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第一章一章 第第一节一节 一、单项选择题(2021 潍坊测试)读下图,回答 12 题。1图示反映了区域的()A整体性 B差异性 C开放性 D稳定性 2图中区域进展水平差异最可能的缘由是()A两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 B两区域语言的差异 C两区域人种分布的差异 D两区域领导人的差异【答案】1.C 2.A【解析】从图中可知该图反映了区域的开放性。两地区间的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造成了两地区域进展水平的差异。(2021 石家庄模拟)“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唐代诗人王翰的凉州词是对我国河西走廊地区葡萄酒盛誉的浓缩。如图为“河西走廊某地区等值线示意图”。读图,完成 34 题。3甲地与法国南部波尔多
2、同位于全球葡萄种植的黄金地带,葡萄种植久负盛名。甲地与波尔多气候相像之处表现在()A气候类型相同 B距海近,气候具有明显的海洋性特征 C夏季气候酷热,日照充分 D冬季温存多雨,有利于葡萄生长【答案】C【解析】法国波尔多距海较近,为地中海气候,夏季酷热,阳光充分,冬季温存多雨;河西走廊地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高温少雨,光照充分,昼夜温差大,冬季寒冷干燥。两地相像的气候特征是夏季气候酷热,日照充分。4下列关于图示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A降水较少,降水自南向北递减 B受地形影响,降水量达 2 000 mm C西部地区降水比同纬度东部地区少 D东北部受冬季风影响大,降水量最大【答案】A【解析】据图
3、分析可知,该地区降水较少,降水自南向北递减;图示地区 39 N 沿线西部地区比东部地区降水多。(2022 宁波模拟)下面两图分别为“秦汉时期和明清时期黄土高原土地利用图”。读图完成 56 题。5与秦汉时期相比,明清时期黄土高原土地利用的变化及其主要缘由组合合理的是()A草地削减过度开垦 B耕地增加草地退化 C荒漠扩大水土流失 D森林削减矿山开采【答案】A【解析】由图可知,与秦汉时期相比,明清时期耕地面积增大,草地面积减小,说明该时期过度开垦导致草地削减。6与秦汉时期相比,明清时期黄土高原土地利用的变化对图中大河下游地区自然环境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河流含沙量增大 河口海岸线后退 径流季节变化减
4、小 通航力气下降 A B C D【答案】C【解析】过度开垦导致草地削减、水土流失加剧,从而使河流含沙量增大,河床抬高,通航力气下降;由于含沙量增大,河口海岸线向海洋扩张;由于缺乏植被掩盖,涵养水源的力气下降,径流季节变化增大。(2021 无锡调研)读“我国三大经济圈位置示意图”,完成 78 题。7我国三大经济圈进展的共同区位优势条件是()A矿产资源丰富 B劳动力成本低 C淡水资源充分 D交通运输便捷 8与长三角相比,促进珠三角经济进展的主要优势条件是()A经济腹地更广 B科技实力更强 C产业基础更好 D改革开放更早【答案】7.D 8.D【解析】三大经济区进展的共同区位优势条件是交通运输便捷。与
5、长三角相比,促进珠三角经济进展的主要优势条件是改革开放更早。下表为四个城市的气候资料表。据此回答 911 题。城市 平均气温()1 月 26.5 3.7 23.4 5.2 7 月 22.8 25.1 13.1 14.4 平均降水量(mm)1 月 225 48 7 101 7 月 9 146 183 76 9.城市所处自然带的典型植被类型是()A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B温带落叶阔叶林 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D温带草原【答案】C【解析】依据表中城市的气温存降水资料可知,该城市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其自然带的典型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10城市可能是()A广州 B珀斯 C布宜诺斯艾利斯 D洛杉矶【答案】B【解
6、析】依据气温可知,城市位于南半球的亚热带地区;依据该地的降水可知,该城市所在地区雨热不同期,为地中海气候;故城市可能是位于南半球地中海气候区的珀斯。11城市1 月降水多于 7 月的缘由是()A1 月气旋活动频繁 B1 月台风活动频繁 C1 月空气对流旺盛,多对流雨 D1 月受夏季风影响,多锋面雨【答案】A【解析】城市气温变化幅度小,且降水的季节变化小,为温带海洋性气候,位于北半球的温带大陆西岸地区,该地区冬季气旋活动频繁,受气旋把握盛行上升气流,多降水,故该地 1 月降水较 7 月多。(2022 长沙调研)读“世界两区域图”,完成 1213 题。12图中 M、N 是世界出名的湖泊,关于两湖泊的
7、描述正确的是()AM 湖是内流湖,N 湖是外流湖 BM 湖四周的植被为热带雨林,N 湖四周的植被为温带草原 CM 湖是内力作用形成的,N 湖是外力作用形成的 D两湖均位于西半球【答案】C【解析】据图推断,M 湖是维多利亚湖,是构造湖;N 湖是北美五大湖中的休伦湖,为冰川侵蚀湖。13有关两湖泊所在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乙两区域经济发达,农业地域类型分别为大牧场放牧业和乳畜业 B甲、乙两区域环境问题分别以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为主 C甲、乙两区域人口稠密,人口自然增长率低 D甲、乙两区域资源丰富,主要资源类型分别为铁矿和石油【答案】B【解析】依据区域特征推断,甲位于非洲东部,进展中国家的生态(
8、环境)问题以生态破坏为主;乙位于美国东北部,发达国家的传统工业区以环境污染为主。读“某区域示意图”,完成 1415 题。14图示区域秋色各有特色,按入秋时间早晚正确的赏秋挨次是()Aabcd Bcdab Cdcab Dbadc【答案】A【解析】依据经纬度精确 定位,地势海拔高的先入秋,纬度高的先入秋,由此做出正确的推断是A 项。15在 d 城四周山区,能观赏到的秋天景色是()A苹果香满山坡 B麦浪滚滚 C绿草茵茵 D红叶尽染山林【答案】D【解析】d 城四周山区,位于我国的南方丘陵山地,秋季景色是漫山红叶。二、综合题 16“民以食为天”,粮食生产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粮食生
9、产。结合“我国商品粮基地生产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1)我国商品粮基地 20 世纪 80 年月主要分布在_(南方或北方);20002003 年主要分布在_(南方或北方)地区。(2)对比分析甲、乙两图中 A、B 两商品粮基地的主要差异 地区 自然地理环境差异 区域经济进展差异 地理环境要素 特征表现 A 商 品 粮 基 地 气候类型 _气候 _耕作业,一年一熟 降水变化 自_向_削减 由东向西的农作物依次为:水稻玉米谷子 土地条件 _土为主,耕地_,人均水平_ 农业生产规模_,机械化程度_,商品率_ 矿产资源 _丰富 _工业基地 B 商 品 粮 基 地 气候类型 _气候 水田为主,一年_熟 降
10、水变化 从南向北削减 水面削减,影响农业产值构成 土地条件 _土较肥沃,耕地_,人均水平_ 生产规模_,粮食商品率_ 矿产资源 贫乏 依靠进口资源进展工业,商业贸易较发达(3)试分析 B 商品粮基地在全国的“粮仓”地位让位于 A 地区的主要缘由。【答案】(1)南方 北方(2)自左向右,自上而下为:A 地区:温带季风 旱地 东 西 黑 集中连片 高 大 高 高 石油 重 B 地区:亚热带季风 两熟到三熟 水稻 分散 低 小 低(3)B 地区由于河网密布、地形裂开,生产规模小,城市进展快,人口多,人均耕地少,使其粮食的商品率低,进而导致其在全国的粮食生产地位下降。【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主要商
11、品粮基地向北方转移的趋势,这和我国的科技、经济进展、社会需求等多种因素有关。A 是分布于我国东北地区的商品粮基地,该区地广人稀,耕地集中连片适于大型机械化生产,又分布有肥沃的黑土,因此粮食的商品率很高,并逐步取代了长江三角洲(B)在全国的“粮仓”地位。而 B 地因地理位置优越,弥补了其资源短缺的不足,商业贸易、综合性的工业进展快速,城市化进程很快,人口分布稠密,再加上该地受水文状况的限制,土地较为分散,生产规模较小,因而粮食商品率较低,在全国的“粮仓”地位渐渐丢失。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见下图。材料二 西宁地区有一首歌谣:“古城气候总无常,一日须携四季装。山下百花山上雪,日愁暴雨
12、夜愁霜。”(1)依据材料一,图示区域积温由东向西_,缘由是_ _。(2)依据材料二,简述歌谣反映出的该地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3)从自然条件角度分析青海省农业进展的优势和不利因素。【答案】(1)渐渐降低 地势由东向西渐渐上升(2)昼夜温差大,地势起伏大,天气多变,植被呈现出垂直分布规律。(3)优势:光照充分、野生动植物资源独特、水源充分。不利因素:热量不足,生态环境脆弱。【解析】第(1)题,依据图中积温等值线数值和分布可以看出自东向西积温渐渐降低,缘由可从地势方面分析,西部地势较高。第(2)题,“古城气候总无常,一日须携四季装”表明该地昼夜温差大,“山下百花山上雪,日愁暴雨夜愁霜”表明该地地势起伏较大,天气变化大,垂直地域分异明显,故自然带的垂直分布明显。第(3)题,青海位于青藏高原,光照充分,野生动植物资源独特,有黄河水作为浇灌水源是其进展优势。地势较高,热量不足,青藏高原冻土广布,生态环境极为脆弱,这些是其进展的不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