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我国对教育事业未来发展方向计划及政策变化教学文案.doc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3816699 上传时间:2024-07-21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对教育事业未来发展方向计划及政策变化教学文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我国对教育事业未来发展方向计划及政策变化教学文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我国对教育事业未来发展方向计划及政策变化教学文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我国对教育事业未来发展方向计划及政策变化教学文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我国对教育事业未来发展方向计划及政策变化教学文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我国对教育事业未来发展方向计划及政策变化精品文档“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定性阶段,各级各类教育都将进入新的阶段和新的发展水平,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人力资源支撑。(一)未来五年教育发展目标数量预测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基于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决策模拟系统预测的学前教育35岁学龄人口数计算,从2015年到2020年,幼儿园在园人数将从4 132万人增长到4 790万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从84.1%增长到85.5%;同期,九年义务教育在校生人数将从13 861万人增长到14 706万人,巩固率从92.9%增加到94.8%;高中阶段在校生数从4

2、355万人下降到4 238万人,毛入学率从86.6%增加到90.5%;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从3 576万人增加到3 736万人,毛入学率将从36.4%增长到45.2%。从目前发展情况看,学前教育和高等教育有可能超出预期目标。全面提高全社会人力资本水平。到2020年,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人口数从2015年的17 090万人增加到22 974万人,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2015年的10.2年提高到10.7年,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从2015年的18.7%增长到25%;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从2015年的13.8年提高到14.1年,其中受过高中阶段以上教育的比例从91.8%提高到94%以上

3、。(二)未来五年教育发展任务为实现人力资源开发目标,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发展新常态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教育改革发展主要集中于以下任务。1.支撑创新驱动,提高人力资本水平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决定着民族前途命运。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是科技创新,关键是人才优先转型升级。加快经济转型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从“科教兴国”到“科教强国”,要将教育和科技进行有机结合,在继续用好“人口红利”的同时,注重“从人口红利转向人才红利”,培养培训上亿的工程师、高级技工和高素质职业人才。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质量人才支撑创新驱动发展。通过创新学校人才培养体系,将道德、科学创新和国际意识贯穿教育体系,为2.6亿在校学生提供通识

4、教育。基础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人际交往能力和基本科学素养;本科生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广度,培养其专业精神和就业能力;研究生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创新思维和学术精神,努力造就一批世界水准的学者、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准创新团队。首先,实施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育战略,在“卓越计划”基础上继续加大理工学科教育的投入力度,使理工学生比例提高到60%,培养上千万卓越工程师、卓越医师和卓越科研人员。其次,实施国际化人才培养战略,打造教育国际交流平台,积极开展与世界各国的学者互访、学生交流、共建学术团队等,出台更具吸引力的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就业政策,培养和集聚数百万具有国际视野、处理国际商

5、务能力的国际化人才。再次,实施高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依托“985工程”、“211工程”高校建立基础研究基地,制定高校应用研究和技术创新计划,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协调发展机制,组织高校教师从事基础研究工作。提高成果转化收入奖励科研人员的比例,改革科技评价和奖励制度,积极理顺薪酬体制和激励机制,让创造性智力活动得到应有的回报,增强科技创新活力。大力开展在职培训,提升劳动力技术技能支撑创新驱动转换。依托技校、职高、中专、高职、本科院校、大型骨干企业和其他技能培训机构打造职业技能培训平台,为全国在职在岗的经济活动人口提供职业技能培训的机会。制定技能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实训计划,依托职业技能培训平台培养上亿企

6、业急需的技能劳动者和上千万高级技能劳动者。关注特殊人群的技术技能升级,为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和退役军人提供充足的职业技能培训机会。2.服务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深入调整优化教育结构教育对加快推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发挥关键支撑作用。“十三五”期间要不断推进教育结构优化调整,加大对现代服务人才和高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推动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使之提高到28%1,为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将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提升到44%以上。加快优化调整学科专业结构,适应经济社会升级发展需要。调整优化高等院校学科布局和专业设置,培养经济和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的紧缺人才,促进教育与经

7、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发展,支撑制造业提升改造和服务业大发展的需要。具体而言,高校要扩大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交通运输、现代服务业、农业科技、能源资源、生态环境保护、防灾减灾、文化产业、信息技术、国际商务、航空航天、国防科技等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的招生规模,培养各类急需的紧缺人才。提高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水平,提升大学生就业和创业能力。“十三五”期间,我国大学毕业生将呈持续增长的态势,2020年普通本专科毕业生达700多万人,就业总量压力大,要提高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水平,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将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提高到OECD国家青年就业率84的平均水平2。对已建设的100所国家示

8、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和100所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实行动态监测与调整,激励项目校切实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扩大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规模,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招生比例提高到70。加快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提升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通过试点推进、示范引领,推动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以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公共服务发展需要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培养数百万各类技术技能型人才,有效缓解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3.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推进教育公平落实国家教育公平政策,保障公民平等的受教育权,尤其是保护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权,进一步缩小城乡、区域之间的教育差距。

9、改善贫困地区、革命老区、边疆民族地区教育落后面貌。首先,改造教育落后地区薄弱学校,对贫困地区、革命老区、边疆民族地区978个县的每所学校尤其是薄弱学校进行详细备案,记录学校的办学条件、所处地形特点和“十三五”期间学区内学生人数,保证学校都能达到办学标准。其次,支持中西部高校建设。支持中西部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百所地方高校进行基础能力建设,努力将部委、地方政府、大型国企、教育部多方参与共建的中西部高校扩大到100所。再次,继续扩大重点高校在中西部农村的招生计划,保持重点高校新招学生中农村生源与城市生源大致相当。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首先,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建设。建立乡村教育优先制度,

10、优秀师资优先配置乡村学校,教育改革项目优先在乡村学校布点,教育专项经费优先安排乡村学校,公共资源安排优先考虑乡村学校。为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解决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特殊困难,办好8万所村小和教学点,根据村小和教学点地形特点确定专门的办学条件,明确教室、运动场地、生活设施、教育教学装备等教育教学设施。其次,完善非义务教育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办好800所乡村高中,建立和完善省域内对口帮扶机制,实行市属以上优质高中与乡村高中结对帮扶,引进先进教学理念,在课程建设、教学方法、管理方式等方面实现资源共享。再次,中西部地区农村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力争超过80%。通过建设乡镇中心幼儿园、村小附设幼儿园

11、(班)、教学点附设幼儿班,保证中西部地区1 300万适龄儿童顺利入园。最后,消除中小学校大班额现象。优化学校布局,通过学区招生、优质高中招生计划合理分配、集团化办学、薄弱学校改造等方式,解决县镇学校大班额问题。让弱势群体的孩子上好学,能顺利融入社会。首先,关注弱势学生群体心理健康,构建关爱弱势学生的工作机制,为2 100万农村留守儿童、1 600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1 300万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1 000万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学校寄宿生、700万学困学生建立个人档案,3对出现孤僻内向、情绪消极、自觉性差等心理缺陷的学生提供专门的心理疏导和关爱。其次,建立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申报制度,摸清进城务

12、工人员随迁子女底数,为1 300万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提供就读公办学校的机会。再次,改造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生活设施,完善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办法,保证1 000万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学校寄宿学生的生活质量和人身安全。最后,扩大特殊教育资源,在30万人口以上无特教学校的县建设1所“特殊教育资源中心”,为1 933所特殊教育学校配足合格师资、配齐教育教学设施,确保残疾儿童接受优质教育。二、新常态下我国劳动力供求形势变化对教育的需求受产业升级、人口增长变动、流动劳动力规模扩大以及区域拓展等因素的冲击,我国劳动力供求形势正在发生变化,这不仅将对经济发展产生深刻影响,也会对教育事业发展提出新的要求。(一)三大产

13、业结构变化对劳动力市场提出了新要求2013年,我国三大产业增加值的比为10.0143.8946.09,产业结构已呈现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最大、第二产业次之、第一产业最小的现代经济特征,产业结构逐渐趋于合理。根据对“十三五”期间就业结构的预测,2020年我国总就业人口将达到7.9亿左右,第一产业的就业人口在1.4亿左右,第二产业就业人口约在3亿左右,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口将达到3.5亿,就业结构将调整为17.438.244.4。从三大产业就业人口发展趋势,“十三五”期间,第一产业就业人口将持续较快向外转移;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就业人口持续较快增长趋势,第三产业增长更快,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劳动力结构不断升

14、级。加强中高端制造业高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建设,需要以实施国家技术技能人才振兴计划为龙头,以加强高级技师培训和职业技能为重点,通过大力加强技术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鼓励完善以制造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完善和落实重大政策,推动高技术技能人才的数量与素质稳步提升。3.发展现代服务业亟待培养复合型创业人才现代服务业是以高端科学技术为基础,以现代信息化技术为依托,以健全的网络设施为支撑,运用新的商业运作模式和管理方法的高端服务产业,具有高技术含量、高人力资本含量和高附加值等特征。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我国今后一段时期内推动产业结构

15、调整、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战略和方向。现代服务业就业人口是我国服务业就业人口的主要增长点。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多数在65%以上,相对发达的发展中国家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也一般在50%以上。2013年我国服务业就业人口为2.96亿,6“十三五”期间将持续较快增长,到2020年将增加8 000多万就业人员,达到3.5亿左右,占就业总人口的44.4%。这些人员要求素质高、懂技能、善经营、会管理、能创业。普通高校、高等职业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应根据现代服务业重点领域发展需求,适时调整专业结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再构人才培养体系,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人力支撑。调整、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战略和方向。现

16、代服务业就业人口是我国服务业就业人口的主要增长点。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多数在65%以上,相对发达的发展中国家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也一般在50%以上。2013年我国服务业就业人口为2.96亿,6“十三五”期间将持续较快增长,到2020年将增加8 000多万就业人员,达到3.5亿左右,占就业总人口的44.4%。这些人员要求素质高、懂技能、善经营、会管理、能创业。普通高校、高等职业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应根据现代服务业重点领域发展需求,适时调整专业结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再构人才培养体系,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人力支撑。(二)三个“一亿人”要求灵活多样的社会教育在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三个

17、“一亿人”(一亿农业转移人口、一亿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人口、一亿中西部就近就业人口)将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突破口,需要努力提高进城务工人员融入城镇的素质和能力,加强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再就业培训,提高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生产生活技能。1.促进1亿农业人口转移需要加强融合教育2013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3.7%,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将有1 400万左右农村人口实现城镇化。7但进城务工人员常住人口并没有完成市民化的过程,他们没有享受到与城镇居民的同等待遇。我们需要积极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实施“融合教育”,把进城务工人员纳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对进城务工人员的人文关怀;通过依托各类学校

18、开设进城务工人员夜校等方式,开展新市民培训。实施进城务工人员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努力实现未升入普通高中和高等院校的农村应届初高中毕业生都能接受职业教育,开展针对性更强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纳入城镇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以使进城务工人员融入企业、子女融入学校、家庭融入社区、群体融入社会,实现农业转移人口真正融入城市。2.提高棚户区城中村1亿人生活质量需要加强再就业培训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包括城镇困难家庭、企业老职工、农业转移人口及外来人口,是城市内部二元结构的突出症结,严重制约了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的进程。2011年,全国城镇贫困人口5 000多万,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和

19、东北老工业地区。82014年,全国共有城市低保对象1 893万人。9目前,资源枯竭城市低保人口比例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倍,不少工矿区和棚户区低保人口比例甚至达到50左右。10解决棚户区和城中村居民的生产生活问题,提高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和再就业能力,成为当务之急。策划实施“棚户区和城中村人口就业培训促安居”等支持计划,加大棚户区和城中村人口再就业培训,力争每年为其开展职业技能培训500万人次。促进棚户区和城中村人口就业或再就业,提升他们的生存能力和生活水平,逐步化解并消除城市内部二元结构。3.引导中西部1亿人就近城镇化需要提高其生产生活技能当前,我国中、西部地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仅有48.5%、4

20、4.8%,11分别低于东部地区13.7、14.7个百分点。随着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的深入推进,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将会有力地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加快其城镇化进程。为适应结构调整、承接产业转移需要,开展形式多样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转移人口的职业技能水平,促进转移人口的就近就业能力。到2020年,在中部地区就业的进城务工人员总量将增长900万左右,在西部地区就业的进城务工人员总量将增长850万左右。12需要有针对性地对这些新生代进城务工人员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综合素质。引导和鼓励地方的中高等职业院校与当地企业合作开设培训班,建立区域性和辐射能力强的市、县、乡三级综合性进城务

21、工人员培训机构和实训基地,开展就业培训,全面提高就业能力。(三)新增1 000多万劳动力就业需要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十三五”期间,我国每年将新增1 000多万劳动力。新增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不同,就业能力不同,所需要的教育与培训层次与内容也有所不同。1.每年新增600多万“大学后”劳动力需要就业创业教育“十三五”期间每年将新增本专科毕业生约700万,其中有600多万进入劳动力市场。在这600多万新增“大学后”劳动力中,本科毕业生与专科毕业生约各有300万。(见图2)图220102020年我国高校普通本专科毕业生数量针对本科毕业生,首先要加强创业教育,加强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及创业能力的培养,提高创业

22、成功率;其次加强专业技术技能实习实训,提高岗位适应度。国家层面,要给大学生创业相关的政策与资金扶持,为创业创新提供更好的环境与条件;高校需要改革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强化学生实践教学环节。针对专科毕业生,要结合自身专业技能展开创业尝试,在此基础上加强通识教育,重点提升学习能力和迁移能力,解决“未来发展潜力不足”问题。高等职业院校和专科院校需要增加创业教育及通识教育课程,为学生创业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发展后劲。2.每年新增500多万“高中后”劳动力需要加强技术技能教育“十三五”期间每年将新增1 200万高中阶段毕业生,其中500多万流入劳动力市场。在这500多万新增“高

23、中后”劳动力中,普通高中毕业生50多万,中职学校(包括技工学校)毕业生400多万。(见图3)图320102020年全国高中阶段毕业生数普通高中毕业生需要加强技术技能教育,学校要设置一定的就业指导及实践课程,加强与企事业单位、职业培训机构等社会力量的合作,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习实训机会,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为适应产业升级趋势,中职毕业生需要提高技术技能层次,一是增强中、高职课程衔接,开发适合中职毕业生的入学考试方式与内容,提高他们进入高等院校提升技术技能的机会;二是增强高职院校及职业培训机构面向社会开展培训的力度,政府给予一定补助,增加中职毕业生进修机会。3.每年新增200多万“初中

24、后”劳动力需要技能教育“十三五”期间,我国每年将新增初中毕业生1 400万左右,其中200多万流入劳动力市场。在这200万人中,初中毕业生100多万,进入高中但未毕业即进入就业市场的学生约100万。(见图4)图420102020年全国初中毕业生数“初中后”劳动力需要一技之长,提高就业能力,一是加大中职学校的资助力度,在免学费之外增加书费、生活费补助,减轻就学的经济负担,吸引他们接受中职教育;二是举办公立职业培训机构,提供免费或优惠的职业技能培训,使他们掌握一技之长,提高技术技能水平,过上体面的生活。(四)“三大战略”需要教育提高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能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重点实施“一带一路”、京

25、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三大战略的实施迫切需要教育提高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1.京津冀协同发展需要建设“优质教育资源圈”京津冀土地面积只有21.6万平方公里,仅占全国的2%,但是总人口达10 860.5万,占全国的7.98%;地区生产总值达62 172亿元,占全国的10.9%,13未来将成为北方最重要的增长极。京津冀协同发展是打造世界一流国家首都圈、国家创新中心区域共同体、国家生态文明区域协同建设示范区和国家区域治理现代化首善区的需要。14京津冀“优质教育资源圈”的形成,有助于提升京津冀地区的综合实力,为京津冀经济区战略实现提供人才支撑。京津冀“优质教育资源圈”在职业教育方面,要探

26、索跨地区、同行业集团化办学模式,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打破地区界限,开发模块教学方式,实现实习实训环节的贯通培养;在高等教育方面,积极开展区域内产学研协同创新,提高高层次人才培养能力、研发能力和科研成果转化与扩散能力;在继续教育方面,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优质资源共享,建立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的学分认证与转换制度,为区域内主要劳动年龄人口特别是从业人员创设终身学习发展的有利条件。2.长江经济带联动发展需要打造匹配的教育生态链长江经济带覆盖上海、江苏等11省市,面积约205万平方公里,人口和生产总值均超过全国的40%。15第二产业增加值约占全国的50%,进出口总值约占全国的40%16。

27、长江经济带战略依托长江黄金水道,促进产业集群有序衔接、相互促进、优势互补,能够融通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形成东中西区域经济一体化大发展,沿海、沿江、沿边全方位的中国开放新格局。长江经济带庞大的战略体系规划,需要各级各类人才的支撑。首先,建设符合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发展需求的人才层次类型的合理结构,涵盖新型职业农民、中等技能人才、高等技术人才、高级研发与管理人才等多层次人才梯队;在行业领域分类上,打造囊括制造、物流、交通、贸易、环保、管理等多样化高素质人才的教育生态链,提高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其次,加快物流、交通、贸易、环保、管理等紧缺人才培养,缓解市场的供需矛盾,需要教育根据市场需求,及

28、时调整办学结构,为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为带动超过1/5国土发展提供新动力,推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缩小东、中、西发展差距。3.“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战略需要建立跨境教育服务区“一带一路”沿线涉及人口约44亿,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分别约占全球的63%和29%。17“一带一路”将构筑新一轮对外开放的“一体两翼”,在提升向东开放水平的同时,加快向西开放步伐,推动内陆沿边地区由对外开放的边缘迈向前沿,形成与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东非、欧洲开展经贸和文化交流的大通道,重塑我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重要战略位置。“一带一路”涉及60个国家,数十个语种。这些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政治、民族、宗教与文化习俗各异

29、,新合作必将产生新规则。只有在精通业务、通晓国际规则的同时,把握当地的政治、经济、宗教与文化习俗,成为“当地通”,才能增强相互信任,进行深层次的合作。这需要成立跨境教育服务区,培养既精通业务,又熟悉外语,还熟悉当地社会文化和风土人情的复合型人才,发挥他们在各国交流合作中的桥梁作用。国家可设立专项计划,培养与油气、旅游、交通物流、基建、金融、贸易、教育等行业相关的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着重强化他们的外语、外国文化、国际规则学习,使其成为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复合型人才和中坚力量。三、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在我国社会转型发展中,职业教育和培训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就业,稳定民生,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

30、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人力资本支撑,对经济新常态下“调结构、转方式、促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一)促进充分就业,实现职业教育功能多样化1.完善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培养各级技术技能人才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现代产业结构体系服务。在现有中职、专科层次高职教育组成的职业教育体系基础上,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延伸职业教育层级,提高职业教育的发展重心,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高中职和专科高职学生的升学比例。我国职业院校学生升学渠道较窄。2013年,我国专科高职院校在校生约776万人,18升入本科院校就读的学生仅占10%左右;2014年,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升学比例仅占15.3%

31、。19“十三五”期间,应积极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纵向建设,将中职和专科高职学生的升学比例翻一番,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培养各层次技术技能人才,避免技术技能人才的结构性短缺,全面满足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需求。具体而言,应继续实施和完善五年一贯制高职、“32”中高职衔接模式,试点“32”专本科衔接、“34”中职本科衔接模式。拓宽职业院校学生的升学渠道,给予职业院校学生以平等的接受高等教育机会,推动教育公平进步。2.推动普职教育灵活转换,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积极推动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之间的相互沟通与融合,给学习者提供便利的学习转换渠道,在顶层设计上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32、使受教育者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成长为适应现代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促进职业院校毕业生升入普通院校深造,打破普通院校向职业院校单向流动的局面限制。推动专科高职院校学生进入普通本科院校深造,促进中职学生和普通高中学生横向流动,形成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两种教育体系和谐顺畅的双向流动机制。拓宽职业教育机构学习者的来源渠道。职业院校应打破生源仅限于适龄青年的局面,面向社会在职人员开放,采取职教体系内部直通车、注册录取、资格证书换算学分、工作年限折算等多元化的录取方式,给每个公民提供方便的继续学习通道,提高职业院校招收企业职工比例。到2020年,中职和专科高职院校招收有工作经验学习者的比例都达

33、到20%。20实行完全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十三五”期间,职业院校应率先突破学年限制,使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灵活安排学习与工作,实现进出学校学习自由,增加学习者的自主性,从根本上消除工学矛盾,方便终身学习,构建开放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高职业院校的适应性和生存能力。3.服务产业升级,发展职业培训广泛开展立足岗位的技术技能培训。职业教育机构尤其是职业院校要充分利用学校资源,特别是实训教学资源,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培训项目,并采用送教进企、引训入校等多种途径,为行业企业提供多层次、多类型,立足岗位需求的技术技能培训服务。到2020年,使各级各类职业院校开展培训人次的绝对数达到全日制在校生数的1.2

34、倍以上,培训量比现在增加50%,达到3.5亿人次。21加强基本培训,促进社会公平。对于社会最基层的劳动者、进城务工人员和下岗再就业工人等群体培训费用,由国家财政以“培训券制度”的形式支出。政府对各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的培训资源、师资水平、硬件设施以及社会声誉等诸多因素进行综合评定,设立公益性定点培训机构。基层劳动者根据自己技术爱好、发展定位和职业性向,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院校或培训机构接受职业技能培训,促进社会公平进步。尝试高端培训,服务产业前沿。职业院校要发挥自身师资、科技信息资源等优势,紧贴地区和国家重点产业及战略新兴产业需要,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协同开展高端人才培训,推动关键技术技能、工程工

35、艺以及生产流程的研发和推广,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扩散,培养培训企业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加强质量监测,开展工作评估。委托第三方建立信息数据收集平台,对职业院校培训进行质量监控和评价。目前我国职业院校的培训工作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急需建立一个完善的数据库,设计评价指标体系,对学校的培训工作进行科学、可信、公正的评价和认定,从而对职业院校的培训工作进行有效监管和科学督导。(二)提高就业质量,提升职业岗位转换能力“十二五”期间,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发展已经开始由数量扩张阶段转入质量提升,学生规模整体趋于平稳。未来五年,应通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增强学生职业素质,提升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岗位转换能力。1.促进学用

36、结合和学以致用推广职业性向测试和生涯指导。在中职和专科高职学生入学之初,对学生进行性向测试,分析学生的智能结构和兴趣爱好。根据测试结果建议其适合学习的专业,以扬长避短,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增强成就感。同时,职业院校以及培训机构要积极开展全程式、个别化的生涯教育,将生涯规划课程与生涯服务相结合,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生涯指导服务。完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相关部门要建立定期发布劳动力市场用人信息的平台和机制,便于职业院校根据市场变化及时更新和调整专业方向,确立“招生跟着就业走,办学跟着市场走”和“办学围绕社会需求转,教师围绕学生成才转”22的发展思路,努力使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相一致,学生所学与岗位

37、需求相一致,人才培养与未来发展相一致。试点现代学徒制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在有条件的地方试行职业院校和企业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企业根据用工需求与职业院校积极开展“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校企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逐渐完善支持政策,通过政府、企业、社会、家庭等多渠道筹集学生(学徒)培养培训经费,推进校企育人一体化。2.培养职业核心技能加强职业核心技能培养,使每个从业者都具有职业可迁移能力,提高其职业转换能力和竞争力,提高就业质量和收入水平。职业院校的课堂教学和实习实训中要将交流合作、语言数字、信息处理、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和创新革新等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渗透在专业教学过程之中;在课外活

38、动中,积极组织提供多种形式的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强化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实现养成教育与职业素质同步提高。此外,还可以通过专题性培训,开设职业选修课进行集中培训,帮助学生全面、系统地提高职业核心能力,增强就业的适应性和竞争力。3.培养创业能力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创业率。加强包括创业精神、创业知识和创业实践的教育,重点加强经营管理、沟通协调与团队合作等方面的能力培养,提高创业能力。2013年,我国高职毕业生创业比例为2.2%,23远低于发达国家20%的水平24。搭建创业实践平台。在全面加强包括创业精神、创业知识和创业实践三方面内容在内的创业教育的同时,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组织、企事业单位等社会

39、力量合作,为实施创业教育搭建实践平台。整合有利资源,建立校内实践基地;通过校企合作建设产学研联合基地,使教学与社会生产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提供创业条件和环境,营造创业氛围。建立创业教育认证与评估制度。25建立科学合理的创业教育认证制度,检验创业教育成果,通过反馈评价结果进一步改进创业教育。认证与评估的内容是学生用已掌握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学生创业的业绩作为其指标,构成测评体系,促使创业教育走上规范化、科学化的发展道路。4.推动终身学习积极推动终身学习,建设学习型社会,为全民学习创建良好氛围和环境。积极发展在线教育。将在线教育作为发展的新业态、新产业重点打造。探索构建基于互联网和云计算的虚拟大

40、学或虚拟学习社区,在线输送课程和学习资源,使学习者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路径和方式,完成在线课程学习,积累与转化学分,并进行成果认定和颁发相应证书。大力拓展在职教育。加强针对成人的文化基础教育、社区闲暇教育、企业人员继续教育,针对残障群体的特殊职业教育、失业者的再就业培训、青年无业者的就业培训、城市化进程中农民的转业培训,以及进城务工人员的职业培训,使社会各个阶层的民众都可以享受教育发展成果,获得终身学习的机会。充分开展在校教育。进一步强化职业院校的就业、升学以及社会服务功能,有针对性地衔接学习内容,为学习者提供“终身化”的学习指导,使学生能终身学习,持续发展,增强职业竞争力和自身价值体现。(

41、三)优化劳务输出层次,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近年来,我国对外投资和劳务输出发展迅速。2014年,我国全年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56个国家和地区的6 128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累计实现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6 320.5亿元人民币。以美元计,全年累计实现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1 028.9亿美元,同比增长14.1%,对外投资已成为我国重要的经济增长点。26与对外投资紧密相关的,是对外劳务输出与合作。2014年,我国共派出各类劳务人员56.2万人,同比增长6.6%,全年在外各类劳务人员100.6万人,增长15%,至年末,对外劳务合作业务累计派出各类人员748万人。27国际劳务输出已成为促进充分就业

42、的重要增长点。(见图5)图5我国对外投资与劳务输出增长趋势目前,受制于劳动力技能水平、语言能力、组织管理等因素的制约,我国对外劳务派遣规模仍然不大,外派劳务人员多集中于低端产业,分布地区狭窄,输出方式仍以对外承包工程带动的劳务输出形式为主,对外劳务输出的规模及创汇能力远低于其他一些国家。“十三五”期间,应通过加强职业教育培训,优化劳务输出层次,提升技术技能人才素质,进一步提高我国对外劳务输出能力。1.培养国际劳动力市场紧缺人才伴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和各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各国的劳务需求也发生明显变化。发达国家在新兴行业、朝阳产业与服务业中,对高技能人才存在着大量需求。特别是美、日、欧盟等发达国家和

43、地区以及韩国、新加坡、中国香港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面临着经济发展与人口规模小、出生率低和老龄化的矛盾,同时因产业结构由资本密集型向技术和知识密集型转变,劳动力结构性短缺明显。(见表2)表2部分国家地区技能型人才紧缺行业国家/地区技能型人才紧缺行业美国2014年,注册护士、小学教师、医生助理等需求人数达323万人,其中注册护士的需求量将达到703万人。计算机系统设计和相关服务领域人才也严重缺乏。以英国为代表的欧洲国家短缺最严重的是医护、电子及通讯技术、教育、建筑、飞行工程和临床心理六大行业。工程技术人员需求主要包括铁路工程师、建筑和桥梁工程师、交通和公路工程师。至少5年之内对医护人员的需求强

44、劲,主要包括社区诊所医生、一般类专家和护士。德国据预测,每年至少要接纳5万名移民才能满足雇主的需求。日本只接受具有专业技术、技能和知识的外国人从事技能型工作,包括厨师、建筑师、工程师、制造或维修外国产品的技师,以及宝石雕刻工匠、裘皮手工艺师傅、驯兽员、石油勘探员等。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促进了对计算机、通讯技术人员的需求,服务业对外来劳务的需求有望继续增强。新兴工业国家韩国、新加坡等急需计算机、电讯等IT专业人才和产业人才。新加坡在引进外籍劳工的问题上一直在作调整,但总体指导思想是注重引进高技术人才和技能性劳动者,目前的比例是15.6,每年吸纳近万名世界一流的IT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资料来源

45、:根据邓恩远国际劳务市场高技能人才需求状况探析,职业技术教育,2006年第22期整理。2014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产业门类广泛,涉及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采矿业、批发和零售业、建筑业、制造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15大类,其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372.5亿美元)、采矿业(193.3亿美元)、批发零售业(172.7亿美元)是对外直接投资的三大主要领域。28“十三五”期间,我国应瞄准国际劳动力市场人才紧缺行业,选取医护、建筑、旅游等相关专业重点培养培训对外劳务输出技术技能人才;配合“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重点开展交通运输、物流、金融等行业人才的培养。2.加强国际通用职业资格高端人才输出获

46、得国际通用职业资格,是促进我国技术技能人才参与国际劳动力市场竞争的重要凭证。目前,我国官方注册认证的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证书涉及17个(类),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领域,包括外语、金融、管理、旅游等行业。(见表3)表3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注册认证的国际职业资格证书行业/领域证书/国家或地区外语职业韩国语能力证书(韩);实用日本语鉴定证书(日);国际交流英语考试(美)管理国际设施管理证书(英);企业行政管理证书(英);剑桥大学商务管理证书(英);企业风险管理师证书(亚洲);国际财务管理师证书(全球)旅游观光旅游证书(英);剑桥大学旅游管理证书(英);酒店管理证书(英)金融银行风险与监管国际证书(全球);

47、特许金融分析师证书(美)商贸商贸零售管理服务人员证书(英);注册职业采购经理证书(美)电子工程电子工程证书(英)艺术与设计国际商业美术设计师证书(香港)其中,金融、管理等领域的国际资格证书是面向企业高端管理层以及大学本科以上层次毕业生。今后,要立足于全球人才紧缺行业,针对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不同行业的需求,引进医护、教育、餐饮、旅游等行业内认可范围广、培训质量高的资格证书及其配套课程与考评体系,扩大国际通用职业资格引进范围,扩大我国技术技能人才国际就业市场,提升海外就业质量。3.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的综合素质高技能对外劳务人才不仅要具有良好的理论知识和技术知识基础,熟练掌握现代化设备设施操作技能,

48、能独立承担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的高技术工作,同时还要具备满足服务国工作岗位要求的语言应用能力,良好的人际交往沟通能力和健康的心理素质,能够大胆创新,艰苦创业。国际劳工组织和经合组织统计显示,全球跨国临时性流动劳动力超过3 500万人,全球每200人中就有一名跨国流动劳动力。29我国2059岁就业年龄组人口将在2020年达到8.31亿峰值,按此推算,我国对外输出劳动力规模可以超过700万人,而目前仅达到该规模的6.89%。建议加强对对外劳务输出的引导和扶持,实施劳务输出人员能力提升计划。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采取中外合作办学等多种形式,在对外劳务输出重点地区和重点行业,逐步建立40个左右的培训基地,帮助劳务输出人员提升技能水平、外语能力,熟悉国外情况。鼓励职业院校开设对接国际通用职业资格的专业和培训课程,加快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