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双基限时练(九)诗歌与小说一、选择题1诗经中的七月描述农夫无冬无夏地劳动,却“无衣无褐”;一些爱情诗反映了青年男女在恋爱婚姻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这说明诗经()A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B是中国诗歌成熟的标志C具有现实主义的艺术风格D表达了对祖国和人民的宠爱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同学对诗经的生疏。从材料中的描述农夫的生活现实和青年男女的喜怒哀乐可知其符合现实主义的流派,C项正确。答案C2司马迁在史记中说:“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过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这说明()A楚辞体作品缺乏志向追求B作者为屈原遗作中爱国志向所感叹C屈原应当投身于文学创作D作者认为屈原的患病和结局
2、不值得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同学对屈原的生疏。材料表达了司马迁对屈原的志向和人格的尊崇,“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正是司马迁为屈原遗作中爱国志向所感叹的体现。答案B3“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体现了诗人()A放荡不羁,蔑视权贵B流连山水,安静平和C颠沛流离,饥寒交迫D关怀民间疾苦,抨击社会现实解析本题解题关键是读懂材料,材料中的“民病”“天子知”体现了诗人对民间疾苦的深切怜悯。答案D4苏轼有一次问一个善歌的人:“我词比柳(永)词何如?”那人答道:“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苏轼暗暗点头,主要是由于()A被人恭维 B精确理解了两人的
3、词风C扬苏贬柳 D其词广为流传解析苏轼属于豪放派,其词意气昂扬,柳永属于婉约派,其词清爽委婉。故苏轼认为“善歌的人”精确理解了两人的词风。答案B5“自楚骚、唐律争妍竞畅,而民间性情之响,遂不得列于诗坛,于是别之曰山歌,言田夫野竖知寄兴之所为,荐绅学士家不道也。山歌虽俚甚矣,独非郑卫(国风之篇)之遗欤?”据明代冯梦龙的这段话,与山歌相像,能体现“民间性情之响”的是()A诗经 B楚辞C汉赋 D唐诗解析诗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包括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是诗经的核心部分,基本上都是经过润色的歌谣。从材料中“自楚骚、唐律争妍竞畅,而民间性情之响,遂不得列于诗坛”可以看出楚辞、唐诗并非山歌类,排解B、
4、D两项;汉赋的特点是词藻华丽,手法夸张,是一种贵族文学,排解C项;A项正确。答案A6王国维说:“四言敝而有楚辞,楚辞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诗敝而有律绝,律绝敝而有词。”关于这段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A社会的进展是表达方式日益丰富的缘由B新的表达方式比旧方式更便利、机敏C社会的进展变化必定要通过新的方式来表达D诗歌已不适宜表达人们的感情解析每个时代都有其流行的表达方式,历史的进展使社会生活日趋丰富,表达方式也更加机敏,诗歌仍是人们表达感情的工具。答案D7有文学家在评论古代某词人时说,从整体创作风格看,他的词是儒家文化中的“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等英雄人格意识的现实表达。该词人是()A柳永
5、 B李清照C辛弃疾 D李白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同学对古代诗人词人的风格特征的生疏。李白的主要成就是诗,排解D项;柳永、李清照是婉约派词人,主要内容侧重于儿女风情,清爽绮丽,具有一种柔婉之美,不符合材料内容。辛弃疾属于豪放派,词中布满了一种以英雄自许或以英雄许人,渴望恢复中原河山的壮志豪情,C项正确。答案C8元朝时期杂剧流行,杂剧的制造和演出兴盛,城市里“瓦肆”“勾栏”纷纷消灭,到明清时期古典小说富强,晚清则产生四大责怪小说。这些文学形式的流行反映出()A中国古文化源远流长B民间思想的广泛传播C文化政策影响文化现象D文化是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解析材料所述文化现象是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进展,市民阶层队伍的
6、扩大,为适应市民生活需要而产生的,D项正确。答案D9有人称:北宋到明清,在“附庸风雅”的贵族文化之外,一种新文化形态在崛起植根于熙熙攘攘的商业生活、人头攒动的瓦舍勾栏中的市民文化。下列属于“市民文化”形态的是()清明上河图程朱理学元曲小说诗赋A B C D解析本题为组合选择题,可接受排解法。依据材料“北宋到明清,在附庸风雅的贵族文化之外,一种新文化形态在崛起”排解,由于诗赋在此之前已经消灭。程朱理学不属于市民文化,排解,D项正确。答案D10红楼梦中贾府四位小姐的名字分别为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其谐音为“原应叹息”;第五回中有茶名为“千红一窟”、有酒名为“万艳同杯”,其谐音为“千红一哭”“万艳
7、同悲”。这些反映了红楼梦的创作风格为()A爱国主义 B浪漫主义C现实主义 D现代主义解析“原应叹息”是对贾府四位小姐凄惨命运的写照;“千红一哭”“万艳同悲”都是对现实的反映。再结合所学学问可知,红楼梦为现实主义代表作。答案C11“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是郭沫若对哪部古典小说的高度评价()A水浒传 B西游记C聊斋志异 D儒林外史解析从题干中的“写鬼写妖”“刺贪刺虐”可知郭沫若说的是假借谈狐说鬼,宣泄对社会现实不满的聊斋志异。答案C12明清时期,以记叙日常生活琐事和平民百姓见闻为主的章回体小说蓬勃兴起并得到长足进展。这主要是由于()A白话文已开头流行 B文学素材日益丰富C市民阶层渐渐
8、壮大 D思想把握空前严密解析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进展,市民阶层渐渐壮大,他们需要新的文学形式和题材来满足自己的文化生活需要,章回体小说顺势蓬勃兴起并得到长足进展。答案C二、非选择题13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材料一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材料二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愿过江东。李清照夏日绝句材料三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9、。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1)材料一中这首词的主要风格是什么?最能体现这一风格的是哪句?词的结尾有哪些含义?(2)材料一、二中,辛弃疾、李清照分别用了什么典故来批判现实社会?(3)这三人的作品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解析第(1)问可结合作者生活的年月,理解词的风格和词要表达的含义;第(2)问可从材料中的“孙仲谋”“项羽”来同南宋的偏安相衬托;第(3)问结合时代背景考虑。答案(1)豪放。“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作者年老但仍有廉颇的雄心;南宋政权腐朽,使作者终老林下,报国之志不得施展。(2)辛弃疾歌颂孙权敢于同曹操、刘备争雄的乐观进取精神,讽刺南宋朝廷的萎靡不振,并发出了“生子
10、当如孙仲谋”的感叹,表达了南宋人民的共同呼声。李清照用项羽失败后无颜见江东父老,愤而自刎的故事,讽刺南宋朝廷苟且偷安的可耻行径。(3)反映了宋金对峙和金兵南下给中原人民带来的灾难以及南宋政府的苟且偷安。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明刻本荷花荡插图材料二“二拍”中的转运汉巧遇洞庭红一节主要写在国内经营破产的商人文若虚由于一个偶然的机会,跟着“几个走海泛货”的伴侣出海,靠着“一两银子买得百斤有余”的“洞庭红”橘子,赚了“一千多个”重有“八钱七分”的银钱,又在荒岛上捡了个珍宝,卖得了五万两银子。从今,“做了闽中一个富翁”,“子孙繁衍,家道殷富”。(1)材料一反映了哪些历史信息?导致这一现象消灭的缘由有哪些?(2)材料二中的故事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解析第(1)问可从材料中概括信息,“缘由”可结合商品经济进展,市民阶层壮大,小说的进展、印刷术的进展等概括;第(2)问中的现象可结合明清时期社会变化理解材料。答案(1)信息:反映了明清时期小说的富强以及明清时期木刻版画盛行。缘由:商品经济的发达,工商业城镇兴起,市民阶层崛起,对文学的需求增多;印刷术不断完善,书坊书肆快速进展;为了使小说、剧本读起来更为好玩,刻书坊使用木刻版画作为其中的插图。(2)现象:明清社会布满着拜金逐利风气,传统的轻商思想开头淡化。材料反映了当时追求财宝、敢于冒险的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