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备课资源历史回眸我们知道,中国的原始农业并非起源于个别地区,而是由多个中心渐渐向周边进展起来的,只不过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经过几千年的进展,到西汉时中国的农业经济已经进展到相当水平,但由于中国地域宽敞,经济进展表现出多样性和不平衡性的特点,当时的有名史学家司马迁依据当时经济进展的状况,将全国划分为山东、山西、江南和龙门碣石以北四大经济区域。其中位于黄河流域的山东、山西经济区,由于地处温带气候,在秦汉以前人们生产力进展水平较低的状况下,更易于人们的生存和生产,因此这一地区的经济开发较早,也较成熟,加之这一地区从夏、商、周,到秦汉始终是我国的政治重心,因而这一地
2、区在我国长期居于经济重心的地位。而江南和龙门碣石以北地区,由于不如黄河流域简洁开发,所以相对落后。但到两汉之后我国经济进展的状况开头发生变化,变化的一个重要缘由就是北方地区战乱较多,使得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南迁的人口不仅为南方进展供应了大量劳动力,而且还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从而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使得南方渐渐赶上并超过北方,最终实现了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南迁是在两晋时期。西晋时期,统治阶级内部为争夺权势爆发了“八王之乱”,八王主要在中原地区的洛阳一带开战,一次战役里,就有30多万人参战,死伤10万多人,洛阳四周13岁以上的男子,都被迫当兵或服徭役。这场战
3、乱历时16年之久,使得中原地区的人民纷纷南逃,以躲避战乱。在西晋灭亡后,北方地区大量少数民族进入,建立了很多少数民族政权,各个少数民族政权之间争战不休,为躲避战乱、躲避民族压迫,中原地区更多的人民被迫南迁。南逃到江南的西晋贵族建立东晋政权后,乐观开发江南,加上之前的孙吴政权,和随后南朝的开发,江南经济得到很大进展,到南朝时已经消灭了像建康这样人口达百万的大城市。中国历史上其次次大规模的人口南迁是在唐朝安史之乱以后。安史之乱后,北方接着是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连绵不断的争战,使得民不聊生,中原人口消灭了其次次人口南迁的高潮。当北方战乱不断的时候,南方却在不断进展,这样到中唐以后,南方经济渐渐超过了
4、北方,但此时还未能取代北方的经济重心地位。江南地区正式成为我国的经济重心是在两宋之际。由于靖康之难,使得我国消灭了第三次人口迁移的高潮。南宋建立后,致力于经济建设,南强于北的局面正式建立,中国的经济重心实现南移。当然,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不仅仅由于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它也与南方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有关系,由此我们可以理解安定对一个国家的经济进展意义是多么重大。还有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也与南方优越的地理环境有关系,南方的水肥条件比北方更有利于农作物的耕种,这也是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一个很重要的客观条件。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也带动了中国文化重心的南移,到宋代时,“人才之盛,遂甲于天下”。到明代时,南方文
5、化已占了确定优势,这时,无论是位极人臣的内阁高校士、才华横溢的文学家,还是造诣高深的理学家,都以南方人居多。北方环境恶化也是经济重心南移的一个缘由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缘由,一是北方战乱,北方人民大批南迁,既为江南经济进展带去大量劳动力,又带去中原地区丰富的农业生产阅历。二是江南长期处于一个相对和平清静的环境。三是江南具有进展农耕经济的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除此之外,北方环境的恶化也是经济重心南移的一个缘由。唐宋以前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黄河中下游地区暖和而潮湿。如西安半坡遗址和安阳殷墟中都发觉了生活在湿热地区的竹鼠、獐等,说明那里曾经森林繁茂、竹林广布、沼泽存在和河水流量充分。西汉武帝时曾多次从南方
6、移植荔枝等热带植物于长安。唐初长安还有梅树和柑桔种植,这都说明当时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远比现在暖和。中唐以后,虽也有气候的暖和变化,但总的趋势是寒冷、干旱。依据近五百年旱涝统计资料表明,旱灾远多于水灾,并有两宋时期、明代中叶及清代前期持续消灭较长干旱的时期,使动植物生存日趋困难。依靠竹林生存的竹鼠是生活在亚热带的典型动物,但因寒冷而干旱的气候及人为破坏,竹林消退,其分布已从北纬3436一线的陕西、河北、河南等地迁移到北纬33线以南的四川、云南,成为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渐渐寒冷干旱的有力证明。而日趋寒冷干旱的气候,使黄河中下游地区在工业化社会前的农业文明失去了经济进展良好的、最基本的气候支撑。除了气
7、候渐渐变得寒冷、干旱外,黄河流域人为地过度垦伐也是北方环境恶化的一个重要缘由。黄河中下游地区由于长期曾是我国古代的经济重心,人口众多,开发较早。中唐后,随着农垦区的不断扩大,农牧分界线不断北移,不仅半农半牧区域成为农业区,就是亘古以来的大草原也不断被垦辟,成为新的农业区,而现有草原也有衰退现象。历史上那种“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情景已不多见。黄河中下游地区是我国森林植被破坏最早和最彻底的地区。据考证,在西周、战国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一片郁郁葱葱,河谷平川的农田被沉没在绿色海洋中。在唐宋时期,由于采伐范围不断扩大,山地森林已严峻破坏,像中唐修建长安的良材巨木要取之于岚(今山西岚县)胜(今内蒙准格尔旗的十二连城)二州。到明清时期是黄河流域森林遭毁灭性破坏的时期。这种破坏就是明代大规模垦荒的结果。有人曾估算,春秋战国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森林掩盖率为53,唐宋时,已下降到32,以后甚至下降到3左右。过度垦伐的结果使森林植被遭到毁灭性破坏,进而造成黄河中下游地区日趋严峻的水土流失,使本地区经济进展因自然环境日趋恶化,加之相关的历史缘由而陷入低谷,导致经济凋零,失去经济重心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