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3年教师资格认定教育学考试试卷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1.狭义教育2.广义教育目的3.学校课程4.教学组织形式5.班级的目标管理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欧洲奴隶社会中,斯巴达教育特别重视()A.文化知识教育 B.艺术教育 C.读写算教育 D.军事 体操教育2.制度化教育出现的教育标志是()A.人类教育的产生 B.古代学校的出现C.近代学校体系的形成 D.终身教育的实现3.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着()A.教育的领导权 B.受教育的权利 C.教育目的的性质 D.教育结构的变化4.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因是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的发展是人的潜 能的完善,这种理论是()A.内
2、发论 B.外锦论 C.成熟论 D.多因素相互作用论5.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A.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B.人的自然发展学说C.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观 D.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6.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方面是()A.授受关系 B.指导和被指导关系 C.相互促进关系D.相互制约关系7.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读写算的基本能力和公民一般教养 的教程是()A.基础型课程 B.发展型课程 C.知识性课程 D.工具性课程8.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A.引起学习动力 B.领会知识 C.巩固知识 D.运用知识9.近代随着大工业生产所产生的教学组织形式是()A.个别教学 B.班级授课制 C.分组教学 D.
3、班级教学10.德育过程的基础是()A.掌握知识 B.激发情感 C.道德内化 D.活动和交往三、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 教育的过程。2.古代学校教育中作为教育内容的“六艺”是指:_ 乐、射、御、书、数。3.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认为应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的教育家是_。24.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的,对一定年龄儿童免费实施的一定年限的学校教育,称为-O5.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教育再生产劳动力和6.教育目的有三个层次,即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 标和 O7.根据儿童权利公约,学生是权利的
4、_,享有法律规定的各项社会权利。8.学记中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揭示了教学的_原则。9.备课的内容包括钻研教材、_和制定教学进度计划。10.现代班级管理强调以_为核心,建立一套能够持久地激发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管理机制。四、辨析题(每小题5分,共15分)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因此,教育没有自己的独立性。2.学生由于知识等方面缺乏,具有天然的向师性和对教师的依赖性,因此是被动的教育对象。3.教学过程不同于科学探索的认识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五、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1.简述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2.试析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3.试述素质教育思想的基本观点。34
5、.简述教学的一般任务。5.如何组织和培养班集体?六、论述题(本题10分)1.试述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2004年教师资格认定教育学考试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5分)1.制度化教育的标志是(A.教育实体 B.学校育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出现在A.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完成C.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完成3.教育的终身化是()的特点C.学校教育系统 D.终身教()B.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完成D.信息革命的出现()A.古代教育B.近代教育 C.20世纪以后的教育D.后工业社会教育4.教育学作为一个学科独立的标志是()A.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C.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5.学校文化的核心是()A.物质
6、文化 B.制度文化B.康德的论教育D.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C.校园文化 D.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6.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其矛盾,面4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表现身心发展的()A.顺序性 B.阶段性7.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A.社会本位C.社会要求与个体发展的统一 讥8.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A.引发动机 B.领会知识9.学记中提出的“道而弗牵,原则是()C.不平衡性 D.不稳定性()B.个人本位D.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C.巩固知识 D.运动知识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的教学A.直观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激励性原则 D.巩固性原则10.一份教案的核心是
7、()A.提出教学目的 B.选择教学方法 C.涉及教学进程 D.规划板书内容11.现代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A.个别教学制 B.班级授课制 C.现场教学 D.小组教学12.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课程“三维目标”是()A.知识、智力、能力B.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础性学力C.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5D.知识、智力、情感13.德育工作的基本途径是()A.班主任工作 B.政治课教学C.思想政治课和其他学科教学 D.党支部共青团少先队活动14.致力于发展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德育模式是()A.认知模式 B.价值澄清模式 C.社会学习模式 D.体谅模式15.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A.理解
8、和研究学生 B.组织和培养班集体C.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D.统一多方面的教育影响二、填空题(每题1分,共15分)1.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 的过程。2.义务教育是国家以_形式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和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3.强调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育的代表人 物是。4.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来实现:一是_;二是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5.舒尔茨提出的_理论,说明了教育是经济增长的重要促进因素。6.人的身心发展是在_过程中实现的。67.教育目的的层次包括: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8.19
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 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_为重点。9.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提到,应该 把教师工作视为_职业,认为它是一种要求教师具备经过严格训练而持续不断的研究才能获得并维持专 业知识及专门技能 的公共服务。10.在我国,课程的文本具体表现为课程计划、_教科书。11.在教学的“循序渐进原则一中,“序”一是指学科的逻辑顺序,二 是指 O12.一般来说,课的基本组成部分有:组织教学、检查复习、_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13.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有:自主学习、_ 探究学习。14.按照新课程改革的方案,普通高
10、中的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三个层次构成。15.德育过程要培养学生的知、情、意、行,必须要做到晓之以理、持之以恒、导之以行。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1.教育为政治制度和生产力所决定,没有自己的独立性。()2.文化与教育之间的关系是文化决定着教育。()3.学生是学校的主体,是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4.“师道尊严”是师生关系在今天的新课程改革中受到了责难,新课改 认为师生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交往对话的平等关系。()5.学校课程就是在学校中开设的所有课程。()6.掌握知识是智力发展的基础,因此,掌握的知识越多,智力发展水 平就越高,能力就越强。()7.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就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
11、极性。()8.教学方法就是教师讲课的方法,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方 法。()9.一节课既有检查复习,又有新知识的讲授和巩固联系,这节课就属 于综合课。()10.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长期性和反复性,所以,对学生的品德教育不能操之过急。()四、简答题(每题8分,共40分)1.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2.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其基本精神是什么?3.为什么说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其特殊性表现在什么地 方?4.上好一堂课的基本要求有哪些?5.班主任怎样建立和培养良好的班集体?五、论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1.试述教师专业化的条件。82.有些教师“恨铁不成钢”,对学生的严格
12、要求却变成了对学生的体罚、讽刺、辱骂,致使学生身心收到一定的伤害。请说明这种情况下违 背了什么道德原则,如何改变这种情况?2005年教师资格认定教育学考试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5分)1.在西方教育史上,被认为是现代教育代言人的是()A.赫尔巴特 B.卢梭 C.巴洛克 D.杜威2.人力资本理论说明了()A.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B.经济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制约作用C.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D.教育对科学技术的促进作用73.人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表明了个体的发展具有()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差异性4.“理想和未来”是人生哪个阶段的重要特征()A.童年期 B.少年期
13、 C.青年期 D,成年期5.马克思指出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是()A.理论联系实际 B.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C.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 D.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6.编写教科书的直接依据和国家衡量各科教学的主要标准是A.课程B.课程标准C.课程计划 D.课程目标97.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计划应该具有的三个特征是()A.强制性、基础性、科学性 B.强制性、普遍性、科学性C.科学性、普遍性、基础性 D.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8.学记中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所阐明的教学原 则是()A.循序渐进原则 B.直观性原则 C.启发性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9.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
14、范实验,指导学生获取知识 的方法是()A.练习法 B.演示法 C.实验法 D.发现法10.打乱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做法,而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编班,这是()A.外部分组 B.内部分组 C.设计教学法 D.道尔顿制11.结构化策略和问题化策略属于教学策略中的()A.内容型策略 B.形式型策略 C.方法型策略 D.综合型策略12.德育过程结构的构成要素是()A.教育者、受教育者 B.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C.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 D.教育者、受 教育者、德育环境1013.“学会关心”是下列哪种德育模式所强调的)A.认知模式 B.体谅模式 C.价值澄清模式 D.社会模仿模式14.
15、把对集体的管理和对个别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班级管理方式是()A.常规管理 B.目标管理主管理15.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A.了解和研究学生C.做好个别学生的教育工作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5分)C.平行管理 D.民()B.组织和培养班集体D.统一多方面的教育力量1.教育学作为一个学科独立的标志是_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两个途径实现:教育再生产劳动力和-O3.教育对个体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价值,而且具有-价 值。4.198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的核心精神是5.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_。6.当前实施素质教育应该以培养学生的_和社会实践能力为重点。7.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
16、o118.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课程计划、_和教科书。9.学校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_。10.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实现的过程是_。11.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的直观教具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实物直观,另 一类是_。12.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是备课、上课、课外辅导、_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13.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_与学生已有水平之间的矛盾。14.马卡连柯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尊重一个人。”这句话说明的德育原则是_。15.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_o三、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当代教育中,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2.少年期,心理学家称之为“危险
17、期”,因此,对这一阶段的少年一定 要严加看管。()3.一定社会的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 着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4.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是知识授受的关系。()5.课程目标的确定取决于知识或学科的内容。()6.在泰勒的课程原理和评价原理基础上设计的课程评价模式是目的游 离评价模式。()7.分组教学是为了克服班级授课制的弊端而提出的,因此,比班级授12课制优越。()8.德育的过程具有多端性。()9.依据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模式进行道德教育主要用的是道德两难故 事法。()10.班级管理应该以学生为核心,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机制。()四、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40分)1.
18、试述当代教育民主化的表现。2.教师的职业角色有哪些?试做简要说明。3.简述教学过程的结构。4.试述备课的基本内容和结构。5.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实施德育的方法和策略有哪些?五、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说明下面教学案例贯彻了哪些教学原则,运用了哪些教学方法,试 做具体的分析。“力”的概念的教学我在讲课时,问同学们知道“力”吗?大家都说知道。但我问到“力到 底是什么时候?同学们却答不出来。我就接着说:“谁能说出力的表现?”于是,他们活跃起来了。有的说“人提水”;有的说“起重机吊钢管”;还 有的说“磁铁吸引铁钉”。我和同学们一起讨论,同时辅以适当的演示实验,并板书如下:接着布置归纳分析:从
19、上述几个力的表现的例子可以看出,力是离不开物体的,如人、起重机、磁铁都是物体,水、钢管、铁钉也是 13物体。我进而又指出:“提、吊、吸”在物理学中都称为作用。由此得出力 的初步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2.以“我们的理想”为主题,设计一个主题班会活动方案。2006年教师资格认定教育学考试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 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O1.我国近代学制创建于()A.盛唐 B.明末 C.清末 D.民国2.战国后期从正反两方面总结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成为罕见的世界教育思想遗产的著作是()A.学记
20、B.孟子 C.论语 D.中庸3.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是()A.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B.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C.洛克的教育漫话 D.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4.“学不踉等”体现的教学原则是()A.直观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 D.巩 固性原则5.苏格拉底问答法中的问答分为三步,第三步是()A.定义 B.苏格拉底讽刺 C.助产术 D.提问6.在西方教育史上,被认为是现代教育的代言人的教育家是()A.赫尔巴特 B.卢梭 C.洛克 D.杜威147.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 自后天,并且得出“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结论的教育家是()A.洛克 B.卢梭
21、 C.杜威 D.福禄贝尔8.决定教育性质的因素是()A.政治经济制度 B.人的身心发展规律C.文化传统 D.生产力水平9.“臧息相辅”即主张()A.教与学相结合 B.学与思相结合 C.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D.教学与劳动相结合10.教育者重视在儿童发展的某一关键期对儿童施以相应的教育,这是 因为人的发展具有()A.顺序性和阶段性 B.稳定性和可变性 C.个别差异性D.不平衡性11.校园文化的核心是()A.学校物质文化 B.学校的组织和制度文化C.学校领导者的亚文化 D.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12.师生在学科教学活动中预期达到的教学结果、标准,称为()A.教育目的 B.教学目标 C.培养目标 D.教学
22、要求13.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 一方法是()A.施以全面发展的教育 B.依靠生产力的发展15C.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D.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14.在我国,对教师概念进行全面、科学界定的法律是()A.宪法 B.教育法C.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D.义务教育法15.“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句话反映了教师职业角色中的()A.传道者角色 B.示范者角色 C.授业、解惑者角色 D.研究者角色16.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是()A.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 B.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C.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学大纲 D.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科书17.根据课程的任务分
23、类,可以把课程分为()A.融合课程、广域课程、核心课程 B.基础课程、拓展课程、研究课程C.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D.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活动课程18.美国学者斯克里文主张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这种课程评价模式称为()A.目标评价模式 B.背景、输入、过程、成果评价模式16C.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D.发展性评价模式19.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以培养学生品德 的方法是()A.说服法 B.榜样法 C.陶冶法 D.锻炼法20.班主任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 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
24、的管理方式是()A.常规管理 B.平行管理 C.民主管理 D.目标管理二、填空题(本大题共20空,每空1分,共20分)21.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 的过程。2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来实现:_;23.外锦论者一般强调人的发展主要依靠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 响、学校的教育等外在的力量。其典型代表之一是美国的行为主义 心理学家_O24.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_025.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_。26.1989年11月2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儿童权利公约,体现这一 公约核心精神的基本原则有: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
25、原则、无歧视原则。27.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学校应当尊重未成年学生的_,不得随意开除未成年学生。”1728.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_。29.课程目标的依据主要有三个方面:对学科的研究、_30.打乱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做法,而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编班的 分组形式_。31.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是实现_的过程。32.以教学组织形式为中心的策略称为-o33.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_。34.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社会活动和_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35.当前实施的素质教育应该以培养学生的_和社会实践能力为重点。36.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领导影响力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班主 任的职权影响力,二是-
26、O37.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38.古代普遍推行的教学组织形式是_。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39.简述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40.简述素质教育思想的基本观点。41.简述教师的专业素养。42.简述启发性原则的含义及贯彻的基本要求。43.简述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18四、论述题(本大题共1小题,10分)44、青少年身心发展有哪些规律?教育如何适应这些规律的要求?2003年教师资格认定教育学考试试卷答案一、名词解释1、狭义教育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指 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 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
27、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 变化的活动。2、广义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于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 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3、学校课程指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 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 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4、教学组织形式指为了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 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5、班级的目标管理是指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然后转化 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总体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目标体系,以此推进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
28、方法。二、选择题1.D 2.C 3.D 4.A 5.D6.C 7.A 8.B 9.B 10.D三、填空题191.非制度化育再生产科学知识2.礼 3.赫尔巴特 4.义务教育5.教6.教师的教学目标 7.主体 8.启发性 9.了解学生 10.学生四、辨析题1.错误。尽管政治经济制度对学校的教育有着巨大的影响和制约,但这并不意味 着学校可以忽视自身的办学规律.更不是说学校要放弃学校教育任务直接 为政治经济服务。参加具体的政治运动、执行具体的政治任务。教育相对 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那种在教育工作中照搬、照套政治、经济的做法,或 以政治、经济取代教育,对教育的特点和规律视而不见。横加干涉,都是 不利于教育
29、工作的。2.错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虽然相对于教师来说,他 们知识较少.经验贫乏。独立能力不强,加上传统的教师权威的文化影响,学生具有依赖性和向师性.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具有天然的权威性,这种天 然的权威性是教师进行教育工作的重要条件。但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 并不是对教师的完全盲从.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具有不同特殊素质的人。这种主观能动性,表现在学生具有个人的爱好、兴趣、追求,有个人的独立意志。3.正确。教学过程是一个认识过程,但它是认识的一种特殊形式。其特殊性在 20于,它是学生个体的认识,是由教师领导未成熟的主体通过学习知识去间 接认识世界。学生认识的特
30、殊性表现在:认识的间接性,认识交往性,认 识教育性,及有领导的认识。因此,它不同于科学探索的认知过程。五、简答题1.答: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包括: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 教育的衔接;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普通教育与职 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高等教育的 类型日益多样化;学 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建立有利于国际交流的教育制度。2.答:信息技术对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 于知识的观念。包括知识的数量观念和知识的质量观念。(2)信息技术改 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教育过程在 本质上成为一种选择过 程,电脑和网络以及其他多媒体设备成为教
31、育的中介,教师通过信息技术 发送信息,学生通过信息技术接受信息。(3)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 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首先,信息技术的智能化使教师可 以根据学习者的情况自动生成相应的教学进度,确定相应的针对个人的评 价标准,实现教育的个性化,使因材施教的理想真正成为现实。其次,信 息技术实现了人机互动模式,根据学习者的目标、选择和努力程度等给予 不同的反馈,给予象征性的奖励和惩罚。第三,信息技术将促进师生关系 的民主化。信息技术将使面对面的教学成为偶尔的情况,知识与长者和德 者完全分离,教育中无法避免的师生尊卑差异将完全可以避免,这将极大 地促进师生关系的民主化,有利于学生积极人格
32、的养成。3.答:素质教育思想的基本观点包括:(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 21教育。素质教育倡导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强调在教育中每个人都得到发 展,而不是只注重一部分人,更不是只注重少数人的发展。(2)素质教育 是全面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 发展。(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强调要把学生 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结合起来,既充分重视学生共性的发展,又重视学 生个性的多样性,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要求、不同的教育模式、不 同的评价方案。从而把学生的差别性显示出来并加以发展,使每一个学生 成为具有高度自主性、独立性与创造性的人。(4)素质教育是以
33、培养创新 精神为重点的教育。原因在于: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 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相辅相成,面对多 样的、多变的世界,任何一个人、一种职业、一个社会都缺少不了创新精 神和创新能力;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 区别所在。4.答:教学的一般任务如下: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为教学 的其他任务都只有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所以,只有扎扎实实完成这个教学任务,才能有条件完成其他教学任务,确 保 培养的人才的质量规格。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发展学生的
34、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不仅是顺利地、高质量地进行教学的必要条件.而 且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的要求,因而这是现代教学的一项十分重要的 任务。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世界 观是对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态度,科学的世界观的形成,必须建立在科学知 22识的基础之上。青少年的品德、审美情趣和世界观正处在急速发展和逐步 形成的重要时期,教学在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培养优良的道德品质 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现代教学论关注学生个性的发 展。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协调学生知识、智力、兴 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各方面的因素,追求教学与教育的统一,促 进学生
35、个性的发展。5.答:组织和培养班集体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确定班集体的 发展目标。目标是集体发展的方向和动力,一个班集体只有具有共同的目 标,才能使班级成员在认识上和行动上保持统一,才能推动班集体的发展。为此,教师要精心设计班级发展的目标。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一个良好的班集体都会有一批团结在教师周围的积极分子,他们是带动全 班同学实现集体发展目标的核心。因此,建立一支核心队伍是培养班集体 的一项重要工作。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班集体的正常秩序是维持和 控制学生在校生活的基本条件,是教师开展工作的重要保证。组织形式 多样的教育活动。班集体是在全班同学参加各种教育活动中逐步成长起来 的,而各种
36、教育活动又可使每个人都有机会为集体出力并显示自己的才能。设计并开展班级教育活动教师的经常性工作之一。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 好的班风。正确的班集体舆论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对班集体每个成员 都有约束、感染、同化、激励的作用,是形成、巩固班集体和教育集体成 员的重要手段。良好的班风一旦形成,就会无形地支配着集体成员的行为,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六、论述题23答:一名教师是否真正具备从事教师的职业条件,能否正确履行教师角 色,根本上还在于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当代教师质量的集 中体现,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师的学科专业 素养。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是教师胜任教学工
37、作的基础性要求,有别于其 他专业人员学习同样学科的要求。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包括:精通所教 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教师应该对所教学科的基本知识能广泛而准确 的掌握,对基本的技能能熟练运用,对学科的基本结构能深入的理解。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包括学科间的相关点、相关性质、逻辑关系等。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包括了解学科发展的历史,学科发展的趋势和动 向,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了解推动学科发展的因素,该学科对人类社会 发展的价值及在社会生活、生产实践中的表现形态。了解该学科领域的 思维方式和方法论,包括领悟独特的认识世界的视角、域界、层次及思维 的工具和方法,熟悉学科内科学家创造发明的过程及成功的原因
38、,学习科 学家身上展现出来的科学精神和人格力量。(2)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教 师职业是教书育人,因此,教师不仅要有所教学科的专业素养,还要有教 育专业素养。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包括: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具有 良好的教育能力。教育能力是指教师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本领。具 体表现为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方式、方法和效率。教师的教育能力 是教师职业的特殊要求。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研究能力是综合地、灵 活地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创造性活动的能力,是对未知事物探索性的、发 现性的心智、情感主动投入的过程。2004年教师资格认定教育学考试试卷答案24一、单项选择题1.C2.A3.C4.C5.D6.B7.D
39、8.B9.B10.C11.B12.C13.C14.A15.B二、填空题1.非制度化教育 2.法律 3.赫尔巴特 4.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5.人力资本6.社会实践 7.教师的教学目标 8.创新精神 9.专门10.教学大纲11.学生的认识发展顺序12.讲授新教材 13.合作学习 14.模块 15.动之以情三、判断题1.x 2.x 3.、M 4.、M 5.x 6.x 7.、M 8.x 9.、M 10.、M四、简答题1.参见2003年教师资格教育学考试试卷简答题第2题答案。2.答:(1)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的目的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 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德智体美 等
40、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2)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 基本精神是:我们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 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我们要求学生 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25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3.答:教学过程是认识的一种特殊形式,其特殊性在于,它是学生个 体的认识.是由教师领导未成熟的主体通过学习知识去间接认识世界。其 目的在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把社会历史经验变为学生个体的精神财 富,不仅使学生获得关于客观的映象即知识,也使学生个体获得发展。学 生认识的特殊
41、性表现在以下几方面:认识的间接性。学生学习的内容是 已知的间接经验,并在教学中间接地去认识世界。教学基本方式是“掌握”,是一种简约的经过提炼的认识过程,同样以教学实践活动为基础。认识 的交往性。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双边活动,教学活动是 发生在师生之间(学生间)的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学生的认识如果离开了 师生在特定情境和为特殊目的进行的交往,教学活动的概念就可以扩大到 生活教育的领域。认识的教育性。教学中学生的认识既是目的,也是手 段,认识是发展,认识中追求与实现着学生的知、情、行、意的协调发展 与完全人格的养成。有领导的认识。学生的个体认识始终是在教师的指 导下进行。区别于一般的
42、认识过程,教学认识是在主客体之间“嵌入”一 个起主导作用的中介因素一教师,形成学生(主体)一课程与教材(客体)一 教师(领导)相互作用的特殊的“三体结构:学生的认识实际上走的是人类认识的捷径。4.答:一节好课的具体要求包括: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达清晰、组织严密、课堂气氛热烈。目标明确,指教师上 课时明白这堂课要使学生掌握一些什么知识和技能,要养成什么行为方式 和品格,要有怎样的态度,要学会什么方法等等,也就是要明确教学目标。26重点突出,是指在一节课上教师要把精力主要放在重要内容(基本知识、概念和原理)的教学上,不要对所有的任务平均使用时间和精力。内容正 确,是指教师教授
43、的知识必须是科学的、确凿的、符合逻辑的,教师教学 技能或行为要符合规范,并且应该要求学生作出的反应同样是正确的,如 果不正确,教师就要及时加以纠正。方法得当,是指教师根据教学任务、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较佳的方法进行教学。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 要善于选择方法,创造性地加以运用,力求使教学取得较好效果。表达 清晰,是指教师上课要坚持用普通话.声音要响亮,言语表达的速度适合 学生可按受程度,语言要流畅、生动、明白易懂,板书(或幻灯字幕)要规 范、准确、清楚。组织严密,是指课的进程次序分明、有条不紊,课的 进行紧凑,不同任务变换时过渡自然.课堂秩序良好。气氛热烈,是指 课应该自始至终在教师的指导下
44、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注意 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能积极地动脑、动口、动手,课堂内充满民主的气 氛,形成生动活泼的教学局面。5.参见2003年教育学考试试卷简答题第5题答案。五、论述题1.参见2003年教育学考试试卷论述题答案。2.答:(1)教师的这些做法违背了:疏导性原则。疏导性原则要求德 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人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 他们积极向上。其基本要求包括:讲明道理,疏导思想;因势利导,循循 善诱;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本题中的老师没能够做到循循善 27诱和坚持正面教育,而是对学生讽刺辱骂。严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造成 恶性后果。尊重学生与往往与兴趣
45、、求知欲和责任感联系在一起。教师 要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启发学生的责任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领会知识。这是教学的中心环节。领会知识包括 使学生感知和理解教材。第一,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感知形成清晰的表象 和鲜明的观点,为理解抽象概念提供感性知识的基础并发展学生相应的能 力。第二,理解教材,形成科学概念。巩固知识。通过各种各样的复习,对学习过的材料进行再记忆并在头脑中形成巩固的联系。运用知识。教 师要组织一系列的教学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和动手,以形成技能 技巧,并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检查知识。教师要通过检查知识及时获得 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以调整教学进程与要求,并帮助学生了解掌握知识 技能
46、的情况,发现学习上的问题,及时调节学习方式,改进学习方法,提 高学习效率。4.答:备课内容包括:(1)钻研教材,包括钻研教学大纲、教科书和阅 读有关的参考书。钻研教学大纲,就是要弄清本学科的教学目的;了解 本学科的教材体系和基本内容;明确本学科在能力培养、思想教育和教学 法上的基本要求。教科书是教师备课和上课的主要依据。教师备课,必须先通读全书,熟练地掌握教科书的全部内容,了解全书知识的结构体 系,分清重点章节和各章节基本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进行初步排队。然后,在准备上每一节课时,再确定每段教材内 容在整个学科知识体系中的地位、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要求,对每一课时 要讲的
47、内容、实验和习题要按教学要求进行具体安排。阅读参考资料也 28很重要。除了目前专供教师用的一些教学参考资料外,还应该包括教学大 纲推荐和自己平时积累的参考资料,随时将阅读所得增补到自己教学笔记 中,以便上课时参考使用。(2)了解学生。包括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 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与思想状况、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等。结 合平时对学生发展情况的了解,研究当前所讲知识内容在学生学习时,可 能产生的消极或积极态度、可能遇到的问题,确定如何针对学生和教学特 点,启发学生,在教学的哪一阶段,由哪些学生进行答问活动等。然后把 这些研究、分析的结果,纳入课时计划。(3)制定教学进度计划,包括:学期教学进度
48、计划;课题计划;课时计划。5.答: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实施德育的方法和策略包括:第一,了解 学生当前的道德判断发展水平;第二,运用道德难题引起学生的意见分歧 和认知失衡;第三,向学生揭示比他们高一阶段的道德推理方式;第四,引导学生在比较中自动接受比自己原有高一阶段的道德推理方式;第五,鼓励学生把自己的道德判断付诸行动。五、论述题1、答:(1)主要运用了以下几种教学原则。启发性原则。指在教学中 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 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 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问力是什么,学生不能回答,老师接着问“谁 能说出力
49、的表现”,学生积极思考,调动原有的生活经验,发言活跃,这就 运用了启发性原则。直观性原则。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 29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力 很抽象.但通过老师的启发,学生举的例子都是具体直观的,老师的演示 实验也是直观的,所以运用了直观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指教学要按 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 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先举例子,再归纳,由感 性到理性,由浅到深,最后得出抽象的概念,符合学生认识发展的一般顺 序,所以运用
50、了循序渐进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指教学要以学习基 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 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教学过程中的例子都是生活 实践中得来的,所以说运用了理论联系实际原则。(2)运用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老师用讲解的方法对力这一概念进行了解释说明。谈话法。谈话法也叫 问答法,它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 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本案老师向学生提出 问题,要求学生回答,所以用了谈话法。讨论法。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 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