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0万粒毒胶囊拷问多少人的业界良心谢伟锋日前,宁海县检察院通报了一起非法生产“毒胶囊”案件,潘某等11人涉嫌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被宁海检察院批准逮捕。(9月3日 钱江晚报)在5个月内,潘某等人非法生产有毒空心胶囊约9000万粒。这些胶囊中重金属铬均超标,最高的超过正常标准的65倍。让人感到寝食难安的是,绝大部分毒胶囊都已进入了流通市场。而追查这9000万粒毒胶囊,也成了警方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工作重点。离2022年震惊全国的毒胶囊大事过去仅仅两年,就又听到黑色主角“我又回来了!”的嚣叫。莫非说当时的霹雳手段还不够狠,以至于“春风吹又生”?还是监管部门又囿于了工作死角,才让那些不法
2、分子有机可乘?9000万粒毒胶囊的吞吐量,着实让人想到“有多少就收多少”的大手笔。经受过毒胶囊大事的洗牌整顿后,还有哪些良心让狗吃了的药企还敢如此明目张胆?在“一手交钱一手交胶囊”的运作中,作为药企的买方自然不会傻到问这是不是毒胶囊。他只看到进货成本“莫名其妙”地削减了一半以上,那接下来的自然是心照不宣。而作为制药企业标配的铬检测设备,却只能选择性失明,要么就压根没有。引进这样成本在几十万元的检测设备,对于某些药企来说,还真是搬石头砸自己的脚。作为监管部门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这次是在群众举报中捞获了一条“大鱼”。但要追问的是,对于药品的监管,不应当是部门的本职常态吗?发觉问题应当是屡见不鲜的
3、“先手棋”才对,却为何屡屡滞后于举报和媒体曝光?当年十三家使用毒胶囊的药企监督被踩空,而现在9000万毒胶囊的监管又只能是拾人牙慧。当时要做好事前监督,又何苦于现在大海捞针般地去查找那9000万粒毒胶囊的去处。这样的机构,怎不能让纳税人所诟病?犯罪嫌疑人潘某的老家就是当年毒胶囊大事的原发地,当年多家制作空心胶囊的无良小作坊都被犁庭扫穴了,但不意味着对于空心胶囊的监管就可以躺在功劳薄上睡大觉。特殊要警惕像潘某这样的散兵游勇,用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躲避手段来另起炉灶。潘某仅仅用一万元的成本,就接手了整套生产空心胶囊的设备。而对于这种事关于百姓身体健康的制药设备,其转手和市场准入的机制是否也要扎紧篱笆呢?一个小小的胶囊,反映地不仅仅是黑心制药者的良知淡薄,更是管窥了这一条流水线上的业界良心。原料供应商、药企收购方、市场监管者,大部分都成了毒胶囊的陪衬。看来对市场上的胶囊是要祭出应景式的全面筛查了。不然,谁都有可能是那9000粒毒胶囊的买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