落地,或精神恍惚而无抽搐,舌红,苔白腻,脉弦滑有力涤痰熄风,开窍定痫定痫丸。(痰热者黄连解毒汤送定痫丸;热甚者清开灵,可用安宫牛黄丸、紫雪丹。寒痰者五生饮合二陈汤可用参附注。) B痰火扰神 发时昏仆抽搐,吐涎,或有吼叫

42、,平时急躁易怒,心烦失眠,咯痰不爽,口苦咽干,便秘溲黄,病发后,症状加重,彻夜难眠,目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清肝泻火,化痰开窍龙胆泻肝汤合涤痰汤(肝火动风者加天麻、石决明、钩藤、地龙、全蝎。兼大便秘结者竹沥达痰丸。) C瘀阻脑络平素头晕头痛,痛有定出,常伴单侧肢体抽搐,或一侧面部抽动,颜面口唇青紫,舌质暗红或有瘀斑,多继发于颅脑外伤、产伤、颅内感染,或先天脑发育不全,苔薄白,脉涩或弦。活血化瘀,熄风通络通窍活血汤。 D心脾两虚 反复发作,神疲乏力,心悸气短,失眠多梦,面色苍白,体瘦纳呆,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腻,脉沉细而弱补益气血,健脾宁心六君子汤合归脾汤(温胆汤)(可常服河车丸。) E心肾两

43、虚频繁发作,神思恍惚,心悸,健忘失眠,头晕目眩,两目干涩,面色晦暗,耳轮焦枯不泽,腰膝酸软,大便干燥,舌淡红,脉沉细数补益心肾,潜阳安神左归丸合天王补心丹(或大补元煎、六君子汤。肾虚为主者河车大造丸;神志恍惚,恐惧焦虑者甘麦大枣汤。) 以上各证匀可用全蝎、蜈蚣11.5g。9预防调护: 加强孕妇保健,避免胎气受损。发作时观察:神志、抽搐频率、脉搏、瞳孔、二便。休作时:不宜驾车、高空水上作业。加强休止时期治疗,但不可一概服人参、茸片大补之品。饮食宜清淡,少食肥甘之品、切忌过冷、过热、辛温刺激食物。保持精神愉快,保持大便通畅。痴呆1各家学说: A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有“癫狂痴呆”专篇,指出本病由郁结、

44、不遂、思虑、惊恐等多种病因积渐而成,并指出本病病位在心以及肝胆二经: 1.其临床表具有“千奇万怪”“变易不常”;2.预后:“有可愈者,有不可愈者,亦在乎胃气元气之强弱”。 B清*王清任医林改错云:“年高无记性者,脑髓渐空”。2病证特点:呆傻、愚笨、智能低下、善忘。(智能活动障碍)。3病因病机:年迈、久病髓海、气血不足=脑失所养,神机失用。 情志不畅痰瘀内生、内阻于脑=脑失所养,神明失用。4病位:在脑。与心、肝、脾、肾有关。5病证鉴别: A痴呆与脏躁有无智能、人格、情感变化。 B痴呆与癫病智能低下与精神失常的不同。 C痴呆与健忘善忘前事与遇事善忘的不同。6辨证要点:辨虚实。7病证治则:充髓养脑逐痰,活血开窍。 同时进行“移情易性”“智力”训练。8病证分治: A髓海不足 智能减退,记忆力、计算力、定向力、判断力明显减退,神情呆钝,词不达意,头晕耳鸣,懈惰思卧,齿枯发焦,腰酸骨软,步履艰难,舌瘦色淡,苔薄白,脉沉细弱补肾益髓,填精养神七福饮。(肾阴不足水不制火者知柏地黄丸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