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电子商务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分析 付蓉摘 要:随着智能移动终端技术的快速发展,在国内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同时,跨国电子商务近年来也取得了飞速发展,海外电子商务成为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新领域。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大数据+”理念的提出,推动了电子商务向着个性化服务快速发展。在这种整体发展趋势下,我国政府需要采取合理的措施,促进我国电子商务快速发展。关键词:电子商务;发展特点;发展模式;趋势:F713.36 文献标志码:A :1673-291X(2017)15-0149-02智能移动终端、大数据等新的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其应用的日益普及,电子商务作为一种的新的经济模式将传统的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进
2、行有效融合,对社会生产、生活、消费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在信息化、网络、市场化和国际化条件下完成资源配置工作的重要方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拉动内需的重要力量,在繁荣市场经济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推动经济进步的重要力量。当前,发展电力商务已经成为各国、各地区提高经济竞争力,抢占发展先机的重要战略举措。一、电子商务的特点电子商务是借助于现代电子技术和电子工具开展的一种商务活动,是企业经营和发展的一种新的工具。从传统的商务模式来看,电子商务具有明显的特点和优势。具体而言,电子商务的特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主动性。电子商务的主动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消费者的主动性和销售主体的主动
3、性。对于企业来说需要积极利用现代电子信息网络系统,针对消费者的需要在电子商务平台中进行网络销售工作;消费者需要自己通过电子商务平台查看自己需要的商品信息,对产品信息进行筛选,并选择自己需要的产品。二是便捷性和快捷性。在电子商务平台完成交易工作,满足了消费者足不出户的消费需求,这样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交易,并且在发达的物流网络的支撑下,消费者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收到自己购买的产品。三是发展速度块。电子商务这种交易方式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欢迎,企业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完成交易的数额在快速增长,极大地拉动了内需,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四是交易成底本。电子商务交易是在电子商务网络平台中完成的,这种交易方式能
4、够省去交易中的诸多环节,能够有效降低交易成本,因此,有越来越多的商家参与到电子商务当中。五是竞争性。企业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对产品进行销售,在平台中有很多提供相同产品的卖家,任何一个消费者都能够了解同类产品的特性,因此企业之间的竞争会十分激烈,使电子商务的竞争性十分强。六是风险性。电子商务企业主要是采用网络系统完成商务活动,企业在采用这种方式进行发展时也会面临较大的风险。在电子商务网络平台中完成产品销售,在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之间存在相同化现象,这样会使企业的消费群体不稳固,对企业经营造成不利影响。二、我国电子商务发展趋势分析1.移动智能终端成为电子商务发展新领域。2015年我国智能手机的保有量为9.
5、5亿台,同比增长22%。据相关机构预测数据显示,到2018年我国智能手机的保有量可以达到11.8亿台,同比增长4%。随着现代技术的快速发展,移动智能终端技术在互联网应用当中得到了快速普及,这为我国电子商务的创新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据2015年我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现实,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6.88亿,互联网的普及率50.3%,手机网民规模6.2亿人,占比为90.1%,人均每周上网为26.2小时,相当于每天上网时间为3.7小时。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智能终端凭借其及时性以及便携性,成为网民获取信息以及网络消费的重要通道。据相关研究
6、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网民手机商务应用发展大爆发,手机网购、手机支付、手机银行的用户年增长分别达到了63.5%、73.2%和69.2%。这预示着我国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智能终端电子商务正在快速发展,为电子商务新的商业模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机遇。智能终端尤其是智能手机的广泛应用,使得移动智能终端逐步成为电商竞争的新战场。2.“大数据+电子商务”发展。在电子商务活动中会产生大量的消费者和企业数据,电子商务不仅包括了消费者的交易信息、消费者基本信息、企业产品与交易信息,同时也有大量的消费者评论信息和行为信息等。随着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智能终端对电子商务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移动智能终端的移动性、便捷性和私
7、人性等特征促进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并产量大量的数据。对电子商务数据进行挖掘、价值创造,成为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方式。电子商务活动当中对大数据的应用,可以促进电子商务活动的快速发展。本文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促进电子商务营销精准化和实时化。电子商务平台、社交平台、移动终端以及传感设备促进了消费者数据的快速增长,通过对消费者数据的整合,能够挖掘消费者的消费规律和消费习惯,为针对消费者需要做出的营销工作奠定了基础。云计算、复杂分析系统的出现提供了快速、精细化分析消费者偏好及其行为轨迹的工具,方便了根据消费者需要进行产品推送。二是产品和服务的个性化。大数据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消费者和企业之间
8、信息不对称的现状,这一方面使企业能够通过多元化渠道获取消费者信息,提供有针对性的产品与服务信息;另一方面消费者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产品信息,这促进了需求的个性化和多样化发展趋势。三是价值链上企业运作一体化和常态化。在大数据时代快速满足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的要求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大数据等现代技术能够推动来自各个渠道跨界数据进行整合,使价值链相互连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3.借助“一带一路”加强电子商务布局。2016年“双十一”期间,阿里巴巴旗下跨境出口平台全球速卖通数据显示,“双十一”当天速卖通平台共产生3 578万笔订单,较2015年同日增长68%,创下历史最高纪录。全天交易共覆盖230个国家和
9、地区,无线订单成交占比58%。当天,速卖通APP在苹果应用商店App Store 81个国家的购物类应用下載中排名第一。在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下,借助与我国政府实施的“一带一路”政策,加强跨境电子商务布局是未来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趋势。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国际贸易研究部主任赵萍在采访中提到,因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特别是其中的发展中国家大部分的商业基础设施其实和中国有一定差距,这些国家的电商发展道路很可能会借鉴中国点上的发展模式。“一带一路”沿线有65个国家,除了部分发达国家之外,大部分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潜力比较大。马云认为,一个健康的商业基础设施包括电商、物流、金融、大数据和云计算、跨境五大元素,
10、缺一不可。因此,就这些地区而言,我国跨境电商借助于我国“一带一路”的东风,势必能够在跨境电子商务发展中取得快速发展。 三、我国发展电子商务的主要任务分析1.积极推动跨境电子商务创新与应用。“一带一路”政策的贯彻实施及其发展,为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为了推动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我国政府应该提升跨境电子商务对外贸易规模和对外贸易水平。政府要鼓励多种模式的跨境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推动落实关于实施指出跨境电子商务零售出口有关政策的意见,积极探索发展跨境电子商务企业对企业进出口和个人从境外企业零售进口模式。在跨境电子商务发展中,要加快跨境电子物流、支付、监管和诚信等配套体系建
11、设。采取优惠措施鼓励我国电子商务企业“走出去”,在境外设立服务机构,完善仓储物流等体系建设,积极开展境外合作。此外,在我国跨境电子商务发展中,要积极发挥“海上丝绸之路”和亚欧大陆桥在促进跨境电子商务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加强与周边国家电子商务合作,推动我国跨境电子商务快速发展。2.建立完善的电子商务服务支撑体系。大数据与电子商务的结合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但是,从我国当前电子商务和大数据的结合发展来看,其中还存在一些比较明显的问题,例如数据共享困难、质量比较低的大数据数量比较多,加大了数据的处理难度、大数据安全等问题。因此,在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建立完善的电子商务
12、服务支撑体系。推动共建电子商务信息共享机制,加大力度开发大数据处理新技术,增强大数据处理能力,建立电子商务安全认证体系等电子商务至诚服务企业开展技术和服务模式创新,从而构建电子商务支撑服务产业链条。同时,在电子商务快速发展中应该按照国家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整体要求,专项规划电子商务物流体系建设,构建起与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相适应的物流配送体系。此外,在我国电子商务发展中要发挥服务外包对电子商务的支撑和促进作用,积极发展业务流程外包服务和信息技术外包服务。3.为电子商务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离不开相关政策的推动和支持,针对当前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特点和结合应用促进工作的实际需要,应该将规
13、制建设作为重点工作,加快力度建设规章制度。对我国当前已有的关于电子商务的法律和法规通过梳理,有步骤地制定并且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之上出台一批适合我国电子商务产业发展的新标准。在我国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要保证能够发挥电子商务法规、电子商务标准的引导和规范作用,确保在我国电子商务产业发展的过程中能够形成管理适度、竞争有序的电子商务发展新市场,在电子商务发展中努力营造有利于竞争的市场环境,进而推动我国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四、结语当前在我国各个行业都十分重视电子商务,国家之间电子商务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我国电子商务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但是我们要用长远的眼光去看待电子商务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并努力推动电子商务事业的发展,这样才会屹立于电子商务领域的巅峰。参考文献:1 沈丽梅.新时期我国电子商務发展趋势分析J.特区经济,2014,(4).2 聂林海.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特点和趋势J.中国流通经济,2014,(6).3 郭健,郭华,张仲.电子商务的个性化定价研究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2,(10).责任编辑 李晓群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